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漢英語言對比課題

漢英語言對比課題

發布時間: 2021-03-06 12:21:45

㈠ 求助漢英語言對比概論課後答案

翻譯教學和來研究的經驗表明,翻譯理源論與技巧必須建立在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對比分析的基礎之上.英漢互譯的幾項基本原則和技巧,如選詞(Diction)、轉換(Conversion)、增補(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復(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變換(Variation)、倒置(Inversion)、拆離(Division)、綴合(Combination)、闡釋(Annotation)、濃縮(Condensation)、重組(Reconstruction),以及時態、語態、語氣、習語、術語等的譯法,都集中地體現了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特點.
第一節 綜合語與分析語(Synthetic vs. Analytic)

㈡ 關於英漢語言對比分析的論文

漢語言文化差異的對比
一、 英漢語句差異
(一 )英漢詞彙現象對比
1 .意義差異「 英語是綜合型語言 ,詞化程度相當高 ,即在英語詞彙中存在大量分析型語言 (如漢語要用一個短語甚至一個句子才能表達單個詞 )。 」 [ 2 ]譯者熟練掌握英語的這種特點 ,就可以使譯文簡潔。英語中有不少單個動詞隱含著「make +賓語 +補語 」 的意思 ,「v . + adv」 ,「v . + like」 「v .+with」 這些復雜的意思。英語一個動詞 ,漢語要用一個短語片語來表達。如果在漢譯英中正確運用這種動詞 ,就簡潔多了。由於名詞尤其是抽象名詞大都是從動詞或形容詞派生來的 ,而很多動詞或形容詞都有自己習慣的主語或並與之搭配 , 因此單個抽象名詞隱含一個主謂或動賓結構的內容。
2 .詞類差異
「 英漢語言的最大差異之一便是體現在動詞的運用上 」 [ 3 ]。漢語動詞靈活多變 ,表現力極強。沈家煊認為 ,漢語在句法上遵循時間順序的相似原則 ,這是因為漢語缺乏形態變化而採用直接映照的方法。 [ 4 ]漢語句序體現認知次序 ,多述謂成分線性排列。因此「 漢語中動詞使用頻率遠比英語為高。 」 [ 5 ] 在表達一些復雜的思想時 ,漢語往往藉助動詞 ,按時間順序逐步交待、 層層鋪開 ,給人以舒緩明快的感覺。從使用方法上來看 ,漢語動詞的連用和疊用非常普遍 ,而在英語中習慣用非謂語動詞形式。例如:他出去迎接媽媽。He went out t o meet hismother . (漢語後一個動詞在英語中變成不定式 )英語句子中 ,主要採用主謂結構。由於句中的謂語動詞受動詞形態變化的約束 ,句子中一般只能有一個謂語 ,它是句子的軸心。然後借用名詞來表達 ,而名詞之間則使用介詞加以串通。所以英語中名詞與介詞等詞類占優勢。下例中英語中的名詞、 介詞等只能譯成相應的漢語動詞:He cried at the news . 聽到這個消息他哭了。此外還有搭配方面的差異等。
(二 ) 英漢句法現象對比
1 .句型差異 英語表達常呈「 濃縮性現象 」 ,漢語表達常呈「 展開性現象 」 。 「 由於英民族常取『濃縮型 』 的思維方式 ,喜歡將眾多的信息靠多種手段集中於一個單位加以思考 ,因而表達時往往傾向於取較低的句法單位。 」 「 而漢民族往往更趨向於把問題層層鋪開 ,用節節短句逐點交代。 」 [ 6 ]因此 ,英語多用長句 ,而漢語中短句占優勢。例如:We have achieved an extraordinary technol ogical capabil2ity which enables us t o seek out uni maginably distant civiliza2ti on even if they are no more advanced than me . (我們已經具備了一種非凡的技術能力 ,這種技術能力使我們搜索到無比遙遠的文明世界 ,即使他們和我們一樣不先進。 )英語表達復雜的意思時 ,偏愛藉助連接詞 (如上句中的 which、 even if )用長句連貫地加以表達。而漢語言則相反 ,側重於用短句。如上例中 ,把一個長句分解成三個短句 ,使整個句子節奏分明 ,脈絡清楚 ,正所謂「 大珠小珠落玉盤 」 。因此長句和短句的習慣差異在我們平時的翻譯中要加以注意。
2 . 英漢句序差異 英語和漢語復合句中主句和從句之間的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不完全相同。彭宣維統計表明 ,在主從關繫上 ,英語中的因果、 條件、 假設以及時間狀語從句的位置比較靈活 ,「 在這一點上比漢語的表達手段多出近一倍。 」 [ 7 ]但是 ,「 復合結構中從句在前 ,主句在後仍是漢語復合句的典型順序。 」 [ 8 ]為此 ,彭宣維對漢語的主從復合句 (包括時間、 方式、 條件、 原因等 )的分布進行了統計 ,結果表明 , 漢語基本上是按「 從句 -主句 」 的方式組織。如:Please tellme when you have a p r oblem. 如有問題 ,請給我打電話。
