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怎樣才能學好科學

怎樣才能學好科學

發布時間: 2021-03-04 18:07:45

Ⅰ 如何學好科學課的幾點建議

把年級家長會發言稿2011.3.7各位家長、同學們大家好!科學是由以前的生物、地理、物理、化學、天文等分科課程組成的一門綜合課程,從小學進入初中後,課程體系發生了變化,學習知識內容的深淺不好把握,同學們學習這門新課程,也有不少疑惑。怕自己學不好,這樣的心理是很正常的,現在你們在中學經歷了近一年半的學習,對此感受或許已然更加深刻。在這里為同學們提出以下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課前預習是基礎
任何一門課程,課前預習絕討是必不可少的。在老師未來上新課之前,同學們應先把課程的內容粗略地看一遍,做到心中有數。在預習時,還要學會聯想,想想生活 中有哪此現象運用了這個原理,運用了這點知識,它們之間有什麼異同之處等等,能把這此問題解決了,就會為新課的學習提高效率。有不懂的地方,把它記下來, 帶著這此問題走進課堂。我想,有了這樣的預習,你已經走出了關鍵的一步。
二、課堂學習是核心
課堂學習是學習的主渠道。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應該做到「三勤」:
3.勤動手。課堂上,老師講的一些重點知識要注意,並在一些重點上勾勒出來,老師講的知識拓展,以及一些典型例題,最好能及時記下來。遇到所學知識與日常 生活經驗出現矛盾時,不要輕易地改變自己的觀點,而應該主動地進行實驗探究,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不僅可以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還可以培養自己質疑、探究的精神
三、課後復習是關鍵
1.對知識進行整理、概括。一本書的內容學完了,這本書中到底講了些什麼,一般的學生是不會歸納、概括的,此時,同學們可以打破章節界限,列出一些標題,把各種知識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網路或體系。如學習了光合作用、空氣的組成、燃燒與滅火、二氧化碳的性質等內容後,可以列出標題:二氧化碳在人類生活中的 利與弊。這樣,既可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又可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2.對知識進行比較、就是對不同對象進行對比,確定其異同,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在七年級科學教材中,有不少內容可以進行對比、分析。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化合反應與分解反應等,這些內容都可以用比較的方法復習,弄懂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3.對知識進行類比遷移。即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做到觸類旁通。如:在「動物的運動特點」中往往遵循一個基本原理,即動物的運動依賴於一定的身體結構,基 於此,我們可以把常見的具有多種運動方式的動物歸在一起復習。弄清各種運動方式依賴於何種身體結構。通過復習,進一步理解結構和功能的統一。
4.對知識進行串聯。就是根據概念之間的包含關系、外延大小將一些有聯系的知識連成一體。如學習「動物的行為」時,以節律行為為例,可以根據動物的行為包括節律行為和其它行為,節律行為又包括晝夜節律、季節節律、潮汐節律這一線索將知識進行串聯。
四、正確的學習方法是保證
1.積極主動參與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學習科學的核心,也是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對於探究的目的要清楚,探究的過程要科學設計,對實驗現象要認真觀察,准確記錄,對結果要科學分析。科學與生活聯系得十分緊密,生活中有一些有趣的現象,因司空見慣而被人忽視。我們學了科學課後,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所學到的和知道的知識去解釋它們,多問幾個「為什麼」日積月累,你的科學知識面會更開闊,科學探究的興趣更濃,科學探究的能力更強。
2.認真做好學習記錄
(1)記提綱
每上一節課,把老師教的概念、公式、法則、原理等記下來,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還可以通過查資料來弄懂。每學完一章,一單元,自己來一次小結,把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系統地歸納整理在筆記本上。
(2)記疑難同學們在預習時,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作業中也難免出現一些錯誤,所以上課時必須注意老師講解疑難的地方,這些難點問題,哪怕課堂上已能解決,但時 間一長又可能會遺忘,所以不妨把這些問題作一下記錄,復習時多看一兩遍,加深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記憶,一些同學把這些問題匯成一本《較難題集》,是一個好方法。
(3)記懸念上課時老師有時留下一些問題讓學生課後思考,而這些問題也許要經過幾天甚至更長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才能解決。同學們在看一些課外書時,也可能發現一些有趣的問題,而自己一下子又不能解決。把這些問題記不下來,時而想想,稍加留意,很可能收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廢功夫」的效果,同時寫體會和感受。

