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
1. 北京天文館門票預約
門票價格
免費及優惠情況
(一)特定人群免費及優惠制度1、1.2米以下兒童、60周歲以上老年人、現役軍人、殘疾人、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會員及北京市A級旅遊景區服務質量監督員,可憑有效證件免費參觀展廳及享受劇場優惠票價。2、1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可憑有效證件享受劇場及展廳優惠票價。
(二)場館開放日優惠制度每周四(除國家法定節假日、寒暑假及兒童節外),由學校組織的50人(含)以上中小學生(含職高、技校、中專等在校學生)團體,憑單位證明以15元/人的優惠價格參觀展廳展覽及觀看天象廳節目一部(需提前3日預約)。
(三)特定節日免費及優惠制度(如遇閉館日則該優惠活動取消)1、3月8日婦女節,女士(18歲以上)享受展廳展覽及各劇場節目優惠票價。2、6月1日兒童節,針對兒童免費及優惠活動見當年活動信息。3、下列特殊節日針對有組織的特殊團體,憑單位有效證明以25元/人的優惠價格參觀展廳展覽及觀看天象廳節目一部(需提前3日預約)。(1)7月1日黨的生日,單位工會、黨支部組織的團體。(2)8月1日建軍節,單位組織的現役軍人團體。4、下列特殊節日針對特定人群憑有效證件免費參觀展廳展覽及觀看天象廳節目一部(需到售票處領票)。(1)9月10日教師節,高等院校、中小學校、職業學校在校教師。(2)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60周歲以上老年人。5、下列特殊節日針對特定人群憑有效證件免費參觀展廳展覽及觀看各劇場節目(需到售票處領票)。(1)五一國際勞動節假日前的三天,省部級以上勞動模範。(2)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會員。
北京天文館
北京天文館位於北京西直門外大街,是國家級自然科學類專題科學博物館。主要通過人造星空模擬表演,舉辦天文知識展覽,編輯出版和發行天文科普書刊,組織進行大眾天文觀測等形式向公眾宣傳普及天文學知識,北京天文館已經成為中國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公眾開展天文科普宣傳、教育的主要陣地。1995年以來,天文館先後被定名為國家和市、區級科普教育基地、科學與和平教育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並多次被評為國家和市級「科普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北京天文館館分A館和B館兩大部分:A館始建於1955年,1957年建成開放;B館建於2001年,2004年建成開放。總建築面積約7000平方米。
2. 武漢關科技館今天能參觀嗎
作為目前全國最大的利用原有建築改造成的武漢科技館新館今天上午起免費向市民開放,市民可以持身份證換取門票,每天參觀人數不超過9000人。
武漢科技館新館總建築面積3萬余平方米。包含水展廳、宇宙展廳、生命展廳、光展廳等。昨天,武漢晚報記者提前探訪科技館,為市民打探有趣的科學世界。
「亞洲第一船」
何以變身科技館
6位院士致信市長提議
建於1992年的武漢客運港大樓,曾經是武漢的標志性建築,被譽為「亞洲第一大船」。上世紀末長江中下遊客運市場逐漸萎縮,武漢客運港大樓不再從事客運服務,分割出租給一些餐飲娛樂企業經營,引發不少問題,與相連的漢口江灘、武漢第一步行街和江漢關的武漢名片不相配。
與此同時,位於江岸區趙家條、於1990年3月建成開放的武漢科技館老館,由於展示面積和展示內容不能滿足觀眾參觀需求。2010年7月8日,市科協向時任市長阮成發轉呈了楊淑子、李培根、李德仁、葉朝暉、趙梓森、鄧秀新6位在漢院士提出的《關於加快建設武漢科技館新館的建設》的聯名信和報告。當年8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將武漢客運港樓改造成科技館」的重大決策,與相隔不遠的江漢關博物館、武漢美術館、武漢市少兒圖書館,形成了一個博物館群。
為此,武漢科技館開始與租賃武漢客運港大樓經營的商戶協商騰退,2011年3月好世界酒店是首家搬遷的商戶。2011年11月20日武漢科技館新館奠基,2012年7月28日進場施工。
談起「大船」變身科技館,新館館長馬華昨天跟武漢晚報記者說,原來客運港的建築設計是給人流通用的,變成科技館要同時承載人與大型展品,大樓不得不要進行加固。為了讓大型展品可以放進來,有些展廳還「挖地三尺」,因為客運港大樓很多空間凈高只有3米多。
