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走近科學非典

走近科學非典

發布時間: 2021-03-14 00:40:07

❶ 抗擊 非典 英雄的事跡

李曉紅是河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97級畢業生,畢業後分配到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犧牲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李曉紅烈士犧牲不久,河北醫大黨委和團組織就作出了開展學習李曉紅事跡活動的決定,全校師生員工積極響應。作為河北省抗擊非典斗爭的主力軍,河北醫科大學為奪取全省抗擊非典斗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黨委被中組部授予「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金普樂教授被授予「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去冬今春,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就在這場與死神的搏鬥中,醫務工作者用生命維護著自己的職業尊嚴。年僅28歲的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李曉紅,是全軍和武警部隊在防治非典斗爭中犧牲的第一位醫務人員。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她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人事部、衛生部和總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獎章」;武警北京總隊黨委批准她為革命烈士,追記一等功;武警部隊黨委作出決定,在全部隊廣泛開展向李曉紅同志學習的活動。
李曉紅,女,1974年7月生於承德,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黨,生前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在救治非典患者中,連續奮戰6天。被病毒感染後,她還表示,如有新的治療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試驗,願以她的生命換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點30分光榮殉職,時年28歲。2003年5月1日被中組部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武警北京總隊追記一等功,並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義無反顧投身防非前沿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傷的曉紅報考了河北醫科大學。5年後初冬,走出大學校園的她選擇了部隊,成為武警北京總隊醫院一名軍醫。「這世界上有兩個職業最危險,一個是醫生,一個是軍人。」父親說的這兩樣曉紅都選了,而正是這兩樣危險的職業註定了她的風雨人生。

由於曉紅已有一段時間身體不適,醫院批准她從3月24日開始休假,可是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卻讓曉紅毅然放棄休假。那時的她清醒地意識到,白衣戰士將要在一個特殊戰場上沖鋒陷陣了。3月25日,曉紅所在醫院內二科收治了一名發燒病人,雖然她不是主管醫生,但病人的症狀如一片陰雲掠過她的心頭:非典?!在26日的會診中,曉紅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和見解,原來搜集整理的非典資料成了她診斷和治療的有力依據。27日中午,這名患者被確診患有非典。曉紅的未雨綢繆,為醫院盡快確診非典病例、盡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積傳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來可能措手不及的戰斗,由此便有了科學防範。

非典讓內二科頓時戰雲密布,也給整個醫院帶來了焦慮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靜地走開的曉紅卻堅定地走上陣地,站到了自己的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內二科里有人開始發燒,在家休息的曉紅照常到醫院為戰友看病。戰友們都勸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曉紅說:「我和非典患者已經有了接觸史,而且對非典也有了一些認識,我留下來最合適。再說,科里病倒的人越來越多,我怎麼能走呢?我是這里的醫生啊!面對疫情,我怎麼能當逃兵呢?」曉紅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據的治療方案。就這樣,本來可以躲過災難的她,沖上了與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擇把生機留給戰友

3月30日,曉紅開始發燒。但人們怎麼也沒想到,她的生命時鍾從此開始了短短18天的倒計時。高燒一夜的曉紅用了整整一瓶酒精來退燒。31日清晨6點,她把最後一點冰涼的酒精抹在額頭上,讓同在一個單位的愛人相信她已經退燒。兩個人像往常一樣走出家門去上班,然而這一走,曉紅就再也沒有回來。

酒精瞞不了病情,曉紅很快高燒到39度,科里情況也非常嚴重,已經有10多個人開始發燒。這天下午,曉紅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進了自己戰斗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級經過多方協調,爭取到4個轉往解放軍309醫院的指標。這是全軍最權威的治療傳染疾病醫院,轉到那裡治療,就意味著生的希望。院領導在確定轉院人員時最先考慮了曉紅,然而當愛人把消息告訴曉紅時,她卻堅定地說:「我年輕,抵抗力強,應該先轉年紀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醫院領導宣布第二批5個轉院名額的第一個名字又是曉紅,而她的執意推讓,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別人。4月5日,已隨集體轉移到京郊某隔離點的曉紅,再次推讓了彌足珍貴的1個轉院指標。全院上下的意見是一致的,這個指標一定要給曉紅。而她卻說:「郭主任將近60歲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堅決不走!」4月6日中午,專家組會診認為,曉紅病情危急,必須立即轉院治療。下午,第四批3個轉院指標一到,醫院領導研究決定,這次不再和曉紅本人商量,要強行把她轉院。當她看到郭主任被擔架抬上車時,這才允許戰友們把她抬上擔架……

從容鎮定驅散恐懼陰霾

在非典疫魔橫行肆虐的日子裡,一些人恐懼、悲觀,甚至絕望,然而曉紅沒有畏懼,沒有退縮,她用微笑編織成一道戰地彩虹,驅散了戰友心中的陰霾,她的從容鎮定、無私無畏的人格魅力,成為了戰友之間互相傳遞的精神力量。

得病後的曉紅從未把自己當患者,她反復強調自己是名醫生。3月31日上午,發著高燒渾身無力的她強撐著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詳細病情和治療方案,細致入微地交代給同科醫生,然後才給自己掛上了吊瓶。醫生少病人多,曉紅採取嚴格的防護措施後,舉著吊瓶加入了醫護人員的行列。無論大夥怎麼勸阻,她只有一個回答:「我是醫生,我沒事!」4月2日,醫院決定把五官科也劃作隔離病區,分流內科部分病人。由於五官科沒有專業內科醫生,很多人不願轉移。曉紅站出來鎮定地說:「我是內科醫生,我會照顧大家,咱們走吧!」是她舉起吊瓶,第一個走向五官科……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為了切斷傳染源,上級決定北京武警總隊醫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轉移到京郊某隔離點治療。命令下達後,病區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動和恐慌。沒有人下樓,沒有人登車……就在這時候,曉紅站出來堅定地說:「組織上這樣決定,是從抗擊非典大局考慮的,有醫護人員和我們一起走,怕什麼?!相信院里領導和戰友們絕不會撇下我們不管!」幾句真心話,觸動眾人心。看著大夥全部下了樓,曉紅才拖著病體走下來。見大夥還是不肯登車,她甩開愛人的攙扶,登上了大轎車。看到曉紅的舉動,人群一下子安靜下來,人們跟在她的身後陸續登車。

車外萬家燈火,車內一片凄涼。同車病友後來回憶說,在那個黑暗之夜,曉紅就像一個提燈女神,讓喧囂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靜下來。與曉紅風雨同舟的戰友們說,那是令人終生難忘的日子,曉紅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驚恐與絕望中,給人以力量和勇氣。

篤信科學申請葯物實驗

從「紙上談兵」到與非典的「零距離接觸」,從挑戰病魔到直面死亡,曉紅越來越相信科學終究勝利,科學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然而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她心裡也十分清楚,一個真正的白衣戰士,應該有付出任何代價甚至生命的勇氣,來換取更多的生命,換取這場抗擊非典斗爭的勝利。

住進302醫院後,曉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愛人,記下這里的用葯劑量和治療方案,記下她用葯後的反應,傳回隔離點,為那裡的治療工作提供幫助。從這一天起到曉紅犧牲,她的愛人7次為後方提供治療方案的修改意見和建議———這是曉紅用生命書寫的珍貴處方。

曉紅轉院的第4天,呼吸已經極度困難,醫生為她上了呼吸機。愛人心涼了,同為醫生,他明白,這是病重的信號,這是生命的警告。同是醫生的曉紅又何嘗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殺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此時的曉紅已經不能說話,她在紙上寫道:「有什麼新葯需做試驗,有什麼新的治療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試一試,我願當個試驗品,為早日治好非典做點貢獻。」愛人含著眼淚把紙條交給了醫生,醫生含著眼淚緊緊地攥住了他的手。這尺書片語就是曉紅的生命承諾。

4月15日,是曉紅轉院以來精神最好的一天,然而這一天的夕陽,也是她看到的最後的夕陽。好像是有了什麼預感,她在滿天落霞中寫下這樣的話:「非典給我們的教訓太深刻了,管理、防護、治療等方面都應該好好總結……」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時刻,對醫院和社會疾病防治機制的沉痛反思,她希望這用生命作代價換取的教訓能喚醒更多的人。

笑對病魔作別至愛親朋

曉紅的病情,扯碎了親人和戰友們的心。從發病到犧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為她傷心落淚。然而曉紅始終沒有流過一滴淚。

因為人類對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懼曾一度震懾人心。然而戰友們都記得,曉紅每天都是微笑著走近病人,望聞問切,無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著病人心中的冰霜。戰友們更記得,當疫魔突然襲擊,包括曉紅在內的多名醫生護士一下子變成了病號,病毒在傳染,恐懼和絕望也在傳染,曉紅忍著高燒依然微笑:「哪有醫生被病嚇倒的?要相信科學,廣東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傳遞著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擔心,怕親人掛念,曉紅一直堅持不讓愛人向家裡透露消息。父母都記得,直到轉院的那天,他們像往常一樣每周一次通電話,曉紅連喘帶咳地說不出一句完整話。兩位老人才知道女兒已經病重,哭聲從話筒傳出,淚水順著電話線流淌,曉紅卻用盡全力讓父母聽到她一如往常的笑聲,雖然笑聲喑啞,斷斷續續。父母更記得,轉院後的曉紅已經很難說話,每次通電話,曉紅就用手指輕輕敲擊聽筒來回答:一下,她是讓爸媽放心;兩下,她是讓爸媽多保重;三下,她的意思是說:爸媽,別哭了,女兒真的沒事……電話這端的敲擊聲敲碎了老人的心,電話那端的淚水卻讓曉紅更加堅強,她要活下去,她要用微笑撫慰親人的心。

