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科學家名單

科學家名單

發布時間: 2021-03-13 20:26:26

① 我國當代的科學家的名單

地質學家李四光、氣象學家竺可楨、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吳有訓、醫學家林巧稚、天文學家張鈺哲、化工學家侯德榜、農學家丁穎、數學家熊慶來、微生物學家湯飛凡、內科專家張孝騫、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學家梁希、橋梁學家茅以升、物理學家嚴濟慈、物理學家周培源、物理學家楊振寧、物理學家李政道、數學家陳景潤、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② 科學家有哪些

科學家有很多,都具有偉大貢獻,以下內容排名不分前後。

③ 猶太人科學家名單(詳細)

愛因斯坦、量子力學開創者波爾和波恩、原子物理學開拓者費米、創立電守恆定內律的李普曼、測定光速的邁容克爾遜、「李克」概念提出者之一的芬曼、提出量子電動力學公式的施溫格、反質子發現者之一的西格晉。首次離析出純氟並建立高溫化學的莫瓦桑、染料合成研究的拓荒者拜多、氨合成法的創始人之一哈柏。近代化學療法創始人之一埃爾利希。提出人類A、B、AB和O四血型的蘭茨泰納等。數學家中最著名的當推控制論的提出者維納。

④ 中國的科學家有誰

地質學家李四光、氣象學家竺可楨、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吳有訓、醫學家專林巧稚、天文學家張鈺哲、屬化工學家侯德榜、農學家丁穎、數學家熊慶來、微生物學家湯飛凡、內科專家張孝騫、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學家梁希、橋梁學家茅以升、物理學家嚴濟慈和物理學家周培源等。
袁隆平,李振聲,錢學森,鄧稼先,楊嘉墀,王淦昌,王大珩,陳芳允,
李四光

華羅庚,
葉篤正,吳孟超,竺可楨,陳景潤,茅以升,童第周,錢偉長,周培源,錢學森,楊樂,朱光亞,雷潔瓊,嚴濟慈,陳醒身,林巧稚,朱憲彝

⑤ 求一份科學家名單

拉瓦錫

拉瓦錫(1743~1794)
Lavoisier,Antoine-Laurent

法國化學家。近代化學的奠基人之一。1743年8月26日生於巴黎,1794年5月8日卒於同地。1763年獲法學學士學位,並取得律師開業證書,後轉向研究自然科學。他最早的化學論文是對石膏的研究,發表在1768年《巴黎科學院院報》上。他指出,石膏是硫酸和石灰形成的化合物,加熱時會放出水蒸氣。1765年他當選為巴黎科學院候補院士。1768年他研究成功浮沉計,可用來分析礦泉水。1775年任皇家火葯局局長,火葯局裡有一座相當好的實驗室,拉瓦錫的大量研究工作都是在這個實驗室里完成的。1778年任皇家科學院教授。1774年10月,普里斯特利向拉瓦錫介紹了自己的實驗:氧化汞加熱時,可得到脫燃素氣,這種氣體使蠟燭燃燒得更明亮,還能幫助呼吸。拉瓦錫重復了普里斯特利的實驗,得到了相同的結果。但拉瓦錫並不相信燃素說,所以他認為這種氣體是一種元素,1777年正式把這種氣體命名為oxygene(中譯名氧),含義是酸的元素。拉瓦錫通過金屬煅燒實驗,於1777年向巴黎科學院提出了一篇報告《燃燒概論》,闡明了燃燒作用的氧化學說,要點為:①燃燒時放出光和熱。②只有在氧存在時,物質才會燃燒。③空氣是由兩種成分組成的,物質在空氣中燃燒時,吸收了空氣中的氧,因此重量增加,物質所增加的重量恰恰就是它所吸收氧的重量。④一般的可燃物質(非金屬)燃燒後通常變為酸,氧是酸的本原,一切酸中都含有氧。金屬煅燒後變為煅灰,它們是金屬的氧化物。他還通過精確的定量實驗,證明物質雖然在一系列化學反應中改變了狀態,但參與反應的物質的總量在反應前後都是相同的。於是拉瓦錫用實驗證明了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恆定律。拉瓦錫的氧化學說徹底地推翻了燃素說,使化學開始蓬勃地發展起來。

