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巨匠戴森
❶ 人類製造戴森球有多難,真的有那麼遙不可及嗎
引言:在人類科學史上,曾經有很多科學家提出一些不可思議的模型和裝置,就連廣為人知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在十五六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構造出了飛機模型。上個世紀中期曾有科學家提出了一種能夠收集太陽能量的裝置,但它的可行性似乎非常小。
或許那時候戴森球對於人類來說不再是一個僅存在於理論上的模型,科學家還能夠提出更多模型來收集太陽的能量,而且不僅僅可以利用太陽的能量,還可以跨星系進行能量索取。這樣的設想固然是美好的,但人類要立足於當下,解決好目前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否則一切願望和目標都只是空談。
❷ 人類能不能製造戴森球,科學家給出的期限是什麼
戴森球是什麼?人類會製造出來嗎?科學家給出時間限制!
當人類第1次跨出地球的大門,就想著如何運用宇宙中的資源,在地球上,各國都時時刻刻在強調資源緊張的問題,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人類科技的發展和地球上的能源息息相關,如果地球資源瀕臨枯竭,那麼人類科技也寸步難行。因此科學家們自己的想要利用地球之外的資源,這並不能說明人類是一種貪心的生物,而是在為了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作出努力。
幾百年的時間人類真的有能力維持下去嗎?地球環境已經有了明顯的惡化,能源危機或許將會全面爆發,人類的命運將何去何從還是未知數。
❸ 科學家劃分了三個文明等級,分別是什麼等級呢
看過《三體》的朋友,應該對黑暗森林法則有印象,劉慈欣把宇宙比喻成一個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遊走在裡面的獵人,面對競爭對手,它們會選擇將其消滅。文明之間的競爭從來都是火花四濺的,因為雙方擁有著完全不同的文明模式。關於宇宙中的文明,科學家早在上個世紀就開始探討了。
有的科學家給出了一大堆公式,幾十頁說明,這些真的能實現嗎?恐怕他自己心裡都沒底。我們對空間的認知並沒有什麼突破性的進展,它真的太神秘了,這未免有些讓人沮喪。但科學就是這樣,在摸索中前進,希望科學家早日破解空間的奧秘。
❹ 科學家曾提出將水星摧毀,用來建造包裹太陽的戴森球,真的可行嗎
戴森球,普遍被認為是宇宙二級文明最重要的標志,說白了就是建造一個包裹住整顆恆星的巨大建築結構,幾乎能完全利用恆星產生的所有能量,如果真的有此結構,真的存在戴森球,那將是不可想像的!
科學家想到的第一種直接的設想是發明製作出一個能夠將太陽包裹起來的球體,以便吸收太陽的能量。不過這種設想有點異想天開了,太陽表面溫度有6000℃,加上太陽的體積大概是地球的130萬倍,資源原本就不夠用的地球可以說根本不可能製造出這種球體的。
但太陽能源實在是太誘人,直到今日能夠被人類利用的也只有其輻射能量的十億分之一,因此科學家又有了另外的設想,也就是建造足夠多的人造衛星,前往太陽周圍收集其能量,但是如同前面的設想一樣,目前地球的資源還不能支撐起這個計劃,所以這個計劃再次被粉碎。
❺ 很多科學家說要炸毀水星,那這樣會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雖然現在人類的科技已經相當發達,但科學家卻指出,在宇宙文明的建模中,人們目前的文明指數就連宇宙一級文明都還未達到,而根據科學家的預測,人類想要到達宇宙一級文明,至少還需要花上50至100年的時間。
但是,炸掉水星就能建立「戴森球」,這樣真的可行嗎?且不說成功與共,人類內心深處的自私和醜陋就已經暴露無遺了,「人類對於沒有用的東西就盡可能地想要毀掉,而對於有用的東西則毫無保留地完全榨乾」,也正是因為這種想法,我們地球的生態才會被破壞地如此嚴重。
而退一萬步而言,真的要炸掉水星。那麼,人類又將使用什麼手段在太陽上建立戴森球呢?第一,太陽的表面高達5770K,地球上目前沒有一種材質可以抵擋住如此高溫。
第二,戴森球的建立是在外太空,機械或者人類都不可能在太空進行如此長時間的工作,而且,一旦失敗,損失的成本將是不可挽回的。
❻ 科學家探測外星生命取得了什麼進展
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希望通過電子信號接收設備獲取外星生命發來的哪怕是微弱的聲音。而且在太空當中,各種各樣的信號——有些類似錘子的敲擊聲、有些類似電焊機的噪音——也的確在不斷激勵著科學家。正是這些信號的存在,使得不斷有更多更強大的望遠鏡被製造出來,同時不斷促使人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茫茫的銀河系中,我們是不是孤獨的?外星人,或者說得嚴格一些,外星生命真的存在嗎?
