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全球化
1. 談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利用是不是跨國界的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利用是跨國界的.結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在這方面的看法.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是大發展的重要趨勢.它的發展使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的聯系日益緊密,同時影響到世界各國的政治和文化,多愛國主義也提出了挑戰.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利用是跨國界的.
科學沒有國家,但科學家有祖國.科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屬於全人類的財富,理應為全人類服務.科學無國界,但科學事業的發展和科學家的命運都與自己的祖國有著密切的關系;科學知識是無國界的,但科學知識的運用卻不可能離開具體的國家.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集中體現為科技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都對國家的繁榮富強擔負著重大的責任.
2. 經濟全球化角度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我們有什麼重要意義
經濟全球化是在生產不斷發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一體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和科學觀。既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也是科學技術發展必然結果。社會生產力是人們發行自然的能力。作為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學,必然包括在社會生產力之中。科學技術一旦滲透和作用於生產過程中,便成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和現狀告訴我們,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生產力諸要素全面滲透,同它們融合。科學技術被勞動者掌握,便成為勞動的生產力;科學技術物化為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就成為物質的生產力。公科學技術不僅是現實的直接生產力,而且在生產力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學技術的乘法效應,有力地表達了在生產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已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3. 全球化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命運
全球化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命運
摘要:全球化是一個發端於資本主義興起之時的全球經濟、政治和文明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主義因為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而獲得了相對於社會主義的優勢。20 世紀末社會主義發展所遇到的挫折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的失敗。人們從理論和實踐中探索科學社會主義的各種不同發展模式,市場社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和女權社會主義給人們以新的啟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表現出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前景。
全球化對社會主義的挑戰
全球化作為一個客觀的歷史過程和發展趨勢,是世界經濟和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在內的各種社會力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整體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各種力量的對比是不平衡的。對於社會主義來說,在全球化背景中,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這種挑戰主要來自西方發達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已經形成的強勢地位,以及這種優勢對社會主義自身發展路徑的威脅。
雖然全球化的飛速發展並不代表著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徹底勝利,但是,其優勢地位已經對社會主義形成了威脅和挑戰。首先,西方發達國家強大的科技優勢和經濟實力構成對社會主義的挑戰。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力量、結構和潛力,遠遠領先於社會主義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和信息社會的形成尤其如此。全世界95%的研發投入集中在發達國家,而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只佔5%;科技人員90%集中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只佔10%。在科技發展的基礎上,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實力也形成了對社會主義的挑戰。據世界銀行1998/1999《世界發展報告》的統計資料,1997年世界各國GDP為299257億美元,其中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為238021 億美元。美國、日本和德國的GDP佔49.4%,而我國GDP只有10554億美元,只佔3.5%。