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格式模板 »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文言文摘要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文言文摘要

發布時間: 2021-03-21 17:58:45

1. 甲申三百年祭全文是什麼

1944年郭沫若甲申三百抄年祭襲奉毛命在解放日報全文發表,並由某人加編者按,「郭先生根據確鑿的史實,分析了明朝滅亡的社會原因,把明思宗的統治與當時農民起義的主將李自成始末作了對照的敘述和客觀的評價,還給他們一個本來面目....無論如何,引起滿清侵入的卻決不是李自成,而是明朝的那些昏君、暴君、宦官、佞臣、不抵抗的將軍,以及無恥地投降了民族敵人引狼入室的吳三桂之流(吳三桂在後來又『變卦』了,而且真的變卦了,不像現在有些吳三桂們,表面上『反正』了,實際上還在替日本主子服務)。」之後毛下令作為整風文件印發全黨,下發通知:郭文指出李自成之敗在於進北京後,忽略敵人,不講政策,脫離群眾,妄殺幹部,實為明末農民起義留給的一大教訓。作品對我們的重大意義,就是要黨,首先是高級領導幹部,無論遇到何種有利形勢和實際勝利,無論自己如何功在黨國,德高望重,必須永遠保持清醒與學習態度,萬萬不可沖昏頭腦,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轍。

2. 郭沫若一生的摘要

郭沫若, 原名郭開貞,生於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 新中陽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在這期間,郭沫若寫了許多迎合時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後人詬病,理論專著《李白與杜甫》一書更是令人齒冷。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國文化界成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證。 著作書目: 《女神》(詩集)1921,泰東 《三葉集》(散文集) 與宗白華、田漢合著,1920,亞東 《星空》(詩集)1923,泰東 《聶瑩》(劇本)1925,光華 《文藝論集》(論文集)1925,光華 《塔》(小說、戲劇集)1926、商務 《落葉》(小說、戲劇集)1929,創造社 《三個叛逆的女性》(戲劇集)1926,光華 《西洋美術史》(理論)1926,商務 《橄欖》(小說、散文集)1926,創造社 《瓶》(詩集)1927,創造社 《前茅》(詩集)1928,創造社 《恢復》(詩集)1928,創造社 《水平線下》(小說、散文集)1928,創造社 《我的幼年》(自傳)1929、光華 《漂流三部曲》(小說、戲劇集)1929,新興書店 《山中雜記及其他》(小說、戲劇集) 1929,新興書店 《黑貓與塔》(小說、散文集) 1931,仙島書店 《後悔》(小說、戲曲集)1930,光華 《黑貓與羔羊》(小說集)3931,國光 《今津紀游》(散文集)1931,愛麗書店 《桌子跳舞》(小說、散文集)1931,仙島書店 《文藝論集續集》(論文集)1931,光華 《創造十年》(回憶錄)1932,現代 《沫若書信集》 1933,泰東 《豕諦》(歷史小說) 1936,不二書店 《北伐途次》(散文) lQ37,潮鋒出版社 《甘願做炮灰》(劇集)1938.北新 《戰聲》(詩集)1938、戰士出版社 《創造十年續編》(回憶錄)1938,北新 《羽書集》(散文、論文集)1941,香港盂廈書店 《屈原》(劇本)1942,重慶文林出版社 《蒲劍集》(散文、論文集)1942,重慶文學書店 《棠棣之花》(劇本)1942,作家書屋 《虎符》(劇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論文)1943,群益 《今昔集》(論文集)1943,東方書社 《孔雀膽》(劇本)1943。群益 《南冠草》(劇本)1944,群益 《青銅時代》(史論)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學說述林》(論文)1945,福建永安東南出版社 《十批判書》(史論)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蘇聯紀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蘇 聯五十天》,1949,大連新中國書店 《歸去來》(散文集)1946,北新 《築》(劇本) t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時代》(自傳)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傳)1947、海燕 《盲腸炎》(雜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劍》(散文、雜文集)1947,海燕 《歷史人物》(史論)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黃》(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聲》(小說集) 1947,海燕 《創作的道路》(理論)1947,文光 《抱箭集》(小說、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詩集)1948,群益 《雨後集》(詩集)1951,開明 《海濤》(散文集)1951,新文藝 《奴隸制時代》(史論)1952,新文藝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雞集》(詩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傳)1959,百花 《蔡文姬》(劇本)1959,文物 《潮汐集》(詩集)1959,作家 《駱駝集》(詩集)1959,人文 《沫若全集》(文學編 l—5卷) 1982一1987,人文 翻譯書目: 《菌夢湖》(小說)德國 施篤謨著、與錢君胥合譯,1921,泰爾 《少年維特之煩惱》(長篇小說)德國 歌德著、1922,泰東 《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論文)日本 河上肇著,1924,商務 《雪萊詩選》(詩集)英國 雪萊著, 1926,泰東 《浮士德》(詩)德國 歌德著,1928,創造社 《沫若譯詩集》 印度枷里達若著,1928,創造社 《石炭王》(小說)美國 辛克萊著, 1928,上海樂群書店 《政治經濟學批判》(理淪)德國 卡爾.馬克思著,1921,神州 《戰爭與和平》(長篇小說)俄國列.托爾斯泰著,1935,光明書局 《藝術的真實》(理論)德國卡爾.馬克思著,1947,群益 郭沫若(1892~1978) 現、當代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原名開貞,筆名郭鼎堂、麥克昂等。四川樂山人。在中小學期間,廣泛閱讀了中外文學作品,參加反帝愛國運動。1914年初到日本學醫,接觸到泰戈爾、海涅、歌德、斯賓諾莎等人的著作,傾向於泛神論思想。由於五四運動的沖擊,郭沫若懷著改造社會和振興民族的熱情,從事文學活動,於1919年開始發表新詩和小說。1920年出版了與田漢、宗白華通信合集《三葉集》。1921年出版的詩集《女神》,以強烈的革命精神,鮮明的時代色彩,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豪放的自由詩,開創了「一代詩風。同年夏,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發起組織創造社。1923年大學畢業後棄醫回國到上海,編輯《創造周報》等刊物。1924年,通過翻譯河上肇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一書,較系統地了解了馬克思主義。1926年任廣東大學(後改名中山大學)文科學長。7月隨軍參加北伐戰爭,此後又參加了南昌起義,1929年初參與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其間寫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說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滿主觀抒情的個性色彩。還出版有詩集《星空》、《瓶》、《前茅》、《恢復》,並寫有歷史劇、歷史小說、文學論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達10年,其間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古文字學,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績卓著,開辟了史學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戰爭爆發後,郭沫若別婦拋雛,隻身潛回祖國,籌辦《救亡日報》,出任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和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負責有關抗戰文化宣傳工作。其間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顯示浪漫主義特色的歷史劇,這是他創作的又一重大成就。這些劇作借古喻今,緊密配合了現實的斗爭。1944年,寫了《甲申三百年祭》,總結了李自成農民起義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抗戰勝利後,在生命不斷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堅持反對獨裁和內戰。爭取民主和自由的斗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郭沫若曾任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以主要精力從事政治社會活動和文化的組織領導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對外友好與交流等事業。同時,繼續進行文藝創作,著有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詩集《新華頌》、《百花齊放》、《駱駝集》,文藝論著《讀(隨園詩話)札記》,《李白與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寫下了詩歌、散文、小說、歷史劇、傳記文學、評論等大量著作,另有許多史論、考古論文和譯作,對中國的科學文化事業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貢獻。他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著作結集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編《郭沫若全集》分文學(20卷)、歷史、考古三編, 1982年起陸續出版發行。許多作品已被譯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種文字

3.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是什麼時候寫的借誰的歷史教訓闡述了什麼主張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連載4天。當時,抗日戰爭已由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中國人民正全力以赴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為迎接勝利,推動斗爭, 郭沫若在紀念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300周年的時候,撰寫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態度對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原因、經驗教訓作了總結。
甲申三百年祭的真正寫作意圖是保護周恩來,文中的李岩是隱喻周恩來。郭沫若是周的朋友,當時周在延安整風運動中飽受打擊,郭是經過和南方局主要領導的協商之後才精心寫作此文的,目的是提醒毛澤東,保護周恩來。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4. 請介紹一下甲申三百年祭這篇文章

1944年3月19日,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連載4天。 當時,抗日戰爭已由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正全力以赴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並為建立自由、民主、獨立、富強的新中國而奮斗。為迎接勝利,推動斗爭, 郭沫若在紀念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300周年的時候,撰寫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態度對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原因、經驗教訓作了總結。 全文大致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說明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災荒嚴重,崇禎昏聵,結果引起民變,弄出亡國之禍。第二部分敘述李自成起義隊伍由小到大,終至推翻明朝統治,佔領北京。其中特別詳細考證了知識分子李岩的經歷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說明李自成佔領北京之後,不聽李岩的主張,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忽略敵人,不講政策,有些首領生活腐化,發生宗派斗爭,最後終於失敗。 文章發表後,立即受到了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重視,毛澤東多次指出要從李自成起義的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並批示將《甲申三百年祭)作為中共整風的文件之一。該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區多次印成單行本,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5.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原文》

正文:

