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優於哲學
Ⅰ 哲學與科學之間是什麼關系
1、科學與哲學的關系。
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與哲學是的關系是具體和一般,實踐和理論的關系。二者互為聯系,互相促進。研究科學離不開哲學的思維、判斷、與邏輯,研究哲學也要以科學為基礎,二者是不同的學科,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科學與哲學關系的具體表現。
第一、自然科學是哲學發展的基礎。早期的哲學家研究的對象是自然,探討的問題是什麼是萬物的本原,宇宙萬物是如何從本原產生變化而成的。哲學在以前是人們為了研究自然科學而分離出來的。哲學最先是被判斷成自然科學的,但是由於科學的發展,逐漸被自然科學分離出來 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學家許多都是哲學家。
第二、自然科學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哲學淵源。任何一門自然科學的發展都離不開哲學.必然受著哲學思想的支配和制約。特別是古代社會,哲學與自然科學尚未徹底分開之時,顯得尤為密切。中醫學屬於古代自然科學范疇,其理論體系始終沒有脫離古代自然哲學。中醫學以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即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構建其理論體系。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不僅為中醫學提供了樸素的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生命觀,並確立了中醫學的整體的研究方法,使中醫學以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認識自然、認識生命,藉以闡明人與自然、生命本質、健康與疾病等。中醫學運用哲學的概念和范疇,去觀察事物,藉以闡明中醫學中的一系列問題,並貫穿於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使之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雖然來自長期的經驗積累,但並沒有像其他經驗科學而被科學實驗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於中醫學理論充滿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
第三、自然科學不斷豐富和推動哲學的發展。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這些哲學概念和范疇通過中醫學的診療實踐,得到了探索、驗證和深化,從而又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哲學理論。
古代哲學以「氣分陰陽」的理論來闡釋宇宙萬物世界的「氣化」規律與過程,實際上是把氣兩分為陰氣與陽氣以說明氣的兩種不同趨勢和作用,進而以陰陽二氣的運動來闡釋宇宙萬物生成和變化的終極原因與規律。中醫學在哲學科學化的過程中繼承了這一合理內核,以此闡釋人體的氣化規律與過程。廣義上講,在人一身之氣中,具有溫煦、推動、興奮、升發等作用的陽氣與具有涼潤、寧靜、抑制、沉降等作用的陰氣在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中升降出人、交感合和。具體體現在各個層次的氣中,如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等皆可陰陽兩分且合和,如元陰與元陽的協調共濟、宗氣之陽的上走息道與宗氣之陰的下蓄丹田、臟腑之陰陽二氣的調控沖和等。這些氣之間如元氣與宗氣、營氣與衛氣、臟氣與腑氣等也相互構成陰陽關系的交感與平衡。陰陽二氣的升降出人、交感氣氛、相摩相盪的運動,推動、調控、維系著人體的生命活動。
與古代哲學類似,中醫學「氣分陰陽」理論的最大的意義在於:在氣為人體調控之本的基礎上進一步體現了人體之氣的調控之道,即氣是如何推動、調節、維系人體生命活動變化的,以及遵從的規律是什麼;即生之本,本於陰陽,而陰陽之和,本於陰陽二氣。古代哲學氣分陰陽,陰陽和則萬物生化的辨證思想精華在中醫學得到充分合理的繼承與應用。
因此,中醫是古代哲學科學化的產物之一,又通過其科學哲學化不斷豐富和充實古典哲學的內容並推動了古典哲學的發展。
第四、哲學為自然科學提供邏輯范疇。范疇是人的思維對客觀事物本質的概括的反映。各門學科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范疇。邏輯范疇是思維反映客觀世界辯證運動不可缺少的思維方式,是對各門科學的基本范疇的進一步概括和綜合。邏輯范疇與各門具體學科的范疇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邏輯范疇是范疇中的一般,它概括了思維領域中一切現象和過程共同的東西,反映了客觀世界最普遍的關系。