在展示內容設計上,特邀原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名譽副理事長、清華博導徐善衍為武漢科技館新館建設專家組組長,廣邀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共同為新館建設建言獻策。
序廳 天問之樹能互動
序廳是參觀者步入科技館後最先見到的展廳。這裡布置著新館的標志性展項——天問之樹。這棵「天問之樹」高18.7米,重15噸,有1736根燈管螺旋排列上升,整體造型又像楚人的圖騰——展翅高飛的鳳凰。天問之樹的設計理念來自於我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的代表作《天問》,隱喻人類自古以來對自然宇宙的探索求知精神。
這棵天問之樹還有個特別的功能,它能和觀眾的手機互動。大樹的每個枝杈都隱藏著全館600餘件展品中的2000多個問題,觀眾可以到展廳里去尋找答案,並通過手機APP答題。
水展廳 長江流域就在觀眾腳下
江城武漢一直以來和水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才有了這個在全國所有科技館里獨一無二的展廳。這里展示了近40個和水有關的科學現象,從最小的水分子到宏大的地球水圈,所有問題都用有趣的模型進行了展示。
展廳里還有一片被參觀者踩在腳底的展品。地面上鋪著的透明玻璃下,布滿了藍色的河流和白色綠色的山脈,這是長江流域的生動寫照。
生命展廳 能看到未來孩子長什麼樣
生命展廳含展項58件(組),可以看到生命起源到發展的歷史,各個階段的生物特性等宏觀知識,還能通過一些聲光電和模型等了解到小到人體8大系統等微觀信息。
想知道自己手勁有多大?參觀者只要和一個手部模型「掰手腕」,通過該模型內部的彈簧和感測器等機械結構相連,就可以測量人手腕的力度有多大,並通過電信號傳送到單片機控制器,經過運算處理,將力度的大小顯示在LED數碼顯示屏上。
自己的孩子長什麼樣?在生命展廳,也有裝置可以「預測未來」。在「組合五官」展項中,系統運用圖像識別裝置,將採集的多位參與者面部信息進行合成,就可以分別合成三幅與參與者似像非像的圖像,呈現於顯示器及投影屏內進行比較。
光展廳 伯牙撫琴子期一旁在聽
光展區共有展項74件套。在該展廳,光的作用通過一些有趣的場景被展示得異常生動。在「琴台遇知音」展項中,光的作用讓這個歷史故事有了新的面貌:在玻璃圍牆的右邊,參觀者只能看見俞伯牙在獨自撫琴,可走到左邊,卻可以看到鍾子期在聆聽琴聲。解說員介紹,這是通過半反半透鏡所呈現的「琴台遇知音」的幻景。因為在展品中間的半透半反鏡以45度的傾斜角擺放,既能反射部分光線,又能透過部分的光線,從而讓有的部分看得見而有的部分被隱藏。
宇宙展廳 讓你過一把航天癮
這可以說是整個科技館里氣勢最為宏大的展廳。5個展區全面地展示了宇宙現象、自然奇觀、天文現象等各方面的知識。展廳中分布著一個縮小的太陽系,8大行星的外形、運動軌道和角度等全部等比例縮小,圍繞太陽進行公轉和自轉。每個星球下邊都配有獨立的信息桌,觀眾可以通過相關的圖文介紹和視頻了解更多該星球的信息。太陽系的一邊有一個太空艙,參觀者可以親身體驗一把航行太空的刺激。
宇宙展廳里還有一個全國首創的互動性天文軟體——萬維望遠鏡,它搜集了全世界所有天文望遠鏡的觀測結果,參觀者站在屏幕前,揮動手臂做出不同動作,就可以看到太陽系任何一個行星的觀測圖片和相關數據。
信息展廳 用聲音指揮機器仙鶴跳舞
向日葵跟隨太陽轉動,含羞草受到刺激後收縮,盲文、手語,這些都和信息有關系,這個展廳展示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涉及到的信息相關知識。在這里,參觀者可以和機器人來一場激烈的桌面球賽,還能通過自己的聲音指揮一隻機器仙鶴點頭或跳舞。
3. 首屆「一帶一路」科普場館發展國際研討會在哪裡召開
11月27日,首屆「一帶一路」科普場館發展國際研討會在中國科技館順利召開。本屆研討會以「協同共享、場館互惠、共建科學傳播絲綢之路」為主題,共話沿線國家科普場館間長遠合作願景。
據悉,大會除設在中國科學技術館的主會場外,還在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和北京天文館分設三場不同主題的平行會議,中外代表將開展廣泛研討,以期實現場館戰略對接、科普成果共享之勢。
4. 北京自然博物館猛獁象展出多長時間
展覽將於4月28日開展,持續到7月
5. 北京自然博物館不預約能進嗎
一般來說是可以的。只是預約門票是免費的,如果現場去的話需要排隊買票。而且如果當天現場人太多票賣完了的話就沒辦法進去了。