這個問題,隨著資金、設施的增加,技術的進步和宇航發現的不斷拓展,答案已經和我們越來越接近了。研究人員表示,只要再有幾年的時間,就有能力探測我們所在的太陽系之外是否有可能存在的文明。美國加州尋找外星生命體研究所研發部主任肯特。庫勒斯表示,可以探測的區域「正在呈現爆炸式的增長」;他自己「不僅僅是激動,更是對此非常推崇」。
十幾年以前,尋找外星生命的研究,獲得更多的是嘲笑,而不是鼓勵。當時美國國會對此表示了高度的疑惑,國家航空航天局也停止了本來規模就不大的研究項目,因此所有關於此類項目的研究全部在由私人機構進行。但是現在,這方面的興趣再次被廣泛激起來了,其中一個因素就是科技的發展。
宇宙學家們正在不斷發展圍繞其他恆星轉動的新的行星——這一發現暗示,在浩瀚的銀河系當中,有潛在的龐大數量的類太陽系的小星系存在的可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在計劃製造兩座望遠鏡,主要的目的就是探測在我們的太陽系之外的類地行星的狀況。
科學家從來沒有放棄過尋找外星生命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技術的飛速進步。電子計算機、接收設備的普及化、高級化,使得人們可以探測和分析同過去相比更加微弱的信號;技術的進步則給了研究人員將研究的領域擴展到無線電信號和可見光之外的其他方面。當前,至少有兩架地基望遠鏡正在製造當中,其用途也是探測外星生命現象。在今年八月份,尋找外星生命體計劃的主要負責科學家們將在哈佛大學開會,討論潛在新計劃的前景。
盡管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和努力,到現在科學家們還是雙手空空。但是,這本身就是一種激勵。庫勒斯博士表示:「我們已經探測過的銀河,不過是極小的一部分,如果打個比方,可能差不多是在數十億個恆星當中的七八百個吧。如果我們能夠像計算機業的摩爾定律那樣發展,50年之內我們就能夠探測到遠遠超過今天的數量了。」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空間科學實驗室研究員,同時也是宇宙學家兼尋找外星生命體計劃先驅之一的丹。沃希莫介紹說,1960年美國宇宙學家弗蘭克。德雷克率先開始接收來自太空的信號時,他只能接收一個頻率;在上個世紀70年代,新型的接收機可以同時探測100個頻率;現在,宇宙學家們可以同時接收1.68億個頻率,而且還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
這一領域現在也在豎立新的「樣板」。在積累了最近10年來在宇航學和宇宙學的主要問題和所需的試驗之後,一個國家研究委員會的專家組經過調查認為,尋找外星生命體研究所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正在興建的一座望遠鏡是值得鼓勵的項目。盡管在此前,這個專家組也曾經對尋找外星生命體研究所的工程加以肯定,但是這份2001年的文件,在歷史上是第一次認可私營的非盈利性該類項目。
此外,在1993年受到國會的影響而中止了自己的尋找計劃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已經將尋找外星生命體研究所的一位科學家召入了自己的空間生物研究所。庫勒斯博士說,曾經有一段時間,尋找外星生命體在國家航空航天局幾乎成為了污辱性的詞語;但是現在,該項目的研究員可以在完全平等的條件下為自己的項目競爭資金。當前在建造項目清單上面的高位的,是「阿倫望遠鏡陣列」。
這是一種新型的射電望遠鏡,將坐落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哈特。克里克天文台,佔地面積1公頃。在天線覆蓋的范圍之內,科學家可以通過望遠鏡24小時不間斷接收來自太空裡面的恆星、星系和星雲等天體的信號,同時也可以追蹤暗物質或是其他物質。今年3月,前微軟執行官保羅-阿倫宣布捐款1350萬美元,資助望遠鏡陣列項目。保羅-阿倫基金會現在已經給付了1150萬美元,幫助建設前32部天線,估計在今年年底將正式開始投入運轉。
不斷建造射電望遠鏡,原因在於美國目前正在積極同全球競爭,打算建造覆蓋205英畝(83公頃)的龐大射電望遠鏡陣列,並且期待選好地址之後,在2020年投入使用。其中,阿倫望遠鏡陣列的建設,就是將工程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庫勒斯博士指出,當前研究項目的目標,使得基於無線電技術的尋找生命工程有能力同時在多種模式下尋找信號——包括很復雜的信號,比如手機發射的信號。
如果說無線電信號是尋找銀河當中其他文明的主要手段,那麼研究人員還在擴展各種形式的光信號,作為交流溝通、聯系所使用的媒介。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保羅-赫洛維茨表示,激光的發明增加了一種可能,那就是通過10億分之一秒激發具有強大能量的激光,將之通過望遠鏡反向射出。赫洛維茨介紹說,這種激光的亮度是太陽光的5000倍,和星光衰弱的幾率差不多,因此「只要能夠看到星星,你就可以看到光束」。
