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最近科學新發現

最近科學新發現

發布時間: 2021-03-16 07:04:14

㈠ 近5年重大的科學發現有哪些

你可以查看相關的期刊,如果專業方向更詳細些,可以在CNKI上查找,那裡的科技論文比較多

㈡ 最近科學家發現了哪些新物種

1.大王烏賊
在20世紀,大王烏賊被人們所發現,當時人們看到這種體形巨大的烏賊的時候都感到吃驚不已,它們的身體足足有好幾個人那麼長,平均每隻的長度都在10米左右。大王烏賊的出現瞬間震驚了世界,人們開始大量地打撈大王烏賊,但是打撈上來的烏賊卻都是已經死亡的,這是因為大王烏賊生活在深海海域,壓力比淺海要大得多,所以大王烏賊不能承受這樣大的壓力變化,全部死亡。
後來專家將打撈上來的大王烏賊進行解剖發現它們的觸角上長有一些巨大的勾,這樣它們在捕獵時可以牢牢地抓住獵物,使其不能逃脫。而憑借它們的力量完全能夠吃掉一條鯊魚。
這真是一種可怕的動物!
2.在金礦中發現的奇異生命
在世界最深的礦井之一——南非克魯夫4號金礦中發現了一種神秘物質,讓人吃驚的是這些神秘的物質竟然是活的,接到消息,來自普林斯頓和印第安納大學的科學家們第一時間趕到。
科學家們進入井內2800米深處,發現了這些神秘生物。
這些神奇的微生物正是礦工們說的活物質,這些微生物是這次首度被人們發現。專家們發現它們與已知的嗜極性微生物很相似,而它們的生命力更是驚人,專家們根據岩層推測,這些微生物在這個地方生活了兩三百萬年(也就是說它們都有上百萬歲)!它們百萬年來以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為生。
2800米、300萬年,這些數字證明了這些微生物的頑強。
3.袖珍蛙
一次蛙類學家在南美洲發現了一種超小型蛙類,這種蛙類只有人的指尖那麼大。
與此同時,巴西的科學家也意外收獲了一種袖珍蛙。3位巴西蛙類專家在叢林中尋找蛙類,結果一個一個小傢伙跳到了專家的臉上,這種蛙只有人眼的1/3那麼大。
4.花蜜長舌蝠
花蜜長舌蝠是由美國邁阿密大學的科學家內森•莫奇哈拉發現的。
花蜜長舌蝠的舌頭是其身體的1.5倍,僅次於變色龍(變色龍可以把舌頭伸到自己身體的2倍)。它的舌頭根長在胸腔中,其吐舌頭的速度也很驚人,它在1秒鍾內可以吐舌頭7次之多!
5.紅遊船
一次深海科學考察,一位科學家拍下了一張照片,並將其發布到了網上,立刻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因為這張照片上的東西是一艘周圍有星星的飛船!但結果這艘所謂的飛船其實是一隻新發現的深海水母它的身體就像飛船的頂棚,而且底部還發出紅色的光,所以人們都把這個長相怪異的傢伙誤認為是飛船。
6.3200米深海中的生命
1979年,比肖夫博士乘坐阿爾文來到了3200米深的海域,在這里發現了「海底工業城」,並在這個方圓百里都是噴著濃煙的煙囪,到處都布滿岩漿的地方發現了生命的跡象。
在這里有各種蝦、螃蟹、魚、藻類和各種珊瑚,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新物種。
7.吃骨怪蟲
科學家在美國加洲蒙特里灣海域深處死亡鯨魚的骨骼中發現了兩種怪蟲。它們沒有眼睛,沒有胃,甚至沒有嘴巴。怪蟲的長度從2.5厘米到6厘米不等,身上有彩色的絨毛。因為怪蟲生存在鯨的骨骼里,所以專家給這種新發現的蟲子命名為「吃骨蟲」。更奇怪的是「吃骨蟲」竟都是雌性。經科學家研究發現,雄性蟲子就寄生在雌性的身體內。這種「吃骨蟲」還有待科學家們的進一步研究。

㈢ 科學新發現!!

請從中醫角度考慮這個問題,你這么搞有點冒險,不知道結果如何,我也不懂,你只是新鮮,以前沒這么玩過吧,哈哈。

㈣ 近期人們對宇宙的新發現有哪些

一個被眾多星星包圍的巨大黑洞。

中新網12月6日電據外媒5日報道,科學家們近日發現了兩個迄今已知最大的黑洞——它們的質量達到太陽的100億倍。這兩個黑洞是如此之大,整個太陽系在它們的面前都相形見拙。

這兩個黑洞分別位於代號為NGC3842和NGC4889的星系中,他們大得如此不同尋常,以至於超出了人們以前對黑洞的理解。據介紹,新發現巨大黑洞的質量將近是此前觀測到最大的黑洞質量的1.5倍。

研究人員在《自然》雜志上撰文說:「NGC3842星系中心有一個質量為太陽的97億倍的巨大黑洞,而NGC4889星系中心的黑洞則更為巨大。」

科學家還說:「過去數十年來的觀測顯示,每個巨大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超巨大黑洞。」但因為它們那種連光線和輻射線都能吸收的強大引力,所以它們通常都難被觀測到。

不過即使這兩個黑洞大的驚人,我們也無需太過擔心,因為他們距離地球2.7億光年。

㈤ 自然評出2020十大科學發現,究竟都有哪些研究

2020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年的開始,新冠疫情就打亂了我們的生活,依然沒有阻礙科學的發現。近日,英國《自然》網站在今年評出了十大重要科學發現,這十大科學發現都是那些呢?

