肖旭東課題組
❶ 李泉的工作經歷
李泉,女,副教授,博士生導師。1975年6月生。1992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師從高分子專業周其鳳院士。1997年於美國西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是薄膜材料與先進電子顯微學。(導師Laurence D. Marks教授,Scott A. Barnett教授,and Yip-wah Chung教授)1999年以合作實習方式加入香港城市大學李述湯院士研究組,開始納米材料的研究。博士畢業後加入香港中文大學至今,一直從事功能納米材料,特別是光電,能源類納米材料,和先進分析電子顯微學的研究。2008年與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肖旭東教授和林海青教授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共同建立光伏太陽能實驗室,致力於高效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她在國內外重要學術研討會作邀請報告10餘次。現為JACS.,Adv. Mater.,Adv. Func. Mater.,和 Appl. Phys. Lett.等科技刊物的論文審稿人,美國材料學會會員。
❷ 肖旭東的簡介
肖教授更是中國真空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能源學會常務理事以及香港研資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審專家。同時,也是《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IJMPB) and Modern Physics Letters B (MPLB)》編委兼副主編、《化學物理學報》編委、以及Science, Nature, Phys. Rev. Lett.、Appl. Phys. Lett.、 J. Vac. Sci. Tech.、Langmuir等科技刊物的論文審稿人。
肖教授1986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並考取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美聯合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於同年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1992年獲得物理系博士學位。之後在伯克利勞倫斯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4年至2006年期間受聘於香港科技大學,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現就職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同時肖教授自2004年起一直是中國科技大學客座教授。肖教授在過去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金屬、半導體等表面/界面物理、以及薄膜物理的研究,已發表論文80多篇,其中包括Science 兩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九篇。其工作已被同行引用達1800多次。肖教授獲得多項榮譽,其中包括海外傑出青年學者和中國科學院的海外知名學者。他還擁有兩項美國的技術專利。他的研究涉及表面結構、表面吸附、表面薄膜生長、以及表面、界面的電子性質和機械性質等。近年來,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半導體/金屬界面的工作, 解決了一系列Schottky結的基礎科學問題, 為其在光伏太陽能電池方面的應用, 例如,半導體薄膜上的金屬電極的制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08年,肖旭東教授與李泉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的合作協議框架下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技術研究所組建了光伏太陽能研究中心,肖旭東教授任中心主任,並於2011年全職來深圳院工作。在先進院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兩年來的工作, 光伏中心已成功地開展了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工藝及相關設備的研究工作, 積累了豐富的銅銦鎵硒相關裝備設計製造的經驗,對於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工藝對設備的特殊要求有了深刻的認識, 掌握了大面積蒸發鍍膜的設備規律,為進一步研發基於線型蒸發器的大面積銅銦鎵硒生長設備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光伏中心已出色地完成了中科院支持的 「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共蒸發-磁控濺射生長系統」 項目,驗收組專家對項目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標志著我國高效薄膜電池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步,為進一步推動銅銦鎵硒薄膜電池的產業化提供了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