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水壓的科學史

水壓的科學史

發布時間: 2021-03-07 22:50:01

A. 潛水艇的發展歷史

潛水艇是海軍作戰的重要艦艇之一,它可以在水下機動靈活地運動,用於攻擊對方水面上的戰艦和水中的潛水艇,也可以襲擊陸地上的重要軍事目標。必要時它還可以擔負佈雷,偵察及運輸兵員和重要軍事物資。潛水艇具有很好的隱蔽性和突然襲擊能力,在水中可以長時間、長距離的持續航行。潛水艇的大小級別,是根據其排水量區分的:排水量在2000噸以上的為大型潛水艇;排水量在600~2000噸之間的為中型潛水艇;排水量在100~600噸之間的為小型潛水艇;排水量在100噸以下的為袖珍潛水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潛水艇的能源動力是常規動力,如柴油機、蓄電池等。現在的潛水艇除常規動力外,各國都在大力發展和製造核動力潛水艇。常規動力潛水艇水下航速為30~40千米/時。下潛深度可達400米,在水底可持續航行30~60晝夜。核動力潛水艇水下航速為40~80千米/時。下潛深度可達500米,在水底可以持續航行60~90晝夜。
關於人們乘原始的潛水艇在水下航行的古代驚險故事很多。據說馬其頓領導人亞歷山大帝用一個玻璃桶來作水下旅行。
這樣的故事很可能都是傳說而已。然而荷蘭人柯尼留斯·凡·德雷貝肯定建造了一艘潛水艇。1615年他在倫敦泰晤士河的河面下用漿劃艇前進。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對此印象深刻。右圖「海龜號」有兩個螺旋推進器,一個(F)用於垂直運動另一個(E)用於水平線運動。還有一個用於掌握航向的舵(G)。
另一艘著名的早期潛水艇是美國人達維·布希內爾在1755年建造的「海龜號」。它由一個螺旋槳驅動,螺旋槳由駕駛員轉動的手輪來發動。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1755年-1783年),「海龜號」用來進攻敵海並沒有獲得成功。由人提供動力的潛水艇並不十分有效。手輪不能提供足夠的動力。19世紀的工程師們也發現很難封住螺旋槳出入口使其不漏水。直到效率高的汽油發動機研製出來後,潛水艇才真正成為潛水艇。左圖:在一艘現代化的潛水艇上,有一排儀器向全體船員提供有關船的速度、深度以及外面水壓等各種信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首先廣泛使用了潛水艇。這時潛水艇已有了汽油發動機在水中航行時用電力來發動。

