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研究課題
1. 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項目
一、項目簡介
「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項目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廳設置的自治區軟科學研究項目,承擔單位為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勘測規劃院,具體研究工作由阿勒泰礦業特區研究項目組完成。
新疆軟科學項目編號:200642146
工作起止年限:2006年1月~2009年12月
課題負責人:張照志
報告編寫人:張照志 唐正國 李富強 劉永團 張濤 王雯婧 朗東波 陳祺
王燕東 賈凌江 林艷峰 趙江澤 王軍 范春麗
單位負責人:朗東波
總工程師:
提交單位: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勘測規劃院
提交時間:2009年12月
二、項目研究情況
該項目始於2006年,2008年7月前,該項目由阿勒泰地區第五批援疆幹部、地委副秘書長唐正國同志負責,完成了項目研究報告(初稿)。至2008年8月,原項目負責人、地委副秘書長唐正國同志由於援疆工作結束,調離返京;由於新的項目負責人一直未確定等原因,直到2009年3月,該項目才重新啟動。
經書面請示阿勒泰地委副書記、行署常務副專員劉頌東同志,並得到地委委員劉斌同志的同意,該項目由第六批援疆幹部、地委副秘書長張照志同志負責。張照志接手該項目後,對研究思路、方法、內容進行了全面修訂。主要原因是該項目研究時間長、研究背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阿勒泰地區「新區建設、牧民定居、優勢資源深加工」三大目標取得實質性突破等,使得項目研究的背景發生了深刻變化,原來的研究思路、內容已不適合當時(2009年初)的形勢。因此,項目組重新擬定了研究思路、內容等。
後來重新組建了項目組。項目組成員由阿勒泰地區、自治區及北京的領導及專家組成,該項目從開始到完成歷時8個多月,經過了實地調研、綜合研究、徵求意見、召開座談會、評審驗收等階段。研究報告初稿完成於2009年6月底,送審稿於9月完成,11月14日在烏魯木齊市通過了專家評審。受烏魯木齊「7·5」事件影響,評審時間比原計劃有所推遲。報告成果10萬字,建立了阿勒泰礦業特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資料庫,規劃附圖3張。
三、評審驗收
2009年11月14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廳的主持下,驗收組在烏魯木齊市對該項目進行了評審,驗收組認為:項目完成了合同規定的研究任務,驗收組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驗收組形成如下驗收意見:
1.阿勒泰地區是新疆乃至全國主要的礦產資源富集區,加快該地區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對阿勒泰地區和新疆經濟發展、創造礦業快速發展的特殊環境、促進阿勒泰礦業的跨越式發展意義重大。
2.項目研究思路清晰,收集資料豐富,基礎研究工作扎實,研究難度大。項目組在對礦業特區理論、特殊性分析、特區建設基本要素分析、特區建設存在問題、特區建設國際合作的基礎上,提出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功能定位、目標任務和空間布局。總體上看,研究報告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結構合理,提出的礦業特區的理論有創新,提出的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保障措施切合實際,為新疆和國家支持阿勒泰礦業特區發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同時,驗收組建議項目組根據專家意見對礦業特區的機制、政策予以深化和完善。
四、報告內容及創新點
(一)主要內容
1.通過對阿勒泰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區位條件和地緣優勢、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6個基本要素,即礦產資源基礎與潛力、礦業經濟發展現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口岸建設和政策措施。這6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為礦業特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通過對阿勒泰地區鐵、銅、鉛鋅等優勢礦產資源供需形勢分析,明確了阿勒泰地區鐵、銅、鉛鋅等礦產資源短缺情況,要實現礦業特區礦業精深加工,提高礦產品的附加值,還需從區外引進部分礦產資源,滿足特區內大集團、大企業落地對礦業精深加工的資源需求。阿勒泰地區周邊國家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利用強度低,與阿勒泰礦業特區的礦產資源互補性強,本報告從政府、人才、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的建議,為特區礦業精深加工企業得到所需礦產資源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利用的路徑。
3.在對礦業特區建設基本要素分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提出礦業特區的功能定位、空間布局、發展階段。提出了礦業特區的建設要以礦業精深加工為主,根據礦產資源分布及現有的礦業集中度,建立富蘊、地區、哈巴河、吉木乃等5大礦業園區,作為礦業特區建設的載體,有步驟、分階段地發展壯大特區經濟,根據特區近、中、遠期戰略,制定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等目標任務,實現特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4.在系統分析礦業特區建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礦業特區的目標任務,從組織領導保障、資金技術保障、人力資源保障、生態環境保障及輿論宣傳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礦業特區建設的保障措施,確保礦業特區建設順利進行。
(二)創新點
1.理論創新。本項目首次提出並定義了礦業特區的概念,應用地質學、區域經濟學、礦產資源經濟學及產業經濟學等方面的理論,結合我國經濟特區理論與實踐,對礦業特區進行了科學界定,並系統詮釋了礦業特區的特徵。
2.政策應用。研究落實國家和自治區對地區礦業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在促進礦業特區礦業經濟健康有序規范發展的同時,針對礦業特區建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爭取國家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保證特區建設的順利進行。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礦山環境保護、特殊的產業政策等,這些政策措施將有力地促進礦業特區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及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開展。
