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世界科學中心

世界科學中心

發布時間: 2021-03-05 12:59:34

㈠ 世界科學中心的介紹

科學發來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某自個國家的科學成果數占同期世界總數的25%以上,這個國家就可以稱為「世界科學中心」。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科學發展史揭示了這樣一條基本規律: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總有一個國家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引領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經過大約近一個世紀後轉移他國。

㈡ 什麼是世界科學中心

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科學發展史揭示了這樣一條基本規律: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總有一個國家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引領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經過大約近一個世紀後轉移他國。科學史家的研究還表明,如果某個國家的科學成果數占同期世界總數的25%以上,這個國家就可以稱為「世界科學中心」。按照這一規律和標准,從16世紀的義大利到20世紀的美國,世界科學中心先後進行了四次大轉移。
16世紀的義大利是第一個世界科學中心。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文藝復興運動掀起了歐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終結了長達近千年的中世紀黑暗時代。這一時期的義大利,不僅產生了像但丁、達·芬奇這樣的偉大詩人和藝術家,還出現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為代表的著名科學家,誕生了《天體運行論》、《星空信使》和天文望遠鏡等一大批科學名著和科學發明。這些科學技術成果的誕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開創了嶄新的實驗科學新時代,近代科學第一個中心在義大利形成。但隨著1600年布魯諾被教會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義大利科學中心開始向北歐轉移。
17世紀的英國是第二個世界科學中心。17世紀初,在弗蘭西斯·培根科學思想的影響下,英國政府和社會普遍重視知識的價值,提倡科學實驗,成立皇家學會,研究自然科學。學會周圍雲集了牛頓、虎克、波義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學家,先後誕生了牛頓力學、電磁場理論、進化論等一批科學理論。特別是1687年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頓力學的誕生,這是近代科學發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為英國科學革命理論的頂峰。科學上的成就成為了技術革命的先導,瓦特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機,蒸汽機技術和紡織機械技術的完美結合,引起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而改變了整個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面貌。1727年隨著牛頓的去世,英國科學技術開始急劇衰落。

18世紀的法國是第三個世界科學中心。18世紀初,法國經歷了一場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羅為代表的一批啟蒙運動哲學家形成了法國網路全書派。他們竭力提倡科學和民主,進行了一次以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思想解放運動。同時,在牛頓科學理論的影響下,出現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錫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學家,取得了《分析力學》、《概率論的解析理論》和《化學綱要》等一批重要科學著作,使法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到19世紀初進入高峰。但法國過分學院式的科研方式以及不重視科學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日益動搖了法國世界科學中心的地位。

19世紀的德國成為第四個世界科學中心。德國科學的興起始於19世紀初,首先進行了大學改革,把教學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創立導師制的國家。德國全新的科研教育體制,吸引了許多世界最優秀的科學人才,成為科學研究的樂園,德國科學家不僅創立了細胞學說、相對論、量子力學等重大科學理論和學說,還為世界貢獻了愛因斯坦、玻爾、歐姆、高斯、李比希、霍夫曼等一大批頂尖科學家。德國還特別注重科技成果的應用,使德國在19世紀7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德國先進的電氣工業和光學工業,為德國科學家提供了世界最先進的科學儀器,使德國科學家在電磁學領域做出一連串驚人的發現。但兩次世界大戰使德國經濟受到重創,人才和資金大量流失,德國科學從此走向衰落。

20世紀的美國是第五個世界科學中心。美國科學的興起一開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不但繼承了英國科學的傳統和德國科學的體制,而且特別重視科學人才的引進。在優越的科研環境下,造就了發明家貝爾、愛迪生,二次大戰後又吸引了愛因斯坦、費米、弗蘭克、威格納、西拉德等一大批世界頂尖科學家,為美國科學技術發展作出了寶貴的貢獻。世界各國優秀科學家的雲集,使美國在整個20世紀引領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包括原子能、計算機、空間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等,使近70%的諾貝爾獎被美國科學家領走,至今仍保持著世界科學界領袖的地位。

按照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一般規律,一個國家要成為世界科學中心,首先,人們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學發展具備濃厚的思想文化基礎,如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法國的啟蒙運動等;其次,要有促使本國人才迅速成長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國人才最優的科研環境;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積累雄厚的物質基礎,推動經濟、社會和文化全面發展;第四,要制定獨創的科學發展戰略和鼓勵原始創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導自由探索的學術氛圍。

