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病毒研究課題

病毒研究課題

發布時間: 2021-03-13 12:48:05

㈠ 有關艾滋病的研究性課題

基本概述艾滋病,是種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T4淋巴組織作為攻擊目標,大量破壞T4淋巴組織,產生高致命性的內衰竭。這種病毒在地域內終生傳染,破壞人的免疫平衡,使人體成為各種疾病的載體。HIV本身並不會引發任何疾病,而是當免疫系統被HIV破壞後,人體由於抵抗能力過低,喪失復制免疫細胞的機會,並感染其它的疾病導致各種復合感染而死亡。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9年至10年,在發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們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艾滋病初期感染症狀</B>起源發展科學研究發現,艾滋病最初是在西非傳播的,是某慈善組織做了一批針對某流行病疫苗捐給非洲某國,但他們不知道做疫苗用的黑猩猩攜帶有艾滋病毒。 由美國、歐洲和喀麥隆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說,他們通過野外調查和基因分析證實,人類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於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從猿類免疫缺陷病毒SIV進化而來。其實,艾滋病的起源應該是在非洲。1959年的剛果,還是法屬殖民地。一個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請參與一項和血液傳染病有關的研究。他的血液樣本經化驗後,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塵封數十年。萬沒想到的是,數十年後,這血液樣本竟然成為解開艾滋病來源的重要線索。 艾滋病起源於非洲,後由移民帶入美國。1981年6月5日,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在《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上簡要介紹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正式記載。1982年,這種疾病被命名為"艾滋病"。不久以後,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國旅遊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協和醫院後很快死亡,後被證實死於艾滋病。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艾滋病(見曾毅:艾滋病的流行趨勢、研究進展及遏制策略)。 [1] 艾滋病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已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艾滋病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越來越迅猛,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社會的發展,已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第四大殺手。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確認艾滋病以來,25年間全球累計有6500萬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萬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萬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當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萬人,另有280萬人死於艾滋病。2008年7月29日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星期二發布了《2008艾滋病流行狀況報告》。報告指出,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顯著進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現緩和局勢,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數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數都出現下降;不過,各國的情況並不均衡,全球艾滋病患者的總數也仍然居高不下。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萬,比2001年下降了30萬;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數為200萬,比2001年下降20萬。 據專家介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從感染初期算起,要經過數年、甚至長達10年或更長的潛伏期後才會發展成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極度下降會出現多種感染,如帶狀皰疹、口腔黴菌感染、肺結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腸炎、肺炎、腦炎,念珠菌,肺囊蟲等多種病原體引起的嚴重感染等,後期常常發生惡性腫瘤,直至因長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雖然全世界眾多醫學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製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葯物,也沒有可用於預防的有效疫苗。目前,這種病死率幾乎高達100%的"超級癌症"已被我國列入乙類法定傳染病,並被列為國境衛生監測傳染病之一。故此我們把其稱為"超級絕症"。

㈡ 流行病學有沒有好的研究課題謝謝了!

中俄邊境鼠攜帶病原流行病學調查和比較研究

臨床流行病學: 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課題

腦膠質瘤流行病學的初步調查與臨床干預措施的研究

艾滋病毒分子流行病學及毒株分型

不錯喵~

㈢ 如何研究宿主因子與病毒的相互關系

宿主限制因子ZAP抗病毒作用機理研究
負責人 高光俠 研究員
所在單位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所屬類別 重點項目
關鍵詞 病毒 宿主限制因子 ZAP mRNA翻譯抑制 mRNA降解
中文摘要 鋅指抗病毒蛋白(ZAP)是本課題組長期研究的宿主限制因子,能夠抑制某些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病毒的復制,包括HIV和埃博拉病毒。經過前一個重點項目的研究,我們對ZAP的作用機理有了大致的了解:ZAP特異性結合病毒mRNA,招募細胞內的mRNA脫帽酶、脫腺苷酶、核酸外切酶等RNA降解機器降解病毒mRNA,從而實現抗病毒功能。但關於ZAP的功能與作用機理,還有許多重要問題有待回答。本項目擬開展以下幾方面研究:1、ZAP如何抑制HIV病毒mRNA的翻譯及翻譯抑制與RNA降解之間的關系;2、參與ZAP抗病毒功能的輔助因子RNA解旋酶RHA和DHX30的作用機理;3、ZAP抗病毒活性受蛋白激酶GSK3調控的機理;4、利用ZAP基因敲出小鼠和人血樣分析ZAP在體內的抗病毒活性。對ZAP作用機理的深入研究有助於了解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理,也有助於對mRNA翻譯抑制、降解這一基因表達調控重要機制的了解。