看著飽受磨難的曉紅,愛人心如刀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上呼吸機那天,愛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衛生間失聲痛哭,給親友打了10多個電話,卻哭得沒有說成一句話。曉紅看到他從衛生間里出來眼睛紅紅的,便微笑著在紙上寫道:「用上呼吸機,輕松多了!我沒事,有我最愛的人陪著我,我很幸福,我肯定會好起來的。」後來的幾天里,曉紅時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憶中,她斷斷續續地寫著:「我們還有那麼多事要做,還有那麼多理想和願望沒實現,我不會離開你的。等我好了,我們一起考研,一起去旅遊,我們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奧運會,我們一起白頭到老。」這就是曉紅用微笑寫下的留言……

4月16日凌晨,曉紅在愛人的淚水中,寫下最後的留言:「我不後悔。嫁給了一個我最愛的人我不後悔,跟你來到北京當兵我不後悔,選擇了一個我喜歡的職業我不後悔。我治好了那麼多病人,你應該替我感到驕傲和自豪。」3時30分,28歲的曉紅永遠閉上了眼睛,安靜的面龐沒有一滴淚水,彷彿仍然含著微笑。

4月16日的朝陽在曉紅走後升起來,照著她空空的病房。曉紅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鮮紅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熱愛的工作崗位,回不到她眷戀的家。

6月3日,曉紅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總隊醫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湯山醫院最後一批非典患者康復出院。

6月23日,從全軍和武警部隊抽調小湯山醫院的千餘名醫務人員開始撤離北京。

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對北京實行「雙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從非典疫區名單中除名。

風雨終將過去,生活還要繼續,明天更加美好。

李曉紅,一座白衣戰士的永恆雕像,將永遠屹立於天地之間,人們心中……

李曉紅是我們河北人,但更是軍人和戰士,在與「非典」短兵相接的日子裡,她用28歲的生命留給這個世界一個令人心碎的微笑。

———河北醫科大學 王曉

作為一名護士,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詮釋了「白衣天使」的最高榮譽。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會一起律動,她身上體現了全體醫務人員捨生忘死的精神。

李曉紅,她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中國大醫之「精誠」。

———廊坊市 崔占元
參考資料:燕趙都市報

❷ 非典時期的故事

鄧練賢生前系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黨委委員、黨支部書記、傳染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2003年2月1日,他連續工作15個小時,因搶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榮殉職,終年53歲。
葉欣生前系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急診科護士長。直到病倒前長達2個多月的時間里,她始終沒有離開過崗位,沒有回過一次家,在搶救患者的過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經搶救無效,於3月24日光榮殉職,終年46歲。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醫院內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間,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在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他心中想的還是別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經醫護人員全力搶救治療無效,梁世奎同志光榮殉職,終年57歲。
陳洪光1987年從廣東醫學院畢業到廣州市胸科醫院工作,親手組建了醫院的重症監護室並擔任主任。在一線搶救病人的70多個日日夜夜裡,他親自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機,經常會被病人噴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臉。4月16日,陳洪光同志被確診為非典型肺炎,雖經全力救治,終因病情過重於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職,年僅39歲。
李曉紅生前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戰役中,她連續奮戰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終因搶救無效,以身殉職,年僅29歲。 李曉紅是河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97級畢業生,畢業後分配到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犧牲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李曉紅烈士犧牲不久,河北醫大黨委和團組織就作出了開展學習李曉紅事跡活動的決定,全校師生員工積極響應。作為河北省抗擊非典斗爭的主力軍,河北醫科大學為奪取全省抗擊非典斗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黨委被中組部授予「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金普樂教授被授予「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去冬今春,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就在這場與死神的搏鬥中,醫務工作者用生命維護著自己的職業尊嚴。年僅28歲的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李曉紅,是全軍和武警部隊在防治非典斗爭中犧牲的第一位醫務人員。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她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人事部、衛生部和總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獎章」;武警北京總隊黨委批准她為革命烈士,追記一等功;武警部隊黨委作出決定,在全部隊廣泛開展向李曉紅同志學習的活動。
李曉紅,女,1974年7月生於承德,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黨,生前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在救治非典患者中,連續奮戰6天。被病毒感染後,她還表示,如有新的治療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試驗,願以她的生命換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點30分光榮殉職,時年28歲。2003年5月1日被中組部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武警北京總隊追記一等功,並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義無反顧投身防非前沿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傷的曉紅報考了河北醫科大學。5年後初冬,走出大學校園的她選擇了部隊,成為武警北京總隊醫院一名軍醫。「這世界上有兩個職業最危險,一個是醫生,一個是軍人。」父親說的這兩樣曉紅都選了,而正是這兩樣危險的職業註定了她的風雨人生。

由於曉紅已有一段時間身體不適,醫院批准她從3月24日開始休假,可是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卻讓曉紅毅然放棄休假。那時的她清醒地意識到,白衣戰士將要在一個特殊戰場上沖鋒陷陣了。3月25日,曉紅所在醫院內二科收治了一名發燒病人,雖然她不是主管醫生,但病人的症狀如一片陰雲掠過她的心頭:非典?!在26日的會診中,曉紅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和見解,原來搜集整理的非典資料成了她診斷和治療的有力依據。27日中午,這名患者被確診患有非典。曉紅的未雨綢繆,為醫院盡快確診非典病例、盡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積傳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來可能措手不及的戰斗,由此便有了科學防範。
非典讓內二科頓時戰雲密布,也給整個醫院帶來了焦慮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靜地走開的曉紅卻堅定地走上陣地,站到了自己的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內二科里有人開始發燒,在家休息的曉紅照常到醫院為戰友看病。戰友們都勸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曉紅說:「我和非典患者已經有了接觸史,而且對非典也有了一些認識,我留下來最合適。再說,科里病倒的人越來越多,我怎麼能走呢?我是這里的醫生啊!面對疫情,我怎麼能當逃兵呢?」曉紅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據的治療方案。就這樣,本來可以躲過災難的她,沖上了與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擇把生機留給戰友

3月30日,曉紅開始發燒。但人們怎麼也沒想到,她的生命時鍾從此開始了短短18天的倒計時。高燒一夜的曉紅用了整整一瓶酒精來退燒。31日清晨6點,她把最後一點冰涼的酒精抹在額頭上,讓同在一個單位的愛人相信她已經退燒。兩個人像往常一樣走出家門去上班,然而這一走,曉紅就再也沒有回來。

酒精瞞不了病情,曉紅很快高燒到39度,科里情況也非常嚴重,已經有10多個人開始發燒。這天下午,曉紅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進了自己戰斗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級經過多方協調,爭取到4個轉往解放軍309醫院的指標。這是全軍最權威的治療傳染疾病醫院,轉到那裡治療,就意味著生的希望。院領導在確定轉院人員時最先考慮了曉紅,然而當愛人把消息告訴曉紅時,她卻堅定地說:「我年輕,抵抗力強,應該先轉年紀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醫院領導宣布第二批5個轉院名額的第一個名字又是曉紅,而她的執意推讓,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別人。4月5日,已隨集體轉移到京郊某隔離點的曉紅,再次推讓了彌足珍貴的1個轉院指標。全院上下的意見是一致的,這個指標一定要給曉紅。而她卻說:「郭主任將近60歲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堅決不走!」4月6日中午,專家組會診認為,曉紅病情危急,必須立即轉院治療。下午,第四批3個轉院指標一到,醫院領導研究決定,這次不再和曉紅本人商量,要強行把她轉院。當她看到郭主任被擔架抬上車時,這才允許戰友們把她抬上擔架……

從容鎮定驅散恐懼陰霾

在非典疫魔橫行肆虐的日子裡,一些人恐懼、悲觀,甚至絕望,然而曉紅沒有畏懼,沒有退縮,她用微笑編織成一道戰地彩虹,驅散了戰友心中的陰霾,她的從容鎮定、無私無畏的人格魅力,成為了戰友之間互相傳遞的精神力量。

得病後的曉紅從未把自己當患者,她反復強調自己是名醫生。3月31日上午,發著高燒渾身無力的她強撐著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詳細病情和治療方案,細致入微地交代給同科醫生,然後才給自己掛上了吊瓶。醫生少病人多,曉紅採取嚴格的防護措施後,舉著吊瓶加入了醫護人員的行列。無論大夥怎麼勸阻,她只有一個回答:「我是醫生,我沒事!」4月2日,醫院決定把五官科也劃作隔離病區,分流內科部分病人。由於五官科沒有專業內科醫生,很多人不願轉移。曉紅站出來鎮定地說:「我是內科醫生,我會照顧大家,咱們走吧!」是她舉起吊瓶,第一個走向五官科……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為了切斷傳染源,上級決定北京武警總隊醫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轉移到京郊某隔離點治療。命令下達後,病區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動和恐慌。沒有人下樓,沒有人登車……就在這時候,曉紅站出來堅定地說:「組織上這樣決定,是從抗擊非典大局考慮的,有醫護人員和我們一起走,怕什麼?!相信院里領導和戰友們絕不會撇下我們不管!」幾句真心話,觸動眾人心。看著大夥全部下了樓,曉紅才拖著病體走下來。見大夥還是不肯登車,她甩開愛人的攙扶,登上了大轎車。看到曉紅的舉動,人群一下子安靜下來,人們跟在她的身後陸續登車。

