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化科學導論
A. 求 地球環境研究所 普地和第四紀地質學 考博歷年真題
南京大學 第四紀地質學 2011年考研招生簡章
招生年份 專業代碼 院系招收人數 專業招收人數
2011 70905 3
研究方向 考試科目 復試科目 參考教材
01環境演變與全球變化02地貌與第四紀地質03環境考古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③601高等數學甲④856全球變化科學導論 復試:筆試:專業綜合;面試:英語口語與聽力加專業綜合 《高等數學講義》(上、下冊)樊映川等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全球變化科學導論》朱誠、謝志仁等編著,南京大學出版社;《全球變化》張蘭生等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B. 地理好可以學哪些專業
1 地理學引論
課程內容: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地理學的產生發展和主要學派,基本地理過程和基本地理規律,人地關系的區域協調和持續發展,地理技術,現代地理學發展趨勢以及中國地理學近期重點研究的領域。
考核方式:作業、開卷考試
教 材:《地理科學導論》王錚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地理學思想簡史》楊吾楊,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參考書目:《地理科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出版社1989年;《論地理科學》錢學森,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理論地理學概論》王錚、丁金宏等,科學出版社1994年;《現代地理學辭典》左大康主編,商務印書館1990年
2 地球概論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48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整個大的宇宙空間以及基本的天文學知識,同時了解地球內部的基本結構,即對地球系統知識進行初步的了解與認識,為學習地理學其它專業課程打下基礎。
課程內容:地球概論是關於行星和地球的基礎知識。它是以地球的整體為研究對象,其研究內容分為兩個方面,即地球的天文學和地球的物理學。前者主要講地球的運動及其地理意義以及地球和月球的關系,這是本課程的重點,這部分還包括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地理坐標和天球坐標。後者簡要講述地球的形狀、大小、內外結構及其物理性質。
參考書:劉南,地球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地質學基礎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6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 地理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對引導學生進行地理知識學習和培養地理思維的有重大作用,能夠使學生樹立科學的地球觀和世界觀,初步掌握地質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也為其他地理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課堂講授——側重於地質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論述、說明;室內實驗——室內實習是使學生加深、融會貫通課堂講授內容的過程,安排在有關章節授課之後,在實驗室中,藉助實物標本、模型、等教具進行觀察分析和實驗操作;野外實習——結合課堂和校內教學內容,使學生在野外對礦物、岩石、構造等地質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進一步深入理解。
參考書:陳智,基礎地質學,地圖出版社;宋春青等,地質學基礎,高教出版社;趙不億等,普通地質學,地質出版社;張寶政等,地質學原理,地質出版社。
4 氣象學與氣候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72 學分:4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氣候變化基本規律以及天氣變化的基本原因,為深入理解地理環境形成、演變規律等奠定基礎。
課程內容:系統介紹氣象學與氣候學有關內容,包括大氣能量、水分和大氣運動、大氣環境、大氣系統,在此基礎上分析氣候系統的形成、氣候屬性、氣候變化及人類對氣候的影響,青藏高原對氣候的影響,城市氣候等。
參考書:周淑貞、張超,城市氣候學導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王紹武,氣候系統引論功,氣象出版社; Lockwood JG ,氣候成因,盧言文芳譯,氣象出版社,1985。
5 地貌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認識各種地貌並理解各自的形成原因,是地理專業野外考察的必備知識。
課程內容:地貌學是地理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主要研究地表的形態特徵、成因、分布及其發育規律。先修課要求:地質學基礎。
參考書:地貌與第四紀地質,高等教育出版社;地貌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水文與水資源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水資源的分布和利用現狀,理解水循環規律,並認識水圈在地球表層系統的角色和作用,是地理及相關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
課程內容:主要介紹水文要素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以水循環和水量平衡為綱,著重研究水的性質、分布、循環、運動變化規律及其與地理環境、人類社會之間相互關系。
參考書:黃錫荃,水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武吉華,自然地理基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熊怡,中國的河流,人民教育出版社。
7 土壤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72 學分:4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土壤肥力及其土壤的基本物質循環,並認識土壤圈在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中的作用,充分理解土壤在生態環境變遷中的響應和反饋功能,認識土壤環境變化對全球變化研究的重要作用和保證人類糧食安全的關鍵性。
課程內容:主要內容包括土壤的組成、性質和分類、土壤的形成條件及地理分布規律;土壤基本實驗,土壤學野外采樣及其土壤剖面野外判別常識和土壤化學基本理論。
參考書:李天傑,土壤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南京大學等,土壤學基礎與土壤地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土壤,科學出版社;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統分類課題組等,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修訂方案),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8 植物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63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常見的植物,並系統學習植物的分類知識,掌握植物生長和演替的基本規律,並了解基本的生態學知識,認識地理環境因素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和植物的逆境生理。