二、 英漢語言思維差異
歸根到底 ,上述詞句間的差異源於語言主體間的思維差異。 「 思維方式的差異 ,正是造成語言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 [ 9 ]翻譯的過程 ,不僅是語言形式的轉換 ,更是思維方式的變換。
(一 ) 形合思維與意合思維 「 英語句子結構比較緊湊 ,句子內部連接之處 , 一般都要用具體的詞語來體現 ,也就是王力先生所說的『形和 』 。 」 「 漢語句子結構比較鬆散 , 連詞用得不多 ,但意思是連貫的 ,這就是王力先生所說的『意和 』 。 」 [ 10 ]形合和意合是分析思維和綜合思維的各自具體表現。「 形合 」 就是主要靠語言本身的結構手段來表達意思;「意合 」 主要靠句子內部邏輯關系來表情達意。英漢兩種語言形合、 意合思維的差異對翻譯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 ) 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差異 中運用抽象詞的頻率大大高於漢語。漢語用具體詞表達的事情 , 英語中往往用抽象詞:黛安娜代表了熱情 ,責任 ,風度和美麗。Diana was theessence of compassi on, of ty, of style, of beauty .現代漢語中抽象詞的使用也大增 ,如以「 性 」 、 「觀 」 、「 化 」 等結尾的詞 ,例如:科學性、 榮辱觀、 園林化等。 (三 )被動思維與主體思維的差異英語中凡是不必說出主動者 ,或者為了使方便、 敘述客觀、 語氣委婉等往往都是用被動語態 ,所以被動語態極其常見。相比之下 ,漢語的被動語態使用范圍窄得多 ,而主動語態用得多。
三、 英漢文化差異
沃爾夫的語言相對論認為語言類型的不同影響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 11 ]反過來說 ,一種語言的詞語數量的多寡和語義所指往往因文化不同而異。在語言的形成發展過程中 ,由於語言客體的區別和語言主體心理思維的不同 ,表現在語言中必然出現某種差異甚至沖突對立 ,這種語言體現在心理上的差異即是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滲透在兩個語言形式的各個方面 ,在語音、 詞彙、 語句、 篇章等方面都各有表現。 (一 )英漢文化有部分重疊 「 語言的不同層次和相當層次的語言單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蘊含內容 ,其中詞是文化蘊含內容的核心。 」 [ 12 ]這種情況首先體現在概念詞語上。英語在概念上加以明確區分的實體 ,在漢語文化可能不加區分 ,反之亦然。英漢兩種語言概念劃分很少有完全一致的 , 這就給翻譯帶來了很大困難。親屬稱謂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英語的 uncle就可以指漢語的伯、 叔、 舅、 姑父、 姨父任何人。漢語的區分較英語細致得多。 (二 )英漢文化空缺「 以別的語言為參照 , 任何一種自然語言的詞彙場中都可能有『 詞彙空缺 』 。 」 [ 13 ]所謂空缺 (文化上的 ) ,是指有些表達方式是一國所獨有而別國沒有。這種空缺在詞語的使用上顯得尤為突出。英語和漢語的俗語、 諺語、 成語、 禁忌語、 委婉語所呈現出來的文化差異就更大了。 (三 ) 中英文化沖突 所謂文化沖突 ,有兩種情況: (1)有些表達方式 ,一種語言有另一語言也有 ,但涵義剛好相反。 (2)含義相同的內容在兩種語言表達方式上截然相反。正如柯平所說:「 翻譯理解中最大的危險在於原語和譯語里有一些貌合神離的假朋友 ,它們的指稱意義相同 ,但語用意義 (主要是喻義 )完全不同 ,甚至正好相反。 」 眾所周知的一個例子就是 pull one』 s leg (開玩笑 ) ,它的含義並不是「 拉某人的腿 」或「 拖後腿 」 。「 觀察事物的視點不同是造成英漢文化沖突的另一個原因 」 。 [ 14 ] 如英語說 beat the enemy,漢語是戰勝 (或戰敗 )敵人;英語 fight fires在漢語變成了「 救火 」 。由此可以看出 ,在互譯中英文作品時一定要把握詞語的文化內涵 ,出現文化沖突時切忌直譯 ,否則 ,將嚴重損害原作的內容和精神。
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影響翻譯的准確與否 ,因此 ,在翻譯中必須深度挖掘詞句所要表達的真實意思 ,高度重視語言差異 ,包括語句差異、 思維差異以及不同方面不同層次間的文化差異。