車外萬家燈火,車內一片凄涼。同車病友後來回憶說,在那個黑暗之夜,曉紅就像一個提燈女神,讓喧囂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靜下來。與曉紅風雨同舟的戰友們說,那是令人終生難忘的日子,曉紅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驚恐與絕望中,給人以力量和勇氣。

篤信科學申請葯物實驗

從「紙上談兵」到與非典的「零距離接觸」,從挑戰病魔到直面死亡,曉紅越來越相信科學終究勝利,科學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然而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她心裡也十分清楚,一個真正的白衣戰士,應該有付出任何代價甚至生命的勇氣,來換取更多的生命,換取這場抗擊非典斗爭的勝利。

住進302醫院後,曉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愛人,記下這里的用葯劑量和治療方案,記下她用葯後的反應,傳回隔離點,為那裡的治療工作提供幫助。從這一天起到曉紅犧牲,她的愛人7次為後方提供治療方案的修改意見和建議———這是曉紅用生命書寫的珍貴處方。

曉紅轉院的第4天,呼吸已經極度困難,醫生為她上了呼吸機。愛人心涼了,同為醫生,他明白,這是病重的信號,這是生命的警告。同是醫生的曉紅又何嘗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殺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此時的曉紅已經不能說話,她在紙上寫道:「有什麼新葯需做試驗,有什麼新的治療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試一試,我願當個試驗品,為早日治好非典做點貢獻。」愛人含著眼淚把紙條交給了醫生,醫生含著眼淚緊緊地攥住了他的手。這尺書片語就是曉紅的生命承諾。

4月15日,是曉紅轉院以來精神最好的一天,然而這一天的夕陽,也是她看到的最後的夕陽。好像是有了什麼預感,她在滿天落霞中寫下這樣的話:「非典給我們的教訓太深刻了,管理、防護、治療等方面都應該好好總結……」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時刻,對醫院和社會疾病防治機制的沉痛反思,她希望這用生命作代價換取的教訓能喚醒更多的人。

笑對病魔作別至愛親朋

曉紅的病情,扯碎了親人和戰友們的心。從發病到犧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為她傷心落淚。然而曉紅始終沒有流過一滴淚。

因為人類對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懼曾一度震懾人心。然而戰友們都記得,曉紅每天都是微笑著走近病人,望聞問切,無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著病人心中的冰霜。戰友們更記得,當疫魔突然襲擊,包括曉紅在內的多名醫生護士一下子變成了病號,病毒在傳染,恐懼和絕望也在傳染,曉紅忍著高燒依然微笑:「哪有醫生被病嚇倒的?要相信科學,廣東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傳遞著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擔心,怕親人掛念,曉紅一直堅持不讓愛人向家裡透露消息。父母都記得,直到轉院的那天,他們像往常一樣每周一次通電話,曉紅連喘帶咳地說不出一句完整話。兩位老人才知道女兒已經病重,哭聲從話筒傳出,淚水順著電話線流淌,曉紅卻用盡全力讓父母聽到她一如往常的笑聲,雖然笑聲喑啞,斷斷續續。父母更記得,轉院後的曉紅已經很難說話,每次通電話,曉紅就用手指輕輕敲擊聽筒來回答:一下,她是讓爸媽放心;兩下,她是讓爸媽多保重;三下,她的意思是說:爸媽,別哭了,女兒真的沒事……電話這端的敲擊聲敲碎了老人的心,電話那端的淚水卻讓曉紅更加堅強,她要活下去,她要用微笑撫慰親人的心。

看著飽受磨難的曉紅,愛人心如刀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上呼吸機那天,愛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衛生間失聲痛哭,給親友打了10多個電話,卻哭得沒有說成一句話。曉紅看到他從衛生間里出來眼睛紅紅的,便微笑著在紙上寫道:「用上呼吸機,輕松多了!我沒事,有我最愛的人陪著我,我很幸福,我肯定會好起來的。」後來的幾天里,曉紅時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憶中,她斷斷續續地寫著:「我們還有那麼多事要做,還有那麼多理想和願望沒實現,我不會離開你的。等我好了,我們一起考研,一起去旅遊,我們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奧運會,我們一起白頭到老。」這就是曉紅用微笑寫下的留言……

4月16日凌晨,曉紅在愛人的淚水中,寫下最後的留言:「我不後悔。嫁給了一個我最愛的人我不後悔,跟你來到北京當兵我不後悔,選擇了一個我喜歡的職業我不後悔。我治好了那麼多病人,你應該替我感到驕傲和自豪。」3時30分,28歲的曉紅永遠閉上了眼睛,安靜的面龐沒有一滴淚水,彷彿仍然含著微笑。

4月16日的朝陽在曉紅走後升起來,照著她空空的病房。曉紅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鮮紅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熱愛的工作崗位,回不到她眷戀的家。

6月3日,曉紅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總隊醫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湯山醫院最後一批非典患者康復出院。

6月23日,從全軍和武警部隊抽調小湯山醫院的千餘名醫務人員開始撤離北京。

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對北京實行「雙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從非典疫區名單中除名。

風雨終將過去,生活還要繼續,明天更加美好。

李曉紅,一座白衣戰士的永恆雕像,將永遠屹立於天地之間,人們心中……
參考資料: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03105325.html
回答者: 花櫻兒 -

❸ 非典後的沉思

[非典後的沉思]

為什麼今天的天空是這樣藍?為什麼今天的花兒是如此鮮艷?為什麼每個人的臉,都充滿微笑,呼吸是那樣的輕松、自然?因為我們送走了黑夜,迎來了黎明;因為我們驅走了陰霾,迎來了燦爛的天空;我們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 依靠科學 戰勝了「非典」! 面對突如其來的考驗,面對SARS惡魔的蔓延,人們談「非」色變,驚恐不安,是那些抗擊「非典」的戰士,挺起血肉之軀迎難而戰!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他們視死如歸 英雄肝膽!在這生與死的抉擇面前,他們義無返顧 易水歌寒,非典後的沉思。這時,他們忘記了吃飯,忘記了家庭,忘記了許多,但他們始終沒有忘記:我是一名共產黨,一個醫生,救死扶傷是我們神聖的職責,是戰士怎能離開戰場,讓我第一個沖鋒在前!他們肩並著肩,讓那堅強連著堅強,讓生命挽起生命,讓力量傳遞力量,小學生作文《非典後的沉思》。 在這場災難中記錄著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國魂里閃爍著一個個英雄的名字,他們的行動正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淬火磨練!他們用行動響應著黨中央的號令——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 相信科學 戰勝非典。這是民族的誓詞,這是必勝的預言!我們終於迎來了新生的喜悅和光榮。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少先隊員,也一定會以白衣天使為榜樣,臨危不懼 捨生忘死,獻出自己全部的熱血和真誠。最後讓我們把鮮花獻給英雄,把頌歌唱給戰士,把誓言獻給祖國——親愛的祖國,請把火炬交到我們手上,我們會向抗「非」英模學習,為實現宏偉藍圖做好充分的准備!
〔非典後的沉思〕隨文贈言:【失敗是什麼?沒有什麼,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麼?就是走過了所有通向失敗的路,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❹ 抗擊"非典'的英雄事跡

昨日下午,解放軍第47醫院的百名醫護人員庄嚴宣誓:「抗擊非典,我們萬眾一心,首戰用我,用我必勝……」據悉,該醫院在被上級指定為成都戰區防治非典的定點醫院後,重新建立健全了搶救治療、專家指導、防疫、應急機動、葯品保障和生活保障等6個小組,並改建了傳染科大樓,修建了隔離室,為防治非典做好了一切准備。

花甲護士熬夜設計防護衣
年僅四十二歲的張普善,自四月中旬以來一直工作在防治「非典」的第一線,哪裡有險情他就主動到哪裡去。白天他帶隊深入鎮、村返鄉人員中去登記、檢測,晚上則親自撰寫各類宣傳資料、擬訂工作方案。在過度勞累昏倒後醫生已辦理好住院手續的情況下,他強忍病痛堅持回到防治「非典」第一線。五月五日下午,因過度疲勞血壓高誘發心臟病,張善普倒在了辦公桌前再也沒有起來。當地幹部群眾說,「他是為防治『非典』而獻身的。」

山東省胸科醫院自四月二十日收治山東首例也是目前唯一一例「非典」患者以來,全院從院長到普通醫務人員上下一心,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救治患者的工作之中。在該院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患者病情明顯好轉,各項體征已正常。

前不久,一道緊急指令到達四川省醫院護理部:「為了保護醫務人員,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出防護服!」合格的防護服關系著參加診治非典病人的醫護人員的安危,作為四川省護理學會理事長、省內護理專業的學術帶頭人,省醫院63歲的護理部主任徐翠霞主動請纓。曾經數次為醫院醫護人員設計服裝的徐翠霞上網查詢了大量有關防護服的資料,又經過多次修改,熬了一夜後在清晨5時許拿出定稿。顧不上休息,徐翠霞立即將設計圖送到醫院制衣廠。上午9時許,第一件四川造防護服出籠了。目前四川省醫院自製的防護服已經向交警、成都市傳染病醫院和成都市兒童醫院供應了100多件。