甲申輪到它的第五個周期,今年是明朝滅亡的第三百周年紀念了。明朝的滅亡認真說並不好就規定在三百年前的甲申。甲申三月十九日崇禎死難之後,還有南京的弘光,福州的隆武,肇慶的永曆,直至前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永曆帝為清吏所殺,還經歷了一十八年。

台灣的抗清,三藩的反正,姑且不算在裡面。但在一般史家的習慣上是把甲申年認為是明亡之年的,這倒也是無可無不可的事情。因為要限於明室來說吧,事實上它久已失掉民心,不等到甲申年,早就是僅存形式的了。

要就中國來說吧,就在清朝統治的二百六十年間一直都沒有亡,抗清的民族解放斗爭一直都是沒有停止過的。然而甲申年總不失為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年。規模宏大而經歷長久的農民革命,在這一年使明朝最專制的王權統治崩潰了,而由於種種的錯誤卻不幸換來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淚更潸流了二百六十餘年。

這無論怎樣說也是值得我們回味的事。在歷代改朝換姓的時候,亡國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責罵的。崇禎帝可要算是一個例外,他很博得後人的同情。

就是李自成《登極詔》裡面也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①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不用說也就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雅化了。其實崇禎這位皇帝倒是很有問題的。

他彷彿是很想有為,然而他的辦法始終是沿走著錯誤的路徑。他在初即位的時候,曾經發揮了他的"當機獨斷",除去了魏忠賢與客氏,是他最有光輝的時期。但一轉眼間依賴宦官,對於軍國大事的處理,樞要人物的升降,時常是朝四暮三,輕信妄斷。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歲月,但只看見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無所措。對於老百姓呢?雖然屢次在下《罪己詔》,申說愛民,但都是口惠而實不至。《明史》批評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

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劇失措"(《流賊傳》)。這個論斷確是一點也不苛刻的。自然崇禎的運氣也實在太壞,承萬曆、天啟之後做了皇帝,內部已腐敗不堪,東北的邊患又已經養成,而在這上面更加以年年歲歲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災、蝗災。

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有馬懋才《備陳大飢疏》,把當時陝西的災情敘述得甚為詳細,就是現在讀起來,都覺得有點令人不寒而慄:"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

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皮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

(5)郭沫若甲申三百年文言文摘要擴展閱讀:

從史學研究的眼光看,《甲申三百年祭》並無多少新穎觀點,學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已有數篇文章重新評價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肯定其革命精神。在基本史實上,《甲申三百年祭》錯誤百出。

郭沫若把江湖手抄本《剿闖小史》視為史料來源,把李岩、紅娘子、陳圓圓這些民間傳說中的人物當作確鑿歷史人物來寫,甚至把他們寫成決定李自成起義軍成敗的關鍵。郭沫若提出大量「假使」,以假設眼光看待歷史,也是一種不學術的以論帶史的寫法。

盡管《甲申三百年祭》遠不是一篇合乎治學規范的文章,但這不妨礙它引起毛澤東的興趣,並進而成為全黨整風文件。郭文的核心論題是明末政治腐敗導致國家傾覆和李岩的悲劇命運,正如國民黨宣傳機構所斥:意在「影射政府」。

在整篇文章中,寫到李自成的段落只佔很小一部分,然而這一部分是毛澤東真正關心的「文眼」,尤其是李自成及部下勝利後的驕奢表現令他大感興趣。

6.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記>

1944年3月19日,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連載4天。

當時,抗日戰爭已由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正全力以赴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並為建立自由、民主、獨立、富強的新中國而奮斗。為迎接勝利,推動斗爭, 郭沫若在紀念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300周年的時候,撰寫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態度對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原因、經驗教訓作了總結。

全文大致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說明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災荒嚴重,崇禎昏聵,結果引起民變,弄出亡國之禍。第二部分敘述李自成起義隊伍由小到大,終至推翻明朝統治,佔領北京。其中特別詳細考證了知識分子李岩的經歷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說明李自成佔領北京之後,不聽李岩的主張,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忽略敵人,不講政策,有些首領生活腐化,發生宗派斗爭,最後終於失敗。

文章發表後,立即受到了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重視,毛澤東多次指出要從李自成起義的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並批示將《甲申三百年祭)作為中共整風的文件之一。該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區多次印成單行本,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http://www2.zzu.e.cn/history/bbs/printpage.asp?BoardID=12&ID=160
http://www.beihai365.com/bbs/archiver/?tid-18103.html

