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科學區龍舟

科學區龍舟

發布時間: 2021-03-05 23:24:37

⑴ 賽龍舟簡介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科學區龍舟擴展閱讀

漢族的賽龍舟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是母船,兩邊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長者任鼓頭,一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劃槳前進。

傣族的賽龍舟在每年傣歷6、7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潑水節」舉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賽時,由一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劃槳前進。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

苗族的賽龍舟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以慶祝賽龍舟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由一長者任鼓頭,一名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劃槳前進。

⑵ 社會科學,看龍舟.幼兒教案怎麼寫

復活動目標:
1、了解家鄉龍制舟的特點。
2、知道龍舟競渡是一項集體性的活動。通過游戲感受賽龍舟時的激烈氣氛,體會團隊合作精神。
活動准備:
龍舟、競賽中的龍舟競渡、普通的船的圖片;鼓,紙棍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競賽中的龍舟競渡圖片,引導幼兒了解這項活動。
1、圖上的人們正在開展什麼活動?他們劃的船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2、引導幼兒觀察、討論。

⑶ 中國的龍舟有什麼類型

「龍舟」是做成龍形或刻有龍紋的船隻。古代那些有「真龍天子」之稱的帝王們,行走水路時一般都要乘龍舟。如「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穆天子傳》),「上御龍舟,幸江都」(《隋書·煬帝紀》)。皇帝乘坐的龍舟,高大寬敞,雄偉奢華,舟上樓閣巍峨,舟身精雕細鏤,彩繪金飾,氣象非凡。南宋畫院待詔李嵩畫的「大龍舟」,即是一例。民間用來競渡的龍舟和皇家龍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狹長一些,以利賽事。
用作競渡的龍舟,其形制因時代而變化,因地域而不同。據載,舊時西湖上的龍舟,約四五丈長,頭尾高翹,彩畫成龍形;中艙上下兩層,船首有龍頭太子和鞦韆架,均以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鞦韆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劍、戟等「十八般武藝」和各式旗幟。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
蘇州的龍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艙,兩旁劃手十六人。篙師執長鉤立於船頭,稱作擋頭篙。船頭亭上,選面端貌正的兒童,裝扮成台閣故事,稱龍頭太子。船尾高丈余,牽系彩繩,由擅長嬉水的小兒表演「獨占鰲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等節目。
當代用來競渡的龍船,形制比舊時簡化了許多。船以色彩分赤龍、青龍、黃龍、白龍、黑龍等。船身、船上的羅傘旌旗等裝飾,以及劃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都要求一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龍舟短則七丈多,長則十一丈余,劃動時有如游龍戲水。福建的龍舟,船首雕刻龍頭,口能開合,舌能轉動。貴州的龍舟由三隻獨木船聯合而成,中間較長的一隻稱「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揮,兩邊的兩只船身稍短,稱「子船」。
溫州各鄉都有龍船,各廟宇設香官神,專管劃龍船。每逢端陽節,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各地鄉風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開殿門,祭神後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斗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並把河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還要祭時官神,相傳這香官神是喜歡玩弄人的小兒神,所以俗語說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劃龍船地區內,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 (現在這些習俗都沒了) 龍船頭各處大同小異。有的在船身繪畫龍鱗,頭尾安置活動的龍頭龍尾,形狀較小,有的船身稍畫上幾筆龍鱗,亦無頭無尾,但形狀較大。