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開展新疆企業發展報告課題調研的函
『壹』 《新疆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優化配置專題研究》編制說明
一、編制依據
依據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轉發自治區計委關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開展「十一五」規劃工作方案的通知》(新政辦發〔2004〕 15號),國土資源廳負責「如何配置新疆主要自然資源實現供需平衡」重大課題研究。國土資源廳黨組十分重視此項工作,安排成立編委會,確定主編、副主編,同時要求全面展開研究工作。
二、編制的技術路線
(一)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遵循的原則
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提高自然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為根本目標,以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為重點,按照加強勘查、科學調控、合理布局、優化配置、集約高效、注重保護、科技創新、規模開發的思路,進一步理清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認真研究將自然資源優化配置和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規劃作用,使自然資源管理工作有規可依,按規辦事,有針對性地做好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遵循的原則:一是正確處理好各方面關系。要認真分析和正確處理局部與全局利益、當前長遠利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利用內部與外部資源、規劃調控與市場調節、資源開發與保護、科學務實地做好研究工作。二是突出優化配置的重點。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自然資源潛力和開發利用條件,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認真研究經濟發展的框架內,在體現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保護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的同時,明確重點目標任務,強化優化配置的總量控制、優化布局、區域平衡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主要功能,提出符合實際的規劃調控和政策措施。三是增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正確認識自然資源勘查、開發現狀,科學預測經濟形勢發展,充分考慮現行管理體制和有關法規要求,注重實施,增強可操作性。要強化空間指導和約束功能,促進自然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的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促進建立規范的自然資源開發秩序;要強化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促進自然資源綜合評價和綜合利用;要明確規劃鼓勵、限制和禁止的內容和要求,不斷提高約束能力和控制力。四是認真做好銜接。自然資源優化配置研究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等做好銜接。
(二)綜合課題與子課題的劃分
由於「配置新疆主要自然資源實現供需平衡」研究課題,涉及多方面的內容,為保證研究報告能系統全面反映新疆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及地質環境等內容,首先成立了課題組,制定了編制大綱,並將研究課題定名為《新疆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優化配置專題研究》(以下簡稱《自然資源配置研究》)。根據編制大綱中確定的工作內容,細劃成一個綜合課題和5個子課題,明確由相關處室牽頭組織相關部門(單位)編寫。
(1)綜合課題由總工辦牽頭,各處室配合。
(2)「土地資源現狀、供需與合理配置研究」子課題,由國土資源廳規劃處牽頭,新疆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新疆國土資源規劃研究院參加。
(3)「水資源現狀、供需與合理配置研究」子課題,由國土資源廳地環處牽頭,新疆地質環境監測院參加。
(4)「能源礦產資源現狀、優勢、潛力及其配置和供需平衡研究」子課題,由國土資源廳資源處牽頭,西北石油局參加。
(5)「非能源礦產資源現狀、優勢、潛力及其配置和供需平衡研究」子課題,由國土資源廳礦管處牽頭,自治區建材行業管理辦公室參加。
(6)「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子課題,由國土資源廳地環處牽頭,新疆地質環境監測院參加。
為保證編制工作的順利進行,成果的基礎數據真實可靠,提出的發展思路和研究結果切合自治區實際,要求各子課題組在編制過程中收集資料翔實,對存在的問題集體研究,堅持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通過對現狀的分析,提出為促進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國土資源保障的措施。
三、研究報告編制的主要過程
在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基礎上,2004 年9 月底初步完成了《自然資配置研究(徵求意見稿)》,送國土資源廳各處室和自治區相關部門徵求意見。
2005年2月,各子課題編寫組按《自然資源配置研究(徵求意見稿)》反饋的意見、建議,對相關內容進行了修改。
在對《自然資源配置研究(徵求意見稿)》修改的基礎上,為編制「自治區土地開發利用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和「自治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提供了翔實的基礎資料。
2005年5月,按自治區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要求,將《自然資源配置研究》報告,濃縮為8000 千字的精煉稿,供編制「自治區國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參考用。
2005年底,根據「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初稿)」中有關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思路和目標,組織課題組對各子課題作了進一步修改、補充,使《自然資源配置研究》所反映的內容更加切合實際
2006年9月,組織各課題組編寫人員對《自然資源配置研究》作最後完善,同時為保持與「自治區土地開發利用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和「自治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基準數據的一致性,要求課題組對《自然資源配置研究》中涉及的資料數據統一修改為截至2005年底數據。
四、有關數據來源
《新疆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自治區國土資源廳2002年)
《新疆土地資源調查評價》(自治區國土資源廳2004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變更調查統計年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礦產資源儲量統計年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統計年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2000 年、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年)
國土資源部《各省(市、區)礦產資源保有儲量全國排序表》(2005年)
《新疆統計年鑒》(自治區統計局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資源年報》(自治區水利廳1999 年、2002年)
五、參加編寫的主要人員
《自然資源配置研究》由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李恆海統稿。國土資源廳廳長哈尼巴提·沙布開審定。
前言和第一部分綜合篇「第一章自然資源優化配置的科學內涵」由國土資源廳李恆海編寫,其餘五章由各篇牽頭人編寫,李恆海統編。
第二部分「新疆土地資源現狀、供給和合理配置研究」,由國土資源廳吳峰、新疆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高敏華、國土資源廳魏曉兵、汪文亮、李陽編寫。
第三部分「新疆水資源現狀、供給和合理配置研究」,由國土資源廳於慶河、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水文大隊門國發、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站劉學軍、國土資源廳郭繼雲編寫。