第五、自然觀為科學理論的建構提供某種契機,能夠作為科學問題產生的起點。自然觀就是對自然界的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與辨證唯物主義歷史觀一起組成了哲學。在科學認識過程中科學理論的形成是探索性活動,它從提出科學問題開始。科學問題是一定時代的科學認識主體在當時的知識背景下提出的、關於科學知識和科學實踐中需要解決而又未能解決的矛盾。確定了問題就確定了求解目標,預設了求解范圍和方法。問題的恰當變換常常能開辟新的思路。問題的提出是科學認識形成過程的核心。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也就使科學認識不斷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如果沒有問題,科學也就停滯不前了。科學認識從問題開始與「認識來源與實踐」並不矛盾,它們實質上是統一的。因為問題也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只是前者突出了問題是認識發展的重要環節,
科學問題的主要來源是科學事實與已有理論之間的矛盾、理論自身的非自洽性、不同理論之間的分歧、已有生產技術手段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等。具有知識背景的時代性性、認識對象的客觀性、提出和認可的主體性特點。科學問題的提出必須在系統自然觀和生態自然觀的指導下,堅持實踐的觀點,運用經驗與理性相結合的方法,沿著科學哲學的規范方向與實證方向,深入地闡明了科學理論的本質特徵、形成、檢驗與發展等問題。
第六、自然觀為科學理論的建構提供總的藍圖和哲學背景,這種藍圖或核心思想為科學理論的形成提供重要思路,具有關鍵性的啟示作用。調查一下科學理論,簡直所有的科學理論都包含自然觀背景。伽利略的運動學理論和自由落體定律,其自然觀背景是:整個自然界是由少數幾種基本類型的物理實體所組成的,這些物理實體是依照少數相當簡單的數學定律相互作用的;牛頓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及其派生的許多運動定理的自然觀背景是:宇宙是由微粒所構成的質點組成的,它們通過隨距離改動所產生的吸引力和排斥力而相互作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物理學的自然觀背景則是:自然界是由唯一的統一場所組成的。又如,思格斯依據19世紀的科學成就提出了「生命是整個自然界的結果」和「生命來源必然是通過化學論文代發的途徑實現的」思想,這實際上是一種自然觀的命題。這一命題後來為蘇聯科學家奧巴林創建生命來源的理論提供了重要思路。奧巴林在恩格斯這種自然觀的啟示下,綜合了20世紀初天文學、地質學、化學和生物學的成就,詳細提出了生命來源的化學演化過程的三個階段,即從無機碳化物到簡單的有機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從簡單的有機物到復雜的有機物如蛋白質和核酸;從蛋白質和核酸到具有新陳代謝功用的多分子體系。
由此可見,哲學起源於研究宇宙的本原,發展到研究人與動物、社會與自然關系。哲學的發展來源於自然科學,也離不開自然科學,反過來服務與自然科學。自然科學地發展,離不開哲學,離不開哲學的方式方法,離不開哲學的智慧。人們運用哲學的邏輯思維、辨證方法來研究自然科學,發展自然科學。
因此,優越的哲學思想會導致自然科學的重大突破;自然科學的發展也伴隨著哲學思想的升華。作為一名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生,應該自覺學習先進的哲學思想,提高自身的哲學素養,為自然科學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另外,學習先進的哲學思想,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也很有幫助,對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Ⅱ 究竟什麼是哲學為何說所有科學最終歸根於哲學
關於我們現在人類社會一直在探究我們人類該如何發展,畢竟人類本身是一種非常具有迷惑性的動物,因為我們在不斷的向前發展發展我們的物質生活,那麼關於我們的精神生活也在隨著時間不斷向前發展。而這其中許多人則開始思考我們人類本身究竟是怎樣的存在,而這其中也孕育了哲學。關於哲學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為何說現在的所有科學最終要歸根於哲學。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三、科學也是源於哲學,也是關於其中的物質。最後一點就是關於我們現在人類所使用的科學也是源於哲學的。因為我們現在所有所學的東西都是來源於其中的物質,那麼關於物質也是哲學所考慮的根本問題。
Ⅲ 什麼是哲學為什麼說所有科學最終歸根於哲學
