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稿格式
1. 大學要寫文學稿,怎麼寫呢有什麼格式,還有要注意的東西嗎
適應大學生活
摘要:告別了中學時代,邁進了嚮往已久的大學校門,人生走上了一段新的旅程,跨入了新的一個階段。眾所周知,大學是塑造人才,發現自我,鍛煉自己的地方。本文試圖從什麼是大學生活,大學和中學的不同,從學習、生活、人際等方面來探討如何適應大學生活。
關鍵字:大學生活 人際關系 不同 適應 問題
我們剛步入大學,對周邊的事物都是如此的陌生與好奇,迷茫與不適應,這也是在所難免的。在大學最困難的時期莫過於剛踏上遠航的船隻,要如何盡快的從自己的內心適應新的環境,盡快建立與之適應的生活模式。只有盡早融入,才不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才不會影響以後的大學生活。因此,我們該如何積極面對問題,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就顯得至關重要。
一、 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的不同
1、在大學,我們的課不一定會排得很滿,有很多時間可以有自己支配,可以自由參加很多社團,給自己一個展現自我的舞台。她不像高中,我們除了讀書還是讀書,自我發展的機會很少。
2、在大學,是一個很開放的場所。她沒有了老師的督促,家長的監督,也許在一學期里見到班主任的次數不到10次,課任老師一般都是下課就不見人影了。如果說中學是五星級的服務,那麼大學就是自助餐了。
3、在大學,沒有了像中學那樣固定的教師,固定的位置,固定的同桌。
4、在大學,不像中學那樣有那麼多的大考與小考,只有半期考和期末考。
5、在大學,人際關系發生了極大地改變,因為你每件事都要與人交流,與人溝通,人際網拓展的很大。
二、出現的問題
1、因為有時間了,所以有很多學生就不知道該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盲目的參加社團的各類活動,經常與電腦為伴,與手機共舞,與MP3共喝。
2、因為從絕對的約束狀態迅速轉型到超自由狀態,學習放鬆了,成績落下了,就覺得空虛了,迷茫了。
3,因為每天都在接觸新的事物,人難免會懷舊,就特別的想以前的同學,再也沒有人會像同桌那樣提醒你老師來了,想家,傷感油然而生。
4、沒有了平常考試的制約,我們總要等到考前的那麼幾天時間里去復習或者直接說是預習(因為有太多的學生上課都沒聽),感覺自己很吃力,很無奈,沒信心,一直下去,形成了惡性循環。
5、因為人際交往的方式與對象的改變,讓學生會難以適應,人際交往的要求更強烈,但學生缺乏交往的技巧等的原因,常常難以建立和諧友好的協調關系。
三、如何適應新環境
首先,我們要認識大學生活的特點。
1、大學是知識的海洋。在這兒,有浩瀚的圖書資料、先進的儀器設備與高大的高驗室。我們要學會如何獲取對自有用的知識,我們要學會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
2、大學有教書育人的良師。也許有人會說大學的老師並不怎樣,但我們得明白一點,他是受過專業教育的,他只要研究一門課程,而我們,即使再聰明精力也是有限的啊,我們要學習好幾科啊,所以他們教我們還是綽綽有餘的。而且,我們可以從老師那學到為人處事的道理,培養良好的學風,接受人格的熏陶。
第二,我們要適應大學生活的生活方式
1、 學會打理日常生活。我們要學會准時起床,要適時運動,學會在不需要檢查衛的時候也要按規定整理自己的床鋪,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照顧好自己。
2、 學會理財。我們的很多家長都是一次性把一個學期的生活費都給了我們,沒有他們的監督,可能有些學生會盲目、沖動消費。所以,我們就要做一個統籌性的安排,樹立一種正確的理財觀念,要把錢花在刀刃上,避免不必要的消費與出現「經濟危機」。
3、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正是處在精力充沛,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確保順利、成功度過大學階段的一個重要基礎。我們要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和文娛活動等。
第三,適應大學的人際關系。
1、 我們要相互尊重彼此的差異,求同存異。我們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文化,信仰肯定會有所差異,只有互相尊重才能構造出和諧的氛圍。
2、 保持寬廣的心胸,積極與同學交往。