北京自然博物館位於首都南城中軸線上的天橋地區,背靠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公園,面對現代化的天橋劇場, 具有特殊的文化環境。它的前身是成立於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1962年正式命名為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是新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籌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歷史博物館,主要從事古生物、動物、植物和人類學等領域的標本收藏、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工作。
曾先後被中央宣傳部和北京市政府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組委會命名為「科學與和平教育基地」,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5)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擴展閱讀:
北京自然博物館還和國外開展了一些合作研究項目,如與美國地球探索協會合作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古生物考察,與美國新墨西哥洲自然博物館合作的雲南祿豐下侏羅紀似哺乳爬行動物研究以及楊思諒研究館員與德國聖肯堡自然博物館合作的蟹類研究。
饒成剛研究館員曾與美國學者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共同發表了「早期鳥類飛翔與攀握:來自中國下白堊統地區的新化石證據」的論文。
1994年北京自然博物館與柳州白蓮洞洞穴博物館聯合舉辦了「中國古人類與史前文化淵源關系」國際學術討論會。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於1993年舉辦了「自然科學博物館與環境」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自然博物館科學工作者還曾當選為國際第四紀地學大會的中方主席和世界鳥類學會秘書長。
6. 第一個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博物館是什麼
1979年秋天,在江蘇省南通市召開了全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籌備工作會議。會址所以選在南通,是因為第一個屬於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包括有自然科學內容的博物館——南通博物苑,早在75年前就創建在這里。
①原載《大自然》雜志,1980年第1期。
狀元創業
前清末年的甲午狀元張謇,是上海強學會會員。他不僅是一位有卓識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實干精神的實業家和教育家。清末的中國面臨著外侮內困的危急情勢,許多有識人土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救國方案。孫中山主張革命,康有為、梁啟超要求變法,而張謇卻熱衷於學習歐美和日本,提出了普及教育,挽救危亡的主張。普及教育是要花錢的,他認為只有辦實業才能提供這筆資金,而辦實業以紡織業最為有利。這樣,張謇就以「教育救國」始於「實業救國」,走上了一條歷來狀元都沒有走過的資本主義道路。
從1898年開始,他在南通創辦了紡織廠,從而帶動了這個城市的工業化。張謇利用工業利潤興辦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業。1904年他從日本考察回來,辦了大、中、小學;為了發展植棉和紡織業,他還專門開設了南通學院農科和紡織科。同時,他又認為很有必要建立博物館和圖書館來普及知識,培養人材,以補充學校教育的不足。他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曾兩次上書清廷,建議在北京和各省建立「博覽館」(即博物館和圖書館的合稱)。腐敗保守的清廷當然不會理睬這種建議。於是他便身體力行,自己創辦了這個「南通博物苑」。
