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日報版面
A. 怎樣向報紙投稿
首先,你要確定這個報紙的版面內容,是記者、編輯自己發稿,還是需要從讀者中徵稿。如果是徵稿的話,你就可以准備下一步了。或者你要尋找徵稿的報紙。
接下來,你要了解這一份報紙的風格。或者說,你的作品和報紙的風格、內容要求等平時你看到的,是否一致,如果出入太大,你要修改稿件,或者向風格、內容一致的報紙投稿。
第三,投稿的方式,一般徵稿的報紙在頁眉處都有投稿的電子郵箱,也有的報紙會標明寄稿的地址。按標明的方式進行電子文檔或者紙質文檔的投遞就可以了。
第四,注意寫明自己的姓名和聯系方式,以便你的稿件得到使用或者需要修改時,報社的編輯方便聯系你。
B. 都市類報紙有哪些
華西都市報是我國第一張以「都市報」為報名、公開發行的綜合類日報。華西都市報開都市報先河,創造了都市報品牌。
中國第一份系統提出市場化報業理論的報紙
華西都市報率先提出了一系列報業市場化的觀點:報紙定位理論、報紙內容的市場化結構理論、報紙競爭理論、報業創新理論、報紙策劃理論、報紙經營理論、報紙發展戰略理論等,並最終形成一整套全面系統的報業市場化理論。她是中國報業市場化的原創性理論,確立了傳媒市場化變革的一個方向。
中國第一份區域組合城市報紙
《華西都市報》一創辦就提出了辦一張四川盆地「區域組合城市報」的發展戰略:以中心城市成都為中心,以周邊城市為輻射帶,建立區域組合城市的市場網路,全方位、強密度、大規模覆蓋成渝經濟圈。構建「區域組合城市」的營銷市場,華西都市報由此揭開了中國報紙區域化生存序幕。
解讀中國晚報都市類報紙二十強
http://www.tianshui.com.cn/news/cjzx/2006081121524378667.htm
都市報因何誕生?
中國報業經濟發展軌跡
我們可以簡略回顧中國報業經濟的發展軌跡。
中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擁有報紙的國家。中國早期的封建「官報」雖然存在了很長時期,但始終無法與「經濟」一詞相聯系。宋代以後產生的民間小報及京報,雖具有一定的商業意味,但由於受到嚴格控制,在社會上影響並不大,難以被稱為「業」。中國雖然最早發明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然而,近代報刊卻誕生在歐洲,而不是中國。近代報業在中國形成和發展不足200年的歷史。200年來的中國報業如同它的國家一樣,經歷了太多的災難和坎坷,報業市場的培育始終缺乏相應的生存土壤。
應該說1978年以來,中國報業才逐步走向繁榮和興旺。
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國家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辦報活動自然也不例外。那時的報紙多是黨委機關報,幾乎都是公費訂閱。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報紙有186家,仍是公費訂閱為主,幾乎無廣告收入,僅靠發行補貼一些日常支出,每每捉襟見肘。報社要適應改革開放的形勢需要,要改善辦報條件,更新設備技術,資金卻沒有著落。1978年末,《人民日報》等首都數家新聞單位聯合給財政部打報告,要求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經營方針,希望通過適度的自主經營獲得一些經濟收入,來彌補政府財政補貼之不足。無力為報社增加撥款的財政部批准了這一報告。根據當時的有關政策,報社的事業單位性質不變,但可以從事一定的經營活動。經營所得,一部分可以用來提高職工的待遇,一部分可以用於改善報社的辦公條件和技術設備。這權宜之計意味著中國報業開始步入市場。
1979年1月28日,上海《解放日報》為了彌補春節期間的版面空白,刊登了「文革」後中國大陸的第一則報紙廣告。廣告刊出後,社會反響極大,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主管部門一直沒有明確表態。3個多月後,中宣部才發文肯定了《解放日報》恢復廣告的做法。廣告重返報紙版面,報業才有了進入市場的基礎。