7.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內容是什麼

甲申輪到它的第五個周期,今年是明朝滅亡的第三百周年紀念了 。
明朝的滅亡認真說並不好就規定在三百年前的甲申。甲申三月十九日崇禎死難之後,還有南京的弘光,福州的隆武,肇慶的永曆,直至前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永曆帝為清吏所殺,還經歷了一十八年。台灣的抗清,三藩的反正,姑且不算在裡面。但在一般史家的習慣上是把甲申年認為是明亡之年的,這倒也是無可無不可的事情。因為要限於明室來說吧,事實上它久已失掉民心,不等到甲申年,早就是僅存形式的了。
要就中國來說吧,就在清朝統治的二百六十年間一直都沒有亡,抗清的民族解放斗爭一直都是沒有停止過的。
然而甲申年總不失為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年。規模宏大而經歷長久的農民革命,在這一年使明朝最專制的王權統治崩潰了,而由於種種的錯誤卻不幸換來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淚更潸流了二百六十餘年。這無論怎樣說也是值得我們回味的事。
在歷代改朝換姓的時候,亡國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責罵的。
崇禎帝可要算是一個例外,他很博得後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極詔》裡面也說:" 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①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不用說也就是" 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的雅化了。其實崇禎這位皇帝倒是很有問題的。他彷彿是很想有為,然而他的辦法始終是沿走著錯誤的路徑。他在初即位的時候,曾經發揮了他的" 當機獨斷" ,除去了魏忠賢與客氏,是他最有光輝的時期。但一轉眼間依賴宦官,對於軍國大事的處理,樞要人物的升降,時常是朝四暮三,輕信妄斷。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歲月,但只看見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無所措。對於老百姓呢?雖然屢次在下《罪己詔》,申說愛民,但都是口惠而實不至。《明史》批評他" 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劇失措" (《流賊傳》)。這個論斷確是一點也不苛刻的。
自然崇禎的運氣也實在太壞,承萬曆、天啟之後做了皇帝,內部已腐敗不堪,東北的邊患又已經養成,而在這上面更加以年年歲歲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災、蝗災。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有馬懋才《備陳大飢疏》,把當時陝西的災情敘述得甚為詳細,就是現在讀起來,都覺得有點令人不寒而慄:" 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皮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
迨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其山中石塊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
民有不甘於食石而死者,始相聚為盜,而一二稍有積貯之民遂為所劫,而搶掠無遺矣。……
最可憫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處,每日必棄一二嬰兒於其中。有號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子者矣。
更可異者,童稚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便無蹤跡。後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數日後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於是死者枕藉,臭氣熏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百人,用以掩其遺骸。臣來之時已滿三坑有餘,而數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幾許矣。……有司束於功令之嚴,不得不嚴為催科。僅存之遺黎,止有一逃耳。此處逃之於彼,彼處復逃之於此。轉相逃則轉相為盜,此盜之所以遍秦中也。
總秦地而言,慶陽、延安以北,飢荒至十分之極,而盜則稍次之;西安、漢中以下,盜賊至十分之極,而飢荒則檔次之。" (見《明季北略》卷五)
這的確是很有歷史價值的文獻,很扼要地說明了明末的所謂" 流寇" 的起源,同隸延安府籍的李自成和張獻忠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先後起來了的。
飢荒誠然是嚴重,但也並不是沒有方法救濟。飢荒之極,流而為盜,可知在一方面有不甘餓死、鋌而走險的人,而在另一方面也有不能餓死、足有誨盜的物資積蓄著。假使政治是休明的,那麼挹彼注此,損有餘以補不足,盡可以用人力來和天災抗衡,然而卻是" 有司束於功令之嚴,不得不嚴為催科".這一句話已經足夠說明:無論是飢荒或盜賊,事實上都是政治所促成的。
這層在崇禎帝自己也很明白,十年閏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時的《罪己詔》上又說得多麼的痛切呀:" ……張官設吏,原為治國安民。今出仕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易。催錢糧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余。甚至已經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議繕修,(輒)乘機自潤。或召買不給價值,或驛路詭名轎抬。或差派則賣富殊貧,或理讞則以直為枉。阿堵違心,則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則好慝可容。撫按之薦劾失真,要津之毀譽倒置。又如勛戚不知厭足,縱貪橫了京畿。鄉宦滅棄防維,肆侵凌於閭里。納無賴為爪牙,受奸民之投獻。不肖官吏,畏勢而曲承。積惡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誰能安枕!" (《明李北略》卷十三)
這雖不是崇禎帝自己的手筆,但總是經過他認可後的文章,而且只有在他的名義下才敢於有這樣的文章。文章的確是很好的。但對於當時政治的腐敗認識得既已如此明了,為什麼不加以徹底的改革呢?要說是沒有人想出辦法來吧,其實就在這下《罪己詔》的前一年(崇禎九年),早就有一位武生提出了一項相當合理的辦法,然而卻遭了大學士們的反對,便寢而不行了。《明季北略》卷十二載有《錢士升論李琎搜括之議》,便是這件事情:" 四月,武生李琎奏致治在足國,請搜括臣宰助餉。
大學士錢士升擬下之法司,不聽。士升上言:『 比者借端幸進,實繁有徒。而李琎者乃倡為縉紳豪右報名輸官,欲行手實籍沒之法②。此皆衰世亂政,而敢陳於聖人之前,小人無忌憚一至於此!且所惡於富者兼並小民耳,郡邑之有富家,亦貧民衣食之源也。以兵荒之故歸罪富家而籍沒之,此秦始皇所不行於巴清③,漢武帝所不行於卜式④者也。此議一倡,亡命無賴之徒,相率而與富家為難,大亂自此始矣。『 已而溫體仁以上欲通言路,竟改擬。
上仍切責士升,以密勿大臣,即欲要譽,放之已足,毋庸汲汲。……" 這位李琎,在《明亡述略》作為李璉,言" 李璉者,江南武生也,上書請令江南富家報名助餉" ,大學士錢士升加以駁斥。這位武生其實倒是很有政治的頭腦,可惜他所上的" 書" 全文不可見,照錢士升的駁議看來,明顯地他恨" 富者兼並小民" ,而" 以兵荒之故歸罪富家".這見解倒是十分正確的,但當時一般的士大夫都左袒錢士升。錢受" 切責" 反而博得同情,如御史詹爾選為他抗辯,認為" 輔臣不過偶因一事代天下請命".他所代的" 天下" 豈不只是富家的天下,所請的" 命" 豈不只是富者的命嗎?已經亡了國了,而撰述《明李北略》與《明亡還略》的人,依然也還是同情錢士升的。但也幸而有他們這一片同情,連帶著使李武生的言論還能有這少許的保存,直到現在。
" 搜括臣宰" 的目的,在李武生的原書,或者不僅限於" 助餉" 吧。因為既言到兵與荒,則除足兵之外尚須救荒。災民得救,兵食有著," 寇亂" 決不會蔓延。結合明朝全力以對付外患,清朝入主的慘劇也決不會出現了。然而大學士駁斥,大皇帝擱置,小武生僅落得保全首領而已。看崇禎" 切責士升" ,淺識者或許會以為他很有志於採納李武生的進言,但其實做皇帝的也不過採取的另一種" 要譽" 方式," 放之已足" 而已。
崇禎帝,公平地評判起來,實在是一位十分" 汲汲" 的" 要譽" 專家。他是最愛下《罪己詔》的,也時時愛鬧減膳、撤樂的玩藝。但當李自成離開北京的時候,卻發現皇庫扃鑰如故,其" 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十?)兩,鐫有永樂字" (《明季北略》卷二十)。皇家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這樣大的積余,如能為天下富家先,施發出來助賑、助餉,盡可以少下兩次《罪己詔》,少減兩次御膳,少撤兩次天樂,也不至於鬧出悲劇來了。然而畢竟是叫文臣做文章容易,而叫皇庫出錢困難,不容情的天災卻又好象有意開玩笑的一樣,執拗地和要譽者調皮。
所謂" 流寇" ,是以旱災為近因而發生的,在崇禎元二年間便已蹶起了。到李自成和張獻忠執牛耳的時代,已經有了十年的歷史。 " 流寇" 都是鋌而走險的飢民,這些沒有受過訓練的烏合之眾,在初,當然抵不過官兵,就在姦淫擄掠、焚燒殘殺的一點上比起當時的官兵來更是大有愧色的。十六年,當李、張已經勢成燎原的時候,崇禎帝不時召對群臣,馬世奇的《廷對》最有意思:" 今闖、獻並負滔天之逆,而治獻易,治闖難。蓋獻,人之所畏;闖,人之所附。非附闖也,苦兵也。一苦於楊嗣昌之兵,而人不得守其城壘。再苦於宋一鶴之兵,而人不得有其室家。三苦於左良玉之兵,而人之居者、行者,俱不得安保其身命矣。賊知人心之所苦,特借『 剿兵安民『 為辭。一時愚民被欺,望風投降。而賊又為散財賑貧,發粟賑飢,以結其志。遂至視賊如歸,人忘忠義。其實賊何能破各州縣,各州縣自甘心從賊耳。故目前勝著,須從收拾人心始。收拾人心,須從督撫鎮將約束部位,令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始。" (《北略》卷十九)