課程內容:各種生態因素對生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包括人類活動及生物之間的影響),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及其主要類型,生物區系,生物地理野外調查方法。
參考書:武吉華、張紳編,植物地理學,哈爾濱地圖出版社;北京大學等編,植物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9 地圖和測量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72 學分:4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地圖和測量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和繪制教學地圖的能力,同時掌握基本的土地、工程測量基本技能。
課程內容:地圖和測量學是以地圖信息傳遞為中心的、探討地圖的理論實質、製作技術和使用方法的綜合性科學,同時包括土地、工程基本測量知識和實踐技能。
參考書: 蔡孟裔,新編地圖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測量與地圖學,高教出版社。
10 地理信息系統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設置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統常用軟體的應用,硬體設備的操作,以及信息處理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課程內容:地理信息系統是地理科學專業必修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知識、遙感數值圖像處理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的結合、地理信息系統對圖形圖像的三維模擬表達方法和實際應用、專題應用信息系統和電子地圖以及常用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等。
參考書:地理信息系統概論,黃杏元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統實習教程,黃杏元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統,張超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統導論,Kang-tsung Chang 著,陳健飛等譯,科學出版社。
11 遙感概論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 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遙感基本原理、遙感圖像的獲得和解譯方法,並了解遙感的最新技術進展。
課程內容:遙感基本概念;遙感理論基礎,包括遙感電磁輻射基礎、遙感光學基礎;遙感數據獲取,包括感測器、航空遙感、航天遙感和微波遙感;遙感數據處理,即圖像校正和增強;遙感信息提取,包括圖像目視判讀和計算機信息提取,以及遙感技術應用。
參考書:梅安新等,遙感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劉慧平,遙感實習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呂國鍇等,遙感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彭望祿,遙感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12 環境學概論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設置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人類與環境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程的理論性較強,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科學的環境觀。
課程內容:環境學概論是地理科學專業必修課程。主要內容是人類環境的基本理論、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環境污染及其治理、人類環境保護等。
參考書:劉培桐主編,環境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劉翊亭等,環境學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
13 人文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具備必要的人文基礎知識並能對其實踐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論基礎,並充分了解當前人文地理學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
課程內容:全面闡述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人地關系論、行為論、區位論等)和主要方法,以及人文地理學的各分支學科(人口地理學、旅遊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行為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參考書:張小林等,人文地理學導論,測繪出版社;金其銘等,人文地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恩涌,人文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14 經濟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並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為經濟建設服務,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
課程內容:經濟地理學導論是地理科學專業必修課程。全面闡述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重點介紹: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以及區域經濟規劃和發展的基本理論和演變規律)和主要方法,介紹國內外經濟地理學發展動向和各派學說觀點。
參考書:李小建主編,經濟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經濟地理學導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劉再興,生產布局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陳才等,經濟地理學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劉再興,工業地理學,商務印書館;周起業等,區域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5 中國自然地理
課程類別:專業核心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中國的自然地理概況,自然地理的分布和區劃等。
課程內容:系統論述全國性的主要自然地理問題,包括自然結構及其評價,海域與島嶼,災害與環境等;並分區闡述各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條件,自然區劃問題。
