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自然筆記
❶ 怎樣做自然筆記
1、 不光是圖,文字也是筆記的一個載體,每天寫一小段,把時間,天氣,你版所觀察到的東西記錄下權來,積累多了,就是一本當地的物候記錄,自然觀察記錄。我一直夢想能有一年的時間每天都在一個自然環境中做這個事情,無奈城市當中生活,不太能堅持每天都記錄,但我陸續也記了兩年半的物候,受益匪淺。
2、 繪畫和記錄的工具很簡單,我用自動鉛筆、針管筆、水彩筆和24色固體水彩,可塑橡皮和橡皮,本子從18塊錢一本的布面水彩本到35塊錢一張的水彩紙都有。
3、 步驟就是選讓你印象最深的東西畫下來,先做到仔細觀察,動筆記錄,時間長了能做到手眼一體。
4、 對繪畫感興趣的,多練習速寫和一些基本的水彩技法。
5、記筆記不單是植物,動物,還可以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每寫一筆,對生活的愛就更多。希望大家都玩起來吧!
❷ 鳳仙花的觀察自然筆記300小學生
我家院子里種著幾棵鳳仙花,又叫指甲花。
它那深綠色的莖又細又長的,回它的葉子新長出來時是嫩綠答色的,又細又長。它的葉子要比柳樹的葉片寬一些,厚一些。有不明顯的小鋸齒,夏天,它葉子漸漸變成綠色了,鋸齒也明顯了許多,像工匠用的鋸子似的。它的葉子是對生的,像一對對雙胞胎。它的姿態各不相同,有的仰天向上,好像在炫耀自己的美麗;有的低頭朝下,好像在深思;也有的乾脆斜著臉,不知在想什麼。它的花朵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粉紅的、淡紅的、紫紅的、桃紅的等許多顏色,它沒有開花時它的花骨朵跟米粒差不多,開放以後就開始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鳳仙花開放以後,花快謝的時候,果實就結出來了,剛開始的鳳仙花果實是綠色橢圓形的小苞,漸漸變成黃色,有一天,我來觀看鳳仙花時不小心碰了它的果實一下,叭,它的種子四處飛散,也嚇了我一跳,我一查書,原來鳳仙花正在傳播種子呢!
鳳仙花傳播種子真有趣,說不定還有些花傳播種子有別的竅門呢,我們一定要認真仔細地觀察,找到植物傳播種子的竅門。
❸ 自然筆記的其他信息
4課文分析
這篇文章出自一位科學家筆下。他憑卓越的想像力,以美妙而豐富的聯想令人嘆為觀止的描繪得美輪美奐,
在傳授自然科學常識的同時,又給讀者一無限美好的享受。
作者用小標題的形式結構全文,對象明確,有條不紊地向我們描述了地球地色彩,
晨昏的更替,空氣的流動,分級的設定,年輪和位置的關系,降雨的異象等自然現象的種種奧秘,每一段落既保持了全文一以貫之的文風,寓科學性於文學性之中,又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內容和豐富多彩的表達形式融為一體,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5總結本文的特色
或許描寫的對象是宇宙萬物吧,本文的藝術想像也顯得頗為大氣.特別是「包容一切的空
氣」一節中,把「虛幻飄忽、無影無蹤」的空氣想像得既看得見,又摸得著,而且還感覺得