別讓一線勇士流汗又流淚

列車上,她的勇敢善良得到全體乘客的敬愛,可回到家後,她和家人卻被周圍人歧視,避而遠之。昨日,成鐵客運分公司成京三組的列車長李小紅真誠表示,希望社會多一些關心和理解。
5月3日,從北京開往成都的7次列車在行至保定-石家莊間時,14號車廂的乘務員發現該車廂內一名旅客不斷咳嗽、呼吸急促。列車長李小紅與隨車醫生馬上趕到,經過兩次體溫測試後,初步診斷該乘客為非典疑似病人,他們迅速對其採取隔離措施,同時通知相關部門,在石家莊車站將疑似病人交站處理。當時所有的乘客都驚慌失措,李小紅又馬上對這些旅客進行了耐心的開導,做好旅客的登記工作,一路細心照顧旅客,在列車到達成都後,所有的旅客都向他們報以了熱烈的掌聲。但是回到家後,李小紅的女兒就委屈的告訴她:「媽媽,你知道嗎,班上的同學因為你是值乘北京的列車長都不和我玩。」丈夫也說,女兒身體稍有不適,學校就會讓女兒停課回家,自己在單位也被視為非典病人而被處處提防,周圍的鄰里更是關門閉戶。李小紅表示,他們接觸疑似病人都有全套防護措施,下班回家前也要測體溫和嚴格消毒,鄰居們的另眼相看讓她和家人深感委屈。
據成鐵客運分公司的有關負責人介紹,這種情況對李小紅及許多來往疫區的列車工作人員來說已成家常便飯,但是在李小紅的帶領下,成京三組的乘務員100%出勤,堅持戰斗在抗非典的前線。該負責人和李小紅希望社會大眾能給列車上的這些乘務員多一些關心,多一些理解

❺ 面對非典的白衣天使感人事件

位非典英雄的名字和英雄事跡
3月21日,為了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響應省委九屆五次會議決定,在全省共產黨員中開展「理想、責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動,文學與藝術學院組織全體黨員觀看鍾南山先進性事跡報告會。鍾南山的事跡報告,在全休學生黨員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非典」以前,鍾南山,對大多人都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作為一個年近古稀之年的老人,在這場和疫病的鏖戰中,他用什麼來實踐,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崇高理想。事實勝於萬語千言。尋踏他所走過的歷程,我們不難找出答案。
理想就是方向,理想就是動力。1936年10月20日鍾南山出生於南京中央醫院。受父母的影響,小南山很早就立下了當一名治病救人的好醫生的理想。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當今的人們似乎顯得有些浮躁與喧囂,更多地是在追逐物質豐富與享受,穿梭周旋於各大名利場;抑或隨波逐流,在無聊或無奈中打發時光。不知不覺理想已成為一個令人陌生的詞彙。然而鍾南山先生卻不是這樣。「我中學老師告訴我:『人不應該單純生活在現實中,還應生活在理想中。』」鍾先生在報告中說。面對一種新的傳染性疾病和全社會的普遍恐懼心理,鍾先生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和動力,認為自己有能力、潛力去攻克難題。他從小到大,一直認識到,有些事情,只要經過努力,是可以達到的。關鍵是努力。作為一名黨員,鍾南山講政治,他的最大的政治就是,「搞好我們的業務工作,以及做好防治疾病。」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其對自己強烈的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使他超越了世俗功利的計較,心無旁騖,毫不畏懼地追求著人類的未知。
而且在這追求未知的過程中,鍾先生秉承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不盲從權威關於病原的判斷,而是尊重事實講出不同意見。不怕非議和政治壓力,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國際合作協議。鍾先生說:「這不是一般的學術爭論,這是救命的問題。」「與黨保持一致是思想方針的一致,而不是在學術、處理上盲從,人民群眾的利益才是最根本的,而不是盲從於條框」 「在我接觸過許多搞學術的人士,真正有學問的人。我感到他們有這樣一些共同的特性:他敢於肯定自己,也敢於否定自己。這是最重要的。他有自己的探索和追求,在實踐中發現是對的東西,他敢於堅持,但是,經過實踐發現是錯的東西,他也敢於否定。否定自己有時比肯定自己還要難。我這么多年一直跟學術界很好相處,就是說我要按照事實來說話。有時候大家觀點不一樣,爭論得很厲害,一旦事實證明(我錯了),他們就可以說服我。我可以糾正過來。在學術界,大家都很強,壓服是不行的,只能靠事實去說服。」這讓我想起茨威格大師的一句名言:多年以來,這謙遜崇高的學者,生活在迫害和貧困的雙重陰影下,經常面臨著可憐的窘境。然而他的心靈卻一派自由,因他不受制於宗派的羈絆,也不聽憑自己受任何流行狂熱的奴役。這不正是鍾先生的真實寫照嗎?
責任就是使命,責任就是奉獻。「醫院是戰場,既然是肺炎,就是我們搞呼吸的、胸肺科醫生的首要責任。醫院是戰場,作為戰士,我們不沖上去誰上去?」這位屢創醫學奇跡的呼吸病專家,這位在天冷時要把聽診器焐熱了才給 病人診聽的仁愛長者,當病魔襲來時,他毅然喊出了時代的最強音,沖鋒在前。「我們就像是一個掃雷班,現在要解決地雷問題,你掃雷班不幹誰去干?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他果斷地提出有效的治療方案,為控制疫病打下了基礎;他奔忙於各家醫院之間,搶救危重病人;他帶頭組織多方協作,努力探尋發病源頭;當流言四起時,他亮相於媒體,講解疫病,安定人心;當自己也染上疾病時,他以家為病房,悄悄自我治療……正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鍾先生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勇敢,什麼是奉獻,什麼是醫生的天職。救死扶傷,身先士卒,有責無旁貸之念,而無居功自傲之心,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鍾先生不僅始終不渝地為白衣天使操守著職業道德底線,一如世界著名醫學家、希臘人希波克拉底的誓言:「盡我力所能與判斷力所及,無論何處,遇男遇女,貴人或奴婢,我之惟一目的,為病人謀幸福。」
回答者: 極品三輪車 - 初入江湖 二級 3-21 20:09
快要什麼?
回答者: mo357359447 - 試用期 一級 3-21 20:17
人民日報 2003-05-16

人事部衛生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作出決定
追授鄧練賢葉欣梁世奎陳洪光李曉紅"白求恩獎章"

人事部、衛生部、解放軍總政治部日前作出決定,追授在抗擊非典斗爭中以身殉職的醫務工作者鄧練賢、葉欣、梁世奎、陳洪光、李曉紅"白求恩獎章"。
決定指出,在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非典的斗爭中,廣大醫護衛生人員日夜戰斗在第一線,把自己的生命與人民群眾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無私無畏、竭誠奉獻,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鄧練賢、葉欣、梁世奎、陳洪光、李曉紅5位同志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的英雄行為感人肺腑,事跡催人奮進,不愧為人民英雄。
鄧練賢生前系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黨委委員、黨支部書記、傳染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2003年2月1日,他連續工作15個小時,因搶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榮殉職,終年53歲。
葉欣生前系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急診科護士長。直到病倒前長達2個多月的時間里,她始終沒有離開過崗位,沒有回過一次家,在搶救患者的過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經搶救無效,於3月24日光榮殉職,終年46歲。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醫院內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間,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在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他心中想的還是別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經醫護人員全力搶救治療無效,梁世奎同志光榮殉職,終年57歲。
陳洪光1987年從廣東醫學院畢業到廣州市胸科醫院工作,親手組建了醫院的重症監護室並擔任主任。在一線搶救病人的70多個日日夜夜裡,他親自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機,經常會被病人噴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臉。4月16日,陳洪光同志被確診為非典型肺炎,雖經全力救治,終因病情過重於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職,年僅39歲。
李曉紅生前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戰役中,她連續奮戰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終因搶救無效,以身殉職,年僅29歲。
決定號召全國廣大幹部群眾、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向鄧練賢、葉欣、梁世奎、陳洪光、李曉紅5位同志學習。學習他們認真實踐"三個代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學習他們視病人為親人,對人民極端負責,滿腔熱忱、無私奉獻的服務精神;學習他們把安全讓給他人、把危險留給自己的高貴品格;學習他們坦然面對危難、樂觀堅強的革命精神。要以他們為榜樣,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忠於職守,愛崗敬業,奮勇拼搏,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奪取抗擊非典斗爭的全面勝利。

