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普查課題
① 有想投資找項目的嗎敬請關注環保行業 關注環境電器產業,市場空間巨大,利潤遠遠高於傳統家電;
看你要賣那類食品,通常食品利潤較薄,除非賣的是特色品,且量要大,才有利潤可圖。
② 外業補充調查
江蘇省農用地分等外業補充調查工作是在前期省、市、縣三級資料收集和整理分析的基礎上,對現有資料進行驗證、核實、補充、更新,以縣為單位,採取發放表格填寫與現場調查相結合的方式,由各縣國土資源管理局業務骨幹會同項目課題組成員共同完成。外業補充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農用地資源自然條件補充調查、農地利用和投入-產出狀況調查。
(一)農用地資源自然條件補充調查
農用地資源自然條件補充調查是在前期所收集得到的資料、確定的分等自然質量參評因素基礎上,對被列入研究范圍,但現有資料空白、不全或精度不能滿足分等要求的區域,或者對現有資料需進行准確性校核的區域進行因素條件狀況的補充調查。
方法上,主要由項目課題組成員在有關市、縣農業生產和土壤技術人員的協助下,通過收集地方土肥站土壤理化指標監測數據與原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再結合實地訪談與調查,確定土壤屬性的變化情況和變化幅度。
(二)農地利用與投入-產出狀況調查
農地利用與經營狀況資料調查以縣為單位,首先根據前期該縣所收集得到的農業普查、農業經濟統計、農業區劃等資料,並充分征詢熟悉該縣農業生產和經營狀況的有關領導和專家意見,以鄉為基本單位初步劃分該縣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和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然後,根據農業生產和農用地條件的優劣狀況,在各等值區選取代表鄉鎮,並由該鄉鎮國土資源所土管員會同農經統計員、水利員等,在充分利用和參考農業、統計、物價等部門農業生產經營監測樣點數據的基礎上,按分層抽樣方法布設調查樣點,進行農地利用與經營狀況的數據調查。農地利用與經營狀況資料的外業補充調查主要是由各市、縣外業調查人員在項目技術組指導下完成。
③ 統計基礎與實務劉治課後習題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有1個正確答案,將正確答案選項
1.對某市工業企業職工的收入情況進行研究,總體是(D)。P4
A.每個工業企業B.該市全部工業企業C.每個工業企業的全部職工D.該市全部工業企業的全部職工
2.統計調查有全面調查和非全面調查之分,其劃分的標志是(D)。P11
A.是否進行全面的登記、計量B.是否全部按期填寫調查表
C.是否制訂全面調查方案D.是否對構成調查對象的所有單位進行逐一調查
3.某等距連續變數數列,其末組為開口組,下限為200,又知其鄰組的組中值為170,則末組組中值為(C)。P37
A.260B.215C.230D.285
4.質量指標的表現形式是(A)。P51
A.相對數和平均數B.絕對數和相對數C.絕對數和平均數D.絕對數、相對數和平均數
5.假定某產品2008年比2000年增加了168%,則2000~2008年期間平均發展速度為(B)。P85
A.9√268%B.8√268%C.9√168%D.8√168%
6.計算商品銷售量指數的目的是測定(B)。P89
A.各種商品銷售量的總變動B.各種商品銷售額的總變動C.各種商品銷售價格的總變動D.居民消費水平的總變動
7.下面關於點估計正確的描述是(A)。P111
A.點估計是直接用一個樣本指標估計總體指標的一種推斷方法B.點估計是對總體指標值的一種估計
C.點估計適用於對推斷的准確程度與可靠程度要求很高的情況下使用
D.點估計是在一定的誤差范圍內估計總體指標值的一種推斷方法
8.凈資產收益率的計算採用的是(B)。P118
A.對比分析法B.比利分析法C.彈性分析法D.因素分析法
9.調查時間是指(C)。P14
A.調查工作開始的時間B.調查工作的起止時間C.調查資料所屬的時間D.調查工作結束的時間
10.組距數列中的等距數列是指(C)。P36
A.各組次數相等的數列B.各組組中值相等的數列C.各組組距相等的數列D.各組頻率相等的數列
11.某企業的職工人數比上年增加4%,職工工資水平提高3%,則企業職工工資總額比上年增長(B)。P98
12.在分析糧食產量與農民收入的關系時,常採用(D)。P120
A.對比分析法B.動態分析法C.因素分析法D.相關分析法
13.下列各項中不屬於統計調查表法定標識的是(D)。P132
A.製表機關B.製表機關∕備案機關C.批准文號∕備案文號D.填表時間
14.單位代碼的賦碼機構是(B)。P144
A.國家統計局B.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登記主管機構C.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D.縣級以上技術監督部門
15.在普查年份,基本單位統計的調查方法採用(A)。P146
A.全面調查B.重點調查C.典型調查D.抽樣調查
16.運輸業總產出是指各類運輸企業、單位在一定時期內下列收入的總和(A)。P151
A.營運收入和服務收入B.旅客和貨物運輸收入
C.旅客、貨物運輸和管道輸油氣收D.旅客、貨物運輸、通用航空、地面服務收入
17.能源消費量是指能源使用單位在報告期內實際消費的下述能源的數量(C)。P159
A.一次能源B.二次能源C.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D.煤炭和石油
18.下列項目中屬於管理費用的是(D)。P172
A.展覽費B.利息凈支出C.運輸費D.勞動保險費
19.已知某城失業人數為2800人,就業人數為37200人,則該城鎮失業率為(A)。P183
20.房地產開發投資統計不包括對下列項目的投資(C)。P195
A房屋建築物B.房屋的配套服務設施C.單純土地交易活動D.土地開發工程
21.按照《關於劃分企業登記注冊類型的規定》,全部企業劃分為(C)。P139
A.3個大類,6個中類B.6個大類,6個中類C.3個大類,16個中類D.6個大類16個中類
22.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產業活動單位組成的法人單位稱為(B)。P144
A.多產業基本單位B.多產業法人單位C.多產業機構單位D.多產業法人隸屬單位
23.收入法增加值的構成包括(D)。P149