㈢ 為什麼要進行英漢語言對比研究

為什麼要有各種行來業呢?我覺得只有源農業就行了啊,大家種地有吃的就行了啊、
但是大家不滿足,還想吃到歐洲的食物,所以就要有運輸業,為了造汽車就要有製造業,工業,服務業,還要有教育業,人還想聽歌,看電影,又有電影業,,,,,

㈣ 英漢語言對比研究的介紹

《英漢語言對比研究》是2002年07月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㈤ 求一篇關於英漢語言差異的文章,最好是從某一方面入手,中英文皆可。

英漢語言對比

翻譯教學和研究的經驗表明,翻譯理論與技巧必須建立在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對比分析的基礎之上。英漢互譯的幾項基本原則和技巧,如選詞(Diction)、轉換(Conversion)、增補(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復(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變換(Variation)、倒置(Inversion)、拆離(Division)、綴合(Combination)、闡釋(Annotation)、濃縮(Condensation)、重組(Reconstruction),以及時態、語態、語氣、習語、術語等的譯法,都集中地體現了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特點。

第一節 綜合語與分析語(Synthetic vs. Analytic)

形態變化、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三大手段。
綜合語的特徵是運用形態變化來表達語法關系。拉丁語、德語及古英語等都屬於這類語言。
分析語的特徵是不用形態變化而用語序及虛詞來表達語法關系。漢語就是典型的分析語。

一、英語有形態變化,漢語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
所謂形態變化,即詞的形式變化,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1、構詞形態,即起構詞作用的詞綴變化(affixation),包括大量的前綴(prefix)和後綴(suffix)。
He moved astonishingly fast.
He moved with astonishing rapidity.
His movements astonished us by their rapidity.
His rapid movements astonished us.
2、構形形態,即表達語法意義的詞形變化。
二、英語詞序比較靈活,漢語詞序相對固定。
形態變化與詞序有密切的關系。形態變化越多的語言,詞序越靈活,反之亦然。漢語是典型的分析語,詞沒有形態標志,位置不能隨便移動,詞語之間的關系主要通過安排詞序及使用虛詞來表達。英語屬綜合-分析語,詞序不如拉丁語靈活,但也不如漢語固定。英語的語法意義可以通過詞序或虛詞來表達,在許多情況下也可以用形態標志來表示。
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
由於貴國政府的提議,才得以這樣快地重新實現訪問。這使我感到特別高興。
三、英漢兩種都有大量的虛詞,但各有特點。
四、英語是語調語言,漢語是聲調語言。

第二節 聚集與流散(Compact vs. Diffusive)