這也實在是一篇極有價值的歷史文獻,《明史。馬世奇傳》竟把它的要點刪削了。當時的朝廷是在用兵剿寇,而當時的民間卻是在望寇 " 剿兵".在這剿的比賽上,起初寇是剿不過兵的,然而有一點佔了絕對的優勢,便是寇比兵多,事實上也就是民比兵多。在十年的經過當中,殺了不少的寇,但卻增加了無數的寇。寇在比剿中也漸漸受到了訓練,無論是在戰略上或政略上。官家在征比搜括,寇家在散財發粟,戰鬥力也漸漸優劣易位了。到了十六年再來喊 " 收拾人心" ,其實已經遲了,而遲到了這時,卻依然沒有從事" 收拾".李自成的為人,在本質上和張獻忠不大相同,就是官書的《明史》都稱贊他" 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下共甘苦".看他的很能收攬民心,禮賢下士,而又能敢作敢為的那一貫作風,和劉邦、朱元璋輩起於草澤的英雄們比較起來,很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氣概。自然,也是艱難玉成了他。他在初發難的十幾年間,只是高迎樣部下的一支別動隊而已。時勝時敗,連企圖自殺都有過好幾次。特別在崇禎十一二年間是他最危厄的時候。直到十三年,在他才來了一個轉機,從此一帆風順,便使他陷北京,覆明室,幾乎完成了他的大順朝的統治。
這一個轉機也是由於大災荒所促成的。
自成在十一年大敗於梓潼之後,僅偕十八騎潰圍而出,潛伏於商洛山中。在這時張獻忠已投降於熊文燦的麾下。待到第二年張獻忠回復舊態,自成趕到谷城(湖北西北境)去投奔他,險些兒遭了張的暗算,弄得一個人騎著騾子逃脫了。接著自成又被官兵圍困在巴西魚腹諸山中,逼得幾乎上吊。但他依然從重圍中輕騎逃出,經過鄖縣、均縣等地方,逃入了河南。
這已經是十三年的事。在這時河南繼十年、十一年、十二年的蝗旱之後,又來一次蝗旱,鬧到" 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 (《烈皇小識》)。但你要說真的沒有米穀嗎?假使是那樣,那就沒有" 土寇" 了。" 土寇" 之所以並起,是因為沒有金錢去掉換高貴的米穀,而又不甘心餓死,便只得用生命去掉換而已。——" 斛谷萬錢,飢民從自成者數萬" (《明史。李自成傳》),就這樣李自成便又死灰復燃了。
這兒是李自成勢力上的一個轉機,而在作風上也來了一個劃時期的改變。十三年後的李自成與十三年前的不甚相同,與其他" 流寇" 首領們也大有懸異。上引馬世奇的《廷對》,是絕好的證明。勢力的轉變固由於多數飢民之參加,而作風的轉變在各種史籍上是認為由於一位" 杞縣舉人李信" 的參加。
這個人在《李自成傳》和其他的文獻差不多都是以同情的態度被敘述著的,想來不必一定是因為他是讀書人吧。同樣的讀書人跟著自成的很不少,然而卻沒有受到同樣的同情。我現在且把《李自成傳》上所附見的李信入伙的事跡摘錄在下邊。
" 杞縣舉人李信者,逆案中尚書李精白子也。嘗出粟賑飢民,民德之。日:『 李公子活我『.會繩伎紅娘子反,擄信,強委身焉。信逃歸。官以為賊,囚獄中。紅娘子來救,飢民應之,共出信。
盧氏舉人牛金星,磨勘被斥。私入自成軍,為主謀。
潛歸,事泄,坐斬;已,得末減。
二人皆往投自成,自成大喜,改信名曰岩。金星又薦卜者宋獻策,長三尺余。上讖記雲:『 十八子主神器『 ,自成大悅。
岩因說曰;『 取天下以人心為本,請勿殺人,收天下心『.自成從之,屠戮為減。又散所掠財物賑飢民,民受餉者不辨岩、自成也。雜呼曰:『 李公子活我 『.岩復造謠詞曰:『 迎闖王,不納糧『 ,使兒童歌以相煽。從自成者日眾。" 這節文字敘述在十三年與十四年之間,在《明史》的纂述者大約認為李、牛、宋之歸自成是同在十三年。《明亡述略》的作者也同此見解,此書或許即為《明史》所本。
" 當是時(十三年)河南大旱,其飢民多從自成。舉人李信、牛金星皆歸焉。金星薦卜者宋獻策陳圖讖言『 十八子當主神器『.李信因說自成曰:『 取天下以人心為本,請勿殺人,收天下心『.自成大悅,為更名曰岩,甚信任之。" 然而牛、宋的歸自成其實是在十四年四月,《烈皇小識》和《明季北略》,敘述得較為詳細。《烈皇小識》是這樣敘述著的:" (十四年)四月,……自成屯盧氏。盧氏舉人牛金星迎降。又薦卜者宋獻策,獻策長不滿三尺。見自成,首陳留讖雲:『十八孩兒兌上坐,當從陝西起兵以得天下 『 ⑤。
自成大喜,奉為軍師。" 《明季北略》敘述得更詳細,卷十七《牛宋降自成》條下雲:" 辛巳(十四年)四月,河南盧氏縣貢生牛金星,向有罪,當戍邊。李岩薦其有計略,金星遂歸自成。自成以女妻之,授以右相。或雲:『 金星天啟丁卯舉人,與岩同年,故薦之『.金星引故知劉宗敏為將軍,又薦術士宋獻策。
獻策,河南永城人,善河洛數。初見自成,袖出一數進曰:『 十八孩兒當主神器『.自成大喜,拜軍師。獻策面狹而長,身不滿三尺,其形如鬼,右足跛,出入以杖自扶。軍中呼為宋孩兒。一雲浙人,精於六壬奇門遁法,及圖讖諸數學。自成信之如神。余如拔貢顧君恩等亦歸自成,賊之羽翼益眾矣。" 牛、宋歸自成之年月與《烈皇小識》所述同,宋出牛薦,牛出李薦,則李之入伙自當在宋之前。惟關於李岩入伙,《北略》敘在崇禎十年,未免為時過早。
" 李岩開封府杞縣人。天啟七年丁卯孝廉,有文武才。
弟牟,庠土。父某,進士。世稱岩為『 李公子『.家富而豪,好施尚義。
時頻年旱飢,邑令宋某催科不息,百姓苦之。岩進白,切宋暫休徵比,設法賑給。宋令曰:『 楊閣部(按指兵部楊嗣昌)飛檄雨下,若不征比,將何以應?至於賑濟飢民,本縣錢糧匾乏,止有分派富戶耳『.岩退,捐米二百餘石。無賴於聞之,遂糾眾數十人嘩於富室,引李公子為例。不從,輒焚掠。有力者白宋令出示禁戢。宋方不悅岩,即發牒傳諭:『 速速解散,各圖生理,不許借名求賑,恃眾要挾。如違,即系亂民,嚴拿究罪。『 飢民擊碎令牌,群集署前,大呼曰:『吾輩終須餓死,不如共掠。『 宋令急邀岩議。岩曰:『 速諭暫免徵催,並勸富寶出米,減價官糶,則猶可及止也『.宋從之。眾曰:『 吾等姑去,如無米,當再至耳。『 宋聞之而懼,謂若發粟市恩,以致眾叛,倘異日復至,其奈之何?遂申報按察司雲:『 舉人李岩謀為不軌,私散家財,買眾心以圖大舉。打差辱官,不容比較。恐滋蔓准圖,禍生不測,乞申撫按,以戢姦宄,以靖地方。『 按察司據縣申文撫按,即批宋密拿李岩監禁,毋得輕縱。宋遂拘李岩下獄。
百姓共怒曰:『 為我而累李公子,忍乎?『 群赴縣殺宋,劫岩出獄。重犯具釋,倉庫一空。岩謂眾曰:『 汝等救我,誠為厚意。然事甚大,罪在不赦。不如歸李闖王,可以免禍而致富貴。『 眾從之。岩遣弟牟率家先行,隨一炬而去。
城中止余衙役數十人及居民二三百而已。
岩走自成,即勸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自成深然之。岩復薦同年牛金星,歸者甚眾,自成兵勢益強。岩遣黨偽為商賈,廣布流言,稱自成仁義之帥,不殺不掠,又不納根。愚民信之,惟恐自成不至,望風思降矣。
予幼時聞賊信急,咸雲:『 李公子亂『 ,而不知有李自成。及自成入京,世猶疑即李公子,而不知李公子為李岩也。故詳志之。" 這是卷十三《李岩歸自成》條下所述,凡第十三卷所述均崇禎十年事,在作者的計六奇自以李岩之歸自成是在這一年了。但既有" 頻年旱飢" ,與十年情事不相合。宋令所稱" 楊閣部飛檄雨下" 亦當在楊嗣昌於十二年十月" 督師討賊" 以後。至其卷二十三《李岩作勸賑歌》條下雲:" 李岩勸縣令出諭停徵;崇禎八年七月初四日事。又作《勸賑歌》,各家勸勉賑濟,歌曰:『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嚙禾苗歲不登。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草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釜甑塵飛炊煙絕,數日難求一餐粥。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可憐殘喘存呼吸,魂魄先歸泉壤埋。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飢餓關。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斑?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既。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助貧救乏功勛大,德厚流光裕子孫『"看這開首一句" 年來蝗旱苦頻仍" ,便已經充分地表現了作品的年代。河南蝗旱始於十年,接著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均蝗旱並發。八年以前,河南並無蝗旱的記載。因此所謂" 崇禎八年" 斷然是錯誤,據我揣想,大約是" 庚辰年" 的蠢蝕壞字,由抄者以意補成的吧。勸宋令勸賑既在庚辰年七月初四,入獄自在其後,被紅娘子和飢民的劫救,更進而與自成合夥,自當得在十月左右了。同書卷十六《李自成敗而復振》條下雲:" 庚辰(十三年)……十二月自成攻永寧陷之。殺萬安王朱[釒輕](應為朱采[釒輕]),連破四十八寨,遂陷宜陽,眾至數十萬。李岩為之謀主。賊每剽掠所獲,散濟飢民,故所至咸附之,勢益盛".在十三年底,李岩在做自成的謀主,這倒是可能的事。
李岩無疑早就是同情於" 流寇" 的人,我們單從這《勸賑歌》裡面便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傾向。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他說到" 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 ,而卻沒有說到當時的" 寇賊" 怎樣怎樣。他這歌是拿去" 各家勸勉" 的。受了罵的那些官府豪家的虎豹豺狼,一定是忍受不了。宋令要申報他" 圖謀不軌" ,一定也是曾經把這歌拿去做了供狀的。
紅娘子的一段插話最為動人,但可惜除《明史》以外目前尚無考見。最近得見一種《剿闖小史》,是乾隆年間的抄本,不久將由說文社印行⑥。那是一種演義式的小說,共十卷,一開始便寫《李公子民變聚眾》,最後是寫到《吳平西孤忠受封拜》為止的。作者對於李岩也頗表同情,所敘事跡和《明季北略》相近,有些地方據我看來還是《北略》抄襲了它。《小史》本系稗官小說,不一定全據事實,但如紅娘子的故事是極好的小說材料,而《小史》中也沒有提到。《明史》自必確有根據,可惜目前書少,無從查考出別的資料。
其次乾隆年間董恆岩所寫的《芝龕記》,以秦良玉和沈雲英為主人翁的院本,其中的第四十齣《私奔》也處理著李、牛奔自成的故事。這位作者卻未免太忍心了,竟把李岩作為丑角,紅娘子作為彩旦,李岩的" 出粟賑飢" ,被解釋為" 勉作散財之舉,聊博好義之名".正史所不敢加以誣蔑的事,由私家的曲筆,歪解得不成名器了。且作者所據也只是《李自成傳》,把牛、李入伙寫在一起。又寫牛金星攜女同逃,此女後為李自成妻,更是完全胡謅。牛金星歸自成時,有他兒子生員牛詮同行,倒是事實,可見作者是連《甲申傳信錄》都沒有參考過的。
至《北略》所言自成以女妻金星,亦不可信。蓋自成當時年僅三十四歲,應該比金星還要年青,以女妻牛詮,倒有可能。
李岩本人雖然有" 好施尚義" 的性格,但他並不甘心造反,倒也是同樣明了的事實。你看,紅娘子那樣愛他," 強委身焉" 了,而他終竟脫逃了,不是他在初還不肯甘心放下他舉人公子的身分的證據嗎?他在指斥官吏,責罵豪家,要求縣令暫停徵比,開倉賑飢,比起上述的江南武生李琎上書搜括助餉的主張要溫和得多。崇禎御宇已經十三年了,天天都說在勵精圖治,而征比勒索仍然加在小民身上,竟有那樣糊塗的縣令,那樣糊塗的巡按,袒庇豪家,把一位認真在" 公忠體國 " 的好人和無數殘喘僅存的飢民都逼成了" 匪賊".這還不夠說明崇禎究竟是怎樣勵精圖治的嗎?這不過是整個明末社會的一個局部的反映而已。明朝統治之當得顛覆,崇禎帝實在不能說毫無責任。
但李岩終竟被逼上了梁山。有了他的入伙,明末的農民革命運動才走上了正軌。這兒是有歷史的必然性。因為既有大批飢餓農民參加了,作風自然不能不改變,但也有點所謂雲龍風虎的作用在裡面,是不能否認的。當時的" 流寇" 領袖並不只自成一人,李岩不投奔張獻忠、羅汝才之流,而卻歸服自成,倒不一定如《剿闖小史》托辭於李岩所說的" 今闖王強盛,現在本省鄰府" 的原故。《北略》卷二十三敘有一段《李岩歸自成》時的對話,雖然有點象舊戲中的科白,想亦不盡子虛。

