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幼兒園科學探究

幼兒園科學探究

發布時間: 2021-03-06 02:37:06

⑴ 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有哪些基本環節

科學探索活動之後,幼兒會有一種想將探索中的體驗、發現以及遇到的問題等傾倒出來的慾望。在這一環節,有效的對話交流對幼兒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一、交流環節存在的問題 (一)舉手回答成為一種形式 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交流討論時,一般喜歡說:「我喜歡讓舉手的小朋友來回答。」「你如果知道,舉手告訴老師。」這就使得只要教師一拋出問題,幼兒就產生了舉手的條件反射,舉手的幼兒多了,教師一時不知道請誰先講好,於是就常用「開火車」,或是隨便抓住視線里的幾個幼兒請他們講。有些幼兒在一旁舉手,直到火車快開完了才輪到自己回答,在這個「煎熬」的等待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早已轉移到「為什麼還沒輪到我」的問題上,對剛才教師的提問興趣也大打折扣。 (二)單純語言上的互動占絕大多數 在科學活動的交流環節中,一般由教師以問題的形式引出討論的話題,而在引出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常常是把一個具體的問題拋給幼兒,讓幼兒對拋出的問題加以回答。對於語言加工較好的幼兒來說,可以在短時間內理解教師的問題,也能夠在短時間內組織語言來回答。但是,對於一些在語言加工方面處於「弱勢」的幼兒來說,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這些幼兒看來也許是懂了,也許不完全懂,或者完全懂了,但他們不一定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往往會忽略這一點,以為幼兒還不知道,還不理解。於是就在心裡給幼兒貼上一個標簽「這個孩子不行」。是真的不行嗎?如果換一種問與答的表達方式,或許是可以的。 (三)「一問一答一評」式交流占上風 教育實踐中,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交流討論時,仍舊沿襲著l-R-E交流模式,這里的I( Initiation)代表教師發起的問題,R( Response)代表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E( Evaluation)代表教師評價學生的回答。在這種交流模式中,由教師針對幼兒之前的科學活動提出問題,幼兒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答復,教師再針對幼兒的答復進行評價,只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會再添加額外的梳理和歸納工作。這種交流模式中幼兒看似表現得非常積極,但整個過程幼兒都由教師的問題牽著走,順著教師預設的軌道進行揣摩、猜測。很多時候,教師的一個個追問,貌似可以激發幼兒的思考,實則是在強迫幼兒順著自己的思維走。 二、促進有效交流的對策 (一)將「看得見的符號+語言」引入討論 組織幼兒進行交流時,教師不一定非以純語言的形式導入,也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看得見的符號,如手繪圖畫、PPT動畫等,讓幼兒能夠根據這些可視畫面更形象地對教師的問題進行語言加工,更加深入地思考。對於語言加工能力處於較低水平的幼兒來說,圖像的刺激能夠起到輔助的作用,在閱讀符號的過程中,幼兒也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可以用來思考教師的問題,而非在一個匆忙、緊湊的時間里表面化作答。 (二)將討論的主體還給幼兒 交流討論是為了促進幼兒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討論的主體是幼兒,因此教師應該給予幼兒一定的自由,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幼兒。有一位教師在組織幼兒討論「物體落下來時的形態是怎麼樣的」這一問題時,教師沒有用「開火車」的方式輪流讓幼兒來回答,而是在征詢幼兒意願的前提下,讓圖畫記錄的主人先來描述自己所畫的內容,再讓其他幼兒根據圖畫主人的描述推斷哪一幅圖畫是該幼兒的。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圖畫的主人非常認真地思考以理清自己的思路,作為聽眾的幼兒也在集中精力傾聽圖畫主人的描述。交流氣氛非常活躍,「台上」的「主人」熱情洋溢,「台下」的「聽眾」積極響應。正是在這種自由的交流氛圍中,幼兒才釋放了內在思考的能量,將整個身心投入在交流之中。 (三)發問要能引起幼兒的分類思維 交流中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因素就在於如何從他人的觀點中進行學習。當他人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一致時,幼兒可以將其納入自己的認知圖式.進行充實:當他人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時,則易引起幼兒的發問:「為什麼他和我的不一樣呢?」「噢,還可以這樣做啊!」從而對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因此,教師在發問時,要讓幼兒意識到自己的回答與他人的回答不一樣,以激發思維的碰撞。

⑵ 你認為幼兒園里的科學探究活動,舉例說明幼兒的探究技能和探究態度分別指什麼

幼兒園的科學探索中舉例的小孩子如何探究做老師一定要盈利幼兒園的小朋友怎樣去探索發現?