科學發展永無止境,科學理論不可能窮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真理,科學中心也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某一個國家。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存在越來越大的慣性,目前還沒有明顯的跡象表明世界科學中心將轉移出美國,並轉向哪一個國家,但隨著新興國家和地區經濟、科技迅速發展的勢頭,世界科學中心可能呈現多中心的局面。因此,對中國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我們應按照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規律,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制定積極的應對政策,憑借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期待在21世紀或者更長遠的未來成為下一個世界科學中心。

㈢ 中國怎樣成為世界科學中心

應該是教育水平獲得實質性的提升。如果把一個國家比作一個人的話,那麼這個國家的教育機構就相當於這個人的造血細胞。中國的教育問題已經被國人詬病許久了,我們一路從應試教育走到高等學府,畢業後就發現自己是中國教育機構生產的數量龐大的垃圾中的一個,對中國教育的問題可謂是深有體會。
現已有人對中國教育有不同的想法,比如以後有孩子了,要爭取讓他擺脫中國的教育,讓他避免遭受中國教育的戕害。我相信中國最近的一波移民潮中,很多家庭移民國外主要考慮的是從子女教育的角度考慮的。
如果中國的教育沒有實質性的改善,中國不可能有持續發展的動力,教育強國之夢最終將成為泡影,科學活動中心也將落空。所以,必須加強教育的改革力度,大力發展教育,使中國首先成為世界的教育活動中心,這樣中國才會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科學活動中心。

