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格式模板 » 矛盾論的摘要

矛盾論的摘要

發布時間: 2021-03-25 16:08:05

A. 矛盾論的主要內容

《矛盾論》的主要內容:研究事物的矛盾法則的重要性以及不得不涉及的廣泛問題。除了引言外,分六個部分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唯物辯證法關於對立統一規律的基本原理,最後有一個結論。

《矛盾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系統地闡述對立統一規律的哲學專著,其論述緊密結合中國革命的實踐,因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奠定了哲學基礎,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具體地闡明了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及其相互關系。認為對立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對立的互相排斥的斗爭則是絕對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

(1)矛盾論的摘要擴展閱讀

《矛盾論》,毛澤東繼《實踐論》後寫的一篇論述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關於矛盾規律的重要哲學著作,是《實踐論》的姊妹篇。同《實踐論》一樣,原先是毛澤東同志為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作哲學講演用的《辨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中的一部分。

1937.8在延安油印發表,書名是《矛盾論統一法則》。解放後,重新發表時,才定名為《矛盾論》,並在內容上作了較大補充、修改和刪節。

如果說《實踐論》是以實踐為基礎,從認識論上揭露了「左」、「右」傾機會主義的思想根源的話,那麼《矛盾論》則是以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闡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關系,強調矛盾的特殊性,從方法論上批判了「左」、「右傾」的錯誤思想,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全面說明和發揮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對立統一規律。

所以,從理論上講,《矛盾論》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的極為系統和深刻的發揮,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思想在中國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社會生活的辯證法和錯綜復雜的矛盾運動在理論上反映,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認識論和辯證法。

B. 請問《實踐論》和《矛盾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實踐論》的主要內容是借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專義,屬特別是教條主義的主觀主義錯誤,重點是揭露看輕實踐的教條主義這種主觀主義。

《矛盾論》的主要內容是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斗爭的實踐經驗,深刻地闡述了對立統一規律,分六個部分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唯物辯證法關於對立統一規律的基本原理。

(2)矛盾論的摘要擴展閱讀

《矛盾論》的指導意義:

1、實事求是,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發展。無論是過去還是現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是先決條件,實事求是,量體裁衣才是中國發展的決定因素。

2、明確方向,貫徹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的發展一定是有方向和目標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概括起來就是中國的方向和未來的問題,「兩論」則為我們奠定了研究正確方向的理論基礎。

3、堅定信念,提升善思明辨服務群眾的本領。在社會快速轉型的當代中國,我們面臨的問題將會更多,也更復雜,更需要深刻總結「兩論」經驗,著眼於實踐、著眼於群眾,不斷提高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本領,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貢獻力量。


C. 毛澤東《矛盾論》全文!

全文: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列寧常稱這個法則 為辯證法的本質,又稱之為辯證法的核心。因此,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

如果我們將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 我們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辯證法。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 在矛盾中的地位。

蘇聯哲學界在最近數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學派的唯心論,這件事引起了我們的極大的興趣。德波林的唯心論在中國共產黨內發生了極壞的影響,我們黨內的教條主義思想不能說和這個學派的作風沒有關系。因此,我們現在的哲學研究工作,應當以掃除教條主義思想為主要的目標。

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於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辨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

列寧說:「對於發展 (進化)所持的兩種基本的觀點是:認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復;認為發展是對立的統一(統一物分 成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而兩個對立又互相關聯著)。列寧說的就是這兩種不同的宇宙觀。

形而上學,亦稱玄學。這種思想,無論在中國,在歐洲,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間內,是屬於唯心論的宇宙觀,並在人們的思想中佔了統治的地位。在歐洲,資產階級 初期的唯物論,也是形而上學的。

由於歐洲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情況進到了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階段,生產力、階級斗爭和科學均發展到了歷史上未有過的水平,工 業無產階級成為歷史發展的最偉大的動力,因而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

於是,在資產階級那裡,除了公開的極端露骨的反動的唯心論之外,還出 現了庸俗的進化論,出來對抗唯物辯證法。

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 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

