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哲學經典研讀電子版
㈠ 傳播學十大經典解讀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傳播學十大經典解讀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免費的,直接下載就行
㈡ 【研經品典徵文】青年學者如何研讀經典文獻和澄清思想認識
近日看到《財務與會計》2010年第2期張連起老師撰寫的《品鑒經典:以思想為媒》一文,深有感觸。張老師批評 「學術圈互為讀者」和「思想蒼白」的問題值得深思。當然,在我看來,「學術圈互為讀者」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實務界對於規范性學術研究的不甚了解。學術界有潛心於思的人,他們每天伏案工作的時間在10個小時以上,沉浸於殷厚翔實的研讀,專注於嚴謹規范的寫作,思想與靈動的閃現如同廣垠夜空里或明或暗、或隱或現、或遠或近的星辰,華表在不經意的瞬間。
品讀經典文獻是學術研究的基本功、必修課,也是終生課程,對於學術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學術界應該對這個問題做出最先的思考和更多的暢想。時常有在校博士生互相談起他們對於研讀文獻,尤其是外文經典文獻的煩惱。我也曾經並且還在經歷這樣的困難,但並不是沒有辦法取得突破。以下就青年學者如何研讀經典文獻談幾點看法,也一並討論幾個關於學術思想和意識形態的問題,希望接受批評和斧正。
寫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需要讀多少經典文獻
對於博士生來說,獨立完成一篇高質量和有真實價值的學術論文,似乎可用「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來做比喻。因為他們既要閱讀大量經典文獻,還要學習研究方法和其他基礎課程,很多學生又是「從學校到學校」,對於會計實踐的體驗和認識只是停留在課堂和書本里。萬事開頭難,但不是沒有解決辦法。總的來說,勤奮是基礎,沒有勤奮一切都是妄談。
我認為,如果想寫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對於這個領域的國外經典文獻至少讀20篇以上,其中有10篇左右需要重復研讀和做比較分析,發表在國內一流期刊的文獻最好悉數翻閱(一般也在20篇左右),閱讀時間不超過1個月,最好能逐步壓縮到15天、10天、7天之內一口氣讀完所有中外文文獻,在此期間還需要做分類整理,寫出詳細的閱讀筆記,並獨立書寫文獻述評。這初看上去不太可能實現,因為國外文獻一般都在25頁以上,20篇至少是500頁的閱讀量,何況還要做出閱讀筆記和評論。但能力是可以培養出來的,即便是英文水平一般,通過努力也仍然可以達到這樣一個目標。
為什麼說可以達到呢?這就好比小孩子學說話,剛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只會發「mama」的音,在大人的不斷鼓勵和語言刺激下,一般一年以後就能適應語言環境並流利溝通。作為初學者,第一篇外文文獻的閱讀時間通常是一個星期,而且還難以總結西方作者反反復復的理論分析,難以看懂陌生的研究方法。但在讀完第一個10篇之後,速度提升通常能接近一倍;越往後閱讀的速度會越快。大量、反復、不間斷的閱讀積累,猶如小孩子學說話那樣,「功到自然成」,「鐵棒磨成針」。
當讀過幾個相鄰領域的經典文獻,再寫過兩到三篇高質量的文章之後,對國外經典文獻的閱讀總量就能夠達到或超過百篇,這個時候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也就大幅躍升了,這就已經為未來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對經典文獻的大量閱讀是至關重要的。
這也可見,對於學術的追求需要體力和毅力的支撐,學術研究對思想、方法、能力都有相當高的要求,從事規范嚴謹的學術研究是一項相當復雜和困難的智力工作。實務界也應看到規范性學術研究與學術漫談的區別,規范性學術研究是嚴謹的思維邏輯以及大量失敗嘗試後的蝸牛式的循序漸進,對於理性的經濟人來說,並非人人都願意承受這樣的工作壓力和範式思維,學術界的「思想蒼白」也恰恰說明了有價值的規范性學術研究成果的來之不易和挑戰高度。
反向思維和辯證思維是研讀經典的一個重要能力。寫得完美的文獻就必然好嗎?存在問題的文獻就一定不好嗎?這未必。做文獻研究,對存在問題的文章更需要發現其價值,對寫得完美的文獻更需要找尋其缺陷—研讀經典文獻的一個基本目標就在於發現文獻中的問題和價值,以找尋新的研究機會。
一方面,如果存在缺陷的文章也能發表在Top Journal(頂級刊物),這就足以表明文獻的價值。文獻之中沒有很好解決的內容也可能正是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突破的方向,所以需要尋找問題的原因和思考解決的辦法,才能找到新的研究機會和未來空間。另一方面,寫得完美的文章也必然有其照料不到的方面,只是需要更多一些耐性和更深層次的思考而已。從辯證的角度來說,世界只有斷臂維納斯之美,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完美,「斷臂」就是對完美的最好詮釋。
譬如,在資產減值領域,Wilson(1996)批評Francis et al. (1996), Elliott et al.(1996)
, Rees et al.
