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橋梁工程研究課題

橋梁工程研究課題

發布時間: 2021-03-06 12:38:50

㈠ 橋梁結構工程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重慶交通大學)的科學研究

周志祥:博士,教授,博士導師,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全國交通青年科技英才,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持國家、省部級和地方科技課題20餘項,發表論文50餘篇,申請專利8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三項;首創「橫張預應力砼梁施工方法」和「預應力砼八字形剛架拱橋」,獲得發明專利,主持完成國家科委攻關計劃「橫張預應力砼梁工藝及性能試驗研究」,目前承擔的國家級科技項目有「大型橋梁安全遠程智能監測成套技術示範」和 「大跨徑拱橋地震反應特性與減震控制研究」。
易志堅:教授,博士導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勞動模範,重慶市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在裂紋彈塑性場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提出了一種求解應力強度因子的裂紋線方法,被國內外學者廣泛採用,成為國內外求解應力強度因子的一種獨立方法;首次提出了加筋土穩定和破壞的斷裂力學機理;第一次提出了「過渡層」的概念及過渡層的損傷將導致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低應力水平下破壞的機理,提出了設置隔離層的路面結構。近年來,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慶市重大科技專項、交通部西部開發項目等在內的一批重要項目;發表論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發表在國際權威刊物上,論文被SCI、EI等收錄或引用數十篇次;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
劉忠:博士,教授,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交通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主要從事大跨徑橋梁施工控制、橋梁非線性與空間分析研究。在大跨徑拱橋幾何非線性、材料非線性分析及施工控制等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完成和承擔了多個科研項目先後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勵5項、發表論文30餘篇。
顧安邦:教授,博士導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主持和參加了十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技項目,在大跨徑橋梁的非線性分析、穩定分析和施工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各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三項,以及交通部「吳福——振華交通貢獻獎」和「茅以升橋梁大獎提名獎」,出版科技著作和教材五部,發表論文50多篇,指導碩士研究生22人, 協助指導博士生3人,並擔任虎門大橋、鵝公岩長江大橋、巫山長江大橋、奉節長江大橋的技術顧問,為橋梁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梁波: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交通部新世紀十百千第一層次人選,甘肅省高校跨世紀學科帶頭人,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省555創新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與岩土工學會理事、隧道及地下工程學會理事,國際土協會員。主持並參加國家和省部重大項目30餘項。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SCI檢索1篇,EI檢索9篇,一級學報20餘篇。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五項。參編教材三部,副主編教材一部。在高速鐵路中,率先提出了車—路垂向耦合系統的動力分析模型;在加筋土強度機理方面,率先提出了等效側向約束力模型;在可靠度理論方面,主要探討了非線性相關可靠指標改進、簡化計算方法及其應用。近年研究了區域性或特殊條件下部分土工結構關鍵工程技術問題。
向中富:男,教授、碩士導師. 1960年1月生,1983年畢業於重慶交通大學道橋系橋梁與隧道專業,工學碩士,現任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學院院長。重慶市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重慶市科技咨詢協會咨詢專家。向中富教授長期從事橋梁工程教學(主講「橋梁工程」、「高等橋梁結構理論」 等)、科學研究及技術咨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橋梁設計理論(特別是橋梁結構體系、結構分析、橋梁穩定性等)、橋梁施工及控制技術、橋梁診斷及加固改造等。近年來主持、參加完成10餘項橋梁工程研究課題,出版《橋梁施工控制技術》等專著、施工手冊2部,主、參編出版《橋梁工程》等教材、計算示例5部,發表論文20餘篇,獲省部級科技獎、教師獎3項。
