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中國女科學家去了美國

中國女科學家去了美國

發布時間: 2021-03-14 21:12:25

① 中國最偉大的女科學家是

第一位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榮譽的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 福建省石獅永寧港邊村人,1958年復旦大學畢業。20世紀60年代,她主要研究單晶材料,70年代她主要研究薄膜材料,80年代,她到美國工作兩年,師從國際半導體權威米爾納斯教授,轉入用分子束外延高新技術生長超晶格、量子阱、異質結人工合成超薄層納米材料。
1958-2006年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原上海冶金所)任職,1988年晉升研究員,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 先後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德國馬普學會作訪問教授。1985-1993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所半導體材料研究室室主任,1993年信息功能材料研究室室主任兼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1997-2004年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7年,任磷化錮及有關化合物國際會議程序委員會委員、第一屆歐亞等離子物理和工程國際會議國際學術委員會委員。1988-2000年863新材料領域電子、光電子材料專題負責人。2003年當選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2004年獲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工程科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獲此獎項,同年12月被授予「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個人」稱號。2007年5月1日,李愛珍成為第一位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榮譽的中國女科學家。
1985年至今先後獲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獲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20項;發表論文230餘篇, 三個專著篇章;國家發明專利21個,其中授權6個,受理15個,獲國際發明展銀獎1個。

② 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無果,為何被美國攬為院士,結果如何了

從古代就有一個封建的想法,女子無需讀書,只需學會打理家務事,在家相夫教子,而讀書之事應屬於男子。這種思想即便在如今的社會,依舊存在於一些地區。當今也有許多的女子,為了打破這種傳統思想,努力學習,努力奮斗,成為優秀的人才。畢竟在這個殘酷的社會,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才會有出路,才能有所成功。有這么一個女子便是如此,她在眾多人中出類拔萃,巾幗不讓須眉,是一偉大的女科學家。她曾經是中國的女科學家,但是她曾經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絕,最後接受了美國的邀請成為美國的院士,她現在怎麼樣了呢?




人的夢想總是不斷地擴大,如此優秀的李愛珍也有著更大的夢想,就是進入中科院工作,成為一名真正優秀的科學家。可是進入中科院哪有那麼容易,必須得有在科學領域做出偉大的貢獻,才能夠有機會進入。而這也打不倒李愛珍,她繼續努力深造,不斷地做科研,希望能夠做出一番成就。她也申請了許多次,但結果總是不盡人意。在最後一次申請時,卻因為年齡太大而被拒絕,這對一直懷有科學夢的李愛珍非常的打擊。而此時美國科學院看中了李愛珍這一人才,想要邀請她成為美科院的一員,李愛珍為了能夠學習到更好的科學研究,把在美國學到的技術帶回中國,所以也欣然答應了這個請求。


但在很多人看來,李愛珍這一做法像是在背叛國家,她口口聲聲說為國家科學事業做貢獻,現如今卻跑到了美國搞科研,這難道不算是賣國?但李愛珍絲毫不顧及輿論的壓力,因為她心裡知道,國家在科學方面與其他國家還有所差距,必須得多學習,才能夠回來報效祖國。

③ 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女科學家

卡羅琳·赫舍爾(1750年-1848年)

這位發現了8顆彗星及星雲的偉大天文學家出生在德國漢諾威。她的父親是一位自學成才的音樂家,精心於對子女的文化和音樂教育,但卡羅琳卻是個例外。卡羅琳表現出對學習的極大興趣,她曾與父親一起觀察星座和天體。

由於家庭中有愛好天文學的傳統,加之哥哥威廉成為英國喬治三世的宮廷天文學家,並自己製作了一架望遠鏡,通過它曾觀測到天王星。作為哥哥的助手,卡羅琳經常幫他磨製和拋光鏡面,並為這些觀測做記錄。

在日積月累中,卡羅琳積累了豐富的數學和幾何知識,甚至獲得了國王頒發的作為天文學家助手的津貼。卡羅琳每晚都端坐在那架可以觀測遙遠天外星空的望遠鏡前。1786年8月的一個夜晚,卡羅琳獨自觀測到了第一顆彗星,在接下來的11年裡她又陸續發現了7顆彗星。她的發現為後來天體學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賴的資料。1798年,卡羅琳將自己的所有發現製成弗拉姆斯蒂德星表呈交給英國皇家學會,並附上了一份《不列顛天圖》中忽略的560顆星的目錄以及該出版物的勘誤表。

