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個人課題一覽表
1. 教師的課題在哪裡找
輸入相關的問題。在網上可能會找到
2. 教師評課表中,「課題」一欄怎麼填
就是你要評的這課的題目。
3. 教師如何選擇並做個人課題
首先,立項。要關注一下下達課題的有關部門各年度項目參考目錄(因為相近幾年的參考目錄差不多),選擇自己熟悉的方向,平時積累一定的材料,當有課題下達的時候就可以填寫「課題申請書」了,然後上報;(立項是最關鍵的啊)
其次,研究。如果你申請的課題立項了,那麼就開始研究你所申報的項目就可以了;
最後,結題。按照你申請時填寫的結題成果上交,驗收即可(各部門的驗收要求不一樣)。
4. 個人課題如何選題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每天都要投身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因此,我們擁有最
鮮活、最寶貴的教育教學資源。教師專業化的成長需要課題研究。雖然,我們
擁有最鮮活、最寶貴的資源,但璞玉雖好,尚須雕琢。對於一個從不思考、不
研究的老師來說,教幾十年書只不過將他第一年的做法重復了幾十遍,有句話
說的很好:"重復的地方沒有風景"。充其量他只能做一個地道的"教書匠"。
新時代呼喚我們做一個研究型的教師,同時,從功利的角度講,快速的成
為為骨幹教師,參與並最終能獨立承擔課題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教育科研是以課題的形式來研究和探討某方面的具體問題的。於是,課題
的確定就成了首要的問題。要確定一個科研課題,首先是要能提出問題。提出
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可以說,提出一個新穎的、有創造性
的、可行性的、好的問題並形成課題,課題研究就已經完成了一半。所以我們
選擇課題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盲目上馬,否則會造成"爛尾樓"工程。
1.別人未曾研究過的問題。
2.雖然別人已經研究過,但結論不完全或者欠妥當的問題,從新的角度進行再研究。
3.平常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
對於一般的人來說,天天完成的教學工作和所看到的現象好象沒有任何特
別的感覺,甚至也不願意多考慮它一下。但是敏銳的思維則往往可以看出其中
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多是我們可以解決的、有價值的問題。
其次要選擇有可行性的課題。換句話說,就是對選擇的課題你有沒有條件
去做,有沒有能力做。有沒有條件做。既包括硬條件,也包
括軟條件。比如:你選定網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方面的課題,如果學校
即便你有網路,如果你沒有一批具有較高教學業務素質和計算機水平的老師,
課題研究也無法深入展開。
有沒有能力做。課題涉及的范圍不宜太大、太空。如素質教育的策略,這
樣的課題讓教育部去組織,小學數學教師還應"知難而退"。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讓我們好好選題吧~!
5. 高中生物教師個人課題題目
我是一名准生物教師,我最近對生物實驗教學很感興趣,主要對初高中的生物實驗老師的實驗教學的一個調查,希望對你有所啟示,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6. 教師個人基本情況一覽表如何填寫
教師個人基本情況一覽表根據表格還有自己的實際情況填寫。
教師一詞有兩重含義,既指一種社會角色,又指這一角色的承擔者。 廣義的教師是泛指傳授知識、經驗的人,狹義的教師是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人,並在教育(學校)中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人。(履行教育教學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7. 怎樣進行教師個人課題研究