⑶ 幼兒科學探究的介紹

不管你承認與否,今天的世界,確實到不懂科學就無法生存的地步,美版國在16年前就提出權了有關科學教育的「2061計劃」,日本也在他們國家的幼兒園教育綱要中,將 「自然」領域的內容擴展為「環境」,2001年9月我們國家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⑷ 如何提升農村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

一、明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定位
由於傳統科學教育的影響,有些教師還會出現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科學技能的培養,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不厭其煩地講解科學概念、知識,自己說得多幼兒動手操作少,甚至沒有操作環節。因此,我們應從深刻領會《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入手,明確幼兒科學活動的目標實質,才能做到不偏離目標,保持正確的教育方向。
《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兒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目標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培養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對科學的興趣。幼兒園只有緊緊圍繞《指南》所提出的目標來開展科學活動,那才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符合時代精神的有效的科學活動。
二、幼兒園科學活動內容應貼近幼兒生活
教育家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選擇幼兒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感興趣的科學教育內容,將它們蘊含在科學區,科技走廊、自然角等環境中,以滿足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指明了讓科學活動貼近幼兒生活的重要性。讓科學活動與幼兒生活相聯系,使幼兒體會科學就在身邊,感受科學的趣味與價值,讓幼兒對科學產生親切感,這有益於幼兒理解、探索和應用科學。因此,我們對幼兒的科學教育應以貼近幼兒生活的事物為教育內容,讓幼兒在生活中通過不斷地獲得豐富的經驗來促進他們科學知識和探究能力的發展。
三、正確認識教師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地位
由於幼兒受年齡特點及知識經驗的影響,在探索和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會表現出不符合成人邏輯的想法或做法,教師不可否定孩子,更不可予以指責,應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聯想、猜測問題的答案,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積極性感染幼兒,支持、引導幼兒學慣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鼓勵幼兒與同伴合作探究與分享交流,引導他們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嘗試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結果,從而獲得知識經驗,體驗合作探究和發現的樂趣。例如:在學習「物體的沉浮」時,請幼兒猜想:哪些物體會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沉到水底?幼兒可能會猜想出不符合現實的答案――「積木會沉到水底」「泡沫板會沉到水底」「鐵釘會浮在水面上」等等,教師不要馬上予以否定,應讓幼兒通過親手操作試驗獲得正確的答案,切忌一味地灌輸知識。
讓幼兒自己操作探索並不代表教師什麼也不用管,教師應教給幼兒探究的方法,如調查、測量、實驗、討論等等,教師可引導幼兒根據探索內容的性質選擇適合的探究方法。但是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都要體現幼兒自己的操作性,這才是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關鍵。
四、提供適宜的操作材料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豐富、適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物質基礎。為幼兒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准備一些能操作、多變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廢舊材料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引發幼兒主動探究的熱情,能幫助幼兒完成探索的過程。由此可見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對材料的選擇和投放尤為重要。實踐證明可操作性強、開放性的操作材料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有利於幼兒主動探究。

⑸ 幼兒科學領域包括有

幼兒科學領域包括有科學探究和數學認知。

科學探究: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具版有初步的探究能權力。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

數學認知。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感知形狀與空間關系。

兒童是天生的探索者;他們學習、思考著周圍的世界,不斷構建著周圍世界的內在模型。科學是對兒童系統地探索物質世界所具有的天然的好奇心的延伸,是對大量知識和實踐的發展。

