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格式模板 » 切格式塔

切格式塔

發布時間: 2021-03-22 21:38:13

A. 格式塔崩潰實驗是真的嗎

部分做過格式塔崩潰實驗的人表示是真的,有網友詳細記錄了自己體驗格式塔崩潰實驗的過程:

第一天該網友按照實驗的要求對著鏡子問了十遍你是誰,覺得很可笑,於是刷牙睡覺了。晚上,做了噩夢。因為做噩夢對她而言早就是家常便飯,於是就沒放在心上。

第二天醒來後渾身疼,對著鏡子說完了十遍你是誰之後覺得有點生氣,同時感到鏡子里的自己非常陌生,覺得是自己沒睡好覺。

第三天十遍說完之後更生氣了,有一種想砸了鏡子的沖動。感覺鏡子里的眼神有點異樣,一天情緒都有點失落,覺得委屈,生氣,情緒不太穩定,但是依舊告訴自己跟實驗沒有關系。

第四天進行實驗之前已經有點害怕了,生怕自己就這樣不知不覺的瘋掉,於是十遍說完之後一直給自己催眠,說這就是我,這就是我,但是白天已經開始了記憶力衰退等。

第五天頭腦中已經開始了雙人對話的模式,一件事發生的時候,已經開始有兩個人在腦海中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脾氣也跟著越發的暴躁了起來,但是還是不停地哄著自己說就是激素作用的。

第六天開始陷入極大的情緒失落,會一個人流淚,開車的時候感覺後座上有人,進入密閉的空間就能感受到除了自己以外的人存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就會陷入不安。

第七天該網友告訴群友說堅持不下去了,要停止實驗。七天的嘗試該網友表示彷彿打開了一個神秘的世界,不知道走下去會發生什麼,因此該網友勸大家不要貿然嘗試。

但是真正的心理學實驗是科學實驗,而所有的科學實驗都有嚴謹的探究方式和方法。比如控制變數、比較組和對照組的設計等等,而這個所謂的「崩潰實驗」顯然缺乏這些基本的科學要素

(1)切格式塔擴展閱讀

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日本人創造的用於描述失去統一性和全體性的狀況的「格式塔崩潰」一詞,其來源與重點研究「整體性」的格式塔心理學有關。格式塔學派是心理學史上很有影響的一個學派,其最著名的觀點之一就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但為了和構造主義心理學有所區別,於是就用「直接經驗」來表述。

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主體當時感受到或體驗到的一切,即主體在對現象的認識過程中所把握到的經驗。這種經驗是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觀刺激並不完全一致。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直接經驗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本材料。

B. 格式塔心理學的概念是什麼

格式塔心理學(),又叫完形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誕生於德國,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該學派既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公式,主張研究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

格式塔心理學對認知心理學的影響很明顯。它以知覺和高級心理過程的研究著稱,強調格式塔的組織、結構等原則,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把人看成是被動的刺激反應器。這些觀點對認知心理學有重大影響,如認知心理學把知覺定義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強調信息加工的主動性等。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直接經驗,另一個是行為。

直接經驗: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但為了和構造主義心理學有所區別,於是就用「直接經驗」來表述。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主體當時感受到或體驗到的一切,即主體在對現象的認識過程中所把握到的經驗。這種經驗是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觀刺激並不完全一致。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直接經驗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本材料。

行為:格式塔心理學把行為分為顯明行為和細微行為,前者指個體在自身行為環境中的活動,後者指有機體內部的活動。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的是顯明行為。

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整體觀察法與實驗現象學方法。

整體觀察法把直接經驗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這種直接經驗是一種自然現象,只能通過觀察來發現,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強調運用自然觀察法。但由於直接經驗中也包括一種類似於意識的東西,而對這一部分的研究必須依賴於主體的內省,但是內省不能用作分析,只能用來觀察。不管是觀察還是內省,格式塔心理學要求都必須從整體上去把握。

實驗現象學方法以直接經驗(有時也稱現象經驗)和顯明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因此該流派在具體研究中除了使用整體觀察法,還運用實驗法。格式塔心理學所運用的實驗法主要是實驗現象學方法。

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理論觀點是:同型論、完形組織法則、學習理論、心理發展、人格理論等。

1.同型論同型論(或同機論)(Isomorphism)指一切經驗現象中共同存在的「完形」

特性,在物理、生理與心理現象之間具有對應的關系,所以三者是同型的。這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的一種關於心物和心身關系的理論。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現象是完整的格式塔,是完形,不能被人為地區分為元素;自然而然地經驗到的現象都自成一個完形,完形是一個通體相關的有組織的結構,並且本身含有意義,可以不受以前經驗的影響。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也有完形的性質。正因為心理現象、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都具有同樣的完形性質,因而它們是同型的。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不論是人的空間知覺還是時間知覺,都是和大腦皮層內的同樣過程相對等的。這種解決心物關系和心身關系的理論就是同型論。