8.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是文章還是書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在1944年完成的著名論文。1944年1月15日,重慶文化界的一些朋友在郭沫若家集會,商量如何紀念明亡300周年。3月10日,郭沫若完成初稿,3月19日在《新華日報》上開始連載。300年前的3月19日正是闖王進京、崇禎上吊、標志明朝滅亡的那一天。文章的主題,是紀念明朝滅亡的300周年。無論是《甲申三百年祭》,或是與《甲申三百年祭》配發的短文,都以明末的政治腐敗,揭露國民黨的統治。

9. 《甲申300年祭》——作者郭沫若,哪裡有原文啊

這層在崇禎帝自己也很明白,十年閏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時的《罪己詔》上
又說得多麼的痛切呀:" ……張官設吏,原為治國安民。今出仕專為身謀,居官
有同貿易。催錢糧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余。甚至已經蠲免,亦悖旨私征;才
議繕修,(輒)乘機自潤。或召買不給價值,或驛路詭名轎抬。或差派則賣富殊
貧,或理讞則以直為枉。阿堵違心,則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則好慝可容。撫按
之薦劾失真,要津之毀譽倒置。又如勛戚不知厭足,縱貪橫了京畿。鄉宦滅棄防
維,肆侵凌於閭里。納無賴為爪牙,受奸民之投獻。不肖官吏,畏勢而曲承。積
惡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誰能安枕!" (《明李北略》卷十三)

這雖不是崇禎帝自己的手筆,但總是經過他認可後的文章,而且只有在他的
名義下才敢於有這樣的文章。文章的確是很好的。但對於當時政治的腐敗認識得
既已如此明了,為什麼不加以徹底的改革呢?要說是沒有人想出辦法來吧,其實
就在這下《罪己詔》的前一年(崇禎九年),早就有一位武生提出了一項相當合
理的辦法,然而卻遭了大學士們的反對,便寢而不行了。《明季北略》卷十二載
有《錢士升論李琎搜括之議》,便是這件事情:" 四月,武生李琎奏致治在足國,
請搜括臣宰助餉。

大學士錢士升擬下之法司,不聽。士升上言:'' 比者借端幸進,實繁有徒。
而李琎者乃倡為縉紳豪右報名輸官,欲行手實籍沒之法②。此皆衰世亂政,而敢
陳於聖人之前,小人無忌憚一至於此!且所惡於富者兼並小民耳,郡邑之有富家,
亦貧民衣食之源也。以兵荒之故歸罪富家而籍沒之,此秦始皇所不行於巴清③,
漢武帝所不行於卜式④者也。此議一倡,亡命無賴之徒,相率而與富家為難,大
亂自此始矣。'' 已而溫體仁以上欲通言路,竟改擬。

上仍切責士升,以密勿大臣,即欲要譽,放之已足,毋庸汲汲。……" 這位
李琎,在《明亡述略》作為李璉,言" 李璉者,江南武生也,上書請令江南富家
報名助餉" ,大學士錢士升加以駁斥。這位武生其實倒是很有政治的頭腦,可惜
他所上的" 書" 全文不可見,照錢士升的駁議看來,明顯地他恨" 富者兼並小民
" ,而" 以兵荒之故歸罪富家".這見解倒是十分正確的,但當時一般的士大夫都
左袒錢士升。錢受" 切責" 反而博得同情,如御史詹爾選為他抗辯,認為" 輔臣
不過偶因一事代天下請命".他所代的" 天下" 豈不只是富家的天下,所請的" 命
" 豈不只是富者的命嗎?已經亡了國了,而撰述《明李北略》與《明亡還略》的
人,依然也還是同情錢士升的。但也幸而有他們這一片同情,連帶著使李武生的
言論還能有這少許的保存,直到現在。

" 搜括臣宰" 的目的,在李武生的原書,或者不僅限於" 助餉" 吧。因為既
言到兵與荒,則除足兵之外尚須救荒。災民得救,兵食有著," 寇亂" 決不會蔓
延。結合明朝全力以對付外患,清朝入主的慘劇也決不會出現了。然而大學士駁
斥,大皇帝擱置,小武生僅落得保全首領而已。看崇禎" 切責士升" ,淺識者或
許會以為他很有志於採納李武生的進言,但其實做皇帝的也不過採取的另一種"
要譽" 方式," 放之已足" 而已。

崇禎帝,公平地評判起來,實在是一位十分" 汲汲" 的" 要譽" 專家。他是
最愛下《罪己詔》的,也時時愛鬧減膳、撤樂的玩藝。但當李自成離開北京的時
候,卻發現皇庫扃鑰如故,其" 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
(十?)兩,鐫有永樂字" (《明季北略》卷二十)。皇家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
家,這樣大的積余,如能為天下富家先,施發出來助賑、助餉,盡可以少下兩次
《罪己詔》,少減兩次御膳,少撤兩次天樂,也不至於鬧出悲劇來了。然而畢竟
是叫文臣做文章容易,而叫皇庫出錢困難,不容情的天災卻又好象有意開玩笑的
一樣,執拗地和要譽者調皮。

所謂" 流寇" ,是以旱災為近因而發生的,在崇禎元二年間便已蹶起了。到
李自成和張獻忠執牛耳的時代,已經有了十年的歷史。" 流寇" 都是鋌而走險的
飢民,這些沒有受過訓練的烏合之眾,在初,當然抵不過官兵,就在姦淫擄掠、
焚燒殘殺的一點上比起當時的官兵來更是大有愧色的。十六年,當李、張已經勢
成燎原的時候,崇禎帝不時召對群臣,馬世奇的《廷對》最有意思:" 今闖、獻
並負滔天之逆,而治獻易,治闖難。蓋獻,人之所畏;闖,人之所附。非附闖也,
苦兵也。一苦於楊嗣昌之兵,而人不得守其城壘。再苦於宋一鶴之兵,而人不得
有其室家。三苦於左良玉之兵,而人之居者、行者,俱不得安保其身命矣。賊知
人心之所苦,特借'' 剿兵安民'' 為辭。一時愚民被欺,望風投降。而賊又為散財
賑貧,發粟賑飢,以結其志。遂至視賊如歸,人忘忠義。其實賊何能破各州縣,
各州縣自甘心從賊耳。故目前勝著,須從收拾人心始。收拾人心,須從督撫鎮將
約束部位,令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始。" (《北略》卷十九)
這也實在是一篇極有價值的歷史文獻,《明史。馬世奇傳》竟把它的要點刪
削了。當時的朝廷是在用兵剿寇,而當時的民間卻是在望寇" 剿兵".在這剿的比
賽上,起初寇是剿不過兵的,然而有一點佔了絕對的優勢,便是寇比兵多,事實
上也就是民比兵多。在十年的經過當中,殺了不少的寇,但卻增加了無數的寇。
寇在比剿中也漸漸受到了訓練,無論是在戰略上或政略上。官家在征比搜括,寇
家在散財發粟,戰鬥力也漸漸優劣易位了。到了十六年再來喊" 收拾人心" ,其
實已經遲了,而遲到了這時,卻依然沒有從事" 收拾".李自成的為人,在本質上
和張獻忠不大相同,就是官書的《明史》都稱贊他" 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
下共甘苦".看他的很能收攬民心,禮賢下士,而又能敢作敢為的那一貫作風,和
劉邦、朱元璋輩起於草澤的英雄們比較起來,很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氣概。自然,
也是艱難玉成了他。他在初發難的十幾年間,只是高迎樣部下的一支別動隊而已。
時勝時敗,連企圖自殺都有過好幾次。特別在崇禎十一二年間是他最危厄的時候。
直到十三年,在他才來了一個轉機,從此一帆風順,便使他陷北京,覆明室,幾
乎完成了他的大順朝的統治。

這一個轉機也是由於大災荒所促成的。

自成在十一年大敗於梓潼之後,僅偕十八騎潰圍而出,潛伏於商洛山中。在
這時張獻忠已投降於熊文燦的麾下。待到第二年張獻忠回復舊態,自成趕到谷城
(湖北西北境)去投奔他,險些兒遭了張的暗算,弄得一個人騎著騾子逃脫了。
接著自成又被官兵圍困在巴西魚腹諸山中,逼得幾乎上吊。但他依然從重圍中輕
騎逃出,經過鄖縣、均縣等地方,逃入了。

這已經是十三年的事。在這時河南繼十年、十一年、十二年的蝗旱之後,又
來一次蝗旱,鬧到" 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 (《烈皇小識》)。但你要
說真的沒有米穀嗎?假使是那樣,那就沒有" 土寇" 了。" 土寇" 之所以並起,
是因為沒有金錢去掉換高貴的米穀,而又不甘心餓死,便只得用生命去掉換而已。
——" 斛谷萬錢,飢民從自成者數萬" (《明史。李自成傳》),就這樣李自成
便又死灰復燃了。

10. 誰有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全文啊

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輪到它的第五個周期,今年是明朝滅亡的第三百周年紀念了。

明朝的滅亡認真說並不好就規定在三百年前的甲申。甲申三月十九日崇禎死
難之後,還有南京的弘光,福州的隆武,肇慶的永曆,直至前清康熙元年(一六
六二)永曆帝為清吏所殺,還經歷了一十八年。台灣的抗清,三藩的反正,姑且
不算在裡面。但在一般史家的習慣上是把甲申年認為是明亡之年的,這倒也是無
可無不可的事情。因為要限於明室來說吧,事實上它久已失掉民心,不等到甲申
年,早就是僅存形式的了。