參考書:趙濟主編,中國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師大等編,中國自然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6 中國經濟地理
課程類別:專業核心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以及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了解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和產業布局規律。
課程內容:系統論述全國性的主要經濟地理問題,包括人口與經濟規律,文化傳統與現代化,景觀與區劃,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戰略等;區域分析部分將全國分為 8個綜合區,分區闡述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開發利用中的問題及區域發展方向。先修課要求: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等。
參考書:吳傳鈞主編,中國經濟地理,科學出版社;謝光輝,中國經濟地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7 世界自然地理
課程類別:專業核心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世界的自然地理概況,自然地理的分布和區劃等;培養學生對全球問題學習的理解能力、研究全球問題的創新能力和捕捉全球問題新信息的能力。
課程內容:系統論述全球性的主要自然地理問題,包括全球地表形態與全球氣候,全球陸地自然帶的基本格局,災害與環境等;並分區闡述各大洲自然環境條件,自然區劃問題。
參考書:劉德生主編,世界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馮忠江,世界自然地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8 世界經濟地理
課程類別:專業核心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世界區域經濟發展現狀,以及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了解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和產業布局規律。
課程內容:系統論述全球性的主要經濟地理問題,包括全球人地關系發展的歷史軌跡,全球人類活動的基本地理格局,分別闡述了各洲及其主要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特點,人地關系問題及對外經濟與社會關系問題等。
參考書:陳才主編,世界經濟地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 綜合自然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學時:36 學分:2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部門自然地理學之間的關系,掌握自然地理學的綜合性概念和一般性原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課程內容:自然地理學的一般原理和綜合性概念,論述了綜合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發展簡史、自然地理系統的整體性、物質與能量結構、時間結構、地域分異規律、綜合自然區劃、土地分級與分類、土地評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人類與自然地理系統的相互關系及綜合自然地理學的應用研究等。
參考書:伍光和,綜合自然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葛京鳳,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 城市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學時:54 學分:2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對城市化、城市地域結構和城市體系的理論與方法的學習,掌握城市發展的機制與規律。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城市城市問題的能力。
課程內容:城市化原理、城市地域結構、城市體系、城市問題。
參考書: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城市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周一星,城市地理學,商務印書館;顧朝林,中國城市地理,商務印書館。
21 計量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學時:36 學分:2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標:培養學生既掌握一定的計量地理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研究方法,又能結合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具備運用計量地理學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程內容:研究地理系統的分析方法、地理模型的建立、地理要素統計分析、地理預測和地理決策等,從質和量兩個方面揭示地理系統的變化規律。
參考書:徐建華,計量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張超,計量地理學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
22 全球變化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學時:36 學分:2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全球變化研究最新進展,以及全球變化的基本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全球觀念和意識。
課程內容:全球變化研究的基本問題、全球變化研究的主要方法、環境演變與全球變化、人類活動與全球變化。
參考書:張蘭生,全球變化,高等教育出版社;楊達源,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化學工業出版社;朱誠,全球變化科學導論,南京大學出版社。
23 旅遊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學時:36 學分:2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標:通過這門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旅遊地理學,並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教學和實踐中,同時對其自身的旅遊活動也有指導作用。
課程內容:了解旅遊者行為,旅遊需求,旅遊環境容量在旅遊規劃中的應用,旅遊資源評價方法,了解旅遊開發對區域的影響,了解規劃的程序並能在實踐中應用。
參考書:保繼剛,楚義芳編著,旅遊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現代旅遊地理學,盧雲亭編著,江蘇人民出版社;旅遊資源學,蘇文才,孫文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旅遊資源,石高俊編著,江蘇教育出版社。
24 中學地理教法
課程類別:專業核心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著重培養學生在地理教學中的基本教學技能與地理教學研究的能力,使其成為合格的高水平的地理教師。