3.管理創新。建議在自治區層面成立由國土資源部門牽頭,發展改革、環保、經貿、水利等部門配合的阿勒泰礦業特區領導小組,在領導小組下成立阿勒泰礦業特區管理委員會。礦業特區管理委員會結合特區建設目標任務,有步驟、分階段對礦業特區進行建設。
4.空間布局。研究提出5個礦業園區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礦業發展空間布局。明確了各礦業園區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重點,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優化礦業空間布局。
5.特區建設。在對礦業特區建設存在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功能定位、目標任務和空間布局,並提出了實施期、穩定增長期、發展成熟期三階段發展的目標任務。
6.保障措施。從組織領導保障、資金技術保障、人力資源保障、生態環境保障及輿論宣傳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礦業特區建設的保障措施。
五、成果轉化應用
在本項目研究報告的基礎上編著而成《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與探索》一書。報告提出的部分對策建議被阿勒泰地委、行署採納。如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強國際礦業合作等,阿勒泰地區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礦業園區建設也在積極推進中,如富蘊縣礦業園區,目前已初具規模等。
2. 王偉的科研項目
主持和參與完成 30餘項科研和工程應用項目。 目前正主持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港口物流網路時空演變模擬及規劃支持系統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復雜應急物流網路可靠性診斷與優化研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計劃項目(加強農村商貿流通和市場體系建設研究)、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高校物流教改教研課題計劃、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區域物流空間演變模擬及規劃支持系統研究)、長沙理工大學公路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高速公路服務區物流中心規劃的關鍵技術研究)、河海大學人文社科基金、灌南縣港口局橫向項目(灌河新安臨港產業區規劃研究)各 1項。 目前正參與項目: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項、江蘇省軟科學研究計劃、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課題、江蘇省科協軟科學研究計劃、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高校物流教改教研課題計劃、揚州市內河航道「十二五」規劃、蘇州市內河航運「十二五」發展與建設重點、蘇州市內河航道「十二五」養護規劃、設立鹽城港亭湖港區二類口岸的可行性研究等多項課題。 主持和參與完成現代物流、水運規劃相關科研項目近 20項。
3. 新疆阿勒泰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可利用性研究項目
一、項目簡介
「新疆阿勒泰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可利用性研究」項目,屬於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我國短缺資源的全球分布研究」工作項目。
項目編碼:1212010811067
任務書編號:中地調研合同[2010]第151號
工作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2年3月
課題負責人:張照志
報告主編:張照志
報告編寫人:張照志 張瑩瑩 南雪玲 仲玉銀 張連芝 陳祺 王雯婧
劉永團 王守國 張玲 王軍 夏廣芬 鄒繼鴻 李彩霞
單位負責人:仲玉銀
總工程師:
提交單位:中共阿勒泰地區委員會政策研究室
提交時間:2012年3月1日
工作項目名稱:我國短缺資源的全球分布研究
二、項目研究情況
根據項目協作合同書要求,本課題研究工作自2010年1月始,先後完成了工作方案制訂、項目協作合同簽署、阿勒泰地區調研、哈薩克東哈州考察及參加學術研討會、綜合研究、徵求專家意見、初審與評審等階段,共有包括阿勒泰地區、北京等地的15人參與本課題的研究,完成的主要實物工作量見表1。
表1 課題主要實物工作量
本課題於2011年完成徵求意見稿,主要徵求了阿勒泰地區有關領導與專家的意見,按要求進行了修改完善。在北京,主要徵求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王安建教授,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等單位有關專家的意見建議。課題組均按照專家意見建議對報告進行了修改完善。
2012年2月16日,經中共新疆阿勒泰地委政策研究室同意,在北京組織專家對課題成果進行初審,專家組認為:該課題已按任務書的要求圓滿完成了預訂的工作目標和任務,提交了預期成果。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初審。
2012年2月25日,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在北京組織專家對本課題進行了評審。專家組認為,該課題提交的成果齊全,符合合同書的要求,同意通過評審。
2012年2月26日~3月2日,課題組根據評審專家的意見建議,對課題成果報告等進行了修改完善,並於3月7日正式提交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三、評審驗收
2012年2月25日,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在北京組織專家對中共阿勒泰地區委員會政策研究室提交的《新疆阿勒泰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可利用性研究成果報告》(屬於「我國短缺資源的全球分布研究」2010年度工作項目,合同號:中地調研合同[2010]第151號)進行了評審。評審委員聽取了課(專)題的匯報,審閱了報告,經質詢、討論形成意見如下:
1.課題研究基礎扎實,思路清晰,結構合理,技術路線正確,方法得當。以國家和阿勒泰地區短缺礦產資源為依據,對阿勒泰地區周邊3個國家(俄、哈、蒙)5個州、邊疆區和省(5方)的礦產資源儲量、勘查開發、政治體制、外交政策、礦業投資環境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充分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對於促進阿勒泰地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