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於外力的推動。形而上 學家認為,世界上各種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從它們一開始存在的時候就是如此。後來的變化,不過是數量上的擴大或縮小。

他們認為一種事物永遠只能反復地產 生為同樣的事物,而不能變化為另一種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學家看來,資本主義的剝削,資本主義的競爭,資本主義社會的個人主義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隸社 會里,甚至在原始社會里,都可以找得出來,而且會要永遠不變地存在下去。

說到社會發展的原因,他們就用社會外部的地理、氣候等條件去說明。他們簡單地從事 物外部去找發展的原因,否認唯物辯證法所主張的事物因內部矛盾引起發展的學說。因此他們不能解釋事物的質的多樣性,不能解釋一種質變為他種質的現象。

這種思想,在歐洲,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是機械唯物論,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則有庸俗進化論。在中國,則有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的思想,曾 經長期地為腐朽了的封建統治階級所擁護。近百年來輸入了歐洲的機械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則為資產階級所擁護。、

出處:出自毛澤東的哲學著作《矛盾論》。

(3)矛盾論的摘要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矛盾論》是毛澤東繼《實踐論》後寫的一篇論述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辨證法關於矛盾規律的重要哲學著作,是《實踐論》的姊妹篇。同《實踐論》一樣,原先是毛澤東同志為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作哲學講演用的《辨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中的一部分。

1937.8在延安油印發表,書名是《矛盾論統一法則》。解放後,重新發表時,才定名為《矛盾論》,並在內容上作了較大補充、修改和刪節。《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繼《實踐論》後為同一目的而寫的闡述唯物辨證法,特別是闡述它的實質和核心——對立統一規律的重要著作。

如果說《實踐論》是以實踐為基礎,從認識論上揭露了「左」、「右」傾機會主義的思想根源的話,那麼《矛盾論》則是以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闡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關系,強調矛盾的特殊性。

從方法論上批判了「左」、「右傾」的錯誤思想,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全面說明和發揮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對立統一規律。所以,從理論上講,《矛盾論》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的極為系統和深刻的發揮。

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思想在中國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社會生活的辯證法和錯綜復雜的矛盾運動在理論上反映,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認識論和辯證法。



D. 毛澤東矛盾論的內容

矛盾論
(1937年8月)
毛澤東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1]列寧常稱這個法則為辯證法的本質,又稱之為辯證法的核心[2]。因此,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如果我們將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我們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辯證法。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蘇聯哲學界在最近數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學派[3]的唯心論,這件事引起了我們的極大的興趣。德波林的唯心論在中國共產黨內發生了極壞的影響,我們黨內的教條主義思想不能說和這個學派的作風沒有關系。因此,我們現在的哲學研究工作,應當以掃除教條主義思想為主要的目標。

* 這篇哲學論文,是毛澤東繼《實踐論》之後,為了同一的目的,即為了克服存在於中國共產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曾在延安的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講演。在收入本書第一版的時候,作者作了部分的補充、刪節和修改。

一 兩種宇宙觀

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於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列寧說:「對於發展(進化)所持的兩種基本的(或兩種可能的?或兩種在歷史上常見的?)觀點是:(一)認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復;(二)認為發展是對立的統一(統一物分成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而兩個對立又互相關聯著)。」[4]列寧說
的就是這兩種不同的宇宙觀。

形而上學,亦稱玄學,這種思想,無論在中國,在歐洲,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間內,是屬於唯心論的宇宙觀,並在人們的思想中佔了統治的地位。在歐洲,資產階級初期的唯物論,也是形而上學的。由於歐洲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情況進到了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階段,生產力、階級斗爭和科學均發展到了歷史上未有過的水平,工業無產階級成為歷史發展的最偉大的動力,因而產生了馬克思主義
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於是,在資產階級那裡,除了公開的極端露骨的反動的唯心論之外,還出現了庸俗的進化論,出來對抗唯物辯證法。