Ⅱ 怎樣才可以考好科學

有一句話道出了各科的特點:「科學難,語文繁,數學習題做不完」,科學作為初中的的重要學科、許多學生反映科學難學,不好理解,面對著一道道的科學題,特別是物理部分,就像是霧中看花一樣,總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感,其實,我覺得難不難在於你對該科學習技巧的摸索和掌握,對如何學好科學,我說說自己的感受,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學會對科學概念的反復分析、琢磨
能不能學好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你對科學概念能否理解得透徹,科學概念因其抽象性,總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比如「能量」、「慣性」、「化合反應」、「生態平衡」等等這些概念,單靠老師的「言傳」並不能傳神地表達出概念的真諦所在,而只有自己做到了「意會」才能真正領略出它的全部內涵,這種「意會」的感覺就只有靠我們對概念的反復分析、琢磨才能體會得到,所謂「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意義正在於此。例如「摩擦力」這個概念,書中是這樣下定義的:「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經過分析,我們可首先找出概念中的關鍵字句,「互相接觸」、「相對運動」、「接觸面上」「阻礙相對運動」然後琢磨、體會這些字句的含義。「互相接觸」說出了摩擦力產生的首要條件,並由此可聯想到它與重力、磁力等的不同,但是不是互相接觸的物體就一定有摩擦力呢?顯然不是,一個「當」字揭示出了「摩擦力」的產生必然是伴隨著「相對運動」,那麼什麼是「相對運動」呢?「相對」二字應該是指這「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由此意識到判斷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產生摩擦力的依據應該是看這兩個物體是否發生了「相對運動」而不是看這兩個物體是否發生了「運動」,「接觸面上」告訴了我們摩擦力產生的位置,而「阻礙相對運動」則說明了「摩擦力」的作用和方向,它的作用是阻礙「相對運動」而不是「阻礙運動」,那麼它的方向就應該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而不是與「運動」的方向相反,並由此可恍然悟到摩擦力並不總是阻力。經過這樣的反復分析、琢磨,我們對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位置、作用、方向自然就會清楚、透徹,哪裡還會有似是而非之感呢。
二、學會對科學實驗的層層剖析
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縱觀課本上的實驗內容,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課後小實驗、小製作等,大大小小不下百十個,由此可見科學與實驗的不可分割性,這么多的實驗如何才能搞得清,弄得明呢?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其實無論什麼樣的實驗,無外乎都有這么幾部分組成,實驗的目的、原理是什麼?需要哪些器材?分幾步進行?每一步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如何滿足?要觀察什麼?記錄什麼?如何分析觀察到的現象?整理記錄到的數據?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什麼?例如在《焦耳定律》這節課中,書中一開始就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燈泡接入電路中時,燈泡和電線中流過相同的電流,燈泡和電線都要發熱,可是實際上燈泡熱得發光,電線的發熱卻覺察不出來,這是為什麼?」由此,需要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跟哪些因素有關系,這便是焦耳定律實驗的目的。如何進行研究呢?聯想到物體間熱傳遞的規律和溫度計的製作原理便設計出了如課本圖9-7所示的實驗裝置,由此便把電流放出熱量的多少形象地轉化成了液柱上升得高低,這便是該實驗的原理。分析可知該實驗需分三步進行,分別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阻的大小、電流的大小、和通電時間的長短的關系,在這三步中,當我們研究電熱與電阻的關系時,就必須保證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而電阻不同;當研究電熱與電流的關系時,就必須保證電阻和通電時間相同而來改變電流;當研究電熱與通電時間的關系時就應該保證電流和電阻的大小相同而通電時間不同。那麼書中又是如何達到這些要求呢?在第一步中採取的辦法是把兩個不同阻值的電阻接成了串聯電路;在第二步中採取的辦法是比較同一個燒瓶中液柱上升得高低,而用變阻器來改變它的電流;至於第三步就無須多說人人明白,然後通過觀察每一步中條件改變前後液柱的升降情況便得出了焦耳定律的內容。在平常的學習中,如果我們對每一個實驗都能這樣環環設問、層層剖析,那麼對整個實驗過程就會了如指掌、默然於胸,還有什麼能難倒我們呢?
三、學會通過實踐加深對科學公式中各科學量含義的確切理解
學習理科離不開計算,在科學公式中對各科學量間的對應性以及確切的科學含義的理解要求很高,而對於初學者而言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透徹,因此常常出現張冠李戴、亂點鴛鴦譜的現象,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通過實踐來加深對科學量含義的確切理解。例如,對於功的計算公式W=FS中S的含義的考查有這么一道題:一位同學用50N的力,將重30N的鉛球推到7m遠處,這位同學對鉛球做的功為:A.350J B.210J C.0J D.無法判斷。初學者往往覺得選A或C,但一旦知道正確答案應為D,那麼對S的含義自然是心領神會。哲學上講,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就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就體現在這里。
四、學會對類似知識點的歸納、總結
我們常說,學習的過程就是把書由薄變厚,再由厚變薄的過程。我們前面所說的正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把書由薄變厚,但把書由薄變厚並不是我們的目的,太厚了,就會超負荷,承載不起。大千世界,紛繁復雜,但在哲學家看來,無非是物質或精神;而在生物學家看來,無非是動物或植物。可見,只要我們學會發現其共性,找出其本質,便都可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學習也正如此,我們若學會了對類似知識點的歸納,總結,那麼繁雜的科學內容便化成了簡單的幾個部分,學習起來自然就會輕輕鬆鬆、游刃有餘。例如:在科學量的定義中,速度、密度、壓強、功率、電流等,它們的定義方式都是一樣的,而那麼多的演示實驗,卻幾乎都是用控制變數法,只要我們掌握了控制變數法的實質,所有的實驗便不都迎刃而解了。
五、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注重感情投資
我們都知道「感情的力量是神奇的」,它在學習中的作用猶如化學中的催化劑。對一個學生而言,能試著喜歡自己的老師,那將會終生受益非淺。學習的過程本就是艱辛的,甚至在大多數學生看來是個單調、枯燥的過程。