2.課題研究了阿勒泰地區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了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資源過程中,存在政府和礦業企業認識不統一,部分口岸等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現狀與問題分析透徹,提出的建議具體可行。課題中間成果被阿勒泰地區陸續應用,並已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課題對阿勒泰地區利用哈薩克油氣深加工等5大礦產資源典型項目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進行了評價。
4.從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的資源基礎及潛力、礦業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人文等10個方面,初步構建了阿勒泰地區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可利用性評價指標,從利用空間布局、時序和礦種規劃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
5.提出了地方政府繼續支持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項目,不因地方政府換屆或領導人事變動而影響項目的進展等政策建議,這些政策建議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6.課題從地方層面對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進行了較系統的實證研究,這在國內鮮見,該成果對我國其他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評審委員一致認為:該課(專)題提交的成果齊全,符合合同書的要求,同意通過評審。
四、成果報告摘要
1.我國暨阿勒泰地區,油氣、煤炭、鐵礦、有色金屬、磷礦等資源需求旺盛。根據國家和阿勒泰地區資源需求狀況,本研究將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國家暨阿勒泰地區戰略性緊缺礦產,包括石油、天然氣、鐵、銅、鉛、鋅等,國家戰略緊缺型礦產也是阿勒泰地區緊缺礦產,磷礦為地區緊缺礦產;第二類為阿勒泰地區經濟可利用性礦產,包括煤炭、金、銀等,利用這類礦產並非得到礦產資源,而更多的是讓阿勒泰地區礦業企業獲得礦產開發的經濟效益,進而促進地區礦業可持續發展。2015年後地區油氣需求缺口分別為500萬噸和8000萬立方米,煤炭缺口500萬噸以上;鐵礦石缺口大於1000萬噸;銅精礦缺口20萬噸以上;磷礦缺口大約200萬噸等。
2.俄羅斯、哈薩克和蒙古均處於世界級的阿爾泰成礦帶上。阿爾泰山脈橫跨中國、俄、哈、蒙4國,綿延2000多公里,是世界5大著名成礦帶之一,新疆阿爾泰山為中段南坡,長500多公里,阿勒泰地區與毗鄰國家處於同一成礦帶,資源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和趨同性,是我國礦產資源最有潛力的地區之一。哈薩克、俄羅斯、蒙古3個國家擁有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且勘查開發利用潛力巨大,為我國暨阿勒泰地區引進短缺和經濟可利用性礦產資源提供了現實條件。
3.俄、哈、蒙3國與阿勒泰毗鄰地區的經濟也實現了較快發展,社會政治大局穩定。發揮阿勒泰地區等各方面組織協調及研究優勢,開展對周邊3國、特別是毗鄰5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資源開發現狀、市場消費等情況的研究,對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於加快開拓周邊礦產品市場,拓寬本地區優勢資源轉換實施空間,實現優勢互補,推動互利共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4.俄、哈、蒙及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豐富,與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趨同性好。特別是阿爾泰區域(3國5方)資源豐富,具有阿勒泰地區利用其短缺和經濟可利用礦產的優勢和條件。目前,在口岸建設、交通運輸等方面具有優勢。
5.新疆廣匯集團引進哈薩克油氣加工等5大項目實施,將為阿勒泰地區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測算,僅蒙古(香港)能源公司引進煤炭、鐵礦相關項目實施後,阿勒泰地區增加產值101億元,稅收12.1億元,提供就業崗位至少7200人。「十二五」末阿勒泰地區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所創造的稅收將佔全地區稅收總額的30%以上,將成為推動阿勒泰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6.利用布局、時序和礦種規劃建議。國家層面:哈(薩克斯坦)蒙(古)並重,兼顧俄(羅斯)。地方層面:5方優先,適度拓展。利用順序:東哈州-科布多-巴彥烏列蓋-阿爾泰邊疆區-阿爾泰共和國,拓展哈薩克江布爾州和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資源。利用礦種:優先國家和地區短缺能源及金屬礦產,兼顧其他經濟可利用性礦種。具體為油氣、煤炭、鐵、銅、鉛鋅、鉻鐵礦、磷、金、銀等。如東哈薩克州的油氣、鐵鉛鋅、銅礦等,科布多省的煤炭、鐵礦、金礦等,巴彥烏列蓋省的煤炭等礦種,阿爾泰邊疆區的油氣等資源,阿爾泰共和國的金礦、銅礦等資源,哈薩克江布爾州的磷礦等,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銅、金等礦種。
7.相關政策建議。地方政府繼續支持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項目,不因地方政府換屆或領導人事變動而影響。時刻關注中亞油氣等礦產資源利用動向,加快利用東哈州、蒙古資源項目推進力度。爭取中央政府的更大支持,並將相關邊疆優惠政策用足用活,不打折扣,切實造福阿勒泰地區各族人民。
五、成果轉化應用
1.本項目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別是部分中間成果已及時轉化為阿勒泰地區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的實踐。課題提出的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時序、相關建議等已經或正在變為現實,如蒙古能源集團利用蒙古煤炭等資源,廣匯集團利用哈薩克油氣資源,中俄西部天然氣管道工程前期准備工作。部分研究成果被阿勒泰地區經濟社會「十二五」規劃採納,被《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專題研究及文本所應用,被阿勒泰地區外經貿局、地區國土資源局等單位使用。