徐林生:男,教授、博士後、博士生導師。1964年1月生,浙江桐鄉市人,同濟大學土木工程流動站出站博士後(師從中科院孫鈞院士),現為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岩土與地下工程系隧道與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長、中國公路學會隧道工程學會理事。作為項目主持和主研人員完成的國家、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達20多項,獲各級獎勵10項,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一部。目前主要從事岩土工程、隧道工程與地下結構工程、橋梁基礎工程、防災減災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王成:男,工學博士、教授。1962年9月出生,岩土與地下工程系主任,重慶市首屆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同行評議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橋梁結構、樁基礎結構、隧道圍岩結構、邊坡錨固結構等的損傷斷裂分析、缺陷及承載力研究,主持及主研縱橫向科研項目十多項,在《應用數學和力學》、《岩土工程學報》、《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工程力學》等多種學術刊物、國際及國內學術會議論文集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其中被國際三大檢索SCI、EI、ISTP收錄十餘篇次。目前指導各類碩士研究生10名,並協助後勤工程學院和重慶大學土木學院指導博士研究生各一名。
韓西:男,漢族,工學博士、博士後,教授。1964年12月生,重慶人,1985年7月參加工作,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學院教授,現任實驗教學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現為美國土木工程學會會員,全國高校製造自動化學會會員、重慶市公路學會會員、橋梁及隧道工程學科學術骨幹。主要研究領域為結構動力學、振動工程、結構分析、結構試驗檢測。先後負責或主研了17個科研項目的研究,其中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交通部重點科技項目,西部交通科技建設項目,重慶市科委項目,中國工程物理院科學技術基金項目,橫向科研項目及重慶交通大學基金項目共10餘項。在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三十篇,其中被EI收錄的論文6篇,被ISTP收錄的論文1篇,主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齒輪傳動耦合非線性振動沖擊雜訊的識別與控制」2002年獲教育部全國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
徐君蘭:女,教授。1936年2月21日生,1959年畢業於成都工學院橋梁與隧道工程本科專業。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教授級咨詢專家(重慶市科技咨詢協會)。長期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承擔過多項大跨度橋梁的科研工作, 編寫出版了多部橋梁工程方面的專著,在大跨懸索橋的設計理論和橋梁施工控制工程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應用於多座特大橋的設計施工中,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大跨橋梁的結構分析和工程式控制制。曾獲得省部級科學進步獎及優秀教學成果獎多項。已指導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十四人。 大跨徑橋梁設計理論與工程式控制制
本研究方向在國內很早就從事拱橋結構體系、設計理論及工程式控制制研究,具有堅實的基礎和雄厚的實力,並在鋼管混凝土拱橋、懸索橋和吊拉組合橋方面作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先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跨徑懸索橋結構體系研究」、交通部重點科研項目「大跨徑鋼管混凝土拱橋勁性骨架拱橋混凝土收縮徐變等非線形因素影響研究」、「邕寧大橋設計施工技術研究」、「虎門大橋施工控制研究」、「大直徑鋼管混凝土拱橋收縮、徐變特性研究」、「烏江PEC吊拉組合橋設計與施工研究」等。獲得國家一、二、三等獎各一項,省部級獎共10餘項,確保了世界最大跨徑的混凝土拱橋--萬縣長江大橋、亞洲最大跨度的中承式混凝土拱橋--廣西邕江大橋、第一座吊拉組合橋--貴州烏江大橋、最大跨徑的石拱橋--丹河大橋和廣東虎門大橋等順利建設。目前正承擔國家科技攻關引導項目「大型橋梁安全遠程實時監測成套技術開發示範」,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頂目「鋼管混凝土拱橋設計、施工及養護關鍵技術研究」和「大跨徑橋梁監測、加固、養護成套技術研究」。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有:(1)大跨徑橋梁結構體系研究;(2)大跨徑橋梁幾何、物理及溫度非線性分析;(3)大跨徑橋梁靜、動力穩定性研究;(4)大跨徑橋梁施工及工程式控制制研究;(5)大型橋梁建設和管養技術研究
混凝土橋梁結構行為與新技術研究