3、 適應新的師生關系。我們要從多渠道和老師主動交流與合作,如書信、電話、電子郵箱等。
第四,適應大學的學習
進入大學,我們不僅要努力學習,而且要學會學習;不僅要掌握知識,而且要掌握獲得知識的能力;不僅要在學業上進步,而且要在綜合素質上不斷提高。
1、樹立自主學習的理念。變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是適應大學學習方式的關鍵環節。大學學習的特點在於:專業性強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因而需要較強的計劃能力、自學能力、自製能力和自主性;大學里有開放的圖書館,有開放的教師資源,有開放的學術講座,為學生提供了開放的學習環境。而這些,都需要我們自己主動、自覺的學習。
2、樹立創新學習的理念。在大學,還有很多的同學還停留在中學時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上,這顯然是不行的。我們要善於思考,勇於開拓,不斷激發自己的創新意識,敢於突破自己陳舊的思維定勢,學會探索性學習,培養創新精神。
3、培養自學能力。要明白大學學業的成功,除了要靠勤奮刻苦外,更要靠良好的學習方法和自學能力。學會學習才是21世紀人才的首要能力,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將經歷從「不會」到「學會」,再到「會學」的三個不同質量層次。21世紀的教育特徵就是學習終身化,學習將伴隨人的一生。自學能力是能力結構的高級階段,獲得自學能力,將終身收益。
4、樹立新的學習目標。目標對於人的一生就好像是眼睛對人一樣重要,只有樹立了心中的目標,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更好的規劃,才不會在精彩繽紛的大學生活里迷失,才不會無所事事,才有前進的動力。
2. 有關 (第一次) 的文學稿怎麼寫
第一次洗衣服
一天,我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後,爸爸媽媽還沒下班。我看見有一堆衣服沒有洗,心裡像得到媽媽的表揚,就決定自己來洗衣服。
我興致勃勃地拿來塑料盆、洗衣板、刷子、洗衣粉,第一次學洗衣服。首先,我用盆子把衣服浸濕,然後把一件件衣服抹上洗衣粉,再用刷子使勁地刷。
不多久,媽媽下班回來,她聽到水聲,走進洗手間一看,以為我在玩水,就大聲喊:「婷婷,你的作業做完了嗎?怎麼在這兒玩水,弄到亂七八糟的,等一下又要我收拾!」我連忙回答:「媽媽,我的作業做完了,我不是在玩水,是在洗衣服。」媽媽有點驚異地說:「啊!什麼?你自己會洗衣服。」她一邊說一邊走近我的身邊,蹲在大盆邊,把我洗過的衣服一件件地仔細看了看後,說:「我的乖女兒,是要學會做些家務活兒了。」接著又說:「衣服兩面都要洗,特別是衣服的衣領、袖口。這些臟的地方,要抹多點洗衣粉,多刷幾遍,才能洗干凈。」我照媽媽的話去做,最臟的地方果然也洗干凈了,白衣服顯得更加潔白。
接著,我把衣服放到另一個盆子里,一件一件地在清水中揉一揉,搓一搓。最後,又把衣服一件件擰干,飛快地拿來曬衣架,准備曬衣服。媽媽看見我這么快就曬衣服,問:「你用了幾盆水把洗衣粉沖干凈?」我回答:「一盆。」媽媽說:「不能用這么少水,會不幹凈,起碼要二、三盆水。」我按照媽媽的話去做,又把衣服在清水中過了兩遍,直到把洗衣粉完全沖干凈。
我把衣服一件件地掛在陽台上,微風中飄動的的衣服顯得格外潔凈、美麗。媽媽看見我洗好了衣服,滿意地笑了。
洗完衣服,我想,媽媽平時為我們這么操勞,我們應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減輕她的負擔。其實,洗衣服也是一種快樂。
第一次親密接觸
清亮的歌聲回盪於青山間,鑽進石縫里,風和歌聲一同撫摸著河面,河面上立即泛起一輪輪漣漪,和著歌聲,有節奏的跳動……我依然記得去年夏天我於母親到四川盆地旅行,那是我第一次與大西南接觸,與高原接觸,還有那歌聲,我心中永遠的歌聲……
我們的大巴士要翻過幾座山才能到九寨溝,那是個美麗的地方,也不知道從成都到九寨溝要多長時間,只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車子在山路中顛簸,居然還有人睡得著!而我們幾個精力旺盛些的,老是把臉貼在車窗上,偶爾看到幾頭老黃牛低頭吃著草,就更加興奮了!那兒的牛絕對比我們這里的壯!這上山的路上看到的寨子挺多,當地人卻不見幾個,著實感到遺憾。不過車子每路過一家人家,便會發現他們的家門前都會插一種類似於一種旗的經帆,上面刻滿了經文,當地的習俗是說風吹帆飄,每飄一次代表誦經一遍,保佑過路人一路平安。我被他們的這種善良和友好所深深打動了。多麼純朴和善良的人啊!
