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格式模板 » 失業論文摘要

失業論文摘要

發布時間: 2021-03-25 20:52:25

㈠ 急求一篇課業論文,關於失業率的,1500字左右

內容 摘要:奧肯定律力圖揭示周期波動中 經濟 增長率和失業率之間的經驗關系,然而在我國卻不適用。本文通過對奧肯定律適用條件的 分析 研究 ,結合我國國情,探討了奧肯定律在我國不適用的原因。 關鍵詞:奧肯定律 經濟增長 失業率 完善的市場機制
奧肯定律的提出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阿瑟

㈡ 求一篇失業與通貨膨脹的2000字論文

你這個說的是菲利普斯曲線的經典情況,但是也有滯漲,就是失業和通脹並存,這兩者不必然存在置換關系。也就是說不一定通脹就可以解決就業問題。
通脹當然有損失了,比如,最簡單的,我們作為儲戶,我們把錢存銀行,那麼通貨一膨脹,也就是說錢不值錢了,這是我們最通俗的理解,那麼我們的錢再取出來時,可能算上利息也還不如不存,當初買的東西更多。

㈢ 論文失業的原因

失業的原因很簡單的,現在社會競爭很激烈,而且工作的話也是越來越挑人了,所以說失業人群也在增加,這個的描寫的話,就要真實去描寫就可以

㈣ 急求關於大學生失業問題的論文

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現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張,盡管整個國內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每年都有較多的職位供求職者選擇,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卻不太樂觀,並且有日益嚴峻的趨勢。從國家教委(教育部)公布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數字來看,1999年一2007年大學畢業生就業率雖然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但是由於逐年畢業生基數的增長,整個就業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就業形勢非常嚴峻。

二、大學生失業很大程度是由於結構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是由於勞動者的技能結構與現有的工作崗位技能結構錯位,造成失業與崗位空缺並存的一種失業現象。造成結構性失業的原因,可以從高等教育結構與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兩方面來分析。
(一)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遠遠落後於經濟體制的改革,可以用「供給不足、結構失衡、體系不全、機制不活」來形容
1.專業結構方面。
從高校及其主管部門看,高校主管部門在專業數量和質量上宏觀調控的力度不夠。專業數量上未能保持結構的均衡。表現在一些進入門檻比較低的專業,由於這一類專業進入門檻比較低,故大部分院校都能夠開辦這樣的專業,但是各高校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專業由於社會需求量大,學生就業前景較好,導致各高校紛紛創辦此類專業,進一步使得畢業生供過於求,加重了畢業生就業難度。
2.層次結構方面看。
高校偏重於本科教育,專科教育質量不高,用人單位的高學歷傾向和畢業生的心理需求造成大學生結構性失業。並且用人單位有使用高學歷傾向,也加劇了結構性失業。一方面在於某些地域經濟發達,對全國各高校畢業生吸引力較大,導致各專業有大量畢業生在此地域求職,爭相降低薪酬;另一方面在於有些用人單位為降低招聘成本,人為的提高學歷門檻。
(二)大學畢業生失業的結構性特徵,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解釋。
劉易斯在1954年系統地提出了經濟發展過程中極具影響的「二元經濟」理論,明確提出了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普遍存在現象,即以主要為滿足農村人口自我消費為主的傳統經濟部門與以大工業為代表的現代經濟部門並存的「二元經濟」。我國城市地區之間普遍存在著二元經濟結構,城市的勞動力市場一般被分割為正規部門和非正規部門。所謂正規部門,它包括政府機關和大型企業,因為它能夠提供較高的工資和穩定的就業機會,高學歷者當然一擁而上。而非正規部門指工作沒有保障、報酬低下且不穩定的一些個體企業和做一些臨時性工作的打工者。城市非正規部門的工資水平雖然能夠提供就業崗位,但低於正規部門的工資水平,因此部分大學生選擇待業以期望獲得正規部門的工作。

三、解決當前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問題的對策

對社會來說,「知識失業」較一般的失業形式造成的浪費更大,本來教育擴張就已經耗費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失業又使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處於閑置和半閑置狀態中,造成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
1.國家要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從結構上進行宏觀調控。
我國的大學教育過分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大學生真正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想法去選擇和發展的餘地卻很少,因此高等教育和社會需求就很難取得一致。國家應強化對高等教育進行宏觀調控的同時,市場化」取向改革。當前,要盡快建立高校專業信息預警機制,加強專業預測和調控的主動性,從教育總量適度超前於社會需求總量和保持兩者的相對平衡的角度來規劃高等教育發展的規模;教育主管部門在學科設置、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師資隊伍方面,要注重以市場為導向,力爭用新的專業人才催生新的產業,拉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
2.高等學校要根據社會需求培養人才。
高等學校在專業和課程設置、目標定位和人才培養等方面,要增強主動意識、競爭意識,著力打造名牌學校和品牌專業;要通過有效的整合資源,大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加強市場調研,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學校的專業結構、課程設置和招生數量,科學指導畢業生就業。
3.合理調整就業意願。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大學生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可以理解。但好職位的數量非常有限,大學生應該把眼光放得遠一些,在不同層次和類型上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信息時代信息獲取是十分方便的,大學生應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如網路、學校就業服務中心、社會關系等,掌握最新的就業形勢,結合自己目前的實際能力,不斷調整自己的就業意願,適度選擇就業職位。
4.制定用人單位的最低報酬標准,限制人才高消費。
針對用人單位日趨攀高的人才高消費誤區,一方面要加強政府的引導和調控,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職位分類制度。根據不同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學歷和技能,制定強制性最低報酬標准,使得職能相稱,人盡其職,人盡其用,以達到人力投資成本與回報相匹配。
在當前,大學生直面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要特別重視敬業精神、誠信意識的培育和錘煉;要增強創業意識,培養創業能力;要消除職業歧視與基層鄙視的心態,自覺主動地調整就業期望值和心中的保留工資;要注重從現實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投資和職業,不盲目追求好專業、高學歷;科學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使自己真正成為命運的主宰者。

