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世界科學發展史

世界科學發展史

發布時間: 2021-03-13 20:51:06

⑴ 如何從科學技術發展史了解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過程

我覺得應該也就能夠從一些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比如說是近代的工業文明,這些應該人類歷史文明的一個發展過程,並且這些也是和人類歷史文明息息相關的部分,所以我覺得能夠從一些科學技術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來看,人類文明歷史的一個發展的過程和演變的一個過程。

⑵ 求近200年的科學發展史

19世紀是科學時代的開始。在天文學領域,科學家們開始論及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在地質學領域,英國的地質學家賴爾提出地質漸變理論。在生物學領域,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孟德爾的遺傳規律相繼被發現。在化學領域,原子-分子論被科學肯定;拉瓦錫推翻了燃素說,並成為發現質量守恆定律的第一人;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表了元素周期律的圖表和《元素屬性和原子量的關系》的論文。在文中,門捷列夫預言了十一種未知元素的存在,並在以後被一一證實。十九世紀最重大的科學成就是電磁學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在19世紀之前,人們基本上認為電與磁是兩種不同現象,但人們也發現兩者之間可能會存在某種聯系,因為水手們不止一次看到,打雷時羅盤上的磁針會發生偏轉。1820年7月,丹麥教授奧斯特通過實驗證實了電與磁的相互作用,他指出磁針的指向同電流的方向有關。這說明自然界除了沿物體中心線起作用的力以外,還存在著旋轉力,而這種旋轉力是牛頓力學所無法解釋的,這樣,一門新學科??電磁學誕生了。

奧斯特的發現震動了物理學界,科學家們紛紛做各種實驗,力求搞清電與磁的關系。法國的安培提出了電動力學理論。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 ɡ 苡?831年總結出電磁感應定律,1845年他還發現了「磁光效應」,播下了電、磁、光統一理論的種子。但法拉弟的學說都是用直觀的形式表達的,缺少精確的數學語言。後來,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克服了這一缺點,他於1865年根據庫侖定律、安培力公式、電磁感應定律等經驗規律,運用矢量分析的數學手段,提出了真空中的電磁場方程。以後,麥克斯韋又推導出電磁場的波動方程,還從波動方程中推論出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剛好等於光速,並預言光也是一種電磁波。這就把電、磁、光統一起來了,這是繼牛頓力學以後又一次對自然規律的理論性概括和綜合。

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證實了麥克斯韋電磁波的存在。利用赫茲的發現,義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俄國的波波夫先後分別實現了無線電的傳播和接受,使有線電報逐漸發展成為無線電通訊。所有這些電器設備都需要大量的電,這遠遠不是微弱的電池所能提供的。1866年,第一台自激式發電機問世使電流強度大大提高。70年代,歐洲開始進入電力時代。80年代還建成了中心發電站,並解決了遠距離輸電問題。電力的廣泛應用是繼蒸汽機之後近代史上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電磁學的發展為這次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准備。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現被迅速應用於生產,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歐美國家蓬勃興起。

19世紀,自然科學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物理學中一切基本問題在牛頓力學的基礎上都已基本上得到解決,科學家們給牛頓力學本來解釋不了的電磁現象虛構了一個物質承擔者--以太。把電磁現象歸結為以太的機械運動,他們認為整個物理世界都可以歸結為絕對不可分的原子和絕對禁止的以太這兩種物質始原。

正當古典物理學達到頂峰,人們陶醉於「盡善盡美」的境界時,卻出人意料發生了一系列震驚整個物理學界的重大事件。首先是邁克耳遜和莫雷為了尋找地球相對於絕對靜止的以太運動進行了著名的以太漂移實驗,但實驗結果卻同古典理論的預測相反;在對比熱和熱輻射的研究中又出現了「紫外災難」等古典理論不可克服的矛盾。古典物理學再次受到嚴重的挑戰,第三次面臨重大的危機。

十九世紀未,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能穿透金屬板使底片感光的X射線。不久,貝克勒爾發現了放射性現象。居里夫婦受貝克勒爾啟發,發現了釙、鐳的放射性,並在艱苦的條件下提煉出輻射強度比鈾強200萬倍的鐳元素。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電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傳統觀念,電子和元素放射性的發現,打開了原子的大門,使人們的認識得以深入到原子的內部,這就為量子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量子論是反映微觀粒子結構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與此同時,在對電磁效應和時空關系的研究中相對論產生了。相對論將力學和電磁學理論以及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運動聯系了起來。這是繼牛頓力學、麥克斯韋電磁學以後的又一次物理學史上的大綜合。量子論和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是促成20世紀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理論基礎。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是科技發展史上一項劃時代的成就。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的技術發明大都是延長人的四肢與感官功能,解放人的體力,而電子計算機卻是延長了人的腦的功能。它開始替代人的部分腦力勞動,在一定程度上物化並放大了人類的智力,極大地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現在更是廣泛滲透和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當今時代,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群體化、社會化、高速化的趨勢和特徵異常明顯,我們隨時可能面臨新的危機,新的挑戰,只要我們不斷開拓、不斷創新,科學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⑶ 世界科學發展史中,古代、近代、現代的年代劃分及事件分別是什麼 謝謝回答!

