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科學
❶ 科學實驗,落葉的多少與光照時間長短有無關系
\「火山噴發\」,大家一定在電視里見過吧,但你有沒有親眼見過呢?我倒是見過一回\「火山噴發,可這是個\「火山噴發\」的模擬實驗,這個實驗我也親自動手做了一回。嗬,\「火山噴發\」可真好玩。 按實驗要求我拿來了一個玻璃杯、一瓶醋和一瓶洗滌劑、一包小蘇打、一張報紙。首先往杯子里倒入一些小蘇打,再倒入一些洗滌劑,然後把報紙墊在玻璃杯下。 實驗馬上就要開始了,我往杯子里倒入一些醋,奇跡很快就出現了,剛剛瓶子里還只是一些小蘇打和洗滌劑,它們安安分分的,怎麼才過了幾秒鍾的時間就變成了泡沫呢?而且本來只是一點點的泡沫,現在不斷地瘋漲,才過了十幾秒,就從玻璃杯口蜂擁而上,溢出瓶口流到報紙上了。這時,我又興奮又驚訝,目不轉睛地看著浮上來的泡沫,生怕漏掉了什麼細節。大約過了18分鍾,泡沫又漸漸地消失。哈,這個實驗太好玩了,太有意思了! 這是為什們呢?我急忙抓過書查了起來,可書上一個字也沒提,唉!沒辦法,只好自己琢磨琢磨了。劉老師不是在課上講過了嗎:小蘇打與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大量的泡沫,就像汽水一樣搖一搖也會產生一些泡沫。那麼洗滌劑又起了什麼作用呢?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 為了搞清其中的奧秘,我又把這個實驗重做了一遍,發現泡沫之所以會瘋漲就是因為洗滌劑起到了催化作用。這不是與浮石的形成原理差不多嗎。這個小實驗真是有意思。 做科學小實驗,讓我在玩中懂得了科學道理,還鍛煉了我動手動腦的能力,真是兩全其美。 行不?
❷ 怎樣科學調節人參和西洋參的光照
上面已指出,人參、西洋參都是陰生植物,人工栽培必須搭棚遮陰,但不是越蔭越好,它們也和一般植物一樣,需要一定的光照進行光合作用,製造營養以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但並不是光照越強越好。比如在出苗展葉期,植株生長迅速,如果光照太強,就會抑制植株的生長,使植株矮小,葉子也小;還會破壞葉片組織,特別是破壞葉綠素的形成,直接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使植株生長不正常,嚴重的會引起日燒病,使植株枯死。但是,如果光照太弱,莖葉就會生長過旺,使植株過高,葉片過大而薄,組織嫩弱,容易感病,同時還會影響地下根的生長。而且,蔭蔽度大所造成的棚內陰濕環境,還有利於病原菌的繁殖和傳播。在植株生長中期的6~8月份,如果光照過大,再加上此時氣溫較高,更會抑制地上部的生長,特別是破壞葉綠素,使葉片變黃,也容易感病,或導致引起葉面燒傷的日燒病。所以,創造合適的光照條件,使西洋參和人參植株生長健壯,是獲得優質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
栽培西洋參和人參的合適光照,除受參苗的生長年齡和不同的生長發育期的影響外,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也很大,如季節、緯度(南方或北方)和海拔高度(高山或平原)等方面的不同,氣候的變化都不一樣,主要是與溫度的變化密切相關。
一般在幼齡期(一、二年生)需要較大的蔭蔽,在成年期(三、四年生以上)需要適當增加光照;在氣溫較低的生長季節(如春、秋季)和氣溫較低的地區(如北方或高山區),可適當增加光照強度;在氣溫較高的生長季節(如夏季)和氣溫較高的地區(如南方或低山區),要適當增加蔭蔽度。所以在栽培過程中,要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調節光照強度,一般控制在10%~30%之間。如在植株的幼齡期,在氣溫較高的季節和地區,光照可控制在10%~20%之間,甚至可控制到10%以下;在成年期和氣溫較低的季節和地區,光照可控制在20%~30%之間。一般人參應比西洋參低5%~10%。
科學的做法是:一般在氣溫比較高的陽坡,簾子宜密,氣溫低的陰坡,簾子宜稀,一、二年生苗的遮簾宜密,三、四年生以上苗的遮簾宜稀。春季先蓋一層簾,到6月份氣溫升高、光照增強時再加蓋第二層簾。加蓋時,要注意使上、下層簾的簾條相互交叉,最好是成90°角的交叉,才能保證棚下光照均勻。假如上下簾的簾條方向一致,棚下的光照就不均勻,也起不到蓋兩層簾的作用,此外,還要在畦的兩端和前後檐懸吊掛簾。一般在上午8~9時前把掛簾放下,下午4~5時以後把掛簾捲起來放在棚上。如中午的陽光很強,特別是在久旱無雨、氣溫較高的日子裡,棚上應適當加上一些蒿草壓好(稱壓花),畦邊插一些樹枝擋陽。陰雨天不要放下掛簾。8月下旬以後,氣溫逐漸下降,太陽光偏斜,光照減弱。這時要撤去棚上壓花和畦邊的插枝,並去掉第二層簾,以增加棚下的光照。