安托萬-洛朗·拉瓦錫生於巴黎。拉瓦錫與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學物種命名原則,創立了化學物種分類新體系。拉瓦錫根據化學實驗的經驗,用清晰的語言闡明了質量守恆定律和它在化學中的運用。這些工作,特別是他所提出的新觀念、新理論、新思想,為近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因而後人稱拉瓦錫為近代化學之父。
在學校是一個天才男孩。20歲時因出色地撰寫了巴黎街道照明的設計文章而獲得法國科學院的嘉獎。幾年之後,即1768年,他被評選為法國科學院的「名譽院士」。
他為後人留下的傑作是《化學概要》,這篇論文標志著現代化學的誕生。在這篇論文中,拉瓦錫除了正確地描述燃燒和吸收這兩種現象之外,在歷史上還第一次開列出化學元素的准確名稱。名稱的確立建立在物質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這個基礎之上。而在此之前,這些元素有著不同的稱謂。在書中,拉瓦錫將化學方面所有處於混亂狀態的發明創造整理得有條有理。
化學家拉瓦錫原來是學法律的。1763年,年僅20歲的拉瓦錫就取得了法律學士學位,並且獲律師從業證書。拉瓦錫的父親是一位頗有名氣的律師,家境富有。所以拉瓦錫沒有馬上去律師,那時他對植物學發生了興趣,經常上山採集標本使他又對氣象學產生了興趣。在地質學家葛太德的建議下,拉瓦錫師從巴黎著名的化學魯教授伊勒教授。從此,拉瓦錫就和化學結下不解之緣。
拉瓦錫的對化學的第一個貢獻便是從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早在拉瓦錫出生之時,多才多藝的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他當時稱之為「物質不滅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學意蘊。但由於「物質不滅定律」缺乏豐富的實驗根據,特別是當時俄羅斯的科學還很落後,西歐對沙俄的科學成果不重視,「物質不滅定律」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
拉瓦錫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當他加熱石膏時放出了水蒸氣。拉瓦錫用天平仔細稱量了不同溫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氣的質量。他的導師魯伊勒把失去水蒸氣稱為「結晶水」,從此就多了一個化學名詞……結晶水。這次意外的成功使拉瓦錫養成了經常使用天平的習慣。由此,他總結出質量守恆定律,並成為他進行實驗、思維和計算的基礎。為了表明守恆的思想,用等號而不用箭頭表示變化過程。如糖轉變為酒精的發酵過程表示為下面的等式:
葡萄糖=碳酸(CO2)+酒精
這正是現代化學方程式的雛形。為了進一步闡明這種表達方式的深刻含義,拉瓦錫又撰文寫到:
「可以設想,參加發酵的物質和發酵後的生成物列成一個代數式,再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項是未知數,然後通過實驗,算出它們的值。這樣,就可以用計算來檢驗實驗,再用實驗來驗證計算。我就經常用這種方法修正實驗初步結果,使我能通過正確的途徑改進實驗,直到獲得成功。」
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燃燒原理,是他對化學研究的第二大貢獻。偉大的科學家描述了最重要的氣體:氧、氮和氫的作用。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是關於燃燒的原理。之所以能夠有此發現,是因為他第一次准確地識別出了氧氣的作用。事實上,科學家確認燃燒是氧化的化學反應,即燃燒是物質同某種氣體的一種結合。拉瓦錫為這種氣體確立了名稱,即氧氣,事實上就是「成酸元素」的意思。
拉瓦錫最終排除了當時流行極廣的關於「燃素」的錯誤看法。按照那種理論,在燃燒期間,任何被燃燒的物質同一種被稱為「燃素」的物質相分離。「燃素」被認為是整個燃燒過程的主導者。
