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武平科學

武平科學

發布時間: 2021-03-13 23:09:26

Ⅰ 武平縣的社會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武平升縣後,縣治由武溪里(今中山鄉)遷平川。紹興四年(1134年),使相張浚派官構築土城,周長280步,設永平、南安、人和三門。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縣尹魏侃夫進行修建,僅留2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武籍兵部主事王瓊奏請改築磚城獲准,遣大參劉孟、憲副張雷勘察設計,郡丞黃冕、通守劉淵采磚建築,至十五年(1502年)十月竣工,城垣長736丈,高2丈余,設城垛1530個,窩鋪16處,開迎春、南平、秋成、北高4門,又在東西各開水門,以排洪水。築縣城費用取於武平縣丁糧和上杭河稅。王瓊私人捐助銀八百兩。
明崇禎元年(1628年),知縣巢之梁將城牆加高3尺。清代進行過4次整修,增建窩鋪40處,官房1間。民國24年(1935年),粵軍嚴應魚部駐扎武平時,在城坦周圍加築炮樓十餘處。至1949年,全縣只有5條窄小街道,私人小店近200間,城區面積僅0.6平方公里。
建國後,交通事業迅速發展,舊城牆有礙交通。1951年,開始拆除,至1969年,僅剩下南安門。「大躍進」期間,曾有過改造舊城區規劃,因不切合實際,要求過高,而無法實施。「文化大革命」期間,城區建設處於無政府狀態,建築物參差不齊,公共設施不配套。城區建設雖有發展,但布局零亂。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武平縣城建工作逐步走上正常軌道。1984年制訂縣城建設總體規劃,並著手小區規劃和道路、排水、排污、防洪等分項建設編制工作。1987年城區面積擴大到4平方公里,比舊城擴大6.7倍,有14條街道,其中8條新街,總長7680米,有臨街商店、服務部830家,4至6層新樓逐步增多。此外,還興建平川廣場、人民體育場,各項設施基本齊全。舊城基本被改造,一座新的縣城已初具規模。
2009年第九期舊城改造完成拆遷補償450戶,補償資金1.8億元,安置房已動工建設,安置地完成「三通一平」;閩粵贛邊客家生態文化城進入實施階段,將軍廣場、影劇院、青少年宮等完成規劃設計;法院、平川中心學校、實驗幼兒園、仁濟醫院完成遷建選址;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投入運營,城區機械化定點屠宰場基本建成。完成碧水公園映碧湖建設及南門大橋除險加固,新建豐平路、育才路(一期)。完成岩前、象洞等12個鄉(鎮)集鎮總規修編,規劃實施蛟湖開發、十方商業一條街、岩前產權式酒店等88個集鎮建設項目,中堡、武東、大禾及56個村「家園清潔行動」通過省級驗收,十方鎮被確定為市中心鎮建設試點;60個「一村一品」示範村、10個村莊整理試點村、10個綜合示範村初步建成各具特色的新農村樣板典型。 民國24年(1935年),武平縣政府創辦苗圃,劃縣城東門外先農廟(今縣印刷廠一帶)附近荒山500餘畝,租用民田9畝為基地,從事路樹培育,作為全縣的公有示範林區。民國29年,改苗圃為縣農場,為全縣農村生產科技機構。民國32年,改為「農業推廣所」,設技術推廣員、助理員各2名,從事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等農林技術工作。旋因時局動盪、物價暴漲、經費拮據,業務難以開展,職工紛紛離任,基地荒棄。
建國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科技事業。50年代初,大力推行水稻品種改良和耕作制度改革。1957年成立武平縣科學技術普及協會。1960年2月設武平縣科學技術委員會,並召開第一次科學研究技術革新代表大會,全縣掀起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雖然由於一哄而起,脫離實際,效果很差,但在破除迷信、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方面起過一定作用,在技術革新方面也有一些進步。