A.固定資產折舊和勞動者報酬B.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餘C.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餘D.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餘
24.增值稅的計稅依據之一是納稅人銷售貨物的(C)。P174
A.銷售利潤B.銷售費用C.銷售額D.銷售成本
25.按照現行勞動統計制度規定,下列各項中應納入獎金統計的是(D)。P184
A.自然科學獎B.創造發明獎C.技術進步獎D.勞動競賽獎
26.統計工作的基礎階段是(B)。P8
A.統計設計B.統計調查C.統計整理D.統計分析
27.下列各項調查中,屬於我國現行周期性普查制度項目的是(D)。P127
A.基本單位調查B.全國土地清查C.第三產業普查D.農業普查
28.能源消費量統計的原則是(A)。P159
A.誰消費誰統計B.誰購進誰統計C.誰所有誰統計D.誰銷售誰統計
29.在我國城鎮失業統計中,列為失業人員的最低年齡限制為(C)。P182
A.14歲B.15歲C.16歲D.18歲
30.行政事業單位對屬於固定資產的設備和物品的單位價值規定為(C)。P187
A.2000元以上B.1000元以上C.500元以上D.200元以上
二、多項選擇題(每題有2個或2個以上正確答案,將正確答案選項的代表字母填寫在答案紙上;多選、錯選、漏選、未選均不得分;每題2分,20道題,共40分)
1.在全國人口普查工作中,下列選項正確的有(B)(C)(D)()()。P4~5
A.全國人口數是總體B.全國每一個人是總體單位C.全國全部男性人口數是統計指標D.人口的平均年齡是統計指標E.人口的性別比是總體的品質標志
2.通過調查鞍鋼、首鋼、寶鋼等幾個大鋼鐵基地來了解我國鋼鐵生產的基本情況,這種調查屬於(B)(D)()()()。P17
A.典型調查B.重點調查C.抽樣調查D.非全面調查E.普查
3.統計分組是將統計總體按一定標志區分為若幹部分的統計整理方法它(A)(B)(D)(E)()。p27
A.應有分組標志B.是在統計總體內部進行的C.是在統計總體之間進行的
D.對總體而言是「分」E.對個體而言是「合」
4.下列屬於統計指標的有(A)(C)(D)()()。P50
A.2001~2005年原煤產量87.4噸B.生活質量C.某家庭的年收入5萬元
D.2005年末發電裝機容量比2000年末增加1.8億千瓦E.空氣污染
5.時間數列的特徵主要有(A)(B)(C)(E)()。P75
A.長期趨勢B.季節變動C.不規則變動D.隨機變動E.循環變動
6.假定商品零售物價指數為115.4%,則下列正確的選項有(A)(D)()()()。P98
A.甲商品零售價格上漲了15.4%B.甲商品零售價格上漲可能超過15.4%C.甲商品零售價格上漲可能低於15.4%D.總體上看,零售物價上漲了15.4%E.總體上看,零售物價上漲了115.4%
7.常見的影響樣本單位數的主要原因有(A)(B)(C)(D)(E)。P112
A.抽樣推斷的可靠程度B.總體標志的變異程度C.極限誤差的大小
D.抽樣方法與組織方式的不同E.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可能條件
8.統計分析的程序一般包括(A)(B)(C)(D)(E)。P116
A.確定分析課題、擬定分析題綱B.搜集、整理統計資料C.編制統計分析表D.進行系統分析E.撰寫統計分析報告
9.根據統計調查目的不同,統計報表制度分為(A)(B)(D)()()。P127
A.國家統計報表制度B.地方統計報表制度C.行業統計報表制度D.部門統計報表制度E.產業統計報表制度
10.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准,我國習慣上所稱的工業包括(A)(C)(E)()()。P138
A.製造業B.建築業C.采礦業D.房地產業E.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11.在基本單位統計中,單位執行會計制度的類別包括(A)(B)(D)(E)()。P145
A.行政單位會計制度B.事業單位會計制度C.社會團體會計制度D.企業會計制度E.其他
12.下列關於中間投入的敘述中正確的有(A)(B)(D)(E)()。P149
A.中間投入又稱中間消耗B.中間投入是本期實際已消耗掉的和由外單位提供的貨物與服務的價值C.中間投入一般是本單位的勞動成果D.中間投入與總產出計算范圍一致E.中間投入一般按購買者價格計算
13.下列納入工業企業能源消費量統計的有(A)(B)(C)(E)()。P161
A.產品生產用燃料和動力能源B.用於勞動保護的能源C.科學實驗用能源
D.回收利用的余熱、余能E.用於設備大修理方面的能源
14.流動資產包括(A)(C)(D)()()。P168
A.現金和存款B.長期投資C.應收及預付款D.存貨E.遞延資產
15.下列費用中,不包括在工資總額中的有(A)(B)(C)(D)(E)。P185
A.創在發明獎B.國家星火獎C.股息D.勞動保護支出E.稿費
16.概率抽樣調查的特點包括(A)(B)(C)()()。P102
A.是一種非全面調查B.按照隨機原則抽選調查單位C.根據樣本的資料推斷總體的數值D.是一種定期的調查E.與典型調查相似
17.下列數列中,屬於時期數列的是(B)(D)()()()。P74
A.全國四次人口普查數B.某省2001~2008年鋼鐵產量C.某商場各季末商品庫存量D.某商場1990~2007年商品銷售額E.某市近5年各年末企業數
18.工業企業劃分企業規模時依據的指標有(A)(C)(D)()()。P141
A.從業人數B.營業面積C.銷售額D.資產總額E.營業利潤
19.下列各項中,屬於財務費用的是(A)(D)()()()。P172
④ 劉樹楓的西安財經學院教授
姓名:劉樹楓
職稱:教授
最高學歷/學位:博士研究生/博士學位
社會兼職:中國保險學會理事,陝西省金融學會理事,陝西省統計學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經濟分會理事
研究方向:金融、保險 課題:
1、國家統計局2004年課題:《社會分層變遷對經濟結構、金融結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LX04-D36 主持
2、國家統計局2006年課題:《西部農村金融成長機制的模式構建研究》,第二參加者,LX06-B36