本研究方向結合我國橋梁建設的實際情況,就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無粘結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預彎預應力混凝土梁、橫張預應力混凝土梁的受載行為、設計理論及施工工藝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先後完成了國家科委攻關計劃「橫張預應力梁性能及工藝試驗研究」, 「無粘結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斜截面設計原理」、「無粘結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斜截面疲勞設計原理」,國家科委和交通部的重點科研項目、重慶市科委與重慶市交委等的科研項目,取得一批有特色、有檔次的科研成果。其中「橫張預應力混凝土」技術被國內知名專家鑒定為國際首創,並且已在渝長高速公路多座橋樑上成功應用,取得了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先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已獲得或公開的國家專利8項。本研究方向的成果整體處於國內先進水平,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該方向在橋梁結構抗震以及鋼混組合式橋梁結構設計取得了突出的進展,正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前期專項「大跨徑拱橋地震反應特性與減震控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跨徑拱橋地震反應半主動智能控制」,國家春暉計劃項目「鋼—砼結合梁橋設計與應用技術研究」等項目。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有:(1)預應力混凝土橋梁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2)鋼-混凝土復合結構性能及應用研究;(3)橋梁抗風與抗震;(4)舊危橋增強機理與加固維護新技術研究現代橋式及橋梁結構設計理論。
橋梁結構損傷機理與耐久性研究
本研究方向在「裂紋線場參量的應力強度因子求解方法和裂紋線場彈塑性分析方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權威刊物發表了十多篇論文,並數十次被國內外文獻所引用,提出了一種基於斷裂力學原理提出了具有超常承載力的復合鋼筋混凝土新結構,發表論文50多篇,被SCI、EI大量收錄,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近年來,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交通部重點項目、重慶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等十多個項目的研究。同時,在主要研究既有橋梁結構的損傷狀態、承載能力、使用性能等,該方向還針對橋梁結構中採用新結構、新材料、新技術的工程實踐日益增多,以及隨著大批橋梁進入老化期,開展橋梁結構的檢測、評估、加固、維修及健康診斷。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有:(1)橋梁結構狀態診斷和靜、動力性能評價模式研究;(2)結構損傷機理與橋梁衰變性態試驗研究;(3)混凝土橋梁的FRP、預應力FRP加固、增強技術研究;(4)橋梁防撞保護結構的災害防治技術研究。
橋梁深基礎及地下工程設計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
本研究方向立足於西部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從80年代就開始結合實際工程,解決橋梁基礎工程及地下工程建設中的設計及施工關鍵技術問題。本方向在樁基計算理論和計算方法研究方面已形成了自已的優勢和特色,提出了計算推力樁的綜合剛度原理和雙參數法及鑽(挖)孔灌注推力樁樁土參數的取值范圍,獲得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為交通部標准橋梁地基基礎規范修訂提供了重要依據;在岩體力學性能的基礎研究中,將斷裂力學和損傷力學原理應用於地下工程岩體力學行為研究,將彈塑性斷裂力學的裂紋線場分析方法首次用於研究岩體斷續節理的損傷與斷裂行為,取得若干創新成果,在《應用數學和力學》、《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岩土工程學報》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三大檢索收錄20多篇次。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有:(1)橋梁樁基設計理論研究;(2)樁-土共同作用機理研究及超長樁承載性能研究;(3)地下工程的施工技術評價以及環境災害風險分析;(4)特殊條件下岩土體的工程特性和本構關系試驗;(5)考慮基質吸力、應力路徑的土的力學性狀試驗;(6)特殊地質條件下(高原凍土、岩溶地區)道路、地下工程修建技術。
長大公路隧道設計理論與施工關鍵技術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岩石動、靜力學特性的理論研究為基礎,重點開展在特殊地質條件下的「公路隧道建設關鍵技術」、「長大公路隧道施工控制技術」、「長大公路隧道通風照明關鍵技術」以及「山嶺隧道爆破掘進的動態信息化施工技術」等四個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經取得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成果,並在國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等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三大檢索收錄25篇次,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7項。首次發現了岩溶區大斷面公路隧道圍岩變形超前釋放的基本規律以及隧道側面岩溶引起隧道偏壓現象;首次提出了隧道圍岩非確定性反演分析新技術,在岩溶區公路隧道圍岩穩定性研究方面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建立了岩石加、卸荷過程中聲-應力相關性理論模型以及岩體卸荷本構模型;提出了高地應力區岩爆形成機制和判據,建立了隧道工程岩爆特徵與防治措施的對應關系;提出了隧道圍岩穩定性分析中岩體斷裂力學和損傷力學模型;在凍土隧道回凍預測分析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創新性研究工作;開發了公路隧道送排式縱向通風、照明控制系統,編制了《公路隧道通風照明技術規范》。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有:(1)隧道工程地質超前預報、動態信息化施工技術研究;(2)隧道與地下工程施工系統力學問題研究和力學行為模擬;(3)隧道工程安全的智能控制及模擬數值模擬研究;(4)公路隧道結構缺陷測試及安全性分析;(5)長大公路隧道通風照明關鍵技術研究。