拉瓦錫還識別出了氮氣。這種氣體早在1772年就被發現了,但卻被命名了一個錯誤的名稱——「廢氣」(意思是「用過的氣」,也就是沒有燃素的氣,因此不會再被用作燃燒的氣)。拉瓦錫則發現這種「氣體」實際上是由一種被稱為氮的氣體構成的,因為它「無活力」(來源於希臘語azofe)。後來,他又識別出了氫氣,這個名稱的意思是「成水的元素」。拉瓦錫還研究過生命的過程。他認為,從化學的觀點看,物質燃燒和動物的呼吸同屬於空氣中氧所參與的氧化作用。
1772年秋天,拉瓦錫照習慣稱量了定量的白磷,使之燃燒、冷卻後又稱量灰燼(五氧化二磷,P2O5)的質量,發現質量竟然增加了!他又燃燒硫磺,同樣發現灰燼的質量大於硫磺的質量。他想這一定是什麼氣體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於是他又改進實驗的方法:將白磷放入一個鍾罩,鍾罩里留有一部分空氣,鍾罩里的空氣用管子連接一個水銀柱(註:測定空氣的壓力)。加熱到40℃時白磷就迅速燃燒,水銀柱上升。拉瓦錫還發現「1盎司的白磷大約可得到2.7盎司的白色灰燼(P2O5)。增加的重量和所消耗的1/5容積的空氣重量基本接近」。
拉瓦錫的發現和當時的燃素學說是相悖的。燃素學說認為燃燒是分解過程,燃燒產物應該比可燃物質量輕。他把實驗結果寫成論文交給法國科學院。從此他做了很多實驗來證明燃素說的錯誤。在1773年2月,他在實驗記錄本上寫到:「我所做的實驗使物理和化學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將新化學命名為「反燃素化學」。
1775年,拉瓦錫對氧氣進行研究。他發現燃燒時增加的質量恰好是氧氣減少的質量。以前認為可燃物燃燒時吸收了一部分空氣,實際上是吸收了氧氣,與氧氣化合,這就是徹底推翻了燃素說的燃燒學說。
1777年,拉瓦錫批判燃素學說:「化學家從燃素說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確定,因此可以用來任意地解釋各種事物。有時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時又沒有重量;有時它是自由之火,有時又說它與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時說它能通過容器壁的微孔,有時又說它不能透過;它能同時用來解釋鹼性和非鹼性、透明性和非透明性、有顏色和無色。它真是只變色蟲,每時每刻都在改變它的面貌。」
1777年9月5日,拉瓦錫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劃時代的《燃燒概論》,系統地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將燃素說倒立的化學正立過來。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逐漸掃清了燃素說的影響。化學自此切斷與古代煉丹術的聯系,揭掉神秘和臆測的面紗,取而代之的是科學實驗和定量研究。化學由此也進入定量化學(即近代化學)時期。因此稱拉瓦錫是近代化學的奠基者,他當之無愧。
拉瓦錫對化學的第三大貢獻是否定了古希臘哲學家的四元素說和三要素說,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化學元素的概念:「如果元素表示構成物質的最簡單組分,那麼目前我們可能難以判斷什麼是元素;如果相反,我們把元素與目前化學分析最後達到的極限概念聯系起來,那麼,我們現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質,對我們來說,就算是元素了。」
在1789年出版的歷時四年寫就的《化學概要》里,拉瓦錫列出了第一張元素一覽表,元素被分為四大類:
1.簡單物質,光、熱、氧、氮、氫等物質元素。
2.簡單的非金屬物質,硫、磷、碳、鹽酸素、氟酸素、硼酸素等,其氧化物為酸。
3.簡單的金屬物質,銻、銀、鉍、鈷、銅、錫、鐵、錳、汞、鉬、鎳、金、鉑、鉛、鎢、鋅等,被氧化後生成可以中和酸的鹽基。
4.簡單物質,石灰、鎂土、鋇土、鋁土、硅土等。
此外,拉瓦錫還曾在政界被推選為眾議院議員。對此,他曾感到負擔過重,曾多次想退出社會活動,回到研究室做一個化學家。然而這個願望一直未能實現。當時,法國的國情日趨緊張,舉國上下有如旋風般的混亂,處於隨時都可能爆發危機的時刻。對於像拉瓦錫這樣大有作為和精明達識的科學家的才能也處於嚴重考驗的時刻。