其實對於我們來說,哲學是一門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世界的學科,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哲學為我們認知世界提供方法論指導,所以正因為如此,人類所有的科學最終都歸根於哲學體系,而且這也是人類,所特有的認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世界之中的萬物運轉都是符合哲學體系的認知規律的,所以說更需要人類不斷探索發現,藉助哲學這門利器,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所處的世界,總的來說應該從下幾個方面出發來思考哲學。
3,任何時候科學是指導人類更好的探索世界的方法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只有利用好哲學,才能夠更好的探索科學。其中沒發現任何時候所有的科學最終歸根都是哲學體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哲學是幫助人更好,了解世界改變世界的學問,從某種意義上所有的科學最終歸根於哲學,而且哲學也提供,強大的方法論指導人類,要想改變自己,我們這個時候必須得藉助哲學。
其實對我們來說,哲學是一門幫助人更好的認識自己,要改變世界的一門學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只有好好的藉助,哲學才能夠更好的推動人類的科學發展。
Ⅳ 科學和哲學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哲學與具體科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哲學與具體科學的區別在於:
第一,對象不同:具體科學以某一領域作為自己的對象,哲學以整體的世界作為對象;
第二,方式不同:具體科學以實證知識的方式來進行,哲學則是以對這些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和再思考的方式進行;關於什麼是哲學,需要加以全面把握,人們往往容易忽略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這一點。這部分近些年沒有出過題,但不要忽略,因為首先必須把握什麼是哲學,這應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首要應把握的內容。這部分出大題的可能性較小,經常出選擇題。但要注意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第三,一般與個別的區別,哲學是一般的方法論,具有普遍意義,而具體科學則是個別的特殊的方法。
哲學與具體科學又密切聯系。具體科學為哲學提供具體素材,哲學依靠具體科學提供的各種知識,才能使自己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上。哲學只有經常關注具體科學的新成果,隨著具體科學的發展而發展,才能保持活力。反過來,哲學理論對於具體科學研究又具有指導作用。因此,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和個別、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要注意反對兩種錯誤觀點,一種是認為哲學無用、可以不要哲學的"取消論";一種是認為哲學可以代替具體科學的"代替論
Ⅳ 哲學與科學之間是什麼關系
笛卡爾曾說過:知識好比是大樹,哲學是樹根,科學則是樹枝。
海德格爾認為「科學的基礎是哲學」,並強調「這一點適合於任何一門科學」。而馬克思則在肯定了科學於歷史變革中的推進作用的同時指出了只有哲學才是批判現實世界的「思想武器」。哲學對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科學只有在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才能健康的發展。馬克思稱自己的哲學為「實踐的」唯物論。
由此可見,哲學與科學不是對立、水火不容的。哲學孕育了科學,而科學則推動了哲學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在任何時候都不可偏廢。有人曾斷言:哲學與科學必然是統一的,如果始終不能統一和溝通,那麼,不是哲學有謬誤,就是科學有虛假。
Ⅵ 科學與哲學有什麼關系
哲學在歷史上的出現,出於特定的需要.
科學誕生的原因是人類生存的需要.
如果說,科學的宗旨在於解決或者方便人類的生活,那麼,哲學卻致於透視人類的生存;科學旨在認識,哲學功在覺悟。
知識好比是大樹,哲學是樹根,科學則是樹枝(笛卡爾)
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科學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為推進力量的作用,另方面又指出只有哲學才是批判現實世界的「思想武器」。馬克思稱自己的哲學為「實踐的」唯物論。
科學是評價哲學的標准?哲學的本質是科學?