進入八十年代,我國報紙種數急劇增長,平均不到兩天就誕生一家報紙。單一的機關報體製得以突破,一個以黨報為中心、多品種、多層次的報業體制開始形成。到八十年代末,報紙種數達1496家,行業報、專業報和晚報佔了不小比例。但除晚報外,大多數報紙仍以公費訂閱為主。由於當時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尚沒有根本性突破,商品市場尚處於發育和培育的過程中,廣告資源比較匱乏,報紙的廣告收入非常有限。報業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與此同時,關於報紙的屬性,仍然爭論不休。 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報紙是否是商品,報業是否是產業。
理論首先來源於實踐,而後才用來指導實踐,因此理論往往帶著一種初期的滯後性。基於這一點,有關報業經濟的理論研究落後於報業經濟發展實踐,也是比較正常。可實際上,循著歷史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發現,即使處於一種滯後狀態,我國新聞界在兩個對報業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影響的理論研究中,也在反復爭論中實現了一次次的突破。這便是報紙商品性和報業屬性。
大家都知道,報紙的商品性最早由復旦大學新聞學者王中先生於五十年代提出,後因多次遭到批判而不為人提。但改革開放以來,新聞理論界和學術界首先沖破長期禁錮人們思想觀念的左傾思潮的影響,報紙商品性又再次成為我國新聞界爭論較多的問題之一。1982年至1984年,1986年至1988年以及1992年以來,曾先後展開過三次較大規模的討論。最終,從對報紙商品性的徹底否定轉變為對其的普遍認同。這一問題的解決,為報紙走向市場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
我國新聞界對「報業屬性」的認識也經歷了從報紙事業到報紙行業,再到報紙產業的轉變。這一轉變過程「反映了我國報紙工作者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對辦報這一社會活動中所蘊含的經濟特性的認識在不斷地深化,而這種認識上的深化,本質上是同我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步伐相一致的」[1]。「產業」概念的確立,為我國媒體集團化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爭論歸爭論,實踐歸實踐。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當黨委機關報還在對報紙屬性,報業定性議而不定,決而不斷時,晚報發展卻迅猛異常。1989年,全國有晚報38家,1990年44家,1992年66家,1993年增至100家,1998年發展到144家。全國晚報業呈現出「百爭流」的發展態勢。僅以江蘇省為例,就可窺一斑而知全豹。江蘇過去一直沒有晚報,1986年元旦,《揚子晚報》從《新華日報》母體中誕生。《揚子晚報》在江南一枝獨秀沒幾年,江蘇就出現了晚報全省開花的局面。從九十年代初開始,江蘇各省轄市都競相創辦晚報。先有《金陵晚報》,後有《江南晚報》、《姑蘇晚報》、《常州晚報》、《彭城晚報》、《淮海晚報》、《鹽城晚報》,再有《江海晚報》、《揚州晚報》和《京口晚報》。八十年代末,中原河南曾是晚報最多的省份,最多時達到13家晚報。全國4家發行超百萬的綜合性報紙中,晚報佔了3家。廣告收入超億元的十幾家報社中,晚報佔了三分之二。《新民晚報》還率先將觸角伸向國外。1994年開始在美國發行,1996年11月9日又推出了她的美國版。九十年代中期,晚報發展走向鼎盛。報界稱之為「晚報現象」。
這一時期的報業市場已現雛形。那些不擔負機關報性質的晚報,主要靠自費訂閱和報攤零售,報紙之間的競爭在上海、南京已見端倪,但其他城市尚不明顯。《成都晚報》和《四川日報》,《西安晚報》和《陝西日報》,《鄭州晚報》和《河南日報》,《武漢晚報》和《湖北日報》,它們各有各的辦報思路,各有各的發行渠道,大家相安無事,晚報廣告好於省級機關報關系也不大,因為畢竟政府還未給機關報徹底斷奶。
報業市場催生「都市報」