北方網 2003-05-15

有一種倒下叫站起--鄧練賢

名為非典型肺炎的疾患突如其來,在迎擊這場天災的戰斗中,醫療戰線的英雄沖鋒在前,前仆後繼地用汗水和生命築起了一道血肉堤防。他們用自己不計利害的大智、生死相許的大勇、悲天憫人的大愛,保衛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和安全。然而,在一個個病人健康地重新站起來時,有的醫務人員卻病倒了,更有的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所有這些都牽動著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心。胡錦濤總書記最近親臨廣東視察,慰問戰斗在第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近日又作出重要批示,對在抗擊非典型肺炎過程中以身殉職的共產黨員、人民的好醫生鄧練賢表示沉痛悼念,對他的家屬親屬表示親切慰問,堅信有廣大醫護工作者醫護人員的奮斗與貢獻,有全國上下的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疫病。今天,我們把在羊城人民中間傳揚的英雄故事、英雄精神講述出來,我們相信,英雄的事跡和高尚精神一定會激勵廣大醫護工作者和人民群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最終戰勝疫病。
面對不明原因肺炎的突襲,鄧練賢以傳染科黨支部書記和副主任的身份挑起了組織協調的擔子,並沖在最前面
羊年春節,讓鄧練賢的妻子朱秀娟特別期待,因為難得沒有安排節日值班的丈夫對她許了個願「這個年可以陪你了,你說去哪我們就去哪。"然而,剛剛吃罷年夜飯,春節聯歡晚會的節目還沒看上兩個,電話就響了:醫院來了特殊肺炎病人,馬上回院准備搶救……
"來得這么快!"鄧練賢放下電話就往醫院趕。就在這天下午,中山三院接到通知:廣東出現不明原因肺炎,該院是指定的四家接收病人的醫院之一。在醫院的布置下,鄧練賢以傳染病科支部書記和副主任的身份,主動挑起人員調配、組織協調和物品落實的擔子。一方面要保證救治小組的力量,又要確保原來近百名病人的治療不受影響。在他的精神激勵下,所有工作人員都主動放棄休假,各就各位堅守崗位。他知道這項工作危險很大,讓別人去承擔風險,以年齡已屆50多為借口推脫,不是他的作風。他一馬當先,帶領科室醫務人員,投入這場"遭遇戰"。
第一位病人是個11歲小孩,鄧練賢和其他專家一起對病人進行緊急會診,做各項檢查,確定治療方案。這個除夕之夜,中山三院傳染科燈火通明。對這種突如其來、預防治療都處於摸索階段的疾病,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鄧練賢憑直覺意識到其極強的危險性,他親自安排病房,交待參加會診的醫務人員作好消毒、隔離工作,搶救緊張有序地展開。23時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來。這時,鄧練賢的手機不斷收到拜年簡訊,但他來不及看,一直忙到初一凌晨3時。一切就緒後,鄧練賢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他對愛人說:"我太累了。"說完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他就這樣度過了人生的最後一個除夕之夜。
大年初一,鄧練賢一大早就趕往醫院查房。上午11時30分左右,一位姓周的危重病人被送到醫院。這位被稱為"毒王"的病人使一個又一個的醫務人員染了"非典",他的20多位親戚朋友也先後染病。當時病人發高熱,煩躁不安,頻繁而劇烈地咳嗽,呼吸極度困難,神志也模糊不清,隨時都有死亡的危險。
情況危急,刻不容緩。鄧練賢和同事們馬上投入緊張的搶救中,抗炎、吸氧、鎮靜、激素應用,但病人病情仍在不斷加重。專家小組迅速作出決定,給病人進行氣管插管、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這個病人身體強壯,體重足有80公斤,因為極度缺氧,情緒極度不穩,在作氣管插管時更是煩躁不安,極不合作,要"奈何"他絕非易事。
"快,快!"此時,病人的生命就在分秒之間,鄧練賢想都顧不上多想,用力地按住病人身體,在場的醫護人員也都紛紛上前,有的扶住患者的頭,有的按手,有的按腳,讓麻醉師盡快將導管插入。這一過程中,病人劇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帶著血腥從插管處噴出,在場的醫護人員從頭到腳都被污染,而空氣中也充滿了病毒。
與傳染病打了30多年交道的鄧練賢清楚地知道,自己正處在危險中,但此時此刻,又怎能放下病人,中途退縮?他和同事們來不及更換衣帽,繼續搶救。病人呼吸不暢,要不斷地拔下插管吸痰。在現場3個小時的搶救中,光給病人接痰的罐子就換了好幾個。鄧練賢和專家們嚴密監測病情變化,隨時調整呼吸機的各種參數,病人的病情終於慢慢穩定,從"死亡線"上被拉了回來。
時間,在搶救病人時以分秒計算,而對於鄧練賢自己,時間的概念在這些天已顯得模糊不清,何時用餐,何時休息,都取決於病人的病情。他有嚴重胃潰瘍,曾經發生消化道大出血,但面對病情危重的患者,在這羊年春節,卻只能在辦公室吃幾口涼透的盒飯。接下來的幾天,幾位重症病人相繼被送到中山三院。每天,鄧練賢都要連續工作10多個小時,高度緊張的工作及大量的體力消耗,即使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也難以支撐。回到家中,搶救病人的過程又一幕幕在腦海中回放,使他難以入睡:經驗和教訓需要總結,下一步的工作如何進行亟需思考……初四早上,鄧練賢突然感覺不行了,全身肌痛、乏力、頭痛、高熱,他染上了病毒,肺部出現炎症陰影,住進自己工作的醫院。
就像一場戰爭,誰沖鋒在前誰就可能先倒下。在鄧練賢之後,醫院相繼有20名一線醫護人員也病倒了。中山三院接診的"非典"病例,都是早期極重、傳染性極強的危重病例,而當時對這個病的認識還非常模糊,面對一個未知的巨大危險,鄧練賢和他的同事們成為第一批"掃雷者"。
這時,人們發現,鄧練賢所在的早期救治病人的4人專家組中,有3人是來自各科室的黨支部書記,4位專家後來全部染上"非典";在參加搶救"毒王"的9名醫護人員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
平時習以為常的"鄧書記"的稱謂,如今變成了帶淚的述說和無限的敬意,盡管在人們的口裡講述的是一件件瑣事
中山三院感染"非典"的醫護人員,經過救治,已陸續痊癒出院,而最早病倒、帶領戰友沖鋒陷陣的鄧練賢,卻再也沒有回來……
4月21日下午5時45分,鄧練賢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永遠閉上了雙眼。
從皓首白發的老師、朝夕相處的同事,到相濡以沫的妻子,我們采訪的每一個認識鄧練賢的人,都說他是個好人、好醫生、好支書。在一件件平凡而又不易的瑣事中,鄧練賢彷彿重新獲得了生命,親切地站到了我們面前。
"鄧書記",同事們總是這樣親切地稱呼鄧練賢。在傳染病科,大事小事大家都習慣找"鄧書記",不僅僅因為他是支部書記,更因為他為人特別有耐心,不怕麻煩。
鄧練賢30年的同事和老師、白發蒼蒼的姚集魯教授是個堅強達觀的人,說起鄧練賢的離去也不禁流淚了。他對這位愛徒的評價是?quot;是個老實人。論起勤勤懇懇工作、老老實實做人這兩條,他在我的學生中是做得最好的。我不是共產黨員,但什麼是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我從他身上都看到了。"
就在鄧練賢病倒的前一天,同事們還看見他在給一位"非典"病人的家屬做工作。實際上,科里每次有病人或者家屬鬧情緒有意見,大家都會說找鄧書記來,過不了一會就會看到鄧書記笑眯眯地出來說聲"搞定了。"為什麼病人、家屬都這么聽鄧書記的話,因為鄧書記心裡總有病人,病人想什麼,家屬想什麼,他都能體會到。他的話往往句句都說到別人心裡去了,聽了特別貼心,當然也就沒氣了。這么多年來,傳染病科醫患關系一直比較融洽,沒有一例向醫院的投訴。
大年初一中午搶救完一個11歲病孩出來,細心的鄧書記已經給醫生護士們訂好了盒飯。護士長王喬鳳說起這些事,眼淚直流:按理說這些並不該是一個老領導、老專家做的事,而更讓王喬鳳唏噓的,是身心俱疲的鄧書記還給病孩的父母都買了盒飯。
善待病人,是在鄧練賢身邊工作的醫生護士最深的感受。在大家的記憶中,鄧練賢一直平等待人,在他眼裡病人既是病人也是親人,沒有貧富貴賤遠近親疏之分。以前大家經濟都還不寬裕,有些病人沒錢吃飯,鄧練賢常常自己掏錢給病人買飯。看到鄧書記這樣做,他身邊的很多年輕醫生護士也都慢慢養成了這種幫助困難病人的習慣。有一陣醫院病人走賬的情況多了,有的同志收病人時會有些犯嘀咕,每當這時鄧練賢總是一?quot;先搶救",從無二話。
鄧練賢對人好,但也很有原則,講究方法。醫院曾經有一位年齡較大的進修醫生,個人毛病比較多,在其他科室很難呆下去。鄧練賢主動提出:到我這里來。為了幫他,鄧練賢和病區負責人商量了一個"幫教"妙計,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鄧練賢找來進修醫生,連續問了許多問題,進修醫生答不出來。鄧書記把他批評一通,然後讓其他人去安慰他、幫助他。不久,這位進修醫生工作態度好了,醫療水平也有了提高,鄧練賢由此真成了醫生?quot;醫生"。
任勞任怨、勤懇豁達的性格,是鄧練賢26年擔任黨支部副書記、書記形成的。從1977年擔任傳染病科黨支部副書記開始,他就從未忘記一個基層黨的工作者的責任。在他的用心帶領下,傳染病院這個黨支部,成為院里最有活力的基層黨組織。在鄧書記的親身示範下,支部連續13年獲得醫院先進黨支部,他本人則連續13年被授予先進共產黨員的稱號。
作為基層黨支部書記,鄧練賢在這個全院最大的科里默默地承擔了大量行政事務工作。同事遇到業務上的難題,找他;年輕人工作受委屈,找他;夫妻吵架鬧離婚,找他。他總是鼓勵年輕同事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用更高的標准來要求自己。科里搞裝修,他比自己家裝修還上心,樣樣考慮周全。多少年來,他養成一個習慣,每天下班前要巡視重診患者病房?quot;婆婆媽媽"得連水電安全都要仔細查看。他還牽頭,以傳染科支部名義在韶關仁化資助了14名貧困孩子的學業…
鄧練賢倒下了,但在抗擊"非典"的戰斗中,卻豎起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他的奮斗和犧牲成為戰友們前進和避免更大犧牲的指路牌

