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文格式
⑴ 喪事祭文範本
某年某月某日,竟成了某某某的忌日,悲由心生,肝腸痛斷,神智昏厄。特賦祭文一篇,致祭某某某靈前。
回想往日,猶見慈容面,神采奕奕,奈何,如今天人永別,青山依舊,故影還熟,某某某卻已駕鶴西去!古有雲:子欲養而親不待,悲乎!痛哉!歲無情而思欲追,憶我幼年,父母雜事瑣碎,無暇顧及,托某某某照看。長憶幼時,相伴而眠,每夜蓋被哄睡,唯恐驚之凍之,偏袒愛護,縫補叮囑,無微不至,視若掌上明珠。每每若此,惟凄凄然,不感言陳。今仙蹤渺渺,過往種種,一一難表,思念及此,惟凄然淚下,感無以為報。
某某某生於某年某月某日怎能識得半字,而能明禮數,一生操勞,全為家庭。滄桑歷盡遍,飽嘗黃連苦,走過風雨春秋,書寫堅強二字。某某某之德遠近皆聞,和睦親友,敬重鄉鄰,口無是非,正直為人,善如西天如來,形似菩薩觀音。每日起早貪黑,含辛茹苦,撫養子女,身兼美德,持家有方;無欲則剛;默言慎行,處世以寬;育人以正,待人以誠。兒女立業成家,開枝散葉,孫輩眾多,再幫及撫育,期間辛苦,不與外人知。某某某西去矣,魂兮歸來!悲呼不應,祭之不食,紙灰飛揚後背寒,寒風襲襲心如刀剜。
樹死能有返青日,人亡不能再復還,今日一別,再無相會日,逝者已矣,生者追思,寄語薄紙,乞在天有靈,庇佑子孫,平安康健。
什麼是祭文:
文體名。 祭祀或祭奠時表示哀悼或禱祝的文章。 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主要為哀悼、禱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經歷,頌揚他的品德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 同時,祭文也是為祭奠死者而寫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時誦讀的。它是由古時祝文演變而來,其辭有散文、有韻語、有儷語。
⑵ 悼文的古哀祭文
在古代,人們產生萬物皆有靈觀念的同時,也就出現了祭祀。當時祭祀天地山川,往往有祝禱性的文字,稱作祭文、祈文或祝文。明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中指出:「古之祭祀,止於告饗而已」,其文並無哀傷之意,與後代的哀祭文是兩碼事。而專門用來追念哀悼親友喪葬的文字,古人常用的形式是詩歌。春秋之際,《詩經》中的《凱風》、《葛生》、《黃鳥》、《蓼莪》等哀詩,悲切傷痛,傳誦於黃河流域。戰國以下,屈原的《九歌》、宋玉的《招魂》、景差的《大招》等祭歌,纏綿悱惻,流播於江漢之濱。到了兩漢,又有《薤露》、《蒿里》等輓歌,哀音纖徐,聲繞閭里。所以清代姚鼐在《古文辭類纂序目》中曾說:「哀祭類者,詩有頌,風有黃鳥、二子乘舟,皆其原也。」
古代以散文形式出現的哀祭文,最早見於《尚書》中的《周書·金縢》:
惟爾元孫某,遺厲虐疾。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干天,以旦代某之身。
寫周武王病篤,周公旦禱於三王,請以身代,史官納其祝冊於金縢之匱中。雖仍屬於祭天祈禱之詞,但畢竟懸念生死,情切骨肉,可視為哀祭散文的萌芽之作。其後,周代統治者為了鞏固其宗法禮教制度,特別重視厚葬,王公貴族卿大夫死後,都要在祖廟前舉行祭奠儀式,由史官宣讀誄辭,以表彰死者功績,並確定其謚號。儒家又把此種儀禮倫理化、規范化,使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傳統禮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周禮》鄭玄注稱:「誄者,累也,累列生時行跡,讀之以作謚。」誄也就成為古代哀祭文的早期形式。同時《禮記·曾子問》中還規定「賤不誄貴,幼不誄長」,又給它打上了明顯的封建等級烙印。最早的誄,據《檀弓》所載為魯庄公誄縣賁父、卜國,認為「士之有誄,自此始也」。但只有記事,而無誄辭。現存最早的誄辭,為《左傳·哀公十六年》所載魯哀公的《孔子誄》:
旻天不弔,不【A】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全文雖只短短數語,但詞哀情切,體現了「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明徐師曾《文體明辨》)的抒情特徵。因誄辭必經宣讀,其中「嗚呼哀哉」的呼號語,就被以後哀祭文所廣泛套用。