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於外力的推動。形而上學家認為,世界上各種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從它們一開始存在的
時候就是如此。後來的變化,不過是數量上的擴大或縮小。他們認為一種事物永遠只能反復地產生為同樣的事物,而不能變化為另一種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學家看來,資本主義的剝削,資本主義的競爭,資本主義社會的個人主義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隸社會里,甚至在原始社會里,都可以找得出來,而且會要永遠不變地存在下去。說到社會發展的原因,他們就用社會外部的地理、氣候等條件
去說明,他們簡單地從事物外部去找發展的原因,否認唯物辯證法所主張的事物因內部矛盾引起發展的學說。因此,他們不能解釋事物的質的多樣性,不能解釋一種質變為他種質的現象。這種思想,在歐洲,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是機械唯物論,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則有庸俗進化論。在中國,則有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5]的形而上學的思想,曾經長期地為腐朽了的封建統治階級所擁護。近百年來輸入了歐洲的機械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則為資產階級所擁護。

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系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這樣,唯物辯證法就有力地反對了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的外因論或被動論。這是清楚的,單純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機械的運動,即范圍的大小,數量的增減,不能說明事物何以有性質上的千差萬別及其互相變化,事實上,即使是外力推動的機械運動,也要通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動物的單純的增長,數量的發展,主要地也是由於內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樣,社會的發展,主要地不是由於外因而是由於內因。許多國家在差不多一樣的地理和氣候的條件下,它們發展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個國家吧,在地理和氣候並沒有變化的情形下,社會的變化卻是很大的。帝國主義的俄國變為社會主義的蘇聯,封建的閉關鎖國的日本變為帝國主義的日本,這些國家的地理和氣候並沒有變化。長期地被封建制度統治的中國,近百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正在變化到一個自由解放的新中國的方向去,中國的地理和氣候並沒有變化。整個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氣候也是變
化著的,但以它們的變化和社會的變化相比較,則顯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萬年為單位而顯現其變化的,後者則在幾千年、幾百年、幾十年、甚至幾年或幾個月(在革命時期)內就顯現其變化了。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自然界的變化,主要地是由於自然界內部矛盾的發展。社會的變化,主要地是由於社會內部矛盾的發展,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新舊之間的矛盾,由於
這些矛盾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推動了新舊社會的代謝。唯物辯證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並不排除。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各國人民之間的互相影響是時常存在的。在資本主義時代,特別是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各國在政
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響和互相激動,是極其巨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影響到世界各國內部的變化,同樣地而且還特別深刻地影響到中國內部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是通過了各國內部和中國內部自己的規律性而起的。兩軍相爭,一勝一敗,所以勝敗,皆決於內因,勝者或因其強,或因其指揮無誤,敗者或因其弱,或因其
指揮失宜,外因通過內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國大資產階級戰敗了無產階級,是通過中國無產階級內部的(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機會主義而起作用的。當著我們清算了這種機會主義的時候,中國革命就重新發展了。後來,中國革命又受了敵人的嚴重的打擊,是因為我們黨內產生了冒險主義。當著我們清算了這種冒險主義的時候,我們的事業就又重新發展了。由此看來,一個政黨要引導革命
到勝利,必須依靠自己政治路線的正確和組織上的鞏固。

辯證法的宇宙觀,不論在中國,在歐洲,在古代就產生了。但是古代的辯證法帶著自發的樸素的性質,根據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還不可能有完備的理論,因而不能完全解釋宇宙,後來就被形而上學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期的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對於辯證法曾經給了很重要的貢獻,但是他的辯證法卻是唯心的辯證法。直到無產階級運動的偉大的活動家馬克思和恩格斯綜
合了人類認識史的積極的成果,特別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的部分,創造了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這個偉大的理論,才在人類認識史上起了一個空前的大革命。後來,經過列寧和斯大林,又發展了這個偉大的理論。這個理論一經傳到中國來,就在中國思想界引起了極大的變化。

這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因此,具體地了解事物矛盾這一個法則,對於我們是非常重要的。