㈣ 15世紀以來,從義大利到美國,科學中心已經發生了四次轉移,哪四次,科學中心分別是哪裡求大神幫助

1、義大利曾經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經濟的第一個中心 從公元世紀到15世紀,歐洲上空彌漫著烏雲,教會和騎士橫行,人們愚昧無知,社會停滯不前,科學家被禁錮在牢籠里。科學的發現被說成是對上帝的誣蔑,史書上把這漫長的近1000年的歷史稱為黑暗時代。從13世紀開始,中國四大發明陸續傳入歐洲,對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乃至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起了催產作用。馬克思說:「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 在這一段時期中,歐洲地中海沿岸開始出現萌芽資本主義。以西方以義大利為代表的新興資產階級掀起文藝復興運動。反封建、反神學,掀起思想解放散文高潮。文藝復興者號召人們從中世紀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來,如《神曲》的作者但丁。同時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科學家,他們強調通過實驗和觀察來認識自然、認識世界,反對片面地依靠邏輯推理來認識事物。代表人物是反對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和開創實驗科學的伽利略。 東方的科技成果產生了西方近代科學,近代科技的第一個中心在義大利形成。科技的大發展推動了義大利的經濟發展,當時義大利的商業和航運業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一舉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 2、英國成為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二個中心 近代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轉移發生在17世紀初到1830年。世界科技中心從義大利轉移到英國。這相當於我國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年間。16世紀末,先進的德國爆發內戰,先進的義大利分裂為許多小國,為英國的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 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英國思想家、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偉大的復興》中重點論述了知識的價值,提倡科學實驗,提倡研究自然科學,在英國乃到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的英國政府重視科學技術,批准成立了皇家學會等學術活動中心。17世紀,出現了著名科學家牛頓,他作為一個「跨世紀人才」,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巨著(1687年)。他的這部著作以科學實驗和觀察事實作基礎,但明顯受歐氏幾何體系的影響。牛頓的科學思想成為英國科學革命理論的頂峰。牛頓發現的三大定律,使天體和地上物體的運動規律被統一在一個經典力學的框架中,上帝和天堂失去容身之地。 科學上的最新成就成為技術革命的先導,出現了專業化的和大機器生產。紡織業的發展要求紡織業的機械化,紡織業的機械化也帶動了所有工業部門的機械化。英國政府鼓勵人們從事工具機的發明和改進工作,涌現出許多發明成果。如蒸汽機的出現。瓦特在前人發明的基礎上,發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機,解決了一系列工藝問題和配套設備問題,將蒸汽機推進市場。 紡織機械技術和蒸汽機技術引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改變了整個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面貌。英國的資本主義得到極大程度的發展,英國的經濟進入了極度繁榮的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英國的海外擴張創造了條件,開始了所謂的大英帝國「日不落」的歷史。然而從19世紀末開始,英國的工業優勢不斷衰退,導致英國在科研開發的投入相對下降,再加上英國的學術界過分重視理論輕視應用,重視科學輕視技術的傳統,英國在國際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地位不斷下滑。 3、近代科技的第三個中心在法國 這個中心的形成始於在18世紀初,19世紀初進入高峰。這一階段,英國的經濟仍然處於繁榮的狀態,法國則由於其特殊的政治情況成為激烈的大革命場所。以狄德羅為首的一批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形成了法國網路全書派。他們宣傳自由平等和人道主義,提倡民主和科學,出現了一次思想大解放,徹底反封建的運動。另一方面,在牛頓的學說的影響下,也出現了一批科學家和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數學家及力學家拉格朗日,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開創定量分析、創立燃燒氧化學說、推翻支配化學發展長達百年之久的燃素說的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在這段時期還產生了公度量衡、科學教學制度和公立中學。但是,法國的研究工作過分地學院式,教育制度培養的人才相當部分是科學家、數學家、哲學家的類型,不善於將科學轉化為生產力,再加上社會又過於動盪,影響了法國的經濟發展。 4、近代科技的第四個中心在德國 在19世紀後期,1875年—1895年的20年間,世界科技中心轉移到德國,世界的經濟中心隨之也轉移到了德國。在1830年英國產業革命達到高潮時,德國仍然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德國人不甘落後,大批德國人去英國和法國留學並且學成回國。由於德國人重視理性、重視應用,德國政府重視知識,整頓教育制度,創辦專科學院和大學。科教結合,聘請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家主持柏林大學,開創教學、科研相統一的高教體系。1839年後,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涌現,如世界著名的數學家雅可比、高斯,發現電學中的歐姆定律的物理學家歐姆,發展了農業急需的肥料技術和有機化學的化學家李比希,在柏林大學成立規模較大的有機化學實驗室後,在英國人W.H.柏金發明合成顏料的基礎上,對香料、顏料和醫葯合成做出重要工作的李比希的學生霍夫曼等等。 德國特別注意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結合,出現一批善於將科技成果轉換為產品的企業家。例如,克虜伯將英國的煉鋼法用來發展德國的鋼鐵和武器工業,還有西門子,既是發明家又是企業家。德國的煤和煤化學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特別是有機合成工業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德國還特別注意綜合利用,出現了聯合企業,成立了康采恩式的生產體制。當時德國的一些企業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企業,德國只用了40年就完成了英國100年才完成的工業化過程,德國的經濟發展勢頭保持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德國工業化的進程,充分地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一次和二次大戰使德國的經濟基礎受到重創,人才和資金也受到嚴重的損失。 19世紀的歐洲大陸,法德兩個中心帶動了歐洲經濟的普遍繁榮。在這一段時期,出現了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和物理化學家法拉第(1791—1867)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機,麥克思威爾創立了完整的電磁理論並預言電磁波的存在,出現了第二次物理學理論的大綜合。但是,英國科學家們澆灌的第二次科學革命之花,卻在德國結出第二科技革命之果。這主要是德國發明家應用電磁理論,發明了實用型的發電機,其意義和作用相當於瓦特的蒸汽機,由此導致以電氣化為特徵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德國科技和經濟這時迅速超過英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德國造就了一批克虜伯、西門子、詹斯這樣集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於一身的人才。19世紀還出現了三大發現,即生物進化論、細胞理論和能量守恆。科學已經走向成熟,基礎科學的研究明顯地走到了生產的前面。 5、世界科技的第五個中心在美國(20世紀) 美國在獨立戰爭後的憲法中,明確了對科學技術的方針。美國的領袖人物和歷任首腦人物都重視科學技術,有的本身就是科學家。如本傑明·富蘭克林和第三任總統傑弗遜。美國政府很早就明確以教育帶動科研,對教育採取特殊優惠政策,贈予美國一批大學土地,每州至少建立一所傳統農業和機械院校。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了大發明家愛迪生,愛迪生在西門子發明電機、貝爾發明電話之後,發明了電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發電廠,引起了世界乃到全世界的一場電力技術革命。一次大戰和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又得到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美國採取拿來主義,採用移民政策大批吸收人才,一批著名科學家被吸引到美國。如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著名物理學家費米。40年代末,美國還留下了不少來自中國的科技人才,如楊振寧、李政道,錢學森等人。 人們曾經將美蘇在二次大戰後的做法歸結成美國搶人,蘇聯搶機器。可見美國對人才的高度重視。美國政府利用戰爭中獲得的資金大幅度地增加對科技的投入,研究開發經費投入每四年翻一番。二次大戰期間,從1939年的一億多美元增長到15億美元。這一系列的措施導致了美國完成和完善了歐洲的鋼鐵、化工和電力三大技術,發展了汽車、飛機和無線電技術這三大文明,領先進行了第三次技術革命,包括原子能(1942年)、計算機(1940年)、空間技術(1957年)、微電子技術(1970年)。 高新技術的研究成果導致了高新技術產業群的形成和發展,美國1929—1969年的40年間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以上,表明戰後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第一生產力。自70年代以來,以微電子技術和基因重組技術為特徵,可以說,美國領導了一場世界范圍的技術革命,形成了一個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生產技術為主導的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技術、航天技術和海洋技術為內容的高技術體系。並在80年代後期迅速地商業化和產業化,為美國贏得大量的利潤。盡管7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地位相對日本、西歐有所下降,但近幾年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機會,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帶來了新的全球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經濟復甦,應該說,美國的經濟至今是全世界經濟活動中心之一。這種狀況還將維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求採納