Ⅲ 科學這門課應該怎麼學好

科學是由以前的生物、地理、物理、化學、天文等分科課程組成的一門綜合課程,從小學進入初中後,課程體系發生了變化,學習知識內容的深淺不好把握,同學們學習這門新課程,也有不少疑惑。怕自己學不好,這樣的心理是很正常的,現在你們在中學經歷了近一年半的學習,對此感受或許已然更加深刻。在這里為同學們提出以下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課前預習是基礎
任何一門課程,課前預習絕討是必不可少的。在老師未來上新課之前,同學們應先把課程的內容粗略地看一遍,做到心中有數。在預習時,還要學會聯想,想想生活 中有哪此現象運用了這個原理,運用了這點知識,它們之間有什麼異同之處等等,能把這此問題解決了,就會為新課的學習提高效率。有不懂的地方,把它記下來, 帶著這此問題走進課堂。我想,有了這樣的預習,你已經走出了關鍵的一步。
二、課堂學習是核心
課堂學習是學習的主渠道。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應該做到「三勤」:
3.勤動手。課堂上,老師講的一些重點知識要注意,並在一些重點上勾勒出來,老師講的知識拓展,以及一些典型例題,最好能及時記下來。遇到所學知識與日常 生活經驗出現矛盾時,不要輕易地改變自己的觀點,而應該主動地進行實驗探究,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不僅可以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還可以培養自己質疑、探究的精神
三、課後復習是關鍵
1.對知識進行整理、概括。一本書的內容學完了,這本書中到底講了些什麼,一般的學生是不會歸納、概括的,此時,同學們可以打破章節界限,列出一些標題,把各種知識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網路或體系。如學習了光合作用、空氣的組成、燃燒與滅火、二氧化碳的性質等內容後,可以列出標題:二氧化碳在人類生活中的 利與弊。這樣,既可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又可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2.對知識進行比較、就是對不同對象進行對比,確定其異同,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在七年級科學教材中,有不少內容可以進行對比、分析。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化合反應與分解反應等,這些內容都可以用比較的方法復習,弄懂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3.對知識進行類比遷移。即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做到觸類旁通。如:在「動物的運動特點」中往往遵循一個基本原理,即動物的運動依賴於一定的身體結構,基 於此,我們可以把常見的具有多種運動方式的動物歸在一起復習。弄清各種運動方式依賴於何種身體結構。通過復習,進一步理解結構和功能的統一。
4.對知識進行串聯。就是根據概念之間的包含關系、外延大小將一些有聯系的知識連成一體。如學習「動物的行為」時,以節律行為為例,可以根據動物的行為包括節律行為和其它行為,節律行為又包括晝夜節律、季節節律、潮汐節律這一線索將知識進行串聯。
四、正確的學習方法是保證
1.積極主動參與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學習科學的核心,也是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對於探究的目的要清楚,探究的過程要科學設計,對實驗現象要認真觀察,准確記錄,對結果要科學分析。科學與生活聯系得十分緊密,生活中有一些有趣的現象,因司空見慣而被人忽視。我們學了科學課後,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所學到的和知道的知識去解釋它們,多問幾個「為什麼」日積月累,你的科學知識面會更開闊,科學探究的興趣更濃,科學探究的能力更強。
2.認真做好學習記錄
(1)記提綱
每上一節課,把老師教的概念、公式、法則、原理等記下來,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還可以通過查資料來弄懂。每學完一章,一單元,自己來一次小結,把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系統地歸納整理在筆記本上。
(2)記疑難同學們在預習時,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作業中也難免出現一些錯誤,所以上課時必須注意老師講解疑難的地方,這些難點問題,哪怕課堂上已能解決,但時 間一長又可能會遺忘,所以不妨把這些問題作一下記錄,復習時多看一兩遍,加深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記憶,一些同學把這些問題匯成一本《較難題集》,是一個好方法。
(3)記懸念上課時老師有時留下一些問題讓學生課後思考,而這些問題也許要經過幾天甚至更長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才能解決。同學們在看一些課外書時,也可能發現一些有趣的問題,而自己一下子又不能解決。把這些問題記不下來,時而想想,稍加留意,很可能收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廢功夫」的效果,同時寫體會和感受。

