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方法論
㈠ 課題研究方法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就是在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況下,用數學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量的處理,從而作出正確的說明和判斷,得到以數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它們的質和量是緊密聯系,質變和量變是互相制約的。要達到真正的科學認識,不僅要研究質的規定性,還必須重視對它們的量進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確地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數學方法主要有統計處理和模糊數學分析方法。
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㈡ 什麼是論文的方法論
論文的方法論主要是調查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
調查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
觀察法是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定量分析法是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定性分析法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
(2)課題研究方法論擴展閱讀:
論文中常用方法: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
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㈢ 方法論體系中的新舊方法論各自是哪三個
人們關於世界是什麼,怎麼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世界觀,通俗地講,就是「觀世界」,是人們對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方法論是普遍適用於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並起指導作用的范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通常指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既是一切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又是認識和改造社會的根本方法。
歷史唯物主義正確解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關系的基本原則(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各門社會科學的根本出發點。社會是物質世界的特殊部分,不了解它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把一般唯物主義原則和辯證法思想正確地應用於社會歷史的認識過程。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勞動在人類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指出了社會的物質關系對於政治關系和思想關系的決定作用,闡明了社會存在同社會意識的關系是歷史觀的根本問題,為各門社會科學奠定了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根本原則。歷史唯物主義所闡明的,從社會存在說明社會意識、從生產力說明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說明上層建築,以及從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相互關系說明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路線,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各門社會科學只有遵循這一認識路線才能正確地概括經驗材料,得出科學的結論。
編輯本段詳細解釋《方法論》(Discours de la méthode)是笛卡兒在1637年出版的著名哲學論著,對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和科學研究方法有極大的影響,有人曾說:歐洲人在某種意義上都是笛卡兒主義者,就是指的受方法論的影響,而不是指笛卡兒的二元論哲學。
笛卡兒在方法論中指出,研究問題的方法分四個步驟:
1.永遠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說要盡量避免魯莽和偏見,只能是根據自己的判斷非常清楚和確定,沒有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的真理。就是說只要沒有經過自己切身體會的問題,不管有什麼權威的結論,都可以懷疑。這就是著名的「懷疑一切」理論。例如亞里士多德曾下結論說,女人比男人少兩顆牙齒。但事實並非如此。
2.可以將要研究的復雜問題,盡量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小問題,一個一個地分開解決。
3.將這些小問題從簡單到復雜排列,先從容易解決的問題著手。
4.將所有問題解決後,再綜合起來檢驗,看是否完全,是否將問題徹底解決了。
在1960年代以前,西方科學研究的方法,從機械到人體解剖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兒的方法論進行的,對西方近代科學的飛速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但也有其一定的缺陷,如人體功能,只是各部位機械的綜合,而對其互相之間的作用則研究不透。直到阿波羅號登月工程的出現,科學家們才發現,有的復雜問題無法分解,必須以復雜的方法來對待,因此導致系統工程的出現,方法論的方法才第一次被綜合性的方法所取代。系統工程的出現對許多大規模的西方傳統科學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如環境科學,氣象學,生物學,人工智慧等等。
笛卡兒在方法論中還第一次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名言,第一次引入笛卡兒坐標系。對牛頓和萊布尼茨發明微積分理論有很大的作用。