㈤ 世界科學中心的一般規律

按照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一般規律,一個國家要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必須具備四個基本條內件:
首先容,人們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學發展具備濃厚的思想文化基礎,如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法國的啟蒙運動等;
其次,要有促使本國人才迅速成長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國人才最優的科研環境;
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積累雄厚的物質基礎,推動經濟、社會和文化全面發展;
第四,要制定獨創的科學發展戰略和鼓勵原始創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導自由探索的學術氛圍。

㈥ 什麼是真正的世界科學中心

進入科學的終點,就是解開宇宙找到神
據《中國大網路全書》醫學卷所載,人的卵子肉眼可見直徑約0.2毫米,是人體最大的細胞,而希奇的是,只有0.06毫米長沒眼眼又沒腳的精子竟有驚人的運動能力,沿女性生殖道逆向上行經過廣闊的子宮、再沿宮壁好像有思想性和嗅覺一樣往卵子可能居住的「宮廷」方向尋找道路的進口、再向狹窄的輸卵管逆行移送到壺腹部尋找卵子結合、完成它要完成「你們要生養眾多,在地上昌盛繁茂」創世紀9章7節《聖經》神的使命。
對於僅針頭大小沒有腳的精子來說,尋找卵子結合的路程確不亞於唐太宗貞觀元年的玄奘從長安出發,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前往印度取經那樣遙遠和艱難。盡情地去尋找能容它們寄生的大個體,於是兩個不同個體形成雌雄兩性,並以集團出現,而不會鑽到子宮壁的其它組織中。
而且精子經過雌性生殖道或穿越卵丘時,有礙受精的保護物質;包裹精子的外源蛋白質自行清除,精子質膜的理化和生物學特性發生變化,使精子獲得能量順利前進。
所以最愚蠢的就是沒有科學意識不認識創造自己的神。
創世記2章7節: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
為滿足生物對空氣的需要,生命所需的地球基本條件表層氧的水平始終保持在非常狹窄的參數內,人類接觸的大氣,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組成也必須調配得當,來顯示給地上「塵土」的人《聖經》的真理,為的是要人進入最基本的「生氣」科學,明白科學的源頭就在文明的《聖經》里。所以不認識科學源頭的《聖經》,即使有了自以為是科學的科學,只能是沒天沒地的「錢」科學。首先進入科學,認識《聖經》創造主賜給人類的「氣」,來認識造我們的主;
氧氣為多數生物所必需,氧太少,生物將窒息;氧太多,亦對生物有害。故必須用其它不活潑的氣體將氧氣稀釋成約21%的水平。地球表層氧若高於25%會自燃;且過強的氧化作用將使地面成為一片火海,甚至金屬也會燃燒。若低於15%人類生命會窒息。
地球大氣的五分之四是氮氣,它除了能將氧氣稀釋之外,在逐漸轉為固體化合物之後,又是植物最主要的營養來源,也間接滿足動物的營養需要。如以其它惰性氣體代替氮來稀釋氧氣,則所有動植物均將因不能合成蛋白質而通通滅絕。除氧和氮之外,大氣中還必須有適當濃度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太少,則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勢必枯死,動物因無碳水化合物為食,也不能生存。如二氧化碳太多,也將使動植物不能呼吸。且二氧化碳有很強的溫室效應,過量也將使地面溫度失控。
就目前所知,在太陽系中,並無任何其它星球具備與地球類似的大氣層。水星和月球一樣,因其重力太小,現在已無任何空氣存留。金星大氣則過於濃重,其氣壓相當於地球之90倍,這樣高的氣壓,顯然非人類所能耐受。且其二氧化碳的含量高達90%,又有濃烈的硫酸霧,其酸度可侵蝕金屬,更不必說生物了。火星大氣中幾乎沒有氧和氮,二氧化碳則佔94%,完全不適合動植物呼吸。木星和土星大氣之表層則90%以上為氫,其餘為氦,稍向深層則有甲烷、乙烯和氨等,都是有毒氣體。天王星和海王星之大氣成份尚未完全確定,估計除氫和氦之外,尚有更多的四烷和氨之類。冥王星之大氣主要為氖和甲烷構成。總之,所有這些星體的大氣一概不能容許人類生物存在。
