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為用
❶ 什麼是科學科學有什麼用呢
科學就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對象,得出一種正確的結論。
至於科學的作用我想是生活的理論指導,是一種生活工具。
❷ 科學有什麼用
科學是用來解釋世事的。就這么簡單,而且僅此一條,多說一句都是科學不能承受的。
不錯,「沒有科學,技術從哪來?」沒有我爸我媽,我從哪來?但誰要說我就是我爸,
我就是我媽,要我去做我爸我媽該做的事情,只能說這人頭腦糊塗。科學只管解釋世界
,改造世界是技術的工作。
試舉一例言之。茅屋為秋風所破。這是一個現象,需要解釋。於是科學家開始工作,提
假設做驗證,終於知道在怎樣的條件下茅屋會為秋風所破,並且得到一些推廣,怎樣的
條件下茅屋會有何等程度的損壞雲雲。到這里仍然輪不到技術出場,這時候需要的是一
個價值判斷:茅屋為秋風所破,好還是不好?若好,則不必改變,沒技術什麼事情,一
邊涼快去。但是杜甫悲歌一曲,大家都覺得不好,於是要改變,於是就要用到技術,這
里加固一點那裡鑿空以漏風。當然,哪裡加固哪裡鑿空可以應用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
但僅「可以」而已。
你或許沒做過科學研究,或許沒做過工程應用,我不怪你。但我可以告訴你,科學研究
和工程應用從興趣點到研究方法都不一樣,甚至學術規范也不太一樣。當然,一個科學
家同時也可以是一個工程師或者發明家,但這完全不意味著科學應該插手技術的工作以
改造世界。要點就在,世界是否應該改造,向哪個方向改造,是價值觀應該回答的問題。
而科學,與價值觀無關。
回頭說經濟學。不管經濟學建立之初是否意圖經國濟世,但在今天,作為科學的經濟學
只有一項任務:解釋人的行為。當然,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當下也包含不少技術部門
。這不奇怪也不要緊。但把這些技術部門的任務硬安到作為科學的經濟學頭上,只能說
頭腦糊塗。
順便說一句,「數學研究一般都有明確的應用前景」,這句話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
實卻不然。研究需要經費,故申請經費的時候不可不吹噓自己的研究有「應用前景」。
然而,弗瑞格、羅素等人研究什麼是數,有什麼應用前景?黎曼等人搞非歐幾何的時候
何曾知道應用前景?更何況,從「應用前景」到「應用」還有一條價值觀的鴻溝呢。
❸ 用科學知識回答--什麼是科學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這個概念,中國古代有\textbf{道},有\textbf{理},但和科學不是一個概念。為了討論科學的定義,先來看一下在西方語言中的科學。
在拉丁語中,作: Scientia,詞根Scire,是學或知的意思,即學問或知識的意思, 它又來自於scio,意思是"我知道"。印歐語系中其根源指的是區別或分隔,同梵語中的chyati ,切開,希臘語 schizein,劈開,拉丁語scindere,劈開,都有親緣關系。從中世紀到啟蒙時期,科學指的是任何系統化的或記錄下來的知識。因此,當時它也同哲學一樣有非常寬泛的含義。在某些語言中,比如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以及義大利語中,指代科學的那個詞現在仍有這個含義。
在英語中,作:Science,一般指自然科學,即 Natural Science;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Sense有感覺、感知的意思,即人有通過感官獲得經驗的能力,在感官經驗基礎上的系統知識和判斷能力則為科學。
在德語中,作:Wissenschaft,指一切有系統的學問,即除自然科學外,一般還包括歷史學、語言學及哲學等。可見德語中講到科學,比英語中講到科學,其涵義要更為廣泛,這與英、德兩個民族不同的學術研究傳統也是吻合的。英國人是實用主義的,更強調經驗和經驗科學(對應自然科學),而德國人則更強調綜合,強調自上而下統一的知識體系。
W.C. 丹皮爾在其著作《科學史》緒論中給科學下了這樣的定義:科學可以說是關於自然現象的有條理的知識,可以說是對於表達自然現象的各種概念之間的關系的理性研究。
這樣的定義可能是富有啟發的,但暫時並無多大用處。因為我們首先需要理解:什麼是現象,什麼是理性等。
最後,我們再看看中文,科學是被寫成了科+學,科的意思是分類的意思,如我們在生物分類系統中的:門、綱、目、科。而學自然是學問,知識的意思。另外在漢語中,還有所謂科舉的概念,即通過某種選拔性考試,向國家或皇帝選拔人才的意思,科舉有很強的實用或功利的色彩。因此純粹看科學的中文字面意思,我們可理解為:分門別類的有實際用途的知識和學問。
❹ 科學的用途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世界的定義,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事物的看法! 如果你覺得很難理解, 那麼這就是科學! 科學就是一個迷, 你可以說科學沒有用途,也可以說有用途,那麼這就是科學! 科學就是世界! 真理就是科學! 宇宙就是科學! 科學就是人類! 無法解釋!!! 這就是科學! 科學就是你無法解答的問題但它卻有一萬個答案!所以我可以確切的告訴你科學的用途就是 未知數 ~~
❺ 學科學+用科學+學好科學+用好科學=科學學為用 這些字代表什麼數
212+812+8612+2612=12248
,如果要求幾個數字不相等,這是
唯一答案
。
如可以相等,則答案還有幾個。
❻ 以科學為話題的作文
同學們,在眾多科學家的行列中,你最崇拜誰?是發現鐳的居里夫人?是發明電燈的愛迪生?是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還是用自己的生命捍衛哥白尼「日心說」的布魯諾?或是推算出圓周率的祖沖之?而我,我卻要向居里夫人獻上一朵美麗的鮮花!