「文化大革命」初期,科技機構受沖擊,科技人員受批鬥,科技事業受到嚴重損失。1975年7月復設科技機構,並逐步開展科技活動,普遍建立農村「四級農科網」,大力推廣水稻矮桿良種和先進的栽培、植保技術;工業方面,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普遍獲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科學大會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在縣內逐步貫徹執行,促進了科學技術事業的迅速發展。通過技術職稱評定和頒發科技成果獎,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科學研究和科普活動日趨活躍。在林產化工、機械製造、立體農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1978年至1987年,有17個科技項目(次)獲得省、地的科技成果(進步)獎。林產化工廠生產的「帆船牌」松香,兩次獲得國家產品質量銀質獎,行銷日本和歐美等國。汽車配件廠生產的「平川牌」硼鐵汽車缸套評為省優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
1987年,全縣有在職科技人員3582餘人,其中取得中級技術職稱96人、初級技術職稱871人(不含在縣外工作的),初步形成一支多層次、多專業的科技隊伍。
2009年,科技創新步伐加快,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縣。利用「6·18」對接項目成果86項。投入6019萬元實施22所中小學、幼兒園遷建或改擴建工程。武平一中學生方洋以總分678(658+20)分獲全省文科投檔分狀元,武平一中學生程美華以總分720分獲全省理科原始分狀元。投入1200萬元新建縣醫院病房大樓,投入1056萬元實施縣中醫院遷建工程,投入350萬元實施鄉(鎮)衛生院建設。開工建設海西中山百家姓博物園。投入900萬元建成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55個光華圖書閱覽室、23個農家書屋。《梁野神韻》在市文化周活動中獲得八個獎項,是獲獎最多的縣份;《走出圍屋》劇目在省二十四屆戲劇節中獲得四個獎項。在市第十三屆運動會上獲得金牌59枚、銀牌38枚、銅牌20枚。保持省「優質服務先進縣」榮譽。城區數字電視轉換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成2所鄉(鎮)敬老院。完成新一輪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大綱修編,並通過省國土廳批准。 綜合通信能力不斷提高,程式控制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移動通信已覆蓋全縣各地,網路通訊迅猛發展;截止2008年,有水電裝機容量10萬千瓦,由三條110千伏輸變電線路,3座110千伏和9座35千伏變電站構成的獨立電網,既可並入省網運行,又可自行對外供電。2009年興建一座220千伏的變電站。城鎮化進程加快,山水園林式風景城市已初具規模,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武平縣客運中心——商貿城建設工程位於平川鎮青雲山岩子門地段309省道旁,北面為正處於施工階段的城市主幹道。該工程總投資約2.2億元,用地面積10萬平方米(150畝),其中:商貿城佔地6.67萬平方米(100畝),分二期規劃建設,一期佔地4萬平方米(60畝),二期佔地2.67萬平方米(40畝);客運站佔地3.34萬平方米(50畝),2009年4月動工建設,2010年6月前完成客運站房建設,10月正式投入使用。
武平縣文博園是武平縣重點項目,它將成為閩粵贛邊的文化寶庫和工作品牌、武平對外以及閩粵贛邊文博交流中心、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閩粵贛邊文化藝術收藏品的交流集散地,是武平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
文博園一期工程主體建築面積6366平方米,總投資約3000萬元,2009年1月1日舉行隆重的開工典禮。各館具有自身特色,又有機融為一體。二期工程擬建劉亞樓將軍廣場。武平文博園計劃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後將集兩岸客家藝術博物館、中央蘇區博物館、武平歷史博物館、劉亞樓紀念館、知青館、名人館等為一體的全縣綜合性、標志性文化設施的仿古博物館群建築。