參考文獻
[1]趙晶.關注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第一財經日報,2005-08-02.
[2]袁樂平,周浩明.失業經濟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3]白蓉.當前大學生失業現象及其對策.中外企業家.2007年8月
[4]徐勇,彭芳春,尹華陽 大學生自願失業現象分析.先驅論壇.2005年7月
[5]袁樂平.失業經濟學[M].2003.8
[6]吳王元,大學生結構性失業與高等教育結構關系分析,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年第7卷第一期

㈤ 失業問題與對策論文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就業崗位的供不應求將是一個長期現象。在20世紀50年代初、60年代初期和末期、70年代末,我國都曾面臨過|相當嚴重的就業壓力。90年代中後期至今,我國的就業形勢再次收緊。其中國有企業職工比較集中的「下崗」問題,由於通貨緊縮及市場商品供求失衡導致的企業普遍開工不足、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問題等構成了這個時期失業的新特徵。對失業問題要辨證地來看。失業率上升,這不是一件好事,但經濟結構日趨合理、企業改革深化、勞動關系理順、城鄉統籌就業以及失業從隱性走向顯性,都對經濟發展發揮著良性的作用,應該說又是一件好事。緩解失業問題,根本上是要靠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經濟增長是擴大就業的前提條件。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是增加就業的主要渠道。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提高勞動者素質,也是緩解失業、促進就業的出路。此外,我們還要不斷加快城鎮化進程,逐步把解決就業問題的重點轉向農民。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還比較低,這既說明我國的就業結構明顯落後,也說明我國城鎮還有較大的發展和就業空間。因此,逐步把就業工作的重點轉移到農民有序流動到非農產業和城鎮上來,有利於促使就此結構合理化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㈥ 有關我過失業的文章

通俗地說,失業可以分為三類:周期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後兩種失業在一般的經濟學裡面都被歸結為自然失業,也就是說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不足為懼。周期性事業是由國民經濟的波動導致的,與經濟周期相一致;摩擦性失業是由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導致的;結構型失業則是由於經濟結構變化導致的,比如技術更新或者消費者偏好發生變化。但是,放到中國來,情況可能就不大一樣了。中國正處於經濟周期的繁榮期,但是由於前期經濟機構調整和制度改革,失業率非常高。可以這樣說,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所構成的失業率是非常值得擔心的,占據了失業的大部分。如果我們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一旦經濟周期步入衰退期,則失業問題會非常難以解決。問題恰恰就在於,我國的這兩類失業非常難以解決。

先從摩擦性失業說起。摩擦性失業源於信息不暢。我國的春運能夠為說明這個問題作個註解。

我國每年都有1億多人次的春運規模,形成了一個獨特現象。春運的主體是兩部分:民工和學生。學生不談,民工是主流。跨地區流動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但有很高的物質成本,還有信息搜集的成本。有實證研究表明,民工外出找工作絕大部分是經過同鄉或者親戚介紹的,這就意味著,如果沒有這兩個介紹源,外出找工作很難,從而可能就不會流動了。不流動就意味著失業,所以,遠距離流動的高成本導致了一部分摩擦性失業。 進一步的一個一問題是,民工為什麼到這么遠的地方打工?為什麼20年來還是如此?民工流動的原因是因為更遠的地方,即沿海發達地區,有更好的就業機會,而農村沒有,所以必須外出。這里也隱含地說明,農村內部是存在很高的隱性失業率的,這已經被無數實證研究所證明。

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導致了民工流動,可是為什麼20年了依然如此?邏輯上講,這個問題可以分解為兩個子問題:第一,是不是經過20年後發展還是不均衡?第二,是不是20年以來,民工從來就沒有變成當地的市民?這兩個答案都是肯定的。為什麼發展20年依然不均衡,為什麼沒有產業轉移?主要原因在於地區競爭。有研究認為,我國的地區競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這種類似錦標制度的「晉升」博弈最終會導致地區間惡性競爭,以鄰為壑。為什麼民工不能變成市民?原因在於戶籍制度,也在於地區競爭。戶籍制度限制了民工獲得工作地戶口,從而不能獲得醫療、社保、教育機會等;地區競爭則要求政府協助當地企業限定工資和各種福利,以便減少企業成本,從而留住企業。留住企業的好處是雙重的:一方面有利於創造GDP和稅收,另一方面也能減少競爭對手的GDP和稅收,從而在地區競爭中取勝。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民工流動不暢,摩擦性失業多。那麼為什麼本地人也會失業呢?有一篇實證文章發現,本地人的失業率其實比外來務工人員更多,原因恐怕就在於民工有著極具優勢的低廉「價格」,這個價格某種程度上又是由地方政府造成的。

接下來說結構型失業。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經濟結構變動比較劇烈,所以結構型失業多比較正常。但是,即便與同等發展程度的國家相比,我國的服務業發展水平也是很低的。比如上海,服務業的比重也不到50%,還少於第二產業。一般認為,服務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強於第二產業,尤其是強於資金推動型的重工業。因此,服務業不發達多少造成了結構型失業。那麼,為什麼產業結構會這樣呢?還是回到地區競爭上去,博弈論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個問題。比方說,如果上海實施產業結構轉型,大力發展服務業,把第二產業向外地遷移,上海是不是應該害怕GDP和稅收減少?是不是應該害怕產業空心化?顯而易見,如果這種擔心成為現實,上海在日後的發展中將受制於其他地區,因為它的談判能力下降了。所以,基於「戰略利益」的考慮,上海是不會願意產業的這種轉移的。我猜想,所有的地區恐怕都是如此,不但不願意將產業轉移,也都會千方百計發展這種具有戰略地位的產業,而恰恰這種產業多數不是就業吸納型的。也就是說,這種所謂「戰略利益」之爭導致各個地方都不願意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經濟機構就這樣被異化,結構型失業自然很多。

對兩類失業成因的分析顯示,地區競爭和很多制度性的原因是造成失業的罪魁禍首。盡管從理論上說,促進信息流動(比如增加就業信息公布渠道,政府組織外出等等)可以減少摩擦性失業,但是,一些問題是不能解決的,比如流動成本(交通費用,精神上的寂寞等)很可能不容易解決。

㈦ 關於失業與就業的論文,急用!

