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春筍課題
Ⅰ 渝中區春筍幼兒園和愛爾坊幼兒園哪個好
渝中區春筍幼兒園和艾爾法幼兒園哪個好?你想了解哪個好的吧,你就慶祝到那裡去了解一下,看哪一個環境好哪一邊空氣好。這個你都要靠自己去了解的,別人肯定是不不好講的。
Ⅱ 誰知道《春筍》的文章大概內容是什麼
《春筍》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的開篇之作,它描寫春天到來之際,春筍破土而出,向上生長的情景,熱情贊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和後面四篇課文共同描繪出一幅春景圖,體現出新教材新、實、簡、美的特點,是非常適合一年級學生閱讀的美文。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考慮,確定了以下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知識目標:認識17個生字,會寫9個,學會4個偏旁部首;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春筍頑強向上的生命力。能力目標:感情朗讀課文,感受春天之美。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春筍的熱愛,對春天和大自然的贊美。 根據以上目標,將全課分為兩課時,第二課時重難點確定為: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春筍頑強向上的生命力;感情朗讀課文,感受春天之美。
二、媒體設計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媒體通常以單機操作、單線型課件形式表現教師的教學設計,但是,這種課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師用了,其他教師就無法使用,使用不當甚至會造成一種新的滿堂灌--\"電灌\"。 新時期,新課程,新方式,對教學資源的運用提出了新課題。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服務教學為宗旨,在《春筍》的教學中以網路為平台,設計了春筍的課程資源網頁。該網頁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分為生字學習、圖片欣賞、課文動畫、相關資料、展示舞台、小小論壇共六部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和學生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運用。整個媒體設計具有可選性、實效性、多層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 教法學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設計及理論依據
本課的教學設計,按以下五個環節進行。
1、圖象激趣,溫故知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可愛的生字娃娃復習生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輕松愉快的氛圍,掃除學生閱讀路上的\"攔路虎\",形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新課程標准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訓練。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全文,通過自讀、默讀、齊讀等方式,進入課文,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3、多邊互動,質疑探索。
下面,我將以三個案例來說明這一環節的設計。
(1)「疑問是思維的導火索」,為了便於學生將語言特徵和事物表象結合起來。創設生活情景:早上,爸爸媽媽是怎麼喚醒你的?引導學生藉助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積淀,理解\"喚醒\"就是\"叫醒\"的意思,體會春雷對春筍的關愛,並通過想像春筍聽到呼喚時的心情,感受春筍對春天的憧憬和熱切嚮往。
(2)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動畫演示春筍怎樣\"沖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這是多麼生動有趣的情境啊!它促使學生情不自禁的主動觀察春筍破土而出的過程,從而建立詞語與事物表象的聯系,根據畫面理解沖破、掀翻、冒是什麼意思,從中體會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突破重難點。
(3)實物和圖片能夠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春筍的外形特點,促使學生快速准確的理解春筍長得 \"像嫩生生的娃娃\"。認識春筍的外形特徵。動畫則營造出一個有利於閱讀主體情緒化的\"磁場\",它通過模擬春筍在春風、陽光、春雨里向上生長。促使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討論,在讀中探究,通過感情朗讀理解春筍向上生長的過程,激發學生對春筍的熱愛,從而實現能力和情感目標。
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是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在以上三個案例中,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多邊互動,形成多維度的良性循環,有力的突破了重難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4、開放資源,拓展學習。
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要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資源。在這一環節中,整合課內外和網路資源,進行有效的拓展學習。
(1)課前布置學生收集圖片、文字資料,在相關資料中登陸《中國竹筍網站》進行搜索查找,並在課堂上討論展示。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官認識,開闊學生視野,播放視頻《筍和竹的故事》,向學生介紹:春筍是竹子的嫩芽,肉質鮮美,有\"素食第一品\"的美譽。而竹的高風亮節,則得到了人們的謳歌推崇,早在新石器時代,筍和竹就進入了炎黃子孫的衣食住行,所以,我國又以\"竹子文化國度\"享譽世界, 跨學科的整合學習,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促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中滲透整合,初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意識。
(2)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運用語言是低年級閱讀教學中重要的遷移訓練。這樣的設計,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把課堂教學拓展到生活實際,使學生樂學、趣學、善學,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3)新大綱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培養良好的語感。視頻《春到人間》展示出春天的美景,並同時出現與之相對應的詞語。你看,這是淙淙的春水,初融的春雪,陣陣春雷帶來了春雨,春芽破土而出,生機勃勃,大地春暖花開,有紅的、白的,真是春色滿園,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真是春色怡人啊!