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以及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大大提速。伴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報業市場化的步伐也明顯加快。1992年9月,中國報協在江西舉行了全國報社經營管理經驗交流會。會上首次提出了「報業經濟」的概念,指出:「我國報業已經進入了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全面開發報業經濟的新時期」。此後,報業經營全面鋪開,絕大部分報社與政府財政徹底斷奶,一些報社成為當地納稅大戶。報紙是一種特殊商品,報業是信息產業的組成部分,報業經營必須走向市場,報紙的聲譽是無形資產等觀念為大多數人接受。報業之間的競爭拉開陣勢。
此時的省級機關報已開始意識到市場化進程中,晚報是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他們的經濟效益、廣告效益普遍不如省級城市的市級機關報和晚報。一時間,省級機關報開始用辦周末版、星期刊、特刊的辦法,力圖保住讀者市場和廣告收入。為了提高與晚報的競爭力,增強市場佔有率,許多省報迫切需要申辦一張省級晚報。為了避免人為的分割,造成管理混亂,國家
新聞出版署規定一個城市不能出現兩張晚報。《安徽日報》1993年元旦創刊的子報《新晚報》成為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的最後一家省級晚報。後來再批準的省級機關報創辦的綜合類子報,雖具晚報性質,但都不再帶「晚報」二字。於是都市報順勢而生。
都市報應該泛指以城市居民為主要讀者對象的綜合類或文化、經濟、生活類報紙。但由於有這樣的背景,所以通常指省級機關報創辦的綜合性子報。以這種劃分,《新民晚報》、《羊城晚報》似不宜歸入都市報系列。
可以說,都市報是報業競爭的直接產物。都市報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市場的烙印,也可以說都市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1995年1月《華西都市報》的創刊,標志著中國報業走向市場的步伐大大加快。幾年的時間里,都市報異軍突起,引發了區域性報業大戰全面爆發,同時,也激活了中國的報業市場。
在成都,過去只有《成都晚報》一家獨占都市報業市場,隨著《華西都市報》的創辦和《成都商報》的公開發行,三雄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商報」率先出早報,「都市報」緊隨其後改下午出報為早上出報。兩相夾擊,將晚報置於被動境地,為了反擊,晚報也迅速跟上,不僅出早報,而且率先出了彩報。1998年9月《蜀報》經資產重組,改版擴版後以全新包裝沖進報業市場,成都報業進而由「三雄鼎立」變為「四雄逐鹿」。
1996年以前,河南的報業市場一直是機關報一統天下。那時,在鄭州報人的心目中,幾乎沒有「報業市場」這個概念。於是,兼有機關報和晚報性質的《鄭州晚報》就成了中原這座交通樞紐城市市民的主要讀物。尤其是巍然聳立的23層新聞大廈,更是令同仁羨慕不已,成為《鄭州晚報》傲視同行的標志。1995年8月1日,標有「河南日報晚報版」字樣的《大河文化報》正式創刊,並於次年元旦正式發行。就是這份發行量當時只有2.7萬份的《大河文化報》,打破了省會鄭州機關報一統天下的格局,掀開了河南報業發展的新篇章,為河南的報刊市場的形成和健康發展,起了關鍵作用。改版後的《大河報》迅速占據競爭優勢,僅在鄭州市發行量就超過30萬份,直接叫板《鄭州晚報》。迫使《鄭州晚報》不斷調整辦報思路,改版擴版,後又縮版。出報時間改為早上,讀者提意見,認為晚報早出,丟棄了自己獨特優勢,於是晚報又改為下午出。尚無半月,報販又嚷嚷,無奈,晚報又改為早出。經濟效益不斷滑坡,至今元氣難復。與此同時,洛陽、平頂山、開封、南陽等地,由於《大河報》的進入,使得這些地市的機關報不得不面對「入侵者」紛紛創辦各類周刊、專刊,報業競爭的波浪遍及整個河南報業市場。形成了強大的共振效應,為河南報業走出計劃經濟體制的軌道,迎接市場經濟的挑戰摸索出一條道路來。其靈活的市場化管理和用人機制,極大地調動了人的創造性,靈活多變的發行促銷手段,培養了廣大市民讀早報、買零售報的消費習慣。五年的時間,大河報發行達65萬份,成為河南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廣告收入超億元。