對我國失業與再就業問題的思考

1 概述

隨著我國企業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和建立企業優勝劣汰機制,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從整體上擺脫困境的重要途徑。而要搞好這兩項國有企業制度改革,一個重要方面是要解決富餘職工和破產企業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這主要表現在:第一,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必然伴隨著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的市場化配置,以及在改組、改制、資產重組過程中的企業兼並、破產等帶來的大量失業,據多種資料的較為保守的估算,由此帶來的失業約為2000萬人左右。據1995年《中國統計年鑒》的計算顯示,我國城鎮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隱蔽性失業人數1995年就達3161萬人左右。另外據有關部門統計,到1995年底,我國在國有和城鎮集體所有制經濟單位的就業人員為14408萬人,而在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比較集中的區域,待剝離的企業冗員要佔企業職工總數的1/3,以此推算,全國的城鎮公有制經濟單位要剝離出4000到5000萬富餘人員。又據有關部門按現有產業技術水平的保守測算也將產生2000到3000萬富餘人員;第二,據國家權威部門預測, 九五 」 是我國人口生育高峰期,在此期間我國城鎮將有5400萬左右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而同期我國城鎮能安排的人數約為3800萬左右,

2 目前導致我國失業壓力大、失業人員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2.1 與我國的基本國情有關。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又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不很高的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多,人口基數大,每年新增勞動力也多(我國在50年代至70年代,產生了近3億 激增人口 」 ,對今天的失業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它要經過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得到緩解)。而經濟發展水平不很高從根本上決定了新增勞動力大大超過了生產資料的增長速度,從而不可能在短期內為大量的新增勞動力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

2.2 與我國在幾十年內積累下來的矛盾在較短時期內迅速暴露和釋放有關。我國在幾十年的經濟建設中,出於種種考慮,採取的是 低工資、高就業 」 的方針,使企業內部富餘人員長期積累下來,在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這一矛盾被 大鍋飯 」 掩蓋了。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企業由面向政府轉而面向市場,同時,經濟增長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進技術和管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視質量和品種、注重節約和挖潛及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以內涵為主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在這種形勢下,企業為了生存和競爭,必須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迫使企業對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自身就業存量結構進行調整,對歷史積淀下來的大量富餘人員進行剝離。企業要減人增效,不僅向勞動力市場排放富餘人員,而且還要減少招人的數量。這樣,過去長期以來一直維持著的 三個人的活五個人干、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 」 的現象就再也不可能維持下去了,長期以來積累下來的矛盾就在一個較短時間內迅速暴露和釋放出來。

2.3 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換有關。我國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產業結構嚴重失調,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穩定地發展。改革後,在對產業結構大幅度調整過程中,過去片面、畸形發展的一些產業部門必須壓縮其過於龐大的生產能力,這樣,就造成了這些部門的大量企業出現虧損、破產和倒閉,從而引起這些企業的失業人員猛增。同時,部分老工業基地資源面臨枯竭或產業過於單一,結構轉換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在結構轉換過程中,也要產生大量的失業人員。如曾是我國重要煤炭基地的遼寧省阜新市,可採煤層已經告罄,使40萬煤炭職工需要重新安置,素有 煤鐵之城 」 之稱的本溪市也面臨同樣困境,統配煤礦需要全面轉產,本鋼在 九五 」 期間將要減員1/4到1/3。

2.4 與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的進步和提高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人類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科學技術以驚人的速度在迅速發展。大量機械化、自動化機器設備在生產過程中的廣泛運用,既使人類從過去繁重的體力勞動下解放了出來,同時,也由於資本有機構成的迅速提高,使傳統產業部門出現了大規模的失業現象。我國改革開放的近20年,也是生產的科學技術水平迅速進步和提高的20年,在企業生產的科學技術水平迅速進步和提高的條件下,企業必然要盡可能地降低用人成本、減少就業崗位,從而,我國在較短時期內出現了大規模的 機器排擠工人 」 的現象。再加上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國有企業 「 抓大放小 」 的改革戰略的實施,在 「 抓大 」 過程中大量企業合並或者被兼並,使企業資本規模迅速擴大,這樣,資本規模擴大→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失業增加的規律也在較短時間內表現了出來。

2.5 與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和部分城鎮職工的就業、擇業觀念尚未轉變有關。眾所周知,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是相當成功的,一個 包 」 字,把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迅速激發和調動了起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也迅速出現(據有關專家採用工日計演算法、經驗計演算法和人力單位計演算法測算結果,目前全國農村富餘勞動力約為1.5億人左右),這些農村富餘勞動力基本上是無序地擁進了城鎮,與城鎮勞動者競爭本來就不多的就業崗位。而與此同時,我國城鎮的廣大職工卻尚未從過去的 大鍋飯 」 條件下所形成的就業、擇業觀念中解放出來,仍然不切實際地希望國家能為他們安排一個舒適輕松、報酬優厚、相對穩定的工作崗位,從而,不願意與擁進城鎮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進行就業競爭。這樣,他們一旦失業,就不可能較快地實現就業崗位的轉換,從而,作為失業者在失業大軍中滯留了下來。