B. 出現了哪些不能用科學解釋的事情

神秘莫測的間歇泉
在中國西藏雅魯藏布江上游的搭各加地有一種神奇的泉水—間歇泉.間歇泉的泉水涓涓流淌,在一系列短促的停歇和噴發之後,隨著一陣震人心魄的巨大響聲,高溫水汽突然沖出泉口,即刻擴展成直徑2米以上、高達20米左右的水柱,柱頂的蒸汽團繼續翻滾騰躍,直沖藍天.它的噴發周期是噴了幾分鍾、幾十分鍾之後就自動停止,隔一段時間才再次噴發.間歇泉即是因它噴噴停停、停停噴噴而得名.
除了中國的間歇泉外,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還有一眼舉世聞名的間歇泉—「蓋策」泉.這個泉在間歇時是一個直徑20米、被熱水灌得滿滿的圓池,熱水緩緩流出.不久,池口清水翻滾暴怒,池下傳出類似開鍋時的呼嚕聲,隨之有一條水柱沖天而起,在蔚藍色的天幕上飄灑著滾熱的細雨,這條水柱最高竟可達70米!
科學家經過考察指出,適宜的地質構造和充足的地下水源是形成間歇泉最根本的因素,此外,還要有一些特殊的條件:首先,間歇泉必須具有能源,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地區的熾熱的岩漿活動是間歇泉的能源,因而它只能位於地表稍淺的地區.其次,要形成間歇性的噴發,它還要有一套復雜的供水系統來連接一條深泉水通道.在通道最下部,地下水被熾熱的岩漿烤熱,但在通道上部,泉水在高壓水柱的壓力下又不能自由翻滾沸騰.同時,由於通道狹窄,泉水也不能進行隨意的上下對流.這樣,通道下面的水在不斷地加熱中積蓄能量,當水道上部水壓的壓力小於水柱底部的蒸汽壓力時,通道中的水被地下高壓、高溫的熱氣和熱水頂出地表,造成強大的噴發.噴發後,壓力減低,水溫下降,噴發因而暫停,為下一次新的噴發積蓄能量.
科學家雖已揭開了間歇泉的神秘面紗,但人們仍為它雄偉而瑰麗的噴發景觀所傾倒.
神奇的尼亞加拉瀑布
您看過雜技表演藝術家布朗亭在尼亞加拉瀑布的奔騰激流上方160英尺高處架起長達1000英尺的鋼索,成功地空著雙手走了過去嗎?您看過他蒙上雙眼、頭套口袋,也同樣成功地走過這1000英尺的鋼索嗎?您看過同樣的一個人踩著獨輪小車過去,踩著高蹺過去,背上背著人過去,坐在鋼索上烹調了一個煎蛋餅還將它吃了嗎?是什麼使勇敢而偉大的布朗亭有如此的力量呢?那就是尼亞加拉瀑布,是它給予了布朗亭偉大而神奇的力量.
尼亞加拉瀑布可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為神奇的地方之一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探視尼亞加拉瀑布的傳說之謎吧.
構成了部分加拿大與美國的邊境線,將紐約州與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分開的尼亞加拉河從伊利湖向北流向安大略湖,全長將近30英里.它位於北面,面積為25萬平方英里,並成為這些湖的通暢出口.它的最大水流量達到每秒25萬立方英尺,十分令人敬畏.這條河被草莓島和格蘭德島劈開分成3段,頭5英里只有一條河道.向東的美國河道有15英里~16英里長;向西的加拿大河道則較短,只有2英里~3英里長.在格蘭德島後兩個河道又合並到一起,再流過3英里就到了舉世聞名的尼亞加拉瀑布.
這條大河最終可到達安大略湖,先後途經7英里的峽谷、一片開闊的湖區平原和7英里~8英里的陸地.尼亞加拉瀑布本身也被哥特島分成兩個部分.馬蹄形瀑布高度接近160英尺,頂部寬度將近3300英尺.比加拿大部分的還要高上大約10英尺,但是寬度只有990英尺的瀑布則位於美國一側.
它的形成在於不尋常的地質構造.在尼亞加拉峽谷中岩石層是接近水平的,每英里僅下降19英尺~22英尺.岩石的頂層由堅硬的大理石構成,下面則是易被水力侵蝕的松軟的地質層.激流能夠從瀑布頂部的懸崖邊緣筆直地飛瀉而下,正是由松軟地層上的那層堅硬的大理石地質層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時期,巨大的大陸冰川後撤,大理石層暴露出來,被從伊里湖流來的洪流淹沒,形成了如今的尼亞加拉大瀑布.通過推算冰川後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則有可能是在2.5萬年前形成的.
令人望而卻步的昆侖山「地獄之門」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們放牧的天堂.但是在昆侖山生活的牧羊人卻寧願因沒有肥草吃使牛羊餓死在戈壁灘上,也不敢進入昆侖山那個牧草繁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
這個谷地即是死亡谷,號稱昆侖山的「地獄之門」.谷里四處布滿了狼的皮毛、熊的骨骸、獵人的鋼槍及荒丘孤墳,向世人渲染著一種陰森嚇人的死亡氣息.下面是一個真實的、由新疆地礦局某地質隊親眼所見的故事:
1983年有一群青海省阿拉爾牧場的馬因貪吃谷中的肥草而誤入死亡谷.一位牧民冒險進入谷地尋馬.幾天過去後,人沒有出現,而馬群卻出現了.後來他的屍體在一座小山上被發現.衣服破碎,光著雙腳,怒目圓睜,嘴巴張大,獵槍還握在手中,一副死不瞑目的樣子.讓人不解的是,他的身上沒有發現任何的傷痕或被襲擊的痕跡.
這起慘禍發生不久後,在附近工作的地質隊也遭到了死亡谷的襲擊.那是1983年7月,外面正是酷熱難當的時候,死亡谷附近卻突然下起了暴風雪.一聲雷吼伴隨著暴風雪突如其來,炊事員當場暈倒過去.根據炊事員回憶,他當時一聽到雷響,頓時感到全身麻木,兩眼發黑,接著就喪失了意識.第二天隊員們出外工作時,驚詫地發現原來的黃土已變成黑土,如同灰燼,動植物已全部被「擊斃」.
地質隊迅速組織起來考察谷地.考察後發現該地區的磁異常極為明顯,而且分布范圍很廣,越深入谷地,磁異常值越高.在電磁效應作用下,雲層中的電荷和谷地的磁場作用,導致電荷放電,使這里成為多雷區,而雷往往以奔跑的動物作為襲擊的對象.這種推測是對連續發生的幾個事件的最好解釋.
有行星軌道數據的美洲「黃泉大道」
在美洲的著名古城特奧蒂瓦坎,有一條被稱為「黃泉大道」的縱貫南北的寬闊大道.在公元10世紀時,最早來到這里的阿茲台克人,沿著這條大道來到這座古城時,發現全城沒有一個人,他們認為大道兩旁的建築都是眾神的墳墓,所以就給它起了這個奇怪的名字.
1974年,一位名叫休·哈列斯頓的人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美洲人大會上聲稱,他在特奧蒂瓦坎找到一個適合它所有街道和建築的測量單位.通過運用電子計算機計算,這個單位長度為1.059米.例如特奧蒂瓦坎的羽蛇廟、月亮金字塔和太陽金字塔的高度分別是21、42、63個「單位」,其比例為1∶2∶3.
哈列斯頓測量「黃泉大道」兩邊的神廟和金字塔遺址時,發現了一個讓人驚訝的情況:「黃泉大道」上那些遺址的距離,恰好表示著太陽系行星的軌道數據.在「城堡」周圍的神廟廢墟里,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為96個「單位」,金星為72,水星為36,火星為144.「城堡」後面有一條運河,它離「城堡」的中軸線為288個「單位」,剛好是木星和火星之間小行星帶的距離.離中軸線520個「單位」處是一座無名神廟的廢墟,這相當於從木星到太陽的距離.再過945個「單位」,又是一座神廟遺址,這是太陽到土星的距離.再走1845個「單位」,就到了月亮金字塔的中心,這剛好是天王星的軌道數據.假如再把「黃泉大道」的直線延長,就到了塞羅戈多山上的兩處遺址.其距離分別為2880個和3780個「單位」,剛好是冥王星和海王星軌道的距離.
「黃泉大道」很明顯是根據太陽系模型建造的,特奧蒂瓦坎的設計者們肯定早已了解整個太陽系的行星運行的情況,並了解了太陽和各個行星之間的軌道數據.但是,人類在1781年才發現天王星,1845年才發現海王星,1930年才發現冥王星.那麼在混沌初開的史前時代,又是哪一隻看不見的手,給建築特奧蒂瓦坎的人們指點出了這一切呢?