Ⅳ 如何學好科學

上課保證聽懂下課及時鞏固是必須的。
語文不需要浪費太多時間,但詩詞,專讀音等需要背屬誦的要花時間,最好選擇在晨讀是來背。
英語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學習,單詞語法要常背常記,有空就要拿出來背,這個時間是往出擠的,平時最好練一些聽力單選完型和閱讀。
數學如果上課聽懂了,下課幾乎不用花費精力的,只要平時按時做老師布置的作業就好。
歷史在平時只需記住一些時間事件等概念,在考試前把書過一遍會事半功倍的。
晚上一般做題最好,上面說的英語題,數學題都可以放在晚上做。

Ⅳ 怎麼學好科學

你要多做題目,從題目中把不懂提出來,第二天去問老師,並且在題目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把自己錯的改正過來認真的看一變,並記在一個本子上,時不時去看看,一定要堅持。相信你會有進步的

Ⅵ 怎樣才能學好科學學習科學的方法

以下是老師的解答 一、課前預習是基礎任何一門課程,課前預習絕討是必不可少的。在老師未來上新課之前,同學們應先把課程的內容粗略地看一遍,做到心中有數。在預習時,還要學會聯想,想想生活中有哪此現象運用了這個原理,運用了這點知識,它們之間有什麼異同之處等等,能把這此問題解決了,就會為新課的學習提高效率。有不懂的地方,把它記下來,帶著這此問題走進課堂。我想,有了這樣的預習,你已經走出了關鍵的一步。二、課堂學習是核心課堂學習是學習的主渠道。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應該做到三勤:1.勤動腦。也就是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思考,僅僅只聽清楚老師的每一句話、看清書本上的每一幅圖是不夠的。在看與聽的過程中要想一想,所學內容與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聯系,所運用的方法還有哪些值得改進的地方。2.勤動口。在課堂上有什麼疑問,就應該立即提出來共同討論,得出結一果,這樣不僅記得深刻,而且學得輕松。3.勤動手。課堂上,老師講的一些重點知識要注意,並在一些重點上勾勒出來,老師講的知識拓展,以及一些典型例題,最好能及時記下來。遇到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經驗出現矛盾時,不要輕易地改變自己的觀點,而應該主動地進行實驗探究,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不僅可以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還可以培養自己質疑、探究的精神三、課後復習是關鍵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可以發現.知識是會慢慢遺忘的,只有及時復習,才能達到永久記憶的效果。那麼,應該怎樣復習呢?我們應對所學的一此分散在各章節中的、零碎的知識進行歸納、概括、比較、歸類、串聯,使知識系統化、網路化,在較深層次上同化這些知識。1.對知識進行整理、概括。一本書的內容學完了,這本書中到底講了些什麼,一般的學生是不會歸納、概括的,此時,同學們可以打破章節界限,列出一些標題,把各種知識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網路或體系。如學習了光合作用、空氣的組成、燃燒與滅火、二氧化碳的性質等內容後,可以列出標題:二氧化碳在人類生活中的利與弊。這樣,既可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又可培養辯證思維能力。2.對知識進行比較、就是對不同對象進行對比,確定其異同,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在七年級科學教材中,有不少內容可以進行對比、分析。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化合反應與分解反應等,這些內容都可以用比較的方法復習,弄懂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3.對知識進行類比遷移。即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做到觸類旁通。如:在動物的運動特點中往往遵循一個基本原理,即動物的運動依賴於一定的身體結構,基於此,我們可以把常見的具有多種運動方式的動物歸在一起復習。弄清各種運動方式依賴於何種身體結構。通過復習,進一步理解結構和功能的統一。4.對知識進行串聯。就是根據概念之間的包含關系、外延大小將一些有聯系的知識連成一體。如學習動物的行為時,以節律行為為例,可以根據動物的行為包括節律行為和其它行為,節律行為又包括晝夜節律、季節節律、潮汐節律這一線索將知識進行串聯。四、正確的學習方法是保證在學習《科學》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如何才能很好地學習這些知識呢?這就要求同學們講究學習的方法,同學們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1.積極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科學探究是學習科學的核心,也是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對於探究的目的要清楚,探究的過程要科學設計,對實驗現象要認真觀察,准確記錄,對結果要科學分析二科學與生活聯系得十分緊密,生活中有一些有趣的現象,因司空見慣而被人忽視。我們學了科學課後,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所學到的和知道的知識去解釋它們,多問幾個為什麼日積月累,你的科學知識面會更開闊,科學探究的興趣更濃,科學探究的能力更強。2.認真做好學習記錄同學們應怎樣做好學習記錄呢?(1)記提綱每上一節課,把老師教的概念、公式、法則、原理等記下來,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還可以通過查資料來弄懂。每學完一章,一單元,自己來一次小結,把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系統地歸納整理在筆記本上。(2)記疑難同學們在預習時,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作業中也難免出現一些錯誤,所以上課時必須注意老師講解疑難的地方,這些難點問題,哪怕課堂上已能解決,但時間一長又可能會遺忘,所以不妨把這些問題作一下記錄,復習時多看一兩遍,加深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記憶,一些同學把這些問題匯成一本《較難題集》,是一個好方法。(3)記懸念上課時老師有時留下一此問題讓學生課後思考,而這些問題也許要經過幾天甚至更長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才能解決。同學們在看一些課外書時,也可能發現一些有趣的問題,而自己一下子又不能解決。把這些問題記不下來,時而想想,稍加留意,很可能收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效果。(4)寫體會正如著名教育家G·波利亞說:如果沒有反思與總結,同學們就錯過了解題的一個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通過回顧所完成的解答,通過重新考慮和檢查處個結果,以及得出這個結果的路子,同學們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和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我相信,如果你做到了以上幾點,你的《科學》一定會學得更好,你一定會更加喜歡《科學》課。解答教師:線粒體