《學記》中說:\"能博喻然後能為師\",學生在積累體驗中,進一步體會到筍美、景美、人美、春更美。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藉助學習資源,通過教師及學習夥伴間的交流、對話、協商、討論,運用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學生在拓展學習中能夠加深對教材的體驗,形成個性化的知識結構,提高語文素養。
5、網上交流,反饋總結。
大語文教學觀認為,語文教學要打破課時、教材的束縛,把學習延伸到課外。「我要發言」以留言板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協商交流的空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及時的反饋評價,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意識。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以情為點,表現出筍美,春美的主題。
春 筍
沖破 掀翻 冒
迎著 笑 長
一節,一節,又一節
向上,向上,再向上
生命力強
六、教學總結
《春筍》一課的教學設計,以心理學、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根據新課標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資源,創設情景;運用教材,感知課文;整合課程資源,質疑探索;處理信息,拓展學習;網上討論,評價總結,最終達到知識建構的目標,促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致力於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與發展
Ⅲ 誰能給我找找小學課文《春筍》謝了!
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它們沖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
春筍裹著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它們迎著春風,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
下面是教案
小學語文一年級第一課《春筍》
[日期:2009-02-20] 來源:宜豐小學 作者:蔣學琴 [字體:大 中 小]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4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綠線內的8個字只識不寫。
3.了解春筍具有戰勝重重困難、不斷向上生長的頑強生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課文第二自然段寫了春筍節節向上、茁壯成長的情景,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讀」、「悟」體會春筍頑強生長的品質和蓬勃向上的氣勢。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感受春筍的可愛與春天的美好時光。
2、認識生字「冒出、掀翻、長、筍、喚醒、褐色」
重點、難點:
體會「沖破」、「掀翻」、「冒」等詞語,感受春筍能沖破重重阻礙的強大生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1.聽!這是什麼聲音?看!什麼長出來了?(媒體演示春雷、春雨聲中春筍紛紛破土而出的畫面)
(動畫的展示,一下子使學生感受到了春的氣息,激起了學生對春筍生長的探索。)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指導讀准平、翹舌音)
瞧,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麼?(出示春筍實物)
3、誰能說說春筍的樣子?
(實物的出示再次激發了學生對新知的興趣。)
現在我們來看看書上是怎樣描寫春筍的,看看它們又是怎麼鑽出來,怎麼長大的,好嗎?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初讀課文。
(1).同桌識讀生字表內的生字和綠線內的生字。
(2).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看清拼音,讀准字音。
2.檢查初讀。
(1).出示詞語。
喚醒 沖破 掀翻 冒出來 迎著 笑 長
(2).學生認讀。A.自由讀。B.指名認讀,相機正音。C.小老師領讀。
(此設計的目的之一是正字音,讓學生對文中所提煉的一系列動詞有一個深刻的印象,之二是利用這些動詞構建板書,使之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之中。)
3.再讀課文,逐句讀通。
(1).再讀課文,要求把句子讀通順,讀完後標好自然段。
(2).把你喜歡的一段讀給大家聽。(根據實際情況,師生共同評議,隨機糾錯)
(3).請讀得好的學生介紹方法。
(4).學生三讀課文,要求讀得連貫、流利、不漏字、不添字。
(5).齊讀課文。
(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能真正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同時對理解課文內容作好鋪墊。)
三、 精讀課文,
1、情境描述:小朋友,春姑娘悄悄地來到了我身邊,她帶來了柔柔的春風,帶來了密密的細雨,還帶來了隆隆的雷聲,轟――轟――
2、你知道那一聲春雷,喚醒了誰啊?
3、出示: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指名讀。
4、讓我們來當春雷,喚醒小春筍。(師生模仿)
5、(播放有雷聲的音樂)師指圖說:春天來了,小春筍在春雷爺爺的呼喚中醒來了。想想,春雷還會喚醒誰?