3、陝西省科技廳2007年課題:《陝西農村金融中介組織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研究》,主持
4、陝西省教育廳2008年課題:陝西省住房保障制度及發展模式研究,主持。
5、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課題:WTO框架下的中國農業補貼制度研究。主持。
6、基於房地產市場結構的房地產市場調控體系研究(2008LY013,國家統計局,主持
7、我國基本單位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P052),全國經普辦,主持。
8、中小城鎮發展與城鄉一體化關系研究,國家社科基金,2011,第二參加者
論文:
1、 陝西省工業化進程判斷及路徑選擇[J].統計與決策,2005,5.
2、關於西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思考[J].統計與決策,2005,2.
3、陝西省新型工業化道路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 2006,5.
4、中國社會變遷對金融服務業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6,5.
5、對農戶金融需求的調查與思考—以陝西省為例,2009年3月,《調研世界》,獨撰
6、我國房地產業集中與市場結構優化,2009年6月,《現代經濟探討》,獨撰
7、構建我國地震巨災保險體系的思考》,2009年4月,《經濟問題》,獨撰
8、信息不對稱下住房抵押貸款保險機制的博弈分析》,2009年1月,建築經濟,第一作者。
9、The Concentr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Opptimization of Chinese Real Easte
2009建設與房地產管理國際會議論文集(ISTP檢索)
10、Real Easte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tion,2009信息管理與技術創新國際會議論文集(ISTP及EI檢索)
11、《我國房地產市場結構與技術創新的關系研究》,《統計與決策》,2010,1
12、《我國個人住房貸款的信用風險與保險防範》,《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6
⑤ 朱信凱的科研項目
以第一主持人身份主持30餘項科研課題: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01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006/200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2004)
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重大項目(2010)
國務院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重大招標課題(2008)
農業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課題(2003/2008/2014)
水利部重大專項(2010)
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子課題(2006)
農業部軟科學課題(2003/2004/2005/2007/2009/2011/2014)
⑥ 周期性普查項目,每五年進行一次的是什麼
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並與國家編制的五年規劃更好地銜接,推動國民經濟核算和統計調查體系的綜合配套改革。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於調整國家普查項目和周期性安排的通知》,確立了人口普查、農業普查和經濟普查三項國家周期性普查制度。人口普查、農業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分別在尾數逢O和6的年份實施。經濟普查每5年進行一次,分別在尾數逢3和8 的年份實施。
⑦ 下列周期性普查項目,每五年進行一次的是1人口普查2經濟普查3農業普查4人口普查和農業普查
下列周期性普查項目,每五年進行一次的是:2 經濟普查。依據如下:
《全國人口普查條例》第八條規定:人口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尾數逢0的年份為普查年度,標准時點為普查年度的11月1日零時。
《全國經濟普查條例》第七條規定:經濟普查每5年進行一次,標准時點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
《全國農業普查條例》第八條規定:農業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尾數逢6的年份為普查年度,標准時點為普查年度的12月31日24時。
⑧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綜述
汪慶華 董岩翔 鄭文
(浙江省地質調查院,蕭山311203)
摘要: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以調查為基礎、評價為該心、研究為紐帶,對浙江農業地質環境開展了不同層面、不同層次、不同尺度的調查、研究與評價,獲得了一大批重要的調查研究成果、示範性成果和應用性成果,大大豐富了我省農業基礎資料,增加了農業地質的技術儲備。這些成果既可為浙江農業區劃、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供技術支持,也為浙江「生態省」建設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基礎性服務。
