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愛科學學科學的手抄報

愛科學學科學的手抄報

發布時間: 2021-03-08 03:00:15

A. 關於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手抄報

在二十一世紀里,科學將會成為人類的生命。你不懂科學,就無法在這個社會里生存。如果你有了科學的種子,精心培育,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顆種子就會不斷生根、發芽、結出累累碩果……而「諾貝爾科學獎」,就是用這樣一種獎勵,來激發人們熱愛科學,並用科學創造我們美好的生活。有20多個國家,466名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當他們走向「諾貝爾獎」的領獎台時,他們代表自己擁有了科學創造的巨大財富。
因此,我們要學科學、愛科學,把科學展示出來。但怎樣才能做到呢?科學家告訴我們,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激發探索科學奧妙的主要動機;而最能滿足這種強烈慾望的方法是要勇於問為什麼,勇於嘗試、創新,勇於推翻前人的話、結論,而最終得到的就是自己的成果。例如,伽利略,哥白尼等人,他們不顧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反對,勇敢地指出前人錯誤的論點。通過親身實踐,做實驗,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換來的是自己的成功。
科學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它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財富。,所以,我們因當熱愛科學,但你如果不去挖掘科學中的奧秘,不去實踐,你將永遠不會得到科學的幸福。有些人只知道其一而不知道其二,了解了表面,而沒有深入的去探索,這樣怎能獲得成功呢?

科學就像是一個比宇宙大好多萬倍的海洋,我們就像是一些魚,雖然今天自由自在地游著,可是明天,水裡就沒有了氧氣,必須換一個地方,這樣換來換去,這個海洋會被我們污染了,到了這時候,就要尋找另一片海洋了。這也就是我們所尋找的新科學,只有不斷更新,才會有更美好的生活。
諾貝爾科學獎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呢?不用問了,只要你從小播種下科學的種子,努力學習,它就在我們的身邊