到它的深厚和沉重。如:它的古老,「遠勝於陶罐、甲骨文」;它的年輕,「年輕得像一隻方
蠕出蛹殼、飛入蒼茫的蝴蝶」;它的勤勞,「像雲水間的園丁」;風作為它的先鋒隊,能「舒
展空茫中的旗幟,吹白十里的梨花,芳馨春燕的雙翼」,「將秋天震顫得金黃」;還能「泛起
夢似的漣漪」,「給萬物以無盡的滋養」„„在作者的筆下,什麼「都是她懷中或虛或實的創造」
,因為,開闊廣遠的藝術想像,使它成了「無孔不入,無所不在,善解物意,隨物賦形」
的天地間的精靈。
本文豐富多變的表達形式在全文中隨處可見。
「藍地球」中形象的擬人、美妙的聯想;「『晨昏線』寓言」中巧妙的確比喻、哲理的思考;「包容一切的空氣」中豐富的想像、深情的贊美;「蒲福風級」中恰當的比照、適時的引發;「位置」中科學的說明、巧妙的諭示;黃花雨中資料的引述、道理的揭示„„讓人讀來有一種發現的驚喜和領悟的震顫。境界的如此開闊,內容如此的豐富,形式如此多變,內涵如此的雋永,實在讓人不知是在讀科學說明文,還是在讀狀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
❹ 四年級植物自然筆記倒底怎麼畫
❺ 自然筆記作者在文中感嘆:「晨昏線現象」,夠得上是宇宙背景上的一篇「大散文」。我們也可以說,本文也是
難道不令人驚異嗎?宇航員在蒼涼的太空,可俯瞰到一片景象:我們親愛的地球母親,籠罩在一片祥和、遼闊、艷麗的蔚藍色中。
任何現象的發生,都如英雄橫空出世,有難以取代的機緣。空間和人類社會,從來就沒有仿如夢幻和童話意境的藍空氣;地球村,更沒有長久的藍色和平。籠罩地球的一片藍,是陽光與空氣精心協作的「魔術」。
溫泉般汩動、往地球潑瀉的陽光,總要與擁抱、呵護地球的空氣邂逅。空氣茫茫,沒有芳草連天、梨花千里的純潔。不同波長的、特定的七色光波匯聚成陽光。波長較短的紫、藍 、靛等色光,在地球大氣圈上層,一旦「遭遇」空氣中的塵埃、冰晶和水滴等微型物質,必將「共時性」地發生類似於故居檐下雨水滴石、水花四濺式的散射、漫射,這現象,在宇航員眼裡,便成了籠罩地球的奇特的藍。
我們一直喘息在蒼茫、綿厚的空氣之底。暴風雨霽,我們的頭顱之上,總能高懸一片穹廬似的、蔚藍色的天空。這天穹,像安謐的、柔軟能給人以無限悵惘的湖。在光天白日里,無論何人,都希冀能平等地生活於和平寧靜、碧藍如洗的天穹之下。倘若後羿不多事射日,眾多的太陽,倒也能很勻稱、很公正地團結、「懸浮」在以地球為核心的周圍,其結果就是,在聯袂環繞地球、長帶飄飄於寒界的仙人們看來,我們的家園,就果真是一個藍地球了……
「晨昏線」寓言
全人類和其它生物所依戀、擁抱的地球,總是同時承受著白天和黑夜,以太陽為中心,自西而東旋轉,風雨兼程。地球,是一個具有農民式現實、謙和、質朴及忍耐精神的球體。白天與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線,氣象學上稱為「晨昏線」。晨昏線,忠實地做著與地球反向、同速的運動。民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晨昏線過處,無非是白綢緞剛剛飄然過去,黑披風就急急拂臉而來。滄海桑田,雲去雲飛。黑夜和白天,對自己體下的江山萬物施行著輪回式的恩澤與壓迫。