在控制調節光照時,還要考慮氣候的因素。因為光照強度是會受到氣候影響的。它除與溫度有關外,還與濕度(包括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和風速等有密切的關系。
只要遵照西洋參和人參的需光規律,根據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氣候的特點,科學地創造符合西洋參和人參生長的理想光照,配合其他相應的栽培技術措施,就能使西洋參和人參植株生長健壯,抗病力強,並獲得優質高產。
❸ 人工光照補鈣,有科學依據么
單純光照補鈣這樣的理論還真沒聽過,一般都是自己食補補鈣,然後回曬太陽,太陽中的紫外線答VB波段,波長275~320nm,又稱為中波紅斑效應紫外線。能促進體內礦物質代謝和維生素D的形成,這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禮物,只要是白天都可以自行到自然攝取,但長期或過量照射會令皮膚曬黑,並引起紅腫脫皮。
人工光照補鈣儀無非就是提供紫外線使用特殊透紫玻璃(不透過254nm以下的光)和峰值在300nm附近的熒光粉製成.紫外線保健燈、植物生長燈發出的就是使用特殊透紫玻璃(不透過254nm以下的光)和峰值在300nm附近的熒光粉製成。對人體害處倒是沒有,只不過要注意按規定使用不要超時,超時會對皮膚形成一定損傷。
——觀點來自童年時光營養師
❹ 科學研究性學習:光照對葉綠素形成的影響用什麼植物做實驗效果會好一些急!
韭菜的培育和韭黃的培育
韭菜隔絕光線,完全在黑暗中生長,因無陽光供給,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葉綠素,就會變成黃色,稱之為「韭黃」
❺ 一道初一科學題.急~ 太陽光照到綠色植物上,反射( )光,吸收( )
反射赤橙黃青藍紫光,吸收綠光
❻ 光的光的科學
光是一種肉眼可以看見(接受)的電磁波(可見光譜)。在科學上的定義,光有時候是指所有的電磁波。光是由一種稱為光子的基本粒子組成。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或稱為波粒二象性。
光可以在真空、空氣、水等透明的介質中傳播。光的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目前宇宙中已知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學中用c表示
光在真空中1s能傳播299792458m。也就是說,真空中的光速為c=2.99792458×108m/s。在其他各種介質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空氣中的光速大約為2.99792000×108m/s。在我們的計算中,真空或空氣中的光速取為c=3×108m/s.(最快,極限速度)光在水中的速度比真空中小很多,約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小的更多,約為真空中光速的2/3。如果一個飛人以光速繞地球運行,在1s的時間內,能夠繞地球運行7.5圈;太陽發出的光,要經過8min到達地球,如果一輛1000km/h的賽車不停地跑,要經過17年的時間才能跑完從太陽到地球的距離。
人類肉眼所能看到的可見光只是整個電磁波譜的一部分。電磁波之可見光譜范圍大約為390~760nm(1nm=10-9m=0.000000001m),
光分為人造光(如激光)和自然光(如太陽光)。
自身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光源分冷光源和熱光源。如圖為人造光源。有實驗證明光就是電磁輻射,這部分電磁波的波長范圍約在紅色光的0.77(μm)微米到紫色光的0.39μm之間。波長在0.77μm以上到1000μm左右的電磁波稱為「紅外線」。在0.39μm以下到0.04μm左右的稱「紫外線」。紅外線和紫外線不能引起視覺,但可以用光學儀器或攝影方法去量度和探測這種發光物體的存在。所以在光學中光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紅外線和紫外線領域,甚至X射線均被認為是光,而可見光的光譜只是電磁光譜中的一部分。