B. 愛科學,學科學的手抄報怎樣做

1.主題2.版面3.資料4.背景

C. 愛科學 用科學 學科學的手抄報資料 好了加分 急 在線等

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
觀察和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科學教學的重要手段。無論是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探索各種自然規律,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動手能力,都離不開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在科學教學中,正確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對提高學生科學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談談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一些意見。
一、正確指導觀察事物。
科學課的教學過程,就是指導學生觀察自然事物的現象和特徵,從而探究、總結出自然事物變化規律的過程。只有正確的指導,才能夠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培養出較強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對求知者在探索科學的現實生活的經歷中發現的主題素材加以應用,最好地說明了應用現有經驗把求知者帶到一個更廣闊、更美好、更有序世界的基本原理。
每年秋天,幾百萬兒童進入幼兒園,開始他們的正規教育。這些五歲大小的孩子們滿懷著激情與興奮,象大孩子一樣登上校車,終於有機會去看看學校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父母們也把此刻看作一個轉折點。學校為孩子們提供機會去發現他們經常所問的問題的答案,如岩石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輪船會浮起來?等等。所有與兒童有關的人都希望學校能繼續激發兒童求知這一天性。
教師應該運用許多方法來保持兒童的這種求知慾。為了激發學生們天生的好奇心,安排他們到濕地、河流、湖泊去郊遊,把這作為他們學習觀察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了使孩子們的想像力更加旺盛,我們把鴨蛋帶到學校,鼓勵學生照看這些鴨蛋,讓他們想像小鴨子孵出時的樣子。為了灌輸對實驗究根尋底的愛好,老師們用電池和燈泡或岩石和礦物等材料作為提問問題、做實驗、發展理論和交流觀點的出發點。
二、激發興趣學好《科學》
小學《科學》以全新的面目展現在我們面前,它徹底改變了《自然》教材的傳統模式,從而使教與學的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新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並沒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讓教師去借鑒,而要靠教師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去積極而認真地嘗試,達到提高《科學》教學之目的,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它往往與愉悅的情感體驗緊密相連。激發學習興趣。只有對所學的東西產生興趣,學生才有學習慾望,才能積極主動地去探究。例如,一個愛好昆蟲的學生,能蹲在地上半天觀察螞蟻的活動,或在草叢中跑上半天捕捉蝴蝶等等,所有這些表現,都是由其興趣愛好所驅使。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心理需求出發,通過多種途徑用科學的方法去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並逐步使學生原有相對淺顯的、短暫的間接興趣發展為比較穩定的科學志趣。學生在認識物體、材料後,應放手讓學生充分的「玩一玩」,用多種方法將課堂的實驗調動起來,從而把學生的興趣引向研究簡單物理方面上來。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有告訴學生怎樣做,而是讓學生自己嘗試、自行探索,自己想辦法努力地去做。隨著一個個的實驗成功,學生得意、喜悅、自豪等表情明顯地寫在臉上。情趣盎然的組裝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欲和求知慾,又使他們在想與做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情感潛能、思維潛能和操作潛能,並不斷地觸發著學生創新的火花.
三、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新一輪的科學課程使課堂充滿了活力,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發揮,課堂處在開放多元的狀況,同時,也對科學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學老師的新舊思想沖突,原有的那種課堂模式與現有的開放的以探究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教師頭腦中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的教師觀與新型教師觀,學生作為知識接受的主體與學生是科學課堂的主人等等,這些似乎都存在著矛盾,而這些矛盾時刻困擾著廣大一線教師。為此,應結合新課程培訓,對科學課中的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要知道課堂上的任務誰來給,
以往我們在教學中,都是從課本中找出問題來研究,或者直接由教師給出課堂任務,課堂上往往是教師「帶」著學生來「共同」完成這個任務。學生往往學不好科學,課程改革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老師也往往不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把課堂學習任務提出的權利讓給了學生,因而也就造成了另外一種現象,教師往往完全由著孩子走,只要學生提出的問題都叫好,而不敢做任何的評判。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我不敢想像具體有多少問題,但思考一下:究竟有價值的問題有多少呢?教者是否對這些問題作出整理、歸納,課堂上我們研究哪些,哪些是不用研究的,課後只要去查查資料就行了,哪些是需要成人的幫助才能完成的,對於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我們教師受「尊重主體」的影響不敢說「不」,往往都是「好,請坐」,讓學生提過就算了,不加肯定又不予否定。而絕大多數我們研究的是教材中提出的問題。問題究竟由誰來提,是完全由著孩子走,還是把書本上的問題轉化為學生的內心的心理需求,成為學生想研究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這就需要情境的作用,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善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學習好科學。
四、提高《科學》課教學的質量
讓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得,而且喜學樂學,並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提高科學質量,則成了擺在我們每個科學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科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理科課程,很多老師在使用教材時,大都經歷了由分到合的過程,可以說絕大部分教師早已有了綜合理科的概念,幾乎可以用熟稔於胸來形容。在這個基礎上實施科學教學,若想要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取得好的教學質量則非易事,
小學《科學》教科書以嶄新的面貌,繽紛的色彩、豐富的內容、鮮明的特點吸引著我們的教師,也感染著我們的學生, 教材努力突破傳統的以科學知識點為中心和以講授為主要形式的體系,以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我們要做到 在「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結構模式化,將「科學探究」作為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將科學知識的學習較好地融入到精心設計的各類探究活動之中,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及時反映科學技術的進步,密切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為學生提供了較廣闊的拓展空間,使教學的過程達到開放和活潑的效果,有利於學生的積極參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興趣和認知水平,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學生的科學質量自然得到提高。
五、活躍課堂氣氛
在開放的課堂中,要以探究為核心。在教學中,要意把課堂向學生開放,但開放並不等於放任自由,而是結合本課的主要目標,讓學生自由去探究,使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比如,我在講雨的形成這節時,我沒有按教材上的哪樣,給學生做實驗,讓學生說出實驗結論,而是讓學生先自學,雨是怎樣形成的,之後,我說:「哪位同學,能給大家做雨的形成實驗?」肅靜的課堂變活躍起來,有很多同學想試一試,正在學生興奮的時候,我說:「做雨的形成,要有冰才行,可老師,在課前,沒有找到冰,怎麼辦?誰想做這個實驗?請你把自己的實驗方案寫出來,如果全班同學認為可行,能看到雨的形成,哪你來人給大家做這個實驗。」這相當於我給做這個實驗設計了一個小小障礙,要想做好實驗,就得知道,冰在實驗中起一個什麼樣的作用。我發現很多學生為了能做實驗,急著寫實驗方案,等有寫完的,就請全班同學討論,有不可行的地方,馬上被同學們推翻,被推翻的又去修改,在這討論和修改中,全班同學都積極思考,動腦,想辦法,探索更加合理的方案。我有時都說不上話,經過激烈的爭論,最後結果是,有一位同學提出,用冷水代替冰做實驗,全班同學意見大體一致,方案定了,做實驗就開始了。當然,我要讓方案的設計者來做實驗,看他們自己的方案可行不可行,全班同學都在關注實驗的成功與否,如果不行,再研究,一直到看到「下雨」。當他們真正「下雨」時,對於雨是怎樣形成的,冰在這時起到什麼作用,人工降雨的原理,不言自明了。每節課下來,我總感到,
時間過的太快了,學生的興趣,還沒有消去,怎麼辦,讓學生再研究,雪是怎樣形成的?當做課下作業,去探索和研究。在這樣開放性的課堂中,學生可以說,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是以探究為中心,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了提高