1. 宇宙中物質起源之謎的首個佐證

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被稱為電荷共軛宇稱反演對稱(CP 對稱)。被稱為費米子的基本粒子群包括含有電子、繆子、陶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的輕子。這個科學發現是日本 T2K 中微子合作組研究發現的。這個發現是解釋宇宙中物質稍多於反物質起源的第一個佐證。

2.《蒙特利爾議定書》“癒合” 臭氧 “傷口”

因人為排放,對臭氧層構成了嚴重威脅。《蒙特利爾議定書》是禁止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的物質,自議定書頒布後,大氣中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濃度在下降,臭氧層開始恢復。自臭氧恢復開始以來,與空洞相關的環流效應已經暫停,這就是各國履行《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結果。

3. 衛星可能很快會繪制出地球上每一棵樹

據覆蓋西非撒哈拉和薩赫勒地區 高解析度衛星圖像的分析,他們繪制了大約 18 億個樹冠的位置和大小。這一進展將使我們思考、監測、建模和管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的方式發生變化。

4. “貴圈真亂”:愛爾蘭史前精英墓地發現亂倫

10. “壓力山大” 之下,頭發真的會變白

㈥ 最近新發現的物種有哪些

圖片請見:
http://www.520de.net/archiver/?tid-91525.html

台灣有關部門今天宣布,經過3年多的野外考察,40多位專家在台灣各地又發現了20餘種新的動植物。
在這20多種新物種中,動物以哺乳類動物與昆蟲為主,植物則以蕨類植物為主。哺乳類動物除確定的高山黃鼠狼外,以蝙蝠科動物最多,目前確定的新品種有3個,另有5種以上的蝙蝠還在鑒定中。植物類考察的成果主要是在屏東里龍山發現了4、5種以上的蕨類植物,目前也正在進一步鑒定中。

河南:新發現昆蟲新物種622個
由80多位昆蟲學家組成的昆蟲考察隊經過7年時間的考察和研究,在我省發現了世界上從未描述過的昆蟲新物種622個。
河南地處全國氣候和生物分布的南北過渡地帶,物種資源豐富多彩。由於各種原因,新中國成立時,我省的昆蟲記載幾乎為零,20世紀90年代只有3800多種。為此,我省昆蟲學會會同有關部門從1996年開始組織了這次考察活動,進行有關河南省昆蟲資源的調查和研究,先後有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中國林學院和17個省市的80多位昆蟲學家以及來自日本、丹麥、斯洛維尼亞的3位學者加入考察行列。
7年來,這些專家、學者行程2萬多公里,採集昆蟲標本23萬余號,將我省的昆蟲種類總數由考察前的3850種上升到7387種,位居全國前列。鑒定出昆蟲種類4355種,其中發現昆蟲新物種622個。
http://www.hnskxy.com/news/0625-hnxf.htm

壺瓶山新發現長果安息香、湖南花楸、石門鵝耳櫪、石門葡萄、湖南菝葜、石門小檗、石門杜鵑等7種植物和頸槽蛇、紅翅綠鳩、短嘴金絲燕、栗背短腳鵯、煤山雀等5種動物共12個新記錄物種。
www.cdnj.gov.cn/newxxlb/detail.php?id=110

英國科研人員日前通過一項國際性海洋物種研究,發現了一萬多個新的海洋動物種類。

最近中國有一些新發現的物種或新被鑒定的物種,它們很有可能被列入新的名錄。比如說爪哇野牛(白臀野牛),最近記錄於西雙版納勐臘縣,比現有的一類保護動物白肢野牛更加稀有;矮岩羊,曾被定為岩羊的亞種,後被承認為獨立的物種僅分布於金沙江附近地區;大紅鸛,1997年發現於新疆,是否在國內繁殖尚不清楚,是我國唯一的一種紅鸛;莽山烙鐵頭,1989年發現,1990年定名,分布范圍只有幾千公頃;孟加拉巨蜥,原來並不知道我國有分布,和澤巨蜥混淆。另外有一些原來未被列入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種類有可能被列入新的名錄,如沙狐,白鼬,豹貓,黑嘴鷗,紅嘴相思鳥等觀賞鳥類,新疆北鯢,溫泉蛇以及其它一些蛇和龜鱉類等。

新發現的樹汁食蚜虻屬物種「Brachyopa silviae」 薩克森安哈特獲得轟動性昆蟲物種新發現

科學家發現用10個氣囊呼吸的怪魚 科學家稱,這種魚是一個新發現的物種,這是100多年來,人們首次發現魚的新物種。這種魚有點象小鰻魚。

新發現青蛙物種反映青蛙古生物地理聯系。這一「新」的青蛙物種是在距今大約1.3億年前從其近親、只出現在塞席爾兩個島嶼上的4個物種分化出來的。

鹿角蕨為近年來新發現的植物。分布區極狹窄,僅在雲南西南部海拔210~950米的熱帶雨林中。是多年生附生草本,增生很快。以腐殖葉聚積落葉、塵土等物質作為營養。由於新發現,對研究蕨類植物區系有科學意義。其植株形態美麗,觀賞性強。