英語句子有嚴謹的主謂結構,這個結構通常由名詞性短語(NP)和動詞性短語(VP)構成。主語不可或缺,謂語動詞是句子的中心,兩者協調一致(S-V concord),提綱挈領,聚集各種關系網路(connective-nexus)。因此,英語句子主次分明,層次清楚,前呼後應,嚴密規范,句式呈「聚集型」(compactness)。
英語的主語和謂語動詞搭配,形成句子的核心(kernel),謂語動詞控制句子主要成分的格局。句子盡管錯綜復雜,千變萬化,但根據謂語動詞的類別和特徵,都可以把英語的主謂結構歸結為五種基本句型,即,SV,SVP,SVO,SVOO,SVOC:
英語句子復雜而不流散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句子成分之間或詞語之間必須在人稱、數、性和意義等方面保持協調一致的關系(concord或agreement)。這一原則包括以下三方面:
1、 語法一致
2、 意義一致
3、 就近原則
英語句子成分之間這種協調一致的原則,使句子結構受到形態的約束,因而句式嚴謹、規范、刻板,缺乏彈性。
相比之下,漢語的主謂結構要復雜得多。主語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可有可無:它既可表示施事、受事,也可表示時間、地點;既可用名詞、動詞,也可用形容詞、數量詞;句子既可以沒有主語,也可以省略主語,還可以變換主語並予以隱含。
漢語不受形態的約束,沒有主謂形式協調一致的關系,也就沒有這種關系可以駕馭全句。漢語主謂結構具有很大的多樣性、復雜性和靈活性,因而句式呈「流散型」(diffusiveness)。
漢語句式的多樣化還表現在,有整句,也有大量的零句。整句有主謂結構;零句沒有主謂結構,由詞或片語構成。零句是漢語的基本句型,可以作整句的主語,也可以作整句的謂語。整句由零句組成,因而復雜多樣,靈活多變。整句與零句混合交錯,組成了流水句。呂叔湘先生曾指出,「漢語口語里特多流水句,一個小句接一個小句,很多地方可斷可連。」這些句式流瀉鋪排,主謂難分,主從難辨,形散神聚,富有節奏,不僅常見於口語,書面語也不乏其例。
After the boats large and small had moored, all lit tiny oil lamps and fixed up mat canopies. Rice was boiled in iron cauldrons over fires in the stern, and once this was cooked the vegetables were fried in another pan of sizzling oil. When the meal was ready, everyone aboard could wolf down three or five bowls. By then it was dark.
河面大小船隻泊定後,莫不點了小小的油燈,拉了蓬。各個船上皆在後艙燒了火,用鐵鼎罐煮飯,飯燜熟後,又換鍋子熬油,嘩的把蔬菜倒進熱鍋里去。一切齊全了,各人蹲在艙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滿後,天已夜了。

第三節 形合與意合(Hypotactic vs. Paratactic)

所謂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詞語或成分之間用語言形式手段(如關聯詞)連接起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英語造句主要採用形合法(Hypotaxis)。
所謂意合,指的是詞語或分句不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句中的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通過詞語或分句的含義表達。漢語造句主要採用意合法(Parataxis)。

一、英語的形合法
英語造句常用各種形式手段連接詞、語、分句或從句,注重顯性接應(overt 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結構完整,注重以形顯義。英語句中的連接手段和形式(cohesive ties)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用得十分頻繁。
1、關系詞和連接詞。關系詞包括關系代詞、關系副詞、連接代詞和連接副詞。連接詞包括並列連詞和從屬連詞。
2、介詞(286)。
3、其他連接手段,如形態變化形式,包括詞綴變化,動詞、名詞、代詞、形容詞和副詞的形態變化(如性、數、格、時、體、語態、語氣、比較級、人稱等)及其保持前後一致的關系(grammatical and notional concord),廣泛使用代詞以保持前呼後應的關系,以及使用「it」和「there」作替補詞(expletives)起連接作用等等。
二、漢語的意合法
漢語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連接手段,注重隱性連貫(covert coherence),注重邏輯事理順序,注重功能、意義,注重以神統形。沒有英語所常用的那些關系代詞、關系副詞、連接代詞和連接副詞;介詞數量少(30),大多從「動詞」借來。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詞語之間的關系常在不言之中,語法意義和邏輯聯系常隱含在字里行間。漢語的意合法往往採用以下手段:
1、語序。漢語的許多主從復句,雖然不用關聯詞,形式類似並列復句,但分句含義卻有主有次。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2、反復、排比、對偶、對照等。這些句式詞句整齊、勻稱,往往不用關聯詞。
As you sow, so will you reap.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3、緊縮句。這類意合句式是由復句緊縮而成的。
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 不到黃河心不死。
4、四字格。四字格是漢語里廣為運用的語言形式。呂叔湘指出,「2+2的四音節是現代漢語里的一種重要的節奏傾向。」
Befriend those far away while attacking those nearby. 遠交近攻。
Move forward, or you』ll fall behind. 不進則退。
英語注重形合,注重結構、形式,常常藉助各種連接手段,因而比較嚴謹(preciseness);漢語注重意合,注重功能、意義,常常不用或少用連接手段,因而比較簡潔(conciseness)。英譯漢時,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結構、形式,才能確定句子的功能、意義;漢譯英時,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功能、意義,才能確定句子的結構、形式。
王力,「西洋語的結構好象連環,雖則環與環都聯絡起來,畢竟有聯絡的痕跡;中國語的結構好象無縫天衣,只是一塊一塊的硬湊,湊起來還不讓它有痕跡。西洋語法的硬的,沒有彈性的;中國語法是軟的,富於彈性的。」英語是「法制」的語言,漢語是「人治」的語言。