此外,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也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其次,西方發達國家推行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構成對社會主義的威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大肆宣揚「人權高於主權」,將所謂的「人權」、「民主」等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掛鉤,藉此向社會主義國家施加壓力,企圖在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西方的「人權」標准和政治制度,和平演變社會主義。蘇東國家的體制崩潰以後,西方國家更是如此。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社會主義面臨的挑戰會更嚴重。其三,全球化過程中的文化沖突與融合也使社會主義面臨挑戰。人類歷史的發展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而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等這些文明反過來又促進了世界的進步與發展。但是,由於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水平差異,這些文明影響世界進程的力量是不同的。在全球化背景下,這一問題尤其突出。西方發達國家依靠自身強大的政治經濟力量,利用網際網路、媒體、影視節目和書籍等工具宣傳自身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西方文明。它們企圖利用文明的傳播達到滲透和控制社會主義國家的目的。
全球化對社會主義的挑戰,還表現在資本主義的現實對社會主義理想的消解。資本主義在其制度本身可允許的范圍內調整生產關系,因而在現實中表現出新的生機。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黃金時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的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理想因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衰退而大打折扣。怎樣在這種全球化背景下選擇科學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各社會主義國家以及各國的社會主義者面臨的嚴峻挑戰。
全球化與科學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探索
在20 世紀初,社會主義表現出蓬勃的發展趨勢,人們對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實現人類的完全解放充滿信心。但是到了世紀末,隨著蘇東劇變和全球資本主義的鞏固,社會主義的前景越來越讓人擔憂。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出於對現實社會主義實踐的反思,以及應對資本主義的挑戰,人們在理論和實踐中提出了許多社會主義的新模式,並期望通過這些新模式,解決資本主義面臨的問題和實現社會主義的復興。這些模式主要有市場社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和女權主義社會主義。
市場社會主義是產生於20 世紀50-60年代、盛行於20 世紀90 年代的一種經濟理論模式。「運用市場來實現社會主義的目的,便是我們所指的市場社會主義」( 格蘭德1989 年) 。源於蘭格,中經普蘭特、柏格森、加爾布雷思、格蘭德和埃斯特林,以及米勒的努力,終於建構出一個體系相對完整、具有特定內涵的「市場社會主義」理論。市場社會主義者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在蘇聯式「現實社會主義」已經失敗,而當代資本主義「名勝實危」的情況下,惟有市場社會主義才是「能夠將自由經濟的自由和效率與社會主義的人道和平等理想結合起來的第三種選擇」(米勒1989 年) 。
市場社會主義主要是從理論上闡明市場對於社會主義的意義和價值,也就是要說明運用市場去實現社會主義的目的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方式,當然也包括對現有的市場體制進行改造的問題。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有:
首先,市場不僅與資本主義同時存在,而且存在於其他的各種經濟形態之中,資本主義不是市場的惟一特性。「盡管使資本主義完全脫離市場是不可能的,然而,使市場完全脫離資本主義則是極為可能的」,即社會主義市場(格蘭德1993 年) 。其次,市場和計劃都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手段,手段的選擇和放棄必須視其對於實現目的的價值與功效而加以確定。「市場的內在實質不會阻礙人們用它來實現社會主義的目的」(格蘭德1993 年) 。再則,市場社會主義認為,市場制度是一種最適合現代經濟的資源配置手段,能夠在有限資源的條件下使各種資源達到完善、合理的配置。在競爭的壓力和利潤的動力作用下,市場制度還趨於鼓勵生產技術的革新和創新。就實現資源有效配置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必然也利用市場(格蘭德1993 年) 。最後,市場社會主義認為,市場能夠促進自由和民主政治的建設。市場賦予人們對資源運用的選擇和經濟權力的分散化,進而保證了人們的獨立身份意識和自由。市場社會主義的自由觀是擁有能力和資源去行動的「積極自由」。因為市場相對於中央計劃而言,能夠分散經濟權力和溝通經濟信息,能夠有效地削弱官僚機構及其龐大的官僚隊伍,從而為真正的民主創造適宜的條件(格蘭德1993 年) 。
市場社會主義由於其反對指令性計劃經濟而與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相區分,又由於其主張社會所有制和強調國家調節而與資本主義相區分。市場社會主義相信,通過批判資本主義和反思社會主義,最終可以實現一個既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又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價值的市場社會主義體制。市場社會主義是惟一能夠感召人民並可以實際操作的、既能消除傳統社會主義的誤解和蘇東式「現實社會主義」「失敗的陰影」又能摧毀新右派進攻的理論選擇。