在武漢,在西安,在長沙,在南京,在杭州......但凡有都市報的城市,報業市場競爭都異常激烈,有人形容是沒有硝煙的戰爭。
都市報加速中國報業市場化
所謂報業市場,實質上就是報紙生存者與讀者和廣告商之間的經濟關系的總和。它由兩大方面組成:一是報紙生產者與讀者的買賣關系,我們稱之為報紙市場;另一方面是報紙生產者與廣告商的買賣關系,我們稱之為廣告市場。報紙市場和廣告市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兩個市場。眾所周知,現代報業在經濟上是靠廣告活著的,正因為有了廣告在經濟上的支援,報紙才能以低於成本的價格賣給讀者。但是,報紙市場同樣也左右著廣告市場。如果一家報紙的讀者很少,其廣告效益必然有限,廣告商自然不願在這家報紙上刊登廣告。從現實意義上來說,報業市場即一定區域內潛在的消費者及購買力與購買慾望,這里的消費者包括讀者和廣告商。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一定區域內的中心城市是該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相對於廣大農村來說,居民的文化程度高,收入多,對信息需求的慾望也較為強烈,這是報紙能佔住腳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類商品的生產企業和銷售企業越來越需要藉助廣告來開拓各自的市場促進生產和銷售,而城市居民是各類生活消費品的主要消費者,廣告主們希望通過報紙將其商品信息訴諸於市民,這就為都市報紙的生存提供了經濟保障[2]。
都市報自誕生之日起,就深諳此理。他們一手抓新聞,一手抓發行。抓新聞是為了促發行;抓發行是為了上廣告。於是都市報在短時間里,急劇膨脹,僅用幾年的時間就佔領了當地報業市場的半壁江山或大半壁江山。這一現象引發了業內人士極大關注。同時也成為學者研究的對象。那麼,都市報在報業市場化運作中有哪些成功之處呢?
培育了讀者市場
都市報的成功運作,再沒有人懷疑報紙的商品性。商品,就要以需要為前提。馬克思100多年前就闡明了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種基本屬性。報紙是特殊商品,因為它具有政治屬性。但它具有的商品屬性就決定了它要進入市場銷售。機關報長期以來依賴公費訂閱,行政攤派,因此他們很少考慮讀者需要或好銷不好銷。
報紙作為傳播媒介,它的傳播一定是對象化的。它必須要設定一個或幾個社會群體作為自己的訴求對象,並針對這些受眾群體採集、傳播信息同時,為了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包括接受范圍和接受程度,傳播應該追求最大化的受眾群。報業競爭,說到底是爭奪讀者的競爭。有了讀者,就意味著有了影響,有了發行量和廣告,有了市場份額,有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市報自誕生起,就在天天琢磨讀者,研究讀者。如果機關報的讀者對象以機關幹部和知識分子為主的話,那麼,都市報必須面對最廣大的都市市民。
市民是具有廣泛性、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群體。廣泛指上至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下至普通工人、家庭婦女,只要你生活居住在城市裡,你就是市民中的一份子。同時,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背景的不同,由於年齡、性別、職業、個人愛好、文化程度的差異,在市民中形成不同層次。對報紙而言,就形成了不同層次的「讀者群」。都市報就精心設計欄目和專版,來滿足多層次讀者的需要。