C. 深海生物是如何適應巨大水壓的

深海生物因為身體柔軟而有滲透性,由此來與外界壓力保持平衡。

深海生物生活在大洋帶以下的生物。通常包括水深200米以下的全部水域,終年黑暗,陽光完全不能透入,鹽度高,壓力大,水溫低而恆定,水生植物不能生長,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貧乏,且大多屬碎屑性動物,只有少量肉食性動物,並隨海水深度增加而不斷減少。

深海生物主要由棘皮動物海參、海膽、海百合、海星,甲殼動物蝦、蟹和深海魚類等組成。其生態特徵為:嘴特大,牙齒尖銳,眼睛或觸覺器官高度發達。

(3)水壓的科學史擴展閱讀

深海生物的研究始於19世紀初,由於研究條件的限制誤認為550米以下是無生命帶,因此,進展緩慢。1872~1876年,英國「挑戰者」號獲得了一批深海生物樣品,確證深海存在生物。

此後,歐美一些國家相繼開展深海生物調查,美國於1930年用潛水球進行生態觀察,到20世紀中期已積界了許多有關深海生物的形態、分類和分布的研究資料。

在深海也有不少鰻魚,如哈氏囊咽魚和寬咽魚等。魚體細長,嘴特別大。有些鰻魚幼體上游到較淺的水層,成體時才回到深水。

在深海魚類中,圓罩魚屬的個體數量最多,魚的個體小,長僅5~6厘米,頭大,暗褐色,其鰓可濾食浮游動物。不成群,個體之間約保持3米的距離。

D. 世界上有科學不能解釋的事件嗎

在中國西藏雅魯藏布江上游的搭各加地有一種神奇的泉水—間歇泉。間歇泉的泉水涓涓流淌,在一系列短促的停歇和噴發之後,隨著一陣震人心魄的巨大響聲,高溫水汽突然沖出泉口,即刻擴展成直徑2米以上、高達20米左右的水柱,柱頂的蒸汽團繼續翻滾騰躍,直沖藍天。它的噴發周期是噴了幾分鍾、幾十分鍾之後就自動停止,隔一段時間才再次噴發。間歇泉即是因它噴噴停停、停停噴噴而得名。