大西洋東南熱帶雨林保護區有各種各樣的動物群,其中的瀕危物種受到當地政府的特別保護。哺乳動物有120來種,其數量之多在巴西是首屈一指的。在如此眾多的動物中,美洲虎、虎貓、灌木狗、水獺及20多種蝙蝠和各種瀕臨滅絕的物種尤為引人注目。最近新發現的黑面獅子是這一地區特有的動物。大西洋東南熱帶雨林保護區的鳥類各異,有記載的就有350種。該保護區是南美冠雕及前半身為黑色的冠雉的重要棲息地。本地的溶洞里繁衍著大量的微生物(以節肢動物為主)。
www.51ding.com/News_Print.asp?NewsID=947

最近新發現的物種是非常多的,單就90年代在越南發現的大型哺乳動物來說,就有好幾種。這樣的表格似乎還沒人做,因為發現的物種是什麼類群都有,專業人士一般就統計相關的類型,比方說我手裡有篇論文是總結了80年代發現的鳥類的新種的,而非專業人士又很難找到足夠的資料(新物種的數量比滅絕物種要多很多倍,收集全資料很難),同時老百姓對新物種的關心也遠不及滅絕物種。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新發現的物種基本上都是已經存在但是還沒發現的物種,而不是新形成的,因為物種形成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
此外,就算是近現代滅絕物種,也並不都是人類活動的結果,比方說上面表格中的澳洲的胃育溪蛙,現在還沒有找出消失的原因。雖然不知道原因不等於就不是人類活動的原因,但是至少在不知道的時候不能說就是人類的原因,而澳洲近期對環境的保護還是比較嚴格的,所以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假定和人類有關並不合適。當然,既然因為人類活動導致滅絕的例子的確存在,而且還不少,這就足以令人引起重視了。
http://www.fon.org.cn/forum/printthread.php?threadid=7575

㈦ 科學最新發現的事例

最新發現與創新:人類可能發現新的物理法則

本報東京8月1日電 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KEK)今天公布,由中國等13個國家參加的一個國際研究組(Belle),利用被稱之為B介子工廠的大型加速器(KEKB)進行實驗,首次觀測到伴隨基本粒子中微子的B介子純輕子衰變現象,B介子衰變到τ輕子和中微子兩種粒子,衰變幾率與基本粒子標准模型理論的預言相一致。研究小組認為,由於一些超出標准模型的理論,如超對稱性和兩黑格斯(Higgs)模型理論都可以修正該輕子道的衰變幾率,因此,今後應進一步積累實驗數據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更精確地檢驗標准模型理論,探測可能存在的新物理現象和相互作用機制。

中微子幾乎不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因此被稱為看不見的粒子。伴隨著中微子產生的B介子純輕子衰變現象的研究,對探尋新物理和新理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由於純輕子衰變道的衰變幾率比較小,且通常的粒子探測器無法直接測到中微子的存在,事例的判選和重建都非常困難,存在很大的本底,因此科學家將該事例的篩選比喻為在柴草堆中找針。

研究小組利用高能加速器,詳細觀測了至2005年6月為止產生的4.5億對B介子和反B介子的衰變過程,從中觀察到17次B介子衰變為τ粒子和中微子現象。B介子有很多衰變類型,此次觀測到的衰變現象為每一萬次中有1.79次發生概率,符合標准理論預言的范圍。

目前所知的實驗實事都可以用粒子物理學理論體系的標准模型來解釋,但是物理學界普遍認為,一定存在高出於目前標准模型理論的未知物理法則和物質相互作用機制。這一新物理法則最有力的候選者之一是「超對稱性理論」,該理論預言存在有多個帶電的和不帶電的黑格斯(Higgs)粒子,而在標准模型理論中只有一個中性的黑格斯粒子。尋找黑格斯粒子和超對稱性理論預言的新粒子將是即將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西歐核子研究中心(CERN)投入運行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加速器上的首要物理目標。中國科學家也參加了這一研究項目。

中國科技大學張子平教授認為,日本的B介子工廠是目前國際上運行亮度最高、最穩定的加速器,Belle探測器的性能也是世界一流的,實驗精度非常高,已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物理成果。中國科學家為此做出了重要貢獻,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科學家在中性D介子混合的研究以及B到含J/ψ粒子的衰變道研究中都有出色研究成果。

㈧ 2020十大科學發現,哪些信息讓你為之一驚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科學界也是不平凡的一年,有了許多重要的發現,這些發現對於人類的意義非凡,其中發現了能殺死艾滋病病毒的技術,衛星技術更加強大,壓力大真的會使頭發變白等等這些都是2020年重要科學發現。

你是否每天都面臨很大的壓力?那你可要注意了,因為你可能“一夜白頭”哦。我們都知道頭發的顏色是由黑素細胞決定的,而黑素細胞來自毛囊中。最近,張冰等人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研究報告表明。在極端壓力下或暴露於高水平的去甲腎上腺素時,黑素細胞幹細胞的增殖和分化顯著增加,導致黑素細胞大量離開,並且沒有剩餘的幹細胞來替代它們,這導致了幹細胞的衰竭,從而引起頭發變灰進而變白。這一發現首次揭示了壓力引起白發這一現象的具體機制。因此我們要注意休息不要有太大的壓力啊。