Ⅱ 武平的武平其人

武平,陝西省綏德縣人,展訊通信創始人。先後獲得清華大學學士學位,中國航天科學院碩士和博士學位。其曾在MobiLink Telecom公司任VLSI設計主管,在Trident Microsystems擔任設計組經理及在瑞士Biel從事IC設計工作。 在系統集成電路、混合信號技術方面擁有豐富的設計經驗和技術管理經驗。2000年和一群海外學者決定懷著為祖國解決核心技術的理想,回國創業。 2001年,武平、陳大同等4名矽谷海歸歸國創立了展訊。2003年,展訊推出了全球第一顆單晶元 GSM/GPRS多媒體基帶一體化處理器,2004年推出首顆TD-SCDMA/GSM雙模基帶晶元。隨後,2007年展訊以「中國3G概念股」登陸納斯達克。 在國內TD-SCDMA手機大多選用了展訊、聯芯和T3G這三家廠商的晶元。但過去幾年裡,由於國內3G遲遲未能啟動,作為上市公司的展訊業績不佳,武平也承擔的極大的壓力。

Ⅲ 他做科學試驗什麼了很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說,「神舟十號」飛行任務的性質是應用性飛行,將為在軌運行的「天宮一號」提供人員和物資運輸服務,同時也更加註重為空間站建造積累經驗。與前兩次任務相比,「神舟十號」更加註重驗證和鞏固交會對接技術。
從單純載人飛行,到多人多天飛行、出艙活動,以及自動、手控交會對接等,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得到積累和驗證。同時,每一次任務中都會開展一些科學實驗,它們也成為神舟飛船執行任務過程中十分有趣的部分。

Ⅳ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 哪裡人

武平,女,1957年11月出生於北京,漢族。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1981年12月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固體力學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就職於原航天部,曾先後從事運載火箭總體、固體火箭發動機強度分析和試驗等工作,歷任助理工程師、工程師。1991年調入原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從事航天規劃計劃管理工作。1993年調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從事載人航天工程科研管理工作,歷任副處長、處長,科技計劃局副局長、局長等職。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1] 2012年6月15日,受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委託,武平向大家介紹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有關情況。

Ⅳ 武平縣城市規劃的總體規劃是什麼

一、武平縣城的城市性質為:武平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邊界物流集散、貿易為主的工貿城市。

二、城市規劃區范圍為平川鎮行政區域,城廂鄉的4個行政村及萬安鎮的4個行政村,轄區范圍,總面積42平方公里。城市規模,近期(2005—2010年)城市常住人口控制在6萬人以內,建設用地控制在6平方公里以內;遠期(2010—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0萬人以內,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11平方公里以內。

三、城市用地發展方向近期依託舊城向南發展無污染、輕污染工業用地;中期向東發展商住用地,向西發展居住、文教用地;遠期向北發展居住用地。空間發展布局結構規劃以內環為中心,逐漸向外拓展,形成「一心、一環、一帶、二個次中心、四個發展區」的空間發展布局結構。居住用地以舊城為中心,逐漸向外拓展,疏散內環片區人口,緩解舊城壓力,形成四大居住片區。公共設施用地採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布局原則,完善城區功能,形成各片區的次級服務中心。用地組織結構保持彈性,城市形態採用開敝式布局。要充分發揮城市規劃的調控作用,高起點規劃建設新城區,逐步降低舊城區的人口密度、建築密度,切實達到高標准建設新區,保護改善舊城環境質量的目的。
四、要加強道路交通規劃。舊城區路網充分利用舊巷道及支路改造拓寬,符合消防車道要求,提高路網密度,形成「一環、一橫、兩縱」的舊城主路網結構。新城區採用放射狀幹道及棋盤式支路組成道路網路,新舊城聯系的主幹道要統籌考慮交通通暢及舊城的景觀保護要求;按標准加快城市停車場的建設。應編制規劃管理操作性強的道路紅線專項規劃。規劃控制好205省道經過城區段以快速路標准進行建設,為今後改道成為與高速公路支線連接的快速路留有拓展空間,要增加309省道過境線的內容,協調好城市規劃建設與對外交通設施建設的關系。