2.完形組織法則完形組織法則(GestaltLawsoforganization)是格式塔學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實驗佐證的知覺組織法則,它闡明知覺主體是按什麼樣的形式把經驗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真實的自然知覺經驗,正是組織的動力整體,感覺元素的拼合體則是人為的堆砌。因為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總和或相加,整體不是由部分決定的,而整體的各個部分則是由這個整體的內部結構和性質所決定的,所以完形組織法則意味著人們在知覺時總會按照一定的形式把經驗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主要有五種完形法則:圖形—背景法則、接近法則、相似法則、閉合法則和連續法則。這些法則既適用於空間也適用於時間,既適用於知覺也適用於其他心理現象。其中許多法則不僅適用於人類,也適用於動物。

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完形趨向就是趨向於良好、完善,或完形是組織完形的一條總的法則,其他法則則是這一總的法則的不同表現形式。

3.學習理論學習理論是以組織完形法則為基礎的學習論,是格式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由頓悟學習、學習遷移和創造性思維構成。

(1)頓悟學習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所描述的一種學習模式。所謂頓悟學習,就是通過重新組織知覺環境並突然領悟其中的關系而發生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習和解決問題主要不是經驗和嘗試錯誤的作用,而在於頓悟。

(2)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也就是將學得的經驗有變化地運用於另一情境。對於產生學習遷移的原因,桑代克認為是兩種學習材料中的共同成分作用於共同的神經通路的結果,而格式塔心理學家則認為是由於相似的功能所致,也就是由於對整個情境中各部分的關系或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的領悟。例如,在籠中沒有竹竿時,猩猩也能用鐵絲和稻草代替竹竿取香蕉,這就是相似功能的遷移。

(3)創造性思維是格式塔心理學頗有貢獻的一個領域。韋特海默認為創造性思維就是打破舊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在他看來,對情境、目的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等各方面相互關系的新的理解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根本要素,而過去的經驗也只有在一個有組織的知識整體中才能獲得意義並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創造性思維都是遵循著舊的完形被打破,新的完形被構建的基本過程進行的。

4.心理發展心理發展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把完形理論應用到發展心理學研究中。行為主義用聯結的觀點解釋學習,而格式塔心理學則用知覺場的改變來解釋學習。他們認為,意義的改變就是心理的改變或發展,這是用刺激—反應的聯結公式無法解釋的。他們認為,行為是由相互作用的力組成的動力模式支配的。個人操作的場是內部和外部的力積極活動的心理物理場。這種操作的場既可以在物理場的基礎上從局部或分子的觀點進行研究,也可以在涵蓋經驗和行為各方面的整體或大分子水平上進行研究。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分子行為應由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來研究,而整體行為則適合心理學家來研究。

5.人格理論關於人格理論,格式塔心理學派把人格看作一個動態的整體,行為場有兩極,即自我(人格)和環境。當一個人的目標(即動機和需要)一經達成,緊張就會消失。場內的力處於不平衡狀態時就會產生緊張。這種緊張可以在自我和環境之間形成,從而加強極性,破壞兩極的平衡,造成個人自我與環境之間的差異,使自我處於更加清醒的知覺狀態;它也可以在自我內部或在環境中形成,然後再導致不平衡。

在方法上,格式塔心理學主張研究直接的生活經驗,主張把直接的生活經驗材料與實驗資料結合起來,如重視觀察者對自己知覺內容的直接描述,並把這個方法稱為現象學方法。這種觀點既不同於馮特和鐵欽納只承認經過嚴格訓練的被試的內省,也不同於行為主義只重視實驗室實驗的做法,卻與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相一致。

C. 什麼是「格式塔療法」

格式塔療法,是由美國精神病學專家弗雷德里克.S鉑而斯博士創立的。格式塔療法是自己對自己所作所為的察覺、體會和醒悟,是一種自我修身養性的療法。簡單易行,適用范圍十分廣泛。格式塔療法有10項原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它的基本原理,相信對你對我在生活中多少會有幫助:) 一、生活在現在。不要老是惦記今天的事,也不要總是懊悔昨天發生的事,把精力集中在今天要干什麼上。 二、生活在這里。記住你就生活在此處此地,不要對於遠方事杞人憂天。 三、停止猜想,面對實際。也許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在單位,當你遇到領導或者同事時,你向他們打招呼,可他們沒反應,於是你開始心裡嘀咕他們為什麼這樣,對自己有意見或是。。。其實也許你沒料到,他們那時可能正心事重重,沒有留意到你罷了。很多心理上的障礙往往都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想當然」造成的。 四、暫停思考,多去感受。 人們整天所想的就是怎樣做好工作,怎樣搞好人際關系。。。忘記在路途中還可以去更多的觀賞美景,聆聽音樂。過分強調了邏輯思維,忽略了直覺,導致我們變成了一台失去情感的機器。格式塔療法強調在思考基礎上去「思考」,讓感受調整、豐富你的思考。 五、接受不愉快的情感。愉快和不愉快是相對而言的,同時也相互存在和相互轉化的。讓我們建立正確的態度:既要接受愉快的情緒,也要有接受不愉快情緒的思想准備。 六、不要隨意下判斷。人們往往容易在別人稍有差錯和失敗時就立刻下結論。格式塔療法認為,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正確做法是:先不要對人下判斷,先要說出你是怎樣認為的。這樣做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而你自己也可以避免產生無謂的煩惱和苦悶。 七、不要盲目的崇拜偶像和權威。現代社會有很多變相的權威和偶像,他們會禁錮你的頭腦,束縛你的手腳,比如金錢、地位。學歷等。格式塔療法對這一切持否定態度。不要盲目附和眾議,從而喪失獨立思考的習性;也不要無原則屈從他人,從而被剝奪自主行動的能力。 八、我就是我。從自己的起點做起,充分發揮潛能。從我做起,從現在坐起,做好我能做好的事。 九、對自己負責。人們往往容易逃避責任。考試不好怪罪學校不好,家庭環境不好;工作不好,推委領導不力,條件太差等。總之把過錯都推倒客觀原因上。格式塔療法這項原則就是要求自己做事自己承擔責任。 十、正確的自我估計。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的特定位置,都要履行一定的權利和義務。如果不按規范做必然要受到社會和他人對你的譴責和反對。