或者說,哲學是科學中的一種?有人打比方說,知識好比是大樹,哲學是樹根,科學則是樹枝(笛卡爾);有人說,哲學和科學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哲學是普遍性,科學是特殊性(斯大林);更早有人說,哲學是人類天性中喜歡尋根問底的好奇傾向,是超越經驗的「在物理學之後的」「第一哲學」(亞里士多德);有學生給黑格爾寫信抱怨哲學太艱澀、太「抽象」,黑格爾回信說,只有科學才是抽象的,而哲學卻恰好是具體的。
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科學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為推進力量的作用,另方面又指出只有哲學才是批判現實世界的「思想武器」。馬克思稱自己的哲學為「實踐的」唯物論。
人類什麼時候有了哲學?為什麼要思考什麼「哲學」?這大概是哲學發生論的第一個問題。經驗著的人們有了經驗和科學作為自己的生存工具真的不夠用?朱熹曾回憶說,他在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琢磨「天外」有什麼「物事,這是他的第一次「哲學」思考。——朱熹為什麼要去「琢磨」?康德說,哲學是人類理性要求的結果。可是,「理性」究竟有哪些要求?科學不夠嗎?亞里士多德說,哲學誕生在有閑暇的地方,又說,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的結果。這些理論幾乎都是抽象人性論的合理延伸,其實本質問題並沒有得到回答。
哲學在歷史上的出現,肯定是出於特定的需要。什麼是那「特定的需要」呢?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種「需要」與需要科學誕生的「需要」是不同的。人們可以合乎邏輯地追問,原始人為什麼要在岩洞里留下他們的壁畫?這個問題非常類似與朱熹為什麼會在四五歲的時候要去思考天外有什麼物事的問題。岩洞里的壁畫決不會幫助原始人獲得更多的糧食和獵物。他們願意花那麼多的工夫去做一件看來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實惠的事情,是出於什麼動機?唯一能解釋的是,類似於壁畫創作的活動能獲得不同於衣食住行之類的滿足或享受。
而科學誕生的原因是人類生存的需要。對農作物的最早試種肯定是農業科學的第一次試驗,然後,他們在經驗中,逐步發現農作物的豐產與氣候、土壤、品種等等有密切關系。農業科學如此,別的科學門類也不例外,幾乎所有的科學都是以滿足人類的衣食住行為依歸的。從本質上看,科學是人類經驗的合乎邏輯的自然延伸。
人類的精神需要是其他的動物們所沒有的。原始人在與自然抗爭的同時,便發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天問」。或者驚奇於自己完美無缺的體態,或者驚喜於自然按部就班的秩序,或者驚恐於鬼神莫測的風雨雷電,這些都可能觸發他們的靈感,喚起他們的天賦智性和聯想,來「讀世界這本大書」。於是,對自然「本質」的領悟,誕生了那最高的「天人合一」的妙論。
當然,在人類知識的萌芽時期,一切都處於含苞待放的渾沌狀態,知識幾乎沒有門類的區別,也沒有後來意義上的哲學和科學的明確的界限。就像母腹中的嬰兒,對於現實的人而言,他(她)還只是一種可能性,最多也只是正在走向現實「人」的可能性。但是,就像嬰兒已包涵著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幾乎全部的信息,哲學和科學的後來「分家,此時已被決定。後來的發展只是形態上的展開,而其發展的方向,邏輯並不是自由地漫步,而已先在地受到限制。一棵樹無論長得多大多高,多麼的氣勢恢宏,其實不過是那顆小種子的外在展開而已。由於哲學與科學滿足的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的不同方面,所以,它們的差異已經先在地本質地存在著。