到目前為止,赫洛維茨和他在哈佛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同事已經對15000顆星進行了觀測,沒有任何的結果。但是他們沒有灰心,並且正在興建一座72英寸(1.8米)的望遠鏡,這樣可以同時觀測更大的面積。根據他們的計劃,這座加州行星團體捐資35萬美元興建的望遠鏡,可望在年內投入運轉。
同時,其他的研究機構,如加州的里克天文台等,也在籌措更加精煉的項目。其中的重點之一就是紅外線,也就是通過電磁波譜觀測,位於可見光范圍以外的光波。關於對紅外線的研究,最早提出的是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的弗里曼。戴森。早在1959年,他就提出了一種假設,認為高級的外星文明會建造軌道聚居區和太陽能發電站,並使得星球外表籠罩在一個「殼」里。這種「戴森球體」會放射出大量的紅外輻射,成為其不同尋常的標識。
在當時看來,這種理論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是很快,宇宙學家們發現,類似太陽的恆星——特別是那些外圍有沙塵或是氣體的——會發散出過多的紅外射線,同此前談到的「戴森球體」很相似的。
沃希莫博士和同事查爾斯。康洛伊對一些衰老的星體進行了紅外輻射探測,這些星體已經進入了暮年,不會擁有行星環等。同以前的觀測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主要從地基和空間紅外望遠鏡收集數據。他們完成了對32顆可能擁有「戴森球體」星體的觀測,結果在波多黎各的天文台證明,其中的20顆沒有特殊的無線電放射和光脈沖,通過普通的光學觀測,有25顆沒有特殊之處。
其他的科學家們正在打算尋找紅外激光脈沖。他們認為,尋找這種紅外激光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因為通常會阻擋可見光的宇宙粉塵無法阻擋這種脈沖。拓展覆蓋更廣泛的波長和更多的傳輸方式是投資到了正確的方向;但是僅僅將研究限制在一種交流通訊方式或是一種戰略本身就是不正確的。沃希莫表示:「認為我們確切知道ET(外星人)在做什麼,這本身就是愚蠢的。」
美國前國家航空太空總署研究所所長羅勃?傑斯特諾博士於1985年接受訪問時說「地球在宇宙當中,沒有存在特別的特質,宇宙有一百億個銀河,我們人類所處的銀河是由三千億至五千億個恆星所組成,我們不能斷言說,有人類住的星球就僅是太陽系。」他相信飛碟是存在的。近年美國天文學者德雷克研究出『德雷克方程式』,估算本銀河系內,應有十萬到一百萬個智慧文明的星球存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外太空生物學家沙岡博士估算,銀河系應有一百萬個類似地球文明的星球。可知宇宙應有高智慧的外星人存在於其它星球,其中有些外星人的智慧、文明史長於我們,科技超越我們。對今天的天文學家來說,尋找外星人,不再是科幻小說里的故事情節而已,而是一項付諸實踐的行動。送出帶有信息的星際探測器1972年發射的先鋒10號及1973年的先鋒11號,各載有一塊鋁板,板上畫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以及標明地球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圖,好讓那些想和地球聯系的外星人可以按圖找來。這是人類首次發射太空船離開太陽系。
1977年航海家1號及2號各載有一卷錄制地球生活的錄影帶,和一張銅質密紋唱片,錄有地球上發出的各種特別聲音。『地球呼叫宇宙,聽到請回答』1974年位於波多黎各的阿瑞西博(Arecibo)無線電望遠鏡,向M13星團﹝一個由重力連接30萬顆恆星的星團)發射載有地球訊息以氫原子頻率的無線電波,這個訊息還在向星團航行,而且要在24000年後才能到達。收聽外星人的信息1992年美國太空總署推行一項計劃,利用兩個精確的頻率,搜尋1000個類似太陽的恆星,並且在數百萬個頻率上,大規模掃描天空,尋找可能由遙遠的文明世界所發出的人為訊號。
茫茫宇宙,浩瀚星空,外星人是否存在?他們到底在哪裡?希望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在不遠的將來,能給人類一個滿意的答復,我們只有拭目以待。
❼ 傳說中的戴森球,為何科學家們說很難製造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慾望,每個人也都是自私的,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源源不斷的向地球索取,地球的資源也在人類的活動上接近枯竭,那麼在地球資源枯竭之後,人類又該何去何從?