D. 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貢獻

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貢獻有:

1、批判元素主義:格式塔心理學最突出的貢獻之一就是對以構造主義心理學為代表的元素主義心理學的批判。格式塔心理學家稱構造主義心理學為磚泥心理學,也即心理是磚,由聯想(泥)粘合在一起。他們認為構造心理學用內省把人的心理還原為元素是人為的,並不能揭示心理的實質。

2、促進人本主義興起:格式塔心理學強調整體論,這一觀念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馬斯洛就曾在韋特海默的指導下學習整體分析的方法,並最終形成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整體研究的方法論原則。

同樣,人本主義的幾個著名代表人物也都強調對象的整體體驗和描述。這些都表明了格式塔心理學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

3、對認知心理學的貢獻:格式塔心理學對認知心理學的貢獻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對狹義的認知心理學即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的貢獻。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重視研究心理的內部機制,強調從整體上對信息的輸入、加工和輸出進行模擬研究,這一點可以說是深受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

其次是對廣義的認知心理學的貢獻,如知覺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格式塔心理學卓有成效的知覺研究才推動知覺心理學脫離感覺心理學而成為一個獨立的分支。同樣,格式塔心理學的學習理論也很有成就,頓悟說也成為人類歷史上較有影響的一個學習理論。

4、對社會心理學的貢獻場的思想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引入心理學的,這一思想後來在社會心理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許多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建立都以此為出發點。

同時,格式塔心理學卓有成:效的實驗現象學方法為後來的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實驗現象學方法及其變種已成為現代社會心理學研究普遍採用的有效方法。

格式塔心理學,又叫完形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格式塔」一詞源自德語「Gestalt」,意即「整體」、「完形」。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韋特海默在法蘭克福大學做了似動現象的實驗研究,並提出了完形主義的觀點,格式塔心理學由此於德國創立。

(4)切格式塔擴展閱讀:

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1、反對把意識分成元素,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組織的意義。

2、「格式塔」是德文「完整」的譯音,每一種心理現象都是一個格式塔。整體不是由若干元素組合而成的,相反,整體乃先於部分而存在並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他們提出了知覺中的許多組織原則,試圖解決格式塔的生理基礎問題。

3、他們堅決反對對任何心理現象進行元素的分析,並把馮特的構造心理學稱之為「磚塊和灰泥的心理學」。

格式塔組織原則: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的范圍很廣,包括感知覺、學習、人格和發展心理學等等,今天著重講的,就是有關感知覺的格式塔組織原則。要了解格式塔組織原則,首先分清心理學上有關感覺和知覺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1、感覺:感覺是客觀刺激作用於感覺器官所產生的對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是其他一切心理現象的基礎。

2、知覺:知覺是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在腦中的反映,是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的過程。

韋特海默、考夫卡等人在研究知覺時發現,人類對事物的知覺並非根據此事物的各個分離的片斷,而是以一個有意義的整體為單位。因此,把各個部份或各個因素集合成一個具有意義的整體,即為格式塔(完形)。

E. 怎樣看待蒙太奇與格式塔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
簡要地說,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手段。

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研究活動影像和電影的感知過程和審美特徵的理論。德國心理學家麥克斯·威特海默、M.科勒、K.考夫卡等人創立的格式塔心理學,又稱完形心理學,研究意識經驗和人的行為,認為意識經驗自成「格式塔」——完形,強調感知過程中主體的能動作用,反對心理現象的元素分析、刺激—反應公式和反射論,提出「心理場」、「物理場」和「行為場」等新概念。格式塔心理學重視研究藝術,尤其是視覺藝術。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1916)和威特海默的《運動影像的實驗研究》(1917),以格式塔的「整體構成」原理解釋影像的似動現象和深度感的幻覺,認為似動現象和深度感不僅產生於生理的視覺暫留現象,而且依賴於把影像組織成更高層次的動作整體的「特殊的內心體驗」——「完形」過程,是大腦的積極參與「添加給靜止影像」的結果。格式塔心理學還用注意、記憶、想像、情感等心理范疇對應說明電影的特寫鏡頭、視角變化、剪輯形式和敘事結構,用「自願受騙」解釋觀眾認同銀幕形象的「心理學游戲」。德國心理學家魯道夫·愛因漢姆在《電影作為藝術》(1932)一書中系統研究了視覺表現手段的發生學元素,根據格式塔心理學強調的「心理結構能力說」提出「局部幻象論」,鼓吹無聲電影的藝術表現力。(參見「局部幻象論」)法國電影理論家讓·米特里的《電影美學與心理學》也借用格式塔心理學的審美知覺整體論原理研究影像、全景鏡頭、主觀鏡頭、景深鏡頭、移動鏡頭、彩色、蒙太奇和音樂諸電影元素。

F. 格式塔心理學的貢獻

格式塔是德文「完形」的音譯。顧名思義,該學派強調的是心理過程的版完整性。其創始人權為魏特海姆和考夫卡。與心理學創始人馮特和鐵欽納的結構主義心理學不同,後者是把心理現象變成一個個元素來進行研究。而格式塔認為,人的心理是一個系統、連貫的過程,不能單獨拆開研究。所以,格式塔極度強調知覺與思維的整體性,其也成為之後皮亞傑的日內瓦學派和現代認知心理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格式塔的整體性思維模式,是對心理學研究發展的最大貢獻!