編輯本段方法論和世界觀一定的世界觀原則在認識過程和實踐過程中的運用表現為方法。方法論則是有關這些方法的理論。沒有和世界觀相脫離、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論;也沒有不具備方法論意義的純粹的世界觀。一般說來,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哲學方法論。唯物主義世界觀要求人們在認識和實踐中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唯心主義世界觀則從某種精神的東西出發。客觀唯心主義世界觀要求人們在行動中遵從某種客觀的精神原則或宗教教義、神靈的啟示等等。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則認為人們可以按著自我的感覺經驗、願望、主觀意志等等行事。辯證法的世界觀要求從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恆運動中把握事物,分析事物自身的矛盾和解決這些矛盾。形而上學世界觀則促使人們孤立地、靜止地、呆板地考察事物。哲學方法論以一定的世界觀為根據,世界觀以自身對人們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的指導意義而取得存在的價值。哲學方法論離不開世界觀,自然科學方法論也必須以自然觀和科學觀為前提。各門具體科學的研究方法歸根結柢也受一定世界觀的制約。這種制約以不同層次的方法論為中介。各層次的方法論不直接同一,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差別。世界觀與方法論的一致性不是簡單的同一,懂得世界觀並不等於掌握方法論。方法論是運用世界觀的理論,但運用世界觀、掌握方法論均需要作專門研究。
編輯本段古代方法論中國哲學史上對求知的方法有過許多論述,從不同角度表述了有關認識方法的各種見解,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的認識方法的理論,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有突出貢獻。孔子對求知的方法有所闡發。他強調學思並重,明確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注重知的後天來源。他主張「博學」、「多聞」、「多見」。但反對滿足於獲得眾多雜亂無章的知識,要求用「一以貫之」的原則把所有的知識貫穿起來。「一以貫之」是通過思的功夫達到的,也是思的方法論原則。根據這一原則,孔子還提出了「舉一隅而以三隅反」、「叩其兩端而竭」等方法。他還強調「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反對臆測、武斷、固執、主觀的思想方法。在孔子以後,墨子注重實際驗證或實際應用的經驗方法。老子、莊子不重經驗而主張直覺的方法,要求冥思以直接領會宇宙的根本。孟子講盡心,主張反省內求,也是一種直覺的方法。荀子將觀物與體道結合起來,要求在對事物的觀察中認識規律即「道」、並根據道進行類推,以求得宇宙萬物的普遍知識。荀子還主張「虛壹而靜」、「解蔽」,這是他提出的端正思想以求得真知的方法。在中國古代的名辯思潮中,惠施、公孫龍等人的論辯反映了一般與個別、相對與絕對的矛盾,他們都從不同的側面割裂了個別和一般、相對和絕對的關系。後期墨家和荀子則注意把它們結合起來,這一討論對推動中國古代思想方法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宋到明清,哲學家們也比較重視方法論的討論,程朱學派主張「道問學」,注重「格物致知」的綜合方法,認為知為人所固有,但必須格物以致之,「即物而窮其理也」。陸王學派則主張「尊德性」,即重內心,認為一切真知都來源於內心,只要在內心上下功夫就行了。清代的王夫之、顏元、戴震都比較重視認識的方法。其中王夫之把前人所講的格物致知分解為二:格物是從事物、經驗中求得道理,即歸納法;致知是思辨推理的方法,即演繹法。而且,他認為兩者是相互補充,不可割裂的,「非致知則物無所裁,而玩物以喪志;非格物則知非所用,而盪智以入邪。二者相濟,則不容不各致焉」。中國哲學傳統還特別注重為人們校正行為、提高道德而提供准則和方法。在中國哲學中,倫理學和道德修養、道德實踐的方法論有著特別豐富的內容,認識的方法論包含在倫理實踐的方法論之中。
古希臘羅馬哲學中,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和《形而上學》是有關方法論的重要文獻。亞里士多德發現的邏輯思維形式和規律,他所創立的邏輯體系,到文藝復興以前的許多世紀內,都是西方思維方法的規范。
編輯本段近代方法論在古代中國哲學和古希臘羅馬哲學中,還沒有專門的自覺的方法論學科分支。方法論的發展與近代大工業和自然科學的發展是不可分的。資本主義的萌芽和工商業的發展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產生了探索正確認識自然的科學方法論的迫切需要。這時,哲學作為方法論的意義才被突出出來。近代方法論的奠基人是英國哲學家F.培根。他推崇科學,反對遏制科學的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培根在《新工具論》中,總結了科學實驗的經驗,提出了新的認識方法即經驗歸納法。培根用他的方法體系武裝了科學,推動了科學的發展。
法國哲學家R.笛卡爾提出了理性演繹方法論。他同培根一樣,反對經院哲學,主張發展科學。笛卡爾不滿意經院哲學從聖經教義出發的演繹法,認為從中得不出任何可靠的知識。他重視理性,在《論方法》一書中提出4條方法:①普遍懷疑,把一切可疑的知識都剔出去,剩下決不能懷疑的東西;②把復雜的東西化為最簡單的東西,例如把精神實體簡化為思維,把物質實體簡化為廣延;③用綜合法從簡單的東西得出復雜的東西,他說過:「給我廣延和運動,就能造出一個世界來」;④累計越全面、復查越周到越好,以便確信什麼都沒有遺漏。他曾用這種理性演繹法從分析上帝的完滿性的概念推論上帝的存在性。他主張清楚明白性,並稱之為「自然的光明」,即理性。笛卡爾特別強調數學,主張一切知識都應該象幾何學那樣,從幾條「不證自明的」「天賦的」公理中推演出來,認為只有這種知識才是最可靠的知識。
英國的J.洛克和D.休謨進一步發展了經驗主義方法論。洛克提出了感覺論的認識論。休謨提出了批判理性知識的懷疑論。歐洲大陸的B.斯賓諾莎和G.W.萊布尼茨進一步發展了唯理論的方法論。特別是斯賓諾莎用理性演繹法,效法幾何學的方式即公理方法,建立了自已的哲學體系。這時方法論已經作為認識過程的哲學根據。由於19世紀以前,整個自然科學還處於搜集材料的階段,只有數學和力學得到較充分的發展,故機械論和形而上學思維方法佔著統治的地位。
I.康德第一個打破了形而上學思維方法的缺口。他從物質微粒之間的吸引和排斥的矛盾統一運動來說明太陽系的形成和發展,促使了機械唯物主義方法的破產。與此同時,他建立了龐大的先驗唯心主義體系,力圖把整個哲學變成方法論。康德批判地考察理性思維的方法以及它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形成了先驗唯心主義的批判的方法論。康德批判萊布尼茨的唯理論,說他盲目地相信理性的可靠性,全盤否認感覺經驗的必要性;也批判了休謨的經驗論,說他排斥理性在認識中的作用,否定普遍性和必然性,否定了科學知識。康德把萊布尼茨的唯理論和休謨的經驗論結合起來,認為沒有感性直觀材料,理性思維是空洞的;沒有邏輯范疇、概念,感性直觀就是盲目的。但是,在康德看來,邏輯概念范疇不是來自感性經驗,而是人類認識能力自身固有的,從而實際上否認了邏輯的客觀性。