5
其次如果想要建造戴森球就意味著需要有更多耐高溫,耐腐蝕的材料出現。太陽的體積如此之大,我們去哪裡找這些材料把太陽限制起來呢?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把太陽限制起來之後,確定不會影響其他行星之間的運行嗎?或許會造成整個太陽系運行的紊亂
❽ 戴森球是什麼人類發現戴森球了嗎它對人類有什麼啟示
群科學家在不安地盯著屏幕上所展示的星圖,一顆不顯眼的恆星被標注了大大的紅圈……
席間的項目負責人問:「你們確定嗎?」
每個科學家的臉上的表情都很復雜,大家肯定地點點頭繼之而來的又是難以打破的沉默……
1400光年,看似隔絕了我們與這種可怕的先進文明。但極有可能,在某一天的早上,當我們醒來時,他們的飛船成群結隊的突然出現在我們的城市裡,並且就在我們的家門口的樹梢上。他們在對我們進行了過場似的研究後,急匆匆的,帶著從地球掠奪過來的材料,飛向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並在建造太陽周圍開始建造起能奪走太陽全部能量的戴森球……
希望這一切都停留在茶餘飯後的談資。但我們否認的東西,並不表明它就一定不會存在,而我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認清地球上人類間的紛爭是毫無意義的。我們是時候該把所有的精力和智慧都投向宇宙,探索我們不知道的,和我們想知道的……
我們情願「戴森球」只是存在於遙遠的宇宙深處的一個推論,也希望「塔比星」從來沒有被我們發現過~但即使這樣,宇宙中真正屬於我們的空間和時間,已經被壓迫得所剩無幾了……
❾ 科學家提出能夠收集太陽能量的裝置戴森球,真的存在嗎
關於「戴森球」這個詞,早在1960年就被弗里曼·戴森提出,所謂的「戴森球」是指,當生物的文明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它們會在一些星球上建築一層厚厚的可以包裹住星體的人造天體,這種人造天體的外形或許是和一個雞蛋殼相似,但它的主要目的還是用於對這顆星球能源的開采和利用。
「戴森球」的這個想法是從何而來的,或許很多人會感到疑惑。為何首先是一個包裹著星球的球體出現,而能源的開采目標為何又是星球本身而不是其他,這都是人們所好奇的問題。
有科學家提出,人類將會在未來一百年內實現「戴森球」在恆星的搭建計劃,不過,就目前為止,這種想法仍然只是停止在人們的想像當中,要實現它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❿ 科學家為探測外星生命做出了什麼努力
這個問題,隨著資金、設施的增加,技術的進步和宇航發現的不斷拓展,答案已經和我們越來越接近了。研究人員表示,只要再有幾年的時間,就有能力探測我們所在的太陽系之外是否有可能存在的文明。美國加州尋找外星生命體研究所研發部主任肯特。庫勒斯表示,可以探測的區域「正在呈現爆炸式的增長」;他自己「不僅僅是激動,更是對此非常推崇」。
十幾年以前,尋找外星生命的研究,獲得更多的是嘲笑,而不是鼓勵。當時美國國會對此表示了高度的疑惑,國家航空航天局也停止了本來規模就不大的研究項目,因此所有關於此類項目的研究全部在由私人機構進行。但是現在,這方面的興趣再次被廣泛激起來了,其中一個因素就是科技的發展。
宇宙學家們正在不斷發展圍繞其他恆星轉動的新的行星——這一發現暗示,在浩瀚的銀河系當中,有潛在的龐大數量的類太陽系的小星系存在的可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在計劃製造兩座望遠鏡,主要的目的就是探測在我們的太陽系之外的類地行星的狀況。
科學家從來沒有放棄過尋找外星生命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技術的飛速進步。電子計算機、接收設備的普及化、高級化,使得人們可以探測和分析同過去相比更加微弱的信號;技術的進步則給了研究人員將研究的領域擴展到無線電信號和可見光之外的其他方面。當前,至少有兩架地基望遠鏡正在製造當中,其用途也是探測外星生命現象。在今年八月份,尋找外星生命體計劃的主要負責科學家們將在哈佛大學開會,討論潛在新計劃的前景。