生態社會主義是當代科學社會主義體系中的一種新的政治思潮和運動。它發端於20 世紀70 年代西方社會的綠色運動,也稱綠黨社會主義。以保護生態環境,並崇尚和平、公正、和諧、友愛、民主為主旨的生態社會主義是對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態危機以及其他危機進行反思的產物。生態社會主義的總體目標是把維護全球性的生態平衡和實現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即實現他們自己所宣稱的「保護生態的、自我管理的和自我解放的社會主義,一種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社會主義」(弗卡普拉等1988 年) 。生態主義把生態學、社會責任、基層民主和非暴力奉為自己的基本原則,強調人類不能「破壞性地介入大自然生態體系」。生態社會主義思潮的主要理論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二是提出要建構一個綠色的、社會公正的、消滅私有制和剝削的社會。首先,就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而言,生態社會主義的觀點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雖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歷史上起過巨大的進步作用,但其邏輯必然是「唯生產論」,結果必然是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產物;西方發達國家的掠奪和剝削是造成世界貧富兩極分化和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發達國家在奉行一種新殖民主義或生態殖民主義;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推行霸權主義,組織軍事集團,推行軍備競賽,武裝干涉他國內政是當代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其次,生態社會主義提出了一些較為深刻的問題。生態社會主義試圖從馬克思主義角度揭示當代生態危機的根源,為人類擺脫生態困境尋找出路,主張在對人的剝削關系進行批判的同時,還要對掠奪自然進行批判。生態社會主義提出要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實行自主的、創造性交往,反對利己主義,提倡集體利益和社會責任感,主張實行基層民主,主張男女平等和尊重婦女。生態社會主義主張用「生態經濟」模式取代現行的「市場經濟」模式,建立一種以保護自然和理智使用自然資源並為後代著想的經濟制度,即「穩態經濟」。生態社會主義認為,生態危機不可能通過改良來解決,只有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才能最終消除生態危機的社會根源。
由此,生態社會主義主張:其一,全面廢除財產私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建立「共同財產所有制」。其二,把人的發展和生態平衡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倡議建立一種既要符合人類和未來世界的重要要求,也要符合自然的保育和自然資源的謹慎管理的生態經濟體系。其三,反對各種壟斷企業和跨國公司,主張建立各種依照民主原則運作的中小型工商企業,支持「所有志在促進地方分權化和小型生產單位的運動」(《西德綠黨黨綱》1989年) 。其四,依據基層民主原則,主張權力應由基層民主選舉產生。其五,主張國際交往中的平等關系,反對生態殖民主義,尊重第三世界的獨立自主和自我發展。
女權主義社會主義是把社會主義目標與女權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它在保持馬克思主義激進態度和歷史方法的同時,又結合自身實踐的特殊性,力圖沖破傳統馬克思主義的束縛,以創造一種新的理論和運動模式。女權主義社會主義主要從歷史角度和婦女的日常生活體驗與情感出發來看待父權制權力,尤其關注階級壓迫和性別壓迫,它以一種新的視角把女權主義的關懷與社會主義目標聯結起來。女權主義社會主義認為,婦女承擔的家務勞動是在服務於整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以特別廉價的、有效的方式實現再生產和勞動力的供應。婦女的勞動權不僅沒有結束她們的受壓迫地位,反而強化了她們的依附性。弗格森認為,必須歷史地理解父權制,資本主義社會除了以經濟生產模式為基礎外,還以性別、情感生產模式為基礎(哈特1983 年) 。沃格爾指出,婦女不僅受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制度的壓迫,還受男性的壓迫(沃格爾1983 年) 。因而,只有推翻整個資本主義制度才能消除婦女受壓迫的根源。
不管是市場社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還是女權主義社會主義,若是從經典社會主義的本質來看,它們都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社會主義。但是,就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是追求平等和效率,追求在物質充裕基礎上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這一點而言,全球化背景下出現的這些社會主義理論及實踐的新模式,不能不說是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創新。例如,市場社會主義關於市場與計劃的觀點、生態社會主義的可持續發展觀,以及女權主義社會主義的平等理念,都是對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不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體系,它是生動的實踐,需要不斷地根據新情況、新問題而充實和發展自己。當代西方社會主義理論在相當程度上是左翼學者們對現實社會主義國家反思的結果,反過來,他們又自覺地或不自覺地以反思中得出的新觀點去衡量現實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社會主義者建構其價值和理想制度模式的過程,同時也是對現實社會主義進行評估的過程。
社會主義的前景
社會主義與全球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社會主義在理論上描述的人人平等、世界大同的圖景是對全球化的一種重要認識,聖西門、馬克思和列寧等理論家的觀點豐富了全球化理論,而且著重強調了人類共同命運和平等這一全球化主題;社會主義的實踐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是全球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20 世紀末社會主義的發展卻遇到了新問題。一方面是蘇東劇變對於全球化進程中的社會主義是個沉重打擊,另一方面是全球化進程中,資本主義表現出相對於社會主義的優勢。世界歷史的現實向人們提出了新的問題,即社會主義的前途在哪裡,社會主義的發展前景如何?