G.W.F.黑格爾摧毀了康德的批判的方法論。他指明邏輯的客觀性,但把整個世界的歷史發展看作是絕對理念的辯證的邏輯的發展。黑格爾在《邏輯學》中,強調了理念辯證法作為普遍的認識方法和一般精神活動方法的作用,因而他的邏輯學也就是其辯證唯心主義的方法論。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辯證法,是馬克思以前有關方法論研究的最高成果。
編輯本段馬克思方法論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義基礎上改造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所創立的唯一科學的方法論。它是在概括總結各門具體科學積極成果的基礎上,根據自然、社會、思維的最一般的規律引出的最具普遍意義的方法論。唯物辯證法是對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它要求人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自覺地運用客觀世界發展的辯證規律,嚴格地按客觀規律辦事。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處於普遍聯系和永恆運動之中,事物普遍聯系的最本質的形式和運動發展的最深刻的原因是矛盾著的對立方面的統一。因此,孤立地、靜止地看問題的形而上學思維方法是錯誤的,而矛盾分析法是最重要的認識方法。唯物辯證法認為,實踐是主觀和客觀對立統一的基礎,脫離實踐必然會導致主客觀的背離,產生主觀主義,所以必須堅持實踐以保持主觀和客觀的一致性。在認識過程中,要用實踐檢驗人們的認識,要善於正確地運用多種多樣的科學實驗和典型試驗的方法。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客觀物質世界以及其中的每一個事物、現象都是多樣性的統一。各自都有自身的結構,包含有不同的層次、要素,組成一個個系統;各個事物、現象、系統都有自身的個性;同時,它們之間又有著某種共性,共性存在於個性之中。多樣性與統一性、共性與個性都是對立的統一。由此產生了認識中的歸納法和演繹法、分析法和綜合法、由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和由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的方法等等。這些不同的方法也都是對立的統一,因而不能片面地抬高其中一種方法而貶低另一種方法,而要把它們各自放在適當的地位。既要反對片面強調歸納法的經驗論,又要反對片面強調演繹法的唯理論、獨斷論和教條主義,而應當把歸納和演繹辯證地結合起來。世界中每個事物、現象都有其自身產生、發展、滅亡的歷史規律,在認識中還必須貫徹歷史方法和邏輯方法的統一。列寧曾對認識事物的基本邏輯方法作了概括:①力求全面性,必須把握、研究事物的一切方面、聯系和中介;②從事物的發展、運動、變化中觀察事物;③必須把人的全部實踐包括到事物的完滿的「定義」中去;④必須注意真理的具體性。隨著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也將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它不僅是理論認識的工具,而且是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偉大革命實踐的工具。它是理論認識方法和革命實踐方法統一的、完整的、科學的方法論,它在社會實踐中和精神生活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為指導,提出了具體革命實踐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論。他說:「我們共產黨人無論進行何項工作,有兩個方法是必須採用的,一是一般和個別相結合,二是領導和群眾相結合。」「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在集中和堅持過程中,必須採取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這是前一個方法的組成部分」(《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52、855頁)。
編輯本段現代方法論自19世紀末 20世紀初物理學革命以後,各門科學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方法論在科學知識中的比重日益提高,方法論對科學發展的作用也日益顯著。這是和科學發展的時代特點密不可分的。具體表現在:①科學對自然和社會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深入,使科學研究中直觀性的程度減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產生了邏輯思維方法高度發展的必要性。②科學的進一步分化和綜合產生了一些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促使科學研究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增強,產生了系統理論等具有方法論意義的新學科。③現代科學發現了一系列原有科學理論體系不能解釋和說明的新的事實,出現了一些佯謬,破壞了科學體系原有的原則和思維前後一貫的邏輯嚴密性,產生了現代科學范疇體系的許多根本性的變化,同時也促使邏輯方法向前發展。④科學研究課題的復雜性、綜合性在日益加強,隨之而來的科學研究手段日益復雜、精密,科學研究日益成為集體的、綜合的事業。由此產生了科學研究課題的各個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的必要,從而也產生了協調科學研究不同方面和不同層次的方法論。