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獲獎、專利、文章、著作) 序號 成果(獲獎、論文、專著、專利)名稱 獲獎名稱、等級,發表刊物,出版單位,授權國家,時間 1 萬縣長江特大跨(420m)鋼筋混凝土拱橋設計施工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年 2 低預應力度三鋼混凝土連續梁研究 重慶市科學技術二等獎2001年 3 用擴張卡爾曼濾波器有限元方法反分析隧道圍岩非確定性動態研究 重慶市科學技術一等獎2001年 4 萬縣長江公路大橋 第二屆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2002年 5 特大石拱橋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研究 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 6 鋼筋混凝土套箍封閉主拱圈加固拱橋成套關鍵技術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 7 洛陽至三門峽高速公路許溝特大橋設計、施工及其監控技術研究 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 8 橫張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研究 重慶市技術發明三等獎2003年 9 大跨徑斜拉橋穩定性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03年 10 大跨徑鋼管拱橋無支架吊裝技術研究 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 11 混凝土橋梁工程式控制制抗震能力和承載力測評方法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2005年 12 由立柱豎轉形成的八字拱橋的施工方法 發明專利證(ZL 00 1 30630.8) 13 設置隔離層和結合層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及施工方法 發明專利證書(ZL 00 1 13169.9) 14 設置透水濾漿隔離層和結合層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及施工方法 發明專利證書(ZL 01 1 07124.9) 15 一種高等級公路的修建方法 發明專利公報( CN 1205378A) 16 混張工藝製作的先張預應力混凝土構件 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 ZL 03 2 37674.X ) 17 The Method and Analysis of the Vertically Tensioned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EI) Structur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2004 Feb 18 Analytic Model of A Long-Span Self-Shored Arch Bridge(EI) 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 ASCE. 2002.01 19 Elastic-plastic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an eccentric crack loaded by two pairs of anti-plane point(SCI&EI)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03.7 20 A new reinforced concrete (RC) composite structure based on principles of fracture mechanics(EI) Damage and Fracture Mechanics VII 2003 21 General form of matching equation of elastic-plastic field near crack line for mode I crack under plane stress condition(SCI&EI)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01.10 22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Vehicle-Sub grade Model of Vertical Coupled System(SCI&EI)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1(1) 23 青藏鐵路的重要意義、技術難點及力學問題(EI) 第十三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特邀報告2004.9 24 Forecast Analysis for the Re-frozen of Feng Huoshan Permafrost Tunnel on Zing-Tibet Railway(SCI&EI) 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04,19(1) 25 《公路與橋梁抗洪分析》 人民交通出版社 26 《模糊數學在土木與水利工程中的應用》 人民交通出版社 27 《土力學》 同濟大學出版社 28 《預應力砼橋梁新技術探索與實踐》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9 《橋梁施工控制技術》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05 30 《川藏公路隧道高地應力與岩爆》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12

