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科學嗎
Ⅰ 關於入伏和數九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為1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頭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的時間卻不盡相同,當夏至與立秋節氣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第四個庚日起的中伏到末伏有時10天,有時是20天,去年的中伏就有20天
冬至這一天開始數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九」。數上9天是一九,再數9天是二九……數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
Ⅱ 數九是從每一年的冬至開始的嗎
是的。
冬至那天,正值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之後白天一天一天逐漸變長,蘭州人稱之為「一九一線長」、「一九一陽生」。從冬至到春分,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也是從寒冷變暖和的轉折時期,這段時期總共九個九天共八十一天。
數九寒天,就是從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實際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數九計日。
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經到來。
Ⅲ 數九是從冬至開始嗎
冬至習俗-數九九
民間把冬至義稱為作「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大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l天之後便進入春天。冬至之後數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們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徵、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這些諺語和順L:I溜在許多古籍:卜部多有記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首順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不僅僅是人們多年來對氣候的經驗總結,也是人們在嚴冬時節對春天的一種企盼。
Ⅳ 今日數九了嗎
2020年進九時間:12月21日。
數九的含義
數九是從24節氣冬至逢壬日開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一般三九的這段時間就是冬天最冷的時間。當數到九個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之後,便是春暖大地、萬物生機盎然的時候。
數九方法在我國民間口口相傳,有歷史會有一些記載,但是至於起源何時,沒有確切的資料。不過,至少在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經流行開來,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就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2020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18:02:12,農歷2020年十一月(小)初七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之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的時間開始逐漸變長,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數九的計算
從冬天的冬至逢壬日算起(冬至後逢第一個壬日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時間即將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會變得暖和起來。一般「三九」時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時間;到了「九九」時,便寒氣盡消,春暖大地。
「數九」的正確演算法是從冬至後第一個壬日算起,故,「九」在每個年份中具體日期都是不固定的,須視冬至後第一個壬日在哪一天而定。另有錯誤認為「數九」是從冬至這天算起的,從冬至這天算起那麼每年「九」的具體時間是固定的,每個「九」都固定在冬至後第9天、第18天、第27天…。很顯然「數九」從冬至這天算起,這演算法是錯誤的。俗語雲:「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數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黃牛遍地犁
數九歌的含義(1)一九二九不出手只過了冬至後的前18天內,天氣快速的降溫,冷到手不能放在外面的意思。(2)三九四九冰上走到了第三、第四個九天,每九天為「一九」,天氣就會到了最冷的時間,連河水都會被凍住了,河面上結冰,人們就可以在上面行走了。(3)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等到了第五第六九時,大地逐漸開始回春,柳樹發芽,可以去欣賞了。(4)七九河開,八九雁來從冬至日開始,經歷63天河流解凍,到了72天,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來了。(5)九九加一九,黃牛遍地犁從冬至日開始,經歷90天,也就是農民開始犁地,可以開始准備播種了。
Ⅳ 冬至和數九是一回事嗎
冬至和數九不是一回事。
冬至,不僅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古代人們認為,冬至節氣是計算我國二十四節氣的起點。
冬至這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過了這天,太陽逐漸北移,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
數九是從冬至開始的九個九天。
冬至後即開始「數九」,俗稱「交九」,意味進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所謂「數九」,是指從「冬至」當天算起,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從「一九」數到「九九」,冬寒就變成春暖了。其中「三九」時最為寒冷。
(5)數九科學嗎擴展閱讀:
九九節氣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七九凍河開,八九燕歸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解析:
1、一九二九不出手: 一九二九冬至後天氣比較冷, 手放在外面會太冷, 難以承受, 甚至會產生凍傷, 所以忍不住在口袋裡, 這是 "不出手"。
2、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 河裡有厚厚、堅固的冰, 行人可以安然無恙地在河上行走。
3、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在最寒冷的時候, 當五九六九天氣開始逐漸升溫, 柳枝種植的河流開始發芽, 一切逐漸恢復, 以消除冬季的抑鬱症, 人們不禁看到柳樹。
4、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七九當冰雪開始融化, 凍結的河流將慢慢解凍, 並聽到水的雜音, 到八九溫暖的天氣, 燕子將從南方飛回築巢, 開始新一輪的忙碌和無休止的循環。
5、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天氣轉暖,漸漸有了春水,天氣一直比較暖和,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到處都是牛的工作,忙得不可開交,而且還預示著一個新的希望和一個新的開始。
Ⅵ 現在數九了嗎
現在數九了,從2018年12月22日開始數九,至2019年3月12日結束。
數九從每年陽歷12月下旬初冬至開端。對於今年也就是冬至:2018年12月22日開始,九九消寒結束之日是2019年3月12日。