不僅如此,都市報還要滿足讀者的多層次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將人類的需要劃為五個層次:生活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屬關系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都市報的版面上處處體現了廣大市民共同的需求。報道內容不但注意貼近性,而且講究實用性。報道方式上注重報道策劃和連續追蹤。盡可能滿足多層次讀者的多層次需求,實現受眾群的最大化。因為他們沒有「公費」、「攤派」的後路,他們必須面對市場,牢固樹立以讀者為本,服務讀者的意識。每天都要給他的「上帝」奉獻營養豐富的精神食糧,唯此,讀者才肯掏腰包買你的報。
都市報打破了幾十年形成的公費訂閱主戰場,打開了自費市場,使得中國報業的讀者市場發生了本質變化:讀者自費購報意識大大增強。這為培育讀者市場展現了巨大空間,而讀者市場又是左右報業市場重要構成要素之一的報紙市場的關鍵。因為讀者的多少一方面決定了報紙吸納廣告資源的能力,另一方面決定了報紙的傳播效能與影響力。因此讀者是報業經營的基礎。
開拓了廣告市場
報業的兩大基本組成部分,一個是報紙市場,一個是廣告市場。這兩個市場都與讀者市場有直接的聯系。都市報開拓讀者市場一方面是抓辦報質量,再一方面就是重視發行服務,開拓發行市場。當然,讀者市場也好,發行市場也好,最終還是落腳在廣告市場上。
我們常說媒體競爭激烈,其實就是爭奪廣告。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廣告經營都是報業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報業發展的經濟基礎。
都市報誕生前,廣告市場的「蛋糕」已基本平衡。沒奶的都市報,一出世,就要爭吃廣告「蛋糕」。
市場經濟條件下,廣告的投放是按商品銷售規律進行的,不論報紙的級別和類別。西方報業的鐵律:「報紙的重點不僅在於讀者,更在於能提供廣告市場的讀者。」「報紙需要讀者,更需要富有的讀者」[3]。商品要面向市場,最集中的市場自然在具有較大購買力的城市,因此,都市報倍受青睞。商品銷售地域性很強,所以發達城市的都市報的廣告好於全國大報。廣告是分層次的,所以形象廣告多登在機關報,商業廣告多選都市報。在報紙市場上,辦報人通過報紙向讀者提供信息服務,希望獲得的回報有兩樣,其一是銷售報紙的收入,其二是形成傳播效能。如果辦報人所提供的服務滿足讀者的需求,報紙的銷量就會越來越大。在廣告市場上,辦報人通過報紙版面向廣告商提供報紙的傳播效能,希望獲得的回報是廣告收入,而傳播效能的具體量化體現在報紙的銷量,也就是報紙的讀者擁有量。報紙擁有的讀者越多,越能吸引廣告商。所以說,報紙市場是廣告市場的基礎,但無論是報紙市場還是廣告市場,其最終目標都指向讀者。一張報紙在報業上的競爭力如何取決於報紙的服務是否能夠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而在廣告市場上的競爭力如何取決於報紙是否擁有較多的讀者。都市報人十分清楚這一規律,因此,很快佔住商機,爭得了廣告市場一大塊「蛋糕」。同時,也使廣告市場的爭奪更加激烈。過去,「吃不愁,用不愁,人民幣,當枕頭」的晚報此時廣告份額銳減。
完善了發行市場
當今報界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大報、小報,賣不出去就是廢報;日報、晚報,沒有發行量就沒有廣告。」一語道破發行在現代報業經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各報已將發行看作報紙的生命線。過去,廣告、發行的人才很不被人重視。現在許多報社都在爭奪懂經營善管理的優秀發行人才。《羊城晚報》發行部就引進了一批研究生。在組建金羊股份合作制發行公司後,該報以150萬年薪從日本聘請了發行專家出任發行總監。《廣州日報》連鎖店老總是一位博士,《揚子晚報》發行負責人是MBA碩士。應該說是都市報這匹黑馬的橫空出世,引發了報業發行的激烈競爭,使得各報老總真正意識到了發行的重要性。
文章開頭描述的紅馬甲、黃帽子,其實就是都市報的發行一景。中國報業開始走向市場,很明顯的一個外在表現,就是發行大戰。這一戰爭的誘因,離不開都市報的加盟。
報業發行競爭,首先是發行體制的競爭。先進發行體制的選擇,是成功的第一步。
1985年以前,我國報紙的發行採用的是郵發合一的模式。由於多種原因,這種方式越來越不適應報業在新時期的快速發展。1985年,《洛陽日報》借鑒海外做法,在全國率先宣布脫離郵局,走「自辦發行」道路,一舉獲得成功。許多報社借鑒《洛陽日報》的做法,搞自辦發行。但大部分省、地黨報讀者分布太散,且多在偏僻的農村和山區,要建一套深入基層的發行網路難度太大,很難堅持下去。
