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古詩格式
A. 古詩格式分那幾種
一般分為兩大類:古體詩和近體詩。
一、古體詩
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1、四言體
四言體盛行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除《楚辭》外,其他詩作出現不多。
四言詩是古代產生最早的一種詩體。《詩經》中的《國風》、《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詩為基本體裁。
在先秦兩漢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記》所載《麥秀歌》,《左傳》所載《宋城子謳》、《子產誦》等,也都是以四言體為主。可見,在西周到春秋時期,無論是社會上層還是下層,娛樂場合還是祭祀場合,最流行的詩體是四言詩。
2、五言體
五言詩,古代詩歌體裁。是指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全篇由五字句構成的詩。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彙,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
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後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五言詩是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它作為一種獨立的詩體,大約起源於西漢而在東漢末年趨於成熟。當然,《詩經》中早就有五言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漢魏六朝時期的詩作,以五言為主。
說明五言詩形成於此一時期。古代本有五言詩起於李陵《與蘇武詩》的說法,但後人多加以否認,如蘇軟題(文選動便說:「李陵、蘇武,五言皆偽。」又有說五言起於《古詩十九首》,也未獲廣泛贊同。大抵五言詩系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
3、六言體
六言詩屬古風類詩文,已不多見到了。
六言詩是舊詩的一種體裁,全詩都是六個字一句。在《詩經》中已有萌芽。其後詩人也偶爾寫過六言四句的短詩,如王維的《田園樂》:''桃紅復含宿雨,柳線更帶朝煙。花落家僮未歸,鳥啼山客猶眠。''
六言散句最早散見於《詩經》。
其中有單句,亦有偶句。如「室人交遍謫我」、「室人交遍摧我」(《邶風·北門》),「行役夙夜無已」、「行役夙夜無寐」(《魏風·陟岵》),「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豳風·七月》),「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魏風·伐檀》)。
正是因為《詩經》中有這么多的六言句,摯虞和劉勰論六言詩的起源,才追根溯源到這里。但是,《詩經》中的六言詩僅是散句,既比較少見,又沒有兩句以上的六言句連續出現的情況。所以,如果以為在《詩經》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完整的六言詩,顯然缺少足夠的證據。
到了《楚辭》,六言句不僅較為常見,而且有連續四句以上的情況出現。《離騷》的基本句式是上七下六,如「駟玉虯以乘笲兮,溘埃風余上征。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玄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珥節兮,望崦嵫而勿迫」。這樣一種句式,如果去掉上句的「兮」字,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六言詩的雛形。
《九辯》中甚至出現了連續的六言句:「慷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
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因為,作為一種詩歌體式,如果能夠獨立成為一首詩,至少應該有四句以上,否則只能算是詩句,而不能算是一首完整的詩歌。
可以說,《離騷》的上七下六句式及《楚辭》中大量出現的整齊的六言句,為六言詩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礎。
完整而規范的六言詩是在建安時期才出現的。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詩,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詩。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詩文俱享名於當時。
孔融之後,曹丕、曹植兄弟皆有六言詩傳世。曹丕有六言詩三首,其中《黎陽作詩》和《令詩》是規范的六言詩;《寡婦詩》形式為六言,但因每句第四字為「兮」字,因而可視為六言別體。
4、七言體
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和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七言體是古代詩歌體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的詩體。它起於民間歌謠。
先秦時期除《詩經》,《楚辭》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間歌謠寫成的以七言為主的雜言體韻文。
西漢時期除《漢書》所載的《樓護歌》、《上郡歌》外,還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韻文。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偽托,並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文人創作的完整七言詩。以後湯惠休、鮑照都有七言作品。鮑照的《擬行路難》18首,不僅在詩歌內容上有很大擴展,同時還把原來七言詩的句句用韻變為隔句用韻和可以換韻,為七言體的發展開出了新路。
