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作假
Ⅰ 對於當下科學實驗造假的看法600字
分析下原因
批評一通
然後,建議幾個對策
Ⅱ 如何看待科研作弊
有的大學自己公布的院士名單遠超過實際,把兼職教授、名譽教授也列進了名單。比如北大的全職教授名單中,就有李政道,但李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在北大隻是名譽教授。(7月1日《中國青年報》)
中國大學喜歡比拼院士數量,在學校的簡介里,倘若能與院士掛得上關系的,院士們不管在此學校是全職還是兼職,甚至只是名譽教授,一概被列入該校的教授名單。然而,由於很多兼職院士年事已高,又或者在原單位工作繁忙抽不出身,又或者其他兼職過多忙不過來,一年到頭難得在其所兼職的學校上幾堂課,甚至一年到頭都不曾到過所掛名的學校,更談不上學術方面的交流,對學校的教學,起的作用很少。——但還是被一些大學「名正言順」地列入學校的教授名單里,為的是利用院士的名譽,提高知名度,同時利用社會資源獲取科研立項、評審等利益。部分院士也得到好處。這是一種變相的學術造假。
和「周老虎」一樣,學術造假的背後是利益在推動。在利益的推動下,很容易會出現造假的現象。「周老虎」的造假,是一場信用危機,而學術由於其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學術造假所帶來的危害,甚於「周老虎」。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而科學的發展植根於教育之上。教育是一個國家得以發展的智力源泉,它是「真實」 的,容不得半點造假。學術上的造假,會腐化教育體系,在教育環境不「清凈」的情況下,教育要培養出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不容易,在社會發展中就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會削弱這個國家的智力力量。所以,學術上的造假,並不只是「周老虎」被揭發真相然後被逮捕如此簡單, 而是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發展,這樣的造假,危害甚於「周老虎」何止一倍!
比拼院士數量,在院士數量上弄虛作假,看似只是一個小事件,但卻反應出大問題。筆者一向主張,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有關部門要著力去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社會輿論要給予關注,給予一定的輿論壓力,讓事情向有利的方向發展。這次的院士數量造假,一定程度上反應出國家對院士數量缺乏統一的權威的統計,各所大學自己說自己,旁人也無從知道真假。國家應該統計院士數量,還要約束院士們過多地擔任徒有虛名的兼職或名譽教授,杜絕院士數量造假,進而杜絕學術造假!
Ⅲ 史上最出名的十大科學騙局:看看被騙了多少年
第一名皮爾丹人頭蓋骨。
故事始於1912年,當時查爾斯道森聲稱在一個礫石坑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骨頭。大英博物館古生物學家,將這些骨頭裝配了起來,並相信這些骨頭反映了人類與猿人之間「迷失的一環」。40年後,科學家證明了皮爾丹人只是古生物學家們處心積慮的欺詐。
第二名遼寧古盜鳥。
1999年,國家地理頻道描述到,這種生物是恐龍和鳥類之間「迷失的一環」。是的,希望是這樣的。結果是,在中國發現的這塊「化石」,實際上是由不同生物的化石碎片重新拼接而成的贗品。
第三名EI卓博卡布拉。
這頭吃雞的怪物,其實是一匹沒有毛的狼。
第四名兔子媽媽。
在18世紀的英格蘭,瑪麗托夫特曾讓醫生相信過,她生下了16隻兔子。喬治王的外科醫生對於這個案例,寫過一篇「一次生下兔子的簡短記述」。人們也停止了燉兔肉。不過,這個騙局還是被戳穿了。為了平息事件,整個醫學界因此遭受了極大的難堪。
第五名斐濟美人魚。
這個被P.T巴納姆博物館宣傳是袒乳海妖的藝術品,實際上,是將一具木乃伊化的類人猿屍體同一條魚縫合起來而已。
第六名土耳其行棋傀儡。
要擊敗這部1770年的自動國際象棋機似乎不太可能。作為宣告下一次偉大技術革新的先行者,它在整個歐洲大陸巡迴展出。不幸的是,土耳其行棋傀儡,被發現是一名國際象棋天才穿上機器人服飾假扮的。
第七名解剖外星人。
1990年,英國攝影師雷桑迪利宣稱,擁有1947年「羅斯維爾事件」後的外星人解剖系列照片。福克斯(電視台)還播出了一部分照片。但是到了2006年,桑迪利坦誠了自己的作假。照片中所有的外星人內臟,其實是羊腦,木莓醬和雞腸。