第四節 繁復與簡短(Complex vs. Simplex)
從屬結構(subordination)是現代英語最重要的特點之一。F. Crews認為,「Subordination,the placing of certain elements in modifying roles,i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writing.」從句和短語可以充當句子的主要成分和從屬成分。從句可以層層環扣,短語往往不短,書面語句子常常顯得又繁又長(long-winded),有的句子可長達100至200個單詞,甚至長至整個大段。現代英語雖然不太常用特長的句子,但包孕式的復合句(complex sentences with embedded clauses)仍很常見,因而句子仍然具有一定的長度。據統計,專業作者寫的句子平均長度為20個詞,受過教育的人寫的句子平均長度為25個詞。總的看來,英語句子比較漢語句子要長得多。
漢語常用散句、松句、緊縮句、省略句、流水句或並列形式的復句(composite sentences),以中、短句居多,最佳長度為7至12字。書面語雖也用長句,即使字數較多結構較復雜,但常用標點把句子切開,與英語相比,還屬短句。那些沒有標點符號的、一氣呵成的類似英語的那種長句,在漢語里是不正常的。漢語句子多數為結構簡化,無拖沓盤錯之感,「甚至有些西洋人看見了中國作品的譯文,覺得簡短可愛。」
英語注重形合,句子結構可以藉助各種連接手段加以擴展和組合,形成紛繁復雜的長句;漢語注重意合,少用甚至不用連接詞語,因而語段結構流散,但語意層次分明。
英、漢修辭學都主張長、短句交替和單、復句相間。過分使用長句或短句都會產生單調感(monotony).
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門口放著一堆傘,少說也有十二把,五顏六色,大小不一。
Can you answer a question which I want to ask and which is puzzling me?
我有一個問題弄不懂,想請教你,你能回答嗎?

第五節 物稱與人稱(Impersonal vs. Personal)
英語較常用物稱表達法,即不用人稱來敘述,而讓事物以客觀的口氣呈現出來。
漢語則較注重主體思維,這種思維模式以「萬物皆備於我」作主導,往往從自我出發來敘述客觀事物,或傾向於描述人及其行為或狀態,因而常用人稱。當人稱可以不言自喻時,又常常會隱含人稱或省略人稱。
漢語重人稱,英語重物稱,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如何使用主語和動詞這兩方面。
一、英語常用非人稱主語,漢語常用人稱主語。
The sight of the big tree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一看到那棵大樹,我便想起了童年的情景。
A great elation overcame them. 他們欣喜若狂。
二、英語常用被動式,採用物稱表達法;漢語常用主動式,採用人你、泛稱或隱稱表達法。
Wrongs must be righted when they are discovered. 發現了錯誤,一定要改正。

第六節 被動與主動(Passive vs. Active)