D. 愛科學 學科學 用科學 手抄報

作為資深小學六年的手抄報行家(偽),我想說:這類手抄報我常辦,建議用彩鉛在紙上畫一張圖(占滿)再寫題目,然後在上面寫3/4的關於科學的資料,閑空就加點圖。相信我這個剛畢業的小學生,沒錯!

E. 愛科學學科學手抄報內容

你好,我以前也回答過這樣的問題,你可以寫一些科學名人的故事,還有畫畫的話,畫一些植物,昆蟲。最後在寫一些科學名人有誰,和他們發生的一些笑話,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望採納

F. 愛科學,學科學的手抄報怎樣做

愛科學,學科學的手抄報

G. 愛科學,學科學手抄報

科學飲乳小常識5則
喝牛奶有益健康,但不少人在喝奶方面還存在一些觀念上的誤區,現介紹一些科學飲乳的小常識。
1.晨起空腹喝奶不宜。因為人體空腹時胃腸蠕動快,牛奶中營養物質往往來不及被吸收就匆匆進入大腸。此外,大口喝奶的方法也不足取,因為這樣會減少在口腔中和唾液混合的機會,不利於消化吸收。喝牛奶前最好先吃些餅干、糕點等,或邊吃點心邊喝牛奶。
2.晚上喝奶更有利。科學研究發現,人體中的鈣代謝會有一個特殊的規律:晚間尤其是午夜之際,血漿鈣含量會出現一個"低谷",迫使機體通過調節機制調運一部分骨骼中的鈣來補充。這樣,血液中的鈣雖暫時得到維持,但骨骼中鈣卻有減少。牛奶中含鈣豐富,因此臨睡前喝杯牛奶,可補償人體夜間對鈣的需求。
3.牛奶不宜加糖煮沸。牛奶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在高溫條件下牛奶中的賴氨酸與糖發生梅拉德反應,生成一種新化合物--果糖基氨基酸。這種物質非但不能為人體消化吸收,反而影響人體健康,牛奶最好新鮮飲用,如太冷稍稍加熱即可。
4.不喜牛奶可飲酸奶。對牛奶有"反感"的人大多患乳糖不耐症,這些人可嘗試飲用酸奶。酸奶中的乳糖含量大大降低,但幾乎保留了牛奶所有的營養,其中的乳酸菌在人體內能存活繁殖,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並提高免疫力。酸奶中不含抗菌素,易消化吸收所以能空腹飲用。
5.酸奶不能加熱飲用。喝酸奶主要吃它的營養和活菌,如酸奶加熱,人體只能喝到營養卻失去了有生物活性的乳酸菌,因此不要加熱後飲用。

H. 我愛科學手抄報內容

我愛科學

在二十一世紀里,科學將會成為人類的生命。你不懂科學,就無法在這個社會里生存。如果你有了科學的種子,精心培育,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顆種子就會不斷生根、發芽、結出累累碩果……而「諾貝爾科學獎」,就是用這樣一種獎勵,來激發人們熱愛科學,並用科學創造我們美好的生活。有20多個國家,466名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當他們走向「諾貝爾獎」的領獎台時,他們代表自己擁有了科學創造的巨大財富。
因此,我們要學科學、愛科學,把科學展示出來。但怎樣才能做到呢?科學家告訴我們,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激發探索科學奧妙的主要動機;而最能滿足這種強烈慾望的方法是要勇於問為什麼,勇於嘗試、創新,勇於推翻前人的話、結論,而最終得到的就是自己的成果。例如,伽利略,哥白尼等人,他們不顧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反對,勇敢地指出前人錯誤的論點。通過親身實踐,做實驗,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換來的是自己的成功。