盡管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和努力,到現在科學家們還是雙手空空。但是,這本身就是一種激勵。庫勒斯博士表示:「我們已經探測過的銀河,不過是極小的一部分,如果打個比方,可能差不多是在數十億個恆星當中的七八百個吧。如果我們能夠像計算機業的摩爾定律那樣發展,50年之內我們就能夠探測到遠遠超過今天的數量了。」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空間科學實驗室研究員,同時也是宇宙學家兼尋找外星生命體計劃先驅之一的丹。沃希莫介紹說,1960年美國宇宙學家弗蘭克。德雷克率先開始接收來自太空的信號時,他只能接收一個頻率;在上個世紀70年代,新型的接收機可以同時探測100個頻率;現在,宇宙學家們可以同時接收1.68億個頻率,而且還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
甩開膀子大幹一場
這一領域現在也在豎立新的「樣板」。在積累了最近10年來在宇航學和宇宙學的主要問題和所需的試驗之後,一個國家研究委員會的專家組經過調查認為,尋找外星生命體研究所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正在興建的一座望遠鏡是值得鼓勵的項目。盡管在此前,這個專家組也曾經對尋找外星生命體研究所的工程加以肯定,但是這份2001年的文件,在歷史上是第一次認可私營的非盈利性該類項目。
此外,在1993年受到國會的影響而中止了自己的尋找計劃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已經將尋找外星生命體研究所的一位科學家召入了自己的空間生物研究所。庫勒斯博士說,曾經有一段時間,尋找外星生命體在國家航空航天局幾乎成為了污辱性的詞語;但是現在,該項目的研究員可以在完全平等的條件下為自己的項目競爭資金。當前在建造項目清單上面的高位的,是「阿倫望遠鏡陣列」。
這是一種新型的射電望遠鏡,將坐落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哈特。克里克天文台,佔地面積1公頃。在天線覆蓋的范圍之內,科學家可以通過望遠鏡24小時不間斷接收來自太空裡面的恆星、星系和星雲等天體的信號,同時也可以追蹤暗物質或是其他物質。今年3月,前微軟執行官保羅-阿倫宣布捐款1350萬美元,資助望遠鏡陣列項目。保羅-阿倫基金會現在已經給付了1150萬美元,幫助建設前32部天線,估計在今年年底將正式開始投入運轉。
不斷建造射電望遠鏡,原因在於美國目前正在積極同全球競爭,打算建造覆蓋205英畝(83公頃)的龐大射電望遠鏡陣列,並且期待選好地址之後,在2020年投入使用。其中,阿倫望遠鏡陣列的建設,就是將工程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庫勒斯博士指出,當前研究項目的目標,使得基於無線電技術的尋找生命工程有能力同時在多種模式下尋找信號——包括很復雜的信號,比如手機發射的信號。
早期宇宙星雲的構成,藝術想像圖
如果說無線電信號是尋找銀河當中其他文明的主要手段,那麼研究人員還在擴展各種形式的光信號,作為交流溝通、聯系所使用的媒介。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保羅-赫洛維茨表示,激光的發明增加了一種可能,那就是通過10億分之一秒激發具有強大能量的激光,將之通過望遠鏡反向射出。赫洛維茨介紹說,這種激光的亮度是太陽光的5000倍,和星光衰弱的幾率差不多,因此「只要能夠看到星星,你就可以看到光束」。
到目前為止,赫洛維茨和他在哈佛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同事已經對15000顆星進行了觀測,沒有任何的結果。但是他們沒有灰心,並且正在興建一座72英寸(1.8米)的望遠鏡,這樣可以同時觀測更大的面積。根據他們的計劃,這座加州行星團體捐資35萬美元興建的望遠鏡,可望在年內投入運轉。