寓意猶深的是,地球並不是一隻裸球,地球穿著一襲層綿厚、無色且流動的空氣霓裳,高級動物和其它生物,日日夜夜,全出沒在宛若虛幻的空氣里。陽光打在空氣上,難免發生漫射、散射,因而,在毗鄰晨昏線光暗交界的區域,光亮,總是毫不留情地佔領一些本屬黑暗的疆域,盡管這個疆域一如善惡交匯,明暗模糊,卻總顯現著蘊藉和幽遠。晨昏線,表明光暗的分庭抗禮自始就不是平分秋色。況且,在晨昏線一側,在陽光與地球的「切線」上方,亦是底壓黑暗、遼闊厚實的光亮和輝煌。
「晨昏線現象」,夠得上是宇宙背景上的一篇「大散文」。晨昏線所呈現的大境界,確是小小寰球上任何人文和自然境界都無法比肩的。在晨昏線現象面前,人類自鳴得意的一切,不過是杯水風波式的「小女人散文」。晨昏線現象大白於宇宙的社會意義更在於:太陽的光輝頂多隻照得半個多地球。「光中也有暗,暗中也有光」。光明的下底是半個光明圓弧面,黑暗的底界則是半個黑暗圓弧面。光亮是撫摸、擁擠著地球前進的,黑暗也不是高興、失重式竄逃的。光明(黑暗)在地球的這一面,黑暗(光明)在地球的另一面。光明(黑暗)在此處若是敗退的,黑暗(光明)在彼處就是凱旋的。但是,只要地球的生命之樹常綠,只要地球還有能力自轉,光明就會永恆地大於黑暗。
包容一切的空氣
她很詩化,抽象得像光,飄渺得如霧,飄泊得似水。她深遠、寬闊、無色、無味、透明、單純、空靈。她的腳步,虛幻飄忽,無影無蹤。你看不見她,盡管她有重量,更有形體,本非虛無。你用手抓她,先一握,再一擰,滿以為抓住了,而你的手中,卻依然虛空。
她和你密不可分:她中有你,你中有她。
她成了地球飄拂的帳幕,包圍、密擁著整個地球。
她是古老的,遠勝於陶罐、甲骨文。當星塵凝成的地球,還是一團疏鬆時,她就裡里外外地存在、開放、更新和發展了。她感受著時序的運轉和變化 ,品味著塵寰的滄桑與涼熱……
她同時又是年輕的,年輕得像一隻方蠕出蛹殼、飛進蒼茫的蝴蝶。她因流盪而朝氣逢勃,生命得以永恆;她以吐納而生機旺盛,胸襟永駐春天。
她永遠是那麼勤勞,勤勞得像雲水間的園丁。她乃眾多氣體的家園。她吸收、散射、漫射和屏障了大量的宇宙射線,送下界以一片祥和的蔚藍。她儲存海上的甘霖,輸給苦旱的陸地。她將赤道的熱浪,吹進冰雪的兩極。她的先鋒隊——風,展開空茫中的彩旗。她吹白十里梨花,芳馨春燕的雙翼;她拂過希望的田野,將秋天震顫得金黃。柔軟的湖水,緣她而泛起夢似的漣漪;蒲公英種子,因她而搖盪在流光的天空;她是生命的倉庫,給萬物以無盡的滋養。沒有她,飛鳥不能展翅盤旋;離開她,白雲無法悠悠飄行。她教新生活的畫家,蘸起太陽般燃燒的色彩;她讓辛勤的舞蹈家,有了比風更輕的追求。白雲、虹霓、佛光、海市、春雷、冬雪、夏雨、秋聲,飛船、海河、原野、飛鳥、蜜蜂、胚芽、葉綠素、落葉、藝術和夢,都是她懷中或虛或實的創造。天空和大地,緣她而充滿了生命的轟響和輝煌。
或許,她是永恆的流浪者,她才如此地熱愛我們共同的綠色家園——地球。沒有她,生命將停止呼吸,火將停止燃燒,物質將不會氧化……我們的地球,將會是一片荒涼和死寂……烈日里,地球升溫成火球;月光下,地球降溫為冰蛋。沒有空氣,一切都將是虛無。好在她無孔不入,無處不在,善解物意,隨物賦形。
她的胸襟早就不止於包容一切,她「統一了黑暗和光明,統一了寒冷和溫暖,統一了陰電和陽電。」(高士其:《天的進行曲》)
她的一切,都來自自身的平凡。在她的領域,最美好、最基本的品格還是平凡。她平凡到了極致!