1896年,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表了一篇工作報告,詳細地介紹了他通過多次實驗發現的鈾元素,鈾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它能自動地、連續地放出一種人的肉眼看不見的射線,這種射線和一般光線不同,能透過黑紙使照像底片感光,它同倫琴發現的倫琴射線也不同,在沒有高真空氣體放電和外加高電壓的條件下,卻能從鈾和鈾鹽中自動發生。鈾及其化合物不斷地放出射線,向外輻射能量。這使居里夫人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居里夫人決心揭開它的秘密。居里夫人選定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對放射性物質的研究。這個研究課題,把她帶進了科學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開墾了一片遼闊的土地,最終完成了近代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一一放射性元素鐳,並奠定了現代放射化學的基礎,為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但是,他總是說: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應該能夠說:「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事。」
居里夫人在小時候就很善於觀察 ,由於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年12月,他們和貝克勒爾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們夫婦的科學功勛蓋世,然而他們卻極端藐視名利,最厭煩那些無聊的應酬。他們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不撈取任何個人私利。在鐳提煉成功以後,有人勸他們向政府申請專利權,壟斷鐳的製造以此發大財。居里夫人對此說:「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別人要研製,不應受到任何限制」。「何況鐳是對病人有好處的,我們不應當藉此來謀利」。居里夫婦還把得到的諾貝爾獎金,大量地贈送別人。這如同金子一般的心靈是多麼值的學習呀!
1937年7月上旬,居里夫人病逝了。她一生創造、發展了放射科學,長期無畏地研究強烈放射性物質,直至最後把生命貢獻給了這門科學。她一生中,共得過包括諾貝爾獎等在內的10種著名獎金,得到國際高級學術機構頒發的獎章16枚;世界各國政府和科研機構授予的各種頭銜多達100多個。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樣謙虛謹慎。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評價說:「在我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裡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我們作為新一代,祖國的高素質群體,一定要向居里夫人學習。從小就仔細觀察身邊的事物,並且及時思考。還有學習她那高尚的品質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啊,同學們,愛她吧,愛這位偉大的為科學事業而獻身的科學家吧!
❼ 以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為主題寫一篇1500字左右的文章
我們都愛科學,科學不但是反映自然、社會等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而且是國家和人類發展的強大力量.
當我還在孩提的時候,就聽老
師講「科學」二字,那時不懂其含義,只知道不能吮手指,因為手臟有小蟲子,吃進肚子要打針服葯.當我邁進小學門檻以後,初步認識了一些偉大的科學家,如伽
利略、愛因斯坦、錢學森……那時,我心中萌生了對科學家的崇敬和學科學的願望.如今,我是七年級學生了,乘上「探索號」巨輪,航行在科學知識的海洋里:從
生物、動物到植物,從太陽系、銀河繫到無垠的宇宙,我們在學習實驗與觀察中發現真理.
翻開厚重的歷史,看到一段段慘不忍睹的歷史片段,我的思緒被帶到了暗無天日的舊中國.
一百多年前,外國列強用我們祖先發明的火葯,製造了洋搶洋炮,屠殺了無數華夏兒女;七十多年前,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蹂躪了九洲大地,肆意妄為實行「三光」政策,殘害了多少炎黃子孫……
回首血淚史,讓我們永遠銘記:國家要強盛,科技必發展,落後是要挨打的.
看!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日益昌盛,科技逐漸發達,中華正在騰飛.從我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地位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我國成功研製「兩彈一星」到順利實現載人
航天,這些標志著我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科技發展的輝煌成果.中國真正崛起了!中華兒女為之驕傲和自豪.
科學造福人類,科學造福未來.我們作為祖國建設事業的接班人,科學的未來就在我們身上,任重而道遠.我們吮吸著南湖水,牢記師長的諄諄教誨,探索知識,苦讀寒窗.「讓我們站在科學巨人們的肩上,揭開更多的科學之謎,創造更燦爛的科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