早期文化時期 在史前時代,知識早就以代代相傳方式保存著。到人類踏入農業耕作的時代,寫作的流行使知識能得以傳到千秋萬代。最基本、最古老的科學知識,首推天文學。
古時許多文明國家,都會利用觀察收集天文上的資料,並以系統性方式紀錄。雖然並沒有嚴謹的研究方式,許多關於行星和星系的自然現象,都開始有了理論上的闡釋。
一些人體結構的研究開始顯現,並且開始有人觀察動物和植物的特質;同時一些煉金術的理論,也在幾個主要文明出現。這是化學的原始面貌。

古典上古時期 面對著一些實際性問題的解決,包括編制歷法和疾病治療,純粹的自然科學研究慢慢開始興起。當時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通常不被稱作「科學家」,而被視為科學上的哲學家。
最早期的科學哲學家起源於古希臘。最早的一群曾向人發問過一個問題:「宇宙是從何而來?」。其後以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為首的後起者,相繼出版了首批的自然哲學著作。雖然著作里的理論並不是相當具結構,並有一些理論被後世推翻,但卻為後世的科學探索,奠下重要基礎。在這段期間,不同形式和類型的科學,都開始有個雛型。這包括了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等等;而一些像物理和數學的簡單理論,也開始出現。最典型的例子,首推畢達哥拉斯發表的畢氏定理;阿基米德發現了「槓桿原理」和「力矩」的觀念。

中世紀時期 自古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踏入中世紀。這時歐洲進入了一個封建制年代,整個知識都是由教廷壟斷,只有東面的拜占庭帝國還是學術中心。科學在這時無從在歐洲發展,一直到十二至十三世紀為止。
與此同時,希臘哲學已經在中東世界的阿拉伯酋長處獲得了一定支持。在7至8世紀間,伊斯蘭教蓬勃發展,給科學技術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由各方贊助的獎勵制度一直持續到了14世紀。此外,中東通行的阿拉伯語使各國的科學技術交流得以無障礙地進行下去。從拜占廷帝國得到的希臘和羅馬科技文章與印度傳來的研究成果為中東的科技研究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根基。麥加朝聖也給了全伊斯蘭世界的科技學者們合作交流的機會。
伊斯蘭科學家對實驗的重視遠超過希臘人。波斯數學家穆罕默德·阿爾·花拉子模在數學上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現在通行的「演演算法」即是從他的名字演變而來。「代數學」一詞則是由他的一本著作「al-jabr」演變而來的。薩比科學家巴塔尼為天文學和數學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而波斯人拉齊則在化學上有卓著成果。巴塔尼為希巴克斯的測量方法做了改進,這在他的《大成》中有記載。巴塔尼也為地球軸長的測量作出了貢獻。阿拉伯鍊金術雖然嚴格地說不算是科學,但是其主要思想影響了羅傑·培根,使他發明了實驗理論。阿拉伯鍊金術也對艾薩克·牛頓有很大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 十二世紀歐洲出現了中世紀大學,標志著知識界在歐洲復興。同時十字軍東征使歐洲開始與伊斯蘭世界接觸。頻繁的通商容許了文化的交流,令教廷在知識上壟斷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舉例十二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中國旅遊,並在回國後著有《馬可波羅游記》,使歐洲人的眼界有所擴闊。
種種因素都助長了文藝復興的興起。城市在義大利崛起,住有大量新資產階級。他們都信奉新柏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慾主義的束縛,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與此同時聖方濟各會的宗教激進主義,力圖摒棄正統宗教的經院哲學,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這時羅馬教廷也在走向腐敗,歷屆教宗的享樂規模,比一般民眾還要厲害。他們也在保護藝術家,允許藝術偏離正統的宗教教條。哲學、科學都在逐漸地在比較寬松的氣氛中發展,也醞釀著宗教改革的前奏。
這段期間最為明顯的變化乃天文學。當時教廷強調「天動說」,認為太陽是圍繞著地球旋轉。波蘭人哥白尼是第一位提出太陽為中心——日心說的歐洲天文學家,一般認為他著的《天體運行論》是現代天文學的起步點。其後經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提倡,「地動說」開始傳播甚廣,進而導致教廷把其軟禁。
這時的科學發展乃自古希臘以來最為發達,其發達程度甚至超越了古希臘時代。如伽利略便最先使用科學實驗和數學分析的方法研究力學。他認為選擇得當的數學證明,可以用來探索任何牽涉到定量性的問題。同時期的開普勒除了在天文上提出了嶄新的見解外,還首度以幾何概念發展出光學概念。

科學革命時期 文藝復興使歐洲知識界重視生機,不但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包括化學、生物、醫葯等領域都有創新見解。其對科學所產生的影響力,至今仍非常深遠。大多科學史專家都認為十四至十八世紀乃科學革命的年代。其中部分更認為自哥白尼於1543年出版著作《天體運行論》開始,歐洲已踏入科學革命時代。
艾薩克·牛頓在這段時期的科學思想家包括:
安德烈·維賽留斯(Andreas Vesalius):1543年出版了《人體構造》,解釋了血液在人體內循環的過程,還從解剖屍體組裝了第一副人類骨架。
威廉·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1600年出版了《論磁石》,是物理學史上第一部系統闡述磁學的專著。
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對十六世紀末期所認知的星體進行了詳細並且准確的觀測,為開普勒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數據。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通過分析和確定科學的一般方法和表明其應用方式,給予新科學運動以發展的動力和方向。
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通過解剖等手段展示了血液的循環。
勒奈·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演繹推理的先驅,1637年出版了《方法論》。
安東·范·列文霍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建造了高清晰度的單顯微鏡,研究了毛細管循環和肌肉纖維。他觀察了血球、精子與細菌,並繪出了它們的形象。於1683年發現了細菌。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87年7月5日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及牛頓運動定律,是經典力學的基石。牛頓還和萊布尼茨各自獨立地發明了微積分。