㈨ 最近有沒有新的科學新發現呀

美聯社消息,3月4日的《科學期刊》雜志刊登了一項科學新發現:科學家們在大西洋中部一個名叫「迷失城市」的熱液噴口處發現了一種的新的生態系統,在這個新的生態系統中存在著大量與眾不同的生命形式——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小蝦、螃蟹等生命。

2000年,華盛頓大學的黛博拉•凱萊和另外幾名科學家研究大西洋中部海脊時偶然發現了這個名叫「迷失城市」的熱液噴口,它位於北緯30度,幾乎和美國弗羅里達州的傑克遜維爾處於同一緯度。與近幾年來引起科學家廣泛關注的洋底黑色煙囪噴口不同,這座「迷失城市」中矗立的全部是白色的礦物質煙囪。

2003年,這些科學家返回到大西洋底部,繼續對「迷失城市」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又發現了一些更讓人驚奇的東西,這座「迷失城市」不但在外貌上與原先的黑色煙囪噴口不同,其中的生物種類也有著非常大的差異。

首先,成因不同。顧名思義,這些黑色煙囪噴口具有類似黑色煙囪的形狀。當700華氏度高溫的熱水從洋底噴涌而出,遇到了寒冷的大西洋水時,水中攜帶的礦物質就結晶而出,形成了黑色的煙囪裝物質。「迷失城市」中的白色煙囪則不同,形成他們的液體溫度只有150度到170度。另外,白色煙囪周圍的環境呈現鹼性,而黑色煙囪周圍的環境呈現強酸性。

其次,生活其中的生物形式不同。在黑色煙囪噴口附近,科學家們發現了大量多樣化的生物種類,包括8英尺長的管狀海蚯蚓。起初,科學家們認為「迷失城市」附近可能沒有什麼動物。但是當他們清走了白色噴口表面的物質之後卻發現了大量微小的蝦和螃蟹。他們幾乎都是透明或者半透明的,身長不足半英寸,藏在隱蔽處或者裂縫中。「迷失城市」中的生物總量不及黑色煙囪,但是在生物多樣性方面卻絲毫不遜色。

再者,「迷失城市」和黑色煙囪噴口周圍的生態環境也不相同。「迷失城市」周圍有大量的甲烷和氫,只有少量或者沒有二氧化碳——黑色煙囪附近生物的關鍵能量來源。另外,「迷失城市」之中只有少量金屬,基本上沒有氫化硫,而這些都是黑色煙囪附近許多微生物賴以生存的。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研究中心的伯丘斯稱贊《科學期刊》的這份報告第一次詳盡描述了一種新的生態類型,而這種生態類型可能是廣泛存在的。

談到這個新發現的給與我們的提示,「迷失城市」研究的主要負責人凱萊說:「新生命形式的發現說明我們對海洋了解的海很少。我已經研究黑色煙囪大約20年了,你可能會覺得我應該比較清楚這些熱噴口了,但是事實上海洋是個很大的領域,仍有很多重要的發現機會。」(
生命--人類的起源