(1996)等文章用高級管理層的變更去解釋經理人的報告動機存在著嚴重缺陷,質疑他們在得出管理層盈餘操縱結論時並沒有真正排除資產價值毀損等經濟因素的影響。那麼,是不是Francis等人的文章就缺少價值了呢?首先,Wilson(1996)的質疑值得重視但並非可以輕易解決的。其次, Wilson(1996)沒有重點評論以及Francis 等人的研究結論也沒有報告的內容,才是資產減值領域未來最值得研究的內容。可是,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後續研究,極少有人關注到這一點。這是為什麼呢?首先,美國人的思想突破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美國學術界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繼承,這不同於歐洲的學術風格。其次,對於寫作者來說,由於這些內容很重要所以耗費了不少筆墨,但由於沒有理想的結果所以很難寫進研究結論;而對於評論者來說,由於這一部分內容沒寫進研究結論所以也就不是評論的重點,專家的評論往往是針對於研究結論的。因此,這就給後來者留下了研究機會,恰恰是那些寫作者花了很多精力和筆墨而又難以寫進研究結論的東西蘊含了潛在的價值。研讀經典文獻應該立足於本項目的研究需要,立足於今天的研究問題,而不是立足於原來的研究者或原來的評論人的思想和視角。
再如,Riedl(2004)對長期資產減值的研究,問題的提出很有針對性,研究設計比較精緻,又是手工收集的資料,對後來的研究有一定影響,在國內的引用率也比較高,幾乎沒有人質疑Riedl(2004)的研究貢獻。那麼Riedl(2004)就沒有「斷臂」了嗎?Riedl(2004)的斷臂在於他只是研究了美國SFSA121#對於「洗大澡」現象(Big-Bath,一次虧足)的影響,這是一個相當窄小的研究問題,不足以帶動和承載一個研究領域的未來發展,所以對Riedl(2004)在資產減值領域的研究貢獻和引領作用就需要重新審視,這也是我們最近正在做的一個研究項目。因此,對「斷臂」的分析有利於發現經典文獻的不足和確立新的研究問題,對「好」文獻的研讀尤其需要找尋「斷臂」。
當然,也不要刻意製造「斷臂」和混淆視聽,更不要看過幾篇文獻有了一點想法就隨意揮灑、任自延伸,切忌在還沒有確切的理論根據和邏輯分析之前妄自求新求奇,或者簡簡單單就把兩個學科體系的內容加以拼接然後貼上新分析視角的標簽,那樣就背離了規范性學術研究的原則,會產生較大危害,既導致學術的虛假繁榮也誤人子弟。但凡有所創新的研究都更需要謹慎求證,需要特別注意與現有理論體系的銜接和承起關系,需要著重於對現實世界的合理解釋,需要展開充分的文獻、理論、邏輯分析以及數理推導。因此,研讀經典文獻的過程、做學術研究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思想創新的過程。
思想重要還是理論重要
在我的理解,理論是經過驗證的思想或者經過推理的假設,這是理論的正面涵義。那麼,根據矛盾論,凡事必有其反向的一面。理論的負面涵義就是對自由思想的束縛。大家已經看到了,在對研究範式的追求征途中,好像沒有經過數學邏輯推理和大樣本檢驗的假設就很值得懷疑,於是,學術界也就漸漸習慣了已有的理論範式和分析模型,而忘卻了對於自由思想的發現和澄清。現在國內的研究主要還是在西方理論的框架下找尋各種能夠加以驗證的數據、模型和解釋,確實是逐漸遠離了對問題本質的思考,這也就是思想正在走向貧乏的原因。
關於理論,我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在「代理理論」的指引下中國也正在四散漫溢著「盈餘管理」和「報告動機」的論文。我們似乎從來都不思考還有共生理論、利他原則、自組織原理等其他偉大的理論發現,也不去思考我們對於「盈餘管理」的定義是否嚴謹,在不知不覺之中就開始依戀於代理變數和實證模型,不大思考這些研究結論是否存在實踐意義。有時候,又似乎把會計學這樣的應用經濟學科看得高深莫測,殊不知威廉姆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思想靈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對通用公司等現實世界的觀察和總結。所幸,現在已經有學者開始注意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學術研究也正在趨近於資本市場和經濟發展中的客觀需要和現實問題,相信這一轉變過程也是可以被看到和被感知的。
中國現代會計學界原本不乏思想,30年以前就有會計學管理論與資訊理論的南北之爭,那即是我國現代會計學思想史上的耀眼光芒,但是最近這些年確實走偏了一些。西方研究看重理論,中國現在也很看重理論,似乎沒有西方理論的引用就沒有學術的味就不像學術的樣。殊不知,西方世界最為推崇的不是國人對於西方理論的追隨和應用,而是古代與近代中國的思想。《易經》能為黑格爾等哲學泰斗所贊譽、海外「毛澤東熱」能超越意識形態並持續升溫、孔子學院能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戶,這都是中國思想的魅力。
所以,切莫盲目效仿西方學術理論而忘卻了中國文化的思想精髓,思想和理論都很重要,思想是中國學者的相對優勢,但最好能轉換為理論,就好似陳煥章著《孔門理財學》那樣,能使國學精粹對於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這樣才能引領中國學術對於世界的貢獻。
當下青年學者的精英層對於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發文章似乎十分推崇,而對於在會計類理論期刊發文章好像是感覺沒有走出會計人的影響圈子,對面向實務的會計類期刊更是少有顧及。這就必然在理嗎?其實未必。一類學術期刊只有側重點和定位的不同,切莫輕易打上好與次的標簽。