現代科學 科學革命使世界科學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它使科學知識內容大大擴充,而絕大多數都是今日研習科學者必須認識到的知識,例如地動說和牛頓運動定律等等。到了十九世紀,科學研究已變得相當具系統,並分成不同派別,一直延至二十世紀。

⑷ 古代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史

您這個題目太大了。向您推薦一套書:牛津版《技術史(A History of Technology)》,大一點的圖書館里應該能找到中文版。

這是目前為止最具權威性的世界技術與社會發展通史,涵蓋自遠古至20世紀中葉人類技術的歷程。

全書共7卷:
第Ⅰ卷:遠古至古代帝國衰落(史前至公元前500年左右)
第Ⅱ卷:地中海文明與中世紀(約公元前700年至約公元1500年)
第Ⅲ卷:文藝復興至工業革命(約1500年至約1750年)
第Ⅳ卷:工業革命(約1750年至約1850年)
第Ⅴ卷:19世紀下半葉(約1850年至約1900年)
第Ⅵ卷:20世紀(約1900年至約1950年)上部
第Ⅶ卷:20世紀(約1900年至約1950年)下部

其中前3卷符合您的要求。

該書編纂歷時30年,牛津大學出版社於1954~1978年出版。英國著名科學史家、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長查爾斯·辛格(Charles Singer)等4人為主編,全書各章均由相關領域的200餘位國際知名學者撰寫,不僅內容全面系統,史料非常翔實,見解精闢,具有極高的學術水準,而且可讀性極強,行文優美,並包含3000餘幅照片和專門繪制的插圖。

如果有可能,我個人建議您最好看一看這套書英文版,因為中文版某些地方的翻譯有點兒問題。當然,這套書無論中英文版都是難得的好書,令人耳目一新,個人強烈推薦。

補一句,人民網上有這套書前3卷的部分內容,您可以看一看是否合您的口味。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49173/49180/index.html

最後批一下2樓,不懂裝懂。

⑸ 人類近代科學發展到今天,有幾百年的歷史

五百年了
近代自然科學則是指從16~19世紀這一時期的自然科學,又稱為近代實專驗自然科屬學。19世紀末和20世紀是現代自然科學發展的時期。
從15世紀始,出現了全新的自然觀念。人是世界的中心,人高於自然。人類藉助科學發現和發明,掌握自然規律, 就能夠合理利用自然,讓自然界為人類造福。近代自然科學在古代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產生,但又不同於古代自然科學。從古代自然科學發展到近代自然科學,這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一次大飛躍,標志著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
15世紀中葉,資本主義政權陸續在歐洲各國建立,資產階級革命為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提供了社會條件。在這同時,科學本身為爭得自己的獨立地位,擺脫宗教的桎梏,也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許多科學家為堅持真理而獻身的精神,在科學史上寫下了壯麗的篇章,實驗科學的興起,更使自然科學有了獨立的實踐基礎。從此,近代自然科學開始了它的相對獨立發展的新時代。

⑹ 世界物理學發展史

托勒密構築地心學說
哥白尼吹響革命號角
布魯諾血染鮮花廣場
伽利略蒙冤羅馬教廷
第谷慧眼精確畫星圖
開普勒模型立法天空

一座金碧輝煌的經典物理大廈
力學
阿基米德開創靜力研究
斯台文推動靜力學發展
伽利略糾正千餘年謬誤
牛頓統一天地間的運動
哈雷預言大彗星的回歸
赫歇耳兄妹發現天王星
兩青年預言海王星位置
卡文迪許智測引力常數
熱學
托里拆利發現真空奧秘
帕斯卡奠定水壓機原理
格里克實驗震驚馬德堡
玻意耳發現氣體等溫律
華氏與攝氏首創新溫標
瓦特蒸汽機推動大生產
卡諾揭開熱機效率之謎
倫福德挑戰熱質說幽靈
邁爾首先提出能量守恆
焦耳畢生測量轉化當量
亥姆霍茲論證能量守恆
開爾文奠定熱力學基礎
克勞修斯建立熵的概念
布朗粒子敲開統計大門
麥克斯韋確定分子速率
昂內斯發現超導新現象
電磁學
吉爾伯特開創靜電研究之風
富蘭克林大無畏風箏引天電
庫侖建立靜電相互作用規律
伏打發明電堆提供新型電源
奧斯特打開電磁聯系的大門
安培奠定電動力學研究基礎
歐姆奮勇闖開了動電的荒原
法拉第實驗開創電的新時代
麥克斯韋完成電磁理論大業
赫茲用實驗統一電磁波家族
馬可尼的無線電波遠渡重洋
貝爾三次類比突破通話障礙
愛迪生千百次試驗發明電燈
光學
斯涅耳超越前人巧證折射律
牛頓用三棱鏡揭開白光奧秘
基爾霍夫奠定光譜分析基礎
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動新理論
楊氏挑戰權威復興波動學說
馬呂斯開拓偏振現象的研究

⑺ 誰有世界科技發展的歷史

科學技術發展史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也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
分。今天,當人類豪邁地飛往宇宙空間,當機器人問世,當高清晰度數字化彩電進入日常家
庭生活,當克隆羊多利誕生驚動整個世界,當人們在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神奇功能而嘆為觀止
的時候,你是否了解化學工程的一個分支學科——分離科學——的優異功效在現代科學技術
發展中的貢獻與地位呢?