科學發展的特點給哲學方法論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觀察和實驗的關系、科學事實和因果性解釋的關系、歸納和演繹的關系、類推和概括的關系、假說和理論的關系、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關系、想像和科學發現的關系、系統和結構的關系、結構和功能的關系、系統和要素的關系、控制和信息的關系、規律和預測的關系,以及理論和實踐的關系等等;科學的發展對方法論的形式也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例如科學語言的分析、科學理論的形式結構的分析、科學理論的形成發展和它們的邏輯有效性的條件等等。邏輯經驗主義哲學十分重視對方法論形式方面的研究,而且做出了一些有益的貢獻。但是,邏輯經驗主義哲學否認關於世界觀科學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一切關於哲學世界觀的問題統統斥之為「形而上學」的虛妄問題。邏輯經驗主義者片面誇大方法論的形式方面,往往局限於對科學理論進行靜態的邏輯分析,忽視和貶低經驗的客觀內容,抹殺科學知識發展中的革命變革問題。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大多數科學哲學家都把自己的綱領建立在「任何自然科學的知識內容都具有確定的邏輯結構,可以用一個形式命題系統來表示」這樣一個設想的基礎之上,這種形式化的方法和公理化的方法,在科學的發展中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如果忽略有關事物的客觀本質和真實內容,把對事物的研究僅僅歸結為關系的方法和追溯到某種設定的公理的方法則是錯誤的。
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科學哲學出現了一個新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沖破了對科學理論的靜態的邏輯分析,而把對方法論的研究同科學發展的歷史聯系了起來。如英國的K.R.波普爾、美國的T.S.庫恩及以後的拉卡托斯和P.K.費耶爾阿本德等都試圖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明科學理論的革命和發展。波普爾把科學的發展看成是一系列的證偽過程。他強調演繹,否定歸納,推崇證偽,貶低證實。他甚至說:「我們並不能認識,我們只能猜測。」庫恩提出科學發展是通過常規科學和科學革命的交替發展來實現的。科學革命則是「範式」(paradigm)的取代。他認為,「新理論如果沒有關於自然界的信念的破壞性的變化是很難興起的」。他所說的「破壞性的變化」是一種非理性活動的產物。他否認科學革命變革中的繼承性。拉卡托斯在吸收波普爾和庫恩思想的長處,克服波普爾樸素證偽主義的基礎上,提出只有在科學研究綱領的一定秩序的提出和實現的基礎上才能發展科學。費耶爾阿本德則認為,一切方法論都有自己的限度。他通過對科學歷史實例的分析,力圖說明在某種理論統治下的科學是停滯不前的,並提出了推翻一個既定理論的方法,這就是「什麼都行」,即科學家可以自由地嘗試他所喜歡的任何一種程序。他們都批判邏輯經驗主義把科學發展看作單純知識積累過程的觀點。但是,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片面誇大知識的相對性,而否認知識中的絕對的客觀內容,從而走向懷疑論。
哲學方法論是適用於一切具體科學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論。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不僅發展了各門具體科學自身的特殊的方法論,而且孕育產生了一些只是反映世界某個側面但帶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方法論,如數學方法。從歷史上看,數學幾乎同哲學一樣古老,數學一開始就具有科學方法論的意義。雖然,數學最初僅僅在如天象、歷法、土地測量、機械等少數幾門科學中起著方法論的作用,但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質和量兩個方面,量又規定著質,質量互變規律是普遍的辯證規律。因此,數學及其方法應該普遍適用於任何一門科學。馬克思認為,一門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現代科學的發展日益表明了這一點。數學方法已日益成為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一切科學部門不可缺少的方法。但是,數學方法僅僅涉及事物的量的側面,因此僅靠數學的方法不能揭示事物的一切方面,達到對事物的全面的、完整的認識。同時數學方法的正確運用和數學方法本身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正確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因而數學方法不能取代哲學方法論。
在現代科學的發展中,除了數學方法得到普遍運用外,還出現了系統論、控制論(見控制論哲學問題)、資訊理論等橫斷科學。它們對諸多科學部門都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其中,系統科學的方法論不僅涉及到一般與個別、部分與整體、簡單與復雜、原因與結果等傳統的哲學范疇,而且還提出象系統、要素、層次、結構、功能等具有哲學意義的新范疇。但是,這些方法論所涉及的都只是世界的某一個側面,它們象數學方法一樣都是專門的科學方法論,不能代替唯物辯證法的唯一科學的哲學方法論的地位。但這些專門科學方法論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編輯本段認識方法論關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方法論在不同層次上有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之分。科學方法論,包括培根闡述的實驗方法與歸納邏輯、笛卡兒論述的數學方法與演繹邏輯,以及貝塔郎菲的一般系統論方法與中國曾邦哲的系統邏輯《結構論》。關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實現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論是哲學方法論;研究各門具體學科,帶有一定普遍意義,適用於許多有關領域的方法理論是一般科學方法論;研究某一具體學科,涉及某一具體領域的方法理論是具體科學方法論。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補充的對立統一關系;而哲學方法論在一定意義上說帶有決定性作用,它是各門科學方法論的概括和總結,是最一般的方法論,對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有著指導意義。