G. 請提供格式塔理論的圖例,越多越好

「格式塔」(Gestalt)一詞具有兩種涵義。一種涵義是指形狀或形式,亦即物體的性質,例如,用「有角的」或「對稱的」這樣一些術語來表示物體的一般性質,以示三角形(在幾何圖形中)或時間序列(在曲調中)的一些特性。在這個意義上說,格式塔意即「形式」。另一種涵義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和它具有一種特殊形狀或形式的特徵,例如,「有角的」或「對稱的」是指具體的三角形或曲調,而非第一種涵義那樣意指三角形或時間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體本身,而不是物體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體的屬性之一。在這個意義上說,格式塔即任何分離的整體。

我這兒有電子書籍[email protected]

格式塔心理學這一流派不像機能主義或行為主義那樣明確地表示出它的性質。綜合上述兩種涵義,它似乎意指物體及其形式和特徵,但是,它不能譯為「structure」(結構或構造)。考夫卡曾指出:「這個名詞不得譯為英文structure,因為構造主義和機能主義爭論的結果,structure在英美心理學界已得到了很明確而很不同的含義了。」因此,考夫卡採用了E.B.鐵欽納(E.B.Titchener)對structure的譯文「configuration」,中文譯為「完形」。所以,在我國,格式塔心理學又譯為完形心理學。

格式塔這個術語起始於視覺領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於視覺領域,甚至不限於整個感覺領域,其應用范圍遠遠超過感覺經驗的限度。苛勒認為,形狀意義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學家們的注意中心;根據這個概念的功能定義,它可以包括學習、回憶、志向、情緒、思維、運動等等過程。廣義地說,格式塔心理學家們用格式塔這個術語研究心理學的整個領域。



格式培心理學誕生於1912年。它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當時流行的構造主義元素學說和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公式,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的集合,行為不等於反射弧的循環。

19世紀末,以馮特(W.Wundt)為代表的心理學家倡導了構造主義心理學,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學家稱之為「束捆假設」(bun-dle hypothesis)的元素說,認為復雜的知覺是簡單感覺的束捆,意識經驗是各種簡單元素的群集。正如R.S.伍德沃斯(R.S.Woodworth)所說,1912年對於心理學的舊理論來說,是一個煩惱的年頭:行為主義在美國對構造主義發起猛烈抨擊,與此同時,格式塔心理學在德國對構造主義進行討伐。開始時,這兩種運動都反對構造主義的元素學說,後來,兩者逐漸互相對立起來。它們的根本分歧在於:前者完全拒絕討論意識,甚至不承認意識的存在;後者則承認意識的價值,只不過不同意把意識分解為元素。

格式塔心理學把構造主義的元素說譏稱為「磚塊和灰泥心理學」,說它用聯想過程的灰泥把元素的磚塊粘合起來,藉以壘成構造主義的大廈。問題在於:一個人往窗外觀望,他看到的是樹木、天空、建築,還是組成這些物體的各種感覺素質,例如亮度、色調等等。如果是前者,則構造主義的大廈就會倒塌。G.A.米勒(G.A.Miller)曾舉過一個有趣的例子,用以說明當時格式塔心理學的聲勢和構造主義的困境:當你走進心理學實驗室,一個構造主義心理學家問你,你在桌子上看見了什麼。

「一本書」

「不錯,當然是一本書。」「可是,你『真正』看見了什麼?」

「你說的是什麼意思?我『真正』看見什麼?我不是已經告訴你了,我看見一本書,一本包著紅色封套的書。」

「對了,你要對我盡可能明確地描述它。」

「按你的意思,它不是一本書?那是什麼?」

「是的,它是一本書,我只要你把能看到的東西嚴格地向我描述出來。」

「這本書的封面看來好像是一個暗紅色的平行四邊形。」

「對了,對了,你在平行四邊形上看到了暗紅色。還有別的嗎?」

「在它下面有一條灰白色的邊,再下面是一條暗紅色的細線,細線下面是桌子,周圍是一些閃爍著淡褐色的雜色條紋。」

「謝謝你,你幫助我再一次證明了我的知覺原理。你看見的是顏色而不是物體,你之所以認為它是一本書,是因為它不是別的什麼東西,而僅僅是感覺元素的復合物。」

那麼,你究竟真正看到了什麼?格式塔心理學家出來說話了:「任何一個蠢人都知道,『書』是最初立即直接得到的不容置疑的知覺事實!至於那種把知覺還原為感覺,不是別的什麼東西,只是一種智力游戲。任何人在應該看見書的地方,卻看到一些暗紅色的斑點,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病人。」