兩漢之間,揚雄的《元後誄》、杜篤的《大司馬吳公誄》、傅毅的《明帝誄》、張衡的《司空陳公誄》、蔡邕的《濟北相崔君夫人誄》、盧植的《酈文勝誄》等誄辭先後出現,盛極一時。其體例大致為:「選言錄行,傳體而頌文,榮始而哀終。論其人也,暖乎若可覿;道其哀也,凄焉如可傷。」(梁劉勰《文心雕龍·誄碑》)也就是前列小傳,記敘死者生平,表示頌揚之意;後寫四言誄辭,稱譽死者榮耀,寄託哀悼之思。前者為散體,後者為韻體,從而開兩千多年來哀祭文韻散結合之先例。與此同時,由辭賦派生出來的哀辭、弔文,由頌神式祝辭衍生出來的散體哀祭文也相繼出現。哀、吊兩體從文辭上說,要求「情主於傷痛,而辭窮乎愛惜」。(劉勰《文心雕龍·哀弔》)。一般都前有序言,後有韻語,與誄辭近似。所不同的是早期哀辭「率以施於童弱夭折、不以壽終者」(晉摯虞《文章流別論》)。如曹植的《金瓠哀辭》,悼念他十九歲天折的女兒:
在襁褓而撫育,向孩笑而未言,不終年而夭絕,何見罰於皇天,信吾罪之所招,悲弱子之無愆。去父母之懷抱,滅微骸於糞土。
哀痛傷悼之情,溢於言表。弔文則內容廣泛,為古代群眾性的哀悼文體。如賈誼的《吊屈原文》: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呼哀哉兮,逢時不祥。鸞風伏竄兮,鴟鴞翱翔。闒葺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
以屈原自喻,借悲悼屈原面抒發自己受貶冷落的憤懣之情。此外,還有班婕妤的《自悼賦》,弔影自憐,哀頑凄艷,為後來自祭文的濫觴;杜篤的《吊比干文》,僅「敬申吊於比干,寄長懷於尺牘」兩個偶句,可算是古代輓聯的最初形式了。至於哀悼性的散體祭文,首推漢光武帝的《臨吊侯霸詔》:
惟霸積善清潔,視事九年,漢家舊制,丞相拜日,封為列侯。朕以軍師暴露,功臣未封,緣忠臣之義,不欲相逾,未及爵命,奄然而終。嗚呼哀哉!
此為政府文牘。見於私人文翰的,則有曹操的《祭橋公文》:
故太尉橋公,誕敷明德,泛愛博容。國念明訓,士思令謨。靈幽體翳,邈哉晞矣。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鄙之姿,為大君子所納。增榮益觀,皆由獎助,猶仲尼稱不如顏淵,李生之厚嘆賈復。士死知己,懷此無忘。又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乎?匪謂靈忿,能貽己疾,舊懷惟顧,念之凄愴。奉命東征,屯次鄉里,北望貴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饗!
此為正式以「祭文」命名的開始,內容專以悼念死者為主,且追述「臨時戲笑之言」,收尾又使用「尚饗」一詞。這種寫法,打破了以往常規,逐漸為社會各階層所使用,而成為後代祭文的基本形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思想解放,文學觀念加強,哀祭文除為王公貴族歌功頌德之外,也出現了一些悼念骨肉、悲痛身世的至情文字,大大增強了這一文體的抒情氣息。這一時期的名篇,誄辭有曹植的《王仲宣誄》、阮籍的《孔子誄》、潘岳的《馬?督誄》、顏延之的《陶徵士誄》等;哀辭有上述曹植的《金瓠哀辭》以及陸機的《吳大司馬陸公少女哀辭》等;弔文有禰衡的《吊張衡文》、王粲的《吊夷齊文》、李充的《吊嵇中散文》、陸機的《吊魏武帝文》;祭文有王珣的《祭徐聘士文》、陶潛的《自祭文》、王僧達的《祭顏光祿文》、孔稚圭的《祭外兄張長史文》、劉令嫻的《祭夫徐悱文》等;還有用辭賦體寫的哀悼文,如曹植的《慰子賦》、潘岳的《悼亡賦》、江淹的《傷愛子賦》、庾信的《哀江南賦》等。在這些各體具備的作品中,與前代相比,亦有所不同。其表現在內容上的,因本期戰爭迭起,叛篡頻見,統治者在奪得權位後,多思正名以自固,故出現了以政府文告形式書寫的哀策文。如曹丕的《武帝哀策文》、王珣的《孝武帝哀策文》等,實為古「誄」與哀辭的混合體。而一般知識分子,則感時傷世,或托古喻今,對人生表現出更多的消極情緒。如陸機的《吊魏武帝文》:
悲夫!愛有大而必失,惡有甚而必得,知慧不能去其惡,威力不能全其愛,故前識所不用心,而聖人罕言焉。若乃柔情累於外物,留曲念於閨房,亦賢俊之所宜廢乎!