被動語態在英語里是一種常見的語法現象。英語有過分使用被動語態的傾向,正式文體尤其如此。英、美語言學者都主張多用主動語態,不要濫用被動語態。
英語的結構被動句(syntactic passive)遠比意義被動句(notional passive)多。一般來說,絕大多數的及物動詞和相當於及物動詞的短語都有被動式。意義被動式,即用主動的形式表達被動的意義,在英語里比較少見。
盡管英語的被動意義有時可以不用被動式來表達,但總的說來,英語常用結構被動式,少用意義被動式。與此相反,漢語則常用意義被動式,少用結構被動式。形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一、漢語被動式的使用受到限制。
The ceremony was abbreviated by rain. 因為下雨,儀式進行地很簡單。
Language is shaped by, and shapes, human thought.
人的思想形成了語言,而語言又影響了人的思想。
二、使用受事主語(Receptor subject)導致大量的「當然被動句」。
Last night I was covered up with two quilts. 作晚我蓋了兩條被子。
三、當不需要或不可能說出施事者的時候,漢語可以採用無主句或主語省略句來保持句子的主動形式。
四、當施事者難以指明時,漢語還可以採用通稱(generic person)或泛稱如(「人」、「有人」、「人們」、「大家」、「人家」、「別人」、「某人」等)作主語,以保持句子的主動形式。
五、當不便使用被動式時,漢語可採用某些轉換式來表達被動意義。
1、處置式(即「把字式」或「將字式」),表示施事對受事的處置或支配行為。
2、「為……所」式,是較古的被動式,與現代的被動式結合,即為「被……所」。
3、「是……的」式,即表示狀態的靜句,通常可以與表示動作的動句互相轉換。
4、「……的是」式,一般可以與「是(由)……的」式互相轉換。
He was received by a secretary. 接見他的是一位秘書。
5、「……加以/予以」式,組成倒置的動賓結構。
This quest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next chapter.
這個問題將在下一章加以討論。
六、漢語,尤其在古漢語中,其動詞兼有「主動」和「被動」兩式於一體,如:「瑜下城十餘,不下者三城耳。」句中之動詞「下」,就兼有「攻下(主動)」和「被攻下(被動)」兩式。

第七節 靜態與動態(Stative vs. Dynamic)

英語傾向於多用名詞,因而敘述呈靜態(stative);漢語傾向於多用功詞,因而敘述呈動態(dynamic)。
英語的靜態傾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名詞化(Nominalization)是英語常見的現象。
名詞化主要指用名詞來表達原來屬於動詞(或形容詞)所表達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詞來表達動作、行為、變化、狀態、品質、情感等概念。
運用名詞化表達法(nominal style)可以使敘述較為准確,貼切,但也會使語言抽象、難解。
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
醫生迅速到達,並非常仔細地檢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復了。
二、用名詞表示施事者(Agentive noun),以代替動詞。
英語除了用抽象名詞表示行為和動作(如realize→realization, complete→ completion)等概念外,還常用含有行為和動作意義的普通名詞代替動詞。大量由動詞派生(如以-er或-or結尾)的名詞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來動詞的意義。
You』re all clock-watchers today! 你們今天老是看著鍾表等待下班啊!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他能吃能睡。
I used to be a bit of a fancier myself. 我過去常常有點喜歡胡思亂想。
Since he lost his job, he』s been a loner. 他失業以後,就很不合群了。
You must be a very bad learner, or else you must be going to a very bad teacher.
你一定很不善於學習,要不然就是教你的人很不會教。
三、用名詞代替形容詞,構成標題式短語(Headline phrase)。
報刊標題為了節約版面,盡量略去虛詞和其他次要的詞,把具有刺激性的詞語(stimulating words)擠壓在一起,因而名詞連用便成了一種「free-and-easy habit」,如:gold reserve, generation gap。
四、名詞優勢造成介詞優勢。
介詞前置於名詞或名詞性詞語,由於英語多用名詞,必然也要多用介詞,因而產生了介詞優勢。隨著英語大量廢棄名詞和形容詞的形態變化,介詞便取而代之,起了某些形態變化的作用。介詞優勢與名詞優勢結合,使英語的靜態傾向更為顯著。如:behind him, for Chicago, with these words, in operation.
The machine is in operation. 機器正在運行。
五、動詞的弱化與虛化。
英語里最常用的動詞正是動作意味最弱的動詞——to be,其各種形式(包括must be,may be,should have been等都缺乏動態感,由「it」或「there」與「be」構成的句式,其靜態意味更加明顯。
六、用形容詞或副詞表達動詞的意義。
英語常用動詞的同源形容詞與弱化動詞相結合的方式表達動詞的意義。
英語里表示心理或生理感覺的形容詞以及其他形容詞也常常與弱式動詞構成系表結構,表達相當於動詞的意義。
The doctor felt sympathetic with his patients. 醫生同情他的病人。
英語還常用副詞來表達動詞的意義。
例:Down with the old and up with the new.
總之,英語常常通過動詞的派生、轉化、弱化和虛化等手段,採用非動詞的形式(如名詞、介詞、形容詞、副詞等)表達動詞的意義,因而表達呈靜態。