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知覺到的東西要大於眼睛見到的東西;任何一種經驗的現象,其中的每一成分都牽連到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為它與其他部分具有關系。由此構成的整體,並不決定於其個別的元素,而局部過程卻取決於整體的內在特性。完整的現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特性,它既不能分解為簡單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於元素之內。



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採納並堅持了兩個重要的概念:心物場(psycho-physical field)和同型論(isomorphism)。

考夫卡認為,世界是心物的,經驗世界與物理世界不一樣。觀察者知覺現實的觀念稱作心理場(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覺的現實稱作物理場(physical field)。為了說明兩者的關系,可用圖1為例。這是一種人們熟知的視錯覺。不論觀察者對該圖觀看多長時間,線條似乎都是向內盤旋直到中心。這種螺旋效應是觀察者的知覺產物,屬於心理場。然而,如果觀察者從A點開始,隨著曲線前進360度,就又會回運到A;螺旋線原來都是圓周,這就是物理場。由此可見,心理場與物理場之間並不存在——對應的關系,但是人類的心理活動卻是兩者結合而成的心物場,同樣一把老式椅子,年邁的母親視作珍品,它蘊含著一段歷史,一個故事,而在時髦的兒子眼裡,如同一堆破爛,它蘊含著在女友面前陷於尷尬處境的危機。

心物場含有自我(Ego)和環境(environment)的兩極化,這兩極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組織(organization)。這種組織說明,自我不是慾望、態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環境也不是各種感覺的鑲嵌。環境又可以分為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geographicaland behavioural environments)兩個方面。地理環境就是現實的環境,行為環境是意想中的環境。在考夫卡看來,行為產生於行為的環境,受行為環境的調節。為此,他曾用一個生動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在一個冬日的傍晚,於風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騎馬來到一家客棧。他在鋪天蓋地的大雪中賓士了數小時,大雪覆蓋了一切道路和路標,由於找到這樣一個安身之處而使他格外高興。店主詫異地到門口迎接這位陌生人,並問客從何來。男子直指客棧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種驚恐的語調說:「你是否知道你已經騎馬穿過了康斯坦斯湖?」聞及此事,男子當即倒斃在店主腳下。

那麼,該男子的行為發生於何種環境之中呢?考夫卡認為,在他騎馬過湖時,地理環境毫無疑問是湖泊,而他的行為環境則是冰天雪地的平原。倘若那個男子事先知道他要途經一個大湖,則他的行為環境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正因為他當時的行為環境是堅硬的平地,才在聞及他騎馬穿過湖泊時大驚斃命。所以,在考夫卡看來,行為受行為環境的調節。

但是,行為環境在受地理環境調節的同時,以自我為核心的心理場也在運作著,它表明有機體的心理活動是一個由自我一行為環境-地理環境等進行動力交互作用的場。例如,一個動物受到某一障礙物的阻擋(地理環境),無法獲得置於障礙物後面的食物(行為環境),在這樣一種心物場中,自我的張力是明顯的。當頓悟使這個場獲得重新組織時,也即當動物發現它可以繞過障礙物時,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問題的解決使動物得到食物,同時清除了這一心物場中的張力。這里,一個重要的內涵在於:動物在產生一個真正的心理問題之前,必須意識到這一問題情境的所有因素。如果動物不知道障礙物後面有食物,即沒有行為環境,問題就不會存在,因為產生不了心物場的張力;如果動物知道障礙物後面有食物,但它的自我沒有這方面的慾望或需求,問題也不會存在,因為同樣產生不了心物場的張力。以此類推,地理環境也是如此。

同型論這概念意指環境中的組織關系在體驗這些關系的個體中產生了一個與之同型的腦場模型。考夫卡認為,大腦並非像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感覺運動的連接器,而是一個復雜的電場。例如,讓被試坐在暗室內,室內有兩個光點交替閃現。當兩個光點閃現的間隔超過200毫秒時,先見到第一光點,後見到第二光點,兩者均靜止不動;當間隔只有30毫秒時,被試則同時看到兩個光點,它們也靜止不動;但是,當間隔介於上述兩者之間,為60毫秒時,被試則看到一個處於連續運動的光點。被試在事實上無運動的情境里覺察到明顯的運動,說明光點引起了相互交迭的兩個腦場,使之產生運動感覺。在一個問題情境中,心物場的張力在腦中表現為電場張力;頓悟解除腦場張力,導向現實問題的解決。正是由於考夫卡堅持心物場與腦場之間在功能上是同型的,從而使他在對經驗和行為作出整體的動力學解釋時倖免於二元論。