張謇不是以革命的手段來改變現存的社會制度,而是幻想通過「實業」和「教育」來拯救中國,這條改良的道路自然是行不通的。但他通過個人的努力,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份可貴的文化遺產。
歷史概貌
「南通博物苑」創辦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前身為「公共植物園」,該園原屬通州師范。苑址位於南通城南濠河之畔,原佔地2.3萬平方米,有中館、南館和北館等建築,分別陳列自然、歷史、美術、教育四部文物與標本。
中館是苑內最早的建築物,上面曾有一個露天的測候台,所以中館曾名為「測候所」。從宣統元年(1909年)一月一日起,該所正式從事觀測氣候,並按日記載,還在報紙上披露。這不僅是苑內正式開始記載氣候觀測結果,而且也是「各縣地方有測候所之肇始也!」以後測氣象的設備轉移他處,苑內就停止了測候工作。中館館內主要陳列動物標本。以後又陸續建造了南館和北館。
南館原名「博物樓」,收藏和陳列了全苑的精品。樓上為歷史部和藝術部,樓下為天產部。北館的樓上陳列著古畫,樓下陳列著鯨魚骨和化石。以後又陸續修建了一些輔助性建築,廣種各種樹木花草,飼養各種鳥獸,堆砌假山,開辟荷花池,還建有溫室、小亭、水榭等,使這里既有博物館,又具備動物園、植物園的特點,還兼有園林之勝,所以取名為「博物苑」。
館內至今仍保存著一些有關博物苑的重要史料,如張謇上書清廷的建議表、南通博物苑早期平面圖、苑品目錄等。其中《南通博物苑品目》編印於1910年,鉛印,分上下兩冊。上冊為天產部,錄藏品動物類460號、植物類307號、礦物類1103號。下冊為歷史、美術、教育三部,其中歷史部包括金、玉石、陶瓷、拓本、土木、服用、音樂、遺像、寫經、畫像、卜筮、軍器、刑具、獄具等類;美術部包括書畫、陶瓷、雕刻、漆塑、綉織、綽絲、編物、鐵制、烙繪、鉛筆畫、紙墨等類;教育部包括科舉、私塾、學校三類;四部合計藏品有2973號。
到1930年,據《通通日報》所載資料,其時博物苑已擴至佔地3.2萬平方米,每年經費達2000元,在展品方面大大擴充,就天產部而言,礦物有岩石1000餘種,金類礦1400餘種,非金類礦700餘種,土壤400餘種,礦物標本10餘座,礦床7座;植物計有顯花、隱花4000餘種;動物標本中,哺乳類百餘種,鳥類300餘種,爬蟲和魚類共500多種;無脊椎動物1400餘種,其中昆蟲類佔1。」3。粗略估計一下,所謂天產部即自然部分的展品即達近萬件之多!從這些目錄可以了解到當時收藏品確實種類繁多,內容豐富。
館外陳列是另一番景象。各種植物按類栽植,以葯材居多,專設有「葯圃」;其次是花卉,竹也不少,每種植物都懸牌標明名稱、產地。飼養的動物中,鳥類有家雞、金雞、火雞、鴕鳥、白鴿、水鴨、鷺鷥、鴛鴦、鴯鶓、孔雀、鸛鶴等;獸類有鹿、兔、猴猿、山羊、熊鼠等。同時還有許多礦物環列在小山之上;各種佛像、各種古銅器、古鐵器、化石陳列在各館的周圍。
由此可見,南通博物苑不僅是個歷史文物性質的博物館,也是自然科學性質的博物館,還帶有民俗學博物館的特點,又兼有動物園和植物園的格局。苑內不僅有收藏、陳列,還有飼養、栽培等實地科學試驗。在一個地區內,能有這樣一個多方面的、內容充實的博物館,這對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科學知識水平是有重大意義的。
幾經滄桑
隨著時局的變遷,張氏勢力的垮台,南通博物苑由附屬通州師范轉而附屬南通學院,以後重又為通州師范代管,情況日見凋敝。據1932年9月4日《通光日報》的報道,即可見一斑:「……南北兩館東邊的獸室也是十室九空,只有孤獨的猴子和蜷伏的刺蝟點綴著。各處的房屋、亭台、池沼和兩座水塔,竟是斷垣頹壁,荒蕪不堪。南館四周的佛像,大半龕門洞開,聽任風雨剝蝕,就是假山石南陳列的大水晶和寒水石等物,也是影跡全無,不知何往。」最後作者感嘆地寫道,「……不久的將來,這個博物苑不獨牆倒壁塌,花枯樹萎,鳥獸絕跡;恐怕那些較好的古董,大半要改名換姓。」
這種結局果然到來。1938年春天,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南通,博物苑面臨覆滅的命運。它西邊張謇的宅院成了日軍的司令部,博物苑本身成了馬廄,苑藏文物標本除一小部分轉移外,其餘全部毀滅殆盡。今天在館史文物的幾幅照片上,還記錄著博物苑當時在日寇鐵蹄下的悲慘情景。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國民黨政府忙於「劫收」,忙於內戰,哪有心思關心博物苑的恢復。到南通解放前夕,這個有歷史意義的、具備一定基礎的博物苑,已成為滿目瘡痍,一片廢墟!
枯木逢春