課程內容:中學地理教法以中學地理教學為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包括地理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教學的基本方法、教師素質及其評價等方面。
參考書:王樹聲,中學地理教材教法,高教出版社;刁傳芳,中學地理教學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王民等,地理與環境教育,廣西教育出版社;王民等,地理教學法——概念,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陳澄,地理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
C. 針對全球變化研究中的具體問題,制訂出簡要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環境質量評價為例
1、查閱文獻,掌握研究動態
2、遙感資料與環境質量資料收集
3、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遙感信息自動提取技術研究
4、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遙感信息與環境質量關系研究
5、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環境質量動態演變研究
6、結論
D. 學習生命科學導論的重要性
大氣科學導論"(以下簡稱"導論")是中國海洋大學大氣科學專業與應用氣象專業本科學生入學第一學期開設的專業必修課程。該課程自2003年開始,經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改革思考與改善提高,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教學目標有了一些初步的體會。
作為具有介紹性、引導性及提高學生專業興趣等性質的專業課程,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點與採用的教學方式與措施手段,具有與其他專業課程明顯不同的特點。在課程設置之前,我們已經認識到設置這門課程的必要性。多屆本專業畢業生在畢業前夕座談會上談他們的感受時,提出自他們入校後的前兩年時間里,每學期的課程都是數學、物理、外語、計算機,在學習中不知道將來會有什麼用,因此有的同學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採取被動應付的態度。真正對專業有所了解是在三年級以後,如果早一點對專業有所了解,對學習專業基礎課的促進作用會更大。有的畢業生甚至到畢業論文階段才驀然發現本專業的內容是如此吸引人,後悔沒有早知道。曾有一個來自四川的畢業學生在做南海上層海洋氣候變化研究時興奮的說,感覺真好,如果早知道這么好就好了。後來我們從其他同學那裡了解到,他在一、二年級曾有幾門課程的成績不及格。
有鑒於此,我們開設"導論"的指導思想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大氣科學專業學習的特點,了解專業研究和應用領域,開闊學生專業視野,增加學好專業基礎性課程的認識,激發專業學習興趣,為後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了實現課程的教學目的,我們主要採取了以下做法:
一、 引導學生認識大學學習與中學學習方式的不同,盡快建立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的習慣。
懷特海說過:中學階段是伏案苦學,而大學學習需要站起來,並四面張望。為使學生盡快習慣於自主性的大學學習生活方式,作為學生跨進校門後遇到的第一門專業課程,承擔"導論"課程的教師應當首先做好這一方面的指導。
2003年第一次對新入學的學生開設"導論"課,該年度也是中國海洋大學教學自主選課系統開始運行的第一個學年。針對新的教學管理方式和手段,結合"導論"的教學內容,我們首先介紹大氣科學專業是理科專業,本專業的學習方式前後關聯程度大,需要踏踏實實地打好基礎,才能為將來的專業課程學習提供堅實的基礎。對於大氣科學的社會需求來說,一個明顯的需求是要為社會提供較為准確的天氣預報服務和氣候變化預測服務。而要達到掌握天氣變化規律,並根據天氣變化規律提供預報和預測需要理解天氣系統和氣候系統的結構和相互影響,需要大規模的數值計算,需要世界視角的科學合作和交流,需要熟練的計算機應用和操作能力。當學生對專業的主要研究和應用領域需要掌握哪些專業基礎理論專業領域有了初步了解後,對他們面臨的課程選擇困惑,教師主動指導學生科學合理地選取課程,介紹各門課程學習的關聯,並給出推薦選課的次序。幫助他們自我"設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節奏,針對有的同學可能出現的選課過多或過少的情況,勸告他們"緣遇教改新系統,自我設計選課中。禍福相倚須慎重,腳踏實地莫忽輕。立身之本德居首,自強不息君子行。勤學巧學鍥不舍,與時俱進學業成。"對後來的幾屆學生,我們結合本科生研究訓練計劃(SRTP)的實施,激發學生勇於思考和開展研究的興趣和勇氣,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如2007屆畢業生的本科生研究訓練計劃項目的成果已經獲得國家獎勵,目前已經完成和在研的本科生研究訓練計劃已經接近十項,參加的學生有幾十人。
二、精心組織教學內容,不斷改進教學方式,使學生既開闊視野,又對某些專業領域的前緣問題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在學生只有中學知識的基礎上,傳授專業內容和思想,需要合理的組織內容,並採用適當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上,"導論"課程盡可能全面的向學生介紹與大氣科學密切相關的專業領域。從大氣探測,氣象要素分布,大氣物理現象、天氣系統、天氣季節變化特點與原因,氣候變化,氣象災害特別是海洋氣象災害(如台風、海霧、全球變暖等),大氣污染和大氣環境,大尺度海洋大氣相互作用等。專業領域介紹的廣泛與某些熱點問題的適當深入講學與討論並重,既不流於膚淺,也避免艱深專業內容的不容易理解。在教學中達到上述目標的具體做法是:
1.描述現象採用生動活潑的方式,盡量貼近生活,文理結合,但對現象中蘊含的變化規律、物理意義和變化機理盡量作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如在介紹影響我國雨帶的季節變化規律時,採用古代詩人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對"梅雨"的描寫,說明我國的雨帶從春到夏,自南方向北方推進。如柳宗元的梅雨詩"梅熟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海霧連南極,江雲暗北津" 描寫農歷三月廣西柳州梅雨;張栻"初夏偶書"描寫農歷四月湖南江潭[衡陽]梅雨"江潭四月梅熟天,頃刻陰晴遞變遷。掃地焚香清晝永,一窗修竹正森然",一直到查慎行描寫華北雨季降雨"目力窮邊酒旆生,熟梅天愛偶然晴。高樓吹角風無賴,壞壁留詩客有情。紅日忽沉煙起處,白楊自遞雨來聲。萬山回首如屏障,一片平蕪接晏城",在文理結合,圖文共賞的氣氛中提出問題:為什麼雨帶的移動具有這樣的特點?是否每年都是這樣的變化?如果正常年份如此,異常年份差異很大,造成差異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布置作業:通過網路和圖書館查找有關資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從學生交回的作業和材料來看,他們對作業的完成非常認真,領會了雨帶的移動其實是冷暖空氣的交匯區域行星鋒區移動的影響,每年雨帶位置和降水量的變化與西太平洋上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和強度關系密切,與青藏高原上空對流層高層夏季的南亞高壓的位置和強度關系密切,與海洋的異常變化有關(有的同學深入到大尺度海氣相互作用的領域,用ENSO事件解釋我國夏季降水出現異常)。這種理解對於後續課程的學習中深刻理解天氣變化的規律很有幫助。
