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課題一覽表

課題一覽表

發布時間: 2021-03-13 20:57:30

① 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情況一覽表

中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研究,這個我可以無能為力了,你自己寫吧。

② 初中生物科研課題研究有哪些

初中生物小課題研究

一、選題的指導思想
初中生物課程標准教材(人教版)對課標規定的內容標准進行了精心設計和合理整合,突破了多年來傳統的植物、動物和人體生理衛生等部分的學科體系,構建了突出人與生物圈及其關系的學科體系:第一冊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細胞、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冊是生物圈中的人;第三冊包括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第四冊包括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健康地生活以及結語——學習並沒有結束。盡管初中生物新教材尚未編排研究性學習課題,但新教材探究性學習為初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行性。為了與國外基礎教育改革趨勢及我國高中開設研究性學習必修課相銜接,有必要在初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探索。
二、 研究課題的設計
結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材(人教版)的編排體系,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初中二年級是人身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也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飛速發展的時期,因此決定了在初二下學期開展研究性學習小課題研究。學生在學習「生物及生物圈中的生物」基礎上開展為期一周的研究性學習,確定研究的主題為初二下學期第8單元「健康地生活」,確定這一主題的原因是「健康地生活」是初中生物學習的最後一個單元,也是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通過一學期的小課題研究,使學生達到獨立獲得健康保健知識的能力,學會學習。並在研究性學習學期計劃實施中,構建以「自我反饋性評價」為核心的評價體系,而且作為初中生物會考成績的一部分。
根據初中生已有的學識水平和已形成的學習方式,採取以教師提供課題,學生自主選題為主,學生也可自主提出課題,但一定要經過師生論證通過。課題設計如下:
1)心臟病種類及其預防的研究;2)關於合理膳食的研究;3)吸煙與肺癌關系的研究;4)初中生視力情況調查;5)關於艾滋病的調查;6)關於糖尿病的調查;7)調查本市某區學齡前兒童計劃免疫的實施情況;8)酸雨對生物影響的研究;9)南湖公園水質污染的調查和處理建議;10)垃圾與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
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閱歷和興趣提出了如下課題:1)塗改液與人身體健康的關系;2)室內空氣污染現狀及其預防措施;3)踢足球前應做那些准備活動;4)學生上課精神狀態不佳的原因與建議;5)改善教室學習環境的方法;6)方便筷子的危害;7)馬路邊樹木枯萎的原因初探;8)飲水與健康;9)睡眠與健康;10)汽車尾氣的危害與防治等。
三、課題研究目標
研究性學習的根本目的不是預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預期的學習結果,最重要的目的是轉變學習方式。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幫助中學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掌握基本的和基礎的知識與技能,促進他們將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實踐知識與書本知識、各學科知識以及知識與技能的有機結合,建立反映各自特點和有利於未來發展的知識結構與技能結構;引導學生在分析、比較和判斷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正確的價值規范,建構自身內在的價值標准;指導學生初步形成自主性的學習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為發展創新、創業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驗研究過程,了解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實驗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與人合作、熱愛自然、珍愛生命、保護環境意識;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
創新意識;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四、研究步驟
應該說在初中階段開展研究性學習有一定難度。因為學生的知識積累有限,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有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從教材入手。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先由教師確定課題,學生自主選題,學生自己也可獨立確定研究課題,我們經實踐確定研究步驟如下:
1.准備階段(歷時1個月)
(1)公布課題:初二下學期開學第一節課發「致學生和家長公開信」(附錄六),闡明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公布小課題題目、選題原則,歡迎家長作指導教師;並宣布把小課題研究評價納入期末成績評定。(2)小組劃分:每班劃分2—4人小組,自由組合,自主選題,小組自己推薦組長,上報於生物科代表處,由科代表負責統計、列印成生物研究性學習課題選擇情況一覽表,一式三份。一份留在班級,一份交給老師,一份科代表保留。(3)開題指導: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課題開題報告的填寫指導。由於學生沒有接觸過研究方法,因此,在選題結束,利用課堂時間輔導,講明研究方法(即實驗法、調查法、實踐法、文獻法)的選擇及使用。(4)填寫開題報告:開題報告見附錄一。布置學生課外以小組為單位填寫開題報告,要求研究結果以電子演示文稿形式上報,也可發送到老師電子信箱修改指導,這樣將信息技術與研究結果緊密結合便於交流與表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體現主體性教學原則。(5)開題報告:課堂公布各小組的開題報告。目的是引起學生的注意,明確自己分工負責的內容,便於組員之間的研究、交流與合作。
2.研究階段(歷時2個月)
開題報告公示之後,各班、各小組開始研究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互相了解,互相協作,讓每一個課題小組成員都參與其中,每一步的負責人將自己負責研究的內容處理好,由小組長加以協調,出現問題先討論自行解決,解決不了的與指導老師和任課教師相互協商,探討解決。
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經常向老師匯報研究進展情況。針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個別現象個別解決,普遍現象集中解決。像電子演示文稿的製作,各小組製作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利用業余時間輔導學生進行電子演示文稿的製作,全年組有一百多名學生報名參加。為了使學生了解科學方法,走近科學,特從大學聘請教授和博士來校作生命科學研究前沿報告,包括人類基因組計劃、轉基因植物、幹細胞研究進展、基因晶元的研究等。生命科學研究前沿對人類及社會的影響,激發了學生的研究熱情。為了突出過程性評價,及時了解學生研究進展,並給與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和激勵性評價,在研究階段,學生填寫課題活動情況紀錄表(附表二)、課題實施情況的自我評價表(附表三)。
3.總結階段(歷時1個月)
各小組學生將研究結果以電子演示文稿和研究報告的形式提交給任課教師,經審閱後提出修改意見,請學生及時修改,以達到更加規范、科學。
各班將合格的研究報告存儲在計算機中的各班文件夾中,如果對所做的電子演示文稿不滿意,還可修改,在期末以小組形式利用課堂時間開始論文答辯。每節課進行5組,每組陳述和展示時間5分鍾,提問時間3分鍾。
答辯會設置在生物實驗室,各班利用課堂時間進行。出乎預料的是,學生的答辯非常精彩而成功,每個小組的答辯手將本組的研究結果公布於眾,評審組成員是全體生物教師和班主任,其他同學也可做評委,如有同學對他們的研究結果有不同見解或問題當場提出來,由答辯手來解答,其他組內成員可以協助解答。答辯場面非常激烈,頗有點學術探討的味道。當場由任課教師組織填寫課題成果評審表(附表四)。當全班論文答辯結束時學生填寫研究性學習綜合成績評價表(附表五)。