祭弔像曹操這樣不可一世的人物,本可慷慨陳詞,而本文卻低回想像,悵然系之,塗上一層迷惘徬徨的傷感色彩。而表現在形式上的,由於本期駢體壟斷文壇,一切文牘書翰,風行駢四儷六。如梁蕭綱的《祭戰亡者文》:
降夫既旋,功臣又賞。班荷元勛,蘇逢漏網。校尉沾榮,屬國蒙獎。獨念斷魂,長畢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聞自沒,詎辨名傳。
可見當時連祭文也駢偶化了。同時祭文的格式也進一步趨於完備。如東晉殷允的《祭徐孺子文》開始為:「惟太元六年龍集荒落冬十月哉生魄,試守豫章太守殷君謹遣左右某甲奉清薌合,一簋單羞,再拜奠漢故聘士豫章徐先生。」具體點明時間、職務、主祭人、祭品以及死者,從此就成為祭典開場白的定格。
唐宋時期,古文運動興起,駢體形式漸微,散體文字時新。只是由於賦體、駢體接近於詩歌,尚有利於表達感情,所以哀祭文除散體之外,仍有採取賦體、駢體的。但不管採用何種形式,其內容與體例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一是本期謚法簡化,謚議廢除,正如徐師曾在《文體明辨》中說的:「古之誄本為定謚,而今之誄惟以寓哀,則不必問其謚之有無,而皆可知之。至於貴賤長幼之節,亦不復論矣。」同時也不再局限於四言,而逐步向騷體、長短句過渡。如韓愈悼念歐陽詹、柳宗元悼念呂溫的文章,既稱「誄辭」又稱「哀辭」,可見二者基本上已經合流。到了北宋,「南豐(曾鞏)、東坡(蘇軾)諸老所作,則總謂之哀辭焉」(明吳訥《文章辨體》),哀辭終於取代了誄辭的地位。雖然以後在清代小說《紅樓夢》里還出現《芙蓉女兒誄》,那不過是作者襲用舊稱的游戲之作,已非古誄的原貌了。其二是弔文范圍也逐步擴大,它不僅可以憑弔死者,而且可以憑吊可悲的事物,如唐李華的《弔古戰場文》。其三是祭文名稱進一步為社會各階層所廣泛運用。此外還出現告、哭、悼、葬、奠、酹、悲等別稱。如李商隱的《奠小侄女寄寄文》、柳識的《許先生潁陽祠庭獻酹文》、富弼的《哭尹舍人文》、陳亮的《告祖考文》等。至於韓愈的《祭鱷魚文》、白居易的《祭廬山文》、蘇軾的《祭城隍神文》,是古代祭神遺風的流傳,不應屬於哀祭文之列
⑶ 誰有弔唁的格式或者範文
訃告
如何寫訃告
訃告也叫訃聞,是人死後報喪的凶訊。 訃告應該在向遺體告別前盡早發出,以便逝者親友做好赴喪准備。我國現代訃告形式有三種:一般式、公告式、簡便式。公告式隆重、庄嚴,往往由高級機關團體作出決定發出。簡便式的訃告常作為一則消息在傳播媒體上公布,旨在曉諭社會。民間常用一般式訃告,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標題寫"訃告"二字,或冠以逝者名字"×××訃告",字體應大於正文。宜用楷、隸書體。
二正文寫明逝者姓名、身份、民族、因何逝世、逝世的日期、地點、終年歲數。
三正文接著寫簡介逝者生平。主要寫其生前重要事跡、具有代表性的經歷。
四正文最後寫通知弔唁、開追悼會的時間、地點。
五署明發訃告的個人、團體名稱及發訃告的時間。
訃告範例一:
訃告
××市原政協委員×××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年×月×日×時×分在逝世××市,終年九十歲。今定於×年×月×日×時在××火葬場火化,並遵×××先生遺願,一切從簡。特此訃告。
××市政協
××××年××月××日
訃告範例二:
訃告
先母×××於公元××××年××月××日××市病故,享年九十歲。茲定於××月××日×午×時,在××火葬場火化,並舉行追悼會。謹此訃告。
×××哀告
××××年××月××日
訃告是把某人不幸去世的消息通知其親屬好友和有關方面的一種公告式文體。
格式:
1.標題:要標出"訃告"二字。
2.正文:先寫死者的職務、姓名、逝世時間、地點、死因和終年歲數;接下可介紹死者生平事跡;再次寫明舉行弔唁或召開追悼會的時間、地點和有關事項。
3.結束語常用:「特此訃告」,「謹此訃告」...
