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與異質性電子版
A. 如何找尋迷失的人類本性
多跟人接觸,少跟電腦接觸,很快就能把人類本性找回來了。
多看看歷史書籍,跟親戚朋友常聊聊天,出門走走,做些運動,跟大自然多些接觸。少呆在家裡,這樣自然而然會少用電腦。
每天給自己樹立一點目標(比如今天要跟朋友花2個小時聊天,明天要跟父母談談心等等),剋制著自己不要上網。每達到一個目標就給自己一點小獎勵,比如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B. 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的目錄
再版前言
導論
迪爾凱姆:《社會學研究方法論》(1895年)
迪爾凱姆:《社會分工論》(1893年)
韋伯:《經濟與社會》(1921-1922年)
齊美爾:《社會學——關於社會化形式的研究》(1908年)
滕尼斯:《共同體和社會》(1887年)
庫利:《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1902年)
舒茨:《社會世界的現象學》(1932年)
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1934,年)
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1923年)
霍克海默:《批判理論》(1968年)
馬爾庫塞:《理性與革命》(1941年)
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1937年)
帕森斯:《社會系統》(1951年)
帕森斯和斯梅爾瑟:《經濟與社會》(1956年)
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1949年)
米爾斯:《權力精英》(1956年)
達倫多夫:《工業社會中的階級與階級沖突》(1959年)
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1956年)
倫斯基:《權力與特權:社會分層的理論》(1966年)
霍曼斯:《社會行為:它的基本形式》(1961年)
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1964年)
布勞:《不平等與異質性》(1977年)
布魯默:《形象互動論:觀點與方法》(1969年)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1959年)
加芬克爾:《常人方法學研究》(1967年)
伯格和盧克曼:《社會實體的建構》(1967年)
哈貝馬斯:《認識與人類旨趣》(1968年)
阿多爾諾:《德國社會學中的實證論之爭·導言》(1969年)
顧爾德納:《西方社會學面臨的危機》(1970年)
柯林斯:《沖突社會學:走向一種解釋的科學》(1975年)
亞歷山大:《社會學的理論邏輯》(1983年)
盧曼:《社會分化》(1982年)
阿切爾:《文化與主體性:文化在社會理論中的位置》(1988年)
吉登斯:《社會的建構》(1984年)
吉登斯:《現代性之後果》(1990年)
哈貝馬斯:《溝通行動論》(1981年)
哈貝馬斯:《事實與規范之間》(1996年)
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1990年)
布迪厄:《實踐的邏輯》(1980年)
布迪厄和華康德:《反思社會學導引》(1992年)
埃利亞斯:《論文明的進程》(1939年)
福柯:《瘋癲和文明》(1965年)
福柯:《規訓和懲罰》(1975年)
貝爾:《意識形態的終結》(1960年)
貝爾:《後工業社會的來臨》(1973年)
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1978年)
圖蘭尼:《返回行動:後工業社會的社會理論》(1984年)
拉什和厄里:《組織化資本主義的終結》(1987年)
卡斯特:《網路社會的崛起》(1996年)
卡斯特:《認同的力量》(1997年)
卡斯特:《千年的終結》(1998年)
鮑曼:《立法者與闡釋者:知識分子的歷史角色》(1987年)
鮑曼:《現代性與大屠殺》(1989年)
鮑曼:《流動的現代性》(2000年)
後記
C. 異質性與景觀格局理論
異質性用來描述系統和系統屬性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的變異程度。景觀異質性是景觀尺度上景觀要素組成和空間結構上的變異性和復雜性。景觀生態學中的格局,一般是指空間格局,它表示景觀要素斑塊和其他結構成分的類型、數目以及空間分布與配置模式,它是景觀異質性的外在表現形式。
很多研究表明,降雨、地貌、土壤和土地利用等景觀特徵不同,其景觀格局的尺度變異也千差萬別。多重尺度上這些不同景觀特徵的空間異質性,進一步加強了不同尺度上水文響應的空間變異性,使得水土流失過程表現出復雜的多尺度變異現象。傳統的水土流失研究一般集中在坡面徑流小區和小流域兩個單一尺度上,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土流失的空間尺度外推和過程分析。少數學者對水土流失在不同大小的樣地尺度以及小集水區尺度上的差異進行了初步的比較研究,並分析了各級尺度上水土流失的主要影響因子。更少數的研究開始探討土壤侵蝕及其相關環境因子的連續尺度變異特徵,但是仍然缺乏對水土流失從坡面小區經過多重溝道體系最終到達小流域出口的尺度變異及其影響因子的機制分析。需要指出的是,探討景觀格局的變異性對水土流失形成過程的相互影響,對小流域內景觀格局和水土流失的尺度變異性研究是極其重要的。
D. 布勞的社會交換理論的宏觀社會交換理論和社會結構原理
布勞對宏觀社會結構更感興趣,因而建構的宏觀社會交換理論也更為豐富。他發現群體之間交往與個人之間交往有一些相同點;首先,群體之間的交往也受追求報酬的慾望支配。其次,群體之間的交往也大致經歷了「吸引——競爭——分化——整合」這樣一個過程。即群體在向可能的交往者表現出吸引力方面進行競爭,通過競爭,平衡的或不平衡的交換關系將會出現。如果群體間的交換是平衡的,就會形成相互依賴的關系;如果是不平衡的,就會出現地位和權力的分化。當某一群體取得權力地位並與其他群體建立依從關系而且能有效地控制從屬群體時。一個更大的整體也就形成了。第三,人際交換中的公平性原則同樣適用於群體間的交換。
布勞同時也認為,宏觀結構中的交換與微觀結構中的交換也存在著差別。在微觀結構中人與人的交往是直接的,而在宏觀結構中,人與人的交往大量的是間接的,成本與報酬的聯系是遠距離的。所以,它需要某種機制來傳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結構。布勞認為共同價值提供了這一機制。因為共同價值為宏觀結構中復雜的見解交換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標准。使參與的各方能以同樣的情景定義進行交換。以社會規范為中介的間接交換替代個體之間的直接交換是宏觀社會結構的基本機制。