哥哥威廉去世後,卡羅琳又搬回到漢諾威繼續研究,不久完成了2500個星雲和許多星團的記錄工作。

洛夫萊斯伯爵夫人(1815年-1852年)

1979年,美國國防部用埃達·洛夫萊斯伯爵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種計算機程序語言,即Ada語言,以紀念這位150年前幫助英國發明家查理·巴貝奇研製出後來被認為歷史上第一台計算機的女科學家。

埃達·拜倫1815年出生在英國倫敦,是著名詩人拜倫與夫人安娜貝拉·米爾班克的女兒。但在其出生後不久,父母便離婚,盡管拜倫苦苦請求,但米爾班克卻禁止詩人看望女兒。

在嚴格的家庭教育中,埃達受到了文化和科學知識的熏陶,並得到了包括倫敦大學首席數學教授A·德·摩根在內的諸多優秀數學家的指點。摩根還向她引見了當時英國最著名的天文學家兼數學家瑪麗·薩默維爾。

埃達准確地對分析機的作用和前景進行了分析和預見,例如制圖和製作音樂,以及進行龐大的、重復的大型計算。於是,埃達擔當起為分析機編製程序的任務。埃達首先為計算擬定了「演算法」,然後擬定了「程序設計流程圖」,這也被後人認定為「第一個計算機程序」。

伊雷娜·約里奧-居里(1897年-1956年)

在居里夫人去世前,她欣慰地看到自己的女兒伊雷娜接過了繼續研究放射性的接力棒,但她卻沒能看到女兒和她的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在其去世一年後因發現新的人造放射性元素而雙雙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伊雷娜曾是母親的助手,並在工作中結識了弗雷德里克·約里奧,盡管兩人性格不同,卻結成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婚後,他們像居里夫婦一樣開始了共同的科學研究。

伊雷娜同時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母親,她堅信繁重的科研工作不能奪去她作為母親的重要職責。在獲得諾貝爾獎後,她還開始逐漸涉足政治,並擔任過法國社會黨萊昂·布盧姆政府的國務次長,負責科研工作。

48歲時,伊雷娜被任命為由其母親創建的巴黎大學鐳研究所所長。幾年後,當世界政治陷入冷戰時期後,約里奧夫婦先後被左派政治力量驅逐出法國原子能專署。但這卻沒能阻止伊雷娜參加各種和平運動。

伊雷娜的研究不僅可作為物理學的里程碑,還對醫學和生物學產生了諸多重要影響。
利斯·邁特納(1878年-1968年)

利斯·邁特納,這位奧地利物理學家發現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核裂變。但是,諾貝爾獎卻只授給了她的合作者奧托·哈恩。

利斯出生在奧地利一個猶太家庭,她的父親是當時有名的律師,對於各種知識都採取開放態度,並潛心於子女的教育。

在柏林獲得博士學位後,利斯結識了與她同歲的愛因斯坦。當時,愛因斯坦經常光顧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的住所,普朗克彈奏鋼琴,愛因斯坦演奏小提琴,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室內樂隊,利斯經常受邀出席。

後來,在與哈恩合作研究放射性的過程中,兩人共同發現了鏷並予以命名。在侄子弗里施的幫助下,利斯發現鈾原子核在受中子轟擊後分解出氪和鋇,並產生大量能量。利斯稱這一過程為「核裂變」。這一成果最初由哈恩公布於眾,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利斯拒絕出席頒獎儀式。

美國很快得知了這一研究成果,由於當時處於戰爭時期,美國開始了曼哈頓計劃,並最終製造出原子彈。

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1910年-1994年)

運用新的X光技術和世界上第一批電腦,多蘿西·克勞福特發現了胰島素、青黴素和維生素B12的分子結構。

多蘿西·克勞福特出生於開羅,父親是一名考古學家,母親則是傑出的植物學家。多蘿西與姐姐在英國接受教育,並獲得了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化學學士學位。在一次乘火車的旅行中,她結識了伯納爾教授,並跟隨他到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他們共同發現,蛋白質晶體必須在半濕潤狀態下,而不是乾燥狀態下加以研究,這一成果可謂大分子晶體學的里程碑,並為生物學及其在醫葯領域的運用開辟了光輝道路。