從梁至隋七言體詩歌逐漸增多,至唐代七言詩才真正發達起來。七言詩的出現,為詩歌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5、雜言體
雜言詩,因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而得名,其句中字數不定,最短僅有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其特點是形式比較自由,便於無所拘束地表達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氣勢勝的詩人,對於雜言詩都有極大的偏愛。
中國古代詩歌整齊劃一的格律詩發展到中唐達到巔峰狀態(代表詩人是杜甫),因為其形式上的詩美空間已經被唐代的大詩人挖掘而所剩有限;
因此唐末五代中國的格律詩向雜言詩發展,形成一個對整齊劃一而導致形式有些僵化的格律詩的反撥,而最終定型為「詞」這一雜言詩體制形式。而詞,最終發展到了「一代之文學」的高度,取得偉大成就。
二、近體詩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指初唐之後,形成的又一詩歌體裁。
1、類別:
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絕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詩。排律則是律詩的延長)。
2、特點: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和對仗(絕句不要求對仗)幾個方面,主要有三點:
(1)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相間,聯內相對,聯間相粘」;
(2)除首尾二聯外,中間幾聯必須對仗;
(3)一般來說,詩韻必須押同部到底的平聲韻。
(1)古代古詩格式擴展閱讀:
代表人物:
近體詩是唐代以後的主要詩體,著名的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對於歷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
B. 古詩書寫格式
中國古代書法書寫格式一直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不用打標點。從正文開始寫,一直寫到文末,不用空格。如若文末下還有足夠的空間就可以落款,落款包括摘錄的古詩詞題目及其作者,(一般是敬錄某某詩或詞一首)還有你的名字和摘錄的日期。
如若空間不足,則可以適當省略詩詞題目,就是敬錄某某詩或詞一首,還可省略書寫的日期。題目和作者一般是不省略的,否則就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你也可以把落款另起一行,比正文的字略小,低於正文一個半字開始書寫。
書法格式一共有7種,分別為斗方、三開、對幅、中堂、條幅、對聯、扇面。
(2)古代古詩格式擴展閱讀:
1、斗方:中國書畫的一種式樣。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紙對裁兩份,二尺高二尺寬,也可把四尺宣紙裁為八份,稱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斗方是豎行書寫的正方形的作品。書寫內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
因為行列多,篇章布局時應十分強調上下左右的大小、開合、呼應及節奏變化等。在創作時,要注意正文與落款的主次關系,款字一般小於正文,要自然生動。落款可寫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時應留出餘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齊,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後面另佔一行或兩行,上下均不能與正文平齊。印章要小於款字,需離開一字以上位置。
2、三開:中國書畫的一種式樣。呈長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紙分三份裁開,稱四尺三開。若用五尺宣紙分三份裁開,稱五尺三開。以此類推,同是三開,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開一般為三尺畫面(實際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開則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開畫面的面積為四尺。
3、對幅: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通常兩幅成對懸掛。如書法對幅,稱「字對」或「對聯」。明清繪畫有「畫對」,是兩幅大小相等的屏條,成對懸掛。也有廳堂正中掛中堂立軸畫,兩邊分掛「字對」,或中間懸掛中常立軸書法,兩側懸掛「畫對」。
C. 古代詩詞格式如詩詞
推薦看看
1、 王力 的《詩詞格律》,會告訴你詩詞的最基本的概念,
是入門的好書。
2、張中行 的《詩詞讀寫例話》深入淺出,不僅是入門的好書,更
是作者將自己幾十年讀詩寫詩的經歷體會都滲透進去,且淺顯易懂。
屬於比較好上手的 詩詞讀物。
對比以上兩本書,王力的書 相對枯燥一些(當然也有很多舉例),張中行的相對有趣一些。可以交替著看,一個看不下去的時候換另一個,互相參照。
D. 書法中古詩的書寫格式是什麼
中國古代書法書寫格式一直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不用打標點。從正文開始寫,一直寫到文末,不用空格。如若文末下還有足夠的空間就可以落款,落款包括摘錄的古詩詞題目及其作者,(一般是敬錄某某詩或詞一首)還有你的名字和摘錄的日期。
如若空間不足,則可以適當省略詩詞題目,就是敬錄某某詩或詞一首,還可省略書寫的日期。題目和作者一般是不省略的,否則就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你也可以把落款另起一行,比正文的字略小,低於正文一個半字開始書寫。
(4)古代古詩格式擴展閱讀:
古代書法格式:
1、條幅:以長宣紙全開及對開(半截或半折),直書之作品為條幅。
2、楹聯:兩張對開條幅,分別書寫上下聯語者,亦稱對聯、對子或楹帖。