科學能夠構建引發幼兒的好奇心,科學可以啟發孩子的智慧,實驗可以帶來身心愉悅,從小培養孩子善於觀察的習慣,讓孩子從小具有動手能力。

⑹ 幼兒園科學探究過程中具有哪些特點

幼兒科學教育更加尊重幼兒的認識特點和科學的本質特徵。它不追回求幼兒說出來的、准確的答、科學的概念,而是強調讓幼兒親身經歷探究和發現過程,獲得有關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幼兒可以悟到但說不出來的,也可能是在成人看來是幼稚的、童話般的,但幼兒卻在探索和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了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思維方式和過程。更何況任何科學知識都是在不斷發展著的。在引導孩子們認識風時,我們不應在期待著他們能說出「空氣流動產生風」,而應為幼兒發現和感受到「風真有勁,把我的帽子吹跑了!」「風讓我的風車一會兒轉,一會兒停;一會兒往這邊轉,一會兒往那邊轉」感到滿足。

⑺ 如何設計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

有效開展幼兒園科學活動主要應把握以下幾點:
一、明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定位
由於傳統科學教育的影響,有些教師還會出現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科學技能的培養,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不厭其煩地講解科學概念、知識,自己說得多幼兒動手操作少,甚至沒有操作環節。因此,我們應從深刻領會《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入手,明確幼兒科學活動的目標實質,才能做到不偏離目標,保持正確的教育方向。
《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兒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目標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培養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對科學的興趣。幼兒園只有緊緊圍繞《指南》所提出的目標來開展科學活動,那才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符合時代精神的有效的科學活動。
二、幼兒園科學活動內容應貼近幼兒生活
教育家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選擇幼兒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感興趣的科學教育內容,將它們蘊含在科學區,科技走廊、自然角等環境中,以滿足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指明了讓科學活動貼近幼兒生活的重要性。讓科學活動與幼兒生活相聯系,使幼兒體會科學就在身邊,感受科學的趣味與價值,讓幼兒對科學產生親切感,這有益於幼兒理解、探索和應用科學。因此,我們對幼兒的科學教育應以貼近幼兒生活的事物為教育內容,讓幼兒在生活中通過不斷地獲得豐富的經驗來促進他們科學知識和探究能力的發展。
三、正確認識教師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地位
由於幼兒受年齡特點及知識經驗的影響,在探索和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會表現出不符合成人邏輯的想法或做法,教師不可否定孩子,更不可予以指責,應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聯想、猜測問題的答案,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積極性感染幼兒,支持、引導幼兒學慣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鼓勵幼兒與同伴合作探究與分享交流,引導他們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嘗試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結果,從而獲得知識經驗,體驗合作探究和發現的樂趣。例如:在學習「物體的沉浮」時,請幼兒猜想:哪些物體會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沉到水底?幼兒可能會猜想出不符合現實的答案――「積木會沉到水底」「泡沫板會沉到水底」「鐵釘會浮在水面上」等等,教師不要馬上予以否定,應讓幼兒通過親手操作試驗獲得正確的答案,切忌一味地灌輸知識。
讓幼兒自己操作探索並不代表教師什麼也不用管,教師應教給幼兒探究的方法,如調查、測量、實驗、討論等等,教師可引導幼兒根據探索內容的性質選擇適合的探究方法。但是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都要體現幼兒自己的操作性,這才是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關鍵。
四、提供適宜的操作材料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豐富、適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物質基礎。為幼兒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准備一些能操作、多變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廢舊材料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引發幼兒主動探究的熱情,能幫助幼兒完成探索的過程。由此可見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對材料的選擇和投放尤為重要。實踐證明可操作性強、開放性的操作材料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有利於幼兒主動探究。
總之,教師要「蹲下來」去看孩子,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活動的實際情況,把控好材料的難易程度,選擇適宜的操作材料,促使操作活動順利開展,真正做到讓幼兒在操作中自發學習、主動探索、成為學習的主人。