社會主義是否像西方有人所說的那樣終結了呢? 回答是否定的。其原因在於:其一,雖然在全球化過程中,資本主義獲得了相對於社會主義的優勢,但其本身仍然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矛盾和困境。就經濟方面而言,全球化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運動規律,其各種痼疾依然存在並不斷積累和加深。
現代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愈益使資本主義存在的基礎--價值生產--失去存在的理由;資本主義矛盾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將在更大范圍內為社會主義革命准備客觀條件。其二,前蘇東國家經濟、政治和社會轉型過程的困難、挫折和近於崩潰的現狀使人們從市場神話和自由主義的神話中清醒過來。市場經濟和自由民主並非萬靈葯。其三,全球化進程造成了全球性的失業、國家內部和國家間的不平等擴大、貧富兩極分化嚴重、生態系統受到巨大破壞等資本主義無法解決的問題,社會主義仍是一種可行的選擇。社會主義與全球化是一致的,全球化必將加速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進程,即全球化源於資本主義而終於社會主義;從根本上講,全球化過程是一個由民族社會形態向世界社會形態發展的過程,而真正的世界社會形態是社會主義的而不是資本主義的。其四,社會主義從全球化中獲取自身發展所需要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種條件,並且努力尋求社會主義平等和效率價值的完美實現。在經濟方面,社會主義國家正在利用全球化帶來的資本、技術和創新觀念,加速發展自身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在政治方面,我們在批判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虛偽和「金錢」民主的同時,可以從反面吸取教訓,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確立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建構公正合理的民主政治制度,真正實現人民主權原則;全球化有助於社會主義國家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理性地思考、探索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未來發展模式,促進社會主義國家價值觀念的變革。中國、越南和古巴等社會主義的實踐就是有力的證據。
社會主義存在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於資本主義的價值範式,並提倡平等和民主,反對等級制與壓迫。與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極右翼種族主義相比,社會主義代表著理性、進步的價值以及偉大革命的時代。社會主義的未來將會伴隨著全球化的全過程。作為一種人類理想,社會主義正在滲透到世界各地,並且以一些具體發展道路表現出來。盡管這些模式不完全符合經典意義的社會主義,但是起碼說明了社會主義依然有生存的意義。社會主義作為全球化進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曾經推動了全球化的進程,今後仍然會在全球化進程中找到新的支點,並且會以其倡導的民主、平等、人道獲得全球范圍的認同。社會主義的價值理念曾經激勵了幾代人的努力,今後仍然會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但是,社會歷史的進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全球化進程中,被動、消極而不是積極主動地參與、主導全球化進程,就會使社會主義遭受挫折。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對社會主義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100 多年社會主義運動和70 多年社會主義政權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科學社會主義不是烏托邦。從理論上界定和描述社會主義的價值是重要的,它為社會主義發展指明了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尋找實現這些價值的途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中一種全新的理論和實踐模式,這種模式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復雜多變的全球化背景下,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吸取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和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實踐社會主義的一種開拓性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得到了世界上越來越多不同類型國家和人民的理解和肯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了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前景。
4. 科學技術與全球化的關系,在線等!!5點
經濟技術的發展推動世界格局的多極化,促使全球化的形成
5. 如何理解科技全球化現象
全球化:美國人做生意就會想到做全世界,新加坡做生意就會想到做東南版亞,中國人做生權意大多隻會想到做中國甚至某個城市。隨著全球化與一帶一路的發展,我們的企業應該改變思路,順應潮流,做天下人的生意。偶滴菜從2012年在新加坡做iPad點餐到周後轉餐飲智能化到現在已經7年。我們具備天然的全球化基因。現在客戶遍布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在東南亞佔了一半多。當年在新加坡招個iOS的難度是讓人無語的,Job Street上面發招聘信息一個月只能收到幾封郵件投送。來了北京,招聘信息一發,一天就接到五百多份簡歷。這是讓我們喜出望外的。所以紮根北京做全球化是我們最基本的策略。畢竟我們創始團隊是新加坡人、馬來西亞人、中國人的組合。我們對東南亞和中國都特別了解,所以我們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全球化需要中國各個行業的公司一起出去才能配合的更好。比如支付、法律、金融、軟體以及電子產品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陸海空立體進攻,才能更快速的打贏整個戰役。
6. 科技全球化的特點包括哪些
科技全球化,主要是指人類科學技術活動的全球化,其核心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科技研究開發資源的全球配置,即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在世界范圍內配置研究開發資源,以求得研究開發產出的最大化;二是科學技術活動的全球管理,即不僅研究開發的組織形式是向全球開放的,而且各國均須在統一的制度框架和標准下,按照共同的國際規則進行科技成果的交易並為科技成果的持有者提供知識產權保護;三是研究開發成果的全球共享,即在一定的規則和條件下,科技研究成果的應用是全球性的,科學技術知識的溢出和擴散成為世界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現象。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構成了科技全球化浪潮的主旋律。其中,研究開發資源的全球配置又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義,直接影響到科學技術活動的全球管理和研究開發成果的全球共享的規模和程度。