車,慢慢在山路上盤旋著。慢慢地。牛,馬也少了,我地眼睛也慢慢合起來……喲!
「噔!」只感覺車身劇烈的晃了一下,輪胎興許被扎破了!駕駛員師傅說著停下車檢查。我們也紛紛下車,等待著。「這車看樣子是不能跑了!」「怎麼?難道就只能這樣獃等著?」眾人七嘴八舌地說開了,紛紛抱怨。駕駛員師傅很無奈。
這山上鮮有人來往,即便是有些看到了我們的窘境,也愛莫能助,他們能幹什麼呢?
忽然,遠處傳來一陣歌聲,銀鈴般的聲音。想必是有仙女來救駕了。
一個女孩朝我們走來,遠遠的,她愣了一下,然後小跑到我們跟前。她並不是仙女,她很普通,穿著白底紅點的襯衫,黝黑的臉,耳朵上掛了兩個金環。她和我差不多大,可是看上去比我強壯很多,她背了個大籮筐,裡面裝的像是白色的雪絨花!「需要幫助嗎?」大家都搖了搖頭。「我家離這兒不遠,要不先到我家看看車?」眾人面面相覷。「也罷!」女孩上了車,車子重新發動了,拖著三個輪,我們的車緩緩地向前挪著。
一幢屋舍慢慢進入我們的眼簾。只見車一停下,小女孩便立馬跳下車,直徑向著屋捨去了。等她再出來地時候,身邊已經多了個中年男子,那男子想必就是女孩的父親了。女孩帶著他的父親走到我們車前,然後到屋子朝陽地那一面去清理她的籮筐。我們也紛紛下了車,我走向那個女孩。
「這是什麼?」我認為這個問題問得很蠢,大城市裡出來的人,見識淺薄。女孩笑道「雪蓮啊,很好的葯材哩,收拾好就可以賣錢了啊!」雪蓮啊?雪蓮啊?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是純潔的象徵。那麼雪蓮呢?我並不知道它如何生長,但光從名字來說,雪蓮,雪蓮,浴雪而生,有如剛出浴的美人,那不就是更加的純潔美麗嗎?我看著那些雪蓮,看看女孩,我覺得雪蓮的姑娘的心靈是一樣的。
車胎很快就補好了。
駕駛員師傅拿出一張紅面大鈔,女孩的父親硬是推辭「一個胎40,不用這么多」師傅拗不過他,給了40,還給了根煙。
該走了,我起身,女孩拿起了一朵雪蓮送給我。我猶豫了一下,我想謝絕她。可是我又怕玷污了一些純潔的東西,我收了下來。她起身,又開始唱歌,銀鈴般的聲音。她的聲音泉水那樣清澈,我們所有的人都轉向她,聆聽著她的歌唱。這歌聲源於一個美麗的地方,飛向一個更美麗的地方。它凈化著我們的心靈,它驅趕著我們內心的虛偽和自私。我有如浴雪而重生了。
上了車,繼續趕路,我們的目的地試好山好水的九寨溝,但我怎麼感覺我們已經到了呢?