自古以來,人類起源的問題就一直困擾著人們。神話傳說和宗教理論使人們一直認為是神造了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不斷認識和了解了更多的自然知識,達爾文的「進化論」逐漸被人們了解和接受,並已成為主流學說。但是,長期以來關於生命以及人的起源問題從未停止過爭論。
下面摘錄了幾篇關於生命演化及生物多樣性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丹麥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丹麥哥本哈根地質博物館米尼.羅森在格陵蘭西部發現了37億年前由浮游生物留下的痕跡。這一發現表明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可能起源於37億年以前,從而使生命的起源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羅森研究了37億年前岩石中碳的兩種同位素,他們發現,遠古岩石中兩種碳的同位素的含量與現代岩石相似。這說明岩石里含有浮游生物排泄的廢物和它本身的遺骸。《北京經濟報》99.2.4
科學家分析格陵蘭岩石發現 38.5億年前地球上就有生命法新社洛杉礬11月4日電 在格陵蘭發現的岩石表明,至少38.5億年以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這比以前人們認為的早4億年。
l1月號《自然》雜志說,在格陵蘭西南的阿基利亞島發現的岩石在洛杉礬加利福尼亞大學進行了分析,結果證明了上述結論。
參加分析研究的科學家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斯克里普斯海洋學院、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地球和太空系、國立澳大利亞大學和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
斯克里普斯海洋學院的斯蒂芬•莫伊日什說:「我們的證據雄辯地證明,至少在38.5億年以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而這還不是最後的結論.我們很可能發現生命存在的時間還要早。」
岩石中的碳化物在洛杉礬加利福尼亞大學用離子微探針進行了分析,這種儀器使科學家能知道樣品確切的成份。
莫伊日什說.發現的生命的形式也許是一種簡單的微組織,但是,由於高溫和壓力的破壞,它實際的形狀和性質不能確定。
在此以前有關生命存在的證據是洛杉礬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威廉•舍普夫提供的,那種像細菌一樣的化石表明在34.6億年前地球上存在生物。參考消息 96.11.9
地球生命可能來自外星瑞典的科學家前天公布,宇航員從地球帶到火星去的兩種細菌,在回到地球後仍然生存,這意味火星生命可以來到地球。
斯德哥爾摩皇家科技研究中心的米列伊科夫斯基及其他科學家在美國亞特蘭大的一個會議上解釋,由於這兩種頑強的細菌能抵受高速、輻射及高溫,因此經歷「全程」後仍能生存。
一些科學家還表示,由於火星先於地球冷卻,可能會比地球早一步形成生命。如果火星上真有微生物,當火星受到沖擊後,依附在脫落的火星表層上的微生物,便能避開火星的引力,運行到地球或其他行星上。如果微生物能抵受太空上的輻射,便有可能安全降落地球上繁衍發展。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謎
中國新聞社昆明4月17日消息:最近,根據在貴州甕安發現的數以萬計的動物胚胎和成體化石,我國科學家提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前四千萬年——5. 8億年前動物就已分化,出現了許多「長不大的動物」,從而初步破解了長期困惑世界古生物界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謎。
專家指出,這一發現使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起源和動物多樣性歷史前推到5.8億年前,當時的甕安動物群猶如寒武紀大爆發的一支序曲,奏響了動物多樣性之歌。
距今5.4到5.3億年的寒武紀,由於許多動物爆發式地出現,地球驟然熱鬧起來,這就是寒武紀大爆發。寒武紀前的動物化石則少之又少。由於化石記錄缺乏,生命大爆發的原因至今是個謎。大爆發前的世界是什麼樣?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一系列疑惑牽動著無數古生物學家的心。
據新華社報道,1998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陳均遠研究員等人在貴州甕安發現了5. 8億年前、迄今已知最早的多細胞海綿及其胚胎化石,震驚了世界。
除海綿化石外,科學家還首次發現大量兩胚層動物胚胎化石。兩側對稱是生命進化史上的一次跳躍。從原始的輻射對稱到兩側對稱,動物才有頭尾和神經,也因此向復雜化方向發展,才可能演化出人等高級動物。這些甕安兩側對稱動物,成為迄今世界最早的兩側對稱動物。(完)
溫泉里噴出了生命嗎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樣開始的?它是一下子從洋流中波浪起伏的淺潮中產生的還是由沸騰的深海火山噴泉帶來的?這個大問題一直使科學家們困惑不解。
最近,在一艘名為「朱的斯的抉擇」的鑽探船上進行考察的來自9個國家的25位科學家已經偶然發現了能夠揭開這一大謎團的重要線索。這次活動對加拿大溫哥華島以西240公里處的海底進行了探測,他們在海底通過鑽探取出岩心,對礦物和生物資源的貯藏進行了分析。但這次鑽探重新碰開了地下熱液的裂口。高達290攝氏度的熱水一下於就從裡面噴了出來。
海底的天然溫泉引趙了科學家們的興趣,因為通過這個渠道可以研究在新的洋底表面層發現的鐵、銅、鋅、錳等金屬礦藏的形成。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礦藏似乎與地質構造的形成甚至可能與生命本身的起源有關。在地質構造形成的過程中,大陸扳塊在極長的時期內漂移碰撞。