要就中國來說吧,就在清朝統治的二百六十年間一直都沒有亡,抗清的民族
解放斗爭一直都是沒有停止過的。

然而甲申年總不失為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年。規模宏大而經歷長久的農民革
命,在這一年使明朝最專制的王權統治崩潰了,而由於種種的錯誤卻不幸換來了
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淚更潸流了二百六十餘年。這無論怎樣說也是值得我們回
味的事。

在歷代改朝換姓的時候,亡國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責罵的。

崇禎帝可要算是一個例外,他很博得後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極詔》里
面也說:" 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①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不用
說也就是" 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的雅化了。其實崇禎這位皇帝倒是很
有問題的。他彷彿是很想有為,然而他的辦法始終是沿走著錯誤的路徑。他在初
即位的時候,曾經發揮了他的" 當機獨斷" ,除去了魏忠賢與客氏,是他最有光
輝的時期。但一轉眼間依賴宦官,對於軍國大事的處理,樞要人物的升降,時常
是朝四暮三,輕信妄斷。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歲月,但只看見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
弄得大家都手足無所措。對於老百姓呢?雖然屢次在下《罪己詔》,申說愛民,
但都是口惠而實不至。《明史》批評他" 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
刻寡恩,尚氣則急劇失措" (《流賊傳》)。這個論斷確是一點也不苛刻的。

自然崇禎的運氣也實在太壞,承萬曆、天啟之後做了皇帝,內部已腐敗不堪,
東北的邊患又已經養成,而在這上面更加以年年歲歲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災、蝗災。
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有馬懋才《備陳大飢疏》,把當時陝西的災情敘述得甚為詳
細,就是現在讀起來,都覺得有點令人不寒而慄:" 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
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
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皮差善,雜
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

迨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其山中石塊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輒飽,
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

民有不甘於食石而死者,始相聚為盜,而一二稍有積貯之民遂為所劫,而搶
掠無遺矣。……

最可憫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處,每日必棄一二嬰兒於其中。有號泣者,
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子者矣。

更可異者,童稚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便無蹤跡。後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
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數日後面目
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於是死者枕藉,臭氣熏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
百人,用以掩其遺骸。臣來之時已滿三坑有餘,而數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
幾許矣。……有司束於功令之嚴,不得不嚴為催科。僅存之遺黎,止有一逃耳。
此處逃之於彼,彼處復逃之於此。轉相逃則轉相為盜,此盜之所以遍秦中也。

總秦地而言,慶陽、延安以北,飢荒至十分之極,而盜則稍次之;西安、漢
中以下,盜賊至十分之極,而飢荒則檔次之。" (見《明季北略》卷五)

這的確是很有歷史價值的文獻,很扼要地說明了明末的所謂" 流寇" 的起源,
同隸延安府籍的李自成和張獻忠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先後起來了的。

飢荒誠然是嚴重,但也並不是沒有方法救濟。飢荒之極,流而為盜,可知在
一方面有不甘餓死、鋌而走險的人,而在另一方面也有不能餓死、足有誨盜的物
資積蓄著。假使政治是休明的,那麼挹彼注此,損有餘以補不足,盡可以用人力
來和天災抗衡,然而卻是" 有司束於功令之嚴,不得不嚴為催科".這一句話已經
足夠說明:無論是飢荒或盜賊,事實上都是政治所促成的。

這層在崇禎帝自己也很明白,十年閏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時的《罪己詔》上
又說得多麼的痛切呀:" ……張官設吏,原為治國安民。今出仕專為身謀,居官
有同貿易。催錢糧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余。甚至已經蠲免,亦悖旨私征;才
議繕修,(輒)乘機自潤。或召買不給價值,或驛路詭名轎抬。或差派則賣富殊
貧,或理讞則以直為枉。阿堵違心,則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則好慝可容。撫按
之薦劾失真,要津之毀譽倒置。又如勛戚不知厭足,縱貪橫了京畿。鄉宦滅棄防
維,肆侵凌於閭里。納無賴為爪牙,受奸民之投獻。不肖官吏,畏勢而曲承。積
惡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誰能安枕!" (《明李北略》卷十三)

這雖不是崇禎帝自己的手筆,但總是經過他認可後的文章,而且只有在他的
名義下才敢於有這樣的文章。文章的確是很好的。但對於當時政治的腐敗認識得
既已如此明了,為什麼不加以徹底的改革呢?要說是沒有人想出辦法來吧,其實
就在這下《罪己詔》的前一年(崇禎九年),早就有一位武生提出了一項相當合
理的辦法,然而卻遭了大學士們的反對,便寢而不行了。《明季北略》卷十二載
有《錢士升論李琎搜括之議》,便是這件事情:" 四月,武生李琎奏致治在足國,
請搜括臣宰助餉。

大學士錢士升擬下之法司,不聽。士升上言:' 比者借端幸進,實繁有徒。
而李琎者乃倡為縉紳豪右報名輸官,欲行手實籍沒之法②。此皆衰世亂政,而敢
陳於聖人之前,小人無忌憚一至於此!且所惡於富者兼並小民耳,郡邑之有富家,
亦貧民衣食之源也。以兵荒之故歸罪富家而籍沒之,此秦始皇所不行於巴清③,
漢武帝所不行於卜式④者也。此議一倡,亡命無賴之徒,相率而與富家為難,大
亂自此始矣。' 已而溫體仁以上欲通言路,竟改擬。

上仍切責士升,以密勿大臣,即欲要譽,放之已足,毋庸汲汲。……" 這位
李琎,在《明亡述略》作為李璉,言" 李璉者,江南武生也,上書請令江南富家
報名助餉" ,大學士錢士升加以駁斥。這位武生其實倒是很有政治的頭腦,可惜
他所上的" 書" 全文不可見,照錢士升的駁議看來,明顯地他恨" 富者兼並小民
" ,而" 以兵荒之故歸罪富家".這見解倒是十分正確的,但當時一般的士大夫都
左袒錢士升。錢受" 切責" 反而博得同情,如御史詹爾選為他抗辯,認為" 輔臣
不過偶因一事代天下請命".他所代的" 天下" 豈不只是富家的天下,所請的" 命
" 豈不只是富者的命嗎?已經亡了國了,而撰述《明李北略》與《明亡還略》的
人,依然也還是同情錢士升的。但也幸而有他們這一片同情,連帶著使李武生的
言論還能有這少許的保存,直到現在。

" 搜括臣宰" 的目的,在李武生的原書,或者不僅限於" 助餉" 吧。因為既
言到兵與荒,則除足兵之外尚須救荒。災民得救,兵食有著," 寇亂" 決不會蔓
延。結合明朝全力以對付外患,清朝入主的慘劇也決不會出現了。然而大學士駁
斥,大皇帝擱置,小武生僅落得保全首領而已。看崇禎" 切責士升" ,淺識者或
許會以為他很有志於採納李武生的進言,但其實做皇帝的也不過採取的另一種"
要譽" 方式," 放之已足" 而已。

崇禎帝,公平地評判起來,實在是一位十分" 汲汲" 的" 要譽" 專家。他是
最愛下《罪己詔》的,也時時愛鬧減膳、撤樂的玩藝。但當李自成離開北京的時
候,卻發現皇庫扃鑰如故,其" 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
(十?)兩,鐫有永樂字" (《明季北略》卷二十)。皇家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
家,這樣大的積余,如能為天下富家先,施發出來助賑、助餉,盡可以少下兩次
《罪己詔》,少減兩次御膳,少撤兩次天樂,也不至於鬧出悲劇來了。然而畢竟
是叫文臣做文章容易,而叫皇庫出錢困難,不容情的天災卻又好象有意開玩笑的
一樣,執拗地和要譽者調皮。

所謂" 流寇" ,是以旱災為近因而發生的,在崇禎元二年間便已蹶起了。到
李自成和張獻忠執牛耳的時代,已經有了十年的歷史。" 流寇" 都是鋌而走險的
飢民,這些沒有受過訓練的烏合之眾,在初,當然抵不過官兵,就在姦淫擄掠、
焚燒殘殺的一點上比起當時的官兵來更是大有愧色的。十六年,當李、張已經勢
成燎原的時候,崇禎帝不時召對群臣,馬世奇的《廷對》最有意思:" 今闖、獻
並負滔天之逆,而治獻易,治闖難。蓋獻,人之所畏;闖,人之所附。非附闖也,
苦兵也。一苦於楊嗣昌之兵,而人不得守其城壘。再苦於宋一鶴之兵,而人不得
有其室家。三苦於左良玉之兵,而人之居者、行者,俱不得安保其身命矣。賊知
人心之所苦,特借' 剿兵安民' 為辭。一時愚民被欺,望風投降。而賊又為散財
賑貧,發粟賑飢,以結其志。遂至視賊如歸,人忘忠義。其實賊何能破各州縣,
各州縣自甘心從賊耳。故目前勝著,須從收拾人心始。收拾人心,須從督撫鎮將
約束部位,令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始。" (《北略》卷十九)