㈣ 黃禎祥的腦炎病毒研究具體內容有哪些

黃禎祥,1910年2月10日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病毒學家。福建廈門人。1930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碩士學位。1934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博士學位。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教授、名譽所長。首創病毒體外培養法新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被稱為「在醫學病毒學的發展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第一次使病毒定量測定的顯微鏡觀察法被革新為肉眼觀察法;對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流行病學、病原學及發病機理的研究,為控制中國乙型腦炎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貢獻;首先發現自然界中存在著不同毒力的乙腦病毒株,並對其生態學與流行的關系、變異的某些規律、保存毒株的方法及疫苗等進行了研究;發明了用福爾馬林處理麻疹活疫苗的新方法。

良好的家庭環境使他養成了好讀書求知識的習慣。192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當時的醫學最高學府北平協和醫學院,接受了嚴格的醫學教育。他於1934年畢業後,擔任了北平協和醫院內科醫生。北平協和醫院是當年中國條件最好、最有權威的醫學機構,黃禎祥在這里整整工作了8年。他不僅打下了堅實的醫學基礎,而且培養了善於觀察、發現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期間,他發表了有獨到見解的關於白喉桿菌及其免疫的論文,受到了美國醫學雜志的重視。青年時期的黃禎祥,憑著他敏銳的洞察力和堅實的醫學基礎,在對霍亂、鏈球菌感染、鼠疫等方面的研究上多有建樹,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文。黃禎祥的才華受到了協和醫院的器重,1941年被選送到美國留學。

黃禎祥在美國期間,首創了引起世界病毒學界矚目的病毒體外培養新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這時,日本侵略軍仍在蹂躪中華大地,中華民族處於危急存亡關頭,他毅然謝絕了美國方面的一再挽留,於1943年末懷著憂國憂民之心,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返回了祖國,到重慶中央衛生實驗院任醫理組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回到北平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

北平解放前夕,他選擇了留下來等待新中國誕生的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黃禎祥的專業特長開始得以發揮。盡管當時經費少,還不具備大規模開展病毒研究的條件,而人民政府盡力為他添置了科研設備,配備了助手,他開始著手流行性乙型腦炎、麻疹、肝炎等病毒的研究工作。黃禎祥決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國的病毒學事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抗美援朝時期,他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為了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到中國東北和朝鮮前線進行調查,用自己的專業技術為保衛世界和平做出了貢獻。

黃禎祥先後出訪過蘇聯、羅馬尼亞、荷蘭、埃及、法國、菲律賓、美國等十幾個國家,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1983年他率中國微生物專家代表團應邀赴美國參加第十三屆國際微生物學大會,在美國丹頓市被授予該城的「金鑰匙」和「榮譽市民」稱號。

黃禎祥享有很高的國際聲望。他是美國實驗生物醫學會會員、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合辦的《病毒學雜志》編委,還擔任美國《國際病毒學雜志》、《傳染病學論叢》雜志的編委。1983年他被選為美國傳染病學會名譽委員。

黃禎祥熱心中國醫學病毒學事業,他倡議和創建了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創辦了《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前身)。他先後主編了《醫學病毒學總論》、《常見病毒病實驗技術》、《中國醫學網路全書·病毒學》等書。在他晚年生病住院期間還主持編寫了《醫學病毒學基礎及實驗技術》、《醫學病毒學詞典》。

黃禎祥為人正直,待人誠懇熱情,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又勇於創新。1985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正當他以極大的干勁帶領研究人員投入新課題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研究時,1987年,白血病奪去了他的生命,終年77歲。

病毒培養技術

20世紀初,國際上對病毒的研究剛剛起步,研究病毒的工作還很不成熟,方法也很落後。由於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物,當時檢測病毒存在與否,需要通過對動物注射含病毒物,觀察動物發病或死亡來判斷,顯然這種方法是十分原始的。病毒還有另外一個特性,即它沒有自己的酶系統,需要寄生在活細胞內,因而一般的微生物培養基不能使病毒繁殖和生存。病毒的這兩個特性加大了尋找培養病毒新技術的難度。病毒培養是病毒研究中最基礎、最關鍵的一步,可以說沒有病毒培養新技術的建立,也就沒有病毒研究的突破和發展。因此,許多國家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國際上許多知名學者為此苦苦探索了幾十年。