1949年2月2日,南通解放了,南通博物苑獲得了新生。
解放初期還在百廢待興的日子裡,人民政府就用很大力量開始了博物苑的恢復工作,1951年將其改名為南通博物館。除中館、南館和北館外,又建東、西兩館和數處展室。原屬於博物苑的植物園,從1951年起辟為人民公園,另設管理機構,井建立了動物園。現在的博物館與人民公園雖屬兩個機構,但在布局上仍是渾然一體。
南通博物館舉辦的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兩個基本陳列,主要是運用本地區的文物資料,反映本地區的歷史。除了原博物苑「劫後餘生」的少數珍品外,解放後又陸續搜集到許多重要文物。如1973年在南通市防空工程中,出土的一件仿北方游牧民族日用器皿的青瓷皮囊壺,是晚唐至五代年間的重要文物,它是南北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晶。1978年從南通縣觀河公社掘出了宋代煎鹽的工具——盤鐵。盤鐵的出土不僅幫助我們了解古代鹽業生產的過程,還提供有關本地區海岸延伸的資料。
著有《外科正宗》重要典籍的明代名醫陳實功,是南通人,館內就收藏著他研葯用的青花乳缽。清代著名的南通畫家李方膺,是「揚州八怪」之一。這里就收藏著他的墨梅手卷。這些文物中特別應當提到的是1976年,南通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從海安縣青墩發現了一處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麋鹿亞化石、磨光石器、許多陶器及人骨。南通地區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所以過去人們以為這里成陸遲,歷史不會長久,青墩新石器遺址的發現改變了這一看法。
南通博物館的自然科學部分設在文峰塔院,現辟有兩個展室:一為「鯨展」,一為「古屍展」。此外,正在籌建一個紡織博物館。手工紡織的南通棉布在歷史上就素負盛名,而發展成現代化的南通紡織業,在國內仍然佔有重要地位。南通博物館一直保存著從明代到現代的各種紡織實物。為了形象地闡述這段歷史,並促進我國紡織工業的不斷進步,籌建這樣一個紡織博物館是有重要意義的,這將在我國各種專業博物館的事業中又增添一朵新花。
共同倡議
南通博物館基本是一個地誌性質的博物館,它立足於本地區,結合本地區的實物,在收藏、科研和陳列三方面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進軍中,南通博物館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參加全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籌備會議的代表們參觀了南通博物館,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我國著名的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教授留下熱情的題詞:「中國第一博物館是最有價值的珍寶。」為了更好地保存這個珍寶,發揚中國第一博物館的首創精神,也為了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的需要,許多代表們,也包括南通博物館的全體工作人員,都有共同的願望,並倡議對這樣一個有歷史意義、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博物館,應當盡可能保持它的原來面貌,恢復原有的建制,有必要將人民公園與博物館合井起來,就是它的名字也應該恢復原來的——南通博物苑。
7. 北京自然博物館的科研成果
1986年,以北京自然博物館生態研究室為基礎,在大興南海子建立的麋鹿研究生態實驗中心引進英國的麋鹿種群成功,即現今的「麋鹿研究中心」。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北京自然博物館每年完成20多項科研課題,其中1992年—1997年中,北京自然博物館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項目6個、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個、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萌芽計劃基金項目1個,有4名中青年科學工作者入選「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工程」。