Ⅶ 怎樣學好科學

我比你更爛... 許多同學都說物理難學,那麼有沒有學好物理的方法和技巧呢 下面我們就談談這一話題.
一,學好物理首先要重視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基礎知識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基本概念(定義),基本規律(定律),基本方法.
2.怎樣才叫真正理解
學習物理,應該弄清所學的知識的確切含義和道理.學到什麼程度才能稱為真正理解呢 理解的標準是對每個概念和規律你能回答出它們"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等問題;對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識,要能說出它們的聯系和本質區別;能用學過的概念和規律分析解決一些具體的物理問題.
3.熟記一些概念,公式及推論
二,重視課堂上的學習
1.課前預習能保證課上認真聽講
2.課堂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陣地
3.認真做好筆記
三,重視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和鞏固
要善於把學到的物理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不注意知識的運用,你得到的知識還是死的,不豐滿的.只有通過具體運用,才能擴展和加深自己對的知識理解,學會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堅持獨立做題
我國物理學家嚴濟慈先生曾說過一段話"做習題可以加深理解,融會貫通,鍛煉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道習題做不出來,說明你還沒有真懂;即使所有的習題都做出來了,也不一定說明你全懂了,因為你做習題時有時只是在湊公式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麼地方,不懂又在什麼地方,還能設法去弄懂它,到了這種地步,習題就可以少做".可見學習物理必須要獨立地(指不依賴他人),保質保量地做一些題.題目要有一定的數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質量,就是說要有一定的難度.任何人學習數理化不經過這一關是學不好的.獨立解題,可能有時慢一些,有時要走彎路,有時甚至解不出來,但這些都是正常的,這是任何一個初學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2.學會分析物理過程
學習物理要重視物理過程的學習,要對物理過程一清二楚,物理過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題的隱患.題目不論難易都要盡量畫圖,有的畫草圖就可以了,有的要畫精確圖,要動用圓規,三角板,量角器等,以顯示幾何關系.畫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更精確地掌握物理過程.有了圖就能作狀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狀態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間斷的,而動態分析是活的,連續的.
3.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物理思維的方法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為主,建立物理規律以演繹,歸納,概括為主,而分析,綜合與比較的方法滲透到整個物理思維之中,特別是解決物理問題時,分析,綜合方法應用更為普遍,如下面介紹的順藤摸瓜法,發散思維法和逆推法就是這些方法的具體體現.
(1)順藤摸瓜法,即正向推理法,它是從已知條件推論其結果的方法.
(2)發散思維法,即從某條物理規律出發,找出規律的多種表述.這是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例如,從歐姆定律以及串並聯電路的特點出發,推出如下結論:串聯電路的總電阻大於任何一個分電阻,並聯電路的總電阻小於任何一個分電阻;串聯電路中,阻值大的電阻兩端的電壓大,阻值小的電阻兩端的電壓小;並聯電路中,阻值大的電阻通過的電流小,阻值小的電阻通過的電流大.
(3) 逆推法,即根據所求問題逆推需要哪些條件,再看題目給出哪些條件,找出隱含條件或過度條件,最後解決問題.
4.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要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知識.對課堂上剛學過的新知識,課後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結論,應用等全過程進行回顧,並與大腦里已有的相近的舊知識進行對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則說明還沒有真正弄懂.這時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書學習.在弄懂所學知識的基礎上,要即時完成作業,有餘力的同學還可適量地做些課外練習,以檢驗掌握知識的准確程度,鞏固所學知識.
四,重視學習資料的收集,整理及知識的積累
1.閱讀適量的課外書籍
2.整理自己的學習資料
3.注重知識的積累
此外,同學們還要對物理學習中不清楚和不理解的問題與老師或與同學進行討論,交流,以培養自己與他人合作能力和開拓,鑽研的精神.