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科學哲學出現了一個新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沖破了對科學理論的靜態的邏輯分析,而把對方法論的研究同科學發展的歷史聯系了起來。如英國的K.R.波普爾、美國的T.S.庫恩及以後的拉卡托斯和P.K.費耶爾阿本德等都試圖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明科學理論的革命和發展。波普爾把科學的發展看成是一系列的證偽過程。他強調演繹,否定歸納,推崇證偽,貶低證實。他甚至說:「我們並不能認識,我們只能猜測。」庫恩提出科學發展是通過常規科學和科學革命的交替發展來實現的。科學革命則是「範式」(paradigm)的取代。他認為,「新理論如果沒有關於自然界的信念的破壞性的變化是很難興起的」。他所說的「破壞性的變化」是一種非理性活動的產物。他否認科學革命變革中的繼承性。拉卡托斯在吸收波普爾和庫恩思想的長處,克服波普爾樸素證偽主義的基礎上,提出只有在科學研究綱領的一定秩序的提出和實現的基礎上才能發展科學。費耶爾阿本德則認為,一切方法論都有自己的限度。他通過對科學歷史實例的分析,力圖說明在某種理論統治下的科學是停滯不前的,並提出了推翻一個既定理論的方法,這就是「什麼都行」,即科學家可以自由地嘗試他所喜歡的任何一種程序。他們都批判邏輯經驗主義把科學發展看作單純知識積累過程的觀點。但是,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片面誇大知識的相對性,而否認知識中的絕對的客觀內容,從而走向懷疑論。
哲學方法論是適用於一切具體科學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論。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不僅發展了各門具體科學自身的特殊的方法論,而且孕育產生了一些只是反映世界某個側面但帶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方法論,如數學方法。從歷史上看,數學幾乎同哲學一樣古老,數學一開始就具有科學方法論的意義。雖然,數學最初僅僅在如天象、歷法、土地測量、機械等少數幾門科學中起著方法論的作用,但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質和量兩個方面,量又規定著質,質量互變規律是普遍的辯證規律。因此,數學及其方法應該普遍適用於任何一門科學。馬克思認為,一門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現代科學的發展日益表明了這一點。數學方法已日益成為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一切科學部門不可缺少的方法。但是,數學方法僅僅涉及事物的量的側面,因此僅靠數學的方法不能揭示事物的一切方面,達到對事物的全面的、完整的認識。同時數學方法的正確運用和數學方法本身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正確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因而數學方法不能取代哲學方法論。
在現代科學的發展中,除了數學方法得到普遍運用外,還出現了系統論、控制論(見控制論哲學問題)、資訊理論等橫斷科學。它們對諸多科學部門都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其中,系統科學的方法論不僅涉及到一般與個別、部分與整體、簡單與復雜、原因與結果等傳統的哲學范疇,而且還提出象系統、要素、層次、結構、功能等具有哲學意義的新范疇。但是,這些方法論所涉及的都只是世界的某一個側面,它們象數學方法一樣都是專門的科學方法論,不能代替唯物辯證法的唯一科學的哲學方法論的地位。但這些專門科學方法論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㈣ 方法論具體內容是什麼
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1、近方法論
近代方法論的奠基人是英國哲學家培根。他推崇科學,反對遏制科學的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培根在《新工具論》中,總結了科學實驗的經驗,提出了新的認識方法即經驗歸納法。培根用他的方法體系武裝了科學,推動了科學的發展。
法國哲學家R.笛卡爾提出了理性演繹方法論。他同培根一樣,反對經院哲學,主張發展科學。笛卡爾不滿意經院哲學從聖經教義出發的演繹法,認為從中得不出任何可靠的知識。他重視理性,在《論方法》一書中提出4條方法:
①普遍懷疑,把一切可疑的知識都剔出去,剩下決不能懷疑的東西;
②把復雜的東西化為最簡單的東西,例如把精神實體簡化為思維,把物質實體簡化為廣延;
③用綜合法從簡單的東西得出復雜的東西,他說過:「給我廣延和運動,就能造出一個世界來」;
④累計越全面、復查越周到越好,以便確信什麼都沒有遺漏。他曾用這種理性演繹法從分析上帝的完滿性的概念推論上帝的存在性。他主張清楚明白性,並稱之為「自然的光明」,即理性。笛卡爾特別強調數學,主張一切知識都應該象幾何學那樣,從幾條「不證自明的」「天賦的」公理中推演出來,認為只有這種知識才是最可靠的知識。
英國的J.洛克和D.休謨進一步發展了經驗主義方法論。洛克提出了感覺論的認識論。休謨提出了批判理性知識的懷疑論。歐洲大陸的B.斯賓諾莎和G.W.萊布尼茨進一步發展了唯理論的方法論。特別是斯賓諾莎用理性演繹法,效法幾何學的方式即公理方法,建立了自已的哲學體系。這時方法論已經作為認識過程的哲學根據。由於19世紀以前,整個自然科學還處於搜集材料的階段,只有數學和力學得到較充分的發展,故機械論和形而上學思維方法佔著統治的地位。
I.康德第一個打破了形而上學思維方法的缺口。他從物質微粒之間的吸引和排斥的矛盾統一運動來說明太陽系的形成和發展,促使了機械唯物主義方法的破產。與此同時,他建立了龐大的先驗唯心主義體系,力圖把整個哲學變成方法論。康德批判地考察理性思維的方法以及它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形成了先驗唯心主義的批判的方法論。康德批判萊布尼茨的唯理論,說他盲目地相信理性的可靠性,全盤否認感覺經驗的必要性;也批判了休謨的經驗論,說他排斥理性在認識中的作用,否定普遍性和必然性,否定了科學知識。康德把萊布尼茨的唯理論和休謨的經驗論結合起來,認為沒有感性直觀材料,理性思維是空洞的;沒有邏輯范疇、概念,感性直觀就是盲目的。但是,在康德看來,邏輯概念范疇不是來自感性經驗,而是人類認識能力自身固有的,從而實際上否認了邏輯的客觀性。
G.W.F.黑格爾摧毀了康德的批判的方法論。他指明邏輯的客觀性,但把整個世界的歷史發展看作是絕對理念的辯證的邏輯的發展。黑格爾在《邏輯學》中,強調了理念辯證法作為普遍的認識方法和一般精神活動方法的作用,因而他的邏輯學也就是其辯證唯心主義的方法論。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辯證法,是馬克思以前有關方法論研究的最高成果。