格式塔同型論與神經系統機械觀相對。神經系統的機械觀認為,神經活動好比一架機器的運作,它不能組織或修改輸入機器的東西,正像「記憶機器」忠實地復制知覺印象一樣,它的機械性使知覺印象與其皮質復本之間在大小、形狀和組織方面是一一對應的。由此推論,對每一知覺過程,腦內都會產生一種與物理刺激的組織精確對應的皮質「畫面」。例如,一個人看到一個十字形,視覺區的皮質神經元就會被激活為一種十字形的形式,其視網膜意像與皮質之間具有一對一的對應,正如視網膜意像與刺激圖形具有類似的對應一樣。為了反對這種機械觀,考夫卡以似動實驗為例論爭道:既然經驗到的似動和真動是同一的,那麼實現似動和真動的皮質過程也必定是類似的。但是,這種同一是指經驗到的空間秩序在結構上與作為基礎的大腦過程分布的機能秩序相同一,是指知覺經驗的形式與刺激的形式相對應,而非刺激與知覺之間一對一的對應性。在這個意義上說,格式塔是現實世界「真實」的表象,但不是它的完全再現。它們在大小和形狀方面並不等同。正如一張地圖不是它所代表的地域的精細復制。它有逐點的對應,有關地區的特徵都在圖上表示出來。但是,也有歪曲,地圖只是它所代表實地大小的一個分數,地圖的曲線在現實中可能不那麼分明,有些特徵可能被略去。然而,正因為地圖是同型的,它才用作旅行的向導。

那麼,這種同型論是如何解釋形式之間對應的呢?考夫卡等人的假設是:皮質過程是以一種類似電場的方式運作的,其最簡單的例證是一種圍繞一個磁鐵形成的力的電磁場的變化過程,如圖2所示。

在未受干擾的磁場中,力的線路處於平衡狀態。一俟引進干擾,磁場便會處於一種失衡狀態。但是,很快又會出現力的線路的重組,平衡得以重新確立。需要指出的是,這樣一種磁場是一個聯結系統,場的任何一個部分受到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會隨之影響其餘部分。

將這一假設用於腦場,表明腦中的電學過程在對那些由傳入神經元內導的感覺沖動進行反應時,也可能建立神經元的活動場。例如,一個人注視灰色背景上的一個十字形,與刺激型式同型的枕葉皮質視覺區就會激活電學過程,該十字可由皮質中相當強的皮電活動來代表,而十字形的界外則皮電強度漸弱。實際上,一種神經的格式塔會在皮質中形成,其勢能差異存在於毗鄰的組織之間。同型論是為了說明心和物都具有同樣格式塔的性質,都是一個通體相關的有組織的整體,它不是部分之和,而部分也不含有整體的特性。



盡管格式塔原理不只是一種知覺的學說,但它卻導源於對知覺的研究,而且一些重要的格式塔原理,大多是由知覺研究所提供的。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一書中,知覺研究及其成果佔了很大比例。

在考夫卡看來,知覺問題涉及到比較和判斷。當我們說這種灰色比那種灰色淡些,這根線條比那根線條長些,這個音比那個音響些時,我們所經驗的究竟是什麼呢?考夫卡用一實驗予以闡釋:在一塊黑色平面上並排放著兩個灰色小方塊,要求被試判斷兩個灰色是否相同。回答有四種可能性:(1)在黑色平面上看見一大塊顏色相同的灰色長方形,長方形中有一分界線,將長方形分成兩個方形;(2)看見一對明度梯度,從左至右上升,左邊方形較暗,右邊方形較亮;(3)看見一對相反方向的明度梯度,從左至右下降,左邊方形較亮,右邊方形較暗;(4)既未看見同色的長方形也未看見梯度,只有一些不確定的、模糊的東西。

從這些經驗得出的判斷是:(1)相同的判斷;(2)左方形深灰色,右方形淺灰色;(3)左方形淺灰色,右方形深灰色;(4)不肯定或吃不準。

根據上述的描繪,在理論上可以推斷出什麼呢?考夫卡認為,該描繪解釋了兩相比較的現象,「比較不是一種附加在特定感覺之上的新的意動……而是發現一個不可分的、聯結著的整體。」以(2)和(3)的判斷為例,梯度的意思並不只是指兩個不同的層次,還指上升本身,即向上的趨勢和方向,它不是一個分離的、飄忽的、過渡的感覺,而是整個不可分的經驗的中心特徵。考夫卡指出,這種整體性知覺不僅在人類被試身上得到證實,而且在動物實驗中也得到證實。

當動物面對兩個刺激,被訓練成對其中一個作出積極反應而對另一個作出消極反應時,它習得的究竟是什麼呢?傳統的理論認為,動物在與第一個刺激相應的一個感覺和積極反應之間形成了聯結,在另一個感覺和消極反應之間也形成了聯結。與此相反,考夫卡認為,動物習得的是對整體或組織的反應。例如,將淺色b和深色C兩個物體置於動物面前,b下有食物,C下無食物。動物選擇b可以得到食物,選擇C則得不到食物。訓練動物進行選擇,直到動物總是選擇b為止。然後,將這對刺激(b和c)替換成另一對刺激(a和b),其中a比b的顏色更淺些。根據傳統的理論,動物必須在熟悉的、肯定的b和新的、中性的a之間進行選擇,由於b有過訓練,並與積極反應聯結起來,所以要比沒有建立任何聯結的a更容易為動物所選擇。事實上,動物選擇了a。為什麼?考夫卡認為,動物在先前的訓練中,已經學會對明度梯度中那個較高的梯度(較亮的刺激)作出積極反應,所以當它面對一對新刺激時,按照整體反應原則,將會以同樣的行為選擇刺激a。