3、中堂:將料紙全開或比全開稍小而單獨或並掛於楹聯間之條幅。
4、斗方:將宣紙裁成八開左右大小(約1尺見方) 之體裁,稱之。
5、匾額:又稱橫披,條幅橫書裝框或刻於木板懸掛於壁上。
6、條屏:以中堂、條幅等尺幅相類之料紙,寫成一組作品,依詩文長短。
7、扇面:尺寸如扇形,有紈扇與摺扇,亦可裝裱或軸成冊。
8、冊頁:將小幅作品裝裱以便翻閱,合之成冊,展開成冊故名冊頁,其內容或相互連貫,或單獨成立。
9、手卷:亦成橫軸,不便懸掛,只適合在書桌上舒展,觀後卷置之橫幅作品。
E. 寫古詩有什麼格式
寫古詩的格式有七言律詩和五言律詩以及四言古詩。具體介紹如下:
1、七言律詩。版是中權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范疇,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以及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和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到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2、五言律詩。全篇共八句,每句五個字,有仄起和平起兩種基本形式,中間兩聯須作對仗。
3、四言古詩。中國最早的詩體是四言的「詩經體」,接著出現了以屈原《離騷》為代表的「楚辭體」。
(5)古代古詩格式擴展閱讀:
古詩格律特徵如下:
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相對於近體詩,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和聲律。
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為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為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為七古。
F. 古詩詞的格式有哪些
一、五言絕句
平起首句起韻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首句不起韻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起韻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起首句不起韻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絕句
平起首句起韻型: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首句不起韻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首句起韻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不起韻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五言律詩
平起首句起韻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首句不起韻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起韻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起首句不起韻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四、七言律詩
平起首句起韻型: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首句不起韻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首句起韻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不起韻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6)古代古詩格式擴展閱讀:
古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
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古詩按內容分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詩詞
G. 古詩詞都有些什麼格式
七律 五言
H. 古詩寫法正確格式
中國古代書法書寫格式一直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不用打標點。版從正文開始寫,一直寫到文末,權不用空格。如若文末下還有足夠的空間就可以落款,落款包括摘錄的古詩詞題目及其作者,(一般是敬錄某某詩或詞一首)還有你的名字和摘錄的日期,如若空間不足,則可以適當省略詩詞題目,就是敬錄某某詩或詞一首,還可省略書寫的日期。題目和作者一般是不省略的,否則就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你也可以把落款另起一行,比正文的字略小,低於正文一個半字開始書寫。
(1)書為心畫。書法是一種心靈的藝術,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現。作為書法藝術的最高要求仍在於它的精神內涵,即書法所表達的意蘊、情趣。
(2)書肇於自然,書法是自然的節奏化。唐張懷瓘論述書法與自然的關系是:「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書法的這種高度概括性,為欣賞者提供了想像的廣闊的天地。
(3)鮮明地體現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則多樣統一。傑出的書法作品都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美在於整體的和諧。書法藝術是在點畫的運動變化中達到統一,是一種造型運動的美。
I. 古詩格式
這不是詩,只是現在人家仿照詞的樣式寫出來的句子,所以不能確切的定位是什麼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