2、馬克思論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義基礎上改造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所創立的唯一科學的方法論。它是在概括總結各門具體科學積極成果的基礎上,根據自然、社會、思維的最一般的規律引出的最具普遍意義的方法論。唯物辯證法是對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它要求人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自覺地運用客觀世界發展的辯證規律,嚴格地按客觀規律辦事。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處於普遍聯系和永恆運動之中,事物普遍聯系的最本質的形式和運動發展的最深刻的原因是矛盾著的對立方面的統一。因此,孤立地、靜止地看問題的形而上學思維方法是錯誤的,而矛盾分析法是最重要的認識方法。唯物辯證法認為,實踐是主觀和客觀對立統一的基礎,脫離實踐必然會導致主客觀的背離,產生主觀主義,所以必須堅持實踐以保持主觀和客觀的一致性。在認識過程中,要用實踐檢驗人們的認識,要善於正確地運用多種多樣的科學實驗和典型試驗的方法。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客觀物質世界以及其中的每一個事物、現象都是多樣性的統一。各自都有自身的結構,包含有不同的層次、要素,組成一個個系統;各個事物、現象、系統都有自身的個性;同時,它們之間又有著某種共性,共性存在於個性之中。多樣性與統一性、共性與個性都是對立的統一。由此產生了認識中的歸納法和演繹法、分析法和綜合法、由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和由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的方法等等。這些不同的方法也都是對立的統一,因而不能片面地抬高其中一種方法而貶低另一種方法,而要把它們各自放在適當的地位。既要反對片面強調歸納法的經驗論,又要反對片面強調演繹法的唯理論、獨斷論和教條主義,而應當把歸納和演繹辯證地結合起來。世界中每個事物、現象都有其自身產生、發展、滅亡的歷史規律,在認識中還必須貫徹歷史方法和邏輯方法的統一。列寧曾對認識事物的基本邏輯方法作了概括:①力求全面性,必須把握、研究事物的一切方面、聯系和中介;②從事物的發展、運動、變化中觀察事物;③必須把人的全部實踐包括到事物的完滿的「定義」中去;④必須注意真理的具體性。隨著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也將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它不僅是理論認識的工具,而且是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偉大革命實踐的工具。它是理論認識方法和革命實踐方法統一的、完整的、科學的方法論,它在社會實踐中和精神生活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為指導,提出了具體革命實踐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論。他說:「我們共產黨人無論進行何項工作,有兩個方法是必須採用的,一是一般和個別相結合,二是領導和群眾相結合。」「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在集中和堅持過程中,必須採取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這是前一個方法的組成部分」(《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52、855頁)。
3、現方法論
自19世紀末 20世紀初物理學革命以後,各門科學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方法論在科學知識中的比重日益提高,方法論對科學發展的作用也日益顯著。這是和科學發展的時代特點密不可分的。具體表現在:①科學對自然和社會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深入,使科學研究中直觀性的程度減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產生了邏輯思維方法高度發展的必要性。②科學的進一步分化和綜合產生了一些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促使科學研究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增強,產生了系統理論等具有方法論意義的新學科。③現代科學發現了一系列原有科學理論體系不能解釋和說明的新的事實,出現了一些佯謬,破壞了科學體系原有的原則和思維前後一貫的邏輯嚴密性,產生了現代科學范疇體系的許多根本性的變化,同時也促使邏輯方法向前發展。④科學研究課題的復雜性、綜合性在日益加強,隨之而來的科學研究手段日益復雜、精密,科學研究日益成為集體的、綜合的事業。由此產生了科學研究課題的各個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的必要,從而也產生了協調科學研究不同方面和不同層次的方法論。
科學發展的特點給哲學方法論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觀察和實驗的關系、科學事實和因果性解釋的關系、歸納和演繹的關系、類推和概括的關系、假說和理論的關系、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關系、想像和科學發現的關系、系統和結構的關系、結構和功能的關系、系統和要素的關系、控制和信息的關系、規律和預測的關系,以及理論和實踐的關系等等;科學的發展對方法論的形式也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例如科學語言的分析、科學理論的形式結構的分析、科學理論的形成發展和它們的邏輯有效性的條件等等。邏輯經驗主義哲學十分重視對方法論形式方面的研究,而且做出了一些有益的貢獻。但是,邏輯經驗主義哲學否認關於世界觀科學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一切關於哲學世界觀的問題統統斥之為「形而上學」的虛妄問題。邏輯經驗主義者片面誇大方法論的形式方面,往往局限於對科學理論進行靜態的邏輯分析,忽視和貶低經驗的客觀內容,抹殺科學知識發展中的革命變革問題。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大多數科學哲學家都把自己的綱領建立在「任何自然科學的知識內容都具有確定的邏輯結構,可以用一個形式命題系統來表示」這樣一個設想的基礎之上,這種形式化的方法和公理化的方法,在科學的發展中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如果忽略有關事物的客觀本質和真實內容,把對事物的研究僅僅歸結為關系的方法和追溯到某種設定的公理的方法則是錯誤的。