五、要做好水源和給水管網規劃,科學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採用新區分流制,舊城截流式合流制的排水體制,進一步做好專項規劃,清理改造建成區的合流制溝渠,保證城市防洪排澇要求。要預留好中期110KV、220KV變電站的規劃用地和110KV高壓線路走廊。要安排好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污水處理廠等市政設施用地,完善垃圾中轉站等環衛設施建設。

六、要保護「一心、一環、兩軸、四區」的景觀格局,體現山擁水繞之城市特色。嚴格控制平川河的水環境質量標准,限期治理沿河的城市污染源,合理進行工業布局。搞好城市綠化工作,使「一帶、四山、多廊、多節點」及舊城區公共綠地的建設得到落實。提高平川河源頭樹林的植被質量,工業區與居住區之間設置綠化隔離帶,形成具有山水旅遊城市特色的綠化環境。

Ⅵ 龍岩市武平縣中小學生第七屆地理科技小論文獲獎名單

科技小論文有時也稱「實驗報告」,是學生對研究的問題,特定設計的方案,經過反復實驗,對獲取的材料和數據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而寫出的文章。
另有通過調查、訪問、實地勘探等考察方式為主要研究手段寫出的小論文稱為科學考察小論文。和作者通過利用詳實可靠的資料對某一自然現象或自然事物進行解釋和說明的一類小論文。
撰寫科技小論文,首先要考慮寫什麼,也就是課題的選擇。選擇課題是寫好論文的關鍵。要注意以下原則:價值原則,即選題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要對其他的同學有啟發、指導參考的意義;可行原則,指主觀和客觀條件的可能性,即撰稿者個人的專業知識、理論修養、知識面、手頭資料、實驗條件、周圍環境,不可貪大求深,應該量力而行;新穎原則,指課題應是他人未曾研究或研究過但未解決或完全解決,要注意「文貴創新」。

擬定題目
文題如目,好的題目能夠叫人拍案叫絕,一眼難忘。它好似推銷產品的廣告詞,對吸引讀者起著關鍵作用。好的科技小論文題目要講求三個字:准、小、新。准,指的是題目要用精練的文字將論文內容確切的揭示出來。如某位同學撰寫的科技小論文的題目是《肥皂的去污原理和最佳洗衣濃度》,一看題目,就可以知道論文闡述的內容,一目瞭然。小,指的是題目的角度小。角度小,就具有較好的指向性,文章的思路隨之明朗,容易寫得集中、緊湊。題目過寬,往往由於我們投入研究的精力少,范圍窄,專業知識不深,沒有很好的文學功底,而難以駕馭。如某位中學生撰寫的科技小論文的題目是《靜電除塵黑板擦的研究與製作》,題目小且具體,學生可以作深刻的闡述。新,指的是力求在題目中透露出新鮮的立意。選題新鮮,才有閱讀價值。沒有獨特的見解,沒有新的發現,即使表達再好,論證再有力,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Ⅶ 武平 地理

1.武平位於北緯25°06'10",東經116°05'32",為低山丘陵地區,平均海拔274米,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天氣溫和,雨量充沛。境內擁有豐富的農林資源、礦產資源、水力資源和旅遊資源。有耕地32.14萬畝,林地29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4.2%,林木蓄積量1104萬立方米;煤炭遠景儲量7000萬噸,石灰石儲量5.5億噸,膨潤土1300萬噸,白雲石5044萬噸,石英石200多萬噸,錳礦55萬噸,還有砂金、銀、銅、鐵、鉀長石、大理石等礦產資源。境內有大小河流200多條,水力資源相當豐富;系客家聚居地,境內山清水秀,風光迷人,有梁野仙山、丹井溫泉、靈洞仙山、南岩石洞、平橋翠柳、綿洋古剎等八大景觀,傳說中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就出自國家名勝武平獅岩,中山"百姓鎮"被稱為"天下一絕",其流傳的軍家話譽稱為"孤島文化"。梁野山被確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武平縣建於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位於福建省西南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是閩西、贛南、粵東三地區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1999年省委、省政府確定在武平建立省級邊界經濟貿易開發試驗區。全縣轄6個鎮,11個鄉,214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面積2630平方公里,人口36.67萬。