信息科學、材料科學和生物工程被譽為當今三大前沿科學,新材料還被譽為現代文明的支柱
之一。這是因為沒有花樣繁多、品種齊全、功能奇特、高純度的新材料,所有的高新技術只
能是空中樓閣,電腦、機器人、宇宙飛船等都只能是天方夜譚,所以不管怎麼樣的高新技術
,都是要以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進而分離或合成出高純的材料為基礎的。化工分離純化技
術作為科學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人類的各種需求變成現實提供了可靠的保證。現代分離
技術已經可以使產品的雜質含量低於十億分之一,被譽為現代分離能手的溶劑萃取(液液
萃取)就是現代分離技術中的一種。例如在核燃料的後處理中,用萃取分離技術對被輻照過
的核燃料進行處理,提取人工核素釒不239,其中鈾和鈈的收
率均可以達到999%。去除強放射性物質的效果(去污系數)可以達到106~108。

「溶劑萃取」作為一個名詞,也許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作為一種實用的分離方法,卻早已被
人們應用於實踐中。溶劑萃取用於無機化合物分離的歷史是有案可查的。1842年皮爾哥德(P
eligot)首
先發現用二乙醚可以從硝酸溶液中萃取硝酸鈾醯。隨後人們又在實踐中發現了其他一些無機
物也能被某些有機物所萃取,並據此初步建立了半經驗的液液平衡的定量關系。到19世紀
末,能斯特(Nernst)利用熱力學基本原理對液液平衡關系進行了進一步闡述,提出了著名的能斯特分配定律,該定律為萃取化學和化工的發展奠定了早期的理論基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人們開始將萃取分離技術應用於有機化工和石油化工領域中,如用酯類萃取劑萃取醋酸,用
液態二氧化硫作為萃取劑從煤油中去除芳烴。20世紀30年代,人們試圖將萃取分離技術應用
於稀土元素的分離,但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40年代,原子能工業
在戰火中誕生,基於生產核燃料的需要,萃取分離技術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應用中均得
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磷酸三丁酯作為核燃料的萃取劑得到應用後,萃取分離技術進入了
一個嶄新的階段。隨後,萃取分離技術在稀土的分離、濕法冶金、無機化工、有機化工、醫
葯、食品、環境等領域不斷得到應用,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現在,萃取分離技術幾乎可以涉及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已成為分離技術中的主要成員之一。因此,只要你認真了
解一下萃取分離技術的輝煌歷史,就會被其優異的功能所吸引。
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由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轉變的歷史時期,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現代科學技術也在從大科學技術時代向超大科學技術時代轉變。這個時代的科技發展既有別於個人主導下的小科技時代,也有別於政府主導下的大科技時代,而是一個以企業科技創新為主體的多元化的科技發展時代,超常規科學技術的發展將逐步取代常規科學技術成為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主流。
在這樣一個歷史轉型時期,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正面臨著一次嚴峻的挑戰和一個非常良好的發展機遇。科技發展的超大科技時代必然引起各國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的調整。作為一個關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研究人員,本人願在此與廣大網友就「超大科技」問題及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建設問題與網友進行互動與探討,以期為國家發展獻計獻策。
中國現代科學史研究亟待開展
「人創造歷史,卻對自己正在創造的歷史茫然無知。」西方哲人的這句名言陳述的好像正是我們面對的現實。100多年來,我們這個具有悠久史學傳統的文明古國,在近代化的大潮中顛簸沉浮,進退失據,至今仍然處於追趕先進的路途上。因此,對於自己的近代史,往往覺得乏善可陳,不堪回首,或不屑一顧,或無暇顧及,或有意迴避,甚至刻意編造。近代與古代的強烈對比,尤以科學技術史為特出,加之一段時期極左思潮的泛濫使人們諱言近現代史,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古代科學技術史是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主流,近現代科技史則少人問津,在相當程度上仍隱身於歷史的重重迷霧之中。

⑻ 中國在世界科技發展史上的地位的變化

中國是世界上古人類文明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人類文明的發展,在遠古時代,萌芽狀態的科學技術主要體現在生產工具的製作和發展。而生產工具的製造和發展也構成了早期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到公元紀元前後,大致上依次完成了上述三個時代的過渡。

舊石器時代的先民使用打擊的方法製造各種石器,而沒有任何進一步加工。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幾百處,在這些遺址中發現了用火的證據,比如北京人遺址的灰燼的堆積層厚達6米。此外舊石器時代的先民也開始製造並使用骨器、繩索。

我們的先民大約是在距今約1萬年前左右,從舊石器時代發展到新石器時代。新、舊石器時代的區別是:出現了經過加工的、更加合用並有鋒利刃口的磨光石器。由於可以在石器上鑽孔而創造了綁扎得更好的帶柄石器(斧、耙、鋤等),還發明了制陶技術(又一種火的應用技術,熟食以及各種器皿更加多樣)。此外弓箭普遍使用,出現了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甚至已經開始釀酒。