這些板塊的運動使地殼產生了裂縫。如果這些裂縫出現在海底,海水就會滲透進去。當海水遇到炙熱的火山岩石後,它會變得非常熱、然後再攜帶—些礦物質通過熱液口返回到海洋中。經過億萬年的地質構造和沉積的過程,這些礦藏最終被理在了下面。
如果是這樣的話,新發現的裂口就可以為揭開那一古老的謎團提供一些線索。由於熱液存在的時間有限,那麼生物有機體如何能有足夠的時間在這種熱量中進行演變呢?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它們會從一個裂口換到另一個裂口嗎?
華盛頓大學的微生物學家梅拉妮•薩米特認為,溫哥華的那些裂口可能會提供一些答案。她說:「我們現在可以從頭開始,看看這些地方是如何被生物佔領的,這是第一次能有機會觀察—個新的熱液裂口和在這種環境下迅速生長的動物群落是如何隨著時間發展變化的。」
一些科學小組將利用一部水下機器人對裂口處的地質、化學和生物情況進行研究,他們還在附近安裝了一些設備對溫度和壓力的變化進行監測。這些數據將存在水下計算機里,等幾年之後進行下一次探索時再把它打開。 《中國海洋報》97.1.1O文/英杉
為什麼地球上的生物只有兩性英國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生物之所以只有雄雌兩性,是因為大約20億年前我們的祖先曾經遭受到細菌的感染。
地球上存在無數種生命形式,為什麼多數物種只有雄雌兩性?多少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世界各地的科學家。
蘑菇育多達36OOO種性別,—種被稱做粘菌的奇異生物大約有13種性別,但是這些生物只是地球生物分為雄雌兩性這個幾乎普遍適用的規律罕見的例外。這種現象提出了一個進化方面的神秘的問題,如果地球生物有10O種性別,並且可以與其中任何一種物種交配,那麼地球生物在其周圍的環境中找到伴侶的幾率將達到99%。
如果說看起來生物只有兩性使物種的生存變得困難而不是更容易的話,那麼為什麼地球上的生物只有兩性呢?赫斯特認為,這完全要歸因於地球生物是如何通過遺傳獲得—組特定的,被稱為線粒體的基因。
與細胞核或細胞中心部分攜帶的基因(不同,線粒體脫氧核糖核酸(DNA)可以迅速進行自我復制。
看起來以前好像有過某種細菌,線粒體就源於這些細菌。線粒體進行自由復制的能力是它們的細菌祖先遺留下來的。
因為線粒體DNA可以快速復制,如果99%的地球生物可以與任何同種生物交配的話,線粒體出現的任何突變都可能迅速擴散開來。如果這種突變是有害的,那麼突變引起的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對於地球上其他的物種來說。尋找一個配偶可能有些困難,但是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這種生殖也有益處,可以減少突變。《大眾科技報》2OOO.2.17文/方留民
在南極冰湖底尋找生命英國、美國和俄羅斯等國正准備對南極洲最大的冰下湖泊—— 「東湖」進行聯合探測。科學家計劃用兩年時間鑿透「東湖」表面原達4000米的冰層,以研究冰封數百萬年的湖水中是否有不為人知的生命形式存在。
據報道,探測「東湖」所用的冰層鑽探機由美國航空航天局研製,類似的裝置將來很可能用於在木星衛星上尋找生命。
科學家們已經在木衛二上發現下厚厚的冰層,並猜測冰層下可能有生命存在,美國航空航天局表示,「東湖」探測計劃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測試未來木衛二冰層鑽探考察設備的機會。
參與該項目的科學家表示,「東湖」湖水中很可能存在活的低級牛命形式。目前,考察小組在覆蓋「東湖」表面的巨大冰層上進行了幾十米的試鑽探,結果發現了一些未曾見過的微生物。科學家們指出,「東湖」湖底是地球上最為封閉的水生環境,形成時間至少在200萬年之前,其中可能存存的原始生命形式與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演化是完全割裂的,這將為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提供新線索。
另外,如果能夠在「東湖」中找到生物,就證明了生命可能在完全新閉的環境中歷經數百萬年而不滅,這也將成為科學家們判斷木衛二等其他星球的冰層下是否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重要依據. 《中國科協報》98.4.26
進化論不值得相信呂應鍾教授我在 1977 年 12 就發表過〈為何要相信進化論?〉一文,堅決相信進化論是錯的。廿多年來仍然如此觀點,在我出版的《宇宙科學與生命哲學》一書中,也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出極科學的批判。
1998 年 6 月 6 日《民生報》編譯賴慧芸報導法國生物學家雷米夏文最近發表了〈達爾文主義:一個神話的破滅〉,提出達爾文的進化論發表已經 100 多年了,科學家非但無法繼續發揚這個理論,還開始懷疑這個理論的真實性。讓我這位長久以來反對進化論的人大為振奮。夏文說〈創世紀〉理論告訴我們,一切都是上帝所造的,但是上帝從此不再創造,我們也無從得知這個理論是否正確,達爾文理論最大的功勞是啟動了科學對生命起源的研究,一百多年來,我們對生命、對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卻無法證實達爾文理論的真偽。
譬如生活在深海中的章魚和烏賊。其生活環境中一片漆黑,這里大部份的魚類也都盲目,卻生活得很自如;但是章魚和烏賊的眼部構造,為何又和人類的眼睛雷同?啟人疑竇的是,在漆黑的環境里,擁有一雙亮眼有什麼作用?而且生活環境相同,為什麼會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適應法呢?可見為了順應環境所強調的「適者生存」理論,並不一定成立。
又如寄生在羊肝中的肝吸蟲,母蟲每次產 1500 萬個卵左右,卵會隨著糞便排出,這時必須有一種蝸牛爬過,卵附著上蝸牛,經由蝸牛移生於植物上,再由羊只吃下植物,回到羊肝中繁殖。在此過程中,1500 萬個卵大約有十多個卵能存活,這種繁殖過程簡直太荒謬,早該在物競天擇中被淘汰,但是肝吸蟲幾百萬年來.都是用相同的方法繁殖。