㈡ 要做關於橋(科普)的課題研究,求橋的分類、歷史,和一些著名的大橋。

中國古代橋梁形式多樣,在建築上極富特色。從結構與造型上可以分為拱式橋梁,世橋內索橋浮橋懸臂橋等古容代遺留下來的石拱橋數量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趙州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石拱橋也很有名,如金代建造的北京盧溝橋,明代建造的西江萬年橋,清代建造的頤和園十七孔橋。

㈢ 道路與橋梁工程畢業論文如何選題

道路與橋梁工程最好寫具體的項目或者技術,比如路面鋪裝工程、瀝青技術等等。之前也是苦於寫不出,還是學姐給的文方網,寫的《山區橋梁建設期多因素風險評估方法研究》,很專業的說

基於層次分析與灰色模糊理論的橋梁建設風險評估研究
模糊評判與灰色理論在橋梁建設方案優選中的應用研究
近代上海橋梁建設與城市發展——以蘇州河橋梁為中心
大型橋梁建設項目的鑒識工程制度與方法研究
大跨度連續剛構橋建設期風險分析研究
鄉村公路橋梁建設技術研究
橋梁工程建設風險評價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橋梁建設中有限單元法應用的研究
橋梁施工臨時結構安全評價研究
大型橋梁建設—運營期基於可靠度理論的安全評估模式研究
基於模糊多屬性群決策的橋梁建設方案比選應用研究
基於HSE的跨海橋梁工程施工風險評價方法研究
懸臂澆築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施工監控研究
考慮不同加固方法的橋梁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評價
西王莊大橋施工監控技術研究
基於全壽命的橋梁設計過程及其在混凝土連續梁橋中的應用
中外規范下大跨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結構設計的差異性研究
宋金橋梁研究
基於信息編碼模型的橋梁施工信息管理系統研究
高速鐵路大型橋梁結構健康監測與狀態評估研究
九地緣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競爭力評價及發展戰略研究
懸臂澆築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施工階段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
基於二維流場數值模擬的橋群河段通航影響研究
空間拱肋組合橋梁頂推施工技術研究
組合體系拱橋的受力性能分析
橋梁工程建設中對船撞橋的主動防禦措施研究
基於多Agent的大跨連續梁橋施工控制系統及其關鍵技術研究
基於全壽命思想的橋梁設計方法研究
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橋開裂的數值分析方法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品牌營銷策略研究
大跨徑連續剛構橋施工控制研究
大跨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施工監控分析
簡支梁橋安全評估方法研究
橋梁工程生命周期環境影響評價與成本分析集成方法研究
大跨度斜拉橋施工風險分析與對策研究
大跨徑橋梁的建設風險研究
橋梁施工風險管理方法研究
高速公路預制空心板結構性裂縫機理探討
基於成本控制的預制節段梁生產運輸方案決策研究

㈣ 賈金青的研究領域(研究課題)

主要從事結構工程、岩土工程及工程新材料的研究和開發應用。1993年提出了深基坑預內應力錨桿柔性支護容法並成功地用於實際工程中,該方法具有安全可靠、造價低廉、施工方便的優點,在全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研製的混凝土超早強劑(早強王)採用普通硅酸鹽水泥1天的抗壓強度比達到366%,可達到設計強度的90%以上,用於橋面修復6小時即可通車。作為主要起草人,編寫了《建築邊坡支護技術規范》、《岩土錨桿設計與施工規范》等3部國家標准;獲得了《一種基坑側壁的柔性支護方法》等3項國家發明專利;出版《橋梁工程設計計算方法及應用》、《鋼骨高強混凝土短柱的力學性能》及《深基坑預應力錨桿柔性支護法的理論及實踐》等3部專著;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主持參加了近百項縱向及橫向科研項目;主持完成了一百餘項大型深基坑、高邊坡及結構工程的設計、試驗與施工,解決了工程中大量疑難復雜的技術問題。