2.緊密結合本學科的熱點和前緣學術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如對近年來台風結構變化的特點和變化特點進行介紹。台風的雙眼結構,迴旋曲折的路徑,台風卡特琳娜對美國新奧爾良的襲擊,台風移動到近海,在登陸前中心強度加強等等現象;日本海上極地低壓的演變、結構特徵,與台風的相似和區別,發生原因及變化規律等等前緣領域的問題,在講解中通過利用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形象連續的畫面變化,結合深刻的科學問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了解和探索未知的熱情。
3.利用熱點社會事件,學習和討論有關的專業問題。2005年,結合當時媒體報道發生的一次龍卷風事件,我們用一次課的時間,與同學一起觀看了 Discovery影片中的"龍卷"。在看的過程中,結合影片中的具體內容提出問題。如美國為什麼龍卷風發生的多?與海洋有什麼關系?水汽的輸送與龍卷和降水有什麼關系?然後組織同學討論。通過對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對影片的觀看不再只是"獵奇"性的觀賞,而是透過現象,進一步加深探索未知,深入了解海洋(影片中是墨西哥灣)在極端天氣形成、降水及暴雨天氣發生中的作用。
三、重視該課程的教學。該課程自開設以來,一直由系主任或學院副院長承擔該課程的教學任務。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學生雖然在入學的第一學期修學這門課程,但受社會就業形勢的影響,必然關心將來的就業出路問題。系主任、學院副院長由於比較了解本學科的就業情況及就業趨勢,方便在就業問題上解答學生的疑問,有利於學生的安心學習,提高對自己學科發展的信心,提高學習興趣。我們在這個問題上,還結合專業特點,以發展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識,估計就業形勢,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
四、繼續改進該課程教學的想法。該課程由於課程內容涉及面廣,深入淺出地講授好課程,我們准備繼續改進措施,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目前的設想是:在領導負責該課程的基礎上,就不同專業方向領域內的教學內容,試驗由擅長該部分知識的教師分別授課的辦法,期望取得更明顯的教學效果。(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海洋氣象系,青島)
E. 南京大學第四紀地質學復試的專業綜合是指什麼
南京大學 第四紀地質學 2011年考研招生簡章
招生年份 專業代碼 院系招收人數 專業招收人數
2011 70905 3
研究方向 考試科目 復試科目 參考教材
01環境演變與全球變化02地貌與第四紀地質03環境考古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③601高等數學甲④856全球變化科學導論 復試:筆試:專業綜合;面試:英語口語與聽力加專業綜合 《高等數學講義》(上、下冊)樊映川等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全球變化科學導論》朱誠、謝志仁等編著,南京大學出版社;《全球變化》張蘭生等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F. 有關大學本科地理科學專業
1 地理學引論
課程內容: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地理學的產生發展和主要學派,基本地理過程和基本地理規律,人地關系的區域協調和持續發展,地理技術,現代地理學發展趨勢以及中國地理學近期重點研究的領域。
考核方式:作業、開卷考試
教 材:《地理科學導論》王錚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地理學思想簡史》楊吾楊,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參考書目:《地理科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出版社1989年;《論地理科學》錢學森,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理論地理學概論》王錚、丁金宏等,科學出版社1994年;《現代地理學辭典》左大康主編,商務印書館1990年
2 地球概論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48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整個大的宇宙空間以及基本的天文學知識,同時了解地球內部的基本結構,即對地球系統知識進行初步的了解與認識,為學習地理學其它專業課程打下基礎。
課程內容:地球概論是關於行星和地球的基礎知識。它是以地球的整體為研究對象,其研究內容分為兩個方面,即地球的天文學和地球的物理學。前者主要講地球的運動及其地理意義以及地球和月球的關系,這是本課程的重點,這部分還包括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地理坐標和天球坐標。後者簡要講述地球的形狀、大小、內外結構及其物理性質。
參考書:劉南,地球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地質學基礎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6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 地理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對引導學生進行地理知識學習和培養地理思維的有重大作用,能夠使學生樹立科學的地球觀和世界觀,初步掌握地質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也為其他地理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課堂講授——側重於地質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論述、說明;室內實驗——室內實習是使學生加深、融會貫通課堂講授內容的過程,安排在有關章節授課之後,在實驗室中,藉助實物標本、模型、等教具進行觀察分析和實驗操作;野外實習——結合課堂和校內教學內容,使學生在野外對礦物、岩石、構造等地質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進一步深入理解。
參考書:陳智,基礎地質學,地圖出版社;宋春青等,地質學基礎,高教出版社;趙不億等,普通地質學,地質出版社;張寶政等,地質學原理,地質出版社。
4 氣象學與氣候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72 學分:4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氣候變化基本規律以及天氣變化的基本原因,為深入理解地理環境形成、演變規律等奠定基礎。
課程內容:系統介紹氣象學與氣候學有關內容,包括大氣能量、水分和大氣運動、大氣環境、大氣系統,在此基礎上分析氣候系統的形成、氣候屬性、氣候變化及人類對氣候的影響,青藏高原對氣候的影響,城市氣候等。
參考書:周淑貞、張超,城市氣候學導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王紹武,氣候系統引論功,氣象出版社; Lockwood JG ,氣候成因,盧言文芳譯,氣象出版社,1985。
5 地貌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認識各種地貌並理解各自的形成原因,是地理專業野外考察的必備知識。
課程內容:地貌學是地理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主要研究地表的形態特徵、成因、分布及其發育規律。先修課要求:地質學基礎。
參考書:地貌與第四紀地質,高等教育出版社;地貌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水文與水資源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水資源的分布和利用現狀,理解水循環規律,並認識水圈在地球表層系統的角色和作用,是地理及相關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