第四部分「新疆能源礦產資源現狀、優勢、潛力及其配置和供需平衡研究」,由康玉柱院士、國土資源廳王虹、周立新、原自治區地質礦產廳王鴻津編寫。
第五部分「新疆非能源礦產資源現狀、優勢、潛力及其配置和供需平衡研究」,由國土資源廳謝其山、自治區建築材料行業管理辦公室田文國、原自治區地質礦產廳辛德周、自治區化學工業行業管理辦公室趙興森編寫。
第六部分「新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研究」,由國土資源廳戚莓、新疆地質調查院於德勝、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鄒英、王彩華編寫。
國土資源廳湯建雲、王慶明對《自然資源配置研究》中有關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地質勘查方面的文字表述和數據進行了修改補充。
《自然資源配置研究》在編制過程中,得到相關部門(單位)、領導、專家,的關心、支持。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貳』 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項目
一、項目簡介
「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項目,由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委託中共阿勒泰地區委員會政策研究室承擔,隸屬國土資源大調查「數字國土」專項國內外國土資源專題信息採集與產品定製項目。
合同編號:2007-37-7504-02
工作起止年限:2007年1月~2009年12月
課題負責人:張照志
報告主編:張照志 王雯婧
報告編寫人:張照志 王雯婧 張濤 劉永團 南雪玲 唐正國 趙江澤
范春麗 王燕東 夏廣芬
單位負責人:仲玉銀
總工程師:
提交單位:中共阿勒泰地區委員會政策研究室
提交時間:2009年12月
二、項目研究情況
該項目早期由阿勒泰地區第五批援疆幹部、地委副秘書長唐正國同志負責,進行項目背景研究,分析了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制定了項目研究的目標任務,提出了主要的研究內容,擬定了技術路線及進度安排和人員組成。至2008年8月,原項目負責人、地委副秘書長唐正國同志由於援疆工作結束,調離返京;由於新的項目負責人一直未確定等原因,直到2009年3月,按照國土資源部人事司及阿勒泰地委有關領導指示,由國土資源部第六批援疆幹部、地委副秘書長張照志研究員負責本項目的研究工作。
為使本項目繼續展開研究,並保質保量地完成,阿勒泰地委副秘書長張照志研究員在摸清項目研究現狀、剩餘經費及存在問題的情況下,2009年3月,經地委委員劉斌同志同意,向地委副書記、行署常務副專員劉頌東同志提交了《關於加強地區礦業經濟研究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在《建議》中提出了項目研究工作方案。地委副書記、行署常務副專員劉頌東同志和地委委員劉斌同志均同意開展本項目的研究工作,張照志副秘書長隨即著手開展項目研究前期准備工作。2008年底至2009年初,由於項目研究背景、經濟發展的形勢等較2007年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該項目原設計書里的一些研究內容已難以滿足當前形勢的要求。針對這一實際情況,項目組一方面加強組織領導,另一方面著手對項目提綱、研究思路方法及內容等進行了必要的調整。
一是加強了項目組織領導,及時調整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項目的研究人員,將以前由阿勒泰地區有關人員對項目研究負責改為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有關人員具體負責,阿勒泰地區有關人員配合。二是進一步明確了研究思路、方法、目標任務,強調按項目合同要求完成項目研究工作。同時,在研究過程中加強項目研究應用轉化,及時為阿勒泰地委、行署有關領導提供礦業經濟發展等相關對策建議。
2009年3月,阿勒泰地委副秘書長張照志新組建了新疆阿勒泰地區礦業特區建設項目組。項目組分為領導小組和工作組,前者由阿勒泰地委及行署相關委辦局領導組成,後者主要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研究生張濤、碩士研究生王雯婧和劉永團等組成。在研究過程中,得到了國土資源部規劃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等有關領導的支持和幫助,也得到了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吳智慧、劉樹臣,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姚華軍、孟旭光等部分研究人員的大力支持。整個研究過程經歷了文獻綜述、實地調研及綜合研究、中期評估、徵求意見及深化研究、評審驗收等5個階段。需要指出的是,2009年10月21日,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項目研究報告(初稿)中期評估會議,與會專家對報告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並提出根據專家意見修改完善後盡快評審驗收。項目組根據與會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對報告進行了認真修改完善。同時,在京期間又多次徵求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科研院所、大學等專家學者的意見,先後修改10餘次,最終定稿。
三、評審驗收
2009年12月17日,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在北京組織專家,對「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項目進行驗收,驗收專家組聽取了項目匯報,審閱了項目驗收文檔,經過質詢和討論形成如下驗收意見:
1.系統回顧了西部大開發以來國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尤其是阿勒泰地區大開發政策的實施情況及取得的成效進行評估。
2.深入地分析了阿勒泰地區的礦產、土地、水、草場與畜牧、旅遊等5種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
3.提出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模式,並對該區礦業、畜牧業及旅遊業未來30年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對阿勒泰地區編制「十二五」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完成了設計書規定的任務,達到了考核指標的要求,驗收文檔齊全,經費使用符合有關規定,同意通過驗收。
四、成果報告內容摘要
本研究在理論與實踐上是一大探索,系統開展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其現實意義在於為阿勒泰地區的國土資源中長期規劃提供決策參考,推動阿勒泰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於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進一步實施,實現資源效用最大化,為資源豐富的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阿勒泰地區礦產、土地、水、草場、旅遊資源豐富,為典型的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地廣人稀,地處西北地區,高寒多災,氣候多變,地形地貌復雜多樣。自然生態環境脆弱。中央加大對新疆支持力度的良好機遇,為加快阿勒泰地區發展創造了現實條件,阿勒泰地區資源得天獨厚,特別是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礦產富集,資源轉換和產業培育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隨著勘查步伐的加快,地區油氣、煤炭等能源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在這種背景下,阿勒泰地區開展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報告從阿勒泰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系統分析了阿勒泰地區區情、地緣優勢、資源稟賦等,選擇礦產、土地、水、草場畜牧、旅遊5個地區優勢特色資源為重點,分析了5種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戰略,針對5種資源,按照資源稟賦、產業發展現狀及基礎設施配套狀況等,對礦業、畜牧業及旅遊業在空間上進行了功能區劃,為地區3大產業今後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空間。設計了5種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理想模式,在此基礎上研究提出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模式及相應的政策措施。