1943年黃禎祥在美國發表了《西方馬腦炎病毒在組織培養上滴定和中和作用的進一步研究》,這一研究論文立即引起舉世矚目,並得到同行的普遍認可。

這一新技術概括為:

第一步,用人為的方法將動物組織經過處理消化成單層細胞,並給這種細胞以一定的營養成分使其在試管內存活。

第二步,將病毒接種在這種細胞內,經過一段時間,細胞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理改變。觀察者只要用普通顯微鏡觀察細胞有無病變,即可間接判斷有無病毒的繁殖。

這項新技術把病毒培養從實驗動物和雞胚的「動物水平」,提高到體外組織培養的「細胞水平」。也正是這項技術的建立,拓寬了國際上病毒學家的思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病毒學者採用或改良了這一技術,成功地發現了許多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分離出許多新病毒。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病毒學家恩德斯獲得諾貝爾獎金,就是在採用了黃禎祥這一技術的基礎上取得的成果。美國1982—1985年各版的《世界名人錄》,稱黃禎祥這一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

病毒學研究的實踐證明:病毒學研究發展到今天的分子病毒學水平,黃禎祥所發現的這一新技術起著重要的作用。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找到比這一技術更先進的病毒體外培養的方法。這一新技術至今還廣泛應用於病毒性疾病的疫苗研製、診斷試劑的生產和病毒單克隆抗體、基因工程等高技術研究領域。世界上許多國家採用這種技術分離了諸如流行性出血熱、麻疹、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病毒。近年來在全球引起震動的艾滋病病毒也是採用組織培養這一技術分離得到的。

乙型腦炎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當時嚴重威脅勞動人民健康的傳染病之一。黃禎祥清楚地知道要開展乙型腦炎的研究,著手解決這一醫學難題,困難是很大的。然而,作為新中國第一代病毒學者的責任感,激勵著他不能不主動請纓,他向衛生部領導要求,要從乙型腦炎入手開始新中國的病毒研究事業。衛生當局滿足了他的願望,支持他的工作,給了他人力、物力的保證。乙型腦炎的研究工作從此開始了。

由於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對乙型腦炎這種傳染病的認識還很膚淺,乙型腦炎的病原、發病機制、傳播規律、診斷、免疫等問題都還沒有解決,甚至於在中國流行的乙型腦炎(當時俗稱大腦炎)和日本等亞洲國家所流行的乙型腦炎是不是一種病都未能搞清楚。這些問題在當時的病毒學界都是有待揭示的課題。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頭兩年中,黃禎祥組織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有關調查工作,由於衛生當局的大力協助及各醫療衛生機構的熱誠合作,這項工作是相當順利的。在進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之後,黃禎祥帶領科研人員開始了病毒分離、實驗診斷方法的建立、乙型腦炎傳播媒介昆蟲生態學、乙型腦炎病毒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基本摸清了中國乙型腦炎的流行規律、傳播途徑及特點,並著重指出蚊蟲是傳播乙型腦炎的媒介昆蟲,從而在技術上具體地指導了建國初期轟轟烈烈的群眾愛國衛生運動。

1949年,黃禎祥在中國首先開始了乙型腦炎疫苗的研製工作。他在一篇論文中闡述了最初研製乙型腦炎疫苗時的想法:「當1949年我們開始了流行性腦炎的研究之後,首先對這種傳染病的流行病學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並且用血清學和病毒分離的方法確定了該病的病原是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這些研究的結果給預防工作指出了方向,為了更好地配合預防工作上的需要,於1949年我們開始了疫苗製造試驗。」這是中國開展乙型腦炎疫苗研究文獻中最早的記錄。在這以後的幾十年中,乙型腦炎疫苗的研製工作一直在進行著,最初從研究死疫苗開始,繼而發展到利用組織培養技術進行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無一不滲透著黃禎祥的心血。乙型腦炎疫苗的研製這一成果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眾所周知,預防醫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絕不是靠某一個人獨自奮斗所能取得的,必須要有長時期的,有時甚至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中國乙型腦炎的研究從1949年開始,經過整整40年的工作,終於被社會所承認。1989年這項成果獲得了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頒獎時,雖然黃禎祥已不在人世,甚至獲獎者的名單中也沒有他的名字,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黃禎祥在中國乙型腦炎研究中開拓者的地位和他在取得這項成果中的重大作用。