2.2009年6月22~27日,中國新疆阿勒泰黨政代表團對蒙古科布多、巴彥烏列蓋省兩省進行了友好訪問,與蒙古巴彥烏列蓋、科布多兩省簽訂了5份合作協議書,完成了《促進阿勒泰地區與蒙古科布多、巴彥烏列蓋兩省經貿旅遊礦業合作新發展》考察報告,提出加強對阿勒泰地區周邊國家資源可利用性研究工作等5點建議,其中特別提出加強與蒙古巴彥烏列蓋、科布多兩省礦業、旅遊等方面的合作。同時,要繼續加強黨政代表團互訪力度、拓展范圍、加大深度。2012年5月7~16日,新疆阿勒泰黨政代表團訪問了哈薩克東哈薩克州,俄羅斯聯邦阿爾泰邊疆區,阿爾泰共和國,蒙古巴彥烏列蓋省、科布多省政府;落實了2009年度協議有關內容,阿勒泰地區與巴彥烏列蓋省簽署了《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與蒙古巴彥烏列蓋省經貿、科技、衛生、旅遊交流合作備忘錄》;進一步確認了2011年在中國阿勒泰地區簽署的《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與蒙古巴彥烏列蓋省合作意向書》,對意向書提出的各領域的合作應積極落實,深入推進。
4. 如何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提升服務發展能力
一是堅持創新發展
要創新科學技術,實施科技興檢。積極參與科研活動,爭取國家級項目課題研究,在科技刊物發表論文展示檢驗檢疫前沿技術。推進實驗室建設,加強儀器設備等硬體設施的管理,爭取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引進高素質科技人才,打造一支檢驗檢疫科技隊伍。加強與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的合作,提升自身檢測能力。縮短檢測出證時限,不斷提高檢測質量。拓展社會檢測委託業務,促進事業可持續發展;要創新通關模式,促進貿易便利化。推進實施泛珠三角區域通關一體化模式,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積極推進原產地證無紙化簽證工作。切實指導企業用足用好原產地優惠關稅政策措施,對企業開展「一對一」精準幫扶。加強與海關的配合,落實關檢合作「三個一」各項工作要求,加強業務協作,提高查驗效率,降低企業通關成本。
二是堅持協調發展
從地理位置來看,我國東部、中部、西部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所處位置的檢驗檢疫部門業務特點與發展程度也各不相同。目前實施的全國檢驗檢疫一體化,系統上下共同努力,由點到面、由轄區到區域、由區域到全國,全面完成了信息化系統的升級改造和直屬檢驗檢疫局系統部署,搭建起全國檢驗檢疫通關一體化「高速公路」,正是統籌協調發展。
三是堅持綠色發展
健全國門生物安全查驗機制,扎實開展「美麗中國
綠蕾護航」專項行動,維護國門生物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嚴格口岸衛生檢疫,鞏固世界衛生組織口岸核心能力建設成果,推動創建國際衛生機場。全力做好疫情疫病防控工作,通過採取發熱病人采樣檢驗、宣傳教育、聯防聯控等多項防控措施嚴防寨卡病毒病、黃熱病、拉沙熱等疫情傳入;加強空港口岸紅線范圍內食品、飲用水、公共場所、涉外賓館、倉儲、固體液體廢棄物等場所的衛生監督管理,保障空港口岸公共衛生安全;與海關、邊聯等聯檢部門在機場舉行聯合反恐演練,加強口岸核生化反恐工作,提升口岸反恐意識和反恐能力,保護人民身體健康。
5. 歷史課題
原因:
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跟世界的關系出現前所未見的改變。接連的內憂外患,使清政府及一眾知識分子逐漸醒覺到必須要改變以自強。同治年間(1861年)開始,清政府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師夷長技以制夷」,改良生產技術。各地先後引入外國新科技,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材;在軍事上亦建立了遠東最具規模的北洋水師。
1894年至1895年發生甲午戰爭,中國被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證明了洋務運動未能根本改變中國的落後。於是出現了要求從更基本層面,包括政治體制上,進行變法維新的聲音
作用:由於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體制內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後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國兩千年的帝制亦畫上句號。除此以外,朝庭中本來較為開明有為的大臣在政變後有些被貶,其他亦多被排擠到中央以外;間接亦造成了之後發生的義和團運動。
內容:
新政內容主要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皇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翻譯的《泰西新史攬要》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這令光緒傾向以明治維新為改革的藍本的。
[編輯] 教育改革
這是維新派最重視的地方,細節包括:
舉辦京師大學堂
所有書院、祠廟、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
各省會設高等學堂,郡城設中等學堂,州縣設小學
鼓勵私人開辦學堂
設立翻譯、醫學、農務、商學、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
派皇族宗室出國游歷,挑選學生到日本游學
廢八股、鄉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改考歷史、政治、時務及四書五經,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
設譯書局
頒發著書及發明給獎章程,保薦格致人才
[編輯] 經濟建設
康有為強調中國必須以工商立國,才能富國養民;另因為官辦企業多弊病,故也著重鼓勵民辦企業。
設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並在各省設分局
廣泛開設農會,刊印農報,購買農具,訂立獎勵學藝、農業程序,編譯外國農學書籍,採用中西各法切實開墾
頒發制器及振興工藝給獎章程
在各地設立工廠
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
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名其學習士農工商自謀生計
倡辦實業,促進生產。
[編輯] 軍事
改用西洋軍事訓練
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須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
頒發興造槍炮特賞章程
籌設武備大學堂
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試槍炮
[編輯] 政治
裁減冗員
設置京卿學士,以集思廣益
准許地方官與士民上書
改上海《時務報》為官報,創設京師報館
開放新聞自由
按月分類列名每年收支
6.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師資力量
馮來興副教授