關鍵詞: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工作成果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是浙江省人民政府與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開展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浙江省也是全國第一個以省部合作形式開展農業地質工作的省份。該項目聯合了省內外18個單位(部門),集聚了多學科、多專業的180餘位專家,投入了巨大的實物工作量,獲得了126萬多個高精度的實測數據,編制了上千張各類圖件。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查明了我省主要農業經濟區土地質量的新情況,基本掌握了某些土地資源的新優勢,初步揭示了農業地質環境變化的新趨勢,首次建立了全省農業地質環境技術支撐的新平台,拓展了淺海灘塗地質環境質量調查的新領域。
1 成果概況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項目實際完成的調查總面積為43613km2,其中陸域調查面積為
37737km2,沿海灘塗和近岸淺海調查面積為5876km2。
本次工作投入了巨大的實物工作量。測制土壤地質柱狀剖面408個,土壤地球化學剖面1354km,採集土壤、淺海沉積物、淺層地下水、農作物等各類樣品66554件,進行了土壤元素全量、有效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70多個指標、淺層地下水24項指標、農產品20餘項指標的分析測試;獲取了各類測試分析數據約126萬個,編制了450餘張基礎性圖件。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形成的調查及研究報告共29份,其中,總項目綜合性成果報告5份、基礎性調查報告4份、專項研究報告7份、專題研究報告6份、示範區調查報告7份。圖集5套:浙北、浙中、浙東3個地區的《地球化學圖集》各一套,《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圖集》、《浙江省生態地質地球化學圖集》。
2 調查成果
2.1 獲得了海量多介質、多元素、多指標的高質量實測數據,編制了系列基礎性地球化學圖件,全面更新和充實了浙江區域地球化學資料,為多部門、多學科的應用,構件了基礎信息平台
通過對浙北平原區、浙中丘陵盆地區及浙東沿海地區3個重點農業種植區的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獲得了126萬余項多介質的元素地球化學分析測試數據,主要包括:
(1)浙江省主要土壤及土壤母質Cd、Hg、Cr、Pb等52種元素及有機碳、pH值分析數據;
(2)浙江省主要土壤Fe、Mn、Cu、Zn等12種元素的有效量分析數據;
(3)浙江省主要土壤有機氯(六六六、DDT)農葯殘留量分析數據;
(4)浙江省主要土壤有機污染物(多氯聯苯PCBs)分析數據;
(5)浙江省主要農田土壤淺層地下水NO3、NO2、NH4等24項水質分析數據;
(6)浙江省近岸淺海和灘塗沉積物的52種元素及有機碳、pH值分析數據。
利用區域調查所獲得的實測數據,按技術規范要求,編制了52種元素的地球化學圖、11種元素有效態(可浸提量)分布圖、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分布圖等一大批基礎性圖件;為開展農業地質環境評價和綜合研究提供了依據。在區域評價和綜合研究基礎上,首次編制了《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圖集》和《浙江省生態地球化學圖集》;這些成果是自第二次農業普查和全國第二次地球化學掃面以來所獲得的最系統、最可靠、最新的基礎性成果,海量的基礎資料,是「數字浙江」的重要數據源,具多部門、多學科、多領域的長遠應用價值。
2.2 查明了浙江省主要農業經濟自然區的地質環境現狀,「摸清了家底」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2.2.1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
評價結果表明,浙北平原、浙東沿海和浙中盆地3個主要農業種植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上較好。功能類型綜合評價結果表明:在被調查的3個區約3.7萬km2的范圍內,一類土壤佔21.14%,二類土壤佔61.04%,三類和超三類土壤分別佔16.63%和1.19%。
依據農業部綠色食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標准,結合全省1999年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對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的種植適宜性評價表明,在浙北、浙東和浙中3個調查區236.5萬公頃農用地之中,能滿足安全農產品生產土壤環境質量要求的農用地面積為179.8萬公頃,佔三地區農用地面積的76.0%,其中,水田147.9萬公頃,佔三地區水田的74.9%;旱地25.7萬公頃,佔三地區旱地總面積的86.7%;園地面積7.3萬公頃,佔三地區園地總面積的78.6%。不適合種植綠色農產品的非綠色農用地面積為47.2萬公頃,佔三地區農用地面積的20.0%。
2.2.2 土壤污染程度評價
受來自工業、農業及城市等多方面的影響,我省土壤已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屬元素的污染。調查評價成果統計,浙北、浙中、浙東沿海3個區中,輕度污染面積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8.1%,中度污染佔9.0%,重度污染佔1.61%。
研究表明,在快速發展的工業化進程中,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含量變化大大超過了自然作用的變化,在短短的12年間,Cd、Cu、As、S等元素平均相對累積率達15%以上,浙北平原、浙東沿海平原和浙中盆地3個區表層土壤中均出現Hg、Cd、Pb、Zn、Cu、As等元素的富集。調查顯示,重金屬污染主要是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化肥、農葯等農用化學品以及其他人為的作用下,通過如大氣降塵、灌溉、施肥、滲透等形式廣泛進入到土壤環境。
2.2.3 土壤有機污染現狀評價