除了中國的間歇泉外,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還有一眼舉世聞名的間歇泉—「蓋策」泉。這個泉在間歇時是一個直徑20米、被熱水灌得滿滿的圓池,熱水緩緩流出。不久,池口清水翻滾暴怒,池下傳出類似開鍋時的呼嚕聲,隨之有一條水柱沖天而起,在蔚藍色的天幕上飄灑著滾熱的細雨,這條水柱最高竟可達70米!

科學家經過考察指出,適宜的地質構造和充足的地下水源是形成間歇泉最根本的因素,此外,還要有一些特殊的條件:首先,間歇泉必須具有能源,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地區的熾熱的岩漿活動是間歇泉的能源,因而它只能位於地表稍淺的地區。其次,要形成間歇性的噴發,它還要有一套復雜的供水系統來連接一條深泉水通道。在通道最下部,地下水被熾熱的岩漿烤熱,但在通道上部,泉水在高壓水柱的壓力下又不能自由翻滾沸騰。同時,由於通道狹窄,泉水也不能進行隨意的上下對流。這樣,通道下面的水在不斷地加熱中積蓄能量,當水道上部水壓的壓力小於水柱底部的蒸汽壓力時,通道中的水被地下高壓、高溫的熱氣和熱水頂出地表,造成強大的噴發。噴發後,壓力減低,水溫下降,噴發因而暫停,為下一次新的噴發積蓄能量。

科學家雖已揭開了間歇泉的神秘面紗,但人們仍為它雄偉而瑰麗的噴發景觀所傾倒。

神奇的尼亞加拉瀑布

您看過雜技表演藝術家布朗亭在尼亞加拉瀑布的奔騰激流上方160英尺高處架起長達1000英尺的鋼索,成功地空著雙手走了過去嗎?您看過他蒙上雙眼、頭套口袋,也同樣成功地走過這1000英尺的鋼索嗎?您看過同樣的一個人踩著獨輪小車過去,踩著高蹺過去,背上背著人過去,坐在鋼索上烹調了一個煎蛋餅還將它吃了嗎?是什麼使勇敢而偉大的布朗亭有如此的力量呢?那就是尼亞加拉瀑布,是它給予了布朗亭偉大而神奇的力量。

尼亞加拉瀑布可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為神奇的地方之一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探視尼亞加拉瀑布的傳說之謎吧。

構成了部分加拿大與美國的邊境線,將紐約州與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分開的尼亞加拉河從伊利湖向北流向安大略湖,全長將近30英里。它位於北面,面積為25萬平方英里,並成為這些湖的通暢出口。它的最大水流量達到每秒25萬立方英尺,十分令人敬畏。這條河被草莓島和格蘭德島劈開分成3段,頭5英里只有一條河道。向東的美國河道有15英里~16英里長;向西的加拿大河道則較短,只有2英里~3英里長。在格蘭德島後兩個河道又合並到一起,再流過3英里就到了舉世聞名的尼亞加拉瀑布。

這條大河最終可到達安大略湖,先後途經7英里的峽谷、一片開闊的湖區平原和7英里~8英里的陸地。尼亞加拉瀑布本身也被哥特島分成兩個部分。馬蹄形瀑布高度接近160英尺,頂部寬度將近3300英尺。比加拿大部分的還要高上大約10英尺,但是寬度只有990英尺的瀑布則位於美國一側。

它的形成在於不尋常的地質構造。在尼亞加拉峽谷中岩石層是接近水平的,每英里僅下降19英尺~22英尺。岩石的頂層由堅硬的大理石構成,下面則是易被水力侵蝕的松軟的地質層。激流能夠從瀑布頂部的懸崖邊緣筆直地飛瀉而下,正是由松軟地層上的那層堅硬的大理石地質層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時期,巨大的大陸冰川後撤,大理石層暴露出來,被從伊里湖流來的洪流淹沒,形成了如今的尼亞加拉大瀑布。通過推算冰川後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則有可能是在2.5萬年前形成的。

令人望而卻步的昆侖山「地獄之門」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們放牧的天堂。但是在昆侖山生活的牧羊人卻寧願因沒有肥草吃使牛羊餓死在戈壁灘上,也不敢進入昆侖山那個牧草繁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