同時,其他的研究機構,如加州的里克天文台等,也在籌措更加精煉的項目。其中的重點之一就是紅外線,也就是通過電磁波譜觀測,位於可見光范圍以外的光波。關於對紅外線的研究,最早提出的是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的弗里曼。戴森。早在1959年,他就提出了一種假設,認為高級的外星文明會建造軌道聚居區和太陽能發電站,並使得星球外表籠罩在一個「殼」里。這種「戴森球體」會放射出大量的紅外輻射,成為其不同尋常的標識。
宇宙終結的藝術想像圖照射出文明
在當時看來,這種理論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是很快,宇宙學家們發現,類似太陽的恆星——特別是那些外圍有沙塵或是氣體的——會發散出過多的紅外射線,同此前談到的「戴森球體」很相似的。
沃希莫博士和同事查爾斯。康洛伊對一些衰老的星體進行了紅外輻射探測,這些星體已經進入了暮年,不會擁有行星環等。同以前的觀測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主要從地基和空間紅外望遠鏡收集數據。他們完成了對32顆可能擁有「戴森球體」星體的觀測,結果在波多黎各的天文台證明,其中的20顆沒有特殊的無線電放射和光脈沖,通過普通的光學觀測,有25顆沒有特殊之處。
其他的科學家們正在打算尋找紅外激光脈沖。他們認為,尋找這種紅外激光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因為通常會阻擋可見光的宇宙粉塵無法阻擋這種脈沖。拓展覆蓋更廣泛的波長和更多的傳輸方式是投資到了正確的方向;但是僅僅將研究限制在一種交流通訊方式或是一種戰略本身就是不正確的。沃希莫表示:「認為我們確切知道ET(外星人)在做什麼,這本身就是愚蠢的。」
探索宇宙中的外星文明
美國前國家航空太空總署研究所所長羅勃?傑斯特諾博士於1985年接受訪問時說「地球在宇宙當中,沒有存在特別的特質,宇宙有一百億個銀河,我們人類所處的銀河是由三千億至五千億個恆星所組成,我們不能斷言說,有人類住的星球就僅是太陽系。」他相信飛碟是存在的。近年美國天文學者德雷克研究出『德雷克方程式』,估算本銀河系內,應有十萬到一百萬個智慧文明的星球存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外太空生物學家沙岡博士估算,銀河系應有一百萬個類似地球文明的星球。可知宇宙應有高智慧的外星人存在於其它星球,其中有些外星人的智慧、文明史長於我們,科技超越我們。對今天的天文學家來說,尋找外星人,不再是科幻小說里的故事情節而已,而是一項付諸實踐的行動。送出帶有信息的星際探測器1972年發射的先鋒10號及1973年的先鋒11號,各載有一塊鋁板,板上畫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以及標明地球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圖,好讓那些想和地球聯系的外星人可以按圖找來。這是人類首次發射太空船離開太陽系。
1977年航海家1號及2號各載有一卷錄制地球生活的錄影帶,和一張銅質密紋唱片,錄有地球上發出的各種特別聲音。『地球呼叫宇宙,聽到請回答』1974年位於波多黎各的阿瑞西博(Arecibo)無線電望遠鏡,向M13星團﹝一個由重力連接30萬顆恆星的星團)發射載有地球訊息以氫原子頻率的無線電波,這個訊息還在向星團航行,而且要在24000年後才能到達。收聽外星人的信息1992年美國太空總署推行一項計劃,利用兩個精確的頻率,搜尋1000個類似太陽的恆星,並且在數百萬個頻率上,大規模掃描天空,尋找可能由遙遠的文明世界所發出的人為訊號。
茫茫宇宙,浩瀚星空,外星人是否存在?他們到底在哪裡?希望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在不遠的將來,能給人類一個滿意的答復,我們只有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