我聽說有一所中學的高一年級的三位學生,他們也具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竽」這樣一種民族樂器充滿了好奇,他們分析了這個樂器的特點後,決心也要做一個類似於「竽」的樂器。他們每天都去撿或去買很多支吸管,他們又仔細研究了這些吸管,利用了無數休息時間,經歷過無數次失敗。俗話說得好:「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他們終於成功了,1000支吸管插在一起,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吸管樂器,吹起來一樣美妙、婉轉,簡直比「竽」吹出來的聲音還要好聽。他們雖然不是什麼偉大的科學家,卻能想到這樣的東西,並克服重重困難去做,真不簡單。想想自己,我也嘗試過成功的滋味兒,以前我看見別人玩航模,好奇心驅使我產生我也要做一個的願望,於是,我不斷搜集材料,接著自己動手做起來。在做的過程中雖然被發動機傷了手,流了血,留下疤痕但最終還是成功地做出一個精美的航模。當時我喜悅的神情早把做的過程中的痛和苦忘得一干二凈。這就是我們青少年的好奇心了,青少年能想到的東西,大人不一定能想到,因為青少年的幻想是天真的,是奇異的。其實,諾貝爾獲得者的先天條件不如我們,他們能做到的東西,我們又為何做不到呢?青少年朋友們,抓緊我們寶貴的少年時期吧!動腦筋動手去做吧!

科學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它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財富。,所以,我們因當熱愛科學,但你如果不去挖掘科學中的奧秘,不去實踐,你將永遠不會得到科學的幸福。有些人只知道其一而不知道其二,了解了表面,而沒有深入的去探索,這樣怎能獲得成功呢?

科學就像是一個比宇宙大好多萬倍的海洋,我們就像是一些魚,雖然今天自由自在地游著,可是明天,水裡就沒有了氧氣,必須換一個地方,這樣換來換去,這個海洋會被我們污染了,到了這時候,就要尋找另一片海洋了。這也就是我們所尋找的新科學,只有不斷更新,才會有更美好的生活。
諾貝爾科學獎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呢?不用問了,只要你從小播種下科學的種子,努力學習,它就在我