㈤ 高分急求:橋梁與隧道工程國內外研究情況及水平

你的這個問題問的太泛了,橋梁與隧道雖屬土木下的同一個二級學科,但在各版個學校都是分開的。權
土木是一個古老的學科,大多東西已經比較完善,就橋梁而言目前的科研前衛的方向有:
(1)抗風:同濟大學最厲害:項海帆、顧明、葛耀君等
(2)抗震:還是同濟:范立礎、李建中等;
(3)施工控制:西南、同濟:石雪飛、李喬、蒲黔輝等;
(4)振動方面:大連理工、北交:歐進萍、夏禾等;
還有很多,你可以看一些權威的期刊,如土木工程學報,或者土木比較強的大學的新聞,如清華、同濟、天大。
隧道方面北交、同濟的一些老師,以及石家莊鐵大的朱永泉等人都很厲害,他們一般大都代表學科的最前沿。

㈥ 急求研究性學習課件課題名為《橋梁的研究》

內容摘要 橋梁景觀是一新的學科領域, 由於橋梁工程設計行業的「胖」結構、「瘦」景觀現象,使我國橋梁景觀方面的設計研究偏於沉寂,為此對橋梁景觀學的意義、橋梁景觀的特點有必要進行了解,橋梁景觀的含義更是首當其沖。
本文為參加「第五屆全國道橋技術學術研討會」的交流論文,發表於《現代道橋技術新進展》
1.橋梁景觀釋義
景觀一詞最早是自然地理面貌的類型學概念,上世紀初德國地理學家施呂特爾(O.Schluter1872-1952)從自然與人文現象的綜合外貌角度來理解景觀,探索由原始景觀變成人類文化景觀的過程。人文因素的介入使景觀學產生突飛猛進的發展,也使人們認識到人的活動既然可以帶來景觀面貌的變化,這種變化若進行符合一定規律的控制與引導會使景觀朝符合人們意願的方向發展,這便促生了景觀設計的概念。但大地之景觀紛繁復雜,而各種類型景觀均有不同構成規律,因此在一些人類歷史發展中業已成熟或具有高度技術特徵的景觀營造領域如城市、建築還有橋梁、道路、大壩等行業,人們還是遵從習慣而不敢輕言之為景觀設計。但這並不能改變這些不同類型構築的人文景觀本質。
對橋梁造型進行符合美學規律的組織與優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橋梁結構規律的建築師的行為,到上世紀下半葉人們開始認識到橋梁的設計不僅僅要「關心自己」,同時還要「關心別人」,如關心橋梁對城市、大地的影響,關心橋梁的地標意義;景觀生態學更將橋樑上升到解決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種的生存與繁衍的高度,亦即橋梁還要「關心」生態環境等。這些問題均非橋梁美學所能涵蓋,而其綜合解決之道是對既懂得橋梁美學規律又深諳景觀科學構築規律的專業人員的需要。這便是橋梁景觀學的誕生基礎!美國學者Frederick Gottemoeller於上世紀九十代將Bridge與Landscape合成了一新的詞彙Bridgescape用於表述這種新的結合。
但人們對橋梁建設中景觀問題的關注卻較此為先。日本的本州——四國聯絡橋工程總長178km,如此超大規模的橋梁建設活動在人類歷史上還是首次。人們不得不慎思橋梁建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與干擾,也更希望新建的橋梁對所通過的歷史、文化及自然保護區域在關愛的同時還能成為一具有時代特點的新景觀。這使日本政府將橋位周邊環境保護和開發利用問題,與把發揮橋梁的觀賞功能和文化功能、「追求世界一流景觀」的目標鏈接為一體。類似的實踐活動為橋梁景觀設計在提供實踐平台的同時,也奠定了橋梁景觀學科的科學基礎。
我國對橋梁景觀的理解一般反映在「景觀」一詞的分解上,即「觀」橋與橋上觀「景」,兩者合成便為「景觀」。這種觀念有其歷史傳統。古典園林橋梁在「景」與「觀」方面便早有此獨到考慮,中國的風景園林更是深諳此道。我們說「景」與「觀」之關系確實反映了人、橋、環境的空間聯系,其寓意頗具中國特色,這是我們文化智慧的結晶!但這種觀念只有「與時俱進」地和景觀科學的構築理論結合才能產生具有更積極的尊重與改造自然意義。
2. 橋梁景觀學研究的意義
2.1 推動景觀設計在橋梁建設中的深化與體制化