都市報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靈活機動的經營機制,在自辦發行的基礎上,探索發行渠道多元化:征訂入戶,電話訂報,送報上樓,有獎訂報,訂報送報箱,訂報連帶送奶,送米,送煤氣罐等等。讀者需要什麼服務,發行員就可提供相應服務。街頭十步一個報亭,五步一個報攤,極大地拓展了發行空間,方便了讀者訂報、買報。《大河報》創刊時制定的「發行帶動」戰略,取得了輝煌成果。自辦發行量占總發行量的四分之三,他們的發行網已成為河南最大的報刊自辦發行網路。華西報一創刊即真正把報紙當成商品推銷。在發行中創造了「敲門直銷學」:強行登陸,挨家挨戶勸說,地毯式轟炸,送保險、消費卡等等,他們的這些發行手段,為他們擠進市場贏得了時間,為他們佔領市場拓展了空間。他們還提出了「有效發行'的理論,也為報業發行市場走向規范和減虧增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C. 一道數學問題
面積約為800000m^2,若按比例尺1:2000縮小後的面積是:
800000*(1/2000)^2=0.2平方米
所以:選擇:C
D. 新聞知識的投稿要求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版包括題目、作者姓權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註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註明。
2、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准。外文字元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採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採用腳注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於3條。
E. 西安的報紙
別亂說,陝西日報,我在這18年也沒看過陝西日報,市面上主要是華商報,西安晚報,三秦都市報,華商報最有名。
F. 陝西日報傳媒集團的發展歷程
陝西日報是全國創刊最早的省級黨報之一,前身是由毛澤東同志倡議創建並親自題寫報名、1940年3月25日在延安創刊的《邊區群眾報》。創刊於戰火延安的陝西日報有著光榮的歷史,70多年的發展始終秉承和弘揚從延安時期延續至今的我黨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以對黨的新聞宣傳事業的無限忠誠,推動著黨報事業的發展和陝西經濟社會的建設。伴隨著時代的步伐,走過揮汗如雨的建設歲月,走過大潮湧動的改革年代。陝西日報不斷推進新聞改革,報紙版面不斷增加,地域性專刊和民生報道創新出彩,報社非時政類子報刊轉企改制全面推進,經營領域不斷擴大,產值效益連年攀升,職工年均收入不斷提高,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2012年3月2日,陝西日報傳媒集團和陝西日報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成立。陝西日報傳媒集團將通過集團化運作整合媒體資源,著力加強黨報輿論「傳播力」建設,推動黨報觀念、內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創新,不斷增強黨報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G. 馬鳴春的學術貢獻
一、開創命名學科