生活在澳洲樹上的樹獺,行動非常緩慢,排泄時必須爬到地上來,這個舉動非常可笑,雖然它在土地上的排泄有助於增加樹木的養份,但是由於它行動緩慢,地面上的捕食者很容易得逞。為了排泄,冒生命危險,也太不合理了。還有很多動、植物的繁殖、生存過程,很類似這樣不合理的情況,按照物競天擇的說法,早就滅跡了,但是它們比人類在世間的時間還久遠,而且許多動、植物的結構在百萬年間都沒有重大改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則,就如同上帝造物一樣,也只是一個我們無法證明的神話。
此外,依據達爾文的演化理論,生物由簡單演化到復雜的過程中,中間應還有許多階段,但是根據化石的研究,這一演變過程的脈絡至今仍無法建立起來。現在有很多的物理學家、生物學家開始認為,宇宙有一個目的、有一個方向。他並沒有提出上帝的說法,他說的是電腦中使用的「程式」,一個簡單的程式,常會有出人意料的發展。尤其是當電腦有了內部的邏輯之後,常會出現設計人意想之外的反應,我們的世界可能也早已有這樣的「程式」。
我相信到下個世紀,就會證明進化論的謬誤的,不過目前我說此話,會有不少自認為科學的學界人士會反對我,但我要說「時間會證明我是對的」!
生命科學新發現地球誕生時己有生命 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了地球在27億年前已有原始生命形式的證據,研究人員說,他們這次研究所發現的分子化石,是被保存下來的世界上最早的生物分子。這一發現把生命證據前推到地球剛誕生之時。
世界上最早的花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孫革等中國科學家最近在遼寧北票地區發現1.45億年前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它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有確切證據的世界上最早的花。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繁盛的類群,人類吃的米麥,穿的棉麻,賞的梅蘭都屬此類。
植物有共同祖先 12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聯合科研小組研究認為,所有陸生植物的共同祖先是4.5億年前在淡水中的一種針尖大小的原始植物,正是這種植物的進化和演變才有了如今地球上約50萬種的綠色植物。研究還指出,蘑菇從植物演化角度看與其是植物,還不如說更接近動物。
疲勞是一種病毒 莫斯科兒科醫學研究所生物學博士瓦蓮京娜•瓦西里耶夫娜通過長期研究發現,人體疲勞綜合症是一種類似信息病毒所導致的疾病,這種病毒載有破壞人體組織的負面信息,對人體具有侵略性,能破壞體內的化學反應,損害細胞壁。
好膽固醇基因 經過40年的研究,科學家終於發現了控制人體里「好膽固醇」即高密度膽固醇的基因ABC1。沒有「好膽固醇」,攻擊人體心臟和阻塞血管的「膽固醇」及其他脂肪的含量就會無限制地增加。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找到治療一些最常見心臟病的方法。
四種人類新基因 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王紅陽等人在國際上首次克隆鑒定了四種人類新基因PCP—1、DBP —1、SIRP家族和FL6,還初步闡明了部分基因特性、信號傳導途徑及基本生物學功能,確定了上述基因與腫瘤、特別是肝癌的相關性。(摘自《上海科技報》)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第三類生物
(這種原始生物可能是早期生命形式)[美聯社華盛頓8月23日電] 解開了生活在洋底近沸點水中的微生物密碼的科學家說, 這種微生物是生物第三大分支的一員——這類生物包括生活在其它任何生物都無法生存的地方的微生物。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一批研究人員說, 他們解開了一種被稱之為揚氏甲烷球菌(Methanococcus Jannaschii)的微生物的1700 個基因密碼,並確定,它是被稱之為原始生物類的一員。
基因組研究所的J.克雷格.文特爾說, 「這是一種與我們知道的生物非常不同的生物形式。這種微生物中三分之二的基因是科學和生物界所不熟悉的。 」文特爾是撰寫這份報告的高級科學家。他說,報告表明, 這種微生物是同生命的其它兩個基本分支——細菌和包括植物、動物和人類在內的真核細胞類——不同的一類中的一員。
細胞結構是這些生物形式之間的主要區別。真核細胞類的細胞有核結構,而細菌沒有。
文特而說,原始生物有另外兩種生命形式的某些特徵, 但是它在功能和生活方式上有根本的區別。
作為生命第三分支而存在的原始生物,首先是設在厄巴納的伊利諾伊大學的卡爾. 沃伊斯和拉爾夫.S.沃爾夫於1977年提出的。
他們的結論受到了人們的懷疑,只是到最近隨著人們在任何一類生命都無法生存的地方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奇異的新生命的形式,他們的結論才為人們所接受。
有些科學家曾認為,這種原始生物可能是生命最早的形式,他們還說,它可能是其它星球最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文特爾說,它在進化樹上的確切位置現在仍無法肯定。
揚氏產甲烷球菌生活在太平洋底2623 米水深的一座火山口的邊沿上, 它要求的溫度為85攝氏度——稍底於沸點。而且要求的壓力必須是每平方厘米260公斤。
這種微生物和大多數細菌及全部植物、動物和人類不同,它的生活不受陽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而且不以有機碳作為食物源。這種微生物靠火山口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氮和氫為生,釋放甲烷(天然氣)。
為了研究這種微生物,沃伊斯和他在伊利偌伊大學的同事建造了一個鋼瓮, 給這種微生物保持高壓和高溫,並把具有爆炸性的甲烷排放掉。