這個谷地即是死亡谷,號稱昆侖山的「地獄之門」。谷里四處布滿了狼的皮毛、熊的骨骸、獵人的鋼槍及荒丘孤墳,向世人渲染著一種陰森嚇人的死亡氣息。下面是一個真實的、由新疆地礦局某地質隊親眼所見的故事:

1983年有一群青海省阿拉爾牧場的馬因貪吃谷中的肥草而誤入死亡谷。一位牧民冒險進入谷地尋馬。幾天過去後,人沒有出現,而馬群卻出現了。後來他的屍體在一座小山上被發現。衣服破碎,光著雙腳,怒目圓睜,嘴巴張大,獵槍還握在手中,一副死不瞑目的樣子。讓人不解的是,他的身上沒有發現任何的傷痕或被襲擊的痕跡。

這起慘禍發生不久後,在附近工作的地質隊也遭到了死亡谷的襲擊。那是1983年7月,外面正是酷熱難當的時候,死亡谷附近卻突然下起了暴風雪。一聲雷吼伴隨著暴風雪突如其來,炊事員當場暈倒過去。根據炊事員回憶,他當時一聽到雷響,頓時感到全身麻木,兩眼發黑,接著就喪失了意識。第二天隊員們出外工作時,驚詫地發現原來的黃土已變成黑土,如同灰燼,動植物已全部被「擊斃」。

地質隊迅速組織起來考察谷地。考察後發現該地區的磁異常極為明顯,而且分布范圍很廣,越深入谷地,磁異常值越高。在電磁效應作用下,雲層中的電荷和谷地的磁場作用,導致電荷放電,使這里成為多雷區,而雷往往以奔跑的動物作為襲擊的對象。這種推測是對連續發生的幾個事件的最好解釋。

有行星軌道數據的美洲「黃泉大道」

在美洲的著名古城特奧蒂瓦坎,有一條被稱為「黃泉大道」的縱貫南北的寬闊大道。在公元10世紀時,最早來到這里的阿茲台克人,沿著這條大道來到這座古城時,發現全城沒有一個人,他們認為大道兩旁的建築都是眾神的墳墓,所以就給它起了這個奇怪的名字。

1974年,一位名叫休·哈列斯頓的人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美洲人大會上聲稱,他在特奧蒂瓦坎找到一個適合它所有街道和建築的測量單位。通過運用電子計算機計算,這個單位長度為1.059米。例如特奧蒂瓦坎的羽蛇廟、月亮金字塔和太陽金字塔的高度分別是21、42、63個「單位」,其比例為1∶2∶3。

哈列斯頓測量「黃泉大道」兩邊的神廟和金字塔遺址時,發現了一個讓人驚訝的情況:「黃泉大道」上那些遺址的距離,恰好表示著太陽系行星的軌道數據。在「城堡」周圍的神廟廢墟里,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為96個「單位」,金星為72,水星為36,火星為144。「城堡」後面有一條運河,它離「城堡」的中軸線為288個「單位」,剛好是木星和火星之間小行星帶的距離。離中軸線520個「單位」處是一座無名神廟的廢墟,這相當於從木星到太陽的距離。再過945個「單位」,又是一座神廟遺址,這是太陽到土星的距離。再走1845個「單位」,就到了月亮金字塔的中心,這剛好是天王星的軌道數據。假如再把「黃泉大道」的直線延長,就到了塞羅戈多山上的兩處遺址。其距離分別為2880個和3780個「單位」,剛好是冥王星和海王星軌道的距離。

「黃泉大道」很明顯是根據太陽系模型建造的,特奧蒂瓦坎的設計者們肯定早已了解整個太陽系的行星運行的情況,並了解了太陽和各個行星之間的軌道數據。但是,人類在1781年才發現天王星,1845年才發現海王星,1930年才發現冥王星。那麼在混沌初開的史前時代,又是哪一隻看不見的手,給建築特奧蒂瓦坎的人們指點出了這一切呢?