第八名再別吃蛋糕了。
1995年,「黃銅眼」這個英國的「假新聞秀」節目,對他們發明的一種叫「蛋糕」的街頭毒品,進行了一次所謂的「調查報告」。報告宣稱,它會影響到腦部一個叫做「夏特納的巴松管」區域。
第九名消失中的金發基因。
大約每過一代人,天然金發將步渡渡鳥後塵滅絕的恐慌,就會四處流傳。這個最出名的騙局發生在2002年。根據報告,200年之內金發會消失,因為形成金發的隱形基因正在消亡。結果是,世界世界衛生組織(WHO)從來沒有進行過此項研究。
第十名Nacirema部落。
賀拉斯米勒於1956年發表了一篇人類學論文,按照他的推測,Nacirema人生活在北美洲。米勒描述到,這個部落有許多詭異的的儀式,和一些其他的儀式,實際上這是對美式日常生活的諷刺。Nacirema是將American倒拼而來。
Ⅳ 物理學最大作假丑聞如何震動科學世界
貝爾實驗室組建了針對他實驗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對舍恩在《科學》、《自然》、《實用物理學》等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進行調查,越來越多的數據問題被發現。在為期3個月的調查中,委員會發現舍恩至少有9篇論文存在數據問題。當委員會要舍恩提供相關物理證據時,他表示自己沒留下實驗室記錄,或說硬碟儲存不夠,刪除了原始數據,另外一些時候,他會以設備在德國,或者設備在運輸時被毀等為借口拒絕檢查。盡管如此,委員會還是得出了結論,舍恩在被指控的24處地方至少存在16處學術行為不檢。
第二天,貝爾實驗室解僱了舍恩。舍恩事後承認自己許多論文的數據不正確。他說,作假是為了展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但一切都晚了,他帶著恥辱回了德國。他在德國的單位———馬普研究所也撤銷了給他的聘書。康斯坦茨大學則收回了他的博士學位,而各大期刊也將他的論文整批整批地撤銷。他的名字在學術界銷聲匿跡,除了在提及丑聞之時。
責任分析 過度信任招致謊言
學術作假主要在和產業密切相關的學科如生物技術領域發生,比如韓國幹細胞生物學家黃禹錫的作假丑聞。相比而言,物理界的學術作假極少,更何況在貝爾實驗室這個世界著名的老牌實驗室。舍恩的作假不僅成為物理學史上最大的丑聞,其規模也是其他各次學術造假事件所不能比的。
舍恩總是先製造出一個結果,然後通過計算機偽造圖表證實這個結果,他甚至都沒有費力去為每份論文偽造單獨的數據,而是將這些數據「回收再利用」———正是這個做法導致了他的翻船。
權威期刊則三番五次地上了舍恩的當。舍恩將同事們談論的假想結果拿來,偽造數據證實結果。他的同事面對夢想已久的結果激動萬分,給予很高的評價。有了同事的高評價、貝爾實驗室的大名以及令人激動的實驗結果,各大期刊爭先恐後地搶著發表他的論文。《科學》有一次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原則,免去了兩位獨立同行評論的過程。這一浮躁做法,也對科學的進展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除非是極其惡劣的學術作假,一般科學界會進行低調處理。他們會將這些行為看成極為罕見的例子,在內心堅持相信科學開放、正直、嚴謹的一面。然而過度的信任會導致謊言的出現,即使有懷疑,也沒有足夠的膽量挑戰,這或許是舍恩能夠如此猖狂地將世界級權威機構、學術期刊唬得團團轉的原因,至少,《塑膠幻想》的作者瑞奇是這么認為的。
瑞奇寫道:「在舍恩丑聞上,科學做對了,但並不是它本身,而僅僅是幾名科學家做對了。幾十家實驗室進行復制,無數的懷疑聲音出現,但只有幾名研究者真正將懷疑心變成喝倒彩的口哨。」
在整個作假過程中,負有責任的不僅只有舍恩。貝爾實驗室的負責人一心要把實驗室往市場推動,急於渴求轟動性的成果,學術期刊急切魯莽地接受了他的發現,他的同事毫無懷疑地贊賞了他的成就,還有無數的科學家有懷疑而不敢出聲。
瑞奇指出,舍恩的事件顯示了科學整體糾錯能力的缺陷。舍恩雖然丑聞敗露,但直接原因還是因為他犯下愚蠢的錯誤,在不同的論文中復制了數據,如果他稍微「聰明」一點的話,不知道真相什麼時候會被揭露。
科學作假並不是新聞,連現代物理學之父牛頓都遭到歷史學家關於他在光學計算中捏造結果的指責。謊言伴隨著科學一路走來,這是科學家必須面對的現實。沒有質問,科學也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Ⅳ 為什麼中國的科研界特別是醫學界經常出現造假的或者圈錢的