1977年和1978年,北京自然博物館先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對新疆天山托木爾峰的聯合科學考查,陳紹煋研究館員參與的《天山托木爾峰地區的高等植物區系調查》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研成果二等獎;甄朔南研究館員等人的《中國恐龍足跡研究》完成了對中國恐龍足跡的開創性研究;王紹芳研究館員的《湘中晚石炭世底棲動物古生態及群落研究》分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三等獎;李建軍研究館員的《南極費爾南德斯半島鳥類足跡研究》論文收入了中國第四次南極考察論文集,該項目獲199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黃勁松副研究館員參與的「華北植物區系地理研究」獲中國科學院1998年科研三等獎;北京自然博物館還完成了國家科委委託的「關於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可行性研究」項目。
北京自然博物館還和國外開展了一些合作研究項目,如與美國地球探索協會合作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古生物考察,與美國新墨西哥洲自然博物館合作的雲南祿豐下侏羅紀似哺乳爬行動物研究以及楊思諒研究館員與德國聖肯堡自然博物館合作的蟹類研究;饒成剛研究館員曾與美國學者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共同發表了「早期鳥類飛翔與攀握:來自中國下白堊統地區的新化石證據」的論文。
1994年北京自然博物館與柳州白蓮洞洞穴博物館聯合舉辦了「中國古人類與史前文化淵源關系」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於1993年舉辦了「自然科學博物館與環境」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自然博物館科學工作者還曾當選為國際第四紀地學大會的中方主席和世界鳥類學會秘書長。 幾十年來,北京自然博物館先後出版一些有代表性的科研專著和科普讀物,如甄溯南的《中國恐龍足跡研究》、蔡其侃的《北京鳥類志》、王鴻媛的《北京魚類志》、劉思孔與他人合著的《中國蝶類志》及《中國鳥類食毛目的研究》等。館內有關專家還直接參與了《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植物志》等專著的編纂工作。由館內專家集體編寫的科普圖書《生物史圖說》,1982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周國興研究館員的《人之由來》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普讀物;1996年關鍵研究館員等撰寫的大型科普讀物《恐龍時代》一書,被出版社作為優秀圖書推薦給讀者。科普作家唐錫陽的著作《環球綠色行》一書。甄塑南和周國興研究館員曾被中國作家協會授予成績突出的科普作家稱號。
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專業學術刊物《北京博物館研究報告》創刊於1979年,已出版了60期,並與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研究機構保持著資料交換關系。2005年2月《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報告》改為《自然科學與博物館研究》,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和北京天文館共同主辦。北京自然博物館與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共同主辦的科普期刊《大自然》雜志創刊於1979年,已發行出版了119期,1997年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技期刊。
8. 北京博物館和北京古生物博物館有什麼區別
沒有 北京博物館和北京古生物博物館
有:中國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地質博物館、北京世界公園內古生物博物館.....