I. 讀科普,愛科學手抄報該怎麼寫

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
觀察和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科學教學的重要手段。無論是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探索各種自然規律,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動手能力,都離不開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在科學教學中,正確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對提高學生科學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談談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一些意見。
一、正確指導觀察事物。
科學課的教學過程,就是指導學生觀察自然事物的現象和特徵,從而探究、總結出自然事物變化規律的過程。只有正確的指導,才能夠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培養出較強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對求知者在探索科學的現實生活的經歷中發現的主題素材加以應用,最好地說明了應用現有經驗把求知者帶到一個更廣闊、更美好、更有序世界的基本原理。
每年秋天,幾百萬兒童進入幼兒園,開始他們的正規教育。這些五歲大小的孩子們滿懷著激情與興奮,象大孩子一樣登上校車,終於有機會去看看學校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父母們也把此刻看作一個轉折點。學校為孩子們提供機會去發現他們經常所問的問題的答案,如岩石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輪船會浮起來?等等。所有與兒童有關的人都希望學校能繼續激發兒童求知這一天性。
教師應該運用許多方法來保持兒童的這種求知慾。為了激發學生們天生的好奇心,安排他們到濕地、河流、湖泊去郊遊,把這作為他們學習觀察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了使孩子們的想像力更加旺盛,我們把鴨蛋帶到學校,鼓勵學生照看這些鴨蛋,讓他們想像小鴨子孵出時的樣子。為了灌輸對實驗究根尋底的愛好,老師們用電池和燈泡或岩石和礦物等材料作為提問問題、做實驗、發展理論和交流觀點的出發點。
二、激發興趣學好《科學》
小學《科學》以全新的面目展現在我們面前,它徹底改變了《自然》教材的傳統模式,從而使教與學的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新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並沒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讓教師去借鑒,而要靠教師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去積極而認真地嘗試,達到提高《科學》教學之目的,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它往往與愉悅的情感體驗緊密相連。激發學習興趣。只有對所學的東西產生興趣,學生才有學習慾望,才能積極主動地去探究。例如,一個愛好昆蟲的學生,能蹲在地上半天觀察螞蟻的活動,或在草叢中跑上半天捕捉蝴蝶等等,所有這些表現,都是由其興趣愛好所驅使。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心理需求出發,通過多種途徑用科學的方法去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並逐步使學生原有相對淺顯的、短暫的間接興趣發展為比較穩定的科學志趣。學生在認識物體、材料後,應放手讓學生充分的「玩一玩」,用多種方法將課堂的實驗調動起來,從而把學生的興趣引向研究簡單物理方面上來。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有告訴學生怎樣做,而是讓學生自己嘗試、自行探索,自己想辦法努力地去做。隨著一個個的實驗成功,學生得意、喜悅、自豪等表情明顯地寫在臉上。情趣盎然的組裝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欲和求知慾,又使他們在想與做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情感潛能、思維潛能和操作潛能,並不斷地觸發著學生創新的火花.
三、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新一輪的科學課程使課堂充滿了活力,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發揮,課堂處在開放多元的狀況,同時,也對科學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學老師的新舊思想沖突,原有的那種課堂模式與現有的開放的以探究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教師頭腦中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的教師觀與新型教師觀,學生作為知識接受的主體與學生是科學課堂的主人等等,這些似乎都存在著矛盾,而這些矛盾時刻困擾著廣大一線教師。為此,應結合新課程培訓,對科學課中的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要知道課堂上的任務誰來給,
以往我們在教學中,都是從課本中找出問題來研究,或者直接由教師給出課堂任務,課堂上往往是教師「帶」著學生來「共同」完成這個任務。學生往往學不好科學,課程改革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老師也往往不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把課堂學習任務提出的權利讓給了學生,因而也就造成了另外一種現象,教師往往完全由著孩子走,只要學生提出的問題都叫好,而不敢做任何的評判。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我不敢想像具體有多少問題,但思考一下:究竟有價值的問題有多少呢?教者是否對這些問題作出整理、歸納,課堂上我們研究哪些,哪些是不用研究的,課後只要去查查資料就行了,哪些是需要成人的幫助才能完成的,對於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我們教師受「尊重主體」的影響不敢說「不」,往往都是「好,請坐」,讓學生提過就算了,不加肯定又不予否定。而絕大多數我們研究的是教材中提出的問題。問題究竟由誰來提,是完全由著孩子走,還是把書本上的問題轉化為學生的內心的心理需求,成為學生想研究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這就需要情境的作用,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善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學習好科學。
四、提高《科學》課教學的質量
讓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得,而且喜學樂學,並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提高科學質量,則成了擺在我們每個科學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科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理科課程,很多老師在使用教材時,大都經歷了由分到合的過程,可以說絕大部分教師早已有了綜合理科的概念,幾乎可以用熟稔於胸來形容。在這個基礎上實施科學教學,若想要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取得好的教學質量則非易事,
小學《科學》教科書以嶄新的面貌,繽紛的色彩、豐富的內容、鮮明的特點吸引著我們的教師,也感染著我們的學生, 教材努力突破傳統的以科學知識點為中心和以講授為主要形式的體系,以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我們要做到 在「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結構模式化,將「科學探究」作為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將科學知識的學習較好地融入到精心設計的各類探究活動之中,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及時反映科學技術的進步,密切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為學生提供了較廣闊的拓展空間,使教學的過程達到開放和活潑的效果,有利於學生的積極參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興趣和認知水平,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學生的科學質量自然得到提高。
五、活躍課堂氣氛
在開放的課堂中,要以探究為核心。在教學中,要意把課堂向學生開放,但開放並不等於放任自由,而是結合本課的主要目標,讓學生自由去探究,使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比如,我在講雨的形成這節時,我沒有按教材上的哪樣,給學生做實驗,讓學生說出實驗結論,而是讓學生先自學,雨是怎樣形成的,之後,我說:「哪位同學,能給大家做雨的形成實驗?」肅靜的課堂變活躍起來,有很多同學想試一試,正在學生興奮的時候,我說:「做雨的形成,要有冰才行,可老師,在課前,沒有找到冰,怎麼辦?誰想做這個實驗?請你把自己的實驗方案寫出來,如果全班同學認為可行,能看到雨的形成,哪你來人給大家做這個實驗。」這相當於我給做這個實驗設計了一個小小障礙,要想做好實驗,就得知道,冰在實驗中起一個什麼樣的作用。我發現很多學生為了能做實驗,急著寫實驗方案,等有寫完的,就請全班同學討論,有不可行的地方,馬上被同學們推翻,被推翻的又去修改,在這討論和修改中,全班同學都積極思考,動腦,想辦法,探索更加合理的方案。我有時都說不上話,經過激烈的爭論,最後結果是,有一位同學提出,用冷水代替冰做實驗,全班同學意見大體一致,方案定了,做實驗就開始了。當然,我要讓方案的設計者來做實驗,看他們自己的方案可行不可行,全班同學都在關注實驗的成功與否,如果不行,再研究,一直到看到「下雨」。當他們真正「下雨」時,對於雨是怎樣形成的,冰在這時起到什麼作用,人工降雨的原理,不言自明了。每節課下來,我總感到,
時間過的太快了,學生的興趣,還沒有消去,怎麼辦,讓學生再研究,雪是怎樣形成的?當做課下作業,去探索和研究。在這樣開放性的課堂中,學生可以說,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是以探究為中心,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了提高

J. 愛科學的手抄報

網上so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