那麼就從人類天天接觸的大氣,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組成,氧氣若高於25%會自燃, 地球就成為火海;若低於15%人類生命會窒息。但是地球上正好為滿足生物對空氣的需要,用五分之四的氮氣將氧氣稀釋成約21%。並有適當濃度的二氧化碳,供給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若用任何其它惰性氣體代替氮來稀釋氧氣,則所有動植物均將因不能合成蛋白質而通通滅絕。
誰曾進入科學知道他是誰設計的呢?這基本的科學知識都不懂,又有何臉面說「我什麼都不信,只相信科學」呢?
若如同小學生一進學校首先要知道的「1+1=多少」的最基本的知識都不知,世界上那有一天到晚只把「1+1=多少」掛在嘴唇上的真正數學教授?
哥林多前書15章45節:經上也是這樣記著說,「首先人亞當成了有靈的活人(「靈」或作「血氣」)」,末後的亞當成了叫人活的靈。
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但是恆定空氣就是「氧、氮、氦、氖、氬、氪、氙、氡」等稀有氣體組成,天天只會大叫「科學」二個字「血氣」的魂生命,誰曾進入科學知道他的源頭呢?
詩篇33篇6節:「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萬象藉他口中的氣而成。」
這「氣」就是進入科學才能知道的「氧、氮、氦、氖、氬、氪、氙、氡」。
啟示錄5章6節:我又看見寶座與四活物並長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殺過的,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靈,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
聖靈只有一位,就是創造主「口中的氣」,人們統稱的「空氣」;但是這里告訴人:「神的七靈」就是七種功能,也就是賜給人的空中七種氣。賜給「寶座」前掌管宇宙的七位天使長,各有一個功能;但是神造天造地創造萬物就是為了人,所以被約翰看見神「寶座」前站立的「羔羊」就是主耶穌基督,而主耶穌基督「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靈」,這就是天父把這七個功能都集中在為道成肉身的死救贖罪惡人類,得著下屆再沒有死的基督永恆真生命的「羔羊」主耶穌基督的身上。
那麼為什麼被世界人的科學發現的「氧、氮、氦、氖、氬、氪、氙、氡」有八種氣呢?
以弗所書2章2節: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
因為天使雖然墮落了,但也是神所創造,所以神還將因為人的墮落而整個太陽系都受牽累的這空中,交給這掌死權的墮落「邪靈」作「空中掌權者」。
所以世界除了神的聖靈,就是人類稱呼的「大氣」,還有個邪靈,科學發現的八種氣,其中一種對人有害的「氣」就混在空氣中,也沒人能濾去的「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
聖靈有七種功能,但是沒靈的魂生命誰能進入科學,知道三千年前就寫在《聖經》上要人預先看見得智慧,認識靈界掌管生命的主耶穌基督,有七種功能的「神的七靈」拯救人類得生命, 而這掌死權的墮落天使「空中掌權者」的「邪靈」,也有「鬼魔的靈、謊言的靈、乖謬的靈、沉睡的靈、污穢的靈、世上的靈、謬妄的靈」七種功能的七種靈貪吃了人類真生命。那麼作為一個創造主已賜給有神經元思維的人,能否懂點科學做個完全人呢?
地球上最無知的就是不知道科學,僅占宇宙4%的有形物質(唯物論)世界億萬顆星球中,活在比一粒灰塵還小的僅45億年歷史的地球上;也僅僅是過去的200年間科技文明的一種微生命的人類;為什麼不能進入科學,尋求有規律運行的137億年發展史的靈界96%(23%暗物質73%暗能量)的科學的中心,真實宇宙天體智能真生命,認識科學源頭下屆再沒有死的生命之主耶穌基督?
唯物主義的「無神論」創始人達爾文淚流滿面,痛悔自己將被到處尋找吃人工具的野性人撿去當「科學」,喪失道德的罪惡偽「科學」, 臨終不求別的,只求教會同意與基督徒的邊上埋葬自己,陰間不再與「只要自己活,就要別人死」害死人的人同流合污。
但是世界為什麼還會有最愚蠢無知地停留在「無神論」創始人,唯物主義的達爾文「弱肉強食」斗爭哲學不願走進科學的大門,自己不進去,還阻擋別人不準進而害死下一輩呢?