能「報時」的澳大利亞怪石

岩石能報時?聽起來近乎天方夜譚,但在澳大利亞中部阿利斯西南的茫茫沙漠中,確實有一塊能「報時」的奇石。屹立在沙漠中的這塊怪石高達348米,周長約8000米,僅其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就可能有幾億噸重。

這塊怪石通過每天很有規律地改變顏色來告訴人們時間的流逝:早晨,旭日東升,陽光普照的時候,它為棕色;中午,烈日當空的時候,它為灰藍色;傍晚,夕陽西沉的時候,它為紅色。它是當地居民的「標准時鍾」,當地居民根據它一日三次的顏色變化來安排農事以及日常生活。

怪石除了隨太陽光強度不同而改變顏色外,還會隨著太陽光照射角度的變化而變幻形象:時而像一條巨大的、悠然漫遊於大海之中的鯊魚的背鰭;時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烏黑發亮的潛艇;時而像一位穿著青衣、斜卧在潔白軟床上的巨人……

E. 為什麼把泰羅稱為科學管理之父

「泰羅制」,奠定了其作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歷史地位。

弗雷德里克 溫斯洛 泰羅,1856年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傑曼頓的一個富裕的律師家庭。早年學習勤奮,閱讀了許多古典著作,並以優異成績考入哈佛大學。但因故離開法律學院而去費城恩特普里斯水壓工廠當了4年的學徒工。

1878年,泰羅轉到費城米德維爾鋼鐵廠當一名普通工人,僅用6年的時間就晉升為總工程師,創造了職業生涯的奇跡。在米德維爾的 12年(1878―1890)里,他邊實踐邊研究,總結並提煉出以工時制、計件工資制和任務管理制為核心的「泰羅制」,奠定了其作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歷史地位。

(5)水壓的科學史擴展閱讀:

在工時制的基礎上,泰羅創立了新的計件工資制。這一制度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一是通過工時研究進行觀察和分析以確定工資標准,防止因缺乏科學的工資標准而影響工人的生產積極性;

二是實行差別化的計件工資制,體現勞動的強度和難度;

三是「把錢給人而不是給職位」,或者說根據勞動結果而不是崗位計酬。

這三方面的制度設計,解決了企業薪酬與激勵制度中的最核心、最基礎的問題,成為科學管理中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F. 相信上帝(有宗教信仰)的偉大科學家有那些

據統計
獲得諾貝爾獎中信上帝的人佔百分之90以上
越是著名的科學家越相信上帝
跟大家分享一些相信上帝的名人
牛頓說:《聖經》是上帝賜給人類的一本文字秘碼,是最崇高的哲學,我從聖經中找到了真理的事實。
愛因斯坦說:像我這樣一個科學家,怎能不相信上帝呢?
愛迪生說:假如我否認上帝的存在,我就等於褻瀆我的知識。
培根說:如果否認上帝,便是摧毀了人類的尊嚴。
富蘭克林說:若使用基督理念治理國家,世界面目便會煥然一新。
歌德說:我一切深刻的思想,乃是從我對《聖經》的信仰而來。
拿破崙說:《聖經》乃是活話,且有一種大能;順之者生,逆之者亡.
艾森豪威爾說:《聖經》乃是我的信仰和基準,生活的典範,為人的指南針,且是教育的課本,立國的根本。
高斯說:微小的學識使人遠離上帝,廣...據統計
獲得諾貝爾獎中信上帝的人佔百分之90以上
越是著名的科學家越相信上帝
跟大家分享一些相信上帝的名人
牛頓說:《聖經》是上帝賜給人類的一本文字秘碼,是最崇高的哲學,我從聖經中找到了真理的事實。
愛因斯坦說:像我這樣一個科學家,怎能不相信上帝呢?
愛迪生說:假如我否認上帝的存在,我就等於褻瀆我的知識。
培根說:如果否認上帝,便是摧毀了人類的尊嚴。
富蘭克林說:若使用基督理念治理國家,世界面目便會煥然一新。
歌德說:我一切深刻的思想,乃是從我對《聖經》的信仰而來。
拿破崙說:《聖經》乃是活話,且有一種大能;順之者生,逆之者亡.
艾森豪威爾說:《聖經》乃是我的信仰和基準,生活的典範,為人的指南針,且是教育的課本,立國的根本。
高斯說:微小的學識使人遠離上帝,廣博的知識使人接近上帝。
孫中山說:我受上帝之命,來與惡魔征戰;革命之成功,完全依賴神的恩助,我死了,也要叫人知道我是基督徒。