隨後,她又返回牛津大學繼續研究。她開始進行膽固醇及其他生物分子的鑒定工作,例如胰島素。之後她便涉足令許多科學家為之著迷的青黴素的研究。1945年,多蘿西發現了青黴素的分子結構。

她的又一重大發現是分析出了對白血球和紅血球生成至關重要的維生素 B12的結構。也是由於這一重大發現,多蘿西在1964年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芭芭拉·麥克林托克(1902年-1992年)

20世紀四五十年代,芭芭拉發現了自發移動的遺傳基因,但她的研究成果卻遲遲未被人認識,直到1983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後才產生了巨大影響。

25歲時,芭芭拉與遺傳學家羅林斯·埃默森和馬庫斯·羅茲組成了一個三人研究小組。她之後回憶說,這是對她未來職業生涯具有決定意義的事件之一。芭芭拉反復觀察玉米粒顏色的變異,並進行試驗後發現遺傳信息並非固定不變。這是一項重大發現,但卻一直沒有被人認可。

隨著現代分子生物技術的出現和發展,芭芭拉的這一研究終於走出了黑暗,並在30多年後得到了承認。根據芭芭拉的理論,遺傳信息位置的變化不僅發生在植物上,而且在各種細菌和人類身上同樣如此,因此對於研究抗菌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1920年-1958年)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18歲進入劍橋大學學習化學、物理和數學,後來又接觸晶體學。她痴迷於用三維影像研究微小世界。二戰期間,羅莎琳德獲得了一筆研究碳元素的基金。戰爭結束後,她在巴黎學習了新的X光射線技術。當時,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邀請她來研究DNA結構這一新技術。1952年,羅莎琳德拍攝下了那張著名的DNA分子X射線衍射圖像,清晰地展現出雙螺旋結構。但在1962年,這項研究成果在獲得諾貝爾獎的

時候,羅莎琳德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獲獎名單中,不僅是因為當時她已經去世,而且其中一名獲獎者詹姆斯·沃森隱藏了羅莎琳德的貢獻。

喬斯琳·貝爾-伯內爾(1943年-)

直到發現了脈沖星,喬斯琳才擺脫了「壞學生」的惡名。在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後,喬斯琳加入了劍橋大學安東尼·休伊什領導的科研小組。在經過漫長的觀測之後,喬斯琳終於捕獲了一些頻率極快,並且有規律重復的信號。

在排除了這些信號來自於天外星球後,喬斯琳猜測可能出自一個巨大而特殊的星體,這個星體被稱為脈沖星。這一天文學上里程碑式的發現在1974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但獲獎者中卻沒有喬斯琳的名字。
參考資料:西班牙《趣味》月刊11月號

④ 中國年輕女科學家怎麼會了美國人

她曾經從美國回到了中國。
因為她是炎黃子孫,心懷著祖國。
但是社會上、學術界,許多人為的規矩和框框,讓她很真分心和苦惱,無法適應。
做大學問的人,她不會考慮太多,哪裡適合自己就到哪裡。
與國格、人格真的沒有太多關系。

⑤ 剛從美國回到中國的華人女科學家劉艷是那方面的專家,哪裡人

哥准備過會都做過的發,讓你培訓加劉也是那傅爺的最愛,在那裡惹事。

⑥ 中國的女科學家有哪些人

世界傑出抄女科學家獎由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歐萊雅集團於1998年聯合設立,每年授予全球5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

這是唯一在全球范圍內獎勵女科學家的獎項,被稱為「女性諾貝爾科學家獎」。中國當前共有6位科學家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中國首位獲獎者:李方華(2003)

李方華院士是凝聚態物理學、電子顯微學專家,是中國科學院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李方華院士於1950年考入武漢大學,後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李方華院士是首位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中國科學家。

香港首位獲獎者:葉玉如(2004)

葉玉如院士是著名神經生物學家,是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美國科學院、香港科學院院士或外籍院士。葉玉如院士於1974年就讀於美國西蒙斯學院,1977年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後進入香港科技大學工作。

最年輕中科院院士:任詠華(2011)