這時,有些像百年前波義耳在英國的處境,現在又轉移到拉瓦錫所在的法國來了。國情是很相似的。但是這兩位科學家的命運卻正好相反。波義耳不聞窗外的世間風雲,只是一心關在實驗室里靜靜地進行研究。而在同樣處境下的拉瓦錫卻未能做到這一點。應當說是一種命運的不幸,而且這種不幸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極點,以至最終奪去了他的生命。

拉瓦錫不論在何處都像是一棵招風的大樹,因而雷雨一到也就是最危險的。最初的一擊是來自革命的驍將馬拉(J.P.Marat)之手。馬拉最初也曾想做為科學家而取得榮譽,並寫出了《火焰論》一書,企圖做為一種燃燒學說而提交到了科學院。當時做為會長的拉瓦錫曾對此書進行了尖刻評論,認為並無科學價值而被否定。這樣可能就結下了私怨。馬拉首先叫喊要「埋葬這個人民公敵的偽學者!」到了1789年7月,革命的戰火終於燃燒起來,整個法國迅速捲入到動亂的旋渦之中。

在這塊天地里,科學似已無法容身了。一切學會、科學院、度量衡調查會……等,實際上所有的法國學術界都面臨著存亡的危機。甚至還聽到了這種不正常的說法,認為「學者是人民的公敵,學會是反人民的集團」等。在此情況下,拉瓦錫表現得很勇敢。他做為科學院士和度量衡調查會的研究員,仍然恪守著自己的職責。他不僅努力於個人的研究工作,並為兩個學會的籌款而各處奔走,還有時捐獻私人財產做為同事們的研究資金。他的決心和氣魄,成了法國科學界的柱石和保護者。

但是,在想不到的地方卻潛伏著惡敵。他就是化學家佛克羅伊(Fourcroy, 1755~1809)。他本人也是科學院的院士,曾經是一位很早就同革命黨人的國會有著密切聯系,並對科學院進行過迫害的神秘人物。他在危難之際,也曾在多方面受到過拉瓦錫的保護,但是卻反而施展詭計企圖解散科學院,直到最後動用了國會的暴力而達到了目的。這樣,在1793年4月,這個從笛卡兒、帕斯卡和海因斯以來具有百餘年光榮歷史的科學院終於遭到了破壞(直到1816年巴黎的科學院才又得到重建)。

這時,拉瓦錫做為最後的手段是通過教育委員會向國民發出呼籲。他指出,做為教育界的許多元老,曾經為法國的學術繁榮而貢獻了畢生精力,然而現在他們的研究機關被剝奪,衣食的來源被切斷,寶貴的晚年受到了貧困的威脅,學術處於毀滅的邊緣,法國的榮譽被玷污了。這樣,如果學術一旦遭到毀滅,恐怕就是再經過半個世紀也難以再得到恢復了。他雖然這樣提出了警告,結果是仍然無效。

1793年11月28日,包稅組織的28名成員全部被捕入獄,拉瓦錫就是其中的一個,死神越來越逼近他了。

不久,度量衡調查會的6名研究員被開除了,其中也有拉瓦錫。

學術界震動了。各學會紛紛向國會提出了赦免拉瓦錫和准予他復職的請求,但是,已經為羅伯斯庇爾領導的激進黨所控制的國會,對這些請求不僅無動於衷,反而卻更加嚴厲了。1794年5月7日開庭審判,結果是把28名包稅組織的成員全部處以死刑,並預定在24小時內執行。