男,1969年10月生,中共黨員、博士。自1993年大學畢業以來,一直在高校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教授課程:為本科生教授《政治學概論》、《中國政治學說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鄧小平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論與實踐》等多門課程。並為研究生講授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課程》。
主要研究: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科學研究工作,先後主持或參與省級以上課題十項,在省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其中,「新自由主義對我國政治安全的挑戰及對策」和「論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分別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社會主義論叢》全文轉載。先後參與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中共中央組織部、省社科規劃、省高校人文社科、省教育廳教學改革、省思想政治教育等課題十餘項。
肖飛副教授
男,1957年9月出生,湖南衡陽人,中共黨員,湖南師范大學哲學學士,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孫中山研究所所長。
主要經歷: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湖南師范大學政治系學習畢業;1983年8月——1986年3月,在湖南農學院衡陽分院任教;1986年4月——1993年7月,在中南工學院任教;1993年8月——2010年5月,在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任教。
教授課程:長期從事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重點研究孫中山、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劉立新副教授
男,漢族,副教授,人文社科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室教師。
主要經歷:1988年本科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系,獲教育學學士學位,1988年從師於高等教育學家潘懋元先生門下,1991年畢業於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獲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
教授課程: 近年來一直承擔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主要承擔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並承擔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的一系列科研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參與撰寫與編輯了《孫中山研究論文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論文集》等四部著述,發表論文10多篇。
主要研究:長期以來一直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高等教育學與心理學等領域,均有一定的創建與成就。在學期間先後參與《高等學校管理學》、《青年心理學》、《創造性思維與能力》、《歸因理論研究與應用》等8部著述的撰寫和編輯,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
在高等教育學、高等學校管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歸因理論以及思想德育教育、中國近現代史等方面有較深的造詣和獨特的見解。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並立志在此領域有所突破。
郭智勇講師、博士
男,1963年1月出生,湖南祁陽人。
主要經歷:
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讀於南京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學專業 (本科)
1983年9月-1986年10月,就讀於福州大學地礦系生物地層專業 (碩士研究生)
1986年10月-1995年7月,任教於桂林治金地質學院地質系 (講師)
1995年7月-2001年8月,深圳華儲實業總公司工作 (經理)
2001年9月-2006年6月,脫產就讀於中山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 (博士研究生)
文字代表作:
1、《風動還是心動—從奧義書看<莊子·齊物論>的理路》
2、《夢覺皆幻—從印度思想體系對<莊子>內篇世界觀的一種把握》
3、《從字詞的演化規律和實例看<莊子>內篇的成書年代》
4、《逍遙的三個層次—莊子內篇的結構》
5、《<莊子>內篇的輪回思想和解脫思想研究》
6、《論相同命題在<呂氏春秋>和<公孫龍子>中的不同意義》
7、《貴己還是貴已—對戰國三子思想傳統理解的質疑》
8、《義之美與仁之善—從〈呂氏春秋〉與〈淮南子〉天性的區隔看中國文化內在的兩個價值取向》
9、《財富是想出來的—知識經濟時代讀中山先生〈行易知難〉》
胡劍賓講師、碩士
男,漢族,原籍河南省蘭考縣人,1969年6月出生。
主要經歷:
1983年9月——1986年7月 河南省開封市第二師范學校 學習
1986年8月——1989年8月 河南省蘭考縣魏庄中學 教學
1989年9月——1991年7月 開封市教育學院政史專業 學習
1991年8月——1994年8月 河南省蘭考縣魏庄中學 教學
1994年9月——1997年7月 河南大學政治系中共黨史專業 學習
獲法學碩士學位
1997年7月——今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教學
教授課程:主講《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政治理論課程。注重互動式教學和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小組主題活動是本人課堂教學的特色。
陸文學講師、碩士
男,1971年8月出生,寧夏靈武人。
主要經歷:1993年畢業於陝西師范大學歷史系,1996年畢業於西北大學西北史研究中心,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98年來到中山學院工作至今。教授課程:主講《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來院之後,先後開設過《旅遊地理學》,《實用美學》,《地方政府學》,《社會學》,《社會調查方法與原理》,《西方經濟學說史》等課程。
主要研究:為中國近代史及民族社會學。發表論文若干篇,主要代表作有《婦女乃國家興衰存亡的根本————鄭觀應女性觀辨析》,《嶺南文史》2009年第4期;《變中的不變———論孫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從消極的到積極的民族主義———1919年之後孫中山對其民族主義思想重新闡述的過程和原因》,《孫中山研究》第2輯,2009年3月;《清代寧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變化》,《固原市專學報》2005年第2期等。目前承擔中山學院教改項目一個,參與其他研究項目若干。李德黎講師、碩士