課程內容:主要介紹水文要素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以水循環和水量平衡為綱,著重研究水的性質、分布、循環、運動變化規律及其與地理環境、人類社會之間相互關系。
參考書:黃錫荃,水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武吉華,自然地理基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熊怡,中國的河流,人民教育出版社。
7 土壤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72 學分:4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土壤肥力及其土壤的基本物質循環,並認識土壤圈在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中的作用,充分理解土壤在生態環境變遷中的響應和反饋功能,認識土壤環境變化對全球變化研究的重要作用和保證人類糧食安全的關鍵性。
課程內容:主要內容包括土壤的組成、性質和分類、土壤的形成條件及地理分布規律;土壤基本實驗,土壤學野外采樣及其土壤剖面野外判別常識和土壤化學基本理論。
參考書:李天傑,土壤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南京大學等,土壤學基礎與土壤地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土壤,科學出版社;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統分類課題組等,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修訂方案),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8 植物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63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常見的植物,並系統學習植物的分類知識,掌握植物生長和演替的基本規律,並了解基本的生態學知識,認識地理環境因素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和植物的逆境生理。
課程內容:各種生態因素對生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包括人類活動及生物之間的影響),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及其主要類型,生物區系,生物地理野外調查方法。
參考書:武吉華、張紳編,植物地理學,哈爾濱地圖出版社;北京大學等編,植物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9 地圖和測量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72 學分:4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地圖和測量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和繪制教學地圖的能力,同時掌握基本的土地、工程測量基本技能。
課程內容:地圖和測量學是以地圖信息傳遞為中心的、探討地圖的理論實質、製作技術和使用方法的綜合性科學,同時包括土地、工程基本測量知識和實踐技能。
參考書: 蔡孟裔,新編地圖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測量與地圖學,高教出版社。
10 地理信息系統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設置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統常用軟體的應用,硬體設備的操作,以及信息處理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課程內容:地理信息系統是地理科學專業必修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知識、遙感數值圖像處理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的結合、地理信息系統對圖形圖像的三維模擬表達方法和實際應用、專題應用信息系統和電子地圖以及常用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等。
參考書:地理信息系統概論,黃杏元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統實習教程,黃杏元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統,張超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統導論,Kang-tsung Chang 著,陳健飛等譯,科學出版社。
11 遙感概論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 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遙感基本原理、遙感圖像的獲得和解譯方法,並了解遙感的最新技術進展。
課程內容:遙感基本概念;遙感理論基礎,包括遙感電磁輻射基礎、遙感光學基礎;遙感數據獲取,包括感測器、航空遙感、航天遙感和微波遙感;遙感數據處理,即圖像校正和增強;遙感信息提取,包括圖像目視判讀和計算機信息提取,以及遙感技術應用。
參考書:梅安新等,遙感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劉慧平,遙感實習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呂國鍇等,遙感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彭望祿,遙感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12 環境學概論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設置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人類與環境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程的理論性較強,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科學的環境觀。
課程內容:環境學概論是地理科學專業必修課程。主要內容是人類環境的基本理論、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環境污染及其治理、人類環境保護等。
參考書:劉培桐主編,環境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劉翊亭等,環境學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
13 人文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具備必要的人文基礎知識並能對其實踐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論基礎,並充分了解當前人文地理學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