我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已經開始出現銅器。商代中期以後我國的青銅技術逐漸成熟。青銅工具和大規模奴隸勞動的使用,使社會勞動分工進一步得以實現,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甲骨文、金文的出現和發展,使中國進入了有文獻可考的歷史時代。文字的出現使得文明發展大大地加速。

春秋戰國時代,對中華文明史講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社會發生急劇變革的同時,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思想等等都在快速的發展。社會思想方面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各家學說爭論的重心,乃是社會秩序如何變革以及道德觀、倫理觀、價值觀等等如何規范。在諸子百家思想當中,涉及到與科學技術有關的內容則不是很多,例如對後世曾經具有長期影響的儒、道兩大家,他們的思想並不很重視科學和技術。相反,我們卻可以說他們大都是輕視甚至可以說是反對科學技術的。

首先儒家講的「六藝」,道家講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雖然他們都談到了「天人關系」,但他們大都是要人們順從天意,很少要求人們應該對天、地、自然界的實質進行科學意義上的研究。實際上,也可以說先秦諸子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和關心都是比較缺乏的。雖然在《孟子》那裡可以看到「苟求其故,雖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孟子·離婁下》)之類的話(清末科學家李善蘭就曾用「苟求其故」的思想來解釋科學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孟子》思想的中心並不是提倡人們應該利用「苟求其故」的精神去進行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孟子》思想的中心還是講究「性善」、「性惡」的倫理學說,以及講究「王道」、「霸道」、「民為貴」等等政治思想,探討人們應該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其次,在諸子百家的顯學之中,特別是儒、道兩家,不僅缺乏關於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研究,而且可以說他們對此都是持比較反對態度的。儒家把它們看成是「奇技淫巧」,認為紂之所以失天下就是因為他「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還說「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殺」,並認為「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凡執技以事上者,不二事、不移官,出鄉不與士齒」。由此可見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是很卑賤的,而且不時還有被殺頭的危險。而道家則認為:「人多利器,國家茲昏;人多技巧,奇物茲起」;「常使民無知無欲」;「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再次,儒家認為「玩物喪志」、「君子不器」,鼓勵君子要追求「大學之道」,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等說法。道家也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等等。他們所追求的「道」,大都屬於精神境界、倫理道德的范疇。

第四,戰國以後的中國社會,儒家一直處於統治者的地位。統治者心裡也明白,在治理國家方面,單單只是一味的追求思想意識、倫理道德也還是不夠的,也還有必要解決國計民生的問題。這也就是儒家傳統思想中「經世致用」的思想。而「經世致用」思想的提倡,又在於是為了統治者「長治久安」狀態的維護。這一思想並不能形成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強大推動。雖然如此,但它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終歸還是有好處的。但是單單是依靠「經世致用」的思想來發展科學技術,那恐怕還是遠遠不夠的。

當然,春秋戰國時期,諸家蜂起,百家爭鳴,名家辯學很是發達。這種爭鳴對學術的發展(包括科學技術在內)是有利的。在其後的中國歷史進程中,也是如此。

在先秦諸子百家之中,相對的說,墨家則是比較重視科學和技術,而且同時墨家還對古代的邏輯學方面的發展有所建樹。但是墨家的這許多建樹,其目的也並不是為了自然奧秘的探索和對各種技術的深入研究。它們乃是為了貫徹墨家的政治主張——「尚賢」、「上同」,「節用」、「節喪」,「非樂」、「非命」,「天志」、「明鬼」,「兼愛」、「非攻」等五組、十大主張(「十事」)來服務的。而且墨家並沒有像儒家和道家那樣得到持續的發展,秦漢以後幾乎成為「絕學」,在社會上也較少具有什麼影響力。當然這並不排除它的某些思想、它的某些論辯方法被儒、道兩家所吸收。

總之,在戰國時期形成的上述思想長期地影響著其後的中國社會,中華文明對社會倫理、秩序等問題的關心,超過了對自然現象的理論探求。

兩漢——中國古代科技體系的形成

對我國後世產生久遠影響的各個學科的體系大都在漢代形成,定下其後影響悠久的模式並且出現了實際上是為後世樹立了樣板的各種著作。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訓,經過楚漢相爭而奪得天下的漢王朝,雖說是「秦皇漢武,略輸文采」,但漢王朝卻以其渾厚剛強的氣魄,不只是開創了自己的四百年家業天下,而且也開創並且構築了其後持續了大約二千年之久的封建國家方方面面的基本模式。

兩漢時期,從社會經濟形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本主義)、國家型制(中央集權)到官僚體系(六部、百官以及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員),甚至它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識形態政策,都無不成為其後持續大約二千年歷朝歷代封建帝國所效法的模式和樣板。在科學技術方面也是如此。科學技術的許多門類,大多是在兩漢時期,定下其後影響悠久的模式並且出現了實際上是為後世樹立了樣板的各種著作。

漢武帝時期編制的《太初歷》,通過西漢末年劉歆編制的《三統歷》,在《漢書·律歷志》中記錄流傳下來。《漢書·律歷志》以及其中所錄載的《三統歷》便成為其後歷代《律歷志》以及歷代各種歷法的模式和樣板。陰陽合歷的模式,其中包括了氣、朔、閏、交食、五星、晷漏等完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體系。這種歷法的基本模式、框架一直被遵循下來,甚至在西方近代歷法已經傳入的明清時代(《大統歷》、《時憲歷》),也沒改變。數學方面則出現了以算籌為主要計算工具、以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為主要目的、以《九章算術》為模式範本的體系。醫葯學方面,形成了以《內經》、《傷寒論》為代表經典的醫學理論,和以《神農本草經》為代表的傳統葯物學體系。地理學方面形成了以《漢書·地理志》代表的疆域地理志的體系,成為後來歷代正史中的《地理志》所遵循的模式。此外在地圖繪制、建築,還有制瓷和造紙,這些造福全人類的發明,也都在漢代形成其基本模式的。