男,1975年生,四川人。
主要經歷:2005年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思政專業,獲得法學碩士學位。擅長演講辯論、拓展培訓、公務員面試培訓,曾擔任電子科大中山學院辯論隊教練與人文系辯論隊教練,在中山廣播電台《夜色正繽紛》和《聊聊吧》中擔任客座嘉賓。
教授課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課程。講課風格富有激情,善於結合時事來闡明觀點。
主要研究:近年來主攻三維模擬領域成為中山市三維模擬領域的先驅和代表,2010年受中山市政府委託為上海世博會中山館製作網上三維展廳,於2010年5月22日在中山政府網與中山實體館同步直播開放;並先後為中山政府網(英文版、日文版)、中山文聯網、中山黨史網建立了三維模擬互動平台。
近年來的主要科研成果:
1.論文《傳統宗法關系與腐敗德滋長》獲得2006年廣東省「反腐倡廉」徵文優秀獎,並作為大會主題發言。
2.《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發展探索》(參研)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教研課題(2005)
3.《發展中山創意產業的探索》(參研),中山市社科聯課題(2006)
4.參編《風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譜》,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5.論文《我國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和《高校學生政治輔導員的工作定位》
6.論文《發展中山創意產業的六大著力點》發表於《新經濟》2008年5月期
7.論文《三維模擬漫遊技術在建設孫中山文化工程中的作用》發表於《孫中山研究》2008年12月
8.《中山文藝資源的搶修和保護》(參研)中山市政府專項基金2008-2009
9.《中山文化資源的三維模擬保護平台》(參研)中山市科技局項目2008-2010 羅越富講師、碩士
男,1981年9月,講師,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人文社科系旅遊管理教研室主任。
學歷背景:
2000.9-2004.7 華南師范大學旅遊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管理學學士學位
2004.9-2007.7 華南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專業碩士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教授課程:主講旅遊學概論、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旅遊地理、餐飲管理、旅遊信息管理信息系統、現代企業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旅行技巧學等課程。
研究方向:旅遊文化、旅遊電子商務
科研成果:在《旅遊論壇》(原《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合作經濟與科技》等雜志上共發表5篇文章,其中1篇被人大復印資料《旅遊管理》全文轉載。課題研究方面參與了中山市黃圃鎮項目《廣東鰲山海蝕文化旅遊區總體規劃》的調研和撰寫;中山市旅遊局課題項目《加快中山特色旅遊發展的研究》的調研和撰寫;參與中山市旅遊局課題項目《孫中山文化資源發掘與對外推介》的撰寫。
獲獎情況:
2007-2009連續兩年獲人文社科系優秀教學獎
2009年度獲得中山學院優秀教師獎
石岐區休閑文化徵文二等獎
林丹彤講師、學士
女,旅遊管理專業講師。
教授課程:《旅遊學概論》、《社交禮儀》、《休閑學概論》、《導游實務》、《旅遊市場學》、《插花鑒賞與創作》、《園林規劃設計》、《園林樹木學》、《花卉學》、《粵語》、《就業指導》等課程的教學工作。
主要研究: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十六篇(其中核心期刊四篇),文學作品多篇,攝影作品兩幅。《中山日報》專欄作者。學院生生花藝協會創辦人兼指導老師,曾於2001年組織指導花協會員參加第七屆中國(中山)菊花展覽會的插花比賽及其他工作,獲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四項。2006年出版著作《插花,藝術與生活》,2007年獲中山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8年獲中山學院優秀教案獎、教育部第八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文科組優秀獎。主持市、校級科研項目各一項,參與省、市、校級科研項目六項,橫向項目兩項。
閔祥曉碩士、講師
女,山東德州人,碩士,講師
主要經歷主要經歷:
2005年本科畢業於山東省曲阜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旅遊管理專業;
2007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旅遊管理專業;
2007年7月起任教於電子科大中山學院人文社科系旅遊管理專業教師。
教授課程:《會展概論》、《市場營銷學》、《旅遊文化》、《旅遊政策與法規》、《民俗與旅遊》等。
主要研究:旅遊規劃原理及會展基本理論。
主要論文成果:
2006年《江南三大名樓旅遊合作與發展的條件及途徑分析》
2009年 《曲阜「三孔」旅遊區景區空間結構整合分析》
2009年 《曲阜「三孔」旅遊區購物點空間體系分析》
2009年8月《香山商業文化的現代傳承》
主要科研成果:
2006年8月-10月,參與《黃鶴樓公園旅遊總體規劃》的編制;
2007年9月-2008年7月 ,參與中山市黃圃鎮《廣東鰲山海蝕文化旅遊區》旅遊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
2008年參與中山市社科聯《慈善萬人行本體論研究》課題;
2009年參與中山市社科聯《中山慈善萬人行價值提升研究》課題;
獲獎情況:詩歌《活在民間的寶貝》獲2008年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徵文大賽三等獎。
盧育林講師、碩士
畢業於中南財經大學與武漢理工大學,分別獲經濟學學士及管理學碩士學位,中共黨員,講師、經濟師職稱。主要從事第三產業經濟、資本市場以及旅遊、會展、酒店等服務行業經營管理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主要經歷:1992-1997年在中國銀行的信貸、投資和計劃、財務部門實習和工作,具有多年的實際經濟管理工作經驗。
1997年進入中山學院工作至今,多次獲得過「吳桂顯獎教金」、「優秀共產黨員」、年度考評「優秀」等榮譽。
教授課程:《旅遊經濟學》、《景區經營與管理》、《會展經濟學》、《公共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項目評估》、《證券投資學》、《財政學》、《銀行經營與管理》、《西方經濟學》、《會計學》等。
科研成果:在《教育與經濟》、《學術論壇》、《經濟師》、《金融論壇》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9篇;主持和參與科研課題4項:《混業經營模式下銀行業的風險和成本研究》、《中山市保稅物流發展規劃(2010-2015)》、《孫中山文化資源發掘與對外推介》、《中山市口岸發展規劃(2010-2015)》等。 王春芳副教授、在職博士生