⑻ 幼兒園活動區中的科學探究有哪些

一、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其探究慾望 有研究表明,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看,兒童時期一般要經歷兩個「好問期」。第一個「好問期」從一歲半開始,三歲前後達到高峰期,這個時期大多喜歡問:這是什麼?之類的問題。第二個「好問期」從三歲之後開始,4-5歲達到高峰。這一時期以探究有關條件、動機和結果之間的關系,即以提:「為什麼」的問題為特徵。我們經常聽到小朋友提出各種問題。如幼兒問老師,我脫毛衣時為什麼有噼辟啪啪的聲音,還感覺有些痛?在自然角里,我們會聽到小朋友議論:「為什麼豆豆發芽了,可是大蒜老不發芽呢?」對於幼兒提出的問題,我們老師首先應該以積極、熱情的態度回應幼兒,用心解釋或者引導幼兒想辦法解決問題,千萬不能置之不理,否則就會禁錮幼兒的思想,久而久之幼兒的好奇心、探究熱情就會減退甚至消失。其次,我們也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幼兒新的好奇心,引導幼兒進行新的思考。最後,還應該把幼兒的好奇心上升為探究的熱情。著名科學家瓦特對蒸氣推動茶壺蓋產生了興趣,從而發明了蒸氣機。因此,我們應該從幼兒好奇心出發,促進幼兒產生探索的興趣。 二、創設教育環境,培養探究能力 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有助於探究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自由、民主、和諧。自由的氛圍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自由探究的能力。幼兒與老師建立起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育與活動環境,能有效地激發幼兒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教師的教育行為和對幼兒的態度,直接影響幼兒的發展。在幼兒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很脆弱,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評價都會對其產生很大影響。在幼兒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多表揚、肯定、鼓勵、接納、欣賞的態度,甚至應該淡化教師的權威意識,讓幼兒感到教師只是一個對自己活動很感興趣,並能提供有益建議的「大朋友」,這種高度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能激發孩子巨大探究能量。 心理學家布納認為:有興趣的材料是學習最好的刺激。在科學活動中,材料是引發幼兒探究的刺激物。材料的豐富多樣能保證每位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操作活動,使他們有多次嘗試和反復操作的機會,從而完成自己富有創造性的設想。如在科學活動「怎樣使物體移動」的活動中,提供豐富的材料,如:紙屑、積木、跳棋、各種玩具、火柴棒等等。通過運用已有經驗再加工,創造符合目標的物體,從而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引導幼兒在科學活動中自主探究、思考 幼兒關心著身邊的一切,自然界千奇百怪的現象吸引著幼兒,一朵花、一滴水,都是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教師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隨機向幼兒提出問題,鼓勵幼兒積極探究,如下雨時,讓幼兒在活動室外的走廊里一邊觀察雨,一邊回答「雨像什麼」?「下過雨後的地上會怎樣?」從而使幼兒對雨產生興趣,繼續探究「雨從哪裡來?」「為什麼會下雨?」「下雨前小動物又在干什麼?」等等。幼兒在一定量信息儲存的基礎上,促使幼兒多方面進行探究,經過多次練習,他們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質疑是孩子學習科學的起點,科學探究要依靠問題不斷推進。鼓勵和引導孩子去發現問題,並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探究,從而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物體平衡的教學活動中,讓幼兒利用老師准備的各種材料,自己想辦法讓小丑在鋼絲上立穩,激發了幼兒探究的慾望,在幼兒操作過程中,老師不發表意見,讓幼兒自己想辦法操作,有的幼兒使用了回形針,有的使用了橡皮泥;有的將小人撕條小口,將小人插在鋼絲上等等,然後讓幼兒討論、辯析,誰的小人表演最精彩。隨後,教師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小人能在鋼絲上走來走去,幼兒進入再實踐、再探究的階段。在活動中,幼兒的主動性得到了尊重,培養了幼兒善於學習、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幼兒的探究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常生活與教育實踐中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應注意接受幼兒新奇的想法與做法,給幼兒提供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使幼兒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⑼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