發表命名學論文50餘篇,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等出版《命名學導論》《命名分類研究》《地名學》《軍事命名學》《商品商標命名學》《命名藝術》《人名修辭學》《稱謂修辭學》《藝術命名美學》等專著9部。日本早稻田大學松浦友久教授(著名修辭學家、李白研究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原主任林徐典教授(東南亞著名學者),香港中文大學鄭子瑜教授(原日本早稻田大學、大東文化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顧問教授,中國修辭學史學開拓者),北京大學原副校長季羨林教授(世界東方學大師、中國科學院原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國家語委原副主任王均教授(科研領導小組組長、著名民族語言學家),國家語委語文出版社原社長李行健教授(日本一橋大學客座教授、著名詞典學專家、《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等多部經典詞典主編),復旦大學胡裕樹教授(著名語言學家、上海版《現代漢語》主編、《金日成文選》漢文版定稿人),南開大學邢公畹教授(著名民族語言學與普通語言學學家),西安交大原副校長汪應洛教授(我國管理工程學科開創者,中國工程院院士)等海內外眾多著名學者,撰文稱其為「創始性之作」「極富獨創性之著作」「艱巨的墾荒工作」,「在命名學領域做出開拓性建樹」,「命名學的開山之作」「拓荒之作」「奠基之作」,「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了命名問題的方方面面,從理論和應用及學科間關系等方面,為建構命名學的科學體系,作了全面安排」,「為命名學科的開創與發展,奠定了雄厚堅實的基礎」。
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陝西電視台、《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人民公安報》、《人民武警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商報》、《陝西日報》、《三秦都市報》、《西安晚報》、《揚子晚報》、《兵團日報》、《石河子日報》、《石河子廣播電視報》、廣州《房地產導刊》、光明日報社《文摘報》、香港《明報》《中華風雲人物》、韓國《中國語言學家事典》等海內外百餘種報刊、名人錄、文集、報告文學集、電台、電視台,《中華新聞網》等國內外50餘家著名網站,數百次介紹其事跡,介紹文章標題稱作者為「命名學科的開拓者」「奠基人」「開山鼻祖」,「馬鳴春構建命名學新學科體系」「馬鳴春教授開拓學術新領域,華文命名學成為世界前沿學科」「華文命名學領先世界前沿學科」。
應邀赴香港中文大學研究講學,受到中文大學原校長、邵逸夫基金會主席馬臨教授和香港多所大學領導與香港語文學會、語言學會會長及新華社香港分社有關負責人接見。應邀為蘭州大學、西北大學、陝西師大國家文科培訓基地、西安聯大、石河子大學、北方民族大學、西安外事學院等院校有關專業開設命名學相關課程或專題講座;為廣州、西安、石河子等市有關部門管理人員進行相關命名學專業知識的專題培訓。
著作收入世界漢語教學交流中心和北京語言大學創編的「中國語言學家文庫」。香港語文學會會長看到《稱謂修辭學》(獲陝西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提出就華語在世界各地形成的稱謂系統的異同及解決方案召開國際會議。德國學者在比利時國際語言研究機構看到《稱謂修辭學》,通過廣州外語外貿大學索求該書,擬作參照研究德語稱謂系統,廣州外語外貿大學亦由此對德漢二語種的稱謂系統進行對比研究。香港、大陸數所大學校長提出召開國際命名學會議和成立「國際命名學學會」,有關機構和多位學者提出創辦對世界發行的《命名世界》綜合性刊物。
應邀六赴天山,主持北京大學和石河子大學合作項目「命名學與西部建設」(其中牽涉清晚期被西方和沙俄為侵吞我領土私自改為外國命名的近70個西部內地地名的恢復問題,范圍涉及西藏、新疆、青海、甘肅,包括祁連山6座主峰命名)的研究工作,受到新疆建設兵團領導接見和接待。應邀南下廣州,參與廣州珠江琶洲島國際會展中心(廣交會新會址)命名系統方案的論證、修訂工作,受到廣州市領導接見和接待。擬呈報有關部門,將秦嶺山區(我國南北兩大氣候板塊交接點,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分水嶺,動植物種類繁多且極其珍貴,地質地貌獨具特色),包括主峰太白山(我國內地最高峰,與珠穆朗瑪峰同系動植物垂直分布)和五嶽之一的華山,統一規劃,從大到小,塊狀分布,線狀連接,逐步建成一個功能完整、特色鮮明、具有國際影響的特大型旅遊、科考基地。除保留原始命名,擬增添千餘個景區與景點命名,加上牌樓、亭台與匾額、勒石的藝術設計,形成一個富有層次和自然地域與歷史人文色彩的布局密集的景區與景點龐大命名系統導游圖。