醫學研究(包括醫學基礎及臨床研究)的成果,一般都是以學術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國內外正規的學術期刊上。學術論文包含了某個研究領域當時最新的研究進展,代表著人類對自然與社會各個學科與領域探索的最新知識。然而我們經常會遇到學術造假現象。
人們一般說的學術造假,最直接的表現是論文存在或大或小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是論文作者主觀蓄意為之。學術造假最直接的受害人通常是該領域的其他科研工作者,因為他們在這些造假論文的錯誤結果或結論基礎上開展後續研究,將會浪費他們寶貴的時間與精力,這也是為何發現和揭露造假的人往往也是同領域的其他科研工作者。
去年,據媒體報道,美國知名學術出版機構BioMedCentral(BMC)撤銷了43篇偽造同行評審的學術論文,其中41篇出自中國作者之手,作者單位涉及38家國內知名醫科院校及三甲醫院。BMC發現,這些論文「偽造范圍從作者推薦朋友使其獲得積極的同行評價,發展到精心打造同行評審圈,在這個圈子裡,作者相互評審,甚至假冒其他人的名義。」
經過調查分析,43篇偽造論文中有41篇出自我國研究人員,佔95.35%。造假論文如此高比例並非第一次,似乎讓國際學術界有點見多不怪了。2009年12月26日,國際《晶體學學報》雜志稱,他們發現來自中國「井岡山大學」的研究人員於2007年發表於該雜志上的70篇論文存在造假現象。2014年法國約瑟夫·傅立葉大學計算機科學家拉貝發現,在2008年到2013年期間,由一種論文生成軟體生成的論文在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公開出版的有16篇,而在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刊物上公開發表的有100多篇,其中大部分論文的作者標注來自中國的學術機構。
其實,也不只是去年,每年多多少少都會披露學術論文造假事件。為何我國學術方面的假論文會有這么多?對此,歷來解釋有兩種。一種是,人的品行不好,朽木不可雕也;另一種是環境和機制使然,即環境決定論。近些年贊同後者的人更多。
國內研究人員的造假原因更具中國特色,即評職稱。有了職稱,則可以獲得晉級、增加工資和獎金,並且能夠獲得巨額研究經費。當然,論文是評職稱的必備條件。比如對醫生來講,並非是以其醫療技術高、治好了多少病人為標准,而是要求其必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多少論文為標准來評職稱和晉升。
Ⅵ 如果可以通過科學手段偽造感覺,怎樣證明不是活在虛擬世界
我們都知道,虛擬現實技術近些年可謂是發展非常迅速,以至於各地都能看到許多虛擬現實技術體驗館,而此時一個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曾被提出過的問題再一次被人提及,那就是:世界可能是虛擬的嗎?
而理論物理學家詹姆斯·蓋茨(Sylvester James Gates)近些年稱其研究團隊在研究超弦理論公式的時候,這這個公式中發現了可以自動糾錯的二進制代碼,要知道這種代碼現在普遍用於計算機程序中。
同時他強調,這次發現的確實“是”二進制代碼,而不是“像”二進制代碼,如果再有進一步的發現,就能知道我們所在世界是否為真實的。
Ⅶ 科學造假是屬於道德范圍嗎
科學造假當然屬於道德的范圍,也是科學家的基本素質。
Ⅷ 科學研究中的數據造假為什麼很難被發現
具體我就不說了,你可以去這里看看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8189234&boardid=1
Ⅸ 科技部對於9起論文造假違規,做出了什麼處罰決定
科技部對於9起論文造假違規,對相關人員作出了嚴肅的處罰:
這個科技部對論文造假一共處理了9起,每一起都是有嚴重的作假情節,如果不給予這種作假行為嚴厲打擊,只會讓這種不良風氣在社會上流傳,並且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最後造成社會學習風氣的日益落下。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以後青年一代,最後阻礙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在這個拼人才的世界,任何有損害教育的行為都應該給予嚴肅的處理,絕對不能讓這種不良風池在社會上流行,同時對於論文造假進行違規處理,也有利於震懾一些不法分子,把他們想通過作假獲得好處的思想從搖籃上就給予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