1.概述了該項目研究的目的及意義,本著為阿勒泰地區編制國土資源中長期規劃提供參考依據,為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借鑒的目的,從促進阿勒泰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為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提供區域實證研究支持的現實意義出發,首先,從國家到省級,再具體到阿勒泰地區,對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的研究進行現狀分析,明確該研究課題在國內和阿勒泰地區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研究程度,同時,再參考借鑒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發展的程度,從阿勒泰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為該項目的研究制定了明確的目標任務,確定了研究的主要對象、主要內容,採取相應的研究方法,為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做好鋪墊。
2.從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政策入手,回顧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10年來在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相關領域取得的成績,專門就稅收優惠政策、土地優惠政策、礦產資源優惠政策與中東部地區進行了歸納對比,就全疆自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以來取得的成效做出總結,進一步追蹤到阿勒泰地區,匯總了西部大開發這10年來阿勒泰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地質工作開展、水利工程、礦業深加工、牧民定居等方面取得的成績,為制定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奠定基礎。
3.立足於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實踐,對國土資源的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首先就國土資源的概念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進行闡述,明確指出本研究報告涉及的資源范圍(即區域國土資源),屬於狹義國土資源的范疇。阿勒泰地區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礦產、土地、水、草場畜牧和旅遊5種資源。接著區分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相關概念,例如國土整治、國土規劃、國土開發、國土資源綜合整治,明確不同概念間的相互關聯和概念使用的意義,釐清與區域國土開發利用的關系,定義了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概念。其次,列舉了國內外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實踐,國外選擇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韓國,歸納了各國在國土資源實踐方面的成果,就管理體制、管理理念、規劃制定、綜合利用、信息公開及公共參與等方面展開了描述,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的制定提供實例借鑒;國內選擇了山東省、京津地區、遼寧省,分述了不同省市地區在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方面各自的特點和取得的成果,同時也羅列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近年來實施的一些治理工程的實例。這些均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的制定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4.以阿勒泰地區作為載體,從該地區的實際出發,對阿勒泰地區進行總體概括,先闡述了該地區的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地形地貌、氣候特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概況及基礎設施建設,客觀分析了阿勒泰地區礦產、土地、水、草場與畜牧、旅遊5種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資源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對各資源分別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得到以下幾點認識:
——礦產資源。本區礦產豐富,且在礦種等方面具有優勢。礦業企業有了初步發展,但與其他地區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以後的工作中,應該加大對礦業的政策傾斜力度,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在發展的同時要注意環境的保護,切勿重蹈其他地區「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
——土地資源。加強土地的管理,嚴格控制農業用地的流失,注意調節建築、工業用地與農業用地之間的關系;加強環境治理,扼制土地沙化現象的蔓延。
——水資源。加大控制性水利工程體系建設,立足本地水資源豐富的基礎,協調水資源的配置,特別是在工礦業用水與農業用水方面,加大了對工礦業水資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大力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編制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
——草場與畜牧資源。作為本區傳統的支柱型產業的畜牧業,非本報告重點,因此未加重點闡述。經過初步分析認為,本區畜牧業在原有的基礎上應該加快由傳統方式向現代化畜牧過渡的步伐,同時要調節好載畜量與草場之間的關系,使畜牧業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旅遊資源。旅遊業作為本區新興的支柱產業之一,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做好基礎工作,開發具有阿勒泰地區特色的旅遊產品,加大宣傳力度,並應該將旅遊資源同其他幾種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畜牧資源、礦業資源等結合起來,尋找其契合點,協同發展。
5.在上述資料的基礎上,結合阿勒泰地區的實際情況,分產業(資源)提出了該地區資源開發的總體思路、空間布局、發展區域,構建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戰略框架,依據總體思路與戰略原則,規劃了礦業、旅遊業及畜牧業的空間總體布局,提出了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模式,對阿勒泰地區未來30年礦業、旅遊業、畜牧業、水資源需求的總體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同時,提出了土地開發整理與耕地保護戰略、地質環境保護及地質災害防治戰略、國土資源法制建設與人才保障、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保障等。
五、成果轉化應用
(一)項目績效評價
項目研究階段性成果為阿勒泰地區地質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礦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支撐。項目最終研究成果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提供了理論、政策、布局、發展趨勢等方面的支撐,為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目標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具體為:
第一,理論創新。本項目研究提出了區域性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定義,其研究的范疇既屬於區域經濟研究又屬於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的研究;首次對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進行了研究探索。從學術層面而言,為我國其他與阿勒泰地區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相近的邊疆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和相關政策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鑒。該項目是針對一個特定區域(區域、行政區域等)的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所開展的研究,因此,研究具有綜合性和長期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宏觀和微觀等有機結合的特點。