Ⅷ 怎麼樣才能考好科學

一、學會對科學概念的反復分析、琢磨 能不能學好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你對科學概念能否理解得透徹,科學概念因其抽象性,總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比如「能量」、「慣性」、「化合反應」、「生態平衡」等等這些概念,單靠老師的「言傳」並不能傳神地表達出概念的真諦所在,而只有自己做到了「意會」才能真正領略出它的全部內涵,這種「意會」的感覺就只有靠我們對概念的反復分析、琢磨才能體會得到,所謂「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意義正在於此。例如「摩擦力」這個概念,書中是這樣下定義的:「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經過分析,我們可首先找出概念中的關鍵字句,「互相接觸」、「相對運動」、「接觸面上」「阻礙相對運動」然後琢磨、體會這些字句的含義。「互相接觸」說出了摩擦力產生的首要條件,並由此可聯想到它與重力、磁力等的不同,但是不是互相接觸的物體就一定有摩擦力呢?顯然不是,一個「當」字揭示出了「摩擦力」的產生必然是伴隨著「相對運動」,那麼什麼是「相對運動」呢?「相對」二字應該是指這「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由此意識到判斷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產生摩擦力的依據應該是看這兩個物體是否發生了「相對運動」而不是看這兩個物體是否發生了「運動」,「接觸面上」告訴了我們摩擦力產生的位置,而「阻礙相對運動」則說明了「摩擦力」的作用和方向,它的作用是阻礙「相對運動」而不是「阻礙運動」,那麼它的方向就應該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而不是與「運動」的方向相反,並由此可恍然悟到摩擦力並不總是阻力。經過這樣的反復分析、琢磨,我們對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位置、作用、方向自然就會清楚、透徹,哪裡還會有似是而非之感呢。 二、學會對科學實驗的層層剖析 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縱觀課本上的實驗內容,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課後小實驗、小製作等,大大小小不下百十個,由此可見科學與實驗的不可分割性,這么多的實驗如何才能搞得清,弄得明呢?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其實無論什麼樣的實驗,無外乎都有這么幾部分組成,實驗的目的、原理是什麼?需要哪些器材?分幾步進行?每一步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如何滿足?要觀察什麼?記錄什麼?如何分析觀察到的現象?整理記錄到的數據?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什麼?例如在《焦耳定律》這節課中,書中一開始就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燈泡接入電路中時,燈泡和電線中流過相同的電流,燈泡和電線都要發熱,可是實際上燈泡熱得發光,電線的發熱卻覺察不出來,這是為什麼?」由此,需要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跟哪些因素有關系,這便是焦耳定律實驗的目的。如何進行研究呢?聯想到物體間熱傳遞的規律和溫度計的製作原理便設計出了如課本圖9-7所示的實驗裝置,由此便把電流放出熱量的多少形象地轉化成了液柱上升得高低,這便是該實驗的原理。分析可知該實驗需分三步進行,分別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阻的大小、電流的大小、和通電時間的長短的關系,在這三步中,當我們研究電熱與電阻的關系時,就必須保證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而電阻不同;當研究電熱與電流的關系時,就必須保證電阻和通電時間相同而來改變電流;當研究電熱與通電時間的關系時就應該保證電流和電阻的大小相同而通電時間不同。