這也實在是一篇極有價值的歷史文獻,《明史。馬世奇傳》竟把它的要點刪
削了。當時的朝廷是在用兵剿寇,而當時的民間卻是在望寇" 剿兵".在這剿的比
賽上,起初寇是剿不過兵的,然而有一點佔了絕對的優勢,便是寇比兵多,事實
上也就是民比兵多。在十年的經過當中,殺了不少的寇,但卻增加了無數的寇。
寇在比剿中也漸漸受到了訓練,無論是在戰略上或政略上。官家在征比搜括,寇
家在散財發粟,戰鬥力也漸漸優劣易位了。到了十六年再來喊" 收拾人心" ,其
實已經遲了,而遲到了這時,卻依然沒有從事" 收拾".李自成的為人,在本質上
和張獻忠不大相同,就是官書的《明史》都稱贊他" 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
下共甘苦".看他的很能收攬民心,禮賢下士,而又能敢作敢為的那一貫作風,和
劉邦、朱元璋輩起於草澤的英雄們比較起來,很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氣概。自然,
也是艱難玉成了他。他在初發難的十幾年間,只是高迎樣部下的一支別動隊而已。
時勝時敗,連企圖自殺都有過好幾次。特別在崇禎十一二年間是他最危厄的時候。
直到十三年,在他才來了一個轉機,從此一帆風順,便使他陷北京,覆明室,幾
乎完成了他的大順朝的統治。

這一個轉機也是由於大災荒所促成的。

自成在十一年大敗於梓潼之後,僅偕十八騎潰圍而出,潛伏於商洛山中。在
這時張獻忠已投降於熊文燦的麾下。待到第二年張獻忠回復舊態,自成趕到谷城
(湖北西北境)去投奔他,險些兒遭了張的暗算,弄得一個人騎著騾子逃脫了。
接著自成又被官兵圍困在巴西魚腹諸山中,逼得幾乎上吊。但他依然從重圍中輕
騎逃出,經過鄖縣、均縣等地方,逃入了河南。

這已經是十三年的事。在這時河南繼十年、十一年、十二年的蝗旱之後,又
來一次蝗旱,鬧到" 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 (《烈皇小識》)。但你要
說真的沒有米穀嗎?假使是那樣,那就沒有" 土寇" 了。" 土寇" 之所以並起,
是因為沒有金錢去掉換高貴的米穀,而又不甘心餓死,便只得用生命去掉換而已。
——" 斛谷萬錢,飢民從自成者數萬" (《明史。李自成傳》),就這樣李自成
便又死灰復燃了。

這兒是李自成勢力上的一個轉機,而在作風上也來了一個劃時期的改變。十
三年後的李自成與十三年前的不甚相同,與其他" 流寇" 首領們也大有懸異。上
引馬世奇的《廷對》,是絕好的證明。勢力的轉變固由於多數飢民之參加,而作
風的轉變在各種史籍上是認為由於一位" 杞縣舉人李信" 的參加。

這個人在《李自成傳》和其他的文獻差不多都是以同情的態度被敘述著的,
想來不必一定是因為他是讀書人吧。同樣的讀書人跟著自成的很不少,然而卻沒
有受到同樣的同情。我現在且把《李自成傳》上所附見的李信入伙的事跡摘錄在
下邊。

" 杞縣舉人李信者,逆案中尚書李精白子也。嘗出粟賑飢民,民德之。日:
' 李公子活我'.會繩伎紅娘子反,擄信,強委身焉。信逃歸。官以為賊,囚獄中。
紅娘子來救,飢民應之,共出信。

盧氏舉人牛金星,磨勘被斥。私入自成軍,為主謀。

潛歸,事泄,坐斬;已,得末減。

二人皆往投自成,自成大喜,改信名曰岩。金星又薦卜者宋獻策,長三尺余。
上讖記雲:' 十八子主神器' ,自成大悅。

岩因說曰;' 取天下以人心為本,請勿殺人,收天下心'.自成從之,屠戮為
減。又散所掠財物賑飢民,民受餉者不辨岩、自成也。雜呼曰:' 李公子活我'.
岩復造謠詞曰:' 迎闖王,不納糧' ,使兒童歌以相煽。從自成者日眾。" 這節
文字敘述在十三年與十四年之間,在《明史》的纂述者大約認為李、牛、宋之歸
自成是同在十三年。《明亡述略》的作者也同此見解,此書或許即為《明史》所
本。

" 當是時(十三年)河南大旱,其飢民多從自成。舉人李信、牛金星皆歸焉。
金星薦卜者宋獻策陳圖讖言' 十八子當主神器'.李信因說自成曰:' 取天下以人
心為本,請勿殺人,收天下心'.自成大悅,為更名曰岩,甚信任之。" 然而牛、
宋的歸自成其實是在十四年四月,《烈皇小識》和《明季北略》,敘述得較為詳
細。《烈皇小識》是這樣敘述著的:" (十四年)四月,……自成屯盧氏。盧氏
舉人牛金星迎降。又薦卜者宋獻策,獻策長不滿三尺。見自成,首陳留讖雲:'
十八孩兒兌上坐,當從陝西起兵以得天下' ⑤。

自成大喜,奉為軍師。" 《明季北略》敘述得更詳細,卷十七《牛宋降自成
》條下雲:" 辛巳(十四年)四月,河南盧氏縣貢生牛金星,向有罪,當戍邊。
李岩薦其有計略,金星遂歸自成。自成以女妻之,授以右相。或雲:' 金星天啟
丁卯舉人,與岩同年,故薦之'.金星引故知劉宗敏為將軍,又薦術士宋獻策。

獻策,河南永城人,善河洛數。初見自成,袖出一數進曰:' 十八孩兒當主
神器'.自成大喜,拜軍師。獻策面狹而長,身不滿三尺,其形如鬼,右足跛,出
入以杖自扶。軍中呼為宋孩兒。一雲浙人,精於六壬奇門遁法,及圖讖諸數學。
自成信之如神。余如拔貢顧君恩等亦歸自成,賊之羽翼益眾矣。" 牛、宋歸自成
之年月與《烈皇小識》所述同,宋出牛薦,牛出李薦,則李之入伙自當在宋之前。
惟關於李岩入伙,《北略》敘在崇禎十年,未免為時過早。

" 李岩開封府杞縣人。天啟七年丁卯孝廉,有文武才。

弟牟,庠土。父某,進士。世稱岩為' 李公子'.家富而豪,好施尚義。

時頻年旱飢,邑令宋某催科不息,百姓苦之。岩進白,切宋暫休徵比,設法
賑給。宋令曰:' 楊閣部(按指兵部楊嗣昌)飛檄雨下,若不征比,將何以應?
至於賑濟飢民,本縣錢糧匾乏,止有分派富戶耳'.岩退,捐米二百餘石。無賴於
聞之,遂糾眾數十人嘩於富室,引李公子為例。不從,輒焚掠。有力者白宋令出
示禁戢。宋方不悅岩,即發牒傳諭:' 速速解散,各圖生理,不許借名求賑,恃
眾要挾。如違,即系亂民,嚴拿究罪。' 飢民擊碎令牌,群集署前,大呼曰:'
吾輩終須餓死,不如共掠。' 宋令急邀岩議。岩曰:' 速諭暫免徵催,並勸富寶
出米,減價官糶,則猶可及止也'.宋從之。眾曰:' 吾等姑去,如無米,當再至
耳。' 宋聞之而懼,謂若發粟市恩,以致眾叛,倘異日復至,其奈之何?遂申報
按察司雲:' 舉人李岩謀為不軌,私散家財,買眾心以圖大舉。打差辱官,不容
比較。恐滋蔓准圖,禍生不測,乞申撫按,以戢姦宄,以靖地方。' 按察司據縣
申文撫按,即批宋密拿李岩監禁,毋得輕縱。宋遂拘李岩下獄。

百姓共怒曰:' 為我而累李公子,忍乎?' 群赴縣殺宋,劫岩出獄。重犯具
釋,倉庫一空。岩謂眾曰:' 汝等救我,誠為厚意。然事甚大,罪在不赦。不如
歸李闖王,可以免禍而致富貴。' 眾從之。岩遣弟牟率家先行,隨一炬而去。

城中止余衙役數十人及居民二三百而已。

岩走自成,即勸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自成深然之。岩復
薦同年牛金星,歸者甚眾,自成兵勢益強。岩遣黨偽為商賈,廣布流言,稱自成
仁義之帥,不殺不掠,又不納根。愚民信之,惟恐自成不至,望風思降矣。