(出示填空)一聲春雷,喚醒了(),喚醒了(),喚醒了()------
[練習的設計注重知識的遷移,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舉一反三,展開想像的翅膀。]
6、.小組合作,再讀課文。
7.、小春筍被春蕾爺爺叫醒後,又是怎樣鑽出來的?指導學生演一演春筍破土而出的動作。小春筍睜開眼睛一看,呀!它看到了什麼?會說些什麼?(指導學生找好朋友互相說一說,演一演)
[變換角色,巧妙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在表演中真切感受春筍破土而出的情景,使他們入情入景, 喚起情感體驗,人人動腦,動口,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說話訓練中去,同時激發朗讀熱情。]
8、.指導朗讀。A.教師范讀。B.學生表演誦讀。
9、小春筍被春蕾叫醒了,勇敢地從泥土裡冒了出來,那它出來後是什麼樣子,又是怎樣生長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2.學寫生字 ,認識草字頭、竹字頭。
3.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了解春筍能沖破重重阻礙,不斷向上生長,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通過「讀」、「悟」體會春筍頑強生長的品質和蓬勃向上的氣勢。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上節課我們和春筍娃娃見了面,還記得是誰叫醒了它們?
2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細讀第二自然段。
1、師:剛出來的春筍是怎樣的?自己讀讀,指名讀。
2、通過看圖體會春筍的可愛,指導朗讀第一句。 筍娃娃多可愛呀!(再次出示實物,並剝開它的外衣,引導學生感知「裹」、「淺褐色」、嫩生生「)
(3).指導朗讀:「迎著」該是怎樣的?師指圖:你們看,春風輕輕地吹,春雨細細地下,筍娃娃挺起了小胸脯,笑得多甜呀,多神氣呀!你能讀好這一句嗎?指名讀,師生評價。
[課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4).看著圖,你感受到了什麼?(媒體演示春筍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茁壯成長的情景)
(5).指導朗讀第二、三句。A.學生自由讀。B.指名讀,師生從語態、表情、情感等方面進行評價。C.配樂齊讀。
3.回歸整體,指導誦讀。
(1).配樂齊讀。
(2).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誇誇小春筍嗎?
(3).指導背誦。A.媒體演示,教師范背,學生小聲跟背。B.同桌互相演誦。C.指名試背。D.配樂齊背。
四、 分析字形,指導寫字
1.抽讀生字卡片。
2.口頭組詞、擴詞。
3.識記字形,認識新偏旁:
沖、破:採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識記。
聲、笑:採用比較的方法識記。
4.按筆順描紅。
5.完成《習字冊》上的作業。
板書設計:
1.春筍
又 再
一 沖破 掀翻 冒 向
節 迎著 笑 長 上
Ⅳ 幼兒園大班語言教案 竹林公主
一、活動目標:
1、知道竹筍可以長成竹子、竹葉是熊貓的主要食物。
2、欣賞散文詩《小竹林》,感受其意境的優美。
3、學習詞語:春筍;嬉戲;一節、一節又一節。
二、活動准備:
1、課前引導幼兒探究竹子的生長過程。
2、竹子盆景、竹筍兩根及其字卡。
3、《小竹林》課件
4、自製:幼兒人手一份散文詩《小竹林》閱讀繪本(圖夾文)。
三、活動過程
1、觀察竹筍及竹子,知道竹筍長大了就是竹子,許多竹子在一起就是竹林,竹林是熊貓的樂園。
(1) 出示竹筍,請幼兒認認、說說,引導幼兒說出春天的竹筍叫「春筍」(出示字卡)。
(2) 幼兒觀察竹子盆景,引導幼兒說出「竹子」的名稱(出示字卡),說說它長的什麼樣子?幼兒說說誰喜歡吃竹葉(熊貓)?重點觀察竹竿上的竹節部分,通過觸摸竹節、用動作模擬竹子長高等方式,幫助幼兒理解詞語:一節,一節又一節。
(3) 運用遷移的方式,引導幼兒思考:許多的樹木在一起是樹林,那麼許多的竹子在一起就是什麼呢(竹林)?誰喜歡居住在竹林里(熊貓)? ☆媽咪愛嬰網☆幼兒園教案頻道
2、觀看「小竹林」課件,感受畫面的優美意境。(春雨——春筍從泥土裡冒出來——一節,一節,又一節——長成小竹子——大竹子——竹林——熊貓在竹林里嬉戲)
(1)幼兒分別說說自己喜歡哪一幅畫面,為什麼?教師點擊相關畫面,幼兒集體欣賞。
(2)幼兒模仿熊貓玩耍的動作,理解詞語:嬉戲
(3)幼兒翻看圖書《小竹林》,加深對散文的理解及記憶。
(4)再次欣賞「小竹林」課件,配上文字,教師朗讀,幼兒可以選擇看書,也可以選擇看屏幕畫面。
3、幼兒欣賞配樂朗讀《小竹林》,能力強的幼兒可以選擇輕聲跟讀。
四、活動延伸:
可將繪本投放在區域中,讓幼兒自由翻看、閱讀。
Ⅳ 幼兒園中班蒙氏教學教案春筍