2.6 與我國投資重點和產業政策的改革、對勞動力需求能力進一步降低有關。在 九五 」 期間,我國投資將更多地集中於保證農業、水利、能源、交通、通訊和支柱產業以及科技、教育、國防、住房等方面的重點建設項目,而這些項目一般都是投資大、用人少的行業和產業。這意味著新增就業崗位所必需的資金投入增加,或單位資金投入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下降。

3 針對失業問題我們應採取的措施

失業是發達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同時,由於必要、合理的失業能夠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起到對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調節作用,因此,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滅失業。我們所要做的,是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我國的失業控制在一個合理、適度的程度內。

3.1 我們應當盡快採取必要措施,加快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實現國有企業大面積的扭虧增盈。這樣,既可以減少國有企業下崗失業的人數,又可以增加對勞動力的有效需求。在這里我們想著重談一談我國國有企業在改革中擴大企業家經營決策權同強化職工的民主管理與監督的關系對企業的重要影響問題。我國在企業改革過程中,擴大企業家的經營決策權當然是無可非議的,但如何保證這種權力不被濫用卻是任何人也不能迴避並且在事實上也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由於國家、職工無法控制企業廠長(經理)的行為,再加之有很多人事實上沒有經營管理能力甚至沒有責任心,導致企業經營決策的失誤並進一步導致企業破產倒閉成為一種經常的現象。更為嚴重的是在企業負責人權力膨脹甚至失控時,還往往導致腐敗現象。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困難或破產倒閉企業,其負責人的責任是相當大的。這樣,在企業職工對廠長(經理)的行為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卻要讓職工來承擔下崗失業的風險和後果,是極不正常和極不應當的。因此,為了實現國有企業大面積的扭虧增盈,為了讓企業職工的權力與承擔的風險相對稱,我們必須強化企業職工的民主管理與監督。

3.2 在解決失業和再就業問題上,應當強化政府的作用。我們認為,從總體上來講應當建立就業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協調的政府管理體制,把就業問題納入宏觀調控政策和基本建設、技術改造、合資合作項目管理體系中。具體來講,政府作用的強化應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府應當盡快採取有效措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增加對勞動力的有效需求;二是政府應當大力發展各種免費的職業介紹機構,疏通就業信息,溝通就業渠道,並規范目前部分收費的私人職業介紹機構,堅決取締那些存在欺騙行為的私人職業介紹機構;三是可考慮增加政府對失業勞動者進行再就業培訓的經費投入,建立各種行業、跨行業的就業培訓和指導中心,通過加強職業培訓,改進和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調整勞動者的知識結構和技術結構;四是作為一種短期措施,可考慮在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戰的近2-3年內,由政府投資舉辦各種公共工程建設項目,以暫時緩解再就業的壓力;五是可考慮幫助部分勞動者由失業問題較嚴重的老工業城市和地區向新的經濟增長地帶和城市實現地區遷移;六是作為一種短期措施,可考慮在近幾年內適當限制富餘勞動力向失業問題較嚴重的城鎮和地區的無序、過量流入,以減少他們與城鎮勞動力競爭有限的就業崗位。

3.3 採取一些優惠政策,大力發展 「 勞動密集型 」 產業,特別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應當指出的是,在發展第三產業問題上,我國是大有潛力可挖的。據統計,在就業人數上比較,1994年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在全國就業總人數中,幾個國家的比重分別為:美國72.8%,日本62.7%,德國59.4%,俄羅斯56%,而我國僅為23%。在發展第三產業中,大力發展區街經濟、社區經濟等不失為可供選擇的方案。

3.4 大力發展彈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鍾點工等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以拓寬就業渠道

3.5 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勞動者的擇業、就業觀念,使他們由目前相當部分人所持有的對就業期望值過高、不切實際地希望找到舒適輕松、報酬優厚、相對穩定的工作的思維定勢中解脫出來,增強就業、擇業的競爭意識。同時,政府應對苦、臟、累、險等工作崗位實行必要的分配傾斜政策,如減免這些部門、行業的部分稅收等,以吸引勞動者到這些部門、行業就業。

3.6 對下崗和失業勞動者進行勞動關系的清償。眾所周知,我國企業過去一直實行低工資的政策,在這種制度下的工資實際上僅是工人應當獲得的勞動報酬的一部分,其餘部分連同工人在剩餘勞動內創造的價值則形成了積累。可以說我國龐大的國有資產事實上是廣大勞動者勞動的結晶。從理論上講,這種勞動的結晶理應用於保證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的結合從而進行勞動並獲得勞動收入。我們在同許多下崗失業勞動者交談時,他們幾乎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一個共同的問題:我們在企業工作多年,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現在我們老了,重新尋找工作的能力又有限,而企業虧損或破產倒閉,要我們自謀生路,那麼過去的老帳應該怎樣算?事實上這是對勞動關系明確提出的補償要求。對這一問題,我們認為絕不應當視之為無稽之談而置之不理,在勞動者下崗失業時應當對他們進行勞動關系的清償。具體辦法可以採用一次性清算,如廣東省實行的一次性 工齡買斷 」 的辦法,也可以採用分期支付的辦法;既可考慮用貨幣形式支付,也可考慮以國有資產的債權、股權甚至住房等非貨幣形式支付。或者在職工自願參加的原則下,將這部分資金適當集中建立一種基金,用於失業勞動者的培訓、為失業者 自我僱傭 」 的開業提供貸款或為他們到銀行貸款提供抵押、擔保等等。我們認為,實行這一辦法至少有兩個好處,首先,可以增強失業勞動者再就業的經濟能力(如失業者可以使用這部分貨幣實現 自我僱傭 」 ,也可以使用這部分貨幣投資入股,在 「 股份合作制 」 企業實現再就業,等等);其次,可以解決部分下崗勞動者事實上已重新就業,但仍在原企業領取一定數量收入,企業的壓力事實上並未減輕的 隱性失業 」 問題。需要指出的是,我們絕不能把這種對勞動關系的清償視之為國有資產流失,從理論上講,這只是 取之於民,還之於民 」 。