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科學哲學出現了一個新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沖破了對科學理論的靜態的邏輯分析,而把對方法論的研究同科學發展的歷史聯系了起來。如英國的K.R.波普爾、美國的T.S.庫恩及以後的拉卡托斯和P.K.費耶爾阿本德等都試圖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明科學理論的革命和發展。波普爾把科學的發展看成是一系列的證偽過程。他強調演繹,否定歸納,推崇證偽,貶低證實。他甚至說:「我們並不能認識,我們只能猜測。」庫恩提出科學發展是通過常規科學和科學革命的交替發展來實現的。科學革命則是「範式」(paradigm)的取代。他認為,「新理論如果沒有關於自然界的信念的破壞性的變化是很難興起的」。他所說的「破壞性的變化」是一種非理性活動的產物。他否認科學革命變革中的繼承性。拉卡托斯在吸收波普爾和庫恩思想的長處,克服波普爾樸素證偽主義的基礎上,提出只有在科學研究綱領的一定秩序的提出和實現的基礎上才能發展科學。費耶爾阿本德則認為,一切方法論都有自己的限度。他通過對科學歷史實例的分析,力圖說明在某種理論統治下的科學是停滯不前的,並提出了推翻一個既定理論的方法,這就是「什麼都行」,即科學家可以自由地嘗試他所喜歡的任何一種程序。他們都批判邏輯經驗主義把科學發展看作單純知識積累過程的觀點。但是,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片面誇大知識的相對性,而否認知識中的絕對的客觀內容,從而走向懷疑論。[2]
哲學方法論是適用於一切具體科學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論。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不僅發展了各門具體科學自身的特殊的方法論,而且孕育產生了一些只是反映世界某個側面但帶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方法論,如數學方法。從歷史上看,數學幾乎同哲學一樣古老,數學一開始就具有科學方法論的意義。雖然,數學最初僅僅在如天象、歷法、土地測量、機械等少數幾門科學中起著方法論的作用,但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質和量兩個方面,量又規定著質,質量互變規律是普遍的辯證規律。因此,數學及其方法應該普遍適用於任何一門科學。馬克思認為,一門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現代科學的發展日益表明了這一點。數學方法已日益成為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一切科學部門不可缺少的方法。但是,數學方法僅僅涉及事物的量的側面,因此僅靠數學的方法不能揭示事物的一切方面,達到對事物的全面的、完整的認識。同時數學方法的正確運用和數學方法本身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正確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因而數學方法不能取代哲學方法論。
4、知方法論
關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方法論在不同層次上有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之分。科學方法論,包括培根闡述的實驗方法與歸納邏輯、笛卡兒論述的數學方法與演繹邏輯,以及貝塔郎菲的一般系統論方法與中國曾邦哲的系統邏輯《結構論》。關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實現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論是哲學方法論;研究各門具體學科,帶有一定普遍意義,適用於許多有關領域的方法理論是一般科學方法論;研究某一具體學科,涉及某一具體領域的方法理論是具體科學方法論。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補充的對立統一關系;而哲學方法論在一定意義上說帶有決定性作用,它是各門科學方法論的概括和總結,是最一般的方法論,對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有著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科學的哲學方法論,它不僅是認識客觀世界的武器,也是改造現實的武器。我們教科書《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的哲學內容,並不全是馬克思的首創,而大部分是馬克思同意的觀點,比如辯證法理論。馬克思的重要貢獻是歷史唯物主義。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LhW8YLRjxCkE0G7uBQNJjoSJTHliB--GybbWb-YcqQMagFQ3SPwj2ySB62jMN_Ebbe7Pm#2_2
㈤ 運用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從選題依據――文獻綜述-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結論的課題的框架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OK
㈥ 課題研究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研究方法易出現的問題:
(一)濫用實驗法。如有這樣一個課題:「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研究」。這個課題運用的是實驗法,實驗的設計採用對照組實驗,即在實驗班進行德育滲透,在對照班不進行德育滲透。而且他們把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實驗的一個重要因變數。顯然,這個課題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有失偏頗。首先「教學應當具有教育性」,這是人人皆知的教學原則,其次,學科教學中要進行道德教育,這在各科大綱或課程標准中都有明確要求。因此,在對照班不進行道德教育是違背教學原則和教育法規的。另外,學習成績高低與道德品質好壞不成正相關,這也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此課題中試圖用學習成績來衡量實驗的效果,是不科學的。
(二)在資料處理上濫用量化的方法。量化方法以其精確性和客觀性的優點很受人們的青睞,但是一些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有一味地追求量化的現象。有的統計數據收集的很周全,統計圖表做得很漂亮,但只要稍加分析,就可看出漏洞。其實就收集材料而言,除了運用量的方法以外還有質的方法。值得提醒的是,不管採用何種方法,科研必須求真務實,不能弄虛作假。