佛克羅伊所採取的陰險手段,對於事情發展到如此嚴重的程度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佛克羅伊是巴黎植物園化學研究室的教授,曾長期和拉瓦錫在一起,也為化學理論和化學教育的發展做出不少貢獻,本是一位知名的學者。但是為什麼卻會進行這種惡劣的活動,是不是由於長期以來對拉瓦錫的嫉妒呢?後來,當羅伯斯庇爾失敗以後,在為拉瓦錫舉行的莊重和盛大的追悼會上,這個厚顏無恥的佛克羅伊卻又反過來對拉瓦錫表示悼念,還做了歌功頌德的演講。像這樣卑劣的人,在古今的科學家中恐怕也再難找出第二個人了。

拉瓦錫的生命已經危在旦夕。人們雖然在盡力地挽救,請求赦免,但是遭到了革命法庭副長官考費那爾(J.B.Coffinhal)的拒絕,全部予以駁回。他還宣稱,「法蘭西共和國不需要科學家,而只需要為國家而採取的正義行動!」

第二天,5月8日的早晨,就在波拉斯·德·拉·勒沃西奧執行了28個人的死刑。拉瓦錫是第四個登上斷頭台的。他泰然受刑而死。。著名的法籍義大利數學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說:「他們可以一瞬間把他的頭割下,而他那樣的頭腦一百年也許長不出一個來。」

⑥ 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名字

1、錢學森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更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獲得者,有「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美稱。

因為錢學森回國效力(是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使得中國的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他的代表作有《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講義》,《星際航行概論》,《論系統工程》。

2、鄧稼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科學家。鄧稼先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被譽為「兩彈元勛」。他是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我國的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3、華羅庚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有「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中國數學之神」「人民數學家」的美稱。

4、李四光是地質學家,教育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和《地質力學概論》。

5、袁隆平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有「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美稱。於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技學技術獎。他的代表作有《袁隆平論文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論文集》和《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

⑦ 中國科學家有哪些

中國科學家有竺可楨、李四光、谷超豪、孫家棟、王忠誠 、徐光憲(、閔恩澤、吳征鎰、李振聲、葉篤正、吳孟超、袁隆平等。

1、竺可楨

竺可楨(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2、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3、袁隆平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4、孫家棟

孫家棟,男,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2月出生,遼寧復縣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北斗二號衛星工程和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高級顧問,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中科院院士。

5、徐光憲

徐光憲(1920.11.7-2015.4.28),浙江省上虞縣(今紹興市上虞區)人,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被譽為「中國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

⑧ 中國科學家的名字

墨子,張衡 僧一行 郭守敬(都是古代科學家的代表),徐壽,華蘅芳,詹天佑,李四光,華羅庚,蘇步青,陳建功(應該能代表近代的人)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以上23位都是為兩彈一星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吳文俊、袁隆平,(00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選、黃昆,(01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金怡濂(02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劉東生、王永志,(03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吳孟超 葉篤正,(05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李振聲,(06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閔恩澤 吳征鎰,(07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忠誠 徐光憲(08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04年的最高科學技術獎空缺)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 李遠哲,朱棣文,崔琪,錢永建(以上都是華裔諾獎得主)

⑨ 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有哪些人

1、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或譯亞伯特·愛因斯坦(德語: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創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對論,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

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愛迪生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英語: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美國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擁有眾多重要的發明專利;

他被傳媒授予「門洛帕克的奇才」稱號,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大量生產原則和其工業研究實驗室來進行發明創造的人。

3、法拉第

邁克爾·法拉第(英語: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國物理學家,在電磁學及電化學領域做出許多重要貢獻,其中主要的貢獻為電磁感應、抗磁性、電解。

雖然法拉第沒有得到足夠的正式教育,卻成為歷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

4、孟德爾

孟德爾(格雷戈爾·約翰·門德爾,德語: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一位奧地利遺傳學家,天主教聖職人員,遺傳學的奠基人。

孟德爾在1856年至1863年間進行了著名的豌豆實驗並建立了許多遺傳法則,並提出孟德爾定律。

5、楊振寧(英語: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中國理論物理學家,在統計力學和粒子物理學等領域貢獻卓著,在物理學界影響力很大。

他曾在抗日戰爭時的西南聯合大學念本科、碩士,後赴美念博士。他與李政道於1956年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的華人諾獎得主。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