3.7 增加失業保險基金數量,擴大失業保險覆蓋范圍,規范失業保險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目前,我國失業保險基金的收繳比例過低(企業上繳部分及職工個人交納部分合計只佔工資總額的2%-3%),因此,應當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的收繳比例,特別是應當把交納失業保險金通過法律程序規定下來,任何企業和個人都應當交納,否則就是違法行為。同時,也應當增加政府對失業保險基金的投入力度(政府應當增加對失業保險基金投入力度的理論依據與上述關於對勞動關系清償是相同的)。在此基礎上,應當擴大失業保險金的覆蓋范圍(目前許多地方只對幾種特殊類型的失業人員發放)。在失業保險基金的管理上,應當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防止基金時常被挪作他用的現象發生。

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廣大勞動者從整體上看是生產資料的共同主人,大家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是一致的。只要我們採取各種切實有效的措施,就一定能夠把我國的失業控制在合理、必要的程度內,並發揮失業的積極作用。

參 考 文 獻1 劉長明等.失業:需要重新透視的經濟社會現象.新華文摘,1997(11):532 葛延風等.影響企業職工再就業的有關體制問題.經濟工作者學習資料,1997(4):273 馬軼民.國有企業改革與失業.經濟工作者學習資料,1997(90):184 魯士海.再就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一環.經濟工作者學習資料,1997(85):305 國家計委課題組. 九五期間勞動就業形勢與對策課題研究報告.經濟工作者學習資料,1997

㈧ 論文 論大學生畢業即失業

本文通過對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不同層次的原因分析,發現這一現象主要源於大學生的道德素質缺失,而尋根溯源,問題在於高校的道德素質 教育 .如何加強高校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將成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改善大學生「畢業失業」現象的關鍵.
關鍵詞:大學生; 「畢業即失業」現象:道德素質:教育

一、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

從1999年開始,我國高校開始擴大招生規模,全國高校招生總人數達153萬人,比上年增加45萬。2003年全國高校招生總人數達到382.2萬,2007年達到500萬。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共安排招生計劃599萬名。同時,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有30%~50%的人找不到工作,即出現了「畢業即失業」現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但伴隨這一現象的卻是,幾乎每個忙著招人的 企業 都在抱怨招聘不到合適的員工。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眾多企業需要新人,又會出現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大學畢業生失業現象的類型。

(一)自願性失業
有很多大學畢業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他們要麼覺得工資太低,要麼覺得工作太辛苦.所以自願呆在家裡不去工作.衣食住行全靠父母。這也就是社會上常說的「啃老族」或「傍老族」。這些「啃老族」在就業時大多很挑剔,認為這也不做,那也不做,挑來挑去只能是沒有工作,賦閑在家。

(二)創業替代失業
由於大學生在校期間花父母的錢,養成了奢侈浪費的消費習慣,大學畢業後,想找一份工作,但覺得工資太低,賺的錢不足以維持自己的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選擇自己創業。還有一部分大學生畢業後創業是因為找不到工作。但是創業的人多,成功的人少,所以創業失敗後,這些大學畢業生又步入了失業大軍。

(三)被動失業
有的大學畢業生已經找到工作,但由於自身職業道德方面的缺陷被砸了飯碗,使「有業者失業」。這樣的例子.在各行各業都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美國有一項研究表明,在員工被企業開除的原因中,列在前十位的無一涉及工作能力,卻都與職業道德有關.如服務態度、責任心、敬業精神等。而在一項對上海6個行業(IT、賓館、家電、物流、銀行、化工)中的10家企業進行的實地調研顯示,絕大多數企業單位十分看重員工的職業道德素質.並把人品、敬業、責任感作為聘用員工的先決條件。
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嫌棄工作苦、累,工資低,好高騖遠;另一方面是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不再僅僅局限在成績上,分數第一的不一定能力第一,現在的招聘單位更多的是要尋找能幹、敬業、肯吃苦、講誠信、有責任感的合適人才。這種供給與需求結構的變化,必然導致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

二、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的深層原因分析

1999年後入學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80年代後出生的,對於這部分人,現在社會上習慣用「80後」和「90後」來稱呼。根據《 中國 統計年鑒》數據.從1980年~1989年的10年中,中國約有2.04億人出生。即使排除中途「夭折」的,「80後」也有2億人左右。目前,「80後」的一部分(1980~1985年出生的人)已經畢業,另一部分(1986--1989年出生的人)即將畢業,而「90後」又即將進入大學。這些人受到良好的、長期的正規教育,知識水平越來越高,將成為我國富裕的年輕勞動力資源,為我國 經濟 的 發展 提供巨大推動力。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青少年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未來,他們是國家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所以提高青少年的知識水平、勞動水平、創造力變得非常重要。
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開始讓越來越多的人擔憂,為中國經濟擔憂。目前已經出現的「畢業即失業」現象已經說明了「80後」甚至「90後」的年輕人存在一系列問題:道德水平下降,吃苦耐勞精神消失,艱苦奮斗的意志衰退,等等。這將成為經濟發展中一個巨大的隱性成本。
如此嚴重的後果促使大家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80後」甚至「90後」的年輕人到底怎麼了?其實歸結於一點,就是道德素質缺失。然而,導致這些年輕人道德素質缺失的原因多方面的。