❻ 抗擊非典的英雄事跡全部

1、義無反顧投身防非前沿

李曉紅是河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97級畢業生,畢業後分配到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犧牲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由於曉紅已有一段時間身體不適,醫院批准她從3月24日開始休假,可是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卻讓曉紅毅然放棄休假。那時的她清醒地意識到,白衣戰士將要在一個特殊戰場上沖鋒陷陣了。3月25日,曉紅所在醫院內二科收治了一名發燒病人,雖然她不是主管醫生,但病人的症狀如一片陰雲掠過她的心頭:非典?!在26日的會診中,曉紅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和見解,原來搜集整理的非典資料成了她診斷和治療的有力依據。27日中午,這名患者被確診患有非典。曉紅的未雨綢繆,為醫院盡快確診非典病例、盡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積傳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來可能措手不及的戰斗,由此便有了科學防範。

2、葉欣是一個敬業愛崗的人。自1976年她從衛訓隊畢業後,就一直在廣東省中醫院工作,從護士、主管護士到護士長,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尤其是當了急診科的護士長以後,工作更加繁忙,經常沒日沒夜地加班,很少有正常的節假日。每年的新春佳節,她總是主動頂班,讓別的護士回家團聚,成家22年了,只有結婚那年的春節是在家裡度過的,但她從來沒有抱怨過。丈夫見她如此勞累,1986年便自作主張幫她聯系了一個條件比較好的單位,對方也非常歡迎她去,但是她斷然拒絕了,她說她出生於醫生世家,從小就喜歡醫護工作,願意當一輩子護士。正因為她熱愛這個職業,因此,她總是愛院如家,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每一項工作。在抗擊非典的日子裡,更是全身心的投入。自從急診科接受非典患者以來,她所處的科室的工作強度不斷增大,身為護士長的她始終戰斗在第一線,進行周密籌劃,冷靜部署,使整個護理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忙的時候,她甚至連家人打來的電話都不接聽,請護士轉告她的家人不要為她擔心。隨著非典患者的急劇增多,她休息和睡眠的時間卻越來越少,整天超負荷地工作,漸漸地,她感到體力明顯不行了,而且頸椎、腰椎和膝關節等舊病不時向她襲來,使她在一次次對患者的搶救中都要忍受著巨大的痛苦,但她仍然咬緊牙關,從不言退。

3、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小湯山醫院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組建時間最短、參與建制單位最多、收治病人數量最大,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傳染病醫院。在兩個月里,我們發揚「英勇無畏、科學求實、團結協作、救死扶傷」的小湯山精神,收治的680名非典病人中,有672名治癒出院,治癒率達到98.8%,1383名工作人員無一感染。中央軍委江主席簽署通令,對我院全體官兵給予嘉獎。世界衛生組織來醫院考察後評價說:小湯山醫院很了不起,是一個奇跡!如今,小湯山醫院收治任務已經勝利完成,所有醫務人員也都返回各自的工作崗位。

❼ 抗擊非典的英雄人物以及事跡,像葉欣一樣的醫生和南丁格爾的故事

鄧練賢生前系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黨委委員、黨支部書記、傳染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2003年2月1日,他連續工作15個小時,因搶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榮殉職,終年53歲。
葉欣生前系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急診科護士長。直到病倒前長達2個多月的時間里,她始終沒有離開過崗位,沒有回過一次家,在搶救患者的過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經搶救無效,於3月24日光榮殉職,終年46歲。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醫院內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間,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在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他心中想的還是別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經醫護人員全力搶救治療無效,梁世奎同志光榮殉職,終年57歲。
陳洪光1987年從廣東醫學院畢業到廣州市胸科醫院工作,親手組建了醫院的重症監護室並擔任主任。在一線搶救病人的70多個日日夜夜裡,他親自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機,經常會被病人噴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臉。4月16日,陳洪光同志被確診為非典型肺炎,雖經全力救治,終因病情過重於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職,年僅39歲。
李曉紅生前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戰役中,她連續奮戰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終因搶救無效,以身殉職,年僅29歲。
決定號召全國廣大幹部群眾、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向鄧練賢、葉欣、梁世奎、陳洪光、李曉紅5位同志學習。學習他們認真實踐"三個代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學習他們視病人為親人,對人民極端負責,滿腔熱忱、無私奉獻的服務精神;學習他們把安全讓給他人、把危險留給自己的高貴品格;學習他們坦然面對危難、樂觀堅強的革命精神。要以他們為榜樣,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忠於職守,愛崗敬業,奮勇拼搏,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奪取抗擊非典斗爭的全面勝利。
----------wmj007整理------------
有一種倒下叫站起——鄧練賢