上述事實說明有機體對於刺激的反應有賴於其本身的態度,也就是自我問題。在考夫卡看來,被試在面對刺激以前,必須對最終將產生的結果先有某種心理態度,這種心理態度是實現一定結果的一種准備性。它意味著,當被試進入一個特定情境時,在准備性上已具備某種反應模式,這種模式就是格式塔所謂的組織。對此,考夫卡例舉了華虛朋(Washbum)的不同指導語的實驗結果。該實驗是研究觸覺的空間知覺效應:用兩腳規連續兩次刺激被試手掌一邊的同一區域,兩個針尖的相距總是15毫米,要求被試報告兩次刺激的相距是大於、小於還是相等。對第一組被試,指導語含有大小關系的意思,對第二組被試,指導語總是含有相等關系的意思。實驗結果表明,第二組判斷兩個針尖距離相等的次數要明顯高於第一組。在共80次的判斷中,第一組判斷相等的只有5次,而第二組則有20次。這說明,由於暗示作用,態度在知覺判斷中具有定向效應。

為了證明上述例子的真實性,考夫卡以格式塔的一個典型研究為例來證明這一假說。用速示器以一個短的時間間隔連續星現a和b兩條直線(見圖3)。被試看見的是一條直線朝著箭頭方向轉動。該實驗先重復幾次,然後將a線的位置逐漸變動,a和b的右半段之間的角度逐漸變大,直至成為一個直角,最終成為一個鈍角,使轉動的方向如圖4所示那樣保持恆定。
如果實驗以上述最後的那種形式開始,則被試便自然會看到相反的運動。這種效應之所以會產生,是由於被試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有賴於原來的運動一組織之力。如果以圖5形式呈現a和b,重復多次,然後去掉a,只呈現b,被試又會看到什麼呢?b會停留在它自己的真實位置上嗎?不會!被試看見一條直線仍然循著先前的方向運動,只是轉動的角度較小,如圖6所示。
如果以短的時間間隔只重復地呈現b,這個運動還可以保持幾次,只是每次角度都變得更小了。假設一根單獨的線條,如b,是在沒有特定的運動態勢時呈現,那自然不會引起任何運動的經驗。考夫卡指出,在上述實驗中,運動-組織的預備狀態竟然能被一個不充分的刺激所引起,恰恰證明了組織的預備狀態或預期的真實性,那就是自我中的態度。



考夫卡認為,我們自然而然地觀察到的經驗,都帶有格式塔的特點,它們均屬於心物場和同型論。以心物場和同型論為格式塔的總綱,由此派生出若干亞原則,稱作組織律。在考夫卡看來,每一個人,包括兒童和未開化的人,都是依照組織律經驗到有意義的知覺場的。這些良好的組織原則包括:

(1)圖形與背景。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場內,有些對象突現出來形成圖形,有些對象退居到襯托地位而成為背景。一般說來,圖形與背景的區分度越大,圖形就越可突出而成為我們的知覺對象。例如,我們在寂靜中比較容易聽到清脆的鍾聲,在綠葉中比較容易發現紅花。反之,圖形與背景的區分度越小,就越是難以把圖形與背景分開,軍事上的偽裝便是如此。要使圖形成為知覺的對象,不僅要具備突出的特點,而且應具有明確的輪廓。明暗度和統一性。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特徵不是物理刺激物的特性,而是心理場的特性。一個物體,例如一塊冰,就物理意義而言,具有輪廓、硬度、高度,以及其他一些特性,但如果此物沒有成為注意的中心,它就不會成為圖形,而只能成為背景,從而在觀察者的心理場內缺乏輪廓、硬度、高度等等。一俟它成為觀察者的注意中心,便又成為圖形,呈現輪廓、硬度、高度等等。

(2)接近性和連續性。某些距離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組成整體。例如,圖7表明,距離較近而毗鄰的兩線,自然而然地組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連續性指對線條的一種知覺傾向,如圖8所示,盡管線條受其他線條阻斷,卻仍像未阻斷或仍然連續著一樣為人們所經驗到。

(3)完整和閉合傾向。知覺印象隨環境而呈現最為完善的形式。彼此相屬的部分,容易組合成整體,反之,彼此不相屬的部分,則容易被隔離開來。圖9有12個圓圈排成一個橢圓形,旁邊還有一個圓圈,盡管按照接近性原則,它靠近12個圓圈中的其中一個,但我們仍把12個圓圈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來知覺,而把單獨一個圓圈作為另一個整體來知覺。這種完整傾向說明知覺者心理的一種推論傾向,即把一種不連貫的有缺口的圖形盡可能在心理上使之趨合,那便是閉合傾向,如圖10所示。觀察者總會將此視作貓頭鷹圖形,而不會視作其他分別獨立的線條或圓圈。完整和閉合傾向在所有感覺道中都起作用,它為知覺圖形提供完善的定界、對稱和形式。

(4)相似性。如果各部分的距離相等,但它的顏色有異,那麼顏色相同的部分就自然組合成為整體。這說明相似的部分容易組成整體。如圖11所示,O代表白色,●代表黑色,觀察者容易將該列看作按直線排列,而非以橫線排列。

(5)轉換律。按照同型論,由於格式塔與刺激型式同型,格式塔可以經歷廣泛的改變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例如,一個曲調變調後仍可保持同樣的曲調,盡管組成曲子的音符全都不同。一個不大會歌唱的人走調了,聽者通過轉換仍能知覺到他在唱什麼曲子。