㈦ 世界科技中心是怎樣建立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會轉移轉移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科學發展史揭示了這樣一條基本規律: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總有一個國家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引領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經過大約近一個世紀後轉移他國。科學史家的研究還表明,如果某個國家的科學成果數占同期世界總數的25%以上,這個國家就可以稱為「世界科學中心」。按照這一規律和標准,從16世紀的義大利到20世紀的美國,世界科學中心先後進行了四次大轉移。
16世紀的義大利是第一個世界科學中心。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文藝復興運動掀起了歐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終結了長達近千年的中世紀黑暗時代。這一時期的義大利,不僅產生了像但丁、達·芬奇這樣的偉大詩人和藝術家,還出現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為代表的著名科學家,誕生了《天體運行論》、《星空信使》和天文望遠鏡等一大批科學名著和科學發明。這些科學技術成果的誕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開創了嶄新的實驗科學新時代,近代科學第一個中心在義大利形成。但隨著1600年布魯諾被教會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義大利科學中心開始向北歐轉移。
17世紀的英國是第二個世界科學中心。17世紀初,在弗蘭西斯·培根科學思想的影響下,英國政府和社會普遍重視知識的價值,提倡科學實驗,成立皇家學會,研究自然科學。學會周圍雲集了牛頓、虎克、波義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學家,先後誕生了牛頓力學、電磁場理論、進化論等一批科學理論。特別是1687年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頓力學的誕生,這是近代科學發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為英國科學革命理論的頂峰。科學上的成就成為了技術革命的先導,瓦特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機,蒸汽機技術和紡織機械技術的完美結合,引起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而改變了整個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面貌。1727年隨著牛頓的去世,英國科學技術開始急劇衰落。

18世紀的法國是第三個世界科學中心。18世紀初,法國經歷了一場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羅為代表的一批啟蒙運動哲學家形成了法國網路全書派。他們竭力提倡科學和民主,進行了一次以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思想解放運動。同時,在牛頓科學理論的影響下,出現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錫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學家,取得了《分析力學》、《概率論的解析理論》和《化學綱要》等一批重要科學著作,使法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到19世紀初進入高峰。但法國過分學院式的科研方式以及不重視科學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日益動搖了法國世界科學中心的地位。

19世紀的德國成為第四個世界科學中心。德國科學的興起始於19世紀初,首先進行了大學改革,把教學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創立導師制的國家。德國全新的科研教育體制,吸引了許多世界最優秀的科學人才,成為科學研究的樂園,德國科學家不僅創立了細胞學說、相對論、量子力學等重大科學理論和學說,還為世界貢獻了愛因斯坦、玻爾、歐姆、高斯、李比希、霍夫曼等一大批頂尖科學家。德國還特別注重科技成果的應用,使德國在19世紀7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德國先進的電氣工業和光學工業,為德國科學家提供了世界最先進的科學儀器,使德國科學家在電磁學領域做出一連串驚人的發現。但兩次世界大戰使德國經濟受到重創,人才和資金大量流失,德國科學從此走向衰落。

20世紀的美國是第五個世界科學中心。美國科學的興起一開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不但繼承了英國科學的傳統和德國科學的體制,而且特別重視科學人才的引進。在優越的科研環境下,造就了發明家貝爾、愛迪生,二次大戰後又吸引了愛因斯坦、費米、弗蘭克、威格納、西拉德等一大批世界頂尖科學家,為美國科學技術發展作出了寶貴的貢獻。世界各國優秀科學家的雲集,使美國在整個20世紀引領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包括原子能、計算機、空間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等,使近70%的諾貝爾獎被美國科學家領走,至今仍保持著世界科學界領袖的地位。