按照研究內容的不同,可以把會計學研究做一個三分類。第一類是對會計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往往分析面比較寬廣,研究的問題貼近於本領域的核心、要害和本質,對本領域的未來發展也會有一個更加深遠的影響,討論的問題會涉及到經濟影響但可能只是在一個比較宏觀的層面。應該說,凡是涉及到會計學最新、最熱、最難、最經典、最專業、最重要的文章,以及對某一細分領域的開創性文章、總結性文章、質疑性文章和其他有真知灼見的論文都更應該發表在會計類理論期刊。
第二類是會計問題對於金融學、經濟學以及經濟發展等各個領域的影響,自然是希望發表在《經濟研究》這樣影響面更寬、關注度更高的期刊。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僅僅從單純的會計視角來看一個普遍存在的經濟因素和經濟問題,可能只是找到了一個熱點問題的細小視角而已,未必有重大的實踐意義,這樣文章的貢獻其實不如第一類。但是,如果能對某一個熱點問題、疑難問題、重要問題的澄清或者解決方案提供參考,這就具有了堅實的貢獻,能真正體現會計研究對於金融學、經濟學乃至國家經濟發展的價值。
第三類是對會計理論的運用總結和應用推廣,學術精英需要看到會計研究本身就是一項面向實務和來自於實務的社會科學,對實務問題的關注將有利於學術問題和理論研究的發現和提煉,也有利於發展更有實踐意義的研究,況且這也是學術界的一項社會責任。
什麼樣的文章發在什麼樣的期刊,是與研究問題有關,而非與研究質量有關。如果青年會計學者都不熱愛本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運用總結、都不力推本領域專業期刊的重要性、不著力於維護專業期刊的質量,那也是一種妄自菲薄和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如果精英層都不屑於做基礎理論研究,不屑於為會計理論的運用做些事情,誰來擔當未來中國會計學發展的中流砥柱呢?
最後,研讀文獻、歷練思想,同為青年學者的兩項基本素養,切不可偏頗。然後,加上堅實的數據處理和分析技術,是為學術研究的三個基礎。當然,更高的要求還來自於對實踐的觀察和親歷。希望青年學者,尤其是在校博士生,至少能在研究的早期,濾盡現實與浮華,勤與朝夕,將心靈遁入寧靜與高遠,做出高質量的學術研究。
㈢ 技術哲學經典讀本的介紹
我們正在由一個發展中國家迅速走進技術時代。為了應對技術時代的迅猛來臨,我們迫切需要有足夠的思想儲備與文化資源。正因為此,技術哲學越來越引起學界和讀書界的關注。《技術哲學經典讀本》繪制了當代技術哲學的知識地圖和思想源流,按照「社會—政治批判傳統」、「哲學—現象學批判傳統」、「工程—分析傳統」和「人類學——文化批判傳統」四個譜系,選取技術哲學經典名作25篇。置於開頭的長文「技術哲學」,則是一篇全面系統的技術哲學學科導論。本書編者撰寫的前言言簡意賅地介紹了技術哲學的興起和技術哲學的四個思想來源。
㈣ 大學里的哲學專業學些什麼課程
哲學專業開設的課程主要有:
哲學概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科學技術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邏輯學、人類學、心理學、管理哲學、中國現代哲學、現代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選讀、中外哲學原著導讀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實習、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等。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高校哲學專業在課程建設上致力於強化基礎、注重經典、拓寬領域、不斷創新,已形成一個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的課程體系。
(4)科學技術哲學經典研讀電子版擴展閱讀:
哲學專業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比較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理論和歷史;
2、具有一定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的相關知識;
3、掌握哲學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治學方法和相應的社會調查能力;
4、了解國內外哲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5、了解國內外最重大的實踐問題和發展動態;
6、具有分析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初步能力。
哲學分支有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邏輯學、心理學、科學技術哲學等。其按其詞源有愛智慧之意。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哲學就是元知識、元理學,即所謂大道至簡。哲學任務就是對現實世界進行元理層面的把握,把多綜合為一或把一區分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
元理也要清晰表達、系統構造,這樣的元理系統才適用於闡釋世界或指導實踐。哲學是元理,科學是原理、方法、事實,元理與原理劃分並非絕對,實用依據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時刻記著即時可用的元初理論,原理是可以查工具書利用的基礎理論。
㈤ 為什麼要讀經典.pdf
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說:「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它們要麼自己以遺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像力打下印記,要麼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