病毒免疫貢獻

1954年,世界上分離麻疹病毒獲得成功。用組織培養技術研製麻疹疫苗就成為世界病毒學界探討的重要課題。1961年,黃禎祥以極大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麻疹疫苗的研究工作中。他和著名兒科專家諸福棠教授合作,對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的合作推動了當時中國麻疹病毒的研究工作。此後,黃禎祥和他領導的麻疹病毒研究室對麻疹病毒血凝素、麻疹疫苗的佐劑、疫苗的生產工藝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福爾馬林處理的麻疹疫苗》是他這一時期發表的重要論文。這篇論文曾在第四屆國際病毒大會上宣讀,得到與會者的好評。

1980年以後,黃禎祥致力於病毒免疫的研究,先後發表了《被動免疫對活病毒自動免疫的影響》等論文。在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的研究方面,他指導研究生進行了探索性的工作,先後發表了《不同病毒兩次治療腹水瘤小鼠的初步研究》、《病毒與環磷醯胺聯合治療小鼠瘤的研究》、《腫瘤抗巨噬細胞移動作用的研究》等多篇論文。這些研究成果無疑對尋找抗腫瘤治療方法提供了有思考價值的線索和依據。黃禎祥提出的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的新設想,將是腫瘤治療研究中有待開發的一塊具有廣闊前景的領域。知識點黃禎祥的影響

由於黃禎祥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的重要貢獻,198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被任命為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他還擔任了中國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主任委員。

黃禎祥逝世後,為了紀念他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取得的成績,他在海內外的同事、親友共同發起成立了黃禎祥醫學病毒基金會,以黃禎祥的名義頒發獎學金,以獎勵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做出貢獻的新人。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共同主編、出版了《黃禎祥論文選集》,以紀念他在病毒學研究中的突出貢獻。

㈤ 初中生物學課題。病毒分類的依據是什麼不同。。

病毒可按結構和作用等方式分為不同種類.如按結構可分為有囊膜和無囊膜類病毒.按作用可分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病毒......

㈥ 請教:最新關於計算機病毒的研究課題,就是一些比較前沿一點的論題、研究方向都可以,或者關於計算機病毒

其實你說的這些都應該會被禁的 留給你說一點 DDS攻擊 貌似應該會吧 網路一下 以前黑客常用手段

㈦ 請問世界排名前十的病毒是什麼。研究課題要用,急急急急急

炭菌熱...不知道在不在前十 但是 是病毒...

㈧ 黃禎祥研究過什麼病毒

黃禎祥,1910年2月10日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病毒學家。福建廈門人。1930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碩士學位。1934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博士學位。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教授、名譽所長。首創病毒體外培養法新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被稱為「在醫學病毒學的發展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第一次使病毒定量測定的顯微鏡觀察法被革新為肉眼觀察法;對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流行病學、病原學及發病機理的研究,為控制中國乙型腦炎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貢獻;首先發現自然界中存在著不同毒力的乙腦病毒株,並對其生態學與流行的關系、變異的某些規律、保存毒株的方法及疫苗等進行了研究;發明了用福爾馬林處理麻疹活疫苗的新方法。

良好的家庭環境使他養成了好讀書求知識的習慣。192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當時的醫學最高學府北平協和醫學院,接受了嚴格的醫學教育。他於1934年畢業後,擔任了北平協和醫院內科醫生。北平協和醫院是當年中國條件最好、最有權威的醫學機構,黃禎祥在這里整整工作了8年。他不僅打下了堅實的醫學基礎,而且培養了善於觀察、發現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期間,他發表了有獨到見解的關於白喉桿菌及其免疫的論文,受到了美國醫學雜志的重視。青年時期的黃禎祥,憑著他敏銳的洞察力和堅實的醫學基礎,在對霍亂、鏈球菌感染、鼠疫等方面的研究上多有建樹,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文。黃禎祥的才華受到了協和醫院的器重,1941年被選送到美國留學。

黃禎祥在美國期間,首創了引起世界病毒學界矚目的病毒體外培養新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這時,日本侵略軍仍在蹂躪中華大地,中華民族處於危急存亡關頭,他毅然謝絕了美國方面的一再挽留,於1943年末懷著憂國憂民之心,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返回了祖國,到重慶中央衛生實驗院任醫理組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回到北平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