布勞認為,社會結構可以用它的參數來描述。結構參數基本上分為兩類:(1)類別參數。包括性別、種族、宗教、語言、職業、婚姻狀況等;(2)等級參數,包括教育、收入、財富、權力等。人們的特徵如果按照類別參數分類。他們就被定義為群體;如果按照等級參數分類,就被定義為地位。社會結構的分化一般有兩種形式:異質性和不平等。異質性是水平分化,指人口在由類別參數所表示的各群體之間的分布。不平等是垂直分化。指由等級參數所表示的地位分布。布勞認為異質性和不平等都會給社會交往設置障礙,社會分化越大,這些障礙就會越廣泛地阻礙社會交往。分化意味著它阻礙了社會結構各個部分之間面對面的交往,而整合則是增強了社會結構各個部分之間的面對面的交往。
布勞在《不平等與異質性》中,使用他刨設的概念框架構築了一個演繹性的社會結構理論體系。這一理論是由最基本的假設和公理性命題以及從它們中推演出來的定理所構成。因而,布勞稱之為社會結構的「基本命題」。
E. 有沒有理工科類的理論書籍推薦幾本
1、勒內·達維德:《當代主要法律體系》,漆竹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
2、張文顯:《當代西方法學思潮》,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勒內·達維德:《英國法和法國法》,潘華舫、高鴻鈞、賀衛方譯,中國政法大學印行,1984年版。
4、亨利·梅里曼:《大陸法系》,顧培東等譯,西南政法學院印行,1983年。
5、羅傑·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潘大松等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
6、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曹玉堂等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
7、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鄧正來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8、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9、亨利·萊維·布律爾:《法律社會學》,許鈞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埃爾曼:《比較法律文化》,高鴻鈞、賀衛方譯,三聯書店1990年版。
11、丹皮爾:《科學史》,李衍譯,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
12、彼得·斯坦、約翰·香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王獻平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13、沈宗靈:《現代西方法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14、張宏生主編:《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15、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6、鄭玉波:《民法總則》,三民書局1959年版。
17、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邵建東譯,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8、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
19、摩萊里:《自然法典》,黃建華、姜亞洲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20、普魯東:《什麼是所有權》,孫署冰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21、德薩米:《公有法典》,黃建華,姜亞洲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22、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沈叔平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23、霍布斯:《利維坦》,黎思復、黎廷弼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24、霍爾巴赫:《自然政治論》,陳太先、睦茂譯,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25、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上、下),蔣兆康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7年版。
26、費希特:《以知識學為原則的自然法權基礎》,謝地坤、程志民譯,載梁志學主編:《費希特著作選集》,第2卷,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27、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28、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李常山譯,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
29、尼布爾:《道德的人與非道德的社會》,蔣慶等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0、皮埃爾·勒魯:《論平等》,王允道譯,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31、穗積陳重:《法律進化論》,黃尊三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經校勘的重印版。
32、彼德·布勞:《不平等和異質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3、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鄧正來譯,三聯書店1997年版。