G. 流體機械的歷史發展

古代水力機抄械方面,出現了襲下沖或上沖式水輪機(水磨),以及風磨和風輪機。水平下沖式水輪機是由早期水磨改進而成的,到12、13世紀已用作采礦、粉碎、冶煉等作業的動力。這種水輪機經過改進後,於14世紀又發展成為大型上沖式水輪機,用於提升礦石。這一時期西歐在水力利用方面有很大進展,水輪機作坊迅速增加。
公元1500~1750年,機械技術發展極為迅速。材料方面的進展主要表現在用鋼鐵、特別是用生鐵代替木材製造機器、儀器和工具。同時,為了解決采礦中的運輸問題,在1770年前後,英國發展了馬拉有軌貨車。先是用木軌,後又換成鐵軌。
水泵在此時期也有了發展,它主要用於解決當時礦井排水和城市供水問題,包括礦井排水泵、正向旋轉泵(1588)和離心泵(1689)等。
這時義大利發明了水壓空氣壓縮機(俗稱水風箱),它可用作熔煉鋼鐵的鼓風機,以取代舊式的皮老虎。1759年又出現了大型鼓風機。風力機械如風磨的應用也更廣泛,數量增加,僅英國就已有數千台之多,用於磨粉、泵水和鋸木。
這一時期,在歐洲誕生了工程科學。許多科學家,如牛頓、伽利略、萊布尼茲、玻意耳、胡克等,他們為新科學奠定了多方面的理論基礎。

H. 初中物理裡面,所有的名人及其貢獻或與之關聯的原理

1:托里拆利
個人簡介
埃萬傑利斯塔·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又譯托里切利,1608年10月15日-1647年10月25日),義大利物理學兼數學家,以發明氣壓計而聞名。

人物貢獻

氣壓計
托里拆利的首要發明是水銀氣壓計,當初是為了解決一個實際問題而發明的。托斯卡納大公屬下的水泵製造商試圖將水壓到至少12米高,但卻發現10米是水泵的極限。 托里拆利使用了水銀,它的密度是水的13.6倍。在1643年他製造了一支管大約一米長的玻璃管,密封管口用水銀裝滿管子,並將管子垂直插入一個裝滿水銀的盆子,於是水銀柱降到大約760mm高,留下上面的真空就稱為托里拆利真空。現在我們知道,水銀柱的高度變動與大氣壓的變化有關; 這就是第一個氣壓計。這個發現使他的名望永存,而真空測量的單位托就是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的。
托里拆利定律

托里拆利還發現了托里拆利定律,這是一個有關流體從開口流出的流速的定律。這後來被證明是伯努利定律的一種特殊情況。

風的形成
托里拆利是第一個用科學的方式描述風的人,他寫道:「風產生於地球上的兩個地區的溫差和空氣密度差。」

2:奧斯特

簡介

漢斯·奧斯特(HansØrsted,1777年8月14日-1851年3月9日),丹麥物理學家、化學家。1777年8月14日生於丹麥的蘭格朗島魯德喬賓一個葯劑師家庭。12歲開始幫助父親在葯房裡幹活,同時堅持學習化學。由於刻苦攻讀,17歲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哥本哈根大學的免費生,學習醫學和自然科學。他一邊當家庭教師,一邊在學校學習葯物學、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在物理學領域,他首先發現載流導線的電流會產生作用力於磁針,使磁針改變方向。在化學領域,鋁元素是他最先發現的。十九世紀後期,在科學方面的後康德哲學和演進,由於他的寫作而更見雛形。他也是第一位明確地描述思想實驗的現代思想家,創建了思想實驗這名詞。

科學成就

電磁效應

漢斯·克里斯蒂安·奧斯特自從庫侖提出電和磁有本質上的區別以來,很少有人再會去考慮它們之間的聯系。而安培和畢奧等物理學家認為電和磁不會有任何聯系。可是奧斯特一直相信電、磁、光、熱等現象相互存在內在的聯系,尤其是富蘭克林曾經發現萊頓瓶放電能使鋼針磁化,更堅定了他的觀點。當時,有些人做過實驗,尋求電和磁的聯系,結果都失敗了。奧斯特分析這些實驗後認為:在電流方向上去找效應,看來是不可能的,那麼磁效應的作用會不會是橫向的?
在1820年4月,有一次晚上講座,奧斯特演示了電流磁效應的實驗。當伽伐尼電池與鉑絲相連時,靠近鉑絲的小磁針擺動了。這一不顯眼的現象沒有引起聽眾的注意,而奧斯特非常興奮,他接連三個月深入地研究,在1820年7月21日,他宣布了實驗情況。
奧斯特將導線的一端和伽伐尼電池正極連接,導線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針的上方,當導線另一端連到負極時,磁針立即指向東西方向。把玻璃板、木片、石塊等非磁性物體插在導線和磁針之間,甚至把小磁針浸在盛水的銅盒子里,磁針照樣偏轉。