科技全球化與經濟全球化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技術發展既受到全球化的驅動,又是全球化的關鍵推動器。一方面,科技全球化本身就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隨著人類社會資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各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方向及其規模。在這種情況下,在20世紀上半葉還被視為經濟增長外生變數的科學技術逐步演變成為經濟增長過程的內生變數了,科學技術知識本身也成了直接?避免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落後於競爭對手,不僅各國政府大幅度增加研究開發支出,而且企業在研究開發活動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今世界上科學技術知識的任何進步都是各國政府或者民間有意識地進行研究開發投資活動的結果。人類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的這一重大轉變表明,科學技術知識作為一種決定一國企業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方向的戰略資源越來越具有重要意義,一國經濟的發展水平不僅僅取決於本國的科學技術知識供應狀況,而且取決於整個世界范圍內的科學技術知識供應狀況,這在客觀上就要求人們以全球眼光來看待和把握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在全球范圍內尋求科學技術知識的供應並保護自身的科學技術收益不被侵犯。不論是跨國公司的海外研究開發活動,還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以及「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條約」等知識產權相關機構或規則的確定,都代表了人類社會在促進科學技術發展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另一方面,科技全球化又對經濟全球化起著推動和深化的作用。這是因為,不論一國在科學技術發展方面具有怎樣雄厚的實力,它都必須參與到科技全球化浪潮之中,以便准確地把握其發展的方向與基本趨勢,而這又進一步加強了各國之間的技術聯系與經濟聯系,從而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技術不僅使這些事件得以發生,而且它自身也是一種競爭工具,因為創新和成功地採用新技術是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成功的關鍵。關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的一項研究表明,自80年代初以來,包括技術許可、專利和商標出售、技術專家和智力服務在內的技術交易增長了大約3倍以上,而且通過設備進口而獲得技術知識的重要性也呈不斷增強趨勢。不僅如此,科技全球化還促進了國際競爭的擴大和深化。由於企業之間乃至國家之間的競爭是建立在知識資源的基礎之上的,而知識的無國界性和無限供應性以及非獨占性這三個特點又決定了未來的知識經濟必然是一種全球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國際競爭的焦點不再是各種生產活動的最終產品,而是各種知識活動的成果,競爭的戰線已經前移到產品的研究開發階段乃至基礎研究階段,國家或者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建立在其研究開發能力以及技術創新能力的基礎之上的。在許多情況下,市場競爭的結果甚至在研究開發階段就已經決定了。這說明,國家之間、企業之間競爭的核心陣地已經不再僅僅是產品和服務領域了,而且已經前移到了科學技術研究階段、在研究開發的主攻方向的選擇階段以及在對用以進行技術創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的篩選階段。在這種情況下,競爭成敗與否並不僅僅取決於有形的產品和服務,而更多地取決於國家和企業選擇研究開發的主攻方向、研究開發資源的有效配置等方面的能力。這樣一種競爭勢必是全球范圍的全方位競爭,其激烈程度是難以想像的。
從性質上說,由於科技全球化的直接動因是以跨國公司生產和經營國際化為主要推動力的經濟全球化浪潮,它直接服務於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戰略,服務於跨國公司的全球利益。因此,科技全球化主要是由西方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所主導和操縱的,由科技全球化所引起的國際科技結構變化也主要有利於西方發達國家而不利於發展中國家。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至少在短時期內,科技全球化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挑戰而不是機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然要拒絕或者反對科技全球化浪潮,因為不僅研究開發的溢出效應也使發展中國家能夠分享一部分科技全球化收益,而且有一部分發展中國家有可能通過積極參與科技全球化進程而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科學技術差距。在這里,問題的關鍵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制定適當的科技全球化戰略,簡單地否定或者是肯定科技全球化都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
7. 現代科學技術以什麼為核心推動者世界經濟的發展與全球化的進程
現代科學技術以經濟和科技為中心,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的進程。
8. 全球化科技化
科技全球化,主要是指人類科學技術活動的全球化,其核心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科技研究開發資源的全球配置,即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在世界范圍內配置研究開發資源,以求得研究開發產出的最大化;二是科學技術活動的全球管理,即不僅研究開發的組織形式是向全球開放的,而且各國均須在統一的制度框架和標准下,按照共同的國際規則進行科技成果的交易並為科技成果的持有者提供知識產權保護;三是研究開發成果的全球共享,即在一定的規則和條件下,科技研究成果的應用是全球性的,科學技術知識的溢出和擴散成為世界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現象。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構成了科技全球化浪潮的主旋律。其中,研究開發資源的全球配置又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義,直接影響到科學技術活動的全球管理和研究開發成果的全球共享的規模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