每鄉龍船,各有固定顏色的旗幟,一鄉之內,有幾支龍船的話,也要用旗色區分標志。以溫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風俗為例,有的旗用藍色,龍頭、龍尾和船身都是藍色,叫做「青龍」,相傳四方只有東方蒼龍七宿稱龍,所以青是正色。這南塘河面,以莘塍為河主,所以莘塍東堂廟的龍船特別大,有十六檔,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龍娘。其他龍船上水,必須先到東堂廟朝見,廟司事要賞給彩紅,大青出來,各龍不敢和它競賽,其餘小的都叫青龍,其他黃色的叫黃龍。旗白的,船的顏色也是白的,俗稱「白龍兒」。如是紅旗,船身也染紅色,叫做「紅霓嶺」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龍,性情急躁,所以改了個名,是避諱的意思。龍船中惟獨沒有黑龍,俗說烏龍是凶暴,也有說北方玄武是龜,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溫州沒有黑龍船。兩船競賽,水逐浪飛,兩龍相鬥,爭奪錦標,各鄉河道,各行分段,自為一區,斗龍互不幹涉,
因此有大龍地、小龍地之名目。
龍船人數,額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龍,船身十三檔,劃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後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鑼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數。大龍有十八檔,兩旁劃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鑼、旗、唱神、托香斗六種執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劃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蒼南等地,則定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現在龍舟額定42人,劃者十三六,前後梢各一,掌旗一,擊鼓一,擊鑼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龍舟中間。龍舟有十九檔,坐十八擋,前方向空一檔,龍舟在競賽時不調頭,而是人轉身反方向坐。龍舟的鼓聲很有節奏,轉身的鼓聲為密集點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兩頭是梢槳,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語說:「鼓是令,梢是命。」鑼是聽鼓聲的,也有鼓動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觀眾能夠辯認,只有執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為了奉香官神,在競渡中沒有作用。
在全溫州的劃龍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帶的龍船,最為出名。斗龍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進行,十里長途,往返二十里。如果順潮而下,而中途潮漲,或者順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終點,不得停止。再加上沒有換向轉手,要一劃到底,它的尾端設置梢槳,把梢兩人,船頭也有兩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頭龍時,這兩人力捺龍頭,與三十六把槳一齊行動,有加強速度的極大作用,途長水逆,風緊浪急,鑼鼓聲喧,喊聲震天,真可謂英勇。
在樂清參加劃水龍的住戶,叫「水龍戶」,一個水龍戶的集體叫「水龍眾」,水龍眾的所在地叫「水龍地」。有的自然村甚至以這種劃分作為舉辦某些公益事業或承擔某些社會義務的獨立單位。每年劃水龍都有為首的人,俗稱「首事」或「頭家」,由水龍戶輪值或拈鬮推舉。水龍戶都按丁或按戶出錢。參加劃者都有補貼,如樂成鎮每人每天一斤豬肉。凡水龍戶有新婚,生頭胎男孩、興造房屋和中舉授官以及科舉廢後的大、中學校畢業等喜事,都以水龍名義致賀。被賀的要有一條樂清龍舟紅綢或紅布系於「龍頸」,俗語稱「掛紅」,而且還有「香金」和食品禮物。舊時陋俗,有些水龍,往往盜伐樟樹或偷取「樹坦」(木行)最長杉木,以致發生訴訟糾紛。在樂清縣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幾只龍船,稱「地團十隻龍」或「南宅七隻龍」。(樂清最大的龍舟賽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隻龍舟參賽-自發性質)如樂清白石鎮的小隱湖,每年該日,全區有一百多隻龍船匯合競賽,並備有錦旗懸賞奪標,男婦老幼,觀者如堵。有的地區,如瑞安馬嶼一帶,不自製龍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運輸船,用纜絞起來,當作龍船,按日給船戶銀米,三天後放行,如果頭號勝,不但優待船家,酒肉豐盛,並且還有特別賞錢。但溫州那些地處山區和半山區,多旱地,少水田,無河港的地方,端午無劃龍舟之俗。

⑷ 龍舟運動發展的四大進程是什麼

龍舟運動之所以千百年不衰,最關鍵的因素還是最廣大的人民性。按照歷史進程來分類,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過程:

小集會到大規模

舊時的龍舟競渡,一般是在適合競渡的河流、港汊、湖泊的村鎮附近,以村落、街巷、碼頭、行幫組織的封閉性的龍舟集會。傳統的單位龍舟,只代表某一氏族、部落、宗族、碼頭、行幫、街道或自然村寨,而到了近現代,龍舟所代表的群體,由部落、宗族轉向國家社會性,往往代表的是鄉鎮、縣市、省乃至國家。當代龍舟競賽盛大集會,內容越來越充實、豐富: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有相關的學術研討會,有國際國內的經貿活動。

從禳災驅瘟到慶祝節日

古代民間用龍舟競渡的方式消災去病,無疑是源於龍圖騰崇拜之根,認為能夠藉助龍神的力量驅逐瘟疫。隨著科學的發達,人們逐漸改變了思想,在各種節日舉辦龍舟競渡活動。

從祈求豐收到開展經貿活動

競渡與祈求風調雨順史料記載甚多。《農政全書》記:「端午日雨,來年大豐」;貴州清水江的苗民,每人身披蓑衣,頭戴斗笠,跪拜龍舟以示求雨;台灣士林人在龍船頭旗幟上寫「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字樣,目的是祈求五穀豐登。舊時代龍舟文化的經濟因素是潛在的,是人們主觀願望的反映,而現代龍舟競賽期間同時開展大規模的經濟貿易活動效果十分顯著;每逢舉辦大規模的龍舟賽事,數以萬計、十萬計的觀眾,給商家發布廣告,推銷商品,從事大規模的貿易活動帶來了開拓市場的契機。以龍舟來擴大一個地方的知名度,推介旅遊,發展經濟的作用愈來愈明顯,「龍舟搭台,經貿唱戲」為龍舟運動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從中國走向世界

現在全國賽龍舟活動空前踴躍,各省市龍舟活動極為頻繁。據報道,僅福建就有龍舟千餘條,每年的賽龍舟觀眾多達百萬人,而且全國龍舟大賽已有女子龍舟隊,這更是傳統龍舟史上的一大創新。20世紀80年代,龍舟已被國家體育部門列為正式的競賽項目,相繼出版了《龍舟競賽規則》和《龍舟競賽裁判法》,國際和國內龍舟協會組織同時相繼成立,古老的龍舟習俗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隨著龍舟活動的廣泛開展和運動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舉辦的龍舟大賽也越來越多。

⑸ 科學的角度說說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習俗:
1、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
2、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
3、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4、佩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5、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6、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7、掛草葯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紮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
8、劃龍舟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
9、吃粽子
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⑹ 科學領域數學活動數龍舟說課稿