電磁學
奧斯特認為在通電導線的周圍,發生一種「電流沖擊」。這種沖擊只能作用在磁性粒子上,對非磁性物體是可以穿過的。磁性物質或磁性粒子受到這些沖擊時,阻礙它穿過,於是就被帶動,發生了偏轉。
導線放在磁針的下面,小磁針就向相反方向偏轉;如果導線水平地沿東西方向放置,這時不論將導線放在磁針的上面還是下面,磁針始終保持靜止。
他認為電流沖擊是沿著以導線為軸線的螺旋線方向傳播,螺紋方向與軸線保持垂直。這就是形象的橫向效應的描述。
奧斯特對磁效應的解釋,雖然不完全正確,但並不影響這一實驗的重大意義,它證明了電和磁能相互轉化,這為電磁學的發展打下基礎。

3:奧托·馮·格里克.

人物概述
在17世紀那個時候,德國有一個熱愛科學的市長,名叫奧托·馮·格里克.他是個博學多才的軍人,從小就喜歡聽伽利略的故事;愛好讀書,愛好科學;一直讀到萊比錫大學.1621年又到耶拿大學攻讀法律;1623年,再到萊頓大學鑽研數學和力學.他讀了三所大學,知識面很廣,上知天文,下識地理;數理、法律、哲學工程等等,他都無所不知,無所不通.因此,他能在軍旅中過活;又可在政界中立足;更能在科學界發言.他是1631年入伍,在軍隊中擔任軍械工程師,工作很出色.後來,投身政界,1646年當選為馬德堡市市長.無論在軍旅中,還是在市府內,都沒停止科學探索.

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大氣壓力是非常強大的。大氣壓強是存在的。實驗中,將兩個半球內的空氣抽掉,使球內的空氣粒子的數量減少、 下降。球外的大氣便把兩個半球緊壓在一起,因此就不容易分開了。抽掉越多,壓力越大。

4 :邁克爾·法拉第

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公元1791~公元1867)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也是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科學家。生於薩里郡紐因頓一個貧苦鐵匠家庭。僅上過小學。1831年,他作出了關於力場的關鍵性突破,永遠改變了人類文明。1815年5月回到皇家研究所在戴維指導下進行化學研究。1824年1月當選皇家學會會員,1825年2月任皇家研究所實驗室主任,1833----1862任皇家研究所化學教授。1846年榮獲倫福德獎章和皇家勛章。

http://ke..com/view/15796.htm?fromId=4241

5:牛頓

艾薩克·牛頓爵士PRSMP(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語發音)[儒略歷:1642年12月25日-1726年3月20日]是一位英格蘭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和煉金術士。他在1687年發表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里,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里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並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並推動了科學革命。在2005年,英國皇家學會進行了一場「誰是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的民意調查,在被調查的皇家學會院士和網民投票中,認為牛頓比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更具影響。

http://ke..com/view/61712.htm?fromId=1511

6: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http://ke..com/view/2526.htm

7:伽利略·伽利雷

http://ke..com/view/332471.htm?fromId=4162&redirected=seachword

I. 能解決水下呼吸問題!科學家發現的新型呼吸物質是怎樣的

如果人類在將來可以通過某種基因技術將這部分海洋基因再次激活的話,人類會不會成為像青蛙一樣可以在水中和陸地上同時生活的兩棲高級生物呢?

目前,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生態環境一直在不斷惡化著,南北極的冰雪已經因為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而全部融化了,海平面較之以前也有了大幅的上漲。如果有一天,陸地真的消失了,我們人類極有可能再次被迫回到海洋中去生活。可見對於人類來說,擁有在海洋中生存的能力是何等重要。

不過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將來地球的生態環境不會惡化到那種地步。不過我們掌握了在海洋中生存的能力之後,仍然可以對海洋進行更廣、更好地探索,開采更豐富的海洋資源,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精彩!

J. 三峽大壩有可能被洪水沖垮嗎有哪些科學構造

南方多地更是出現了百年難遇的洪澇災害。作為南方的重要水利樞紐,三峽大壩在調節上游水量、保障長江中下游平原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還完成了自身發電以及通航等重要功能。


講到這里,相信你心中已經有了答案。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絕對毋庸置疑,平常的大型洪水對它來說就是小菜一碟。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千年大計,質量第一。我們應該相信經過嚴密設計和科學論證後的這一超級工程。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