(一)大眾傳媒的影響
大眾傳媒從報紙、廣播、電影、電視到現今的互聯 網路 ,已經集看、聽、說、動、玩於一體,傳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眾接受,突破了識字率對受眾規模的影響;它還具有虛擬性、交互性、開放性、自主性、創造性等特點,使得成千上萬的人們尤其是樂於接受新鮮事物,「跟風」心理極強的青少年在短時間內成為大眾傳媒的接受者。
「80後」甚至「90後」的年輕人相對於20世紀50到7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從小的成長環境很特殊。80年代後出生的人大多是在電視機和游戲機的陪伴下長大的,90年代後出生的人是在網路里長大的。電視機、游戲機和網路對這代人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是不良的。80年代以前,我國社會有穩定的社會結構、等級秩序和統一的價值體系,大眾傳媒、社會宣傳及學校教育之間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然而,80年代開始,我國社會處於轉型階段,從傳統社會向大眾社會轉型。在這種轉型中,大眾傳媒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媒介輿論成為了輿論傳播的主要形式;而且轉型中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大眾傳媒對青少年樹立新的價值觀念、判斷是非好惡的標准、為自己人生准確定位有極大的影響。
2007年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現象呈上升趨勢,青少年犯罪佔中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從近幾年我國青少年犯罪的情況來看,呈現犯罪低齡化、在校學生集體犯罪增多、暴力搶劫犯罪多、作案方式成人化、作案手段兇殘化和科技化等等。原因分析起來主要受電視、電影、網路暴力內容影響,形成了所謂的「新青少年暴力文化」。

(二)社會道德環境的影響
我國現在正處於一個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建設和諧文化,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同時先進文化、有益文化與落後文化、腐朽文化並存.正確思想和錯誤思想、主流意識形態和非主流意識形態互相交織,一些不公平現象、誠信缺失現象、以權謀私和貪污腐敗現象、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現象等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巨大沖擊,導致大學生在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關系時產生取向偏差。 我們看到造成現在的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職業理想、人生價值觀、就業觀、創業觀及誠信素質等都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而思想道德素質又居於靈魂和核心地位。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可以使大學生在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時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可以使大學生很好地調節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等,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因此,加強高校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與道德實踐對火學生就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對象的復雜化、個性化,高校道德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增加新內容,開拓新途徑.發展具有時代性、針對性、現實性和實踐性的高校道德素質教育模式。
首先,轉變教育觀念。高校教育不能片面要求學生只學好與專業對口的科學知識,而應注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素質教育,就是說,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關心」,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自我增長知識和發展創造、實踐能力,而且要使學生學會做人,使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意識和集體意識,不僅關心自己的成長,而且關心家庭、他人、社會、國家、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高其責任意識。
其次,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據調查,在回答大學生活中最感到苦惱的問題時.前三位的答案依次是就業壓力大(佔62.08%)、學習壓力大(佔50.28%)和經濟困難(佔35.69%)。學業、就業和經濟壓力給大學生帶來的思想負擔,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成長,導致大學生心理素質欠佳。這樣的大學生步入社會也將缺乏良好的適應能力。因此學校應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保證學生正常學習的情況下,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大學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幫助學生排除困惑,提高情商,使他們在面對挫折和機會時有適當的反應。認清是非,堅持正確的立場,保持清醒的頭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再次,加強學生職業道德素質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道德素質教育的內容應該不斷豐富。對於大學生來說尤其要注重其職業道德素質教育。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頻繁地調換工作,在為自己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和生活條件的同時,也為企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隱形成本。在這一問題上,學校應該注意將道德素質教育滲透到各學科當中.比如要求學生對任何一門主修專業,都要從歷史、社會和倫理學的角度學習研究。職業道德與專業課之間的關系就像「鹽」與「湯」的關系,如果在專業課教學中沒有加入職業道德的內容,這樣的專業課也是不成功的。
最後,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學校應激勵學生走出校園、參與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了解科技動態及社會市場需求,深入實際、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通過勤工儉學、社會調查、實習實訓、青年志願者等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生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的同時,學生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在這些活動中也得到升華,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義務感,培養了學生的道德情操。美國就比較重視通過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和社會服務.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道德認識,提高道德責任感,培養道德情感。
通過加強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使學校教育從「唯分數論」轉變到對學生素質綜合培養的軌道上來,搭建起學生全面發展的「立交橋」,實現了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的銜接。使學生不僅具有過硬的專業基礎.還具有完善的人格,具體表現在:具有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具有艱苦奮斗精神和務實作風;講究誠信等等。只有實現這樣的轉變,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題才能破解.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才能逐漸改善。

㈨ 尋求關於「中國就業失業」的論文要求5000字

對我國失業與再就業問題的思考

1 概述

隨著我國企業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和建立企業優勝劣汰機制,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從整體上擺脫困境的重要途徑。而要搞好這兩項國有企業制度改革,一個重要方面是要解決富餘職工和破產企業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這主要表現在:第一,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必然伴隨著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的市場化配置,以及在改組、改制、資產重組過程中的企業兼並、破產等帶來的大量失業,據多種資料的較為保守的估算,由此帶來的失業約為2000萬人左右。據1995年《中國統計年鑒》的計算顯示,我國城鎮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隱蔽性失業人數1995年就達3161萬人左右。另外據有關部門統計,到1995年底,我國在國有和城鎮集體所有制經濟單位的就業人員為14408萬人,而在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比較集中的區域,待剝離的企業冗員要佔企業職工總數的1/3,以此推算,全國的城鎮公有制經濟單位要剝離出4000到5000萬富餘人員。又據有關部門按現有產業技術水平的保守測算也將產生2000到3000萬富餘人員;第二,據國家權威部門預測, 九五 」 是我國人口生育高峰期,在此期間我國城鎮將有5400萬左右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而同期我國城鎮能安排的人數約為3800萬左右,