對我國後世產生久遠影響的各個學科的體系大都在漢代形成,這與漢代政治上大一統局面的出現,雖然還不能說其間有什麼直接的聯系(各個門類的科學技術當然自應有其各自發展的內在規律),但是,大一統作為時代的潮流,時代的趨勢,也不能不對各個學科體系的形成施以時代的社會影響。人們開始總結先秦以來各個學科所積淀下來的知識和經驗,繼往開來,形成了諸多學科自身發展的體系。正如明末思想家顧炎武所說:「漢興以來,承用秦法,一至今日者多矣。」

秦漢以來,由於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設置了天文、農、醫、建築、水利、冶鐵以及各種手工業的管理機構和各級官員。科學技術的發展,幾乎完全被控制在這些機構和官員的手中,形成了官辦、官營的局面。

這些管理機構和管理官員的設置,對新技術的快速推廣起到良好的作用,它可以使農耕、鋼鐵、土木建築、漆器製造等技術迅速在全國各個地方推廣開來。由於財力、物力、人力都「雄厚」,這時可以興辦比較大的項目和工程。英國著名的科學史家李約瑟曾經議論道:「在技術創造性方面,古老的中國官僚社會當然比不上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但它卻要大大勝過歐洲封建社會或希臘奴隸社會。」漢初的數學家張蒼、耿壽昌,著名科學家張衡以及對造紙術進行過重大改進的蔡倫,都曾是這樣的官吏。其他如天文儀器的製造、水利工程的修建、東西兩京的都市建設、宮廷和皇家園林興建、兩漢長城的整備、隋唐時期南北大運河的開通等也都無不仰仗官辦官營的優勢。

但是官辦官營的缺點也是十分顯然的。其最明顯的缺點便是不計成本,形成對材料、資源、人力的浪費,甚至虛報產量,或是盲目追求數量而不顧質量。再有官辦官營往往是產生貪官污吏的溫床。西漢中晚期,在冶鐵官營的過程中,就產生了不少的弊病:「縣官鼓鑄鐵器,大抵多為大器,……不給民用,民用鈍敝,割草不痛。」而且還會出現「鐵器苦惡,價貴,或強令民買賣之」(《史記·平準書》)的情況。我在陝西省的縣級文化館見到出土於地下的漢時「縣官鼓鑄」的大鐵犁,在黃土高原上真的是「十頭黃牛也拉不動」,真的是「不給民用」的廢物。

宋元時期何以會形成古代科技發展高潮

「每當人們研究中國的文獻中科學史或技術史的任何特定問題時,總會發現宋代是主要關鍵所在。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或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李約瑟

宋元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明(當然應該包括科學技術在內)發展的高潮時期。正如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所說:「每當人們研究中國的文獻中科學史或技術史的任何特定問題時,總會發現宋代是主要關鍵所在。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或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

宋元時期中國的傳統數學出現了四大數學家及其著作:秦九韶及其所著《數書九章》、李冶及其所著《測圓海鏡》和《益古演段》、楊輝及其所著《詳解九章演算法》和《日用演算法》等、朱世傑及其所著《算學啟蒙》和《四元玉鑒》。宋元數學在高次方程和高次方程組、高階等差級數求和、聯立一次同餘式解法、「天元術」「四元術」(中國古代特有的代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領先世界數百年的輝煌成就。

宋代的天文觀測儀器比較齊備,多次進行了恆星觀測(至少有四次規模較大),多次製作了星圖。宋代一共進行了18次的歷法改革,對各種測算方法和計算方法也進行了許多改進(三次內差法等等)。在元代則出現了郭守敬、王恂等所編《授時歷》,被認為是我國傳統歷法中最優秀的一部。

在傳統醫學方面,則有金元四大家的出現:以劉完素為代表的「寒涼派」;以張從正為代表的「攻下派」;以李杲為代表的「溫補派」;以朱震亨為代表的「養陰派」。「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醫學門戶、流派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傳統醫學的發展。

在農學方面,也出現了宋元時期的四大農書:陳旉的《陳旉農書》是第一部關於南方稻作的農書;《農桑輯要》是元政府組織人力編寫的;王禎編寫的《王禎農書》是第一部兼論南北農業技術的農書,還繪有「農器圖譜」;魯明善(維吾爾族)所編《農桑衣食撮要》是一部月令體農書,比較通俗,包含有西北少數民族的一些農事活動情況。

中國古代的三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到了宋元時期都達到了廣泛使用的成熟階段。三大發明的西傳,使得西方社會在各個方面加快了其進步的節奏,促使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逐漸轉型為以商品經濟為主的經濟形態,向社會近代化的方向迅速推進。