第二,政策應用。研究落實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對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相關政策,整理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展10年來對新疆及阿勒泰地區的政策影響和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實際問題。
第三,戰略布局。提出了阿勒泰地區5種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戰略措施、空間布局、發展模式及未來趨勢。根據5種不同資源的實際情況、開發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先從5種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角度進行戰略的總體部署,制定適合本地區國土資源發展的總體思路、戰略原則、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模式,預測5種資源總體的發展趨勢;再分別對5種資源進行專門的空間布局,有針對性地制定各自的發展戰略措施,分別進行發展趨勢的預測。
第四,建設構想。就目前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現狀中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未來的發展目標和總體戰略布局。
第五,保障措施。主要體現在加強組織機構、技術、人才、體制機制等方面,提出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的保障措施。
(二)項目管理評價
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由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承擔,阿勒泰地委成立項目組具體負責研究工作。在項目管理上採取由北京的專家學者為主,烏魯木齊、阿勒泰地區的成員為輔的組織模式。項目組分為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由專人負責項目研究工作,根據設計書制定了科學的工作方案,工作小組按照方案要求開展實地調研、資料收集、徵求意見、綜合研究、評審驗收、經費預決算、成果出版印刷、歸檔等工作。在項目研究過程中建立了按時召開座談會制度、重大事項報告制度、階段性監督檢查制度、徵求意見制度等,保證了該項目的順利完成。
(三)資金使用管理評價
項目總經費25萬元,由於時間跨度長,工作量大,加之北京、烏魯木齊專家往返路費較高,所以項目經費非常緊張。項目組嚴格按照國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關法律法規及財務規定,最大限度地節約經費,做到了項目經費使用科學合理,使項目經費效益最大化。
(四)項目可持續能力及成功度分析
驗收組專家認為:本項目研究思路清晰,收集資料豐富,基礎研究工作扎實,研究難度大。項目組在對區域國土資源進行定義及研究范疇界定、國土資源基本要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空間布局、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模式和發展趨勢預測。總體上看,研究報告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結構合理,提出的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切合實際,為新疆和國家支持阿勒泰地區發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本項目中有關地質礦產勘查、礦業精深加工、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等研究成果提交中央調研組國土資源部調研小組。在國土資源部專題報告中參考了本項目研究成果。
本項目研究對編制阿勒泰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十二五」規劃,地區、市縣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能源發展中長期規劃等具有很好的支撐作用。
該項目研究成果對於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工作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為阿勒泰地區的發展出謀劃策,並爭取到了更多的優惠政策。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要得到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大力支持,才能達到良好效果。
『叄』 課題調查研究怎麼寫,格式
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
(一)標題。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規范化的標題格式,即「發文主題」加「文種」,基本格式為「××關於××××的調查報告」、「關於××××的調查報告」、「××××調查」等。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三種。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
1.前言。有幾種寫法:第一種是寫明調查的起因或目的、時間和地點、對象或范圍、經過與方法,以及人員組成等調查本身的情況,從中引出中心問題或基本結論來;第二種是寫明調查對象的歷史背景、大致發展經過、現實狀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等基本情況,進而提出中心問題或主要觀點來;第三種是開門見山,直接概括出調查的結果,如肯定做法、指出問題、提示影響、說明中心內容等。前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精練概括,直切主題。
2.主體。這是調查報告最主要的部分,這部分詳述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分析調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種具體認識、觀點和基本結論。
3.結尾。結尾的寫法也比較多,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策或下一步改進工作的建議;或總結全文的主要觀點,進一步深化主題;或提出問題,引發人們的進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發出鼓舞和號召。
『肆』 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項目
一、項目簡介
「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項目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廳設置的自治區軟科學研究項目,承擔單位為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勘測規劃院,具體研究工作由阿勒泰礦業特區研究項目組完成。
新疆軟科學項目編號:200642146
工作起止年限:2006年1月~2009年12月
課題負責人:張照志
報告編寫人:張照志 唐正國 李富強 劉永團 張濤 王雯婧 朗東波 陳祺
王燕東 賈凌江 林艷峰 趙江澤 王軍 范春麗
單位負責人:朗東波
總工程師:
提交單位: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勘測規劃院
提交時間:2009年12月
二、項目研究情況
該項目始於2006年,2008年7月前,該項目由阿勒泰地區第五批援疆幹部、地委副秘書長唐正國同志負責,完成了項目研究報告(初稿)。至2008年8月,原項目負責人、地委副秘書長唐正國同志由於援疆工作結束,調離返京;由於新的項目負責人一直未確定等原因,直到2009年3月,該項目才重新啟動。
經書面請示阿勒泰地委副書記、行署常務副專員劉頌東同志,並得到地委委員劉斌同志的同意,該項目由第六批援疆幹部、地委副秘書長張照志同志負責。張照志接手該項目後,對研究思路、方法、內容進行了全面修訂。主要原因是該項目研究時間長、研究背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阿勒泰地區「新區建設、牧民定居、優勢資源深加工」三大目標取得實質性突破等,使得項目研究的背景發生了深刻變化,原來的研究思路、內容已不適合當時(2009年初)的形勢。因此,項目組重新擬定了研究思路、內容等。
後來重新組建了項目組。項目組成員由阿勒泰地區、自治區及北京的領導及專家組成,該項目從開始到完成歷時8個多月,經過了實地調研、綜合研究、徵求意見、召開座談會、評審驗收等階段。研究報告初稿完成於2009年6月底,送審稿於9月完成,11月14日在烏魯木齊市通過了專家評審。受烏魯木齊「7·5」事件影響,評審時間比原計劃有所推遲。報告成果10萬字,建立了阿勒泰礦業特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資料庫,規劃附圖3張。
三、評審驗收