女,博士、副教授。新疆烏魯木齊市人。專業方向:新聞發展史、廣播電視新聞。
主要經歷:自1989年工作以來,在烏魯木齊廣播電視台從事新聞主持、記者工作近十幾年,後調入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兩年。2007年調入廣東省中山市,在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人文社科系從事新聞教學工作。2008年入選為中山市社會科學人才庫成員。
教授課程:新聞評論,深度報道,廣播電視新聞學,新聞采訪與寫作,媒介素養,播音與主持,基礎寫作等。
獲得獎項:在媒體和教學單位工作期間,采訪製作的多期節目、新聞報道、科研課題和論文,獲得了國家、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各級多項獎類。
多篇新聞專業論文在全國新聞核心期刊上發表,如論文《20世紀中國大陸女性作家創作中的女性意識的演進》發表在全國核心期刊《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科學版》2007年第6期上。《警惕新聞報道中的犬儒主義傾向》發表在新聞核心期刊《當代傳播》2007年第6期上。《大眾傳媒中的女性危機及其對策》發表在全國雙核心期刊《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版2008年第五卷上;《從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看構建和諧大眾傳媒文化》發表在《現代視聽》2008年第8期上;並被《新華文摘》2008年21期選為推薦文章。《大震過後,警覺激進民族主義》獲廣東省高校校報2008年度好新聞言論類二等獎。所撰寫的《大眾傳媒中的女性危機及其對策》獲中山市社科優秀成果論文二等獎。
阮波副教授、碩士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副教授, 中山市社科專家庫成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山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山批評家協會副主席,中山市舞蹈家協會理事。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學系,獲文學學士學位,後以同等學歷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文藝美學專業。
教授課程:目前主要從事大學寫作、實用美學、中西方文化與文學等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創作大量的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建築、影視等美學評論文章發表於《人民日報(評論版)》、《讀書》、《作家》、《學術論壇》、《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語文教學與研究》、《舞蹈》等全國核心期刊。已出版的專著包括散文集《春風不相識》、評論集《返回身體的原點》、文集《即興行走》,作品被北京國家圖書館、國家863計劃中國數字圖書館示範工程——超星數字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粵人文庫」、中山市級圖書館等各級圖書館收藏。曾蟬聯2000-2001、2002-2004、2005-2007三屆中山文藝獎一等獎,並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優秀論文獎等獎項。曾在《成都晚報》、《新快報》、《大地》、《作品》、《中山日報》等報刊撰寫專欄,同時從事美學的評論和社會宣傳推廣工作,在美術館、圖書館、書城等文化機構開辦藝術類講座,出任各類文藝演出的評委、導賞等工作,曾參加廣東省女作家散文研討會、亞洲與世界文明研討會、香山文化研討會、廣東省青年作家代表大會、全國名報名社名刊研討會等各類學術交流研討活動。
羅永雄講師、碩士
男,1979年8月出生於新疆伊犁,祖籍廣東興寧。2007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傳播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曾任新疆經濟報編輯、昌吉日報社記者、編輯,北京新勢整合公關咨詢顧問公司客戶經理,現為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講師。
1997年進入新疆大學學習新聞學,學習期間曾在新疆經濟報社編輯部供職,畢業後進入新疆昌吉日報社任經濟口記者,具有豐富的業界實踐經驗,從業近4年,累計編輯版面20個,刊發新聞稿件500餘篇,50餘萬字,榮獲省級新聞獎一次,地市級新聞獎三次。
2004年考入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攻讀應用傳播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先後參與編寫《媒介產業案例分析》、《經濟傳播學總論》等3本教材,完成出版共計約10萬字的書稿。期間在北京新勢整合公關咨詢顧問公司供職,負責傳播策劃與媒體的聯絡溝通。2007年研究生畢業後,進入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在人文社科系新聞教研室任教,先後在國內各類學術刊物發表《情境限制下的個體認知顛覆與沉默螺旋的擴散——從「洞中個體」的沉默到優勢意見的加強》等5篇學術論文。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媒介倫理、 媒介傳播與社會文化、影視文化傳播等。
教授課程:先後擔任《傳播倫理與法制》、《社會學》、《大眾傳播與文化》、《電視節目主持與製作》、《媒介熱點研究》、《應用文寫作》、《電影藝術欣賞》、《公關與廣告傳播》等課程的教學工作。 陳亞輝副教授、碩士
男,湖北武漢人,碩士,講師。2004年6月畢業於武漢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2007年6月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獲管理學碩士學位,2009年3月至今任行政管理專業教研室主任。
教授課程:《經濟學原理》、《電子政務》、《管理統計學》、《行政管理學》、《公共管理學》、《社會學概論》、《網站規劃與設計》。
主要研究:2007年進入學院工作以來,獲得的主要榮譽包括:2007年榮獲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優秀教案二等獎,2008年榮獲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優秀共產黨員,中山市優秀共產黨員。2009年榮獲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優秀教師二等獎,優秀教學獎。
主持或參與的科研課題包括:
2007年主持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青年教師基金立項課題《中山市專業鎮可持續發展研究》;參與中山市社會科學規劃立項調研課題《孫中山民生主義與中山和諧社會構建研究》、中山市流動人口管理辦公室委託課題《中山市流動人口綜合調控體制研究》、中山市港口鎮政府委託課題《港口鎮城郊經濟發展規劃》。