根據此地的特點,論文的最重點應是「以當地的豐富的媒,石灰石,建材石等礦產建設和發展當地豐富的水利和游游景點,需要注意是礦產的開采要科學,開採的過程不能破壞了生態環境。

Ⅷ 武平電大有哪些專業可讀

你好,電大是網校形式的,我也在電大報了法學院,
讀專科有:
行政管理,國際貿易,電子商務,酒店管理,法律文秘,會計電算化,建築工程技術,計算應用技術,旅遊管理,學前教育這些專業,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
讀本科有:
金 融 學,學前教育,行政管理,物流管理,英語(教育方向),法學,廣告學,英語(商務方向),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

Ⅸ 福建武平謝氏簡介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謝氏文化,璀燦奪目,光耀人寰。我們謝氏家族歷史悠久,源於炎、黃兩帝,乃炎黃優秀子孫之一脈。謝姓於夏朝立姓,與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史同樣久遠,即從周宣王封申伯於謝邑(今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一帶)受姓開族至今,也有二千八百多年的歷史,裔孫繁衍百餘代。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描述謝邑和謝氏狀況的詩句有二十多句,這是全國百家大姓中所罕見的。早在西周末至春秋時期,謝氏除分布於現今的河南許多地方外,有一支遷徙山東,有一支遷至湖北,還有一支遷入湖南。戰國時又有一支溯長江三峽西上遷四川,後又分三支,一支遷蜀郡,一支遷雲南,一支遷貴州。漢代,謝氏移至江浙、江西、湖南等地,其中由河南陳留郡陽夏南遷浙江會稽郡上虞東山等地的謝氏人丁興旺、人才濟濟。晉代,謝氏發展為眾所仰望的名望大族。僅東晉到南朝宋二百多年間,謝家見於史傳的聞達人氏就有百人之多,且三品以上高官者達33人,文韜武略,官宦相系,代多英才,成為中國歷史上名聲最顯赫、文化修養最深遠的姓氏之一。武平謝氏就是這個系脈的後裔。宋理宗時,安公系申伯七十二世孫琚公派任福建邵武知府,因此家族也由浙江錢塘遷入福建邵武黃基堡村,為入閩始祖之一。琚公有五子:九聰、九明、九原、九升、九嶷,後來九聰公子太寶公在長汀做官(宋榮祿大夫),再由邵武遷長汀,後遷武平,為武平始祖之一。太寶公在武平發展數代後,其叔九明公之玄孫百五郎公因與兄弟百九郎公情誼較深,也直接由邵武遷到武平象洞光采村:另一叔九嶷公自邵武黃基堡遷徙汀州寧化,再遷江西石城,後又從石城轉移上杭,定居高陂。其曾孫千一郎公(申伯76世)又遷武平民主的林榮均營村。還有幾支脈派也在武平發展,成為武平謝氏大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安公系文樂公派由寧化遷上杭黃潭百一郎公裔法端公,遷徙武平長居開基;另一是廣東興寧水口安公系逢春公脈翠英公裔遷來武平城關發展;還有一脈為龍岩適中子榮公系的映斗公遷到武平中山,開發其祥。這些謝氏家族全是客家人,具有客家崇文尚武、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是優秀客家民系之一。他們分居在全縣的16個鄉鎮33個村莊。按人口多寡,謝氏在全國百家大姓中居24位,而在本縣各姓中居第9位。主要聚居地為:萬安鄉上鎮、下鎮、賢溪、捷文、小密(共計2900餘人);象洞鄉光采(共計1900餘人);東留鄉黃坊、新聯、蘭畲、桂坑、背寨、龍溪的象湖、中坊的謝坊和上貴湖(共計1200多人);平川鎮城南(共計200多人);城廂鄉東雲(共計330餘人)、長居(共計230多人)、汾水和凹坑(共計300餘人);十方鎮葉坑、處明、和平、熊新新塘邊(共計800餘人);岩前鎮和安(共計50餘人);中山鎮城中、新城(共計1200餘人);民主鄉高書、林榮、坪畲(共計420餘人);中赤鄉上赤、中赤、平沿(共計400餘人);下壩鄉224人;大禾鄉130人。