2009年11月14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廳的主持下,驗收組在烏魯木齊市對該項目進行了評審,驗收組認為:項目完成了合同規定的研究任務,驗收組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驗收組形成如下驗收意見:
1.阿勒泰地區是新疆乃至全國主要的礦產資源富集區,加快該地區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對阿勒泰地區和新疆經濟發展、創造礦業快速發展的特殊環境、促進阿勒泰礦業的跨越式發展意義重大。
2.項目研究思路清晰,收集資料豐富,基礎研究工作扎實,研究難度大。項目組在對礦業特區理論、特殊性分析、特區建設基本要素分析、特區建設存在問題、特區建設國際合作的基礎上,提出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功能定位、目標任務和空間布局。總體上看,研究報告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結構合理,提出的礦業特區的理論有創新,提出的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保障措施切合實際,為新疆和國家支持阿勒泰礦業特區發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同時,驗收組建議項目組根據專家意見對礦業特區的機制、政策予以深化和完善。
四、報告內容及創新點
(一)主要內容
1.通過對阿勒泰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區位條件和地緣優勢、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6個基本要素,即礦產資源基礎與潛力、礦業經濟發展現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口岸建設和政策措施。這6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為礦業特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通過對阿勒泰地區鐵、銅、鉛鋅等優勢礦產資源供需形勢分析,明確了阿勒泰地區鐵、銅、鉛鋅等礦產資源短缺情況,要實現礦業特區礦業精深加工,提高礦產品的附加值,還需從區外引進部分礦產資源,滿足特區內大集團、大企業落地對礦業精深加工的資源需求。阿勒泰地區周邊國家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利用強度低,與阿勒泰礦業特區的礦產資源互補性強,本報告從政府、人才、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的建議,為特區礦業精深加工企業得到所需礦產資源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利用的路徑。
3.在對礦業特區建設基本要素分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提出礦業特區的功能定位、空間布局、發展階段。提出了礦業特區的建設要以礦業精深加工為主,根據礦產資源分布及現有的礦業集中度,建立富蘊、地區、哈巴河、吉木乃等5大礦業園區,作為礦業特區建設的載體,有步驟、分階段地發展壯大特區經濟,根據特區近、中、遠期戰略,制定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等目標任務,實現特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4.在系統分析礦業特區建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礦業特區的目標任務,從組織領導保障、資金技術保障、人力資源保障、生態環境保障及輿論宣傳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礦業特區建設的保障措施,確保礦業特區建設順利進行。
(二)創新點
1.理論創新。本項目首次提出並定義了礦業特區的概念,應用地質學、區域經濟學、礦產資源經濟學及產業經濟學等方面的理論,結合我國經濟特區理論與實踐,對礦業特區進行了科學界定,並系統詮釋了礦業特區的特徵。
2.政策應用。研究落實國家和自治區對地區礦業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在促進礦業特區礦業經濟健康有序規范發展的同時,針對礦業特區建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爭取國家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保證特區建設的順利進行。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礦山環境保護、特殊的產業政策等,這些政策措施將有力地促進礦業特區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及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開展。
3.管理創新。建議在自治區層面成立由國土資源部門牽頭,發展改革、環保、經貿、水利等部門配合的阿勒泰礦業特區領導小組,在領導小組下成立阿勒泰礦業特區管理委員會。礦業特區管理委員會結合特區建設目標任務,有步驟、分階段對礦業特區進行建設。
4.空間布局。研究提出5個礦業園區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礦業發展空間布局。明確了各礦業園區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重點,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優化礦業空間布局。
5.特區建設。在對礦業特區建設存在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功能定位、目標任務和空間布局,並提出了實施期、穩定增長期、發展成熟期三階段發展的目標任務。
6.保障措施。從組織領導保障、資金技術保障、人力資源保障、生態環境保障及輿論宣傳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礦業特區建設的保障措施。
五、成果轉化應用
在本項目研究報告的基礎上編著而成《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與探索》一書。報告提出的部分對策建議被阿勒泰地委、行署採納。如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強國際礦業合作等,阿勒泰地區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礦業園區建設也在積極推進中,如富蘊縣礦業園區,目前已初具規模等。
『伍』 新疆發展的重大項目中有哪些
1.五年內,首府交通部門將投資26.78億余元,修建包括5個客運站、9個貨運站、12個公交車場、內183個農村客容運站及招呼站在內的多個交通項目。2.援疆項目:一大批重點項目已經密集開工建設。災區重建、抗震安居房、學校、醫院、牧民定居點等項目成為了這批援疆項目的重點。如:4月11日,江西省新一輪援助克州阿克陶縣第一批項目啟動,總投資近8000萬元。三個項目分別為:連接阿克陶縣城與新火車站的江西大道,總投資3500萬元;阿克陶縣第一中學高中部綜合教學樓,總投資1690萬元,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承擔3600名高中生的學習和生活,使阿克陶縣高中入學率達到48%;江西援疆幹部培訓服務中心,總投資2750萬元,待援建任務完成後將無償交由當地。3.自治區黨委七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上,一張新的發展「清單」正在疾速書寫:全面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快棚戶區改造、農村安居工程和游牧民定居工程……一系列措施基本涵蓋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等
『陸』 關於國土資源部和新疆「」項目阿勒泰地區情況及建議
2009年6月14~16日,地委副秘書長張照志同志、地區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張新泰同志到新疆國土資源廳了解「358」項目有關情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358」項目辦公室副主任胡茂焱等同志介紹了「358」項目實施情況。同時,與「358」項目具體編制單位——西安地質調查中心負責人進行了交流。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358」項目基本情況
2007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32號)。為了進一步落實好中央精神,加快新疆地質找礦工作,2008年7月11日,國土資源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簽訂了關於加強新疆公益性地質調查及重要礦產勘查合作協議。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出資在新疆開展公益性地質調查和重要礦產勘查項目,引導和拉動商業性礦產勘查投入,爭取3年有好的眉目,5年出鼓舞人心的成果,8年有令國人為之振奮的重大成效,簡稱「358」項目。