2 目前導致我國失業壓力大、失業人員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2.1 與我國的基本國情有關。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又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不很高的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多,人口基數大,每年新增勞動力也多(我國在50年代至70年代,產生了近3億 激增人口 」 ,對今天的失業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它要經過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得到緩解)。而經濟發展水平不很高從根本上決定了新增勞動力大大超過了生產資料的增長速度,從而不可能在短期內為大量的新增勞動力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

2.2 與我國在幾十年內積累下來的矛盾在較短時期內迅速暴露和釋放有關。我國在幾十年的經濟建設中,出於種種考慮,採取的是 低工資、高就業 」 的方針,使企業內部富餘人員長期積累下來,在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這一矛盾被 大鍋飯 」 掩蓋了。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企業由面向政府轉而面向市場,同時,經濟增長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進技術和管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視質量和品種、注重節約和挖潛及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以內涵為主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在這種形勢下,企業為了生存和競爭,必須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迫使企業對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自身就業存量結構進行調整,對歷史積淀下來的大量富餘人員進行剝離。企業要減人增效,不僅向勞動力市場排放富餘人員,而且還要減少招人的數量。這樣,過去長期以來一直維持著的 三個人的活五個人干、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 」 的現象就再也不可能維持下去了,長期以來積累下來的矛盾就在一個較短時間內迅速暴露和釋放出來。

2.3 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換有關。我國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產業結構嚴重失調,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穩定地發展。改革後,在對產業結構大幅度調整過程中,過去片面、畸形發展的一些產業部門必須壓縮其過於龐大的生產能力,這樣,就造成了這些部門的大量企業出現虧損、破產和倒閉,從而引起這些企業的失業人員猛增。同時,部分老工業基地資源面臨枯竭或產業過於單一,結構轉換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在結構轉換過程中,也要產生大量的失業人員。如曾是我國重要煤炭基地的遼寧省阜新市,可採煤層已經告罄,使40萬煤炭職工需要重新安置,素有 煤鐵之城 」 之稱的本溪市也面臨同樣困境,統配煤礦需要全面轉產,本鋼在 九五 」 期間將要減員1/4到1/3。

2.4 與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的進步和提高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人類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科學技術以驚人的速度在迅速發展。大量機械化、自動化機器設備在生產過程中的廣泛運用,既使人類從過去繁重的體力勞動下解放了出來,同時,也由於資本有機構成的迅速提高,使傳統產業部門出現了大規模的失業現象。我國改革開放的近20年,也是生產的科學技術水平迅速進步和提高的20年,在企業生產的科學技術水平迅速進步和提高的條件下,企業必然要盡可能地降低用人成本、減少就業崗位,從而,我國在較短時期內出現了大規模的 機器排擠工人 」 的現象。再加上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國有企業 「 抓大放小 」 的改革戰略的實施,在 「 抓大 」 過程中大量企業合並或者被兼並,使企業資本規模迅速擴大,這樣,資本規模擴大→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失業增加的規律也在較短時間內表現了出來。

2.5 與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和部分城鎮職工的就業、擇業觀念尚未轉變有關。眾所周知,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是相當成功的,一個 包 」 字,把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迅速激發和調動了起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也迅速出現(據有關專家採用工日計演算法、經驗計演算法和人力單位計演算法測算結果,目前全國農村富餘勞動力約為1.5億人左右),這些農村富餘勞動力基本上是無序地擁進了城鎮,與城鎮勞動者競爭本來就不多的就業崗位。而與此同時,我國城鎮的廣大職工卻尚未從過去的 大鍋飯 」 條件下所形成的就業、擇業觀念中解放出來,仍然不切實際地希望國家能為他們安排一個舒適輕松、報酬優厚、相對穩定的工作崗位,從而,不願意與擁進城鎮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進行就業競爭。這樣,他們一旦失業,就不可能較快地實現就業崗位的轉換,從而,作為失業者在失業大軍中滯留了下來。

2.6 與我國投資重點和產業政策的改革、對勞動力需求能力進一步降低有關。在 九五 」 期間,我國投資將更多地集中於保證農業、水利、能源、交通、通訊和支柱產業以及科技、教育、國防、住房等方面的重點建設項目,而這些項目一般都是投資大、用人少的行業和產業。這意味著新增就業崗位所必需的資金投入增加,或單位資金投入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下降。

3 針對失業問題我們應採取的措施

失業是發達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同時,由於必要、合理的失業能夠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起到對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調節作用,因此,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滅失業。我們所要做的,是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我國的失業控制在一個合理、適度的程度內。

3.1 我們應當盡快採取必要措施,加快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實現國有企業大面積的扭虧增盈。這樣,既可以減少國有企業下崗失業的人數,又可以增加對勞動力的有效需求。在這里我們想著重談一談我國國有企業在改革中擴大企業家經營決策權同強化職工的民主管理與監督的關系對企業的重要影響問題。我國在企業改革過程中,擴大企業家的經營決策權當然是無可非議的,但如何保證這種權力不被濫用卻是任何人也不能迴避並且在事實上也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由於國家、職工無法控制企業廠長(經理)的行為,再加之有很多人事實上沒有經營管理能力甚至沒有責任心,導致企業經營決策的失誤並進一步導致企業破產倒閉成為一種經常的現象。更為嚴重的是在企業負責人權力膨脹甚至失控時,還往往導致腐敗現象。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困難或破產倒閉企業,其負責人的責任是相當大的。這樣,在企業職工對廠長(經理)的行為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卻要讓職工來承擔下崗失業的風險和後果,是極不正常和極不應當的。因此,為了實現國有企業大面積的扭虧增盈,為了讓企業職工的權力與承擔的風險相對稱,我們必須強化企業職工的民主管理與監督。