二 矛盾的普遍性

為了敘述的便利起見,我在這里先說矛盾的普遍性,再說矛盾的特殊性。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的創造者和繼承者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他們發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已經把唯物辯證法應用在人類歷史的分析和自然歷史的分析的許多方面,應用在社會的變革和自然的變革(例如在蘇聯)的許多方面,獲得了極其偉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經被很多人所承認,因此,關於這
個問題只需要很少的話就可以說明白;而關於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則還有很多的同志,特別是教條主義者,弄不清楚。他們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於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們也不了解研究當前具體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對於我們指導革命實踐的發展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因此,關於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應當著重地加以研究,並用足夠的篇幅加以說明。為了這個緣故,當著我們分析事物矛盾的法
則的時候,我們就先來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問題,然後再著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最後仍歸到矛盾的普遍性的問題。

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恩格斯說:「運動本身就是矛盾。」[6]列寧對於對立統一法則所下的定義,說它就是「承認(發現)自然界(精神和社會兩者也在內)的一切現象和過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趨向」[7]。這些意見是對的嗎?是對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斗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矛盾是簡單的運動形式(例如機械性的運動)的基礎,更是復雜的運動形式的基礎。

恩格斯這樣說明過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簡單的機械的移動本身包含著矛盾,那末,物質的更高的運動形式,特別是有機生命及其發展,就更加包含著矛盾。……生命首先就在於:生物在每一個瞬間是它自身,但卻又是別的什麼。所以,生命也是存在於物體和過程本身中的不斷地自行產生並自行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於是死就來到。同樣,我們看到了,在思維的范圍以內我們也不能避免矛盾,並且我們看到了,例如,人的內部無限的認識能力與此種認識能力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認識上也被局限的個別人們身上的實際的實現二者之間的矛盾,是在人類世代的無窮的—至少對於我們,實際上是無窮的—連續系列之中,是在無窮的前進運動之中解決的。」

「高等數學的主要基礎之一,就是矛盾……」

「就是初等數學,也充滿著矛盾。……」[8]

列寧也這樣說明過矛盾的普遍性:「在數學中,正和負,微分和積分。

在力學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學中,陽電和陰電。

在化學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會科學中,階級斗爭。」[9]

戰爭中的攻守,進退,勝敗,都是矛盾著的現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雙方斗爭而又聯結,組成了戰爭的總體,推動了戰爭的發展,解決了戰爭的問題。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異,都應把它看作是客觀矛盾的反映。客觀矛盾反映入主觀的思想,組成了概念的矛盾運動,推動了思想的發展,不斷地解決了人們的思想問題。

黨內不同思想的對立和斗爭是經常發生的,這是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新舊事物的矛盾在黨內的反映。黨內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斗爭,黨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由此看來,不論是簡單的運動形式,或復雜的運動形式,不論是客觀現象,或思想現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著,矛盾存在於一切過程中,這一點已經弄清楚了。但是每一過程的開始階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具有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呢?

從蘇聯哲學界批判德波林學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學派有這樣一種見解,他們認為矛盾不是一開始就在過程中出現,須待過程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才出現。那末,在那一時間以前,過程發展的原因不是由於內部的原因,而是由於外部的原因了。這樣,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學的外因論和機械論去了。拿這種見解去分析具體的問題,他們就看見在蘇聯條件下富農和一般農民之間只有差異,並無矛盾
,完全同意了布哈林的意見。在分析法國革命時,他們就認為在革命前,工農資產階級合組的第三等級中,也只有差異,並無矛盾。德波林學派這類見解是反馬克思主義的,他們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異中就已經包含著矛盾,差異就是矛盾。勞資之間,從兩階級發生的時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僅僅還沒有激化而已。工農之間,即使在蘇聯的社會條件下,也有差異,它們的差異就是矛盾,僅僅不會激化成為對抗,不取階級斗爭的形態,不同於勞資間的矛盾;它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鞏固的聯盟,並在由社會主義走向共產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地解決這個矛盾。這是矛盾的差別性的問題,不是矛盾的有無的問題。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存在於事物發展的一切過程中,又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 新過程的發生是什麼呢?這是舊的統一和組成此統一的對立成分讓位於新的統一和組
成此統一的對立成分,於是新過程就代替舊過程而發生。舊過程完結了,新過程發生了。新過程又包含著新矛盾,開始它自己的矛盾發展史。