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明確表示,要「舉全國國土資源系統之力,加快新疆地質勘查進程,積極推進整裝勘查,引進大企業,形成大投入,努力把新疆建設成我國重要戰略資源接替基地」。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同志提出,要切實抓好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工作,建立全新的地質工作機制。
按照上述要求,2008年10月,國土資源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快開展新疆公益性地質調查和重要礦產勘查組織管理職責分工與機構組成的通知》,成立了領導小組和「358」項目辦公室,為新疆地質找礦積極開展工作。
二、方案編制情況
2008年10月,項目辦公室編制完成了《新疆公益性地質調查和重要礦產勘查總體部署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總體方案》結合當前需求,突出重點礦種和重要成礦區帶。以國家16個重要礦種為重點,突出國家和自治區急需的煤、鐵、銅(鎳)、鉛鋅、金、鎢、錫、鈾、鉀鹽、鈉硝石等優勢礦種及具有大型-超大型找礦前景的重要成礦類型,以尋找大型-超大型礦床為目標,按照「主攻天山、深化阿爾泰山、開拓昆侖阿爾金山」的總體布局和「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分片實施、整裝勘查」的要求部署工作。12月,在《總體方案》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新疆公益性地質調查和重要礦產勘查2009年度實施方案》。
2009年項目部署及工作重點是:快速實現「西煤東運」煤炭資源整裝評價、提高羅布泊鉀鹽開發的資源保證程度、突出祁漫塔格、西天山重要找礦遠景區的找礦突破、加大新發現航磁異常查證力度、圍繞重要找礦遠景區推進綜合部署、加強實現找礦重點突破的科技攻關。2008~2015年8年間,中央與地方財政預期安排地質勘查工作經費30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央財政20億元、新疆財政10億元。2009年中央和新疆地方財政共投入7.61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地質大調查1.99億元,中央地質勘查基金1.42億元,新疆中央專項0.4億元,新疆地方1.88億元。「西煤東運」煤炭資源整裝評價、羅布泊鉀鹽外圍資源勘查和東天山硝鈉石資源勘查等3項工作專門立項申請,建議2009年再增加中央財政投入1.92億元。
按項目類別分,2009年主要設置7大類168個項目,第一類是基礎地質調查項目,共73個;第二類是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共20個;第三類是金屬礦產礦區或礦集區的預查、普查項目,共73個;第四類是能源礦產資源的調查(勘查)評價項目,共12個;第五類是鹽類礦產資源的勘查評價項目,共2個;第六類是詳細地質災害調查和水文地質調查項目,共2個;第七類是綜合研究和科技攻關專題研究項目,共22個。
按成礦帶計劃項目劃分,天山成礦帶部署項目44個,經費1.74億元,占總經費的22.8%;阿爾泰-准噶爾成礦帶部署項目40個,經費0.98億元,佔12.8%;昆侖-阿爾金成礦帶部署項目9個,經費1.90億元,佔24.9%;其他佔39.5%。
三、「358」項目2009年度在阿勒泰地區部署情況
從行政區劃看,阿爾泰-准噶爾重點成礦區帶自西向東為: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昌吉回族自治州以及哈密市的部分縣市。阿勒泰地區位於阿爾泰-准噶爾重點成礦區帶內,在新疆乃至北疆地質工作程度較高,屬於深化地質礦產勘查的地區。
2008年在阿爾泰-准噶爾成礦帶安排地質大調查、危機礦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等項目52個,其中部署在阿勒泰地區的項目為22個,占項目總數的42.3%。位於阿勒泰地區的項目取得了如下進展:①阿勒泰福海縣大橋林場項目發現了類似塊狀硫化物類型的克茲爾尕因銅鉛鋅含礦破碎帶;阿勒泰福海縣蒙庫項目發現了受火山碎屑岩和構造控制的鐵銅、金礦點及矽卡岩型鎢礦。②對蒙庫鐵礦、多納那薩依金礦等主要老礦區深部勘查,證實礦體或含礦層向深部延伸並較穩定,且在阿舍勒銅礦外圍、喀拉通克銅鎳礦深部及外圍也有新的發現。
《總體方案》確定了2009年度阿爾泰-准噶爾成礦帶工作部署重點地區為:西准噶爾包古圖地區銅金、阿爾泰蒙庫-諾爾特地區鐵鉛鋅銅、東准噶爾卡拉先格爾地區銅鎳礦、東准噶爾瓊河壩地區銅鐵金等4個重要找礦遠景區及其中的4個礦集區。共設置項目40個,其中成礦帶基礎地質調查項目25個,重要成礦遠景區礦產資源評價和礦集區及礦區勘查項目15個。阿爾泰蒙庫-諾爾特地區鐵鉛鋅銅、東准噶爾卡拉先格爾地區銅鎳礦找礦遠景區位於阿勒泰地區的福海、青海、富蘊、阿勒泰等縣(市)域內,共設置項目17個,占項目總數的42.5%。建議經費2.15293億元,其中2009年度為8117.27萬元。通過上述項目的實施,使阿勒泰地區1:5萬基礎地質調查程度進一步提高,預測新發現礦產地19~29處,新增資源儲量(333+334)鐵礦石2000萬噸,銅(鎳)90萬噸,鉛鋅200萬噸等(見附表)。
四、相關建議
1.阿勒泰地委、行署進一步加大對部署在阿勒泰地區的「358」項目支持力度,積極營造阿勒泰地區良好的找礦環境,為項目實施單位在地區開展地質工作提供便利。通過項目帶動,深化阿爾泰成礦帶的整裝勘查,進一步提高地區地質工作程度,努力實現找礦重大突破,為地區礦業深加工奠定堅實的資源基礎。
2.根據「358」項目設置要求,遵循阿勒泰地區地質規律,在地區國土資源局等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地質四大隊、有色706隊等提出地質調查項目需求方案,主動做好與「358」項目年度實施方案制定單位——西安地質調查中心對項目安排的對接,盡可能多爭取「358」項目。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對於阿勒泰地區稀有金屬——鈹、白雲母和鉀長石等地區優勢特色礦產資源,爭取在「358」項目中列入,加大地質勘查力度,摸清資源家底,為地區開發利用奠定資源基礎。
3.加強與中國地質調查局、新疆國土資源廳、「358」項目辦公室等相關單位的溝通與交流。及時了解「358」項目進展、存在問題、取得地質成果,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強化公益性地質資料轉化,促進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
4.及時將「358」項目取得的成果以簡報等形式上報地委、行署,為地區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撐依據。
張照志
2009年6月17日
附表 新疆公益性地質調查和重要礦產勘查「358」項目阿勒泰地區2009年度工作方案項目設置一覽表
續表
資料來源:國土資源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358」項目——新疆公益性地質調查和重要礦產勘查2009年度實施方案,「358」項目辦公室,2008年12月。
『柒』 課題調研的基本程序
課題研究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制訂課題研究方案、研究課題開題、實施課題研究和課題總結。
實施課題研究,主要是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和概括結果。
認真搜集資料。圍繞研究主題的指導思想,根據課題研究需要進行資料收集;設計科學、明確的搜集資料的工具;採用適當的科學方法廣泛搜集資料;按計劃進行收集和採集基礎材料和原始數據;注重資料、數據的客觀性。
制訂調查計劃。通過調查手段搜集資料,必須搞好調查計劃設計。設計調查計劃內容包括明確調查題目、闡明調查目的、選定調查單位、規定調查規模、研究調查對象、說明調查方法、編寫調查提綱、擬定調查順序和時間安排等等。
(7)關於開展新疆企業發展報告課題調研的函擴展閱讀
調研報告的核心為實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觀事實。調研報告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調查,二是研究。調查,應該深入實際,准確地反映客觀事實,不憑主觀想像,按事物的本來面目了解事物,詳細地鑽研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認真分析,透徹地揭示事物的本質。
至於對策,調研報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因為,對策的制定是一個深入的、復雜的、綜合的研究過程,調研報告提出的對策是否被採納,能否上升到政策,應該經過政策預評估。
『捌』 新疆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新疆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新疆地質勘查行業隊伍的資質情況
1.甲級/乙級/丙級資質單位的分布情況
在頒發的64個地質勘查資質證書中,按單位取得的最高資質統計:取得1類以上甲級資質的單位有27個,佔39.13%;取得1類以上乙級資質的單位有11個,佔17.39%;取得1類以上丙級資質的單位有26個,佔43.48%。其中國有地勘單位43個,甲、乙、丙級的單位分別為26個、4個、13個,分別佔60.47%、9.30%和60.23%;甲、乙、丙級的資質分別為47個、34個、60個,分別佔33.33%、24.11%和42.56%。
2.地質勘查資質的分類、分級比例結構