幼兒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教育一直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應創造良好的科學活動條件,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促進幼兒主動探究。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背景下,有效開展幼兒園科學活動主要應把握以下幾點:
一、明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定位
由於傳統科學教育的影響,有些教師還會出現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科學技能的培養,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不厭其煩地講解科學概念、知識,自己說得多幼兒動手操作少,甚至沒有操作環節。因此,我們應從深刻領會《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入手,明確幼兒科學活動的目標實質,才能做到不偏離目標,保持正確的教育方向。
《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兒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目標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培養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對科學的興趣。幼兒園只有緊緊圍繞《指南》所提出的目標來開展科學活動,那才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符合時代精神的有效的科學活動。
二、幼兒園科學活動內容應貼近幼兒生活
教育家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選擇幼兒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感興趣的科學教育內容,將它們蘊含在科學區,科技走廊、自然角等環境中,以滿足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指明了讓科學活動貼近幼兒生活的重要性。讓科學活動與幼兒生活相聯系,使幼兒體會科學就在身邊,感受科學的趣味與價值,讓幼兒對科學產生親切感,這有益於幼兒理解、探索和應用科學。因此,我們對幼兒的科學教育應以貼近幼兒生活的事物為教育內容,讓幼兒在生活中通過不斷地獲得豐富的經驗來促進他們科學知識和探究能力的發展。
三、正確認識教師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地位
由於幼兒受年齡特點及知識經驗的影響,在探索和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會表現出不符合成人邏輯的想法或做法,教師不可否定孩子,更不可予以指責,應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聯想、猜測問題的答案,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積極性感染幼兒,支持、引導幼兒學慣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鼓勵幼兒與同伴合作探究與分享交流,引導他們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嘗試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結果,從而獲得知識經驗,體驗合作探究和發現的樂趣。例如:在學習「物體的沉浮」時,請幼兒猜想:哪些物體會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沉到水底?幼兒可能會猜想出不符合現實的答案――「積木會沉到水底」「泡沫板會沉到水底」「鐵釘會浮在水面上」等等,教師不要馬上予以否定,應讓幼兒通過親手操作試驗獲得正確的答案,切忌一味地灌輸知識。
讓幼兒自己操作探索並不代表教師什麼也不用管,教師應教給幼兒探究的方法,如調查、測量、實驗、討論等等,教師可引導幼兒根據探索內容的性質選擇適合的探究方法。但是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都要體現幼兒自己的操作性,這才是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關鍵。
四、提供適宜的操作材料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豐富、適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物質基礎。為幼兒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准備一些能操作、多變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廢舊材料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引發幼兒主動探究的熱情,能幫助幼兒完成探索的過程。由此可見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對材料的選擇和投放尤為重要。實踐證明可操作性強、開放性的操作材料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有利於幼兒主動探究。
總之,教師要「蹲下來」去看孩子,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活動的實際情況,把控好材料的難易程度,選擇適宜的操作材料,促使操作活動順利開展,真正做到讓幼兒在操作中自發學習、主動探索、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將科學活動滲透於幼兒的一日生活中
幼兒園科學教育不能僅僅局限於教師組織的集中科學活動,集中科學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形式,而偶發性的科學活動則是一種較為自由隨意的活動,對於發展幼兒的興趣、保護幼兒的童心有著重要意義,教師只有將科學活動貫穿於幼兒一日生活之中,才能真正發揮科學教育的作用,促使幼兒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幼兒天生充滿好奇,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最能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因此,我們要善於捕捉幼兒一日生活中各環節、各個教育領域中進行科學教育的契機,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將幼兒科學教育活動貫穿於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
六、實現良好的家園共育
眾所周知,家園共育是幼兒教育的有效途徑。教師應向家長宣傳科學教育的作用,讓家長了解幼兒科學教育的方法,還要提醒家長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包容孩子與成人不同的科學想法和行為,鼓勵並支持孩子進行探索、實驗,培育幼兒心中科學的種子。例如:幼兒園可利用家長會或家長座談會,就家長對幼兒科學教育的認識,如何支持幼兒科學活動等問題進行討論;組織家長學習《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及教育建議;向家長發放科學教育的宣傳材料等。
此外,還可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科學活動,和孩子一起收集實驗材料,製作實驗工具等。有了家長的參與,幼兒科學活動有了更深一層的保障,幼兒的信心倍增,對科學的探索也更加富有樂趣和意義。
生活中蘊藏著許許多多科學的奧秘,科學的世界豐富多彩。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培養初步的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們幼兒教師長期不懈的努力。讓我們在《指南》精神的引領下,使幼兒園科學活動真正成為幼兒開啟科學世界的金鑰匙。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