③ 如何填寫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情況一覽表

我不知道你們的研究具體內容,所以不可能幫你寫。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大概內的內容。
1.課題名稱《容中學生綠色文明行為研究》
2.小組組員名單:XXX(組長) XX XXX
3.研究問題的由來
4.研究的預期成果(如數據、情況)
5.對此成果的分析
6.你們的建議
7.感謝(組員、指導老師)還要寫你們研究資料的來源
基本大綱就是這樣

④ 研究性學習課題申報表

潘旭紅研究性學習課題申報表 (1)
課題名稱: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導師:潘旭紅
課題組成員:高二(6)班全體學生 組長:沈洋 班級:高二(6)班
主導課程:英語,語文 相關課程:
1、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收集資料、獨立鑽研,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及探究精神。
知識目標:掌握有關飲食方面的詞彙和句型。
能力目標:擴展學生的詞彙,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語言知識,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標:讓學生了解中西方飲食習慣的異同,培養學生文化包容意識。
2、 研究的主要內容:
中西方飲食文化
3、研究的步驟:
(1)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獨自收集相關資料和圖片,並准備用英語表達。
(2)在課堂上分男女兩大組或者全班分左右兩大組,分別代表中、西兩方,讓學生進行集體討論。
(3)全班匯總中西方各自不同的飲食習慣,並編寫中西方飲食文化異同一覽表。

研究方式
上網或到閱覽室收集相關資料和圖片(小組合作與獨立鑽研相結合)
所需條件
開放微機室、閱覽室
導師意見

審批意見
附:相關資料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這里簡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葯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分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燉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在品嘗菜餚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裡,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協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二、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得模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衛生與營養了。尤其是在經歷了非典以後。還有,人們因為越來越繁忙的工作,覺得中餐做起來太麻煩,不如來個漢堡方便等。這樣一來在飲食上差異也就不太分明了。