在頒發的64個地質勘查資質證書中,共核定11個資質類別甲、乙、丙級資質141個。按資質類別統計:區域地質調查12個,佔8.60%;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12個,佔8.60%;固體礦產勘查54個,佔38.30%;液體礦產勘查5個,佔3.50%;氣體礦產勘查2個,佔1.40%;地球物理勘查12個,佔8.60%;地球化學勘查7個,佔4.90%;遙感地質勘查2個,佔1.40%;勘查工程施工18個,佔12.70%;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4個,佔9.90%;選冶加工試驗3個,佔2.10%。按資質級別統計:甲級資質47個,佔33.33%;乙級資質34個,佔24.11%;丙級資質60個,佔42.56%。
3.地質勘查資質證書資質類項的分布情況
在頒發的64個地質勘查資質證書中,按資質類別項數統計:獲得1項資質的勘查單位31個,佔48.44%;2項資質12個,佔18.75%;3項資質10個,佔15.63%;4項資質5個,佔7.81%;5項資質3個,佔4.69%;6項資質1個,佔1.56%;7項資質1個,佔1.56%;8項資質1個,佔1.56%。
(二)新疆地勘行業隊伍的人員情況
到2006年末,新疆地勘行業從業人員10397人,較2005年的10579減少182人,減少率1.72%,其中:地勘業從業人數、技術人員數、地學專業、高級技術人員、中級技術人員、工勘行業人員數較上年分別增長了10.95%、24.46%、23.98%、18.82%、14.38%和16.50%。礦業開發人員、其他產業從業人員分別減少了7.88%和3.42%。平均從業人數增加6.21%。勞動者報酬同比增長了23.62%。
二、新疆地勘行業經濟發展狀況
(一)基本經濟情況
到2006年末,新疆地勘行業所屬地勘單位總資產為18.28億元,較2005年末增長24.55%,其中:生產性資產6.6億元,較2005年末增長12.38%;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99億元,較2005年末增長10.94%;專用儀器設備凈值1.9億元,較2005年末增長10.29%。總負債7億元,較2005年末增長24.12%。所有者權益11.2億元,較2005年末增長25.70%;其中節余與收益11852.98萬元,較2005年末增長49.18%。
到2006年末新疆地勘行業所屬地勘單位總收入為14.7億元,較2005年末增長22.4%。總支出12.04億元,較2005年末增長59.6%。地勘業收入8.5億元(含地質事業費),較2005年末增長13.45%。
(二)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地質專項撥款中中央財政撥款7398.7萬元,較上年增長48.07%;其中國土資源大調查、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和中央地質勘查專項資金分別為3688萬元、3510萬元和10197.7萬元,較2005年末分別增長55.7%、130.77%和34.76%。
地質專項撥款中地方財政撥款10986.04萬元,較2005年末增長8.5%。其中自治區礦產資源補償費為3430.1萬元,較2005年末增長21.39%。
(三)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
礦產勘查勞務收入2.6億元,較2005年末增長97.56%。
(四)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礦業權轉讓收入7800萬元,較2005年增長26.4倍,礦業開發收入2.7億元,較2005年末增長15.4%;礦業開發支出1.38億元,較2005年末增長19.82%。
(五)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況
工程勘察收入1.2億元,較2005年末增長26.0%。
(六)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其他產業收入7440.77萬元,為2005年末的6.07%。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進一步融入自治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地勘單位穩步發展的根本途徑
地勘單位的改革和發展首先要依託地方區域經濟,緊密結合地方區域經濟的需求,制定明確清晰的工作思路和發展目標。在總體發展思路上,我們確立了「十一五」發展規劃,確立了「以加強地勘主業為龍頭、加強勘探、開發和研究,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地勘環境」奮斗目標,緊緊圍繞自治區優勢能源轉換戰略和新型工業化建設大局,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狠抓深化改革、轉換機制這個關鍵,突出提高職工生活水平這個重點,集中精力抓改革、抓機制、抓人才,抓創新、抓質量、抓市場,有利促進地質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資源保障。
(二)堅持體制機制的創新,建立健全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是地勘單位全面發展的積極動力
近年來,認真領會和把握《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等政策法規的要求,以擁有的技術優勢、信息優勢和地質勘查成果為依託,積極引入各類資本,與投資者組成股份公司,共同進行風險勘探和開發,聯合探礦,聯合採礦,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努力實現共同發展,進一步加快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實施;積極探索按勞分配為主體,技術、管理等諸要素參與分配的機制,逐步建立了有效靈活的項目、效益核算分配製度和激勵機制,通過完善新的收入分配體系,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活力,促進地勘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三)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是地勘單位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
新疆地勘行業穩步、健康、快速發展的過程,也是不斷優化行業環境的過程。始終把加快經濟發展放在首位,積極發揮地質工作的基礎性、公益性、保障性作用,努力為自治區發展多找礦、找好礦、找大礦。
(四)重視科技創新和人才建設,不斷實現地質找礦新突破是地勘單位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依靠科技創新,不受傳統找礦理論的桎梏,運用新的找礦理論和方法,在勘查評價工作中不斷取得突破性的發現;在人才建設方面,加強了人才規劃工作,不斷完善人才引入、選拔和激勵機制,不斷深化幹部選拔任用機制、職稱評聘等制度的改革,優化了用人環境,促進地勘事業的發展。
(五)加大投入
為適應新技術條件下地質勘查事業發展的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從國內外引進了一批當今具有先進水平的鑽探、測量、化探、化學分析測試、物探儀器裝備地質勘查隊伍,使地勘行業的生產設備和裝備步入全國地勘行業的領先行列,生產能力、生產效率、生產質量大幅度提高。
(六)建設一個團結拼搏的領導班子和一支幹事創業的員工隊伍是地勘單位快速發展的堅實基礎
只有領導班子團結堅強,發展思路清晰,用心把握,抓好工作,明確責任,恪盡職守,想干、會干、干好,才能帶領隊伍走出困境,創造業績。新疆地勘行業改革發展取得的成績,得益於領導班子各位成員的團結協作、勤奮工作;得益於各單位講政治、講大局、講團結、講紀律、講奉獻,任勞任怨、忘我拼搏;得益於廣大地勘單位幹部職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風餐露宿、辛勤奮戰的奉獻精神。
四、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和國家、自治區關於發展與穩定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自治區優勢資源轉換戰略以及新型工業化建設,抓住機遇,聚精會神謀發展,一心一意抓找礦,鞏固和發展「大地質」、「大礦業」新格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地質找礦為中心,採用新理論、新思路、新方法、新機制,努力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加強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職工隊伍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努力改善職工工作生活環境,進一步提高職工生活水平。
(二)總體發展思路
以做穩做強做大地勘主業、突出成果為立局之本;以不拘一格全力創收、推進企業化、突出經濟效益為強局富民之路;以完善基地建設,努力創建平安和諧文明的工作生活環境為目標方向,全面提升有色地勘的社會形象。圍繞「一個中心」,鞏固「兩大格局」,實現「三個突破」,實施「四大戰略」,推進「五個轉變」,提升「六個水平」,把各項工作推上一個新台階,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貢獻。
(1)堅持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突出重點,精心部署,加速勘查,以重要成礦帶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為核心,以尋找國家和自治區經濟發展急需礦產和優勢礦種為重點,打好地質找礦攻堅戰,多找礦、找大礦。