著名近代學者嚴復曾說過:「若研究人心政俗之變,則趙宋一代歷史最宜究心。中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為善為惡,姑不具論,而為宋人之所造就,十八九可斷言也。」國學大師王國維也說:「天水(天水是趙姓的郡望——本文作者注)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歷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宋史專家鄧廣銘則說:「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兩宋期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而日本漢學家內藤湖南則早就認為:「中國中世和近世的大轉變出現在唐宋之際,是讀史者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唐代是中世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

宋元時期科技發展高潮及其頂峰的形成,宋元時期科學技術的繁榮,都是有著深刻的時代原因和社會背景的。

首先,太祖、太宗兩朝採取了一系列中央集權的種種措施,獨攬大權,使軍、政、財等權力集中於中央,集中於皇帝手中。較高層次中央集權的國家形態(皇帝獨裁)及其官僚架構的模式,也為中國以後又大約持續了一千年之久的元、明、清等各個王朝所效法,為其樹立了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政權樣板。

其次,從社會經濟發展方面來看,唐中葉以來,以楊炎兩稅法的財政改革為法律標志,土地國有的制度——均田制崩潰瓦解,庶族地主經濟以及小自耕農經濟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土地買賣更加自由。到了宋代,土地所有權頻繁發生轉移,正如詞人辛棄疾所寫的「千年田,換八百主」。土地佔有制度的改革對以農業立國的中國來講,其意義是帶有根本性的改革意義的。並且改革以後土地制度新的佔有模式、它的影響,也都貫通在其後千年左右的中國社會之中。

再次,科舉考試制度,尤其是貢舉科舉制度的日益成熟,取士不問門第,而且在錄取的名額數量上也遠遠超過了唐代,有人統計過,僅北宋一代即開科69次,進士和諸科共取士約為61000餘人。為了打破門閥貴族的世襲制度,自隋唐時期開始的科舉考試制度,到了宋代方

才可以說發揮了實際的效果。反映在科學技術方面,則是出身低微的人的一些發明創造事跡,有更多機會出現在各種著作之中。

第四,從文化思想方面來說,自唐中葉開始,也發生了許多變化。例如元稹、白居易所提倡的新樂府運動;韓愈、柳宗元所提倡的古文運動;啖助、趙匡所倡導的新經學運動等等。為了使儒家思想復甦、復興,人們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

第五,如果我們沒有注意到宗教思想方面所發生的變化,那麼關於宋元社會思想背景的討論則將是很不全面的。當時的宗教思想主要有佛、道兩家,而且是以佛家為主。佛家思想隨佛教於西漢時開始傳入我國,到了唐代中期以後,林立紛呈的各個宗派逐漸式微,而以六祖慧能為開山祖的南禪宗卻一枝獨秀,得到了很大發展。有人說:南禪宗的出現說明佛教思想中國化的最後完成,使佛家思想由出世的變為入世的、平等的,從而和中國的傳統思想更加接近。六祖號召回到世俗中間去:「若欲修行,在家亦得」,「離世求菩薩,恰如求兔角」。有人更進一步認為:禪宗思想的這一發展實際上是在中國發生的一次宗教改革,而其意義並不亞於馬丁·路德在西方進行的宗教改革。

第六,在教育思想方面,唐代科舉以辭賦取士,崇尚聲律浮華,積重難返。號稱北宋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則有針對性地提倡「明體達用之學」的思想,深受歡迎,影響甚大。特別是「分齋教學」的教學方法,更是他教育革新思想的核心。「分齋」就是整個學校分為「經義齋」和「治事齋」,相當於現代的分科教學。特別是「治事齋」中又分:治民、講武、堰水、歷算等科,承認自然科學在學校教學中的地位。其實,「經義齋」所講究的乃是中國傳統的「讀經」(當然也是新的讀經方法),而「治事齋」乃是學以致用方法的提倡,這標志著傳統儒家思想中的「經世致用」思想又再次抬頭並且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第七,北宋時期出現了一批「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網路全書式的人物。沈括及其所著網路全書式的著作《夢溪筆談》,很得到各方面的稱頌。沈括還和蘇頌一道編輯了《蘇沈內翰良方》,這是一部醫書。林靈素在為這部書所寫的序言中說:「(沈括)凡所至之處,莫不深究。或醫師、或巷裡、或小人,以致士大夫之家,山林隱者,無不訪求。」這些博學多才的人物「成批的」出現,明顯的是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風氣、思想潮流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

和沈括極相類似的人物中,有歐陽修之子歐陽發,他「少好學,師事安定胡瑗,……自書契以來,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靡不悉究。」和沈括同樣也曾奉使赴遼並同樣也是以熟知地理、描繪地圖而聞名的劉敞,據《宋史》記載:「敞學問淵博,自佛老、卜筮、天文、方葯、山經、地誌皆究知大略。」類似的人物還有參加研製水運儀象台的宰相蘇頌,《宋史·蘇頌本傳》說他雖官高為宰相,但「自書契以來,經史九流百家之說,……律呂、星官、演算法、山經、本草、無所不通」。一代名臣司馬光也是:「於物澹然無所好,於學無所不通」(見《宋史·列傳第95·司馬光本傳》)。

在這些人物當中,王安石當然要比其他人物顯得更為突出一些。王安石曾經給同是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寫過這樣一封信:

「世之不見全經,久矣。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故某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然後於經為能知其大體而無疑。蓋後世學者與先王之時異矣,不如是不足以盡聖人故也。」