改革開放二十年,我國建成了22.4萬座公路橋梁,但橋梁景觀設計還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發展成熟的以橋梁形式美為主導原則的水平。這完全不能適應物質文明大踏步前進的祖國對環境品質的更高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國家早在1994年便確定重大工程的環境一票否決制策略,而橋梁景觀設計對此無策應。
第二:橋梁景觀總是與地景、城市景觀相伴生,有時其復合景觀意義更大。如悉尼大橋與悉尼歌劇院的景觀伴生成為悉尼甚至澳大利亞的標志;武漢長江大橋與與龜蛇兩山的景觀伴生一直為武漢城市的驕傲等。注重本體景觀的傳統使我們忽視了景觀伴生。
第三:橋梁在城市格局中的戰略性地位使其夜景觀成為城市亮化的一重要組成。橋梁所處的濱水區域,其廣闊的視域是城市景觀的表達重點,橋梁夜景觀對於表現城市夜景觀的景深與空間層次有重要作用。這為傳統橋梁景觀設計所不包容。
第四:橋梁設計領域的「胖」結構、「瘦」景觀現象,不僅使橋梁景觀設計的研究偏於沉寂,且有關學科中的一些新方法也得不到結合。
第五:由於橋梁結構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新橋型不斷產生,這為橋梁景觀學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也為景觀設計創造新的舞台。探索新橋型的景觀表達,並使之與地域特色結合,成為橋梁景觀學研究的重要方面。
這些均為橋梁景觀學研究需要深化的方面,也是橋梁景觀設計需體制化的動因。
2.2 滿足社會對橋梁景觀的更高要求
橋梁景觀設計跟不上社會的要求,這是因為:
一 橋梁的大規模建設不僅意味著要耗費巨額社會資金,還反映出社會物質的頻繁互動對空間跨越的要求。橋梁已成為遍布城鄉的一道風景線,其景觀面貌作為一種現象便與物質文明掛鉤,使橋梁景觀有物質文明特性。
二 橋梁景觀因其巨大的體量及獨特的造型成為城市居民的驕傲,在蘊涵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同時還表達出一種對社會制度、人類力量的謳歌。此外橋梁景觀還有一種作為地理溝通的意味,亦即所謂「紐帶」的戰略意義,這使橋梁景觀往往成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橋梁景觀有精神文明寓意。
三 橋梁景觀除以其流暢的形態、簡約的造型、大空間的跨越產生巨大物質景觀的震撼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現出的人類自我價值的實現又使橋梁橫生出文化景觀的韻味。
上述諸點使各地政府或投資商對橋梁景觀的營造更為傾情,也是社會意識超前的原因。這是橋梁景觀設計研究的壓力,也是橋梁景觀學發展的動力!
2.3 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觀意義
我國不少城市、鄉鎮因橋而名。大多城市幾乎都有與橋有關的地點、街區或行政區劃稱謂。這里既有橋梁景觀的歷史沉積也有現代橋梁景觀的功勞。這是橋梁景觀對城市的地標作用。無論江河湖海上的水橋、城市立交之旱橋或高速公路互通,他們一般均處在城市或區域的結構要害,這使橋梁對城市或區域形象的塑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國的橋梁之橋型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如50年代木橋,60一70年代拱橋,80年代梁橋,90年代斜拉橋,20世紀末懸索橋、立交橋。每個時代的橋型高潮均是其結構技術突飛猛進的結果。橋梁結構技術的科技特徵及結構技術的不斷更新使橋梁景觀有深刻的時代烙印。由於橋梁在城市中的戰略性地位,其時代特徵又會感染城市,從而產生以點擊面,一倆撥千斤的作用。
橋梁所跨之處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間環境均有其特指性,與特指的周邊空間環境的配合使橋梁景觀有機地溶於環境,也使為人熟知的環境空間與有發展寓意的橋梁景觀間蘊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觀伴生。橋梁與城市的伴生使其復合景觀成為標榜城市獨特性、唯一性的象徵,同時也是橋梁景觀地域性的表現。