從發生論的角度看,哲學和科學的產生都是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環境的因素,也有人類在適應環境過程中建構起來的智力、天性、心理的因素。其中人自身的多維的需要盡管不是最後的決定因素,——辯證唯物論認為,「需要」本身也是受決定的——但它的確起著無可置疑的直接推動作用。在我們熟悉的經驗生活中,往往是直接的需要遮擋了間接的需要,意識層面的需要模糊了非理性層面的需要;換句話說,很多時候,人們只能或只要知道自己的部分或少部分的需要。而就人類的智力能力來說,被經驗意識覆蓋著的領悟、直覺等等那種揚棄片面奔整體的能力,常常只出現在極端境遇的非經驗的那一剎那。……有人說,藝術是本能的升華,在此意義上無疑是貼切的。其實除了藝術,哲學、宗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它們之不同於科學首先在於,它們是以人類之先在的集體無意識張揚更廣闊的需要,升華深層的非理性本能。
如果說,科學的宗旨在於解決或者方便人類的生活,那麼,哲學卻致於透視人類的生存;科學旨在認識,哲學功在覺悟。
何為哲學?真正貼切的解答是沒有的。從中文裡的「哲」所指謂的意思看,類似於覺悟、智慧、這與西文中的「愛智慧」的說法非常一致。而「科學」最初的意思應該是實用的知識。在「試錯」活動(「實驗」活動的機制)中誕生了科學,而哲學卻是智慧的結果,也可以說,是思想「解放」的結果,是深層意念的覺醒的結果。
由於產生的起點不同,哲學和科學在本質是根本不同的。
「本質」的不同的首要原因是兩者所指向的對象的不同。科學有兩個意義上的對象:一是各相對獨立的科學門類各有屬於自己的研究領域。也正因為此,科學才有了門類的區別,有了被叫做「物理」「生物」「信息」的學問。其二,科學的對象還可以被理解為「事實」。「事實」的特徵是特定的、有形的、相對穩定的。也就是說,可以被「認定」的。無法「認定」的東西不能稱為科學意義上的「事實」。
無疑,人類生存的「世界」只有一個。問題的關鍵是,在不同的主體面前,呈現出來的卻是不同的世界。科學和哲學「看」到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哲學歷史中出現的「雙重」、「多重」世界的理論的確體現了主體的自我覺醒。盲人摸象的故事的確意味深長。科學無疑面對的是「是」「非」的世界,因而,其本質在求「真」,於是有了真假、是非、對錯的區別和對立。而哲學等卻引導人們走進「非非」之境。科學的方法在本質上是經驗方法或這種方法的延伸和變化。它以觀察、實驗(重復經驗)、證實為前提,在本質上,它是默默地以客體為中心,繞著客體轉,觀察到的東西(表象)被「整理」壓縮為某種「關系」、「定理」、「規律」或「本質」。中國有一句話,實踐出真知。其意是說,不斷地去做,你就會有效地學到其中的「學問」。實際上,這種「學問」依然是由多次的經驗的重復而「總結」出來的,換句話說,是習慣讓我們得到「證實」。
當然,哲學與哲學之間也有一個相互評判的問題。哲學間的對立實際是看世界方法的對立。(馮傑選輯)
Ⅶ 淺論科學與哲學的關系
哲學和科學不同,科學的思維只是哲學思維中的一條脈絡的延展,哲學往往探討各種思維,但是對於具體事物問題的答案則越來越寄託於科學上,哲學關心的答案是不統一的,它的價值在於指導,而科學在於講述和識記,科學強調實驗和經驗積累,哲學則包容了這樣的思維,而且遠遠不止這樣一條思維。科學的目的是要給出相對穩定的答案,哲學從來沒有給出過這樣固定的答案,盡管歷史上他希望能夠給出這樣穩定的答案,這主要是因為科學是從哲學中誕生的,人類的早期時代把所有的學問都稱為哲學,這里的哲學和現在的哲學意思上略有不同,帶有人類智慧啟蒙色彩的思想,哲學在經過了逐漸的分科以後就逐漸的誕生了科學,其中大部分科學主要是涉及自然科學部分,社會人文科學這個概念還有些爭議。嚴格的講,哲學本身也不應該歸到科學中來,哲學不是科學,只能要求其具有科學性而已。值得注意的是,當科學對待一些問題逐漸遭遇困惑的時候,理論科學部分往往就會重回幻想,這個過程就會脫離科學性,答案也變得不確定,尤其是宇宙理論物理學中,科學經常會帶有很多遐想的味道,這時候,科學和哲學的思想界線又模糊了。 近代以來,人們對於科學過於重視,導致了對於哲學的忽視,甚至存在對於科學的「迷信行為」,實際上,科學的思維遠遠沒有哲學的思維開闊,科學在給出一種相對固定的答案的時候,往往最大限度的忽視了其他可能存在的答案。相比之下,科學是死板的,哲學卻是靈活的,它漫無目的,又沒有統一的答案,探討的多是人們的思維世界,有利於開拓思維寬度,哲學和科學互為利弊,哲學的自由既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科學也是這樣,它的嚴謹和唯一性答案,正好束縛了問題答案的其他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