課程內容:全面闡述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人地關系論、行為論、區位論等)和主要方法,以及人文地理學的各分支學科(人口地理學、旅遊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行為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參考書:張小林等,人文地理學導論,測繪出版社;金其銘等,人文地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恩涌,人文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14 經濟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並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為經濟建設服務,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
課程內容:經濟地理學導論是地理科學專業必修課程。全面闡述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重點介紹: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以及區域經濟規劃和發展的基本理論和演變規律)和主要方法,介紹國內外經濟地理學發展動向和各派學說觀點。
參考書:李小建主編,經濟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經濟地理學導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劉再興,生產布局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陳才等,經濟地理學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劉再興,工業地理學,商務印書館;周起業等,區域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5 中國自然地理
課程類別:專業核心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中國的自然地理概況,自然地理的分布和區劃等。
課程內容:系統論述全國性的主要自然地理問題,包括自然結構及其評價,海域與島嶼,災害與環境等;並分區闡述各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條件,自然區劃問題。
參考書:趙濟主編,中國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師大等編,中國自然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6 中國經濟地理
課程類別:專業核心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以及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了解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和產業布局規律。
課程內容:系統論述全國性的主要經濟地理問題,包括人口與經濟規律,文化傳統與現代化,景觀與區劃,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戰略等;區域分析部分將全國分為 8個綜合區,分區闡述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開發利用中的問題及區域發展方向。先修課要求: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等。
參考書:吳傳鈞主編,中國經濟地理,科學出版社;謝光輝,中國經濟地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7 世界自然地理
課程類別:專業核心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世界的自然地理概況,自然地理的分布和區劃等;培養學生對全球問題學習的理解能力、研究全球問題的創新能力和捕捉全球問題新信息的能力。
課程內容:系統論述全球性的主要自然地理問題,包括全球地表形態與全球氣候,全球陸地自然帶的基本格局,災害與環境等;並分區闡述各大洲自然環境條件,自然區劃問題。
參考書:劉德生主編,世界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馮忠江,世界自然地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8 世界經濟地理
課程類別:專業核心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世界區域經濟發展現狀,以及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了解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和產業布局規律。
課程內容:系統論述全球性的主要經濟地理問題,包括全球人地關系發展的歷史軌跡,全球人類活動的基本地理格局,分別闡述了各洲及其主要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特點,人地關系問題及對外經濟與社會關系問題等。
參考書:陳才主編,世界經濟地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 綜合自然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學時:36 學分:2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部門自然地理學之間的關系,掌握自然地理學的綜合性概念和一般性原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課程內容:自然地理學的一般原理和綜合性概念,論述了綜合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發展簡史、自然地理系統的整體性、物質與能量結構、時間結構、地域分異規律、綜合自然區劃、土地分級與分類、土地評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人類與自然地理系統的相互關系及綜合自然地理學的應用研究等。
參考書:伍光和,綜合自然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葛京鳳,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 城市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學時:54 學分:2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通過對城市化、城市地域結構和城市體系的理論與方法的學習,掌握城市發展的機制與規律。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城市城市問題的能力。
課程內容:城市化原理、城市地域結構、城市體系、城市問題。
參考書: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城市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周一星,城市地理學,商務印書館;顧朝林,中國城市地理,商務印書館。
21 計量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學時:36 學分:2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標:培養學生既掌握一定的計量地理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研究方法,又能結合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具備運用計量地理學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程內容:研究地理系統的分析方法、地理模型的建立、地理要素統計分析、地理預測和地理決策等,從質和量兩個方面揭示地理系統的變化規律。