與此相比,漢語則傾向於多用動詞,其動態傾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動詞連用是漢語常見的現象。
漢語連動式和兼語式句子都包含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詞。連動式、兼語式、把字式和被字式這四個句式還常常互相包孕套用,構成各式各樣的多動詞謂語句。
二、動詞(或動詞片語)可以充當漢語句子的各種成分。
漢語動詞及動詞片語,包括連動式片語、兼語式片語,無需改變形式就可以充當句子的各種成分。如此一來,漢語句子就顯得到處都有動詞了。
三、漢語動詞常常重復或重疊。
漢語動詞的重復或重疊,以及與此相關的句式排比或對偶,可以明顯地加強漢語動態感的表現力。英語動詞一般不能重疊,也較少重復,甚至常常在需要重復的地方省略。相比之下,漢語動詞出現的頻率就高了。

第八節 抽象與具體(Abstract vs. Concrete)

英語的名詞化往往導致表達的抽象化。英語的抽象表達法(method of abstract diction)主要見於大量使用抽象名詞。這類名詞涵義概括,指稱籠統,覆蓋面廣,往往有一種「虛」、「泛」、「暗」、「曲」、「隱」的「魅力」,因而便於用來表達復雜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緒。
抽象表達法在英語里使用得相當普遍,尤其常用於社會科學論著、官方文章、報刊評論、法律文書、商業信件等文體。這種表達法得以流行,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一、抽象思維被認為是一種高級思維(superior mind),是文明人的一種象徵(mark of civilized man)。
二、抽象詞語意義模糊,便於掩飾作者含混(cloudy)或真實的思想,以迎合某種表達的需要,因而也得以流行。
三、英語有豐富的詞義虛化手段,這就大大方便了抽象表達法的使用。
與英語相比,漢語用詞傾向於具體,常常以實的形式表達虛的概念,以具體的形象表達
抽象的內容。這主要是因為漢語缺乏象英語那樣的詞綴虛化手段。漢語沒有形態變化,形式相同的詞,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還可以是形容詞或其他詞類。名詞從形式上很難辨別出「具體」或「抽象」。
漢語往往採用如下的手段來表達英語的抽象詞義:
一、用動詞取代抽象名詞。英語大量的行為抽象名詞(action-nouns)表示行為或動作意義,由這類名詞構成的短語往往相當於主謂結構或動賓結構。漢語若用相應的名詞表達,往往顯得不自然、不通順。在英漢轉換中,漢語可充分利用其動詞優勢,以動代靜,以實代虛。
He had surfaced with less visibility in the policy decisions.
在決策過程中,他已經不那麼拋頭露面了。
二、用范疇詞(category words)使抽象概念具體化。范疇詞用來表示行為、現象、屬性等概念所屬的范疇,是漢語常用的特指手段。
He spoke with firmness, but his face was very sad and his eyes at times were dim.
他講話時,態度堅定,但面帶愁容,時而眼神暗淡。
三、用具體的詞語闡釋抽象的詞義。英語抽象詞的涵義比較籠統、概括、虛泛,在漢語里往往找不到對應的詞來表達,這時常常要藉助具體的詞語來解釋其抽象的詞義。
The stars twinkled in transparent clarity. 星星在清澈的晴空中閃爍。
四、用形象性詞語使抽象意義具體化(figuration)。漢語雖較缺乏抽象詞語,但形象性詞語(如比喻、成語、諺語、歇後語等)卻相當豐富。漢語常常藉助這類生動具體的詞語來表達英語抽象籠統的意義。
He waited for her arrival with a frenzied agitation.
他等著她來,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

第九節 間接與直接(Indirect vs. Direct)