教學內容:《賽龍舟》是六年制小學語文教科版課標實驗教材,第六冊第四單元第七課。
教材分析: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賽龍舟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體育活動,本課寫就是在端午節這天中午,某地的人們盼龍舟、看龍舟、賽龍舟、爭上游的經過。作者用精煉、生動的語言記敘了龍舟競賽的過程。抒發了自己的感受——龍舟競賽體現了一種公平競爭、積極向上和力爭上游的精神。
學情分析:現在的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爭強好勝,卻又有點自私,
不善於與人合作。當今社會處處也充滿了競爭,缺乏競爭能力與合作精神,就難以迎接新世紀的挑戰。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同學們明白只有
團結合作,才能取得勝利和成功。告訴學生只有集體中的每個成員都
聽從指揮,動作協調一致,才能使龍舟的前進速度加快,從而取得最後的勝利。
教學目標:
1、 通過讀課文,體會賽龍舟的熱鬧場面,感受競爭、向上的精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3、 認識11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重點、難點:學習課文是如何描寫賽龍舟的熱鬧場面的,豐富積累語言。
二、說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准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我在教學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創設學習情境,營造閱讀氛圍。重視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在朗讀中了解課文內容,感受賽龍舟的緊張氣氛,體會積極向上、公平競爭和力爭上游的精神。
三、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五個環節: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通過老師的課余愛好(看書積累)來培養學生善於積累的好習慣。
2、通過《端午》這首古詩引入新課,讓學生猜猜這首古詩是寫哪一個節日的。然後,讓學生說一說我們北方端午節時的習俗,教師及時點播端午節的由來和端午節時那些習俗的含義。
3、由此引入到我國南方每到端午節時的一個重要習俗賽龍舟,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賽龍舟的熱鬧場面。
(通過由淺入深的談話導入,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較快地走進文本。)
(二)、初讀感悟、理清思路。
1、初讀課文:自由讀課文,讀准字音,讀通句子,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再讀課文: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並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一下你讀完這篇課文後的感受。
3、三讀課文:部分同學自由讀課文,(你喜歡讀第幾自然段你就站起來讀第幾自然段)邊讀邊想你所讀的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能不能用一個小標題來概括一下。請同學們再一次快速瀏覽你喜歡的段落,想一想這一段的小標題是什麼?如果沒想好的同學可以和你喜歡同樣段落的同學討論一下。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幫助歸納並書寫板書:盼龍舟、看龍舟、賽龍舟、爭上游。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預設:時間順序)教師板書:時間順序
(通過三次不同形式的讀,使學生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並在三讀課文時抓住了課文著重描寫的4個方面,幫助學生理清了寫作思路,並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設計三讀課文,環環相扣、循序漸進,達到讀通文本,了解大意的目的,為後面進一步感悟文本做鋪墊。)
(三)、精讀感悟、體會寫法。
我們先來看一看作者是怎樣向我們介紹盼龍舟這部分內容的,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第一自然段,看看第一自然段都向讀者介紹了什麼。(多媒體出示第一自然段)(預設:介紹了具體的時間、地點和觀看賽龍舟的人很多,也向我們介紹了人們盼龍舟時焦急的心情。)你從哪裡看出觀看龍舟比賽的人很多。(人山人海)那你能不能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呢?(在這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一自然段雖然只有兩句話,但卻把要交待的事情交待得清清楚楚,文章就要這樣的開頭。
人們的翹首企盼,終於迎來了龍舟的到來,如果你在場,想像一下你的心情是怎樣的?(非常的激動、非常的高興)帶著這種感受細讀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請同學們一邊讀,一邊想,一邊畫,看看哪些語句寫出了賽龍舟的熱鬧場面?(生自由讀、匯報)誰來說一說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賽龍舟的熱鬧場面的?

⑺ 端午節哪些地方賽龍舟啊

端午節賽龍舟的地方很多,在有水面的地方一般都有這樣的活動。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中國各地的賽龍舟】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1、江浙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
2、福建
泉州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與其他地方差不多,惟獨惠安崇武較為特殊。早年崇武在端午節也有賽龍舟,但與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於台風季節即將到來之前在海上舉行的祝神驅魔活動。據傳後來因某一年失事,就不再在海上賽龍舟,而改在陸上游龍舟,遊行時要唱《阿螺歌》,其歌詞大意是請求神靈消災滅禍,但近百年已沒再舉行。由此看來,崇武的賽龍舟、游龍舟和「采蓮」習俗一樣,都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王之神威,避惡消災保平安。
3、苗族
苗族的賽龍舟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是母船,兩邊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長者任鼓頭,一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劃槳前進。
4、傣族
是每年傣歷6、7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潑水節」舉行,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賽時,由一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劃槳前進。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
5、台灣、香港地區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走向國際的賽龍舟】如今,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
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汨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相傳於世。****************************************************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綵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

⑻ 江南地區賽龍舟的由來嗎

據《史記》來「屈原賈生列傳」源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在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

⑼ 龍舟是怎麼來的

元順帝是一位傑出的設計師。至正十四年十二月,他在內苑設計了一套龍舟,回並命內宮供奉少監塔思答不花為監工,照他的設計督造。龍舟建成後,手尾長120尺,寬20尺,前部設有瓦簾棚、穿廊以及兩座暖閣,後面則建有廡殿樓子。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