(三)問卷的編制很隨意。問卷法是時下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時常用的一種收集材料的方法,但問卷法的運用存在著不科學、不規范的現象。據我了解,問卷編制中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調查的針對性不強。筆者曾遇這樣一個課題:「物理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研究」。課題組設計了旨在說明為什麼要進行科學素養培養的問卷。此問卷印發4000份,調查對象涉及多個地市的學校。且不說這份問卷的科學性怎樣,單從科研的效益性角度來說,似乎無必要。因為培養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況且該課題名稱中的關鍵詞是「培養」,課題應該在「如何培養」上做文章。這樣做既無科學性又無效益性。
2、調查題設計不科學。如有這樣一道調查題:該教師經常帶領我們研究教學中難點問題( )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反對
首先,這道題提出的問題不明確。何為教學中難點問題?恐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准。其次,供選答案採用的是等級式,這種設計一般用於測定被試者對某事物的態度和情感,而本題中學生所要回答的是事實性問題,用等級式顯然不太合適。其三,供選答案之間的邏輯關系也很混亂。不同意與反對之間有何區別?這里的」一般」又是何意?因此,這樣一道題的設計是不科學的。
㈦ 課題研究論文要怎麼寫
論文是學術論文的簡稱.學術論文是指用來進行科學研究和描述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
國家標准GB7713-87對學術論文所作的定義:"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
***論文的功用
1,可以記錄新的科研成果,本身就是學術研究的有效手段.
2,促進學術交流,成果推廣和科技發展.
3,促進科研的深化.
4,是考核作者知識,科研水平的重要載體之一.
國外高校對學術論文寫作教學相當重視,一些發達國家如美,日等,無論文科還是理工科,關於學術論文寫作要講授二,三十課時.
日本長岡技術科技大學校長川上正光在《科學與創造》一書中說:"大學的最大使命是創造出學問,技術,要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人."
因此可以說,論文寫作教學是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見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論文的分類
按功能分:研究論文 考核論文
考核論文:課程論文 學年論文 畢業論文
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 :學士學位論文
碩士學位論文
博士學位論文
考核論文:
⑴ 學年論文:使學生初步學會使用專業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一般從大三開始(有專業選修課程之後)
⑵ 畢業論文:畢業生總結性的獨立作業.考驗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般在導師指導下選定題目,進行研究和撰寫.完成後要進行答辯再評定成績.
⑶ 學位論文:申請學位提交的學術論文,一般分三級,一般同畢業論文合二為一.
學位論文
(1)學士學位論文 :要求有一定心得. (12000字左右)
(2)碩士學位論文 :要求有新見解,反映出作者有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 (4-5萬字)
(3)博士學位論文 :要求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成果,能從論文的寫作中反映出作者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和相當熟練的科研能力. (10萬字 )
四,論文的特點
⑴ 獨創性:學術論文不同於教科書,甚至不同於某些學術專著(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常規性的知識講解).
⑵ 科學性: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實際出發,具有現實意義,事實,事物,事件真實客觀,不帶個人偏見,不主觀臆斷,以最充分,確實有力的加論據作為立論依據,論證嚴謹而充分,富有邏輯效果,深層的專業理論知識.
⑶ 創新性:
① 對研究對象經過周密觀察,調查,分析研究,從中發現別人過去沒發現過或沒分析過的問題
② 在綜合別人認識基礎上進行創新,包括:選題新,方法新,資料新
⑷學術性(理論性):即遵循客觀規律,講究科學真實性.
⑸ 可讀性(文科論文),忌玩弄辭藻.
五,論文的選題
選題是論文成敗的關鍵
愛因斯坦在評價伽利略提出測試光速的問題時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字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和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一 選題的意義
1,選題決定著論文的價值也關系著學術研究的成敗,有人說,選對了題等於完成了一半,"選對了"包涵兩層意義:
①選題與客觀需要相符合;
②選題與主體狀況的適應.
2,選題為科學研究活動確定了一個明確的目標.
3,選題是研究者才學知識的集中體現,科學方法論者貝法里奇說:"有真正研究才能的學生要選一個合適的題目是不困難的,假如他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曾注意到知識的空白或不一致的地方,或者沒有形成自己的想法,那麼作為一個研究工作者,他的前途是不大的."
㈧ 論文研究方法有哪幾種,論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
②啟發人們的思維
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
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主動變革性
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
第二、控制性
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
第三、因果性
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
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
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
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
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