(2)鞏固和發展「大地質」、「大礦業」新格局,站在新的起點、新的高度,有效聚集和發揮各方面優勢,做大做強做足地質勘查和礦業開發的「大文章」。
(3)努力實現地質找礦工作、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經濟發展新突破。(4)堅持實施「四大戰略」。加強礦產資源控制和礦業權的有效管理與運作。積極穩妥地推進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提高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強化內部管理,推進管理創新,提高管理水平。
(5)推進「五個轉變」。地質勘查業要向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增強找礦突破能力的方向轉變,礦業開發要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轉變,建築施工業要向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服務「大地質、大礦業」方向轉變,多種經營要向精幹高效、富有特色方向轉變,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要向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的方向轉變。
(6)重點提升「六個水平」。地質勘查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科技水平、管理水平、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職工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要有新的提高。
五、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存在問題
1.地質勘查任務繁重,但隊伍結構不合理,地質技術人員緊缺
大部分的隊伍結構不合理表現為「三多、三少」,即離退休職工多(佔全部職工的50.4%)、結構性待崗職工多(佔在職職工的30%)、工人多(佔在職職工的56%),年輕職工少(35歲以下職工佔在職職工的29%)、地質技術人員少(僅佔在崗職工的25%)、高學歷職工少(大學及以上學歷僅佔16%),人的問題是制約地勘單位發展的關鍵問題。
2.經費不足,工作環境艱苦,難以通過市場配置資源
地質勘查是高風險行業,特別是前期的地質調查工作,具有專業化、高投入、周期長、風險高的特點。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勘查工作仍然需要靠政府投資,發現的礦產地由政府通過招、拍、掛方式配置。企業和社會投資有限,商業性地質工作還不發育,尤其是新疆地域廣闊,這就需要國家政府給予扶持才能使新疆的地質工作加大步伐,跨上新的台階。
3.各礦種的綜合利用及合理開發還存在一定的矛盾
由於礦業市場的活躍,使得業主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考慮礦產的綜合利用,從而造成的不容忽視的損失。例如:新疆是一個砂岩型鈾礦的礦田大省,與之相關的20%的煤層中鈾含量較高,煤中所含的鈾量佔了總鈾量的相當一部分。如果不綜合利用就有可能使得本來就稀缺的鈾資源白白的浪費掉,同時若不引起高度重視,大量開采含鈾煤層,勢必造成環境的放射性污染,而且這種污染不易防治,更不能徹底治理,由此將造成極大地社會危害。其他伴生礦產或多或少也存在此種情況。
4.國家支持地勘單位發展改革的政策措施沒有完全得到落實
礦權轉增資本金政策、地勘單位土地使用權政策、基本建設投資補助政策沒有落實;養老統籌尚未建立。
5.基地建設積淀問題多
很多職工沒有享受到優惠售房政策,部分單位全部職工未能享受房改政策,很多單位到目前仍然有數名無房戶;各單位基地配套設施急需改建,需改造資金數億元,無投資渠道。發展改革的基礎條件還不具備。
6.地勘單位的管理辦法不健全
地勘單位的管理辦法不健全,給實際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沒有可操作性強的管理依據可循。
(二)對策建議
1.加大調查評價項目工作力度
新疆面積大,工作程度低,建議國家加大對新疆進行1:5萬調查評價項目的投入,以便摸清家底有利於今後對各礦產的規劃開發。
2.加大煤炭資源勘探力度
新疆煤炭資源預測儲量大,但是勘探程度低,近幾年新疆煤田地質勘查費用投入較低,與新疆作為國家能源接替區和煤電、煤化工基地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建議國家加大新疆煤田地質勘查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實現地質找礦新突破,查明煤炭及伴生資源家底,以利於新疆煤炭的規劃和發展,使新疆能真正擔當起全國能源戰略接替區的重任。建立支持地勘隊伍吸引社會資本,開展風險勘查的配套政策和辦法,保證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原則的落實,推進自治區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實施。
3.大力支持煤層氣(煤礦瓦斯)資源的勘查開發
按照國家發改委《煤層氣(煤礦瓦斯)開發利用「十一五」規劃》和國務院《關於加強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堅持先採氣後採煤、採煤采氣一體化,地面和井下綜合開采原則,加大對煤層氣(煤礦瓦斯)開發利用資金投入,積極推進煤層氣抽采和利用示範工程建設。對於煤層氣礦權的設置,國家應以整體規劃,統一安排,合理布局為指導,以煤炭資源的自然賦存情況設置礦業權,理順石油天然氣、鈾、煤炭和煤層氣資源礦權關系,以實現煤層氣和其他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
4.切實維護地質隊伍智力、技術、經驗投入的權益
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地質工作是探索性、科技性、實踐性很高的智力和體力相結合的過程,是地質調查和科學研究融為一體的技術性密集型工作。能否發現大礦、好礦,決定因素是地質隊伍的思想覺悟和技術素質、地質工作智慧、野外找礦經驗和綜合研究分析能力,因此要按照《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中「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發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和「鼓勵國有地勘單位與社會資本合資合作,組建礦業公司或地質技術服務公司」及《物權法》的精神,認真貫徹地質成果有償使用制度,建立和完善對地質隊伍的激勵機制,在礦權收益分配方面充分體現地質工作的重要價值,鼓勵支持地勘單位的礦業權轉讓、變更、作價入股組建礦業公司以及地勘單位職工參股等經營行為。
5.進一步強化對地質工作的領導和管理,明確管理的職能和地位
建議依法加強對地質工作的管理,高度關注地勘單位的發展和穩定,大力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和困難,切實理順在礦權管理和地方政府利益之間的矛盾;完善地質市場規則,加強市場管理,依法維護地質工作秩序;完善礦業權審批機制,徹底解決地質隊伍申請登記探礦權難的問題。
6.堅持科教興地和人才強地的戰略
當前加強地質工作是攻深找盲,找礦難度大,因此要提供有效的資金保證,加強重大地質問題的科技攻關,依靠新的成礦理論、找礦方法和勘查技術,才能不斷取得找礦突破。推進地質科技進步,必須要加強地質人才的培養開發,要制定和實施地質人才培養工作規劃,在完善培訓制度,努力培養造就一批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地質找礦和科技研發人才隊伍。
7.擴大地質領域的對外開放
充分發揮新疆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根據「擴大地質領域對外開放」的要求,建設我國與中亞各國資源走廊,制定促進地勘隊伍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指導性政策,建立境外礦產資源勘查專項基金,並出台促進地勘單位前往周邊國家進行礦產資源開發的具體優惠措施,對於項目論證、信息提供、人員培訓、對外關系等方面給予引導和規范,鼓勵地勘單位在境外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提高國際競爭力,減少風險性和盲目性。
8.加快制定出台支持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配套政策,切實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精神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為地勘單位的改革發展帶來了春風,振奮人心,極大地鼓舞了地質隊員的熱情和士氣。急盼出台支持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易於操作的政策,徹底解決地勘單位分配機制單一、基地建設落後、設備陳舊老化、津貼福利偏低等與《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精神不相適應的矛盾和問題。
9.加快制定出台地勘行業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
進一步規范地質勘查單位的勘查行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地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