2.4 對橋梁建設提供景觀方面的理性決策參考
我國橋梁景觀設計還無相應的技術規范,這使橋梁景觀的思考缺乏科學依據。在橋梁設計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景觀僅為結構後的包裝或結構關系的美學調整。橋梁景觀學研究除力圖揭示更多的橋梁景觀發展的新趨勢,還從政治、經濟、技術、環保等方面綜合考量以便整理出景觀設計原則,使決策或方案深化有據可依.
3. 橋梁景觀的特點
3.1橋梁景觀的技術美學特性
橋梁不能為絕對的美學而景觀。其首先是解決通行功能並在技術可能與經濟之間優化。這是橋梁設計規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橋梁景觀設計必須符合橋梁功能、技術、經濟要求,並以此為原則對景觀構成元素進行美學調整。如橋型的美學比選,橋體結構部件的比例調整,橋梁選線與城市或大地景觀尺度的和諧,橋梁的防護塗裝與城市整體色彩中的聯系等。橋梁景觀的這種以功用與技術為重的特點即為其技術美學特性。但當景觀價值有明顯優勢而功能得以滿足、技術也可行的情況下,有時經濟因素還可向後靠。如風景區的橋梁或城市結構要害之橋梁等。因此橋梁景觀設計的某些關聯域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其位次會有不同。
3.2橋梁景觀的時代性
如前所述,我國的橋梁之橋型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時代性有一層重要含義既是「新」,如新事物、新發展、新現象、新景觀、新知識、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達出時代寓意。橋梁結構技術的科技特徵及結構技術的不斷更新是使橋梁景觀產生深刻時代烙印的主導因素。由於橋梁在城市中的戰略性地位,使橋梁景觀成為城市中的視覺識別要點,這就使橋梁景觀對時代的表述延伸至城市。因此把握好橋梁景觀的這種特點並恰如其分在城市中發揮是我們在橋梁景觀設計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3.3橋梁景觀的地域性
橋梁的空間跨越使交通立體化,而橋梁所跨之處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間環境均有其特指性,橋梁與特定地點的地形、地貌配合成為橋梁景觀設計需重點考慮的方面。與特指的周邊空間環境的配合使橋梁景觀有機地溶於環境,也使為人熟知的環境空間與有發展寓意的橋梁景觀間蘊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觀更新意義,景觀更新中的繼承與發展是其地標作用的深層次原因。橋梁與城市的伴生使其復合景觀成為標榜城市獨特性、唯一性的象徵,象延安大橋與寶塔山、布魯克林橋與曼哈頓,這也是橋梁景觀地域性的表現。

[參考文獻]
1.唐寰澄 《橋梁美的哲學》 鐵道出版社 2000
2.樊凡 《橋梁美學》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7
3.Frederick Gottemoeller, Bridgescape: The Art of Designing Bridges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8.
4.Henry Petroski, Engineers of Dreams: Great Bridge Builders and the Spanning of America, Vintage Books USA ,1996.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