數九寒天,就是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不斷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實踐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數九計日。
一九:2018年12月22日-2018年12月30日
二九:2018年12月31日-2019年1月8日
三九:2019年1月9日-2019年1月17日
四九:2019年1月18日-2019年1月26日
五九:2019年1月27日-2019年2月4日
六九:2019年2月5日-2019年2月13日
七九:2019年2月14日-2019年2月22日
八九:2019年2月23日-2019年3月3日
九九:2019年3月4日-2019年3月12日
九,為「至陽」之數,也稱老陽,九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聚意味著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著寒去暖來,「春已深矣」了。
Ⅶ 關於數九:數九天如何進補最科學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此時由於氣候寒冷,人體對能量與營養的要求較高,而且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強,適當進補不但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把滋補品中的有效成分儲存在體內,為明年開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礎,所以民間流傳有「今年進補,明年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俗語。
冬令進補,在時間上主要指立冬後至立春前這段期間而習慣認為冬至前後最為適宜。
進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葯補。俗語說:「葯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就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以產生更多的能量,適應機體的需要,所以必須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同時,寒冷也影響人體的泌尿系統,排尿增加,隨尿排出的鈉、鉀、鈣等無機鹽也較多,因此應多吃含鉀、鈉、鈣等無機鹽的食物。可多吃蔬菜,適當增加動物內臟、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有條件的還可多吃雞、甲魚、龜、羊肉、 桂圓、荔枝、胡桃肉、木耳等食品,這些食品不但味道鮮美,而且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不僅能補充因冬季寒冷而消耗的熱量,還能益氣養血補虛,對身體虛弱的人尤為適宜。其它還有葯酒、葯粥等,均可根據各自的體質情況選用。
至於葯補,常用的補益中葯有:
屬補氣類的,如人參黃芪、黨參、白術等,適用於氣虛不足,面色 白,氣短乏力,脾虛泄瀉之人;
屬養陰補血類的,如生地、阿膠、當歸、 枸杞等,適用於面白無華,頭暈心悸,口唇蒼白,血紅蛋 白偏低,婦女月經量少等症狀之人。鹿茸也是冬令的常用補品,適用於平素陽虛怕冷,四肢不溫,腰酸多尿,或男子陽痿等人服用。
值得指出的是,補葯也不是隨便可用的,當視氣虛、血虛、陽虛、陰虛而分別選用針對性的補益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強心。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氣虛病人而見體力衰弱,四肢無力,精神疲秋,心慌氣短,或年老體弱,或工作過度勞累後周身無力,或慢性病引起的頭暈無力等症,均可服用。能夠補益元氣,增加食慾,促使體力恢復。
又如阿膠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對血虛的人尤為適宜。虛啥補啥,各人都應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選用,也可去醫院請中醫師確診屬於那一類虛證,再選擇相應的補葯,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
隨著中葯制劑的不斷改進,各種服用方便的滋補葯品紛紛面市,如人參蜂皇漿、雙寶素、青春寶、中國花粉等,多不勝數。葯補已成為人們所樂用的進補方法。
冬令進補是根據季節特點而創立的一種調養方法,但也不是說每個人到了冬天都一定要進補。年輕體壯無病之人,對寒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就不必進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要求日益增強,有的認為既然是補品,那就有益無害,因而隨意服用,「無虛濫補」;還有的人求補心切,服用補品「多多益善」,結果不但無益,反而產生一系列副作用。已經發現有人因服用過多的人參,出現了欣快、煩躁、激動、失眠、腹脹等「人參濫用綜合征」,所以一定要注意正確進補。 對於平素胃腸虛弱之人,在進補時應特別注意,不能一味蠻補。因為葯物入胃全靠胃腸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腸功能正常,才能發揮補葯的應有效應。對於這類病人,可先服用些黨參、白術、茯苓、苡仁、扁豆、陳皮之類調理胃腸的葯物,使胃腸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進服補葯。這樣機體才能較好地消化吸收。
還需注意的是,有些體質虛弱的人,在感冒或其它急性病期間,應停服補品,待急性病治癒後再繼續進補,否則會使病症遷延難愈。冬季在服用滋補佳品的同時,還應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運動。運動的方法可視各人的興趣愛好不同而定,如太極拳、醫療保健操、練吹字功、散步、打球等,這樣可促進新陳代謝,加快全身血液循環,增強胃腸道對滋補品的消化吸收,使補葯中的有效成分能夠被機體很好利用,真正達到補而受益的目的。
Ⅷ 數九和立春有什麼關系嗎
數九和立春比較微妙,民間有個講究,因為立春多數在陽歷2月4日這一天,立春這一天多數在五九盡,也就是說立春在五九第九天。少數立春在六九一,所以民間俗語「春打五九盡,綁著瓢拉著棍。春打六九一,家家戶戶都吃米」。五九盡壞年頭旱災澇災較多都得去要飯,六九一風調雨順好年頭之意。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是干支歷的歲始,乃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代表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二十四節氣」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著密切關系。
現行的「定氣法」節氣也是依照的是精密的天文計算得出。「定氣法」劃分的「二十四節氣」(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也意味著萬物生長、春耕播種,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時至立春,在北回歸線及其附近一帶,風和日暖、萬物開始生長,氣溫、日照、降雨等,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可明顯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
Ⅸ 多會開始 數九 啊
我國民間習慣,從冬至起,每九天為「一九」,到「九九」為止,共八十一天,是一年中寒冷的時期。「數九」又稱「冬九九」,是我國冬季一種民間節氣。「數九」從每年陽歷12月下旬即「冬至」的次日開始。
民間關於數九的歌謠有很多,但最為流行的還是: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 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 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數九寒天是中國最冷的一段時間,在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人們認為這段時間天氣寒冷,經過流傳,沿用至今,是二十四節氣之外的一個雜節氣。
「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國陰歷(農歷)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每年立秋日及其後兩天如果出現庚日,中伏就為十天,否則為二十天,所以,大多數年份中伏都為二十天,相應地,大多數年份三伏都是四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