梁山鍾靈,平川毓秀。在這風光秀麗、景色宜人的武平山城,七百多年來,孕育了二十餘代、成千上萬的謝氏兒女,現有人口一萬多人。他們同飲平川水,共耕一方土,繼承謝氏「教子孫兩條正路惟讀惟耕」的耕讀傳家文化傳統,發揚客家崇文尚武、艱苦創業的精神,歷代文風蔚起,名儒踵至,涌現了不少風雲人物,有叱吒政壇的榮祿大夫、知府和廳局級領導幹部;有博學多才的進士、貢生、博士、碩士;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有作出傑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總經理、企業家。如明、清時代的謝廷耀、謝文富、謝煜、謝和、謝曜、謝翔河,民國時期的謝秉瓊、謝伯鎔、謝鳴珂、謝肇齊及建國後的教育家知名人士謝成珂;原省新聞出版事業管理局副局長、老紅軍謝畢真,老革命謝掄瓚、謝啟發、謝佑蓮(女)、謝廷珂;原上海市地政局長謝祝珂;原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檢查室副主任謝泰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外交部駐英國大使謝榮生;主任記者、編輯謝海陽、謝軍;教授謝揚光、謝維章、謝總延、謝冠奇及在社會科學諸方面卓有建樹的史學博士謝重光;省三建公司總經理謝耀金;省優秀企業家、省勞模謝瑞英等,都是武平謝氏的典型精英人物。象一顆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大地上,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崗位上,為民族的振興發展、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謝氏移居海外,最早是唐宋時期的謝升卿,公元1225年他登上安南國(今越南)國王寶座。但大多數是明代,大部分是由閩、粵沿海地區先遷台灣,進而再播東南亞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直接遷海外的。我縣遷海外及台灣等地宗親,大多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去台灣的,有的就學去美國、加拿大等地定居。目前已知旅居台灣的有謝化成、謝蘭輝、謝劍平、謝國群、謝國忠、謝進儒、謝生初、謝振南、謝誠美、謝晃炎等共百餘人;旅居美國的有謝肇齊子謝行昌、平昌,謝李淑馨兒女謝劍光、絳光、懿光、桐光,化成的令郎謝亮球等。旅居加拿大的有謝掄瓚子女等人。還有的宗親旅居馬來西亞、澳大利亞、英國、日本。遷往縣外定居的宗親星羅棋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遷往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四川、河南的太寶公裔孫,據江西榮勝宗親來信說,現已發展到十多萬人。目前在外工作的主要是建國前後因工作關系遷至各省市的。如旅居北京的謝泰萬、謝壽光、謝小平;旅居大連的謝有問;旅居上海的謝海陽(祝珂子)、謝維章、謝軍;旅居海南的謝祝長、謝楊華;旅居甘肅蘭州的謝維垣;旅居江蘇蘇州的謝羅彬、謝國英;旅居廣東深圳的謝明成、謝春華、謝春昌,廣州市的謝晉光、謝爭光、謝劍光、謝勇東,番禺市的謝明魁,梅州市的謝世龍、謝增祥;旅居江西南昌的謝冠奇、謝文濤、謝英群;旅居湖南長沙的謝世流等等。還有旅居本省福州、廈門、泉州、漳州、三明及本市各縣的宗親約計幾百人。