用錢理群先生的話說:「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人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每個國家都有幾部或多部經典,這些經典滲透到一個民族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當這個民族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可以到這些經典吸取精神的養料,然後面對自己所要面對的問題。
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提倡經典閱讀,還有某種迫切性。
一是青少年教育方面:一方面是在當下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除了課本和應考復習資料以外,沒有時間、精力,也無興趣讀其他任何「與考試無關」的書,老師、家長也不允許讀;另一方面,如果有一點業余時間也耗在影視、網路閱讀等快餐式閱讀上面。但是如果以影視、網路閱讀代替經典文本閱讀,就會有很大的問題。因為這種「快餐式閱讀」中包括很多糟粕,一部分人,尤其是沒有經驗的青少年特別容易被這種」快餐式閱讀「中的糟粕所誤導,導致形成錯誤的人生價值觀。而「經典閱讀」可以起到正確的導向:用人類、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下一代,使他們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發展的人。
二是讀經典可以幫助建立信仰,解決當下信仰缺失的問題。現在,很多青少年都為自己信仰的缺失,生活失去目標,人生動力不足而感到困惑。信仰、價值理想,都不是憑空建立起來,而是要有豐厚的文化基礎。這就要趁年輕,在校學習時間充分,精神集中,大量讀書,特別是古今中外的經典,以吸取最廣泛的精神資源,吸收得愈多愈廣,精神底氣愈足,就愈能在獨立的選擇、消化、融會、創造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三是在當下,功利主義橫行,讀經典尤其顯得重要和有意義。在當代中國,為什麼翻閱文學經典的人越來越少?原因簡單又粗暴:閱讀文學經典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得到回報。這是個大部分人以功利主義為人生准則的國度,閱讀文學經典既不能幫他們取得更高學位,也不能幫他們得到更高職位或更多金錢,所以說,懶得讀經典,毋寧說是實用主義哲學的勝利。其次,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媒體鋪天蓋地,廣告無孔不入,人們關注更多的是哪個明星結婚了又離婚了,哪個明星偷情被抓了現行,雖然我們像是活在視覺污染的垃圾場里,但我們又樂在其中且不能自拔。
「文革」後,我們一直沒有培養起公民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文學審美趣味。在我們的大部分影視文化里,更多展現的是一個熱氣騰騰、金碧輝煌的物慾世界,是這個時代最表層最浮光掠影也最醜陋的縮影。由於缺乏經典文化的支撐和指引,這些影視劇顯得如此膚淺可笑,我相信那些編劇大概連《紅樓夢》都不曾讀完過。這才是最可悲的!
而讀經典則或許能改變我們對人性、道德和人的本質的漠視這種現狀!
㈥ 推薦幾本關於美學的書籍,
關於美學的書有:
1、美的歷程:《美的歷程》是李澤厚創作的文藝理論著作,作者以深邃獨具的目光,雄渾凝煉的筆觸,囊括了歷史悠久的中國美學的整個歷史。從龍飛鳳舞的遠古圖騰,一直講到明清工藝,宏觀地描述了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發生、形成和流變的歷程,指出這也是以實踐理性為特徵的民族審美意識的積淀過程。該書為中國美學史「勾畫了一個整體輪廓。
2、華夏美學·美學四講:《華夏美學·美學四講》是2008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澤厚。李澤厚的學術探索,對20世紀後半期中國美學具有重要影響。這種重要性,首先不在於他對具體學術問題富於新意的闡釋,而在於他作為哲學家的宏觀視野在美學學科建構過程中發揮的獨特作用。
3、朱光潛談美:世間並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什麼叫做美,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繫上面;但這種關系並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像的,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
4、西方美學史:《西方美學史》是201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光潛。屬於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該作品代表了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
5、美學:黑格爾的《美學》是西方美學史上具有別時代意義的宏篇巨著。 《美學》,原是黑格爾在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期間所作的「美學講演錄」,後整理成書,在黑格爾去世後四年,於1835年出版。 黑格爾的美學是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和辯證法基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