2008年參與中山市對外貿易經濟經濟合作局委託課題《中山市外經貿發展規劃研究》、《中山市口岸發展規劃(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稅物流監管體系發展規劃(2010-2015年)》。
2009年參與中山市民政局委託課題《中山市孤殘兒童救助制度研究》、《中山市社會中介組織管理體制研究》、《中山市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研究》。
2010年參與廣東省社科聯規劃課題《中山慈善萬人行善款管理和使用的績效評估研究》、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與政治文明建設關系研究》。
目前已發表科研論文包括:
1.基於鑽石模型的武漢東湖高新區競爭力研究.當代經濟,2006(6)
2.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當代經濟,2006(7)
3.論科技園區內社會資本在創新集群中的作用.社科縱橫,2006(10)
4.能力勝任模型在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訓方案中的應用.中國電力教育.2009(2)
5.論城市人口綜合調控指標體系的構建.管理觀察,2009(3)
鄧雪琳講師、在職博士生
女,講師,在讀博士。2001年獲得湖南師范大學文學學士學位,2004年獲得湖南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現在武漢大學修讀行政管理專業博士學位。自2004年以來一直在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工作。
教授課程:《大學語文》、《人力資源管理》、《中外公文名篇選讀》、《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等課程的教學。
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 近年來在CSSI來源期刊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10篇,另在優秀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合計近30餘篇,主持院級課題和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市(廳)級課題總計13項。2008年10月被選為中山市首批社科骨幹,2009年2月入選中山市社會科學人才庫。2007年,論文《黨的群眾工作方法與社會工作方法有機結合的研究》入選《廣東省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報告選編》。2009年,論文《基於模糊綜合評價法的地方政府公務員考核》獲學院「一等獎」。2009年,在「孫中山思想與中山現代化建設」學術研討會上,宣讀論文《孫中山人才思想與中山市現代化建設》。
李芳講師、碩士
女,漢族,湖南婁底人,黨員,在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人文社科系擔任講師。
主要經歷:
1999年9月-2003年7月 中南大學 行政管理本科
2003年9月-2006年7月 武漢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
碩士期間共發表5篇學術論文
2006.7~2009.10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人文社科系-行政管理專業教師
教授課程:《公共政策學》、《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管理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社會心理學》
主要研究:
獲得學院首屆優秀教案二等獎(2006年)
擔任人文社科系系務委員會委員和教學質量小組成員(2007年起)
多次組織學生實踐:2007年組織學生進行民政部低保戶入戶調查(中山);公共政策課程組織政策調查以及安排學生到中山市政府部門座談;社會調查課程組織主題廣泛的校園、校外小組調查;組織認知實踐—民企學習
發表兩篇學術論文,參與中山市社科聯課題《和諧中山》(2007-2008年)
丁婷婷講師、碩士
女,講師,畢業於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行政管理碩士,行政管理學士,英語語言與文學學士。自進入學院工作以來,獲得2007-2008年優秀教案評選三等獎,獲2007年、2008年、2009年年終教師考核二等獎。
教授課程:《地方政府管理學》、《市政學》、《秘書理論與實務》、《社會禮儀》、《專業英語》等課程教學。
科研成果:
1、2009年主持院級《秘書學》教改課題一項
2、2008年參與中山市對外貿易經濟經濟合作局委託課題《中山市外經貿發展規劃研究》、《中山市口岸發展規劃(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稅物流監管體系發展規劃(2010-2015年)》
3、2007年參與中山市社會科學規劃立項調研課題《孫中山民生主義與中山和諧社會構建研究》、中山市港口鎮政府委託課題《港口鎮城郊經濟發展規劃》
4、《創新教育》雜志2009年4月刊發表教研論文《行政管理學》課程教學方法技巧與考核手段研究。
5、《經濟學研究導刊》雜志2009第17期發表科研論文《我國法治政府建設中的人本途徑建構》
鄭莉婷碩士
女,生於廣東中山,人力資源開發碩士學位
教育背景: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管理學院, 主修經濟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主修人力資源開發(HRD),獲社會科學碩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03.8—2004.8
廣東省僑外出國人員服務中心 (廣州),任培訓部專員。
2005. 9—2007.7
戴德梁行房地產咨詢(上海)有限公司,任人力資源主任。
2007. 8 — 2008. 12
中山大洋電機股份有限公司,任人力資源部部長。
2009.2---現在 教師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人文社科系 行政管理教研室
教授課程:人力資源管理, 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開發, 社會調查與統計, 管理學,領導學,管理心理學。
7. 珠海拱北口岸改擴建項目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珠海拱北口岸改擴建項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06月19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珠海拱北口岸改擴建項目管理等。
法定代表人:楊世濠
成立時間:2009-06-19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40000017048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珠海市拱北聯安路9號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