(6)共同方向運動。一個整體中的部分,如果作共同方向的移動,則這些作共同方向移動的部分容易組成新的整體。例如,圖12,根據接近律,可以看作abc、def、ghi、jkl等組合。如果cde和ijk同時向上移動,那麼這種共同的運動可以組成新的整體,觀察者看到的不再是abc、def、ghi、jki的組合,而是ab、cde、fgh、ijk等組合。



格式塔學說在心理學史上留有不可磨滅的痕跡。它向舊的傳統進行挑戰,給整個心理學以推動和促進;它向當時存在的諸種心理學體系提出中肯而又堅定的批評,對人們深入思考各種對立的觀點具有啟迪作用;它的主要學說極大地影響了知覺領域,從而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學習理論,致使後人在撰寫各種心理學教科書時不得不正視該學派的理論;它使心理學研究人員不再固於構造主義的元素學說,而是從另一角度去研究意識經驗,為後來的認知心理學打下了伏筆;它通過對行為主義的有力拒斥,使意識經驗成為心理學中的一個合法的研究領域;它的哲學基礎導源於現象學,並用大量的研究成果豐富和充實了現象學,遂使歐洲逐漸形成一股現象學的心理學思潮,直至今天仍有影響。

然而,對格式塔的理論不是沒有批評。事實上,這種批評從格式塔心理學問世時便產生了。概括地說,這些批評涉及下述幾個方面:

(1)格式塔心理學家意欲把各種心理學問題簡化成公設(postulate),例如,他們不是把意識的知覺組織看作需要用某種方式加以解決的問題,而是把它們看作理所當然存在的現象。單憑同型論並未說清組織原則的原因,兩者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這種用迴避問題存在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和用否定問題存在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是一樣的。

(2)格式塔理論中的許多概念和術語過於含糊,它們沒有被十分嚴格地界定。有些概念和術語,例如組織、自我和行為環境的關系等等,只能意會,缺乏明確的科學含義。格式塔心理學家曾批評行為主義,說行為主義在否定意識存在時用反應來替代知覺,用反射弧來替代聯結,其實,由於這些替代的概念十分含糊,結果換湯不換葯,反而證明意識的存在。有些心理學家指出,由於格式塔理論中的一些概念和術語也十分含糊,因此用這樣的概念和術語去拒斥元素主義,似乎缺乏力度,甚至使人覺得束捆假設是有道理的。

(3)盡管格式塔心理學是以大量的實驗為基礎的,但是許多格式塔實驗缺乏對變數的適當控制,致使非數量化的實證資料大量涌現,而這些實證資料是不適於作統計分析的。固然,格式塔的許多研究是探索性的和預期的,對某一領域內的新課題進行定性分析,確實便於操作。但是,定量分析更能使研究結果具有說服力。

(4)格式塔理論提出了同型論假設,這是從總綱的意義上而言的。在論及整個理論體系的各個具體組成部分時,卻明顯缺乏生理學假設的支持,也沒有規定出生理學的假設。任何一種心理現象均有其物質基礎,即便遭格式塔拒斥的構造主義和行為主義也都十分強調這一點,而格式塔理論恰恰忽略了這一點,這就使它的許多假設不能深究。

H. 什麼是格式塔心理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誕生於德國,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該學派既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公式,主張研究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該學派的創始人是韋特海默,代表人物還有苛勒和考夫卡。
理論體系
編輯

研究對象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直接經驗,一個是行為。
直接經驗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但為了和構造主義心理學有所區別,於是就用「直接經驗」來表述。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主體當時感受到或體驗到的一切,即主體在對現象的認識過程中所把握到的經驗。這種經驗是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觀刺激並不完全一致。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直接經驗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本材料。
行為
格式塔心理學的另一個研究對象是行為。格式塔心理學把行為分為顯明行為和細微行為,前者指個體在自身行為環境中的活動,後者指有機體內部的活動。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的是顯明行為。

研究方法
整體觀察法
格式塔心理學把直接經驗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這種直接經驗是一種自然現象,只能通過觀察來發現,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強調運用自然觀察法。但由於直接經驗中也包括一種類似於意識的東西,而對這一部分的研究必須依賴於主體的內省,但是內省不能用作分析,只能用來觀察。不管是觀察還是內省,格式塔心理學要求都必須從整體上去把握。
實驗現象學方法
格式塔心理學以直接經驗(有時也稱現象經驗)和顯明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因此該流派在具體研究中除了使用整體觀察法,還運用實驗法。格式塔心理學所運用的實驗法主要是實驗現象學方法。

I. 什麼是格式塔學習理論

格式塔學習理論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誕生於德國,後來在美國得到版進一步發展。該權學派既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公式,主張研究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該學派的創始人是韋特海默,代表人物還有苛勒和考夫卡。
格式塔學習理論的另一個哲學思想基礎是胡塞爾的現象學。胡塞爾認為,現象學的方法就是觀察者必須擺脫一切預先的假設,對觀察到的內容作如實的描述,從而使觀察對象的本質得以展現。現象學的這一認識過程必須藉助於人的直覺,所以現象學堅持只有人的直覺才能掌握對象的本質,並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步驟。這對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具體指導。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