調查表明,六六六、滴滴涕這類有機氯農葯在停用近30年後仍在土壤中廣泛殘留,但總體上未超過國家環境質量的標准。
2.2.4 農田淺層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
調查顯示,3個重點調查區的農田淺層地下水水質主要為Ⅳ類和Ⅴ類,其中Ⅳ類水佔42.0%,Ⅴ類水佔49.2%;浙東沿海地區的Ⅴ類水達65.7%。
淺層地下水的重金屬污染不突出,主要集中在鐵、錳及亞硝酸鹽等指標上,其中鐵超標比例為61.8%,錳為73.3%,亞硝酸鹽為25.2%。
2.2.5 農田土壤營養微量元素豐缺評價
浙北、浙東、浙中三地區土壤肥力和微量營養元素豐缺評價結果表明,土壤養分之間的不平衡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土壤肥力與養分豐富水平或平衡狀況較差的土壤面積接近50%,浙中地區問題最為突出;平衡性較佳的土壤面積比例較小。沿江臨海的墾區,土壤普遍缺Zn、Mo、Cu等元素;B不足具有廣泛性、區域性,有92.2%的土壤存在缺B問題。
2.2.6 灘塗及近岸淺海沉積物環境質量評價
調查表明,除Ni元素在樂清灣一帶超標較高外,沿海灘塗尚未發現明顯的重金屬污染。
2.3 通過調查,首次發現並評價了浙江富硒土壤。該成果不僅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也具有資源開發價值
2.3.1 富硒土壤及評價
通過研究,首次提出了根據土壤的含硒水平和硒反應性、富硒土壤的面積、土壤中硒的富集程度、硒的有效性、土壤環境質量和生物效應等指標的富硒土壤資源綜合評價方法,將富硒土壤分為較高富集(Ⅰ級)、中等富集(Ⅱ級)、一般富集(Ⅲ級)3個等級。經評價,在浙北平原、浙東沿海平原和浙中盆地3個區圈出了29處約7654km2的富硒土壤區;其中,Ⅰ級區5處,Ⅱ級區15處,Ⅲ級區9處。
2.3.2 富硒農產品調查
通過富硒區農產品的實地調查驗證,新發現海寧、平湖、諸暨的水稻,金華的葡萄,衢州、開化、慈溪的茶葉,龍游志棠白蓮,瑞安馬蹄筍、天目山竹筍等農產品的硒含量已達到標注富硒農產品標准。
3 評價成果
3.1 土壤地質研究
以地學為基礎,提出了「土壤地質單位」的新觀念,系統劃分了浙江成土母質類型,實現了地學與土壤學的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浙江土壤地質研究水平。
以「母岩—母質—土壤」的地質地球化學相關性研究為切入點、以土壤地質剖面研究和土壤母質地學分類為基本方法,通過對農業地質背景的系統研究,提出了「土壤地質單位」的新概念。由於地質工作能准確釐定各類岩石、地層的空間展布、詳細描述其生成地質環境、地球化學等特徵,建立在地學基礎上的土壤母質分類將更具准確性。依據分類原則,建立了36個土壤母質類型,劃分了118個土壤地質單位,編制了新的浙江土壤母質圖;並對不同土壤類型進行了土壤礦物學、土壤磁性等方面的研究,從成土母岩、土壤母質及不同成壤環境等方面,系統總結了浙江省土壤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徵,豐富了農業環境的基礎資料,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3.2 特色農產品適生地質—地球化學環境研究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浙江主要特色農產品的適生地質—地球化學模型,為科學指導特色農產品結構調整和區域布局規劃,提供了地學支持。
本次工作分別對浙江名茶、竹筍、臨安山核桃、諸暨香榧、常山胡柚、玉環柚、長興銀杏等7種特色農產品的立地地質背景進行了研究,研究認為,除地形地貌、坡向和小氣候條件之外,特色農產品的分布及其品質明顯受到地質地球化學背景的制約與影響。研究揭示了這類農產品的適生規律,建立適生地質—地球化學模型,並依從已知到未知的認識論,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進行了種植適宜性區劃,結果表明,浙江省優質名茶種植的最適宜區面積為10803km2(圖1),佔全省土地面積的10.2%;次適宜區面積51621km2,佔49%;毛竹、竹筍的適種面積為適宜區18814.28km2,佔全省面積的18.47%,次適宜區55330.96km2,佔54.32%;臨安市山核桃的適種面積佔全縣面積的17.2%;常山縣適宜和較適宜種植胡柚的面積約400km2;長興縣銀杏的適宜和較適宜種植區面積約154km2;諸暨香榧適宜和較適宜種植區面積約306km2;玉環柚種植的適宜區和較適宜區面積約188km2。這一成果,為特色優勢農產品種植布局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圖6 浙江省綠色(無公害)、富硒糧油產業綜合區劃圖
在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所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以農業地質環境和農業自然生態環境要素為基礎,以農作物種植適應性評價和發展潛力評價為核心,以優勢比較為原則,提出的「農業綜合區劃方法」充分考慮了農產品產地安全性、特色農業資源有效利用、農產品種植適宜性和區域經濟社會特點等4方面因素,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先進性,也是對傳統農業區劃工作的一大突破。應用這一方法提出的全省糧油(圖6)、茶葉、蔬菜、果品等4大類主要農作物的產業布局區劃,有利於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性(綠色、無公害)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對農業產業布局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4.4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首次在真正意義上把調查獲得的有關土壤地質、地球化學、水文地質、農產品安全、非點源污染、特色農產立地環境、遙感、農業資源環境、海岸帶環境地球化學等海量數據以及項目文檔數據、DEM及基礎地理信息、解譯評價成果等納入農業地質資料庫。建成不同時段、不同結構、多源、多比例尺的海量空間和非空間資料庫。採用海量地形與影像管理技術、快速三維顯示技術、空間數據和非空間數據一體化管理技術以及組件式GIS(COMGIS)技術等關鍵技術,應用先進的金字塔模型來管理數據,基本實現了與農業地質環境相關信息的收集、存儲、加工、使用、動態更新、統計分析及查詢、輸出等功能,構建的農業地質環境專業信息和社會公用信息的共享平台,具有較廣泛的應用前景。