英語的表達傾向於間接、婉約,而漢語的表達則傾向於直接、明快。這一差異主要見於英語比漢語更多地使用委婉、含蓄和迂迴的陳述方式。
一、委婉(Euphemism)
委婉說法是用一種比較間接的方式來談論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使用委婉語常常是為了迴避或掩蓋某些嚴酷的社會現實,或為了防止「出語傷人」,避免「有失體統」,以顯得文明禮貌。英語和漢語都有委婉語,常見於表達有關不雅、不潔、令人生畏、令人討厭、羞於啟齒等的人或事物。
二、含蓄(Implicitness)
英、美民族富於幽默,因此他們在表達時,常常不把要說的話直接說出來,而是用某種間接的、含蓄的方式來陳述。漢語也有含蓄表達法,但這種含蓄表達法較常用作為修辭手段。總的說來,漢語比較傾向直截了當,而英語則比較常用克制陳述、間接肯定、委婉否定和婉轉暗示的表達方式。
1、剋制陳述(understatement):以含蓄的語氣故意把大事化小(make big things seem trifle),用輕描淡寫的言辭來加深對方的印象。
It was nothing; a pinprick. 沒什麼,刺耳的話而已。
2、間接肯定(litotes):用反對語的否定來表示肯定,這種弱式雙重否定往往能產生比直接肯定更加強烈的印象。
To my no small astonishment, I found the house on fire.
我發現房子著了火,這使我大吃一驚。
He didn』t half like that girl. 他非常喜歡那姑娘。
3、委碗否定(indirect negation):把直接的否定變得含蓄、婉轉,使口氣顯得溫和而不武斷,謙遜而留有餘地。
Bikini was the last thing she』d like to wear.
她最不喜歡穿比基尼式泳裝。
三、迂迴(Periphrasis)
迂迴是一種轉彎抹角的說法,是用較多或較長的詞語來表達原來幾個簡短的詞就能說清的意思(saying things the long way round)。
I』m terribly sorry to interrupt you, but I wonder if you would be so kind as to lower your voices a little. 請你們講話小聲一點,好嗎?

㈥ 英漢語言對比:analytic language synthetic language

簡言之,漢語屬於analytic language(分析性語言),英語屬於synthetic language(綜合性語音)。

㈦ 英漢語言特點對比

英語和漢語畢竟分屬不同的語系,英語屬於印歐語系,漢語屬於漢藏語系。語言並不僅僅是語言本文化的載體。從翻譯角度來看,英漢兩種語言在文化背景、形態結構和表現手段上均存在著巨大差異,在翻譯過程中,能夠直接進行對等轉換的現象實不多見。不少情況下,譯者都需要認真把握原作的意義及文體、語體、風格等方面的基本信息,按照漢語的思維方式和行文習慣對原文進行適當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忠實於原文意義,又不會出現翻譯腔或翻譯症等表述方面的問題。一般認為,英語是一種靜態語言,名詞和介詞使用較多,動詞的使用頻率及場合遠遠不及漢語,而漢語作為動態語言往往會連續使用動詞,且不像英語句子那樣可以確定核心謂語動詞。鑒於此,在英譯漢過程中,動詞使用頻率上的差異要求譯者必須進行名詞與動詞之間的轉換。此外,英語是屈折語,動詞受主謂關系、時態、語態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具有復雜的形態變化。漢語動詞沒有形式上的屈折變化,可以靈活方便地在句中多次連續出現,從而應用范圍較廣,出現頻率較高,使漢語呈現出動態特徵。了解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內涵,理解原作者的意圖,也會幫助我們在譯文中准確再現原文的意義,提升翻譯能力。根據翻譯的特點和要求,本章將從詞義、語法和思維三個方面對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進行對比。1.英漢詞義對比詞彙是語言的基本要素,是語言的基石。英語和漢語在詞彙使用和詞義表達上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一詞多義是這兩種語言共同的基本特徵。英語同漢語一樣,大多數的詞彙都是多義詞,而且詞彙的使用頻率越高,詞彙隨之衍生的詞義也就越豐富。

㈧ 求英漢語言對比類的本科英語專業畢業論文題目以及開題報告撰寫方式

這個很簡單的,NO問題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