3.2 在解決失業和再就業問題上,應當強化政府的作用。我們認為,從總體上來講應當建立就業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協調的政府管理體制,把就業問題納入宏觀調控政策和基本建設、技術改造、合資合作項目管理體系中。具體來講,政府作用的強化應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府應當盡快採取有效措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增加對勞動力的有效需求;二是政府應當大力發展各種免費的職業介紹機構,疏通就業信息,溝通就業渠道,並規范目前部分收費的私人職業介紹機構,堅決取締那些存在欺騙行為的私人職業介紹機構;三是可考慮增加政府對失業勞動者進行再就業培訓的經費投入,建立各種行業、跨行業的就業培訓和指導中心,通過加強職業培訓,改進和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調整勞動者的知識結構和技術結構;四是作為一種短期措施,可考慮在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戰的近2-3年內,由政府投資舉辦各種公共工程建設項目,以暫時緩解再就業的壓力;五是可考慮幫助部分勞動者由失業問題較嚴重的老工業城市和地區向新的經濟增長地帶和城市實現地區遷移;六是作為一種短期措施,可考慮在近幾年內適當限制富餘勞動力向失業問題較嚴重的城鎮和地區的無序、過量流入,以減少他們與城鎮勞動力競爭有限的就業崗位。

3.3 採取一些優惠政策,大力發展 「 勞動密集型 」 產業,特別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應當指出的是,在發展第三產業問題上,我國是大有潛力可挖的。據統計,在就業人數上比較,1994年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在全國就業總人數中,幾個國家的比重分別為:美國72.8%,日本62.7%,德國59.4%,俄羅斯56%,而我國僅為23%。在發展第三產業中,大力發展區街經濟、社區經濟等不失為可供選擇的方案。

3.4 大力發展彈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鍾點工等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以拓寬就業渠道

3.5 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勞動者的擇業、就業觀念,使他們由目前相當部分人所持有的對就業期望值過高、不切實際地希望找到舒適輕松、報酬優厚、相對穩定的工作的思維定勢中解脫出來,增強就業、擇業的競爭意識。同時,政府應對苦、臟、累、險等工作崗位實行必要的分配傾斜政策,如減免這些部門、行業的部分稅收等,以吸引勞動者到這些部門、行業就業。

3.6 對下崗和失業勞動者進行勞動關系的清償。眾所周知,我國企業過去一直實行低工資的政策,在這種制度下的工資實際上僅是工人應當獲得的勞動報酬的一部分,其餘部分連同工人在剩餘勞動內創造的價值則形成了積累。可以說我國龐大的國有資產事實上是廣大勞動者勞動的結晶。從理論上講,這種勞動的結晶理應用於保證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的結合從而進行勞動並獲得勞動收入。我們在同許多下崗失業勞動者交談時,他們幾乎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一個共同的問題:我們在企業工作多年,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現在我們老了,重新尋找工作的能力又有限,而企業虧損或破產倒閉,要我們自謀生路,那麼過去的老帳應該怎樣算?事實上這是對勞動關系明確提出的補償要求。對這一問題,我們認為絕不應當視之為無稽之談而置之不理,在勞動者下崗失業時應當對他們進行勞動關系的清償。具體辦法可以採用一次性清算,如廣東省實行的一次性 工齡買斷 」 的辦法,也可以採用分期支付的辦法;既可考慮用貨幣形式支付,也可考慮以國有資產的債權、股權甚至住房等非貨幣形式支付。或者在職工自願參加的原則下,將這部分資金適當集中建立一種基金,用於失業勞動者的培訓、為失業者 自我僱傭 」 的開業提供貸款或為他們到銀行貸款提供抵押、擔保等等。我們認為,實行這一辦法至少有兩個好處,首先,可以增強失業勞動者再就業的經濟能力(如失業者可以使用這部分貨幣實現 自我僱傭 」 ,也可以使用這部分貨幣投資入股,在 「 股份合作制 」 企業實現再就業,等等);其次,可以解決部分下崗勞動者事實上已重新就業,但仍在原企業領取一定數量收入,企業的壓力事實上並未減輕的 隱性失業 」 問題。需要指出的是,我們絕不能把這種對勞動關系的清償視之為國有資產流失,從理論上講,這只是 取之於民,還之於民 」 。

3.7 增加失業保險基金數量,擴大失業保險覆蓋范圍,規范失業保險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目前,我國失業保險基金的收繳比例過低(企業上繳部分及職工個人交納部分合計只佔工資總額的2%-3%),因此,應當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的收繳比例,特別是應當把交納失業保險金通過法律程序規定下來,任何企業和個人都應當交納,否則就是違法行為。同時,也應當增加政府對失業保險基金的投入力度(政府應當增加對失業保險基金投入力度的理論依據與上述關於對勞動關系清償是相同的)。在此基礎上,應當擴大失業保險金的覆蓋范圍(目前許多地方只對幾種特殊類型的失業人員發放)。在失業保險基金的管理上,應當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防止基金時常被挪作他用的現象發生。

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廣大勞動者從整體上看是生產資料的共同主人,大家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是一致的。只要我們採取各種切實有效的措施,就一定能夠把我國的失業控制在合理、必要的程度內,並發揮失業的積極作用。

參 考 文 獻1 劉長明等.失業:需要重新透視的經濟社會現象.新華文摘,1997(11):532 葛延風等.影響企業職工再就業的有關體制問題.經濟工作者學習資料,1997(4):273 馬軼民.國有企業改革與失業.經濟工作者學習資料,1997(90):184 魯士海.再就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一環.經濟工作者學習資料,1997(85):305 國家計委課題組. 九五期間勞動就業形勢與對策課題研究報告.經濟工作者學習資料,1997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