本項目由於堅持了多系統多部門的聯合,堅持以地學為主導的多學科多專業結合、產學研結合、基礎調查與專題研究相結合、調查研究與應用相結合的原則,項目的實施達到了「摸清家底」的目的,獲得了一批全新的填補空白的調查和研究成果,為浙江「十一五規劃」編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以市縣(區)為對象開展的示範區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作為公益性的大型基礎應用研究項目,其成果的作用已逐漸顯現,部分成果已經開始在部分地區試用,部分戰略調整決策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我省的部分縣市級政府和農民開始認識到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所具有的潛力,紛紛要求開展相關的調查工作,社會經濟對農業地質工作的認同與需求正日益顯現。「浙江省基本農田質量調查評價」項目已經省政府批准,項目實施的總體方案正在緊張編制中。
參考文獻
[1]陳懷滿.土壤中化學物質的行為與環境質量.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黃昌勇.土壤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3]陸景崗.土壤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
[4]劉黎明.土地資源學.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
[5]牟樹森.青長樂.環境土壤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6]毛祖法.浙江名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7]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編.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暫行技術規程.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8]楊忠芳,朱立,陳岳龍.現代環境地球化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
[9]朱大奎、王穎等.環境地質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章明奎,魏孝孚,厲仁安.浙江省土系概論.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11]潘根興.地球表層系統土壤學.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12]浙江省地質礦產局.浙江省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13]浙江省土壤普查辦公室編.浙江土壤.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14]浙江省地質礦產廳.浙江省岩石地層.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15]紀國成.硒的生理作用及開發富硒稻米的實踐.浙江農業科學,2003年增刊
[16]唐根年,陸景岡,王援高等.浙江省及鄰近地區名茶形成的土壤地質環境分析.茶葉科學,2001,21(2)
[17]翁甫金、朱雲傑、樓雲台.浙江省竹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竹子研究匯刊,2004,23(1)
[18]袁建新,王雲.我國《土壤環境質量標准》現存問題與建議.中國環境監測,2000,16(5)
[19]周俊,姚君津.農業資源的地質背景及其開發利用.農業技術經濟,2002(1)
[20]朱立新,周國華,任天祥等.浙江杭嘉湖平原區環境地球化學研究.物探與化探,1996,20(4)
Review of Achievements of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Wang Qinghua, Dong Yanxiang, Zheng Wen
(Zheji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Xiaoshan 3112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considering survey as base, evaluation as kernel and study as tache, studies and evaluates th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aspects, degrees and scales, consequently obtaining som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t enriches our agricultural basic data and increases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technological reserve. They will supply the agricultural programm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highly effectiv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basic service for building ecological provi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agem.