予幼時聞賊信急,咸雲:' 李公子亂' ,而不知有李自成。及自成入京,世
猶疑即李公子,而不知李公子為李岩也。故詳志之。" 這是卷十三《李岩歸自成
》條下所述,凡第十三卷所述均崇禎十年事,在作者的計六奇自以李岩之歸自成
是在這一年了。但既有" 頻年旱飢" ,與十年情事不相合。宋令所稱" 楊閣部飛
檄雨下" 亦當在楊嗣昌於十二年十月" 督師討賊" 以後。至其卷二十三《李岩作
勸賑歌》條下雲:" 李岩勸縣令出諭停徵;崇禎八年七月初四日事。又作《勸賑
歌》,各家勸勉賑濟,歌曰:'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嚙禾苗歲不登。米價升騰增
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草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釜甑塵飛炊煙絕,
數日難求一餐粥。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可憐殘喘存呼吸,魂魄先
歸泉壤埋。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飢餓關。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
斑?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既。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天
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助貧救乏功勛大,德厚流光裕子孫'"看這開首
一句" 年來蝗旱苦頻仍" ,便已經充分地表現了作品的年代。河南蝗旱始於十年,
接著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均蝗旱並發。八年以前,河南並無蝗旱的記載。因
此所謂" 崇禎八年" 斷然是錯誤,據我揣想,大約是" 庚辰年" 的蠢蝕壞字,由
抄者以意補成的吧。勸宋令勸賑既在庚辰年七月初四,入獄自在其後,被紅娘子
和飢民的劫救,更進而與自成合夥,自當得在十月左右了。同書卷十六《李自成
敗而復振》條下雲:" 庚辰(十三年)……十二月自成攻永寧陷之。殺萬安王朱
〔釒輕〕(應為朱采〔釒輕〕),連破四十八寨,遂陷宜陽,眾至數十萬。李岩
為之謀主。賊每剽掠所獲,散濟飢民,故所至咸附之,勢益盛".在十三年底,李
岩在做自成的謀主,這倒是可能的事。

李岩無疑早就是同情於" 流寇" 的人,我們單從這《勸賑歌》裡面便可以看
出他的思想傾向。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他說到" 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
" ,而卻沒有說到當時的" 寇賊" 怎樣怎樣。他這歌是拿去" 各家勸勉" 的。受
了罵的那些官府豪家的虎豹豺狼,一定是忍受不了。宋令要申報他" 圖謀不軌" ,
一定也是曾經把這歌拿去做了供狀的。

紅娘子的一段插話最為動人,但可惜除《明史》以外目前尚無考見。最近得
見一種《剿闖小史》,是乾隆年間的抄本,不久將由說文社印行⑥。那是一種演
義式的小說,共十卷,一開始便寫《李公子民變聚眾》,最後是寫到《吳平西孤
忠受封拜》為止的。作者對於李岩也頗表同情,所敘事跡和《明季北略》相近,
有些地方據我看來還是《北略》抄襲了它。《小史》本系稗官小說,不一定全據
事實,但如紅娘子的故事是極好的小說材料,而《小史》中也沒有提到。《明史
》自必確有根據,可惜目前書少,無從查考出別的資料。

其次乾隆年間董恆岩所寫的《芝龕記》,以秦良玉和沈雲英為主人翁的院本,
其中的第四十齣《私奔》也處理著李、牛奔自成的故事。這位作者卻未免太忍心
了,竟把李岩作為丑角,紅娘子作為彩旦,李岩的" 出粟賑飢" ,被解釋為" 勉
作散財之舉,聊博好義之名".正史所不敢加以誣蔑的事,由私家的曲筆,歪解得
不成名器了。且作者所據也只是《李自成傳》,把牛、李入伙寫在一起。又寫牛
金星攜女同逃,此女後為李自成妻,更是完全胡謅。牛金星歸自成時,有他兒子
生員牛詮同行,倒是事實,可見作者是連《甲申傳信錄》都沒有參考過的。

至《北略》所言自成以女妻金星,亦不可信。蓋自成當時年僅三十四歲,應
該比金星還要年青,以女妻牛詮,倒有可能。

李岩本人雖然有" 好施尚義" 的性格,但他並不甘心造反,倒也是同樣明了
的事實。你看,紅娘子那樣愛他," 強委身焉" 了,而他終竟脫逃了,不是他在
初還不肯甘心放下他舉人公子的身分的證據嗎?他在指斥官吏,責罵豪家,要求
縣令暫停徵比,開倉賑飢,比起上述的江南武生李琎上書搜括助餉的主張要溫和
得多。崇禎御宇已經十三年了,天天都說在勵精圖治,而征比勒索仍然加在小民
身上,竟有那樣糊塗的縣令,那樣糊塗的巡按,袒庇豪家,把一位認真在" 公忠
體國" 的好人和無數殘喘僅存的飢民都逼成了" 匪賊".這還不夠說明崇禎究竟是
怎樣勵精圖治的嗎?這不過是整個明末社會的一個局部的反映而已。明朝統治之
當得顛覆,崇禎帝實在不能說毫無責任。

但李岩終竟被逼上了梁山。有了他的入伙,明末的農民革命運動才走上了正
軌。這兒是有歷史的必然性。因為既有大批飢餓農民參加了,作風自然不能不改
變,但也有點所謂雲龍風虎的作用在裡面,是不能否認的。當時的" 流寇" 領袖
並不只自成一人,李岩不投奔張獻忠、羅汝才之流,而卻歸服自成,倒不一定如
《剿闖小史》托辭於李岩所說的" 今闖王強盛,現在本省鄰府" 的原故。《北略
》卷二十三敘有一段《李岩歸自成》時的對話,雖然有點象舊戲中的科白,想亦
不盡子虛。

" 岩初見自成,自成禮之。

岩曰:' 久欽帳下宏猷,岩恨謁見之晚。' 自成曰:' 草莽無知,自慚菲德,
乃承不遠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 岩曰:' 將軍恩德在人,莫不欣然鼓
舞。是以謹率眾數千,願效前驅。' 自成曰:' 足下龍虎鴻韜,英雄偉略,必能
與孤共圖義舉,創業開基者也。' 遂相得甚歡。" 二李相見,寫得大有英雄識英
雄,惺惺惜惺惺之概。雖然在辭句間一定不免加了些粉飾,而兩人都有知人之明,
在岩要算是明珠並非暗投,在自成卻真乃如魚得水,倒也並非違背事實。在李岩
入伙之後,接著便有牛金星、宋獻策、劉宗敏、顧君恩等的參加,這幾位都是闖
王部下的要角。從此設官分治,守土不流,氣象便迥然不同了。全部策劃自不會
都出於李岩,但,李岩總不失為一個觸媒,一個引線,一個黃金台上的郭隗吧。
《北略》卷二十三記《李岩勸自成假行仁義》,比《明史》及其他更為詳細。

" 自成既定偽官,即令谷大成、祖有光等率眾十萬攻取河南。

李岩進日:' 欲圖大事,必先尊賢禮士,除暴恤民。今雖朝廷失政,然先世
恩澤在民已久,近緣歲飢賦重,官貪吏猾,是以百姓如陷湯火,所在思亂。我等
欲收民心,須托仁義。揚言大兵到處,開門納降者秋毫無犯。在任好官,仍前任
事。若酷虐人民者,即行斬首。一應錢糧,比原額只征一半,則百姓自樂歸矣。
' 自成悉從之。

岩密遣黨作商賈,四齣傳言:' 闖王仁義之師,不殺不掠。' 又編口號使小
兒歌曰:' 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 又雲:' 朝
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求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 時比年
飢旱,官府復嚴刑厚斂。一聞童謠,咸望李公子至矣。……其父精白尚書也,故
人呼岩為' 李公子'." 巡撫尚書李精白,其名見《明史。崔呈秀傳》,乃崇禎初
年所定逆案中" 交結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輸贖為民者" 一百二十九人中之
一。他和客、魏" 交結" 的詳細情形不明。明末門戶之見甚深,而崇禎自己也就
是自立門戶的好手。除去客、魏和他們的心腹爪牙固然是應該的,但政治不從根
本上去澄清,一定要羅致內外臣工數百人而盡納諸" 逆" 中,而自己卻仍然倚仗
近侍,分明是不合道理的事。而李岩在《芝龕記》中即因父屬" 逆案" 乃更蒙曲
筆,這誅戮可謂罪及九族了。

李岩既與自成合夥,可注意的是;他雖然是舉人,而所任的卻是武職。他被
任為" 制將軍".史家說他" 有文武才" ,倒似乎確是事實。他究竟立過些什麼軍
功,打過些什麼得意的硬戰,史籍上沒有記載。但他對於宣傳工作做得特別高妙,
把軍事與人民打成了一片,卻是有筆共書的。自十三年以後至自成入北京,三四
年間雖然也有過幾次大戰,如圍開封、破潼關幾役,但大抵都是" 所至風靡".可
知李岩的收攬民意,瓦解官兵的宣傳,千真萬確地是收了很大的效果。

不過另外有一件事情也值得注意,便是李岩在牛金星加入了以後似乎已不被
十分重視。牛本李岩所薦引,被拜為" 大佑閣大學士" ,官居丞相之職,金星所
薦引的宋獻策被倚為" 開國大軍師" ,又所薦引的劉宗敏任一品的權將軍,而李
岩的制將軍,只是二品。(此品秩系據《北略》,《甲申傳信錄》則謂" 二品為
副權將軍,三品為制將軍,四品為果毅將軍" 雲雲。)看這待遇顯然是有親有疏
的。

關於劉宗敏的來歷有種種說法,據上引《北略》認為是牛金星的" 故知" ,
他的加入是由牛金星的引薦,並以為山西人(見卷二十三《宋獻策及眾賊歸自成
》條下)。《甲申傳信錄》則謂" 攻荊楚,得偽將劉宗敏" (見《疆場裹革李闖
糾眾》條下)。而《明史。李自成傳》卻以為:" 劉宗敏者藍田鍛工也" ,其歸
附在牛、李之前。

自成被圍於巴西魚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