一、動畫導入, 激發興趣 (媒體演示春雷、春雨聲中春筍紛紛破土而出的畫面) 1、小朋友,剛才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指導讀准平、翹舌音) 3、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春筍的知識 (低年級的小朋友知識面窄,對春筍的感性認識少,運用多媒體手段導入,以逼真、形象的畫面,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認識,同時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2、同桌互讀。同桌讀有困難的地方幫助他糾正,讀得好的地方表揚他並向他學習。 3、檢查評價。誰能大膽、響亮、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你們覺得他讀得怎樣? (新課標特別強調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通過自讀、互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三、讀演結合,入境入情 (一)創設情境,以表演幫助理解 1、誰來做春雷公公,來叫醒小春筍,好嗎? 2、有一個春筍娃娃還沒叫醒!沒辦法,春雷爺爺只好請朋友們來幫忙。想想可以請誰來幫忙呢?(讓學生知道可以扮演各種朋友用各種擬聲詞演一演) 3、春筍娃娃在大家的努力下終於被叫醒了,誰來做做春筍醒來的動作? 4、小春筍睜開眼睛一看,呀!它看到了什麼?會說些什麼?(請小朋友扮演小春筍,互相說一說,演一演) (創設「叫醒春筍娃娃」的情境,引出春天的其他景物,充分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使學生通過讀、演,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學做醒來的春筍娃娃,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使學生樂學、善學,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二) 圖物結合,加深感性認識 1、看圖:你能說說春筍是什麼樣子的? 2、出示實物:老師這里就有一個春筍,你們覺得它像什麼?師補充介紹春筍和竹子的知識。 (採用圖畫和實物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細致全面觀察春筍的外形特點,准確理解春筍長得 "像嫩生生的娃娃"。師補充介紹春筍的知識,使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真正做到語文教學生活化。) 3、出示圖畫:你覺得這些春筍娃娃怎樣? 4、是啊,你們看,他們迎著春風,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多麼開心啊!我們一起來做這些春筍娃娃吧!(學生邊演邊讀。) (讓學生邊讀邊演春筍在春風、陽光中向上生長的情景,使學生在感情朗讀中感受春天的美好,體會春筍頑強生長的品質。) 四、音樂渲染,加深情感 1、播放音樂,學生邊讀邊演 2、說說你覺得這些春筍娃娃怎樣? (在音樂渲染聲中,學生扮演春筍娃娃表演春筍在美好的春天,蓬勃生長的情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動口、動手,使學生的情感隨著認識活動的深入得到激揚。) 五、 自主合作,學習生字 1、自由組合學習生字 2、當小老師教 (讓學生相互交流分析生字字形,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當小老師的形式,也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信心和快樂送給學生,做到寓教於樂。) 六、實踐活動,培養能力 1、可以描繪春筍蓬勃生長的畫面 2、去觀察生活中的春筍、麥苗、小草等,豐富直觀感受。 (新課程標准提出:開放課堂,拓寬學習空間,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去探究,可以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用畫畫等形式,用學科間的知識和本領來充實語文教學,真正體現了「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
Ⅵ 幼兒園中班熊貓草地和竹筍看圖寫話
一天中午,熊貓媽媽帶著熊貓寶寶去竹林里吃午餐。竹林里一片綠色,葉子朝下,那一片,這一片,多得眼睛看都看不過來。有的竹子已經結了竹筍。竹筍一根一根地像一個個玉米。熊貓媽媽和熊寶寶它們迫不及待地吃起來。熊貓媽媽抱緊一根竹子,先吃葉子再吃根,細嚼慢咽地吃的可香了。熊貓寶寶很快就吃飽了,在一邊玩耍,一會兒蹦,一會兒跳,一會兒又抱著竹子盪鞦韆,胖乎乎的身子隨時搖擺著,很可愛。
Ⅶ 大班科學《植物是怎樣長大的》教案與反思
一、了解整合優勢,明確整合效度