Key words: Zhejia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chievements
⑨ 林萬龍的著作論文
2011年
林萬龍、曹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設計中的城鄉與區域分割問題探討,農業經濟問題(待出版)
2011年
專著(孫翠清、林萬龍),中國農村公共服務需求問題研究-基於農戶的視角,經濟科學出版社
林萬龍(主編),投資項目財務分析實務(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農業項目投資評估》(第四版)配套教材),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韋欣捷,陳雯雯,林萬龍,伍建平.發達國家動物疫病防控財政支持做法政策及啟示.農業經濟問題,第7期
曹玫、林萬龍,勞動力流動背景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保障能力研究,農村經濟,第7期。
林萬龍等,農村基礎設施項目的有效運行管理研究,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問題研究》,溫鐵軍、張林秀主編,科學出版社,2011年
林萬龍,貧困政策體系遭遇農村流動人口挑戰,人民論壇(中文核心),第9期
2010年
王鵬、林萬龍,農戶對奶牛保險支付意願的影響因素分析-以內蒙古為例,調研世界,第2期
課題組(張紅宇、林萬龍等),擴大內需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研究,農村經濟文稿,第1期
瞿振元、林萬龍,人大預算審查職能限制因素及改進建議探討,中央財經大學學報,第5期
韋欣捷,林萬龍.動物疫病防控政策的福利經濟學分析:理論框架和適用性.中國動物檢疫,第4期
2009年
參著,《農業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管理流程活動和操作標准指南》,中國農業出版社
孫翠清、林萬龍,從農戶需求收入彈性看拉動內需政策,當代經濟,第3期
孫翠清、林萬龍,公共產品需求揭示方法及其在農村公共產品需求研究中的應用,農村經濟,第2期
林萬龍,不同級層財政主體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分析,甘肅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
曹玫、林萬龍,鄉鎮衛生院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中的角色定位問題研究-RJ市CC區案例,甘肅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
林萬龍,農村公共產品多元化供給模式與政策影響因素:基於實證調研的總結,載《轉型中的農村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戰略(第四屆中國農業現代化比較國際研討會暨第八屆歐洲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大會論文集)》,張曉山等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馬永良、林萬龍、李嫻,發達國家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與啟示,中國農業綜合開發,第12期
2008年
吳忠、曹洪民、林萬龍等,《扶貧互助資金儀隴模式與新時期農村反貧困》,中國農業出版社
楊秋林主編,孟令傑、林萬龍副主編,農業項目投資評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課程配套教材,中國農業出版社
Lin Wanlong,An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Structural Imbalances in Rural China, China Economist, No.13, March, 2008
林萬龍,促進扶貧互助資金可持續發展,人民日報專訪,2008.5.4第十五版
林萬龍,政策干預與農村村級醫療服務機構的發展,中國農村經濟,2008.8,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社會保障制度」2008年第12期
林萬龍、鍾玲、陸漢文,合作型反貧困理論與儀隴的實踐,農業經濟問題,2008.11,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農業經濟研究」2009年第2期
林萬龍(專訪),農村金融:商業性與公益性的對決,中華合作時報,2008.10.8
孫翠清、林萬龍,農戶對農村公共服務的需求意願分析-基於一項全國范圍農戶調研的實證研究,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蘇保忠、張正河、林萬龍,中國古代養老制度及其對農村養老的啟示,當代經濟,2008.11
2007年
專著,《農村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給:影響因素及政策選擇》,中國發展出版社
參著,《結構調整,創新體制,發展現代農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撰寫第十四章「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農業企業財稅補貼政策研究」
林萬龍,「中國農村公共服務供求的結構性失衡:表現及成因」,管理世界,第9期
林萬龍、孫翠清,「農業機械私人投資的影響因素:基於省級層面數據的探討」,中國農村經濟,第9期
林萬龍,「農村公共服務市場化供給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探討」,農業經濟問題,第8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2007年第11期
林萬龍,「農戶投資機電井的財務效益與障礙因素分析-以世行貸款內蒙古巴林右旗機電井子項目為例」,技術經濟,第11期
林萬龍,「農村公共產品多元化供給模式與政策影響因素:基於實證調研的總結」,中國農業經濟評論,第3期
曹洪民、林萬龍(通訊作者)、鄧嫻,「村級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農村經濟(四川),第9期
曹洪民、林萬龍,「基於存量資源整合的制度創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起點」,農村經濟,第6期
林萬龍,「中國農村公共服務供求的結構性失衡:表現及成因」,中國中青年經濟學年會宣讀論文,2007年10月,浙江杭州
2006年
林萬龍、劉仙娟,「稅費改革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創新:基於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討」,農業經濟問題,第4期
《動物衛生經濟學》,參著,中國農業出版社
《中國農村財政理論與實踐》,朱鋼等著,山西經濟出版社,參著
2005年
林萬龍,「經濟發展水平制約下的城鄉公共產品統籌供給:理論分析及其現實含義」,中國農村觀察,2005.2
林萬龍,「中國農村公共產品問題:一個研究綜述」,載《農業經濟管理論文集-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前沿與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黃祖輝等編,科學出版社,2005年