北平解放前夕,他選擇了留下來等待新中國誕生的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黃禎祥的專業特長開始得以發揮。盡管當時經費少,還不具備大規模開展病毒研究的條件,而人民政府盡力為他添置了科研設備,配備了助手,他開始著手流行性乙型腦炎、麻疹、肝炎等病毒的研究工作。黃禎祥決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國的病毒學事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抗美援朝時期,他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為了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到中國東北和朝鮮前線進行調查,用自己的專業技術為保衛世界和平做出了貢獻。

黃禎祥先後出訪過蘇聯、羅馬尼亞、荷蘭、埃及、法國、菲律賓、美國等十幾個國家,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1983年他率中國微生物專家代表團應邀赴美國參加第十三屆國際微生物學大會,在美國丹頓市被授予該城的「金鑰匙」和「榮譽市民」稱號。

黃禎祥享有很高的國際聲望。他是美國實驗生物醫學會會員、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合辦的《病毒學雜志》編委,還擔任美國《國際病毒學雜志》、《傳染病學論叢》雜志的編委。1983年他被選為美國傳染病學會名譽委員。

黃禎祥熱心中國醫學病毒學事業,他倡議和創建了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創辦了《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前身)。他先後主編了《醫學病毒學總論》 、 《常見病毒病實驗技術》 、 《中國醫學網路全書·病毒學》等書。在他晚年生病住院期間還主持編寫了《醫學病毒學基礎及實驗技術》、《醫學病毒學詞典》。

黃禎祥為人正直,待人誠懇熱情,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又勇於創新。1985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正當他以極大的干勁帶領研究人員投入新課題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研究時,1987年,白血病奪去了他的生命,終年77歲。

病毒培養技術

20世紀初,國際上對病毒的研究剛剛起步,研究病毒的工作還很不成熟,方法也很落後。由於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物,當時檢測病毒存在與否,需要通過對動物注射含病毒物,觀察動物發病或死亡來判斷,顯然這種方法是十分原始的。病毒還有另外一個特性,即它沒有自己的酶系統,需要寄生在活細胞內,因而一般的微生物培養基不能使病毒繁殖和生存。病毒的這兩個特性加大了尋找培養病毒新技術的難度。病毒培養是病毒研究中最基礎、最關鍵的一步,可以說沒有病毒培養新技術的建立,也就沒有病毒研究的突破和發展。因此,許多國家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國際上許多知名學者為此苦苦探索了幾十年。

1943年黃禎祥在美國發表了《西方馬腦炎病毒在組織培養上滴定和中和作用的進一步研究》,這一研究論文立即引起舉世矚目,並得到同行的普遍認可。

這一新技術概括為:

第一步,用人為的方法將動物組織經過處理消化成單層細胞,並給這種細胞以一定的營養成分使其在試管內存活。

第二步,將病毒接種在這種細胞內,經過一段時間,細胞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理改變。觀察者只要用普通顯微鏡觀察細胞有無病變,即可間接判斷有無病毒的繁殖。

這項新技術把病毒培養從實驗動物和雞胚的「動物水平」,提高到體外組織培養的「細胞水平」。也正是這項技術的建立,拓寬了國際上病毒學家的思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病毒學者採用或改良了這一技術,成功地發現了許多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分離出許多新病毒。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病毒學家恩德斯獲得諾貝爾獎金,就是在採用了黃禎祥這一技術的基礎上取得的成果。美國1982—1985年各版的《世界名人錄》稱黃禎祥這一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

病毒學研究的實踐證明:病毒學研究發展到今天的分子病毒學水平,黃禎祥所發現的這一新技術起著重要的作用。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找到比這一技術更先進的病毒體外培養的方法。這一新技術至今還廣泛應用於病毒性疾病的疫苗研製、診斷試劑的生產和病毒單克隆抗體、基因工程等高技術研究領域。世界上許多國家採用這種技術分離了諸如流行性出血熱、麻疹、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病毒。近年來在全球引起震動的艾滋病病毒也是採用組織培養這一技術分離得到的。