微塵的極致是土地。河流的極致是海洋。星辰的極致是星系。——平凡的極致是偉大!她是平平凡凡的偉大,偉偉大大的平凡。
她是平凡而偉大的象徵……
蒲福風級
風的級別,可用海陸之上自然景物的「表現」予以表達:
海平如鏡,「大漠孤煙直」時, 謂無風,抑或0級風。海船輕搖,炊煙剛剛可表示空氣動向,為1級風。軟風,乃是庸懶得好似美人的風。
乘2級輕風,帆船可每小時風行2至3公里,陸地樹葉兒輕搖。
海船微顯簸動,樹欲止而枝動搖,刮的是3級微風。微風,即文采未隨風而逝的散文家葦岸在《立春》中寫的「能夠展開旗幟的風」。
和風(4級風)起兮船漲滿帆,行船非左傾則右傾,地面飛塵走紙。
5級風亦名清勁風,雖清勁,帆卻得下半桿,內陸湖面水波盪漾。
強風浩盪,秦皇島外打漁船,一片汪洋都難見,緣於為減少受風面積,風帆已被艄公下放。看蒼茫大地,細樹搖晃,電線嗚鳴,人在雨中行而撐傘維艱,此時乃6級強風焉;至若蒼海茫茫,白浪滔滔,世人迎風行而不便,樹木根不動而全身搖,此時已是「知勁草」之疾風也(7級風)。8級風就是大風焉。「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可見劉邦功成名就後的凜凜威風。
烈風(9級)來時,屋瓦挪移,汽船航行維艱。萬一10級狂風呼嘯,汽船行動便有危險矣,陸樹起拔,農舍倒塌。至若暴風(11級)來時,汽船航行便愈加危險,幸好陸上暴風驟雨尚少,否則人寰樓宇損毀大焉。
風進入12級,就成了颶風。多年前,讀過一幀油畫叫《九級浪》,畫中那豎壁般的巨浪,描摹的就是颶風情景。颶風起兮白浪滔天,海上船隻傾覆,人或成魚鱉。好在泱泱大陸,罕見颶風。
將風力分作12個等級,是英國海軍大將蒲福的偉大創造,這已是發生在公元1805年的事。「蒲福風級」具有模糊性。近代以降,隨著氣象儀器的出現,氣象學家遂想將儀器所測風速與蒲福風級配套,幾番風中行動,才編出一套將現代性與傳統性相結合的蒲福風級表。根據風況,還將蒲福風級增延了5級。
人類社會原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人類社會,一直風聲不斷,而且,新的級別,依然在流動產生。我們界定人類社會和自然風物的級別,無非是出於功利。科學在本質上就是最大的功利。科學的歷程,就是人類深一腳踩上「理想」,淺一腳陷入「泥淖」的過程。
位置
母校南京氣象學院南側聳動著一脈龍王山。龍王山的世界,是松樹唱主角的世界。那幾年,江南的油菜花一成為原野黃黃的喟嘆,在龍王山上跑步、散步和做物候觀測,就成了我的日課。我發現,以山脊為界,山南山北松樹的生長狀況迥異:山南者普遍高大、茂密,山北者多矮小、稀疏。即便同一棵樹,南、北的枝葉和皮相相應地也有厚薄差異。年輪,是樹幹上每年形成的細胞集合體,是「樹心」對一去不返的悠悠歲月的圓形備忘錄和木結構式懷念。年輪,新年圈舊歲,層次分明,形同一石投湖激發的那組起伏不斷的同心水圈。拂去歲月的蒼茫,閱讀龍王山樹樁上的年輪,我還發現,細胞體積,南部的一般都寬大、圈柔,北部的相應地都會窄薄、硬實些許。年輪之所以被視作是氣候變遷、塵寰寒熱的活檔案,完全是由坡南坡北的光照、氣溫和濕度狀況決定的。
「自然社會」實在是很富諭示意義的。對於一棵樹,生於山之南北,大可以是一陣風或一隻鳥很不經意的作為,卻會鐵定這棵樹一生的「社會」位置和生活境遇。正所謂「出身不由己,位置無選擇」吧……
黃花雨
民間話語和文學作品裡,都有過形形色色的雨。實際上,春夏秋冬,雨不外兩種:一種是正常的雨,另一種則是略顯異常的雨。
公元55年,今河南開封下過一場「穀雨」,不計其數的稻穀隨著暴風雨自天而降,百姓不亦樂乎,匆忙自掃門前「雨」。1745年,西班牙降了一場「橙雨」,一隻只橙子,隨雨跌入夜,砸地響悶聲。1940年,前蘇聯高爾基州麥什契爾村,竟曾飄落一場「銀幣雨」,老天爺把幾千枚中世紀的銀戈比白白降送給了當地村民。不久前,美國的聖迭戈爾竟然普降了一場「魚雨」, 滂沱大雨,夾帶著非死即活的沙丁魚和小鱈魚,隨風潛入夜。諸如此類的「怪雨」,在氣象學家看來,無非是龍卷風的「傑作」。 龍卷風,是一旋轉迅猛的空氣旋渦柱,其形狀,就像一條自雲層伸下的碩大的象鼻子。「象鼻子」的卷吸力可是非同一般,能夠很輕易地就卷吸走一幢大樓。所謂「銀幣雨」,該是龍卷風將古墓里的銀幣吸納入空,御風而行,自天而降所形成的「資本轉移」。
人們對若明若暗的事物,都有著秦淮寒水煙籠霧罩的朦朧和迷幻。惟有科學,才是撥開迷信、迷幻和誤區的神劍。
❻ 關於惜福向善愛自然的自然筆記怎麼寫