中國社會語言學會名譽會長、澳門語言學學會會長、著名語言學家、澳門大學中文學院院長程祥徽教授撰文指出:「華文命名學已開始走向世界,而走在前頭的正是馬鳴春先生。」
二、創建軍事語言學科
經20年艱苦探索,在軍事語言學領域,在全軍、全國,乃至世界,創「六個第一」:①為本科生、研究生首開軍事語言學系列課程;②成立第一個軍事語言學研究所;③第一個招收軍事語言學專業研究生,已有3屆;④召開首屆軍事語言學學術會議;⑤出版第一套軍事語言學叢書;⑥創辦第一個《軍事語言學》刊物。
專著《軍事命名學》出版後,被多家網站推介並提供查閱服務。武警部隊原司令員巴忠倓將軍撰文指出:「戰爭,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孕育出軍隊。軍隊和軍事生活的特殊性,使其語言及命名系統與一般語言系統迥然而異。研究它對了解軍隊起源、歷史及發展與建設,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我國著名語言學家馬鳴春教授,在國際上開創命名學科後,出版《軍事命名學》一書,填補了這一學科的空白。」
專著《軍事語言學通論》(上下冊)、《軍事生活中的語言運用藝術》,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軍事戰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糜振玉將軍,北京大學語言研究所所長、北方民族大學副校長趙傑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中國修辭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語言學博士後流動站導師馬慶珠教授,武警指揮學院韓雙增將軍撰文稱:「學科體系構建系統全面,結構嚴謹。一從理論體系闡發角度,一從具體實踐運用角度,相互參照印證,使軍事語言學的學科體系大廈,建立在更加廣闊的學術視野和更加扎實牢靠的理論、實踐基礎之上,成為『軍事語言學』和『軍事應用語言學』的奠基之作。」
應軍委有關部門邀請,為全軍有關人員進行相關知識培訓。參與解放軍重要項目。
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央廣播電台、《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人民武警報》、《中國青年報》、《陝西日報》、《西安晚報》、香港刊物《中華風雲人物》(以3個版面、3幅照片)和國內外數十個著名網站予以報道。獲全軍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H. 一園佔地面積約為80萬平方米,如按比例尺1:2000縮小後,其面積大約相當於1.一個籃球場的面積;
「王友明李學芹」:您好。
佔地多少用的是面積單位「平方米」,比例尺用的是長度單位「米」。
兩個面積之比,應該是它們的長度的平方比。
設這塊地長400米、寬200米,面積為800000平方米
按比例尺1∶2000縮小後
長為400米÷2000=0.2米
寬為200米÷2000=0.1米
答:縮小後大約相當於數學課本封面的面積.
你說對嗎,祝好,再見.
你說的是對的,我少寫了一個零.
假設長為1000米,寬為800米,面積也是800000米²,縮小後長為0.5米.寬為0.4米,這樣與一張陝西日報的版面差不多,你很細心,也很認真,向你學習.
I. 孫懷勝是誰
定邊縣局長孫懷勝不壞好意的說: 老百姓是吃飽了撐的! 。。。
記者剛說到老百姓反映森林公園松樹死亡一事,局長孫懷勝就說:「老百姓是吃飽了撐的!」一句話讓記者愣住了:作為一個局長,咋能這樣說老百姓呢?
哎,這種人。。。我就納悶了,這種人怎麼能當上局長的??根本就不能用有素質或是沒素質衡量,簡單就是個畜生。。。
J. 三秦都市報的電話是多少
62903385~三秦都市報登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