歌聲回盪於天際,回盪在人煙稀少的山間,回盪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荒垠的山,坑窪的山路,還有這美麗的歌聲。第一次接近大西南,第一次聽到這樣一般的歌聲!誰又能說西部是有粗糙的黃土,干澀的沙子;只有廣闊的草原和屹立的高山呢? 作文-第一次賺錢
第一次,這是一種多麼美好的感覺,一種多麼美好的回憶。每當我自己回想起第一次做的那件事時,心裡就會出現一種感覺--那是自豪,是驕傲。也是從那一次後我知道了一個道理。
自從我在學校里學習了電腦,心裡就盼望著父母能夠給我也買一台。可是當我第一次向他們提起時卻被斷然拒絕了,理由是怕我不愛護,更怕我只有三分鍾的熱度。經過一次次的拒絕,就在我要絕望的時候,希望的小苗卻向我撥灑了種子。媽媽在暑假裡告訴我,,自己賺錢自己買。我一聽傻了眼心想:賺錢,怎麼賺?難道要我像那些小女孩一樣在外面賣花?媽媽解答了我的疑問。是她提供貨物,讓我在菜場中買,但是賺來的錢中要拿回成本。我心想:可以么?我?我又一想:我可以的,為了電腦。我答應了媽媽。
第一天媽媽就到二號橋批發來了我要賣的貨物。
第二天,我的心情異常激動因為這一天我要賺取第一份錢,第一份用自己的雙手掙的錢,不知道這會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不一會兒,我就推著小貨車出發了。我媽媽也跟著我怕我不會。我推著小車,眼睛左看右看,媽媽在我身後叫我:「你賣東西要喊啊!,不然人家怎麼知道啊!」「啊」我心想:怎麼這樣,干嗎要喊啊!我小聲地叫了一聲:「賣礦泉水」,棒冰了。後馬上把頭低了下去,嚇死我了,我的心裡「砰砰」直跳,臉比紅蘋果還要紅。媽媽又說了:「你喊那麼小聲別人怎麼知道呢?應該這樣。」隨後就大聲的喊了幾下。我心想:我的天那,不會吧!好像所有人都在盯著我看。可是如果我不喊的話,那麼電腦也就和我遙遙無期了怎麼辦呢?正當我思緒萬千的時候,媽媽的一陣催促聲,打斷了我。不管它了,我終於擺脫了自己,放開了嗓子喊了出來。著一喊迎來了我的第一筆生意,拿到了第一份自己掙的錢,當我拿到這筆錢的時候我開心的笑了。雖然過程是艱辛的,可是付出後的結果是你意想不到的。
現在當我再踏上那條路時,總會想起曾經在那發生過的一切,偶爾也會聽到有人的贊嘆。雖然當時賺的錢還不足買電腦。可是我卻有了一次寶貴的經驗,使我知道了父母的辛苦。
望採納!!!!!
3. 徵文格式範本是什麼
1、寫好一篇徵文的首要問題是切題。徵文有明確的主題,這也是不同於一般文章的最重要的一點。切不可天馬行空,要時時刻刻保證自己論述的話題是圍繞主題展開的。
2、符合論文要求。有的論文會給出更具體的要求,比如文字要有宋體、第四字;它應該以論證的形式寫,等等。確保你的文章符合這些要求,以免破壞它們。
3、引用許多來源。寫一篇好文章,不要閉門造車,一定要廣泛引用,保證自己的文章或有深刻的思想,或信息量巨大,有話可說。或有良好的文學才能,讓人讀書時感到輕松愉快。引文,除了平時的積累外,在寫作時也可以參考相關文獻。
4、溝通。與身邊的老師、同學、同事溝通,詢問他們關於作文題目的想法,收集不同角色的意見,然後收集各個家庭的長處,就能保證自己的文章內容豐富。
5、寫了很長時間。專注於某一時期的文章必然會有一定的局限性。作文不是考場作文,不是限定時間的作文,是自由花時間寫文章。所以可以每天寫一點,或者在寫完初稿後的一段時間內,每天都做一定量的補充和修改,幾天後一定能寫出更好的文章。
6、傳統。在主題和基本艱苦條件符合論文要求的前提下,在文章的構思和寫作方法上有所創新,才能在眾多參賽者中脫穎而出。
(3)文學稿格式擴展閱讀:
徵文寫作要求
1、徵文的宗旨,即本次徵文的意圖。
2、徵文的對象,即哪些人可以參加本次徵文活動。如中小學生,參加工作人員等。
3、徵文的要求,包括是否限定題目、題材,對體裁及字數的要求(最好在300字~500字)等等。
4、徵文的時間,即徵文從什麼時間開始,到什麼時間結束。如即日起至2014年3月31號。
5、稿件的處理,如怎樣評定獎次,設哪些獎級,是否公開發表等。
6、其他事項,如對稿件投送地址、接收人的交待,是否交評審費用等等。
4. 如何寫文學稿
二OO三年4月,美國著名的文學批評理論刊物《批評探索》在芝加哥召開了一次專題研討會,議題為「文學批評理論」的未來。與會的文學批評理論家面對網路時代給文學批評提出的挑戰,提出了文學批評理論探索應該關注的一些新的問題(王寧:2005 pp.3-13),其中之一就是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網際網路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新環境下,文學批評的理論探索應如何開拓新的領域。這一重要問題也同樣擺在中國的文學翻譯批評界的面前。本文所要探討的正是在這個重要問題所涉及的范圍內,讀者藉助網路所提供的特別空間介入文學翻譯批評的積極極意義,以及文學翻譯批評理論必須應對與思考的有關問題。