目前,多媒體技術與幼兒園科學課程的整合,正成為當前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研究熱點。要想進行有效的整合,第一步首先要充分了解兩者整合對於提高教學活動效率的優勢,明確整合的效度。
1.以興趣導入,吸引注意
孩子對動畫片情有獨鍾,是因為它直觀、動感,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而我們能利用多媒體技術,根據科學活動設計製作出具有動畫效果的課件,加上聲音的配合,從視覺與聽覺上刺激幼兒感官,達到吸引幼兒注意、激發幼兒興趣的作用,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如:科學活動《蒲公英的旅行》,當蒲公英隨風飄動的動畫一出現,孩子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隨著背景圖片的不斷移動,孩子們情不自禁地想說想表達,很快地進入活動中去。在動畫與圖片分解的動、靜交替的信息傳遞中,孩子們輕松地了解了「蒲公英是通過風傳播」的這一自然常識。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將死板、抽象的概念變為色彩豐富、主題鮮明的畫面,這樣孩子能愉快地、輕松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索活動中去,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參與活動的效率。
2.由重點切入,真實再現
科學活動中的一些科學性知識比較生硬,讓孩子難以理解消化。而根據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製作一些有針對性的課件,能將復雜的科學概念變得直觀、形象,能把微觀世界中不易察覺感知的變化清晰地映入幼兒眼前,能把一個漫長的生活過程,縮短到幾十分鍾或幾分鍾,起到濃縮的功效。如科學活動《小水滴旅行記》,通過富有童趣的課件,形象生動地讓孩子們感知了雨的形成過程,以此解開他們的種種疑問,初步理解了抽象的「雨的形成原理」,這樣就提高了幼兒掌握知識的效率。
3.由技術拓展,展開想像
科學活動需要孩子在學習中發現某種需要和矛盾,從而進行大膽假設,並採取切實可行的步驟和措施,使問題獲得解決或滿足某種需要。而幼兒本身經驗的匱乏會常常阻礙孩子發揮想像。這時我們便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富有挑戰性和探究性的問題揭示出來,使幼兒置身其中。鼓勵他們多觀察、多思考,並設想出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辦法。如科學活動《怎樣喝到水》中,我們利用課件,由「烏鴉喝水」這個故事導入,引出問題:怎樣才能喝到水。孩子們沉浸在設置的情景中,大膽地發揮自己的想像,提出自己的意見,並用探索實踐來應證自己的想法。同時,結合了水的流動性和量的守恆等原理,讓幼兒觀看相關的科學視頻,來豐富幼兒的認知,進一步激發他們創造的積極性。
4.由畫面引導,化繁為簡
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將科學探索過程及結果簡潔化、直觀化,同時也節約了教師對於繁雜內容的講解所佔用的時間,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實踐。比如大班科學活動《垃圾哪兒去了》,知識點比較繁雜,幼兒思路容易混淆。利用多媒體的畫面處理技術,可以把垃圾被人們通過多種方法處理或者再利用的場景,直觀地展現出來, 使那些原來需要教師費盡口舌的知識變得一目瞭然。關鍵之處可以調整畫面比例和演示速度,從而提高幼兒的內化效率。
二、利用整合優勢,挖掘整合深度
明確整合的優勢後,我們便從活動的各個環節著手,利用這些優勢,從充滿趣味的導入、新穎的教學手段、有效的作品評價等環節著手,讓孩子積極參與到活動中,進行有效的探索,充分挖掘了整合的深度。
1.趣味的開始,激發科學探索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使幼兒從活動開始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對孩子學習新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幼兒學習實際,遵循趣味性和針對性的原則,巧妙運用製作而成的動畫,促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如在引導幼兒「認識竹筍」的活動中,由於環境限制,現實生活中無法給予幼兒親自走入竹林、認識竹筍這樣的條件。這時,我們在活動開始環節,便播放有關竹林春筍的錄像。情景的再現,同樣可以將幼兒引入幽幽綠綠的竹林「實景」中。幼兒看到一大片竹林里,冒出一支支嫩嫩的竹筍,便迫切地想了解、想探究竹筍到底是怎樣的。以信息技術手段支撐的導入活動,使孩子學中生趣,急切探索的心情油然而生,達到了「課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