按照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一般規律,一個國家要成為世界科學中心,首先,人們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學發展具備濃厚的思想文化基礎,如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法國的啟蒙運動等;其次,要有促使本國人才迅速成長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國人才最優的科研環境;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積累雄厚的物質基礎,推動經濟、社會和文化全面發展;第四,要制定獨創的科學發展戰略和鼓勵原始創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導自由探索的學術氛圍。

科學發展永無止境,科學理論不可能窮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真理,科學中心也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某一個國家。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存在越來越大的慣性,目前還沒有明顯的跡象表明世界科學中心將轉移出美國,並轉向哪一個國家,但隨著新興國家和地區經濟、科技迅速發展的勢頭,世界科學中心可能呈現多中心的局面。因此,對中國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我們應按照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規律,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制定積極的應對政策,憑借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期待在21世紀或者更長遠的未來成為下一個世界科學中心。

㈧ 分析美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的原因及影響

美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的主要原因及其啟示摘要:從16世紀至20世紀,世界科學中心發生了5次大的變遷,即:義大利(1540年-1610年)、英國(1660年-1730年)、法國(1770年-830年)、德國(1810年-1920年)、美國(1920年——現在),轉移周期大約為80年。本文重點研究了世界科技中心的轉移的歷史背景,並重點分析了美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的主要原因。研究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並不只為知曉那段輝煌的歷史,為的是抓住世界科技中心轉移的脈搏;創造和抓住新的機遇,不再錯過時代賦予的使命,努力讓自己的祖國在新的機遇和競爭中站得更高,望得更遠屹立於世界科技強國之林。關鍵詞:世界科技中心,變遷,啟示1
世界科技中心的轉移歷程簡述從16世紀的義大利到20世紀的美國,在人類近現代史中,世界科學中心先後發生了四次大轉移而每次轉移都有其共同的思想特徵,其主要表現是:先有思想的解放,有了新思想作為後盾,依次才會有科學的萌芽與發展,當一國的科學文化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和地區時就會形成所謂的科學中心,當另一個國家的思想優於其思想而引領科學文化潮流時即謂之科學中心轉移。1.1在文藝復興中解放思想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提倡人性、反對神性的思想解放,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出現了像達·芬奇這樣跨越藝術、人文和自然科學領域的「曠世奇才」。隨著「大宇宙」和「小宇宙」信念的興起,自然科學獨立的宣言書向神學發出了挑戰書:1543年,哥白尼臨終前發表《天體運行論》,提倡日心說、反對地心說。而維薩里發表《人體結構》則指出,男人的肋骨並不比女人少。到16—17世紀,義大利成為第一次科學中心。奠定(地面)近代力學之基礎的伽利略,「天空的立法者」開普勒,以及第一個明確從事科學研究的山貓眼研究會相繼出現。研究會由一位貴族支持,伽利略於1611年成為會員。不過此時的大學尚沒有發揮作用,教會的力量仍然阻礙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伽利略就因捍衛哥白尼學說而受到宗教審判。1633年「義大利科學失去了活力」。