人眼對各種波長的可見光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實驗證明,正常人眼對於波長為555nm(納米)的黃綠色光最敏感,也就是這種波長的輻射能引起人眼最大的視覺,而越偏離555nm的輻射,可見度越小。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既可把光看作是一種頻率很高的電磁波,也可把光看成是一個粒子,即光量子,簡稱光子。
光速取代了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鉑制米原器被選作定義「米」的標准,並且約定光速嚴格等於299,792,458m/s,此數值與當時的米的定義和秒的定義一致。後來,隨著實驗精度的不斷提高,光速的數值有所改變,米被定義為(1/299,792,458)s內光通過的路程,光速用c來表示。
光是地球生命的來源之一。光是人類生活的依據。光是人類認識外部世界的工具。光是信息的理想載體或傳播媒質。
據統計,人類感官收到外部世界的總信息中,至少80%以上通過眼睛。
當一束光投射到物體上時,會發生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等現象。
光線在均勻同種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光波,包括紅外線,它們的波長比微波更短,頻率更高,因此,從電通信中的微波通信向光通信方向發展,是一種自然的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普通光:一般情況下,光由許多光子組成。在熒光(普通的太陽光、燈光、燭光等)中,光子與光子之間,毫無關聯。即波長不一樣、相位不一樣,偏振方向不一樣、傳播方向不一樣,就像是一支無組織、無紀律的光子部隊,各光子都是散兵游勇,不能做到行動一致。
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許多物體的表面都會發生反射(reflection)。垂直於鏡面的直線叫做法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做反射角。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都在同一個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reflection law)。如果讓光逆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到鏡面,那麼,它被反射後就會逆著原來的入射光的方向射出。這表明,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反射在在物理學中分為兩種: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鏡面反射發生在十分光滑的物體表面(如鏡面)。兩條平行光線能在反射物體上反射過後仍處於平行狀態。凹凸不平的表面(如白紙)會把光線向著四面八方反射,這種反射叫做漫反射。大多數反射現象為漫反射。
光線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refraction)。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折射角。如果射入的介質密度大於原本光線所在介質密度,則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反之,若小於,則折射角大於入射角。若入射角為0,折射角為零,屬於反射的一部分。但光折射還在同種不均勻介質中產生,理論上可以從一個方向射入不產生折射,但因為分不清界線且一般分好幾個層次又不是平面,故無論如何看都會產生折射。如從在岸上看平靜的湖水的底部屬於第一種折射,但看見海市蜃樓屬於第二種折射。凸透鏡、凹透鏡這兩種常見鏡片所產生效果就是因為第一種折射。在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復色光分解為單色光的現象叫光的色散。牛頓在1666年最先利用三棱鏡觀察到光的色散,把白光分解為彩色光帶(光譜)。色散現象說明光在介質中的折射率n(或傳播速度v=c/n)隨光的頻率而變。光的色散可以用三棱鏡,衍射光柵,干涉儀等來實現。
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各種色光組成的復色光。紅、橙、黃、綠等色光叫做單色光。