國有正史邑有志,家族有譜人有傳。武平於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而謝氏最早遷入武平的是太寶公,在宋末元初,約於公元1300年左右。在這七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謝家遺址勝跡遍武平,家乘譜牒村村有,如武平城南的「謝氏家祠」,始建於明代中季,後經幾次修復,成了全縣的謝家總祠,前後三棟,寬敞無比、巍峨壯觀(現已廢),現保存了「五馬流芳」牌匾一塊;原「三官堂」到考棚的路坎上有一「成茂公祠」(原縣賓館址);花崗岩條石建成,威武雄壯,是為念七郎謝成茂所建(現已廢);萬安鄉下鎮村有開基始祖「念公祠"(址在大謝屋,即念一郎公祠),十一世祖維達公祠(址在井下窩)、維行公祠(址在大謝屋),十八世祖「偶生公祠」(址在田心裡,即芬齡公祠);上鎮村「爵一公祠」(址在南門樓);象洞鄉光采村開基始祖「百五郎公祠』』;城廂鄉長居村的「寶樹堂」,十方鎮葉坑村的「謝氏家廟」;熊新新塘邊的「百九郎公祠」;中山鎮新城村的朝陽門謝氏家祠「儒林第」;民主鄉林榮村均營的「千一郎公祠」;東留鄉中坊村謝坊的「東山世第」……這些是謝氏聚集宗人、祭祀祖宗的場所。典型的祖墓有城廂鄉東雲村長崗上的太寶公墓(現已重修)、伯五郎公墓;凹坑村謝屋灣飛鵝形的成茂公墓;十方鎮熊新村大坪上的百九郎公墓;象洞鄉光采村的百五郎公墓;萬安的維達公墓。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由武平外遷到上杭湖洋、廣東差乾的宗親,他們認定是武平太寶公裔孫,由武平高梧遷上畲,再遷上杭湖洋後,遷廣東差乾的。但他們把太寶公裔成茂公與成竗公(即百九郎公)合二而一,誤傳了幾十年(有專門考證文章)。而我們開基所在地武平於明、清時期的兩座墳墓仍存,碑文字跡清楚,這是一個有力的證據,證明他們是兩個祖公,不能混淆,現附錄碑文如下:百九郎公碑文是:「元
考百九郎公 大
始祖 謝老 人之墓」,成茂公墓碑文是:」敕封
妣鄒氏一娘 孺
中憲大夫 公成茂 大
太祖鉅鹿: 謝 之 人墓」。
四品夫人 婆 鍾氏 夫
關於譜牒,武平謝氏幾乎村村都有,一般都以手抄家譜為主。清朝時,進士謝耀主編的《平川謝氏族譜》算是最大型、最全面的一部,全書共七卷。民國時期謝氏手抄譜本更普及於民間。長居、均營、朝陽門、葉坑等地的譜本逐趨完善,反映也比較全面。改革開放以後,國運昌隆、文化復興,修譜工作也先後展開,長居明金主編的《謝氏族譜》、中山元昌、熾昌等人編寫的朝陽門《謝氏族譜》,萬安任珂主編的《萬安謝氏簡史》,台灣德興為象洞編寫的《謝氏族譜》等等如雨後春筍,應運而生,這是歷史前進的里程碑,是祖輩繁衍生息的勞動結晶,是歷史的寶貴遺產。武平謝氏於2004年抓住歷史發展機遇,萬眾一心,通力合作,由觀光主編了全縣的《武平謝氏族譜》。這是一件慎宗追遠、敦親睦族的大喜事、大好事;是一本反映武平謝氏淵源、文化,縱貫古今的謝氏文明史,在謝氏家族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最後祝願:梁山寶樹枝繁葉茂,平川芝蘭奼紫嫣紅。
武平謝氏研究會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