潘旭紅研究性學習課題申報表 (2)
課題名稱:家鄉的污染 導師:潘旭紅
課題組成員:高二(6)班全體學生 組長:沈洋 班級:高二(6)班
主導課程:英語, 語文 相關課程:
1、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通過這次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拍攝和收集大量關於家鄉被污染的圖片),引起學生對家鄉環境的關注,了解環境污染的嚴重性,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從而激發他們去思索,尋找解決家鄉污染問題的辦法,為改善家鄉環境盡一份努力。
2、 研究的主要內容:
家鄉的污染
3、研究的步驟:
1. 提出課題: 先讓學生了解世界某些地區的污染情況,然後由教師提出主課題「家鄉的污染」。
2. 選擇子課題: 學生可選其中的任一子課題(1)家鄉的河流污染(2)家鄉的大氣污染(3)家鄉的噪音污染(4)家鄉的土地資源破壞。
3. 調查研究: 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從污染狀況、污染原因等方面去進行社會調查,運用攝影、攝像、檢測、采訪、網上查閱等手段,採集家鄉環境污染問題的資料,並就解決方法提出設想,用英語把它們寫成書面形式。
4. 表達和交流: 在課堂上,學生把自己的調研成果用英語表達出來,展示所收集到的圖片和相關資料,也可通過多媒體把製作的Powerpoint向同學們作展示。
5. 總結: 對這次英語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態度與成果進行評價和總結,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潛力和成功,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研究方式
個人獨立研究、小組合作研究、師生互相協作等形式相結合。
所需條件
開放微機室、閱覽室
導師意見

審批意見
潘旭紅研究性學習課題申報表 (3)
課題名稱:如何提高英語詞彙記憶效益
課題研究活動計劃:
組長:錢洋 成員:高二(6)班全體學生
活動步驟 階段 時間(周) 主要任務 階段目標
一 第1周 選題准備 確定課題
二 第2-3周 資料收集 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相關資料
三 第4-5周 課題論證 篩選、分析和研究相關資料,形成初步成果
四 第6周 研究評價 開展個人自評和小組互評
五 第7-8周 結題展示 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建設性意見
活動形式 問卷調查、開題報告、查閱資料、專家訪談、結題報告撰寫、網頁整理和製作、成果展示板報製作。
訪問的單位或對象 英語教學專家、英語教師、高二同學。
活動所需條件 網路與電腦、自行車、公共汽車、照相機、攝像機、錄音機、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
預期成果 圖片、讀書筆記、文獻摘要、開題報告、結題論文、課題網頁
小組成員分工 (1) 制定工作計劃並安排、督促計劃的落實,記錄文字資料(組長)
(2)查找資料,問卷調查;(全組成員)
(3)共同進行網頁製作;(全組成員)
(4)多媒體製作;(沈洋)
(5)心得體會和總結材料的撰寫。(全組成員)

英語研究性學習問卷調查表
課題:如何提高英語詞彙記憶效益
調查時間: 年 月 日

被訪人姓名
性別 年齡
地址
電話

訪談要點

訪談體會
專家簽字

調查者(簽名):
被調查者(簽名):