有廣大的老師期待著參與到個人課題中來,但他們有個共同的困惑就是:自己研究的課題在哪裡?我如何展開自己的研究,怎樣研究才更有效?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一下「研究」這個概念,研究是怎樣的一種行為方式呢?學生不注意聽講,我們申報一個相關的課題,課題開始實施了,一年之中採取一些做法,是批評?同座監督?讓孩子寫提醒卡?制定獎懲制度?設立「班級紀律監督員」這么一個小班幹部?自己想到的,向別人學習到的,用了有效果的,用了沒效果的來一遭,好的情況是學生上課注意聽講了,我們滿意了。 需要問一句,這是不是研究了?我們的研究成果在哪裡了。 其次,我們寫了課題報告,寫了論文,是不是就可以結題了,如果沒有通過結題又是什麼原因?我們自己回想過了沒有。 更主要的是,在個人課題研究中常常說是這項工作的開展推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老師們的專業是如何得到發展的,是不是我們關注了教育的問題,關注了教學中的問題,並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們的專業就發展了? 看來,怎麼做個人課題,個人課題的研究到底能留給我們什麼,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了。 一、個人課題是一種研究。 首先,是研究就需要了解,了解自己在什麼位置上開始,了解自己可以用哪些方式開始,哪些方式可能是不合適的,哪些方式是可能有效的,這就需要我們做什麼?孩子不注意聽講,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是不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自己的課堂出了問題,還是你與孩子的交流出了問題?這個需要我們去調查,訪問,去反思自己。 其次,我們還需要知道,有哪些妙招可用,我們需要回顧以前的工作經驗,我們需要借鑒別人的經驗,這就可能需要文獻搜集,需要夥伴互助,接著還需要想想這些辦法用在自己身上,用在面前的班上,用在面前的孩子身上,合適嗎?這樣的過程可能僅僅是半天,也可能是一個星期,但是,沒有這樣的過程,你的研究就陷入盲動,就會片面地認為某一種辦法對管理學生注意聽講最有用。至於,為什麼這一次有用,下一次會不會有用?不對方法的機理進行研究,是不是會不利於我們的經驗有效化呢? 其次,是研究就需要調整,我不想在這里用創新來表述這樣的一個過程,創新對老師的壓力太大。在研究實施的過程中,它更多地表現為根據新情況、新問題、新的觀念產生在原計劃上研究行動的調整,這種調整在老師們的行為上表現為具體化,一些模糊的東西,需要用做什麼,怎麼做具體呈現;其次是需要對行動的對象、方式進行改變。本來想在班級設立「班級紀律監督員」,通過學習認識到孩子們成長是一種自主的過程,孩子寫提醒卡嘗試了一段時間,由於班級存在這樣問題的孩子多,存在相互影響的現象,行為得不到保持,效果不理想。經過調查,了解到孩子的小組集體意識還是較強的,決定在建立「制定獎懲制度」基礎上,進行調整,實施金牌小組競賽活動,孩子自己制定評價要求,自己進行一周評價,自己確定努力方向,制定獎懲措施,這樣就把遵守紀律滲透在評價要求中,把幾個人的遵守紀律的問題,融合在班級活動中,使得孩子的成長更整體化,成為自我評價,自我激勵的過程。個人認為,這樣的過程也是一種研究。 二、個人課題的研究是一種過程。 教師個人課題是一種「自主性、實踐性、個體性、專題性」的研究過程。個人課題的成果,是不是在於研究的結論呢,教師認知上進步,工作經驗的積累呢? 教師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中,情感上的豐富,智慧上的增長,這些是與教師的個人課題研究共生的,是一份報告和論文所不能表達的。 如果我們讓視角跨越5年,甚至是10年,「這一年」的研究或許僅僅是一個開端,或許僅僅是一種具體教育策略的嘗試,但是這5年、10年裡發生的一切,都會融合在一起,成就了老師個人的成長,這應該就是個人課題的意義所在吧。 那麼,「這一年」的研究就成為了你成長中的一個過程。 三、個人課題的研究是教師的有效經驗的提煉。 關於教師的經驗,大家是關注的,我們必須注意到,一方面,老師們在自己的工作中產生了許多可貴的「我的」經驗,這是經驗是個體化的,情境化的,可能脫離了這個教師,脫離了這個環境,行動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這些問題要麼是自己以前沒有經歷的,要麼是自己以前的辦法不再奏效。 因此,我們現在需要研究「我的」經驗,需要歸納,需要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梳理,需要用研究的方式開展實踐活動,對「我的經驗」加以反思、改進、整合和提煉,形成對學科本質、學習規律和學生主體的深刻感悟的時候,「我的經驗」才能夠對我們的教學起到全局性、關鍵性的作用,才會行為我們有效的教學經驗。 我還想表達的是,如何讓教師擁有總結、提升有效教學經驗提升的自覺意識,如何讓每一位教師們在參與個人課題研究中,明確可以做什麼,可以怎麼做?還可以怎麼做?怎樣做更有益於我們的經驗有效化?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