9. 中國博物館的職能
博物館是溝通文化的橋梁,是推動社會變遷與發展的力量。
自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環境惡化與文化沖突,如何協調各種文化之間及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是當今世界最緊迫的任務。而博物館在保護文化多樣性及生物多樣性,開展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不同族裔各代人之間的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她保存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色彩的精神財富。這些財富可以告訴人類應當相互依存、相互幫助,為了人類更加幸福的未來共同積累歷史的經驗,克服更多不可預測的未來苦難。所以我們說,博物館是溝通文化的橋梁,是推動社會變遷與發展的力量。
當今的博物館可以為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世界作出積極的貢獻。博物館可以而且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使人類生活在更加和睦與和平的環境中,同時也為自己爭取更有利的生存條件。
現代博物館的功能在不斷拓展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的定義,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它為教育、研究、欣賞之目的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通過這一定義我們可以了解到教育、研究、欣賞是博物館的三個基本功能。
博物館匯集了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幾乎所有與生產生活、文化活動及其自然環境有關的物證,是人類社會和自然文化歷史知識的無盡寶庫。我們認為,博物館應當將這些珍貴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成果奉獻給全社會,供人民大眾和學術界、藝術界接受教育、汲取知識、開展研究、欣賞藝術,並最終達到啟迪智慧、促進文化創新的目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變革,以及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博物館的功能也在不斷拓展。這種發展趨勢從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的變化就可以看出來。比如,2004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定為「博物館與無形遺產」,強調博物館在收藏、保護有形文化遺產的同時也要更多地關注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5年的主題定為「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突出博物館在促進文化交流當中的作用;去年的主題則是「博物館與旅遊」,強調文化休閑是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功能,依託博物館開展文化旅遊,是博物館服務社會公眾的有效途徑,不斷為公眾提供優質的文化成果,是博物館的光榮職責。 群眾教育工作是博物館與群眾聯系的橋梁,中國博物館十分強調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宣傳教育工作。
許多博物館在配合學校教學、密切聯系群眾方面不斷創新。中國歷史博物館為中學歷史教員舉辦文物知識講座,編輯出版教學參考資料;北京地區博物館舉辦電視博物館知識競賽;蘇州博物館組織「歷史訪古夏令營」;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紀念館開辦上海到嘉興南湖黨的誕生地系列參觀;天津自然博物館開展為教學和觀眾服務的咨詢活動。這些面向社會、面向群眾的活躍的博物館群眾教育工作,使中國博物館的職能作用得到更大的發揮。 中國博物館的藏品搜集保管工作、陳列展覽工作和群眾教育工作,都強調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研究不僅為博物館自身業務活動需要服務,還為社會上生產、科研和教育等部門提供科研資料。
中國博物館科研工作者長期來在金文、甲骨、歷史、考古、青銅器、陶瓷、書畫、文物保護以及自然科學中的地學、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博物館學的基礎科學理論和應用科學理論的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大。
反映博物館科研成果的編輯出版工作取得很大成績。50~60年代中期,中國翻譯出版了《蘇聯博物館學基礎》等蘇聯和東歐國家博物館工作和博物館學的專著和文章,出版了中國博物館學專著《博物館學概論》等著作,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文化大革命」時期,博物館研究編輯出版工作完全停頓。進入80年代以後,才日趨活躍。此後,出版了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博物館學概論》,翻譯出版了日本的《博物館概論》和英國的《八十年代的博物館》;出版了中國學者編寫的《博物館學新編》、《博物館藏品保管》、《中國博物館指南》、《博物館縱橫》等專著;還與日本合作出版了《中國博物館叢書》。許多博物館出版了反映本館科研成果的學術專著。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以及許多省、市、自治區的博物館學會,還都有自己的會刊。1979~1988年全國發表博物館學論文超過2000篇。
10.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是什麼性質的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簡稱"中國科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回導下的人民團體,是中國科技工答作者的群眾組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是由中國科學社、中華自然科學社、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和東北自然科學研究會等4個科學團體共同發起,籌備召開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簡稱科代會)。1950年8月,科代會在北京舉行,決定成立「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簡稱全國科聯)和「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簡稱全國科普)。這兩個組織於1958年9月,在合並後舉行了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在1980年3月舉行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又將團體定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