參考書:徐建華,計量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張超,計量地理學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
22 全球變化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學時:36 學分:2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全球變化研究最新進展,以及全球變化的基本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全球觀念和意識。
課程內容:全球變化研究的基本問題、全球變化研究的主要方法、環境演變與全球變化、人類活動與全球變化。
參考書:張蘭生,全球變化,高等教育出版社;楊達源,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化學工業出版社;朱誠,全球變化科學導論,南京大學出版社。
23 旅遊地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學時:36 學分:2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標:通過這門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旅遊地理學,並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教學和實踐中,同時對其自身的旅遊活動也有指導作用。
課程內容:了解旅遊者行為,旅遊需求,旅遊環境容量在旅遊規劃中的應用,旅遊資源評價方法,了解旅遊開發對區域的影響,了解規劃的程序並能在實踐中應用。
參考書:保繼剛,楚義芳編著,旅遊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現代旅遊地理學,盧雲亭編著,江蘇人民出版社;旅遊資源學,蘇文才,孫文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旅遊資源,石高俊編著,江蘇教育出版社。
24 中學地理教法
課程類別:專業核心課 學時:54 學分:3 考核方式:閉卷
課程目的:著重培養學生在地理教學中的基本教學技能與地理教學研究的能力,使其成為合格的高水平的地理教師。
課程內容:中學地理教法以中學地理教學為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包括地理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教學的基本方法、教師素質及其評價等方面。
參考書:王樹聲,中學地理教材教法,高教出版社;刁傳芳,中學地理教學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王民等,地理與環境教育,廣西教育出版社;王民等,地理教學法——概念,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陳澄,地理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
我也特別喜歡地理的高三畢業生。不過今年考得不太理想
怕上不了喜歡的學校,和專業了
祝你有好運
G. 地理科學導論的論文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cartographers)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她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與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布。[5]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地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可以粗略分為兩個較小的領域:人文地理學及自然地理學。前者專注於人類建造的環境和空間是如何被人類製造、看待及管理與及人類如何影響其佔用的空間。後者調查自然環境及如何造成氣候、植被、生命、土壤、水及地形的各種現象及她們的相互關系。[7]因為以上兩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領域出現,為環境地理學(environmental geography)。環境地理學融合了人文及自然地理學及觀察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系。自然地理學專注於地理學中的地球科學。其目標為了解大自然的岩石圈、水文圈、大氣圈、土壤圈(pedosphere)及生物圈(全球植物相及動物相模式)。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自然地理學可以分類為以下粗略的范疇: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專注於研究塑造人類與眾多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模式和過程。她包含社會科學的成分如人類、政治、文化、社會及經濟層面。雖然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焦點並不是地球的實質地貌(見自然地理學),但是由於各種人類活動均在實質地貌上發生,所以實際上不提及實質地貌去討論人文地理學並不可能,而環境地理學正好出現用作兩者的橋梁。人文地理學可以分為很多不同的粗略范疇.環境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她從空間層面描述了人類與凡自然世界的關系。環境地理學除了需要對人文地理學及自然地理學有認識外,亦需要對人類社會用作概念化環境的方法有所認知。環境地理學出現作為人文地理學及自然地理學的橋梁的原因為以上兩個學科的日益專門化。此外,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因為全球化及科技發展(technological change)而有所改變,要去理解這個一個正在改變及動態的關系便需要一個新的方法。環境地理學的研究范疇的例子有災害管理、環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及生態政治學(political ecology)。地理資訊學(Geomatics)是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她在1950年代的地理學計量革命(quantitative revolution)中首先出現。地理資訊學包含利用地圖學及測繪學所使用的傳統空間技術及電腦應用。地理資訊學與其他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及遙感方法的學科一起成為一門普遍的科目。地理資訊學亦引起部分地理部門的復興,此現象特別在1950年代經歷地理部門衰退的北美洲更為顯著。地理資訊學包含了大范圍的學科包括空間分析(spatial analysis),例如地圖學、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探測及全球定位系統(GPS)。區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她研究地球上不同大小的區域。其主要目的是去理解或定義個別地區包含人類及自然因素的獨特性或特色。區域地理學的注意力亦有放在區域化(regionalization)上,其包括了適合的的方法把空界分界成為區域。區域地理學亦被認為是研究地理科學的必然方式(類似計量革命或批判地理學)
H. 請問地理科學導論和地球科學導論這兩本書到底是不是同一本書目前知道都是劉本培編的。
地理科學導論和地球科學導論這兩本書到底不是同一本書。
《地球科專學導論 》是高等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包括地球的基本天文知識和地球各圈層的結構、功能、相互關系等知識,同時分析、闡述了當今地球所面臨的問題,諸如全球變化、環境污染、資源枯竭、人口膨脹、自然災害等。
I. 全球變化的三大循環是哪三個
書當中是能量,生物和水循環,我有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