乙型腦炎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當時嚴重威脅勞動人民健康的傳染病之一。黃禎祥清楚地知道要開展乙型腦炎的研究,著手解決這一醫學難題,困難是很大的。然而,作為新中國第一代病毒學者的責任感,激勵著他不能不主動請纓,他向衛生部領導要求,要從乙型腦炎入手開始新中國的病毒研究事業。衛生當局滿足了他的願望,支持他的工作,給了他人力、物力的保證。乙型腦炎的研究工作從此開始了。

由於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對乙型腦炎這種傳染病的認識還很膚淺,乙型腦炎的病原、發病機制、傳播規律、診斷、免疫等問題都還沒有解決,甚至於在中國流行的乙型腦炎(當時俗稱大腦炎)和日本等亞洲國家所流行的乙型腦炎是不是一種病都未能搞清楚。這些問題在當時的病毒學界都是有待揭示的課題。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頭兩年中,黃禎祥組織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有關調查工作,由於衛生當局的大力協助及各醫療衛生機構的熱誠合作,這項工作是相當順利的。在進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之後,黃禎祥帶領科研人員開始了病毒分離、實驗診斷方法的建立、乙型腦炎傳播媒介昆蟲生態學、乙型腦炎病毒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基本摸清了中國乙型腦炎的流行規律、傳播途徑及特點,並著重指出蚊蟲是傳播乙型腦炎的媒介昆蟲,從而在技術上具體地指導了建國初期轟轟烈烈的群眾愛國衛生運動。

1949年,黃禎祥在中國首先開始了乙型腦炎疫苗的研製工作。他在一篇論文中闡述了最初研製乙型腦炎疫苗時的想法:「當1949年我們開始了流行性腦炎的研究之後,首先對這種傳染病的流行病學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並且用血清學和病毒分離的方法確定了該病的病原是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這些研究的結果給預防工作指出了方向,為了更好地配合預防工作上的需要,於1949年我們開始了疫苗製造試驗。」這是中國開展乙型腦炎疫苗研究文獻中最早的記錄。在這以後的幾十年中,乙型腦炎疫苗的研製工作一直在進行著,最初從研究死疫苗開始,繼而發展到利用組織培養技術進行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無一不滲透著黃禎祥的心血。乙型腦炎疫苗的研製這一成果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眾所周知,預防醫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絕不是靠某一個人獨自奮斗所能取得的,必須要有長時期的,有時甚至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中國乙型腦炎的研究從1949年開始,經過整整40年的工作,終於被社會所承認。1989年這項成果獲得了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頒獎時,雖然黃禎祥已不在人世,甚至獲獎者的名單中也沒有他的名字,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黃禎祥在中國乙型腦炎研究中開拓者的地位和他在取得這項成果中的重大作用。

病毒免疫貢獻

1954年,世界上分離麻疹病毒獲得成功。用組織培養技術研製麻疹疫苗就成為世界病毒學界探討的重要課題。1961年,黃禎祥以極大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麻疹疫苗的研究工作中。他和著名兒科專家諸福棠教授合作,對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的合作推動了當時中國麻疹病毒的研究工作。此後,黃禎祥和他領導的麻疹病毒研究室對麻疹病毒血凝素、麻疹疫苗的佐劑、疫苗的生產工藝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福爾馬林處理的麻疹疫苗》是他這一時期發表的重要論文。這篇論文曾在第四屆國際病毒大會上宣讀,得到與會者的好評。

1980年以後,黃禎祥致力於病毒免疫的研究,先後發表了《被動免疫對活病毒自動免疫的影響》等論文。在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的研究方面,他指導研究生進行了探索性的工作,先後發表了《不同病毒兩次治療腹水瘤小鼠的初步研究》、《病毒與環磷醯胺聯合治療小鼠瘤的研究》、《腫瘤抗巨噬細胞移動作用的研究》等多篇論文。這些研究成果無疑對尋找抗腫瘤治療方法提供了有思考價值的線索和依據。黃禎祥提出的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的新設想,將是腫瘤治療研究中有待開發的一塊具有廣闊前景的領域。知識點黃禎祥的影響

由於黃禎祥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的重要貢獻,198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被任命為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他還擔任了中國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主任委員。

黃禎祥逝世後,為了紀念他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取得的成績,他在海內外的同事、親友共同發起成立了黃禎祥醫學病毒基金會,以黃禎祥的名義頒發獎學金,以獎勵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做出貢獻的新人。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共同主編、出版了《黃禎祥論文選集》,以紀念他在病毒學研究中的突出貢獻。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