34、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35、葛德文:《政治正義論》(卷一),何慕李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36、克魯泡特金:《互助論》,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37、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張博樹譯,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38、麥克尼爾:《新社會契約論》,雷喜寧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39、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苗力田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40、徐國棟:《民法基本原則解釋――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增訂版。
41、董安生:《民事法律行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42、王澤鑒:《民法總則》,2000年作者台灣自版。
43、周枬:《羅馬法原論》,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44、格羅索:《羅馬法史》,黃風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45、彭梵得:《羅馬法教科書》,黃風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46、優士丁尼:《法學階梯》,徐國棟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7、梁慧星:《民法解釋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48、徐國棟編:《中國民法典起草思路論戰》,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9、西塞羅:《論義務》,王煥生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50、《義大利民法典》費安玲,丁枚譯,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F. 社會學的名著有哪些
西方社會學來名著
一 迪爾源凱姆:《社會學研究方法論》(1895年)
二 迪爾凱姆:《社會分工論》(1893年)
三 韋伯:《經濟與社會》(1921~1922年)
四 庫利:《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1902年)
五 舒茨:《社會世界的現象學》(1932年)
六 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1934年)
七 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1923年)
八 霍克海默:《批判理論》(1968年)
九 馬爾庫塞:《理性與革命》(1941年)
十 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1937年)
國內社會學名著
費孝通:《鄉土中國》《江村經濟》《生育制度》
孫本文:《社會學上之文化論》《社會變遷》《現代中國社會問題》
陳達:《人口問題》《中國勞工問題》
潘光旦:《中國家庭之問題》《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
嚴景耀:《中國的犯罪問題與社會變遷的關系》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中國封建社會》
林耀華:《金翼》《義序的宗族研究》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人類的視野》
非常抱歉,沒能一一找到提要!
G. 外國社會科學類名著
迪爾凱姆:《社會學研究方法論》(1895年)
迪爾凱姆:《社會分工論》(1893年)
韋伯:《經濟與社會》(1921-1922年)
庫利:《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1902年)
舒茨:《社會世界的現象學》(1932年)
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1934年)
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1923年)
霍克海默:《批判理論》(1968年)
馬爾庫塞:《理發與革命》(1941年)
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1937年)
帕森斯:《社會系統》(1951年)
帕森斯和斯梅爾瑟:《經濟與社會》(1956年)
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1949年)
米爾斯:《權力精英》(1956年)
達倫多夫:《工業社會中的階級與階級沖突》(1959年)
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1956年)
倫斯基:《權力與特權:社會分層的理論》(1966年)
霍曼斯:《社會行為:它的基本形式》(1961年)
霍曼斯:《社會科學的本質》(1967年)
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1964年)
布勞:《不平等與異質性》(1977年)
布魯默:《形象互動論:觀點與方法》(1969年)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1959年)
加芬克爾:《常人的方法學研究》(1967年)
伯格和盧克曼:《社會實體的建構》(1967年)
哈貝馬斯:《認識與人類旨趣》(1968年)
阿多爾諾:《德國社會學中的實證論之爭?導言》(1969年)
顧爾德納:《西方社會學面臨的危機》(1970年)
巴克利:《社會學和現代系統論》(1965年)
柯林斯:《沖突社會學:走向一種解釋的科學》(1975年)
亞歷山大:《社會學的理論邏輯》(1983年)
亞歷山大等:《微觀與宏觀的聯結》(1987)
盧曼:《社會分化》(1982年)
阿切爾:《文化與主體性:文化在社會理論中的位置》(1988年)
吉登斯:《社會的建構》(1984年)
哈貝馬斯:《溝通行動論》(1981年)
哈貝馬斯:《事實與規范之間》(1996年)
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1990年)
布迪厄:《實踐的邏輯》(1980年)
布迪厄和華康德:《反思社會學導引》(1992年)
埃利亞斯:《論文明的進程》(1939年)
埃利亞斯:《符號理論》(1991年)
H. 景觀異質性與景觀破碎化什麼關系
兩者都是景觀多樣性的一種表徵方式。異質性往往與同質性對比,是通過增加景觀異質性獲得更多的景觀多樣性;破碎化,用破碎度來表徵,而破碎度是景觀格局指數中的一個指標,與斑塊數和景觀總面積相關,破碎化是景觀多樣性喪失的表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