那麼書中又是如何達到這些要求呢?在第一步中採取的辦法是把兩個不同阻值的電阻接成了串聯電路;在第二步中採取的辦法是比較同一個燒瓶中液柱上升得高低,而用變阻器來改變它的電流;至於第三步就無須多說人人明白,然後通過觀察每一步中條件改變前後液柱的升降情況便得出了焦耳定律的內容。在平常的學習中,如果我們對每一個實驗都能這樣環環設問、層層剖析,那麼對整個實驗過程就會了如指掌、默然於胸,還有什麼能難倒我們呢? 三、學會通過實踐加深對科學公式中各科學量含義的確切理解 學習理科離不開計算,在科學公式中對各科學量間的對應性以及確切的科學含義的理解要求很高,而對於初學者而言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透徹,因此常常出現張冠李戴、亂點鴛鴦譜的現象,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通過實踐來加深對科學量含義的確切理解。例如,對於功的計算公式W=FS中S的含義的考查有這么一道題:一位同學用50N的力,將重30N的鉛球推到7m遠處,這位同學對鉛球做的功為:A.350J B.210J C.0J D.無法判斷。初學者往往覺得選A或C,但一旦知道正確答案應為D,那麼對S的含義自然是心領神會。哲學上講,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就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就體現在這里。

Ⅸ 怎樣學好小學科學

小學生如何學好科學
首先,我認為每位同學要想學好科學必須具備三種良好的心態:一是決心,一定要學好科學。二是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學好科學。三是恆心,持之以恆、不懈的努力。每位同學如果具備了這三種良好的心態,科學一定能學好。學好科學的一些具體做法。
1. 養成預習的習慣。
對當天要學的內容最好在前一天預習一遍,那麼怎樣才算預習到位呢?預習時除了了解課本內容中的基本知識、重點與難點做到心中有數外,還可思考一下課本上「想一想」、「討論」、「實驗探究」等部分的問題。如果還能提出一些有疑惑的問題,第二天帶著問題聽課,那麼課堂聽課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2. 課堂學習要養成「三勤」的習慣。
課堂是我們學習的主戰場,是學習的核心,在課堂上同學們一定要做到「三勤」:勤動腦、勤動嘴、勤動手。
勤動腦:上課專心聽講,緊跟老師思路,不開小差,積極主動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勤動嘴:多舉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並向老師多提問,同學之間多討論。
勤動手:這一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點上課時及時快速地做好課堂筆記,記下重點、要點、難點,容易忘記點,以及對老師講的一些拓展知識和典型例題,最好也能及時記下來,便於課後復習鞏固。二是對老師課堂上做演示實驗,一定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在學生實驗課以及課外要養成勤動手的習慣。親自完成有關的實驗,不僅可以培養動手能力,感受科學實驗的樂趣,還可以促進同學們在實驗中發現問題,加深對實驗內容和所學相關知識的理解。
一些初淺看法,更具體更有效的方法需要自己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探索總結,只要同學們能主動培養自己學習科學濃厚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相信大家通過努力科學學科一定能夠學好。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