1用文字的方抄式,提醒人們傾聽自然,反觀自身。如楊文豐先生的《自然筆記:科學倫理與文化沉思》,將文學性與科學性融於一身。 2用繪畫和簡單說明文字相結合的方式,為大自然做筆記,同時為人類親近自然、保護自然乃至戕害自然的行為作筆記。
❼ 自然筆記怎麼寫
記錄自然筆記非常簡單,首先你需要一支出水順暢的筆,和一張有硬板回支撐的紙。
❽ 什麼是自然筆記
用文字的方式,提醒人們傾聽自然,反觀自身。如楊文豐先生的《自然筆記:科版學倫理與權文化沉思》,將文學性與科學性融於一身。
2用繪畫和簡單說明文字相結合的方式,為大自然做筆記,同時為人類親近自然、保護自然乃至戕害自然的行為作筆記。此類自然筆記以記錄自然萬物以及人類的相關行動為宗,不存在繪畫功底如何的問題,任何人都可以拿起畫筆,不崇尚技巧,不追求唯美。我們人類原本就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我們的內心深藏著接近和回歸自然的渴望。這種渴望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並不因為我們不諳繪畫技巧,並不因為我們的字跡歪歪扭扭而有所區別。通過記錄自然,我們將了解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也許我們將來會變得不再蒙昧和愚蠢。如芮東莉女士和她婆婆的「自然筆記」(可見其繪著的《自然筆記——開啟奇妙的自然探索之旅》一書),如網友人多多的「大自然筆記」,如許許多多中小學生的「自然筆記」。
❾ 自然筆記的介紹
《自然筆記》作者簡介:楊文豐(1957-),男,副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主要從事寫作理論研者單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人文社科系
❿ 班級感動平台:自然筆記記錄 400字以上
我們一直在豐富班級自然角的植物,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自然角的植物越來越多了,變成了走廊里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每天餐後散步時,我們都會去植物角看一看,「今天小植物有什麼變化?」「哪些植物開花了?」別看我們是小班的孩子,我們觀察得特別仔細。今天在植物角里孩子們又有新的發現了……
今天和往常一樣餐後帶著幼兒去散步,走到自然角我們停了下來,看看今天小植物的變化。突然有個聲音傳來:
「曹老師,這是什麼?這一盆怎麼沒有花?裡面都是泥土。」皓皓對我說。我說:「這一盆里也有花只是還沒有長出來呢,老師在泥土裡面播種了一
些小種子,等小種子長大了,就會有好看的花長出來的。」
皓皓問:「是什麼種子?會開出什麼樣的花?」他用好奇的眼神看著我,其他的孩子也向我投來一樣的目光。
看到大家的求知慾這些強,我便拿出了一粒種子給小朋友看。馬上有幼兒說:「老師,我知道這是花生呀,我在家裡吃過的。」
我說:「你們知道嗎?這一粒小小的花生如果放在泥土裡,每天給它澆水,花生在泥土下喝飽了水,就可以發芽,長成小花。」
又有小朋友問:「老師為什麼這一盆里種了種子怎麼還沒發芽啊?」
我說:「種子長大需要一個過程,就像小朋友成長一樣,不是馬上就能長大的,而是多吃飯、對鍛煉,一天一天的慢慢長大。種子如果每天都能喝到足夠的水分和充足的陽光照射,它也會慢慢的長大的。」
從那天以後,每天餐後散步孩子們都會特意的來看看這顆小種子,給它澆水、給它陽光照射。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終於在第四天種子開始發芽了,孩子們看到了特別的開心。從此以後班級里的幼兒對植物角關注的越來越多了,很多小朋友還會從家裡帶來一些小種子種在班級的花盆裡。
從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幼兒對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也很感興趣,需要老師在平時的生活中仔細觀察,並在恰當地時機給予相應的指導,就會萌發幼兒對自然科學的求知慾,以此不斷地豐富幼兒相應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