王安石在這里首先是強調:時代變了,時代不同了(後世學者與先王之時異矣)。在這樣變革了的時代里,如果不博學多問,將學不到任何東西(不如是不足以盡聖人)。他提倡親自走出書齋,接觸實際社會、解決社會實際問題(農夫、女工無所不問)。要求博學多能,力圖開創是屬於自己時代的新的思想方法、建立是屬於自己時代的新的思想體系(於書無所不讀)。應該說,這才真正是有宋一代的新的思想潮流和新的時代精神。

在這種思潮的社會背景之下,影響其後千餘年的新的儒家學說,後來被稱之為「宋明理學」的哲學思想體系逐漸形成。在宋代,由北宋的邵雍、周敦頤發其端,由張載、程顥、程頤創立體系,至南宋則由朱熹集其大成,由陸九淵為代表又形成了朱、陸相互抗辯的反對派等等,這也就是宋明理學——新儒學的興起和建立。此外還有以王安石、陳亮、葉適等人所主張的反對理學的觀點,和理學不斷相互辯難,十分活躍。

理學在宋代,既不像漢代儒術那樣被崇為一尊,更不像元、明時期把朱熹思想定為不準逾越的官方哲學那樣不可侵犯。在宋代,一定程度上參加討論的各方,可以做到自由討論,各抒己見。這種學術空氣無疑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有利的。

理學家們主張「窮理」、「格物致知」。「窮理」和「格物致知」的精神如果能夠以自然科學的研究為目的,其成果自當是不可限量。而且「理」「氣」二元論,在一千多年前的當時,不論是用來開拓思路或是闡述終結成果,都堪稱是相當不壞的工具。但是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一位知名的理學家曾經在自然科學研究方面做出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同時我們也沒有發現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成就的取得是基於理學的思維。在這里,我只不過是想說明:是理學(清人因其產生的時代而將其稱之為「宋學」)得以創立的時代精神,同時也正是這種時代精神,構成了宋元科技高潮的社會思想原因。

是產生兩漢經學的兩漢時代精神,使得兩漢時期成為在科學技術的許多門類中立模式、創樣板的時代;是產生魏晉玄學、竹林論辯的六朝時代精神,形成了六朝時代很有創造力的各學科的科學思想;是產生宋元理學的時代精神,促成了宋元時期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發展頂峰時期的到來。

明清實學和西方科學技術的第一次傳入

在明末清初的實學思潮影響下,產生了大批的傑出人物,其中有思想家、文學家、歷史學家、自然科學家、醫生等各方面人物。在百餘年間的短暫時期內就涌現出如此眾多的傑出人物,真可謂是群星燦爛。這一現象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明末清初一段歷史,在漫長的中華文明史上,雖然比較短暫,但它卻是一個特色鮮明的重要時期。它的這些特色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腐朽的明王朝的逐漸衰亡和新興的清王朝的逐漸興起。二是在經濟上則是傳統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商品經濟的抬頭發展。三是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和殖民地,西方國家向東方挺進,並且開始進入中國。伴之而來的則是西學(科學技術是主要內容之一)的傳入及其影響的日益擴大。四是在人們的思想方面,則是明中葉所興起的王陽明心學開始分化。在人們對王學末流的批判過程中,興起了一股經世致用,以求實、務實為中心內容的實學思潮。

明王朝施行的《大統歷》是沿用了元王朝的《授時歷》,到明代成化年間已經累計使用了三百餘年,因此「成化以後,交食往往不驗,議改歷者紛紛」。但直到明末的萬曆38年(1610年)11月朔,朝廷的日食預報再次發生錯誤。明王朝才開始考慮利用當時傳入的西方天文知識進行歷法的改革。明亡之後,傳教士們又將明末所編《崇禎歷書》改頭換面改成《西洋歷法新書》,獻給滿清朝廷,成為編制清代《時憲歷》的基礎。

當中國的傳統文明還在傳統的老路上徘徊而且踏步不前的時候,西方的近代文明(包括科學技術在內),經過文藝復興時期,卻在大踏步地向前發展。

伴隨著西方早期的殖民活動,傳教士們展開了世界范圍的廣泛活動,來到遠東。利瑪竇是成功進入中國內地的較早的傳教士之一。經過長期摸索,利瑪竇終於找到了可以通過科學技術打開向中國傳教的途徑。於是根據利瑪竇的請求,羅馬教廷陸續派來了比較熟悉科學技術的一批批傳教士。如:湯若望、南懷仁等。清初以後,又有由法皇路易十四派來的傳教士。由於這些傳教士的介紹而傳入西方科學技術知識有很多方面,其中有天文歷法、數學、地學和地圖學、解剖學、醫葯學等等。這就是歷史上的西方科學知識的第一次傳入。

西學的傳入和實學思潮的興起幾乎是同時發生的。如果沒有實學思潮的興起,雖然有傳教士的努力,西學的傳入仍然是不可想像的。正如近代科學家丁文江所說:「明政不綱,學風荒陋。賢士大夫在朝者以激烈迂遠為忠鯁,在野者以理性道學為高尚,空疏頑固,君子病焉!迨乎晚季,物極而返,先覺之士,舍末求本,棄虛務實,風氣之變,實開清初大儒之先聲。」其中所說的「舍末」「棄虛」,指的就是對宋明理學、陸王心學的批判;「求本」「務實」,指的就是實學思潮的興起。

⑼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框架圖

近代以來世界科學發展,非常之快,猶如奧特曼一般。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