4.署名、發布日期
⑷ 祭文的寫法
上六個字,下七個字,又要壓韻
⑸ 古代祭文的格式是什麼
古代祭文格式,範例
古代的祭文相對於現在的祭文格式要求比較固定,嚴謹。其用詞、文風都具有韻味和深情在文章里突顯,比較簡短,但是深刻。在下面介紹下古代祭文的格式:
(1)開頭,人們寫祭文,習慣用「維」字開頭。「維」是助詞,作發語詞用,別無意義,但也有很多祭文,開頭不用「維」,用「是日也」或「刻下」把年月日都省去了。
(2)「維」字後即寫祭奠的時間及祭誰,誰來祭。這是開篇明義,首先要點明的。 (3)祭文的內容必須簡短,言語必須精練,要以簡明扼要之詞表達悲哀沉痛之情。一般祭文,切記文字過長,拖泥帶水。
(4)一般祭文,須押韻,可一韻到底,也可變韻——押兩個以上,祭文押韻,一則讀起來順口,聽起來和諧;二則韻腳的聲音可以烘托氣憤,幫助感情表達;三則祭文多用響度低之韻,適於表達悲哀憂傷之情。
(結尾),祭文用「尚饗」結尾。「尚」是希望之意,「饗」是設牲醴以品嘗之意。 古代祭文範例
在通用的格式上,因逝者和寫者的身份關系不同,祭文格式也會有部分的差異,下面列舉些各個情況的祭文範例。 通用男祭文
維公元×年歲次××某月某日,某某等謹以剛鬣牲醴之儀致祭於 ×公××先生之靈前曰:
嗟呼,天之生人兮,厥賦維同,良之秉彝兮,獨厚我公。雍容足式兮,德望何崇。優游自適兮,突爾潛蹤。悵望不見兮,杳杳音容。只雞斗酒兮,儀愧不豐。冀公陟降兮,鑒我微衷!伏維尚饗! 女通用祭文
維公元×年,歲次××,某某等謹以清酌庶饈之儀,致祭於 ×××母太夫人之靈位前曰:
嗟乎!夫人之德,鍾郝流芳。夫人之譽,彤菅休楊。早為人婦,相夫有光。及為人母,
教子有方。待人以慈,內外皆康。持家以儉,巨細咸藏。豈期大數,遽夢黃梁。幽冥永隔,實為可傷。忝叨眷屬,聞訃彷徨。爰具牲醴,奠祭於堂。仰祈靈貺,是格是嘗。伏維尚饗! 長輩男祭文
維公元×年歲次×××月×日某等謹以清酌庶饈致祭於 ×公××行×老大人之靈席前曰:
嗚呼,觀造物之生人兮,賦七尺之昂藏,數修短其有定兮,雖百年如夢黃梁。惟典型之尚在兮,流千載之芬芳。俄騎箕而仙逝兮,共悵少微之掩芒。靈引忝叨於末誼兮,能不惻然而悲傷。惟我老大人年高而德昭兮,有令名更有令望。自少多才而多藝兮,由資稟之純良。幸得天之獨厚兮,優游自適而健康。養性情於恬淡兮,看破世態之炎涼。敦孝友而重信義兮,知持身之有方。睦宗族而鄰里兮,播德澤於故鄉。杖履逍遙兮,樂歲月之舒長。義方傳家兮,卜厥後之克昌。進奉甘旨承歡無間兮,慶逢吉而永獲康強。晨昏定省有子修職兮,宜椿伶之日增無疆,胡天不仁兮,老成雲亡。山頹木壞兮,郗覷彷徨。瞻靈幃而興嗟兮,思道範之難忘。德徽終古其不朽兮,九泉含笑而猶有餘光。悲風急兮慘夕陽,冷露團兮逼秋霜,望玉京兮蒼茫,寄楚些兮短章,獻一卮萬椒漿,願降靈兮來嘗。 尚饗。 長輩女祭文
維公元×年×月×日……仝上致祭於 ×××門×氏行×老孺人之靈位前曰:
嗚呼,自古名賢,必資母教。陶侃知州之辟,譽起留賓;王圭建延之助,功由擇主。曹大姑之內則,掌著母儀,劉夫人之宏慈,獨高女史。謂非一時之人瑞,當世之女宗乎! 孺人高門淑質,華胃名媛。幼習矜莊,長嫻禮度。掠梅迨吉,好逑歌荇菜之詩,穠李耒歸,中饋潔蘋蘩之祀。孟光舉案而相庄,敬姜垂戒於無逸。所以亭亭玉樹,矯若陳群,粲粲桂林,芳同竇氏。是宜被象服而拜期頤,御魚軒而登慈壽。何意雲帡返駕,失閫范之芳型;婺采沉鉛,杳母儀之懿德。南榮書檻,觴目凄涼,西域名香,傷心縹緲。某寺瞻雲頓失,愛日無依。望夜月而盼青青鸞,涕零吊鶴,臨秋風而馳白馬。冷激鳴蟬,繼美侃歐之德,光諸舊史,齊徽鍾郝之賢。敬奠椒漿,聊歌薤露。惟祈昭格,以鑒素忱。 尚饗。 平輩男祭文
(開頭略)
嗚呼!白雞應夢,空傷感逝之篇,青鳥使來,遽赴遊仙之約。典型失望,閭里同悲。維××望隆山斗,品重圭璋。桂蘭挺秀,正當佳境嘗甘,松筠貞完,應見艾年待頌也,而乃天意難知,人功莫挽。鴻儀抑抑,方柱石之常瞻,鶴馭迢迢,意帡幪之頓失。某某等居邇松蔭,世聯蘭臭。夙荷命提之益,未伸報答之私。茲當執拂有期,輛車將駕,敬陳絮酒,原××更進一觴;聊慰泉台,悵此別竟成千古。伏維尚饗。 平輩女祭文 (以後開頭略)
嗚呼!金娥返影,萱堂風燭無光,寶婺沉輝,纏里寒春遏響。母儀莫仰,戚族興悲。惟我××,幼習矜荘,長嫻體度。方冀長齋禮佛,白發長留。詎知返駕遊仙,紅塵永隔。某等誼托葭莩,居鄰桑梓。頻荷慈雲之蔭,未申愛日之忱。茲當鶴馭難回,鸞並將發。覘素幃之蕭瑟,感丹旌之飄揚。一束生勿,聊慰泉台靈爽,三杯薄奠,敢傾葵霍微衷。 尚饗。 又
嗚呼!瓊樓月缺,塵埋寶婺之光,瑤闕雲寒,彩失祥鸞之影。坤儀足式,樹鄉里之先型,淑範雲亡,聚交親而共泣。夫人蕙心蘭質,守溫恭淑慎之無虧,月魄靈光,合言德功容而俱備。媲孟梁之懿德,鴻案相荘,追桓鮑之芳徽,鹿車共挽。用相夫子,戒昧旦以無荒;逮事高堂,奉旨甘而罔怠。持身以儉,衣裳鮮曳綺之華,待物唯和,妯娌無勃奚之誚。潔蘋蘩而襄內職,操井臼以示後昆。定知慈行長榮,和賢閨之表率,靈萱不老,播淑笵以流芳。胡乃蓬島音傳,蓉城召促。珠幃遽掩,欲仰壺范之無從,玉匣長埋,爰溯芳型而莫睹。某等金蘭同氣,誼切登堂,蘿蔦聯姻,情傷執拂。臨秋風而馳白馬,凄比鳴蟬,對夜月而望青鸞,淚零落葉。雖返魂無術,徒嗟惠帳之空懸,然虞嬪有詞,尚冀雲軿之來格。敬陳勿束,並具菲延。
⑹ 祭文的格式是什麼
1.標題。抄寫成 "祭xx文"、"xx"表示死者的輩份或與生者關系。 2."維"起。 3.死者逝世的情況。 4.祭奠人。 5.死者生平及事跡。 6.表示哀痛之情。 7.結語用 "伏食尚饗"。 示例:祭祖父文 維: 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齊期刊、大維、二維等,虔具清酌庶饈之奠,致祭於先祖父德享老大人之靈前而哀曰:祖父去世,年僅七旬。奔波勞碌,終生耕耘。風雨無阻。不避艱辛。勤儉持家,生活平穩。教育吾輩,克己恭人。對待敵友,愛憎分明。維護集體,不講私情。祖父之德,足啟後人。老當益壯,宜壽長春。無奈不測,急病纏身。一卧不起,迅速辭塵。嗚呼祖父,百喊不聞。肝腸斷絕,血淚沾巾。哀號祭奠,悲痛難陳。黃泉有覺,來品來嘗。嗚呼哀哉! 尚饗!