事物發展過程的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列寧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模範地作了這樣的分析。這是研究任何事物發展過程所必須應用的方法。列寧自己也正確地應用了它,貫徹於他的全部著作中。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先分析的是資產階級社會(商品社會)里最簡單的、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常見的、最平常的、碰到億萬次的關系—商品交換。這一分析在這個最簡單的現象之中(資產階級社會的這個『細胞』之中)暴露了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後的敘述又向我們表明了這些矛盾和這個社會各個部分總和的自始至終的發展(增長與運動兩者)。」

列寧說了上面的話之後,接著說道:「這應該是一般辯證法的……敘述(以及研究)方法。」[10]

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學會這個方法,才能正確地分析中國革命的歷史和現狀,並推斷革命的將來。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矛盾貫串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前面已經說過了。現在來說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

這個問題,應從幾種情形中去研究。

首先是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都帶特殊性。人的認識物質,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因為除了運動的物質以外,世界上什麼也沒有,而物質的運動則必取一定的形式。對於物質的每一種運動形式,必須注意它和其他各種運動形式的共同點,但是,尤其重要的,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的東西,則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點,就是說,注意它和其他運動形式的質的區別。只有注意了這一點
,才有可能區別事物。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這就是世界上諸種事物所以有千差萬別的內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據。自然界存在著許多的運動形式,機械運動、發聲、發光、發熱、電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所有這些物質的運動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質上互相區別的。每一物質的運動形式所具有的
特殊的本質,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規定。這種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在社會現象和思想現象中也是同樣地存在著。每一種社會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質。

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於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例如,數學中的正數和負數,機械學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學中的陰電和陽電,化學中的化分和化合,社會科學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階級和階級的互相鬥爭,軍事學中的攻擊和防禦,哲學中的唯心論和唯物論、形而上學觀和辯證法觀等等,都
是因為具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質,才構成了不同的科學研究的對象。固然,如果不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據;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同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據,也就無從辨別事物,無從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

就人類認識運動的秩序說來,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人們總是首先認識了許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後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請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當著人們已經認識了這種共同的本質以後,就以這種共同的認識為指導,繼續地向著尚未研究過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過的各種具體的事物進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質,這樣才
可以補充、豐富和發展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而使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不致變成枯槁的和僵死的東西,這是兩個認識的過程: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人類的認識總是這樣循環往復地進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環(只要是嚴格地按照科學的方法)都可能使人類的認識提高一步,使人類的認識不斷地深化。我們的教條主義者在這個問題上的錯誤,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須研究
矛盾的特殊性,認識各別事物的特殊的本質,才有可能充分地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們認識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質以後,還必須繼續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過的或者新冒出來的具體的事物。我們的教條主義者是懶漢,他們拒絕對於具體事物做任何艱苦的研究工作,他們把一般真理看成是憑空出現的東西,把它變 成為人們所不能夠捉摸的
純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認了並且顛倒了這個人類認識真理的正常秩序。他們也不懂得人類認識的兩個過程的互相聯結——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們完全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系統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定的本質,而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一切運動形式的每一個實在的非臆造的發展過程內,都是不同質的。我們的研究工作必須著重這一點,而且必須從這一點開始。 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例如,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用社會主義革
命的方法去解決;人民大眾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決;殖民地和帝國主義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戰爭的方法去解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用農業集體化和農業機械化的方法去解決;共產黨內的矛盾,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去解決;社會和自然的矛盾,用發展生產力的方法去解決。過程變化,舊過程和舊矛盾消滅,新過程和新矛盾發生,解決矛盾的方
法也因之而不同。俄國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解決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決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相同的。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格地遵守的一個原則。教條主義者不遵守這個原則,他們不了解諸種革命情況的區別,因而也不了解應當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種自以為不可改變的公式到處硬套,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
或者將本來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壞。

為要暴露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在其總體上、在其相互聯結上的特殊性,就是說暴露事物發展過程的本質,就必須暴露過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則暴露過程的本質成為不可能,這也是我們作研究工作時必須十分注意的。