名為非典型肺炎的疾患突如其來,在迎擊這場天災的戰斗中,醫療戰線的英雄沖鋒在前,前仆後繼地用汗水和生命築起了一道血肉堤防。他們用自己不計利害的大智、生死相許的大勇、悲天憫人的大愛,保衛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和安全。然而,在一個個病人健康地重新站起來時,有的醫務人員卻病倒了,更有的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所有這些都牽動著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心。胡錦濤總書記最近親臨廣東視察,慰問戰斗在第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近日又作出重要批示,對在抗擊非典型肺炎過程中以身殉職的共產黨員、人民的好醫生鄧練賢表示沉痛悼念,對他的家屬親屬表示親切慰問,堅信有廣大醫護工作者醫護人員的奮斗與貢獻,有全國上下的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疫病。今天,我們把在羊城人民中間傳揚的英雄故事、英雄精神講述出來,我們相信,英雄的事跡和高尚精神一定會激勵廣大醫護工作者和人民群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最終戰勝疫病。
面對不明原因肺炎的突襲,鄧練賢以傳染科黨支部書記和副主任的身份挑起了組織協調的擔子,並沖在最前面
羊年春節,讓鄧練賢的妻子朱秀娟特別期待,因為難得沒有安排節日值班的丈夫對她許了個願「這個年可以陪你了,你說去哪我們就去哪。"然而,剛剛吃罷年夜飯,春節聯歡晚會的節目還沒看上兩個,電話就響了:醫院來了特殊肺炎病人,馬上回院准備搶救……
"來得這么快!"鄧練賢放下電話就往醫院趕。就在這天下午,中山三院接到通知:廣東出現不明原因肺炎,該院是指定的四家接收病人的醫院之一。在醫院的布置下,鄧練賢以傳染病科支部書記和副主任的身份,主動挑起人員調配、組織協調和物品落實的擔子。一方面要保證救治小組的力量,又要確保原來近百名病人的治療不受影響。在他的精神激勵下,所有工作人員都主動放棄休假,各就各位堅守崗位。他知道這項工作危險很大,讓別人去承擔風險,以年齡已屆50多為借口推脫,不是他的作風。他一馬當先,帶領科室醫務人員,投入這場"遭遇戰"。
第一位病人是個11歲小孩,鄧練賢和其他專家一起對病人進行緊急會診,做各項檢查,確定治療方案。這個除夕之夜,中山三院傳染科燈火通明。對這種突如其來、預防治療都處於摸索階段的疾病,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鄧練賢憑直覺意識到其極強的危險性,他親自安排病房,交待參加會診的醫務人員作好消毒、隔離工作,搶救緊張有序地展開。23時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來。這時,鄧練賢的手機不斷收到拜年簡訊,但他來不及看,一直忙到初一凌晨3時。一切就緒後,鄧練賢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他對愛人說:"我太累了。"說完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他就這樣度過了人生的最後一個除夕之夜。
大年初一,鄧練賢一大早就趕往醫院查房。上午11時30分左右,一位姓周的危重病人被送到醫院。這位被稱為"毒王"的病人使一個又一個的醫務人員染了"非典",他的20多位親戚朋友也先後染病。當時病人發高熱,煩躁不安,頻繁而劇烈地咳嗽,呼吸極度困難,神志也模糊不清,隨時都有死亡的危險。
情況危急,刻不容緩。鄧練賢和同事們馬上投入緊張的搶救中,抗炎、吸氧、鎮靜、激素應用,但病人病情仍在不斷加重。專家小組迅速作出決定,給病人進行氣管插管、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這個病人身體強壯,體重足有80公斤,因為極度缺氧,情緒極度不穩,在作氣管插管時更是煩躁不安,極不合作,要"奈何"他絕非易事。
"快,快!"此時,病人的生命就在分秒之間,鄧練賢想都顧不上多想,用力地按住病人身體,在場的醫護人員也都紛紛上前,有的扶住患者的頭,有的按手,有的按腳,讓麻醉師盡快將導管插入。這一過程中,病人劇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帶著血腥從插管處噴出,在場的醫護人員從頭到腳都被污染,而空氣中也充滿了病毒。
與傳染病打了30多年交道的鄧練賢清楚地知道,自己正處在危險中,但此時此刻,又怎能放下病人,中途退縮?他和同事們來不及更換衣帽,繼續搶救。病人呼吸不暢,要不斷地拔下插管吸痰。在現場3個小時的搶救中,光給病人接痰的罐子就換了好幾個。鄧練賢和專家們嚴密監測病情變化,隨時調整呼吸機的各種參數,病人的病情終於慢慢穩定,從"死亡線"上被拉了回來。
時間,在搶救病人時以分秒計算,而對於鄧練賢自己,時間的概念在這些天已顯得模糊不清,何時用餐,何時休息,都取決於病人的病情。他有嚴重胃潰瘍,曾經發生消化道大出血,但面對病情危重的患者,在這羊年春節,卻只能在辦公室吃幾口涼透的盒飯。接下來的幾天,幾位重症病人相繼被送到中山三院。每天,鄧練賢都要連續工作10多個小時,高度緊張的工作及大量的體力消耗,即使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也難以支撐。回到家中,搶救病人的過程又一幕幕在腦海中回放,使他難以入睡:經驗和教訓需要總結,下一步的工作如何進行亟需思考……初四早上,鄧練賢突然感覺不行了,全身肌痛、乏力、頭痛、高熱,他染上了病毒,肺部出現炎症陰影,住進自己工作的醫院。
就像一場戰爭,誰沖鋒在前誰就可能先倒下。在鄧練賢之後,醫院相繼有20名一線醫護人員也病倒了。中山三院接診的"非典"病例,都是早期極重、傳染性極強的危重病例,而當時對這個病的認識還非常模糊,面對一個未知的巨大危險,鄧練賢和他的同事們成為第一批"掃雷者"。
這時,人們發現,鄧練賢所在的早期救治病人的4人專家組中,有3人是來自各科室的黨支部書記,4位專家後來全部染上"非典";在參加搶救"毒王"的9名醫護人員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
平時習以為常的"鄧書記"的稱謂,如今變成了帶淚的述說和無限的敬意,盡管在人們的口裡講述的是一件件瑣事
中山三院感染"非典"的醫護人員,經過救治,已陸續痊癒出院,而最早病倒、帶領戰友沖鋒陷陣的鄧練賢,卻再也沒有回來……
4月21日下午5時45分,鄧練賢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永遠閉上了雙眼。
從皓首白發的老師、朝夕相處的同事,到相濡以沫的妻子,我們采訪的每一個認識鄧練賢的人,都說他是個好人、好醫生、好支書。在一件件平凡而又不易的瑣事中,鄧練賢彷彿重新獲得了生命,親切地站到了我們面前。
"鄧書記",同事們總是這樣親切地稱呼鄧練賢。在傳染病科,大事小事大家都習慣找"鄧書記",不僅僅因為他是支部書記,更因為他為人特別有耐心,不怕麻煩。
鄧練賢30年的同事和老師、白發蒼蒼的姚集魯教授是個堅強達觀的人,說起鄧練賢的離去也不禁流淚了。他對這位愛徒的評價是?quot;是個老實人。論起勤勤懇懇工作、老老實實做人這兩條,他在我的學生中是做得最好的。我不是共產黨員,但什麼是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我從他身上都看到了。"
就在鄧練賢病倒的前一天,同事們還看見他在給一位"非典"病人的家屬做工作。實際上,科里每次有病人或者家屬鬧情緒有意見,大家都會說找鄧書記來,過不了一會就會看到鄧書記笑眯眯地出來說聲"搞定了。"為什麼病人、家屬都這么聽鄧書記的話,因為鄧書記心裡總有病人,病人想什麼,家屬想什麼,他都能體會到。他的話往往句句都說到別人心裡去了,聽了特別貼心,當然也就沒氣了。這么多年來,傳染病科醫患關系一直比較融洽,沒有一例向醫院的投訴。
大年初一中午搶救完一個11歲病孩出來,細心的鄧書記已經給醫生護士們訂好了盒飯。護士長王喬鳳說起這些事,眼淚直流:按理說這些並不該是一個老領導、老專家做的事,而更讓王喬鳳唏噓的,是身心俱疲的鄧書記還給病孩的父母都買了盒飯。
善待病人,是在鄧練賢身邊工作的醫生護士最深的感受。在大家的記憶中,鄧練賢一直平等待人,在他眼裡病人既是病人也是親人,沒有貧富貴賤遠近親疏之分。以前大家經濟都還不寬裕,有些病人沒錢吃飯,鄧練賢常常自己掏錢給病人買飯。看到鄧書記這樣做,他身邊的很多年輕醫生護士也都慢慢養成了這種幫助困難病人的習慣。有一陣醫院病人走賬的情況多了,有的同志收病人時會有些犯嘀咕,每當這時鄧練賢總是一?quot;先搶救",從無二話。
鄧練賢對人好,但也很有原則,講究方法。醫院曾經有一位年齡較大的進修醫生,個人毛病比較多,在其他科室很難呆下去。鄧練賢主動提出:到我這里來。為了幫他,鄧練賢和病區負責人商量了一個"幫教"妙計,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鄧練賢找來進修醫生,連續問了許多問題,進修醫生答不出來。鄧書記把他批評一通,然後讓其他人去安慰他、幫助他。不久,這位進修醫生工作態度好了,醫療水平也有了提高,鄧練賢由此真成了醫生?quot;醫生"。
任勞任怨、勤懇豁達的性格,是鄧練賢26年擔任黨支部副書記、書記形成的。從1977年擔任傳染病科黨支部副書記開始,他就從未忘記一個基層黨的工作者的責任。在他的用心帶領下,傳染病院這個黨支部,成為院里最有活力的基層黨組織。在鄧書記的親身示範下,支部連續13年獲得醫院先進黨支部,他本人則連續13年被授予先進共產黨員的稱號。
作為基層黨支部書記,鄧練賢在這個全院最大的科里默默地承擔了大量行政事務工作。同事遇到業務上的難題,找他;年輕人工作受委屈,找他;夫妻吵架鬧離婚,找他。他總是鼓勵年輕同事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用更高的標准來要求自己。科里搞裝修,他比自己家裝修還上心,樣樣考慮周全。多少年來,他養成一個習慣,每天下班前要巡視重診患者病房?quot;婆婆媽媽"得連水電安全都要仔細查看。他還牽頭,以傳染科支部名義在韶關仁化資助了14名貧困孩子的學業…
鄧練賢倒下了,但在抗擊"非典"的戰斗中,卻豎起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他的奮斗和犧牲成為戰友們前進和避免更大犧牲的指路牌。(參考資料:北方網)
----------wmj007整理------------李曉紅是河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97級畢業生,畢業後分配到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犧牲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李曉紅烈士犧牲不久,河北醫大黨委和團組織就作出了開展學習李曉紅事跡活動的決定,全校師生員工積極響應。作為河北省抗擊非典斗爭的主力軍,河北醫科大學為奪取全省抗擊非典斗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黨委被中組部授予「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金普樂教授被授予「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去冬今春,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就在這場與死神的搏鬥中,醫務工作者用生命維護著自己的職業尊嚴。年僅28歲的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李曉紅,是全軍和武警部隊在防治非典斗爭中犧牲的第一位醫務人員。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她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人事部、衛生部和總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獎章」;武警北京總隊黨委批准她為革命烈士,追記一等功;武警部隊黨委作出決定,在全部隊廣泛開展向李曉紅同志學習的活動。
李曉紅,女,1974年7月生於承德,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黨,生前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在救治非典患者中,連續奮戰6天。被病毒感染後,她還表示,如有新的治療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試驗,願以她的生命換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點30分光榮殉職,時年28歲。2003年5月1日被中組部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武警北京總隊追記一等功,並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義無反顧投身防非前沿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傷的曉紅報考了河北醫科大學。5年後初冬,走出大學校園的她選擇了部隊,成為武警北京總隊醫院一名軍醫。「這世界上有兩個職業最危險,一個是醫生,一個是軍人。」父親說的這兩樣曉紅都選了,而正是這兩樣危險的職業註定了她的風雨人生。

由於曉紅已有一段時間身體不適,醫院批准她從3月24日開始休假,可是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卻讓曉紅毅然放棄休假。那時的她清醒地意識到,白衣戰士將要在一個特殊戰場上沖鋒陷陣了。3月25日,曉紅所在醫院內二科收治了一名發燒病人,雖然她不是主管醫生,但病人的症狀如一片陰雲掠過她的心頭:非典?!在26日的會診中,曉紅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和見解,原來搜集整理的非典資料成了她診斷和治療的有力依據。27日中午,這名患者被確診患有非典。曉紅的未雨綢繆,為醫院盡快確診非典病例、盡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積傳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來可能措手不及的戰斗,由此便有了科學防範。