林萬龍、張莉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政府財稅補貼政策的效率分析-基於農業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載《中國』三農』問題:理論、實證與對策》,黃祖輝等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林萬龍、劉仙娟,「稅費改革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創新:基於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討」,2005年全國中青年農經學者年會宣讀論文,上海,載《和諧社會與農村發展》(2005年全國中青年農業經濟學者年會論文集),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
林萬龍,「部門發展與中國未來的扶貧:挑戰與對策」,亞洲開發銀行技援項目「中國扶貧政策研究:趨勢、挑戰與未來方向」課題研究報告,載《中國扶貧政策――趨勢與挑戰》,王國良主編,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何廣文、馮興元、林萬龍等,《農戶信貸、農村中小企業融資與農村金融市場》,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
尤慶國、林萬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運行機制分析與政策影響評價」,農業經濟問題,2005.9
林萬龍,「農業保險怎樣為民」,中國財經報2005年11月29日的采訪
牛建高、李義超、林萬龍,「中國農村貧困的金融成因:基於產權視角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林萬龍,「農業保險怎樣為民」,中國財經報2005年11月29日的采訪
2004年
林萬龍、張莉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政府財稅補貼政策的效率分析:基於農業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中國農村經濟,2004.10
林萬龍,「政府為什麼要推行農村稅費改革」,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1
林萬龍、張莉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的國內支持政策:現狀評價、未來的基本目標和支持方式」,載《中國農村發展研究報告》(NO.4),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9月
林萬龍,「中國農村公共產品問題:一個研究綜述」,載《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前沿與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學部,2004年2月
塗凱彪、林萬龍,「小型農村灌溉工程的民間供給:理論與實證研究綜述」,載《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農村改革-2004年中國青年農業經濟學者年會論文集》,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年8月
江文濤、林萬龍,「政府的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政策:歷史回顧及對其民間供給的影響評估」,載《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農村改革-2004年中國青年農業經濟學者年會論文集》,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年8月
2003年
林萬龍著,《中國農村社區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遷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北京,2003年1月
林萬龍,「政府為什麼要推行農村稅費制度改革-一個關於政府行為的理論模型及其初步分析」,中國農村觀察,2003年第5期
林萬龍,2003, 「Inced Innovation in China』s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Discussion On its Significance to Re-build China』s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poster paper for International Annu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IAAE 2003), Durban, South African, 2003.8
楊秋林主編,褚保金、林萬龍副主編,《農業項目投資評估》(第三版),普通高等農業院校「十五」規劃教材,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2003年
張莉琴、林萬龍、辛毅,「我國農業國內支持政策現狀及調整對策研究」,中國農村經濟,2003年第4期
張莉琴、林萬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政府補貼績效研究」,第三屆中國經濟學年會宣讀論文,上海,復旦大學,2003年12月
辛毅、林萬龍、張莉琴,「財政支持農業的績效評價」,宏觀經濟研究,2003年第3期
林萬龍、張莉琴、辛毅,「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國內支持政策」,世界農業,2003年第5期
2002年
林萬龍,2002,「鄉村社區公共產品的制度外籌資:歷史、現狀及改革」,中國農村經濟,第7期
秦富主編,林萬龍、張莉琴副主編,《項目評估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北京,2002年
林萬龍,2002,「家庭承包制的實施與中國農村社區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遷-一個關於憲法秩序如何影響
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載《中國農村發展研究報告(No.3)》,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張莉琴、林萬龍、辛毅,2002,「我國農業國內支持現狀及近期調整對策研究」,載《WTO與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2002年中國青年農業經濟學者年會論文集),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
1999-2001年
林萬龍,2001,「家庭承包制後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誘致性變遷模式及影響因素研究」,農業技術經濟,第4期
楊秋林主編、林萬龍副主編,《投資項目財務分析實務》,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2000年
林萬龍(參編),《農業項目投資評估》(第二版,楊秋林主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1999年
林萬龍(執筆人),《京郊農村住戶經營行為研究》,全國農業普查課題成果,載《北京市農業普查課題項目研究成果專輯》,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