文特爾說,「單單是使這種微生物在實驗室中活著就是相當大的難題。」伊利偌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這些微生物中抽取了脫氧核糖核酸(DNA), 接著文特爾小組解開了1700個基因結構的密碼。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參加了這些研究工作。
約有五百種原始生物現在已被確認,文特爾說,另外還可能有一百萬種。 這種生命形式被認為在地球上產生大約30%的生物量,其中大部分在南極。(參考消息96.8.28)
地下3000米處有活細菌美科學家新發現 新華社今日上午專電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在弗吉尼亞州和科羅拉州地下3000多米深處發現活的細菌,這些活的細菌被命名為「地獄桿菌」。
據美科研人員提供的消息,這些活的生物體是在90攝氏度高溫、巨大的壓力和缺氧的條件下得以生存的.它們以鐵為食,生命活動的廢物是極微小的磁體。它們大約是從恐龍滅絕時就生活在地球深處,幾乎從未繁殖和未遇到其他任何生命形式,其生命過程非常緩慢。
新的活的生物體的發現將在更大的程度上吸引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尋找地外文明,這是因為:既然在地下3000米深處的極端條件下有生物存在,那麼在火星、木星、土星等星球上的極端條件下也就不排除有某種生命形式存在的可能。 (摘自楊子晚報97.9.8)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耐熱的蠕蟲新華社倫敦2月8日電科學家在太平洋底最新發現的一種龐培蟲,終日生活在溫度高達80攝氏度的環境中而無恙。它因此成為迄今發現的蠕蟲中新的耐熱「冠軍」。
美國特拉華大學的卡里博士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介紹說,龐培蟲通常長6、7厘米,生活在與洋底泉口相連的管形通道中。這些泉口受海底火山影響一直處於高溫狀態。
卡里及其同事們乘坐潛水裝置深入洋底,將溫度計放人龐培蟲居住的通道進行了測量。結果表明,龐培蟲身體所處的管形通道內溫度為80攝氏度,而其頭部伸出通道之外,其周圍溫度為20攝氏度。
研究人員對龐培蟲何以能承受如此高溫而感到迷惑不解。他們發現,龐培蟲身體被一種活的細菌包圍,他們猜測這種細菌可能發揮了某種隔熱作用。細菌中存在很多耐熱品種,一些細菌可忍受 l13鑷氏度的高溫。 淮陰日報 98.2.10
發現地層深處生命現象湖北省留美學者劉實博士在黑暗、幽深的地底下,是否存在著生命現象?湖北省留美學者劉文博士剛剛取得的一項新發現,對這個科學問題作出了肯定回答。他與研究小組的夥伴們通過一系列科學實驗,從來自地層深處幾千米的岩石樣本中發現了一種不為人知的「嗜高溫鐵還原菌」。劉實認為,這種細菌可能在地球生命起源初期就巳出現。
美國專家認為劉的這一發現將為人類探測火星生命現象提供幫助。
(摘自3月3O口《湖北日報》)
科學家解釋深海底部細菌生存之謎按傳統的論斷,深海底部熱泉中不大可能存在生命現象,但近十幾年科學家卻在那裡發現了大量微生物。英國和挪威科學家最近作出解釋,認為它們是靠死亡的海洋生物生存的。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和挪威卑爾根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海洋生物死亡後會沉向海底,在海底形成富含有機物的沉積物,這些有機物會分解形成乙酸鹽,而乙酸鹽能為微生物提供碳等必要元素,以供細菌維持生存。
科學家解釋說,生物生存需要形成生命的物質和維持其生存的能量。對於深海微生物來說,其物質基礎是由死亡的海洋生物殘骸提供的,其能量來源則是熱泉等提供的熱量和蘊含在海洋生物殘骸中的能量。研究人員說.這種生存形式與通常的生命現象迥異,生命現象遠比人們原先想像的頑強,生存方式也豐富得多,因而他們推測火星等星球上的環境可能會產生命命現象。
淮海日報 97.8.10
美科學家發現新的海底生物美國科學家最近在墨西哥灣發現一種寄生在海底固體天然氣上的海洋蠕蟲類生物。據認為,這一發現對研究如何開發海底天然氣資源很有幫助。
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查理斯.菲舍爾等4人7月份駕駛潛艇對墨西哥灣海底進行探測,他們在離新奧爾良南150海里、600米深的海底處發現了這種生物。由於這種生物寄生在凍結的天然氣積冰丘上,他們稱之為「冰蟲」。「冰蟲」呈扁平狀,粉紅色,長2.5厘米到5厘米,身體兩邊有12條長1毫米左右的腿,腿上長滿了細須。
天然氣積冰丘表面與冰差不多,是由水和天然氣在海底高壓和低溫的環境下形成的透明固體,主要由甲烷組成。這種透明固體易燃、易爆、毒性很大。科學家們旱就認為積冰丘上可能有人類尚未發現的微生物,但並沒有想到,這種劇毒的環境中竟然還生存著「冰蟲」這種動物。
「冰蟲」的發現對於研究海底水合物的形成和開發利用將產生一定影響。《中國專利報》97.9.15
地球上新發現的生命1980年,探險科學家在大海深處的熱泉噴口發現了大量的微生物,其顯著的特點是:依靠洋底裂隙中不斷上升的熱液攜帶的化學能維持生命。以後,發現這些微生物的分布還較為廣泛。因此,科學家把它們定為地球上的第三大生命域。
人們又驚異地發現,離陸地的數百米至千米深處也存在著生命,且數量巨大,從而構成了地球上的第四天生命域。1992年,瑞典在尋找深部油氣時,於3900一4200米地下深處的流體樣品中,發現並培養出好幾種厭氧、喜溫的發酵型細菌。之後,又在世界不同地區的許多地方都證實了地下深部微生物的存在。
專家們證實,這些微生物具有豐富多樣和新陳代謝的特徵,其中有些是無法在地表培養出來的。這類生命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生活在高溫高壓環境下,據實際觀測,其最高溫度高達110C,它們厭氧,不依賴於太陽光和地表能源,而主要靠深部流體攜帶的化學能生活。
美國一些宇宙學專家認為,此種生命形態可能在宇宙中許多星體中都存在,而地球上的這些中命形態只不過是整個生命形態的一個分支。因此,人們可以想像在其它星球中尋找 「外星生命」是完全可以成為現實的。 《湖北科技報》99.1.1文/侯儉

㈩ 最近人類有沒有什麼新的科學發現

http://discover.163.com/
看這個網,有新的科學發現這里都會有得看的,是新聞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