研究性學習過程自我評價表
課題:如何提高英語詞彙記憶效益
評價時間: 年 月 日

項 目 自我評價描述
①參與探究學習的態度

②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的體驗

③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狀況
⑤與其他同學協作情況

⑥學習的結果

⑤ 高中會考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情況一覽表物理怎麼填

10組數據見證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社會巨變 國家統計局27日公布「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的開篇,以一連串數據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我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新華網北京10月27日電 經濟年均增速高於世界同期6.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超過6倍,貿易總額由世界第29位躍居第3位,城鎮化水平每年提高0.9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27日公布「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的開篇,以一連串數據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我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GDP從佔世界1.8%升至6%綜合國力由弱到強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國經濟核心指標,是綜合國力的體現。1978年,我國GDP只有3645億元,而2007年上升至24.95萬億元,年均增長9.8%,而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速只有3.0%。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9.8%的增速不僅明顯高於1953年至1978年平均6.1%的速度,而且與日本、韓國經濟起飛階段年均增速不相上下。 30年來,我國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我國2007年GDP相當於美國的23.7%、日本的74.9%,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從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按照世界銀行標准,我國已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 從1132億到5.1萬億元財政家底愈發厚實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帶來了國家財力的迅速增加。 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1979年至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1%。其中,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僅1132億元;1985年翻了一番,1993年再翻一番;1999年跨上1萬億台階,2003年超過2萬億元;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達到51322億元。 國家財力的增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超過6倍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 改革開放以前,城鄉居民生活基本上處在溫飽不足狀態,農村還有2.5億貧困人口。 經過30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生活明顯改善,居民擁有的財富迅速增加。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扣除價格因素,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實際增長6.5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6.3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實際提高7.2倍,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從21.9元增加到1.3萬元。城鄉居民生活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就業持續增加,扶貧取得巨大進展。30年來,我國就業人員年均增加1270萬人,累計創造並實現就業崗位3.7億個。到2007年末,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減少為1479萬人。 從世界第29位到第3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外貿大國 改革開放前,我國基本上處在封閉半封閉狀態。1978年,進出口總額只有200多億美元,利用外資基本是空白。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對外經濟大開放,我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折。200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比1978年增長104.3倍,居世界位次由第29位躍升到第3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 30年來,我國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對外投資從無到有發展迅速。1979年至2007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7602億美元,近年來利用外資一直居於世界前三位。200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非金融部分)僅為29億美元,2007年達到了187億美元。 從1.67億到1.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由短缺到富足 隨著對外開放和進出口貿易的蓬勃發展,我國外匯儲備實現由短缺到富足的歷史性轉變。 國家統計局報告說,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短缺是當時外匯儲備的基本特徵。 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經常項目貿易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為歷史。1990年我國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2006年超過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擴大到15282億美元。 從國有占絕對優勢到非公快速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實現了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轉變。 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77.6%,國有占絕對優勢;2007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下降到29.5%。 國有企業佔比的下降並沒有改變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仍占絕對優勢。與此同時,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對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非公企業產值佔68%。 城鎮化率從17.9%上升到44.9% 城鄉協調共同發展 改革開放在推動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使得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基本實現了由城鄉分割向城鄉協調共同發展的轉變。 我國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年均上升0.9個百分點;城鎮總人口年均增加1453萬人,鄉村總人口年均減少216萬人。 國家統計局報告說,大量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鎮轉移,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城鎮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 主要產品產量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務從短缺到總體平衡 曾幾何時,物資短缺、排隊購物是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商品和服務供給由短缺轉向總體基本平衡或略有結余。 農產品供給能力穩定提高。2007年,糧食產量達50160萬噸,比1978年增長64.6%;肉類產量增長5.5倍。工業產能擴張迅速,製造業大國地位初步確立,第三產業迅速成長。2007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0萬億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了23倍;我國製造業佔世界比重在22個大類中有7個(如紡織品等)名列第一;第三產業增加值實際增長18.6倍。 2007年,穀物、肉類、棉花等主要農產品,以及鋼、煤、水泥、化肥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新增公路269萬公里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瓶頸」不斷緩解 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曾是制約發展的主要瓶頸。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加大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投入取得明顯效果,「瓶頸」制約不斷緩解。 能源生產能力由弱變強。2007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23.5億噸標准煤,比1978年增長2.8倍,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總自給率達90%。 交通運輸能力明顯增強。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萬公里;公路里程由89萬公里增至358萬公里。 郵電通信業蓬勃發展。行動電話用戶由1990年的1.8萬戶迅猛發展到2007年末的5.47億戶;互聯網上網人數達到2.1億人,居世界第二位。 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改革開放前,與經濟發展的落後相比,社會事業發展更加滯後。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社會事業呈現加快發展態勢,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明顯增強。 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007年,全國高等、高中、初中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23%、66%和98%,小學教育凈入學率達到99.5%。2007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比1995年增長9.6倍。 衛生、文化、體育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發展。2007年,我國每千人口醫師數和醫院衛生院床位數達到發展中國家中等偏上水平。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05年的73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2137個,占建國以來總數的99%。 30年的成就巨大輝煌,未來任務仍相當艱巨。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要清醒地認識面臨的諸多問題,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結構矛盾和粗放型發展方式尚未根本改變,農業基礎仍比較薄弱,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國際形勢日趨復雜多變。

希望幫助得到你。

⑥ 研究性課題研究情況一覽表轉基因食品安全研究!!!急急急急!

我的博客里
轉帖
了一些關於轉基因的文章,搜索關鍵詞「虛擬山」「
新浪博客
」。另外,
劉仰
「一個人的世界」新浪博客也有非常中肯的關於轉基因的文章。你可以通過我的博客關聯過的文章進行輻射搜索,可以獲得更多關於轉基因的文章

⑦ 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情況一覽表,植物標本的製作

那就陪你一夜,想學習的什麼研究啊,越糾結什麼東西啊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