1.2
從資產階級革命到科技革命的英國在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英國成為了第二次科學中心。17世紀,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大力倡導將科學應用於社會的思想。英國皇家學會也於l662年成立,標志著科學活動獲得了「政府」承認(不過皇家學會還主要是靠會員費維持運作,並沒有得到「政府」的資助)。皇家學會對於英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創立了種種皇家「科學中心」,1666年創立的《哲學學報》,開創和奠定了科學共同體內部的交流傳播機制。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學得到迅速發展,實現了以牛頓《原理》(1687)發表為標志的第一次科學大綜合,但科學與技術總體上是互不相干、各自發展的。就技術的發展而言,在英國同期發生了以紡織機械為起點、蒸汽機為標志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以及以蒸汽機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走向了工業時代。1.3
啟蒙運動引領下的法國斯塔夫理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曾指出:政治影響了科學,法國革命對科學進步強有力的促進就是一個佐證。18世紀末,科學中心轉移到了法國。法國當局任命一大批科學家為革命政府的重要官員。創辦了一系列新的軍事院校、醫學院校、技工學校和一些新的大學,如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等。其間,還對皇家科學機構如巴黎科學院進行改造,使之從宮廷走向社會,院士們成了真正的職業科學家:此外,還形成了集中型科學組織。1.4
德國的社會變革與科學19世紀下半葉,德國成為科學中心。這一時期,實現了第二次科學理論的大綜合,發生了以電氣化為主要特徵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以及以電的廣泛運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產業革命。值得指出的是,在德國出現了兩項重大的體制創新:一是教育與研究的結合,研究生教育、研究型大學開始出現:二是科學與產業的結合,產業實驗室也開始出現。於是。科學與教育、科學與技術、科學技術與工業發展發生了密切的聯系,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特性開始顯現,科技、工業和社會發展的互動更加明顯。1.5
包容創新引領美國科學進入20世紀,美國因是以自動化為主要特徵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和以電子技術廣泛運用為標志的第四次產業革命的策源地,而成為世界的科學中心。美國的崛起與其不斷地促進科技進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內在相關。科學教育受到高度重視,起源於德國

的研究型大學在美國進一步發展出創業型大學,同樣起源於德國的產業實驗室在美國發展為科學園區、高科技園區:金融資本體系的建立、風險投資體系的發展則進一步推動了科技成果產業化與知識資本化:此外,從政府大規模支持科學技術,到建立起發達的科學基金體系、國家科研體系、國家創新體系,從硬科學的高度發展。到其與軟科學的結合,從科學管理到管理科學,從交叉性質的科學技術與社會到發展起來更具有學科性質的科學技術學,從文化繁榮到文化產業的興起,如此等等,無不推動著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的交叉融合,引領著社會經濟的突飛猛進。2
科學中心轉移的原因分析許多學者指出成為科學中心之國家特質如下:公民對科學重視;教育研究體制與硬體先進,能吸引大量的人才;世界通用語言等。在此筆者把影響科學中心轉移的因素分為科學家隊伍的素質因素和相應社會的環境因素兩大類。首先,就科學家隊伍的因素而言,從歷史看,法國在18世紀末逐漸淡出科學中心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影響的科學家集團老化。從現實看,現代各國科學的發展也是越來越依賴於傑出科學家人數的擴大從歷史和現實中我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科學家隊伍的素質是影響科學中心新轉移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而素質的關鍵在於教育,因而素質教育成為一個國家科學家隊伍素質高低的關鍵,那麼一個國家在成為科學中心之前必須進入素質教育的中心總之,科學家隊伍素質要提高就得注重素質教育水平的提高,因而發展素質教育是科教興國的必由之路。其次,筆者認為社會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思想,國家政策教育,經濟,創造精神四個方面。各要素對科學中心轉移的影響下文一一詳述:1.思想。科學中心形成及其轉移的一切都是從「思想」開始,「思想」是其發展過程的根本原因。講到「思想」也就等於講到了「革命」,工業革命、政治體製革命。在對近現代科學中心轉移的研究中,人們普遍注意到工業革命的作用。在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前進道路中人們也同樣注重對政治體製革命的研究。2.國家政策和教育。從國家的政策上來看,我們必須擁有一個引導世界科學中心的政策體。近年來,我國出入此點考慮,將科教興國確立一項重大國策,在這一政策體系的支持下我國進一步加大教育和科研經費投人,加快裝備高精尖科研設備,同時在全社會樹立崇尚科學、應用科學尊師重教的風尚。這些都將營造出一個能托起科學家們去全力沖上世界科技頂峰的社會大環境,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科研隊伍的整體科研實力。

㈨ 哪一次工業革命使德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另一個中心在哪裡,分別舉例說明

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總有一個國家成為世界科學中心。

第一次工業革內命 法國是世界科容學中心

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

邁克爾·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導體在磁場中運動產生電流。

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德國)-發電機、格拉姆(比利時)-電動機、愛迪生(美國)—電
燈;

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德國)-內燃機及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美國)-飛機;

電訊事業的發展:貝爾(美國,原籍英國)-電話、莫爾斯(美國)—有線電報、尼古拉·特斯拉(1897年獲得無線電技術專利)註:(1943年撤消了馬可尼的專利); 亞歷山大·貝爾伽利爾摩·馬可尼

化學工業的建立:諾貝爾(瑞典)-炸葯 (塑料、人造纖維)。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