任詠華院士(左二)是著名的無機化學家,曾於38歲當選當時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美國科學院、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香港科學院院士或外籍院士。任詠華院士於1988年獲得香港大學博士學位,後進入香港大學任教。

化學領域第一位女性長江學者:謝毅(2015)

⑦ 高顏值美女科學家為美國效力,爭議不斷形象打折,中國留不住她了嗎

隨著我國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有了更高的物質追求和精神需求。與此同時,有越來越多的科學機構開始把人才培養放在了重要位置。

最近幾年,我國開始加大力度扶持各行業精英人才,力求讓他們在各個領域做出相應的貢獻。其中,有一位科學家不得不說,她就是著名的生物科學家顏寧。

科學的發展可以讓全世界的人類受益,而顏寧所做的一切也是為了全人類在未來擁有更好的生活。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像顏寧這樣的科學家,會為人類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⑧ 中外歷史上有那些著名女性科學家

1、瑪麗·居里:出生於華沙,世稱「居里夫人」,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於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

2、何澤慧:女,籍貫山西靈石,江蘇蘇州人。傑出的核物理學家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工程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何澤慧生前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何澤慧在德國海德堡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間,首先發現並研究了正負電子幾乎全部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期間,與合作者一起首先發現並研究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

上世紀50年代,與合作者一起自立更生研製成功對粒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探測器。在領導建設中子物理實驗室、高山宇宙線觀察站,開展高空氣球、高能天體物理等多領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3、古道爾:古道爾女爵士,英國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和著名動物保育人士。珍·古道爾長期致力於黑猩猩的野外研究,並取得豐碩成果,她的工作糾正了許多學術界對黑猩猩這一物種長期以來的錯誤認識,揭示了許多黑猩猩社群中鮮為人知的秘密。

除了對黑猩猩的研究,珍·古道爾還熱心投身於環境教育和公益事業,由她創建並管理的珍·古道爾研究會是著名民間動物保育機構,在促進黑猩猩保育、推廣動物福利、推進環境和人道主義教育等領域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4、吳健雄:,生於江蘇省蘇州太倉瀏河鎮,美籍華人,著名核物理學家,在β衰變研究領域具有世界性的貢獻,被譽為「東方居里夫人」、「核物理女王」、「物理學第一夫人」。吳健雄是美國物理學會歷史上第一位女性會長,也曾參與過曼哈頓計劃,是世界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之一。

5、蒙如玲:女,系美國休士頓大學物理教授、美國休士頓大學德克薩斯超導電性研究中心教授、中國旅美專家協會顧問、中國旅美交流協會國際交流中心顧問、及中國旅美專家協會首任會長。

作為資深科學家的蒙如玲教授長期從事高壓暨低溫實驗研究,在促進對超導體的深入了解,找出新的化合物和合金的物性描述,超小導薄氧化超導體、單晶體的發展,以及錄音帶和防水導體的製作技術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⑨ 從美國回到中國的華人科學家劉艷真人照片

從美國到中國華人科學家劉艷真的真人照片真的非常的好看。

⑩ 08年一中國女科學家棄美回國,研究成果造福億萬人,她是何人

在新中國發展的進程中,正是因為有著一些優秀人才的存在,我國各個領域內的發展水平才能夠在短短幾十年之內實現跨越式的飛升,雖然說那些高端人才可以在發達國家擁有更加優渥的生活,但是,面對著祖國的發展大業,他們卻放棄了對個人生活的追求。

在2008年時,曾有一位中國女科學家放棄了美國的優厚待遇,並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在回國之後,她所研究出的成果也足以造福億萬人。那麼,這位優秀的女科學家究竟何許人也?她又研製出了怎樣利國利民的成果呢?


在對胡海嵐的經歷進行了解之後,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雖然說在2008年時,她放棄了美國的高薪待遇,但是,她卻從未對自己的這一決定感到後悔。如果說沒有她的努力,那麼億萬抑鬱症患者也無法擁有更加正常的生活。

對於胡海嵐這種優秀的人才而言,其實,外在的名利並不是他們所要追求的根本目標,如何能夠讓自己的研究造福更多的人類才是他們所探尋的內容。相信在胡海嵐的帶動之下,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科學家回到祖國,並參與到新中國的建設事業當中,而通過這些人才的共同努力,未來的中國也將有著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