色散:復色光分解為單色光而形成光譜的現象叫做光的色散。色散可以利用棱鏡或光柵等作為「色散系統」的儀器來實現。復色光進入棱鏡後,由於它對各種頻率的光具有不同折射率,各種色光的傳播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偏折,因而在離開棱鏡時就各自分散,形成光譜。
介質折射率隨光波頻率或真空中的波長而變的現象。當復色光在介質界面上折射時,介質對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各色光因折射角不同而彼此分離。1672年,牛頓利用三棱鏡將太陽光分解成彩色光帶,這是人們首次作的色散實驗。通常用介質的折射率n或色散率dn/dλ與波長λ的關系來描述色散規律。任何介質的色散均可分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兩種。 讓一束白光射到玻璃棱鏡上,光線經過棱鏡折射以後就在另一側面的白紙屏上形成一條彩色的光帶,其顏色的排列是靠近棱鏡頂角端是紅色,靠近底邊的一端是紫色,中間依次是橙、黃、綠、藍、靛,這樣的光帶叫光譜。光譜中每一種色光不能再分解出其他色光,稱它為單色光。由單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復色光。自然界中的太陽光、白熾電燈和日光燈發出的光都是復色光。在光照到物體上時,一部分光被物體反射,一部分光被物體吸收。透過的光決定透明物體的顏色,反射的光決定不透明物體的顏色。不同物體,對不同顏色的反射、吸收和透過的情況不同,因此呈現不同的色彩。比如一個黃色的光照在一個藍色的物體上,那個物體顯示的是黑色。因為藍色的物體只能反射藍色的光,而不能反射黃色的光,所以把黃色光吸收了,就只能看到黑色了。但如果是白色的話,就反射所有的色。
光到底是什麼?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必需研究的問題。當今物理學就已經又達到了一個瓶頸,即相對論與量子論的沖突。光的本質是基本微粒還是像聲音一樣的波(若是波又在什麼介質中傳播)對未來研究具有指導性作用。
比較合理的觀點是光既是一種粒子同時又是一種波。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就像水滴和水波的關系。 光同時具備以下四個重要特徵:
1、在幾何光學中,光以直線傳播。筆直的「光柱」和太陽「光線」都說明了這一點。
2、在波動光學中,光以波的形式傳播。光就像水面上的水波一樣,不同波長的光呈現不同的顏色。
3、光速極快。在真空中為3.0×108km/s,在空氣中的速度要慢些。在折射率更大的介質中,譬如在水中或玻璃中,傳播速度還要慢些。
4、在量子光學中,光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構成光的量子(基本微粒),我們稱其為「光量子」,簡稱光子,因此能引起膠片感光乳劑等物質的化學變化。光線越強,所含的光子越多。
❼ 初二科學,胚芽與光照關系
h會彎曲抄生長的,因為玻片把生長素襲擋住了,生長比啊會想右移動,所以向左
i生長分布均勻
cdf肯定會彎麴生長的
c收到自然光照,df
瓊脂塊有生長素,會是生長素不均勻
g
沒尖端了
k
的生長素不會向下運輸了,植物生長其實是莖生長的,所以也不會的
我也是初二的,你們老師沒講么?
❽ 光照、人經常被燈光照射有害嗎
會。
如果在室內長時間過度用眼,眼睛睫狀肌高度緊張,晶狀體過度屈光,長時間內用眼將會容導致視疲勞或視力下降。夜晚長期不當用光,還可能出現頭暈、情緒煩躁,甚至血壓升高、心悸等。夜晚濫用光源,會抑制人體褪黑激素的分泌或降低其濃度,人們正常的生理節律會被打亂,造成失眠、睡眠質量下降等問題。
不當用光對嬰幼兒的影響尤為嚴重,不僅影響視力發育,還會干擾大腦中樞神經功能。對於室外光污染,國際和國內形成了共識,已有相關的標准限制燈具的亮度和燈光的出射范圍。
(8)光照科學擴展閱讀
偏紅的色溫低,偏藍的色溫高,暖色的色溫低(如早晚的日光),冷色的色溫高(如中午的日光和天空光)。建議家中採用低色溫的燈具,比如3000K(開爾文)以下。低色溫的燈具有助於降低對褪黑激素的抑制,調節體內生物鍾,讓人放鬆。
顯色性就是在光照下物體顏色的逼真程度。顯色性高的光源對顏色的還原較好,我們所看到的顏色更接近在自然光下的原色。使用顯色性低的光源,看到的顏色會有較大偏差,看東西不逼真,事物偏離原來的顏色,容易導致視疲勞。室內使用的燈具要求顯色指數在80以上,挑選時注意光源或燈具上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