一個大的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包含著許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有中國社會各被壓迫階級和帝國主義的矛盾,有人民大眾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有農民及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有各個反動的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復雜的。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兩方面,又各各
有其特點,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們從事中國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個矛盾的總體上,即矛盾的相互聯結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從矛盾的各個方面著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總體。所謂了解矛盾的各個方面,就是了解它們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種具體形式和對方發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關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後,又各用何種具體的方法和對方作斗爭。研究這些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寧說: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於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11]。就是說的這個意思。我們的教條主義者違背列寧的指示,從來不用腦筋具體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說來,總是空洞無物的八股調,在我們黨內造成了一種極壞的作風。

研究問題,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謂主觀性,就是不知道客觀地看問題,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觀點去看問題。這一點,我在《實踐論》一文中已經說過了。所謂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問題。例如:只了解中國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產黨一方不了解國民黨一方,只了解無產階級一方、不了解資產階級一方,只了解農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順利情形一方
、不了解困難情形一方,只了解過去一方、不了解將來一方,只了解個體一方、不了解總體一方,只了解缺點一方、不了解成績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革命的公開工作一方,如此等等。一句話,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點。這就叫做片面地看問題。或者叫做只看見局部,不看見全體,只看見樹木,不看見森林。這樣,是不能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務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確地發展黨內的思想斗爭的。孫子論軍事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12]他說的是作戰的雙方。唐朝人魏徵說過:「兼聽則明,偏信則暗。」[13]也懂得片面性不對。可是我們的同志看問題,往往帶片面性,這樣的人就往往碰釘子。《水滸傳》上宋江三打祝家莊[14],兩次都因情況不明,方法不對,打了敗仗。後來改變方法,從調查情形入手,於是熟悉了盤陀路,拆散了李家莊、扈家莊和祝家莊的聯盟,並且布置了藏在敵人營盤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國故事中所說木馬計[15]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勝仗。《水滸傳》上有很多唯物辯證法的事例,這個三打祝家莊,算是最好的一個。列寧說:「要真正地認識對象,就必須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媒介』。我們決不會完全地作到這一點,可是要求全面性,將使我們防止錯誤,防止僵化。」[16]我們應該記得他的話。表面性,是對矛盾總體和矛盾各方的特點都不去看,否認深入事物裡面精細地研究矛盾特點的必要,僅僅站在那裡遠遠地望一望,粗枝大葉地看到一點矛盾的形相,就想動手去解決矛盾(答復問題、解決糾紛、處理工作、指揮戰爭),這樣的做法,沒有不出亂子的。中國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同志們所以犯錯誤,就是因為他們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觀的、片面的和表面的。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觀性,因為一切客觀事物本來是互相聯系的和具有內部規律的,人們不去如實地反映這些情況,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們,不認識事物的互相聯系,不認識事物的內部規律,所以這種方法是主觀主義的。

不但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中的矛盾運動,在其相互聯結上,在其各方情況上,我們必須注意其特點,而且在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中,也有其特點,也必須注意。

事物發展過程的根本矛盾及為此根本矛盾所規定的過程的本質,非到過程完結之日,是不會消滅的;但是事物發展的長過程中的各個發展的階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區別,這是因為事物發展過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質和過程的本質雖然沒有變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長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採取了逐漸激化的形式。並且,被根本矛盾所規定或影響的許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廠,有些是暫時地或局
部地解決了,或者緩和了,又有些是發生了,因此,過程就顯出階段性來。如果人們不去注意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人們就不能適當地處理事物的矛盾。

例如,自由競爭時代的資本主義發展為帝國主義,這時,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這兩個根本矛盾著的階級的性質和這個社會的資本主義的本質,井沒有變化;但是,兩階級的矛盾激化了,獨占資本和自由資本之間的矛盾發生了,宗主國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了,各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即由各國發展不平衡的狀態而引起的矛盾特別尖銳地表現出來了,因此形成了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形成了帝國
主義階段。列寧主義之所以成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就是因為列寧和斯大林正確他說明了這些矛盾,並正確地作出了解決這些矛盾的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策略。