記得採納啊
⑺ 祭文大全,祭文的書寫格式
祭文的定義,格式及寫法
一、祭文定義
祭祀或祭奠時表示哀悼或禱祝的文章。 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主要為哀悼、禱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經歷,頌揚他的品德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 同時,祭文也是為祭奠死者而寫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時誦讀的。它是由古時祝文演變而來,其辭有散文、有韻語、有儷語。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祇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主要為哀悼、禱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經歷,頌揚他的品德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 同時,祭文也是為祭奠死者而寫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時誦讀的。它是由古時祝文演變而來,其辭有散文、有韻語、有儷語。而韻語之中,又有四言、六言、雜言、騷體、儷體之不同。祭文出現於漢代。古時的祭文在內容上可分四類,哀悼死者,祈求降福,驅除邪魔,祈禱降雨,而多用於哀悼死者。新時代,大興科學,破除迷信,應該反對,但是用於哀悼死者還是可以的。因為祭文是哀悼死者的文辭,就應該以真摯的感情與質朴的風格寫作為好。祭文是讀給人聽的,特別是給死者後人聽的,所以內容以表彰死者功德為主,並要通俗易懂。舊時寫的好的祭文,感情色彩比較濃厚,多為亡親亡友而作的追記、生平,稱頌死者,念起來如哭如泣,如咽如訴。如袁枚的《祭妹文》。
二、悼詞定義
悼詞是在死者追悼會使用的文體。
三、祭文和悼詞的區別
祭文可以在逝者任何時候使用,悼詞只能有一次!祭文可以有很多次!悼詞只能在葬禮上宣讀,但祭文不僅舉行葬禮時要唱,而且是逢祭即唱;悼詞體現唯物主義,而祭文多帶唯心色彩。悼詞是表情朗讀,可由他人代寫,但不可隨便由他人代讀。祭文可由他人(施儀、主持人、宗教人士等)代讀。祭文側重敘死者往事抒哀悼之情;悼詞除此之外還要闡述事理。祭文,可以在墓地,可以在靈堂,亦可以是死者的「正寢」,可以在宗廟,可以在家祠,也可以在名山大川(如泰山、黃河)等,范圍極廣;宣讀悼詞,一般在公墓、死者單位、犧牲的地點、追悼會場等公眾場合。
祭祀或祭奠時表示哀悼或禱祝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主要為哀悼、禱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經歷,頌揚他的品德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同時,祭文也是為祭奠死者而寫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時誦讀的。它是由古時祝文演變而來,其辭有散文、有韻語、有儷語。
1.標題。寫成 「祭xx文」、」xx」表示死者的輩份或與生者關系。
2.」維」起。
3.死者逝世的情況。
4.祭奠人。
5.死者生平及事跡。
6.表示哀痛之情。
7.結語用 「伏食尚饗」。
示例:祭祖父文
維: 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齊期刊、大維、二維等,虔具清酌庶饈之奠,致祭於先祖父德享老大人之靈前而哀曰:祖父去世,年僅七旬。奔波勞碌,終生耕耘。風雨無阻。不避艱辛。勤儉持家,生活平穩。教育吾輩,克己恭人。對待敵友,愛憎分明。維護集體,不講私情。祖父之德,足啟後人。老當益壯,宜壽長春。無奈不測,急病纏身。一卧不起,迅速辭塵。嗚呼祖父,百喊不聞。肝腸斷絕,血淚沾巾。哀號祭奠,悲痛難陳。黃泉有覺,來品來嘗。嗚呼哀哉! 尚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