非典讓內二科頓時戰雲密布,也給整個醫院帶來了焦慮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靜地走開的曉紅卻堅定地走上陣地,站到了自己的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內二科里有人開始發燒,在家休息的曉紅照常到醫院為戰友看病。戰友們都勸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曉紅說:「我和非典患者已經有了接觸史,而且對非典也有了一些認識,我留下來最合適。再說,科里病倒的人越來越多,我怎麼能走呢?我是這里的醫生啊!面對疫情,我怎麼能當逃兵呢?」曉紅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據的治療方案。就這樣,本來可以躲過災難的她,沖上了與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擇把生機留給戰友

3月30日,曉紅開始發燒。但人們怎麼也沒想到,她的生命時鍾從此開始了短短18天的倒計時。高燒一夜的曉紅用了整整一瓶酒精來退燒。31日清晨6點,她把最後一點冰涼的酒精抹在額頭上,讓同在一個單位的愛人相信她已經退燒。兩個人像往常一樣走出家門去上班,然而這一走,曉紅就再也沒有回來。

酒精瞞不了病情,曉紅很快高燒到39度,科里情況也非常嚴重,已經有10多個人開始發燒。這天下午,曉紅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進了自己戰斗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級經過多方協調,爭取到4個轉往解放軍309醫院的指標。這是全軍最權威的治療傳染疾病醫院,轉到那裡治療,就意味著生的希望。院領導在確定轉院人員時最先考慮了曉紅,然而當愛人把消息告訴曉紅時,她卻堅定地說:「我年輕,抵抗力強,應該先轉年紀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醫院領導宣布第二批5個轉院名額的第一個名字又是曉紅,而她的執意推讓,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別人。4月5日,已隨集體轉移到京郊某隔離點的曉紅,再次推讓了彌足珍貴的1個轉院指標。全院上下的意見是一致的,這個指標一定要給曉紅。而她卻說:「郭主任將近60歲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堅決不走!」4月6日中午,專家組會診認為,曉紅病情危急,必須立即轉院治療。下午,第四批3個轉院指標一到,醫院領導研究決定,這次不再和曉紅本人商量,要強行把她轉院。當她看到郭主任被擔架抬上車時,這才允許戰友們把她抬上擔架……

從容鎮定驅散恐懼陰霾

在非典疫魔橫行肆虐的日子裡,一些人恐懼、悲觀,甚至絕望,然而曉紅沒有畏懼,沒有退縮,她用微笑編織成一道戰地彩虹,驅散了戰友心中的陰霾,她的從容鎮定、無私無畏的人格魅力,成為了戰友之間互相傳遞的精神力量。

得病後的曉紅從未把自己當患者,她反復強調自己是名醫生。3月31日上午,發著高燒渾身無力的她強撐著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詳細病情和治療方案,細致入微地交代給同科醫生,然後才給自己掛上了吊瓶。醫生少病人多,曉紅採取嚴格的防護措施後,舉著吊瓶加入了醫護人員的行列。無論大夥怎麼勸阻,她只有一個回答:「我是醫生,我沒事!」4月2日,醫院決定把五官科也劃作隔離病區,分流內科部分病人。由於五官科沒有專業內科醫生,很多人不願轉移。曉紅站出來鎮定地說:「我是內科醫生,我會照顧大家,咱們走吧!」是她舉起吊瓶,第一個走向五官科……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為了切斷傳染源,上級決定北京武警總隊醫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轉移到京郊某隔離點治療。命令下達後,病區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動和恐慌。沒有人下樓,沒有人登車……就在這時候,曉紅站出來堅定地說:「組織上這樣決定,是從抗擊非典大局考慮的,有醫護人員和我們一起走,怕什麼?!相信院里領導和戰友們絕不會撇下我們不管!」幾句真心話,觸動眾人心。看著大夥全部下了樓,曉紅才拖著病體走下來。見大夥還是不肯登車,她甩開愛人的攙扶,登上了大轎車。看到曉紅的舉動,人群一下子安靜下來,人們跟在她的身後陸續登車。

車外萬家燈火,車內一片凄涼。同車病友後來回憶說,在那個黑暗之夜,曉紅就像一個提燈女神,讓喧囂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靜下來。與曉紅風雨同舟的戰友們說,那是令人終生難忘的日子,曉紅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驚恐與絕望中,給人以力量和勇氣。

篤信科學申請葯物實驗

從「紙上談兵」到與非典的「零距離接觸」,從挑戰病魔到直面死亡,曉紅越來越相信科學終究勝利,科學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然而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她心裡也十分清楚,一個真正的白衣戰士,應該有付出任何代價甚至生命的勇氣,來換取更多的生命,換取這場抗擊非典斗爭的勝利。

住進302醫院後,曉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愛人,記下這里的用葯劑量和治療方案,記下她用葯後的反應,傳回隔離點,為那裡的治療工作提供幫助。從這一天起到曉紅犧牲,她的愛人7次為後方提供治療方案的修改意見和建議———這是曉紅用生命書寫的珍貴處方。

曉紅轉院的第4天,呼吸已經極度困難,醫生為她上了呼吸機。愛人心涼了,同為醫生,他明白,這是病重的信號,這是生命的警告。同是醫生的曉紅又何嘗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殺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此時的曉紅已經不能說話,她在紙上寫道:「有什麼新葯需做試驗,有什麼新的治療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試一試,我願當個試驗品,為早日治好非典做點貢獻。」愛人含著眼淚把紙條交給了醫生,醫生含著眼淚緊緊地攥住了他的手。這尺書片語就是曉紅的生命承諾。

4月15日,是曉紅轉院以來精神最好的一天,然而這一天的夕陽,也是她看到的最後的夕陽。好像是有了什麼預感,她在滿天落霞中寫下這樣的話:「非典給我們的教訓太深刻了,管理、防護、治療等方面都應該好好總結……」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時刻,對醫院和社會疾病防治機制的沉痛反思,她希望這用生命作代價換取的教訓能喚醒更多的人。

笑對病魔作別至愛親朋

曉紅的病情,扯碎了親人和戰友們的心。從發病到犧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為她傷心落淚。然而曉紅始終沒有流過一滴淚。

因為人類對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懼曾一度震懾人心。然而戰友們都記得,曉紅每天都是微笑著走近病人,望聞問切,無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著病人心中的冰霜。戰友們更記得,當疫魔突然襲擊,包括曉紅在內的多名醫生護士一下子變成了病號,病毒在傳染,恐懼和絕望也在傳染,曉紅忍著高燒依然微笑:「哪有醫生被病嚇倒的?要相信科學,廣東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傳遞著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擔心,怕親人掛念,曉紅一直堅持不讓愛人向家裡透露消息。父母都記得,直到轉院的那天,他們像往常一樣每周一次通電話,曉紅連喘帶咳地說不出一句完整話。兩位老人才知道女兒已經病重,哭聲從話筒傳出,淚水順著電話線流淌,曉紅卻用盡全力讓父母聽到她一如往常的笑聲,雖然笑聲喑啞,斷斷續續。父母更記得,轉院後的曉紅已經很難說話,每次通電話,曉紅就用手指輕輕敲擊聽筒來回答:一下,她是讓爸媽放心;兩下,她是讓爸媽多保重;三下,她的意思是說:爸媽,別哭了,女兒真的沒事……電話這端的敲擊聲敲碎了老人的心,電話那端的淚水卻讓曉紅更加堅強,她要活下去,她要用微笑撫慰親人的心。

看著飽受磨難的曉紅,愛人心如刀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上呼吸機那天,愛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衛生間失聲痛哭,給親友打了10多個電話,卻哭得沒有說成一句話。曉紅看到他從衛生間里出來眼睛紅紅的,便微笑著在紙上寫道:「用上呼吸機,輕松多了!我沒事,有我最愛的人陪著我,我很幸福,我肯定會好起來的。」後來的幾天里,曉紅時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憶中,她斷斷續續地寫著:「我們還有那麼多事要做,還有那麼多理想和願望沒實現,我不會離開你的。等我好了,我們一起考研,一起去旅遊,我們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奧運會,我們一起白頭到老。」這就是曉紅用微笑寫下的留言……

4月16日凌晨,曉紅在愛人的淚水中,寫下最後的留言:「我不後悔。嫁給了一個我最愛的人我不後悔,跟你來到北京當兵我不後悔,選擇了一個我喜歡的職業我不後悔。我治好了那麼多病人,你應該替我感到驕傲和自豪。」3時30分,28歲的曉紅永遠閉上了眼睛,安靜的面龐沒有一滴淚水,彷彿仍然含著微笑。

4月16日的朝陽在曉紅走後升起來,照著她空空的病房。曉紅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鮮紅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熱愛的工作崗位,回不到她眷戀的家。

6月3日,曉紅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總隊醫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湯山醫院最後一批非典患者康復出院。

6月23日,從全軍和武警部隊抽調小湯山醫院的千餘名醫務人員開始撤離北京。

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對北京實行「雙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從非典疫區名單中除名。

風雨終將過去,生活還要繼續,明天更加美好。

李曉紅,一座白衣戰士的永恆雕像,將永遠屹立於天地之間,人們心中……

李曉紅是我們河北人,但更是軍人和戰士,在與「非典」短兵相接的日子裡,她用28歲的生命留給這個世界一個令人心碎的微笑。
———河北醫科大學 王曉

作為一名護士,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詮釋了「白衣天使」的最高榮譽。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會一起律動,她身上體現了全體醫務人員捨生忘死的精神。
李曉紅,她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中國大醫之「精誠」。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