拿從辛亥革命[17]開始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的情形來看,也有了若干特殊階段。特別是在資產階級領導時期的革命和在無產階級領導時期的革命,區別為兩個很大不同的歷史階段。這就是:由於無

E. 急求毛澤東《矛盾論》的摘要

題 目 : [矛盾論] 讀矛盾論
目 錄 : 1.毛澤東的這篇著作,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指導著我們的實踐。
2.辯證法的宇宙觀古已有之。如赫拉克立特的"一切皆流,一切皆變",老子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都是講的事物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的矛盾而互相轉化。
3.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4.同時,認識到矛盾的特殊性,也是唯物論的一個表現。
5.矛盾雙方又同一又斗爭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

原 文 :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在1937年寫的。該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大量具體而生動的例子全面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並且在許多方面發揮發展了馬克思和列寧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成功的分析和解決了中國革命過程中許多的復雜矛盾。
毛澤東的這篇著作,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指導著我們的實踐。他永恆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系統的論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基本的法則,發揮了列寧關於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實質和核心的思想,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實踐的正確的認識論。毛澤東同志寫作矛盾論時,是為了使黨和人民從思想上認識到教條主義的錯誤,從實踐中認識到辯證法在認識世界中的巨大威力。其中,重點論述了以下幾方面:
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其核心思想為: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矛盾雙方又同意又斗爭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相對和絕對的關系是矛盾問題的精髓。

關鍵詞 : 矛盾 毛澤東 馬克思主義

F. 毛澤東的矛盾論概要

題 目 : [矛盾論] 讀矛盾論
目 錄 : 1.毛澤東的這篇著作,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指導著我們的實踐。
2.辯證法的宇宙觀古已有之。如赫拉克立特的"一切皆流,一切皆變",老子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都是講的事物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的矛盾而互相轉化。
3.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4.同時,認識到矛盾的特殊性,也是唯物論的一個表現。
5.矛盾雙方又同一又斗爭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

原 文 :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在1937年寫的。該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大量具體而生動的例子全面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並且在許多方面發揮發展了馬克思和列寧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成功的分析和解決了中國革命過程中許多的復雜矛盾。
毛澤東的這篇著作,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指導著我們的實踐。他永恆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系統的論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基本的法則,發揮了列寧關於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實質和核心的思想,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實踐的正確的認識論。毛澤東同志寫作矛盾論時,是為了使黨和人民從思想上認識到教條主義的錯誤,從實踐中認識到辯證法在認識世界中的巨大威力。其中,重點論述了以下幾方面:
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其核心思想為: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矛盾雙方又同意又斗爭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相對和絕對的關系是矛盾問題的精髓。

關鍵詞 : 矛盾 毛澤東 馬克思主義

G. 矛盾論的內容簡介

《矛盾論》約25000字。一個引言,六個部分。引言說明研究事物的矛盾法則的重要性以及不得不涉及的廣泛問題。除了引言外,分六個部分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唯物辯證法關於對立統一規律的基本原理,最後有一個結論。
《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系統地闡述對立統一規律的哲學專著,其論述緊密結合中國革命的實踐,因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奠定了哲學基礎,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從宇宙觀的高度,發揮了列寧關於兩種發展觀的思想,不僅指出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學的基本特徵,而且指出形而上學是簡單地從事物外部去找發展的原因,否認唯物辯證法所主張的事物內部矛盾引起發展的學說。書中還闡明了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指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②全面論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該書從 5個方面系統地論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論,明確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二者相互區別、相互聯結又相互轉化 。並提出了「 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於拋棄了辯證法」的論斷。
③論證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認為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觀依據,規定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定義,說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論意義,並論述了矛盾對立雙方相互轉化的根據和條件。
④具體地闡明了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及其相互關系。認為對立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對立的互相排斥的斗爭則是絕對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
⑤分析了矛盾斗爭的兩種基本形式即對抗性的矛盾和非對抗性的矛盾,並指出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