一、文學翻譯網路批評的類型與特點
網路批評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網路的開放性和網路文化的普泛化使網路批評應運而生。關注文學翻譯的廣大讀者通過快速而便捷的網路,一方面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了解到外國文學的翻譯與出版情況,同時也可以就翻譯及與翻譯相關的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由此而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批評力量。
關於「網路批評」,就其廣義而言,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藉助網路平台傳授、擴散原本發表在傳統媒體、專業期刊上的大量媒體言論和學術批評文章。二是「網路自身生產的」批評言論。而就其狹義而言,網路批評是指後者,有學者稱這種批評,「還僅僅是一種『泛批評』,一種前批評狀態的小情緒,小言論、小感慨……」(黃集偉:2001)「泛」與「小」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狹義的網路批評的基本特徵。而對「泛」,我們可以有不同解釋,它可以指「寬泛」,也可以指「范疇的不確定」,因「泛」而可能缺乏深度,因「范疇的不確定」而可能導致「不著邊際」。至於「小」,則與「大」相對。如果按照傳統的理解,唯有嚴肅的「學術批評」是大雅之堂,是「大寫的批評」,那麼從消極的意義看,被冠之於「小」的網路批評則有可能因其是「小情緒、小言論、小感慨」而被視為「小敲小打」,「雕蟲小技」,甚至從事這種批評的「主體」也有可能戴上「小人」的帽子。就我們的理解,此處的「小」,也可以從積極的意義而論,「小」為「短小」,短少而精悍,與學術批評的「長篇大論」相對,不以系統性見長,而以「針對性」著稱。在本文中, 我們不擬就「網路批評」作帶有感情色彩的是非判斷,而試圖針對我國的文學翻譯批評的現狀,就讀者利用網路參與文學翻譯批評這一值得關注的現象作一理性的分析與思考。
近幾年來,普通讀者藉助網路介入文學翻譯批評的勢頭越來越明顯,一些在出版外國文學作品方面經驗豐富的出版社與實力不可小視的圖書銷售網路也積極參與,針對相對活躍的文學翻譯作品讀者群,或開辦網站,或設立文學翻譯作品評論專頁,引導廣大讀者進一步關注文學翻譯作品,就總體的文學翻譯或具體的翻譯作品展開批評與討論。讀者、出版社和圖書銷售網路由此而形成了一個以「評論」或「批評」為紐帶的互動網,對翻譯質量的提高,翻譯作品的生產與流通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藉助網路而開展的文學翻譯批評具有時興的網路批評那種與生俱來的特點,如黃集偉所總結的「尖銳、及時、放肆、放流」等特點,這些特點與網路的快速性、虛擬性和開放性是緊密相聯的。除了這些特點之外,文學翻譯的網路批評還有著自身的一些特點,下面我們結合網路批評的形式及實例對其特點作一簡要分析。
在目前網上展開的有關翻譯的討論或批評,我們發現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一是「引導討論型」,主要是在有關出版社或圖書銷售網在其網站開辟的翻譯圖書評論區內,轉載選自報刊雜志的某篇評論文章,引導讀者有針對性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目前在外國文學翻譯作品出版方面比較有影響的幾家出版社,都在自己的網站上開辟有翻譯圖書評論區,如上海譯文設有「譯文論壇」,在此論壇下,設有「譯文論壇交流區」;譯林出版社在其「譯林網」上,辟有「翻譯在線」和「譯林圖書評論」等。在這些專題區或交流區中,從報刊雜志轉貼的文章一般都有相當的理論深度,觀點明確,且有啟發性。讀者結合自己閱讀的圖書,在這些文章的啟發下,往往會跟著發表自己的觀點。如上海譯文出版社在2003年推出米蘭•昆德拉系列翻譯作品後,國內讀者界反響熱烈,不少作家、學者在報刊雜志發表文章,許多網站紛紛轉載,由此而帶動了許多普通的讀者的積極參與。一般來說,凡觀點鮮明、批評尖銳的文章在網路中都比較受人關注,跟著發表觀點的讀者也比較多。如《新京報》發表的一篇署名卡爾文的文章,題目為《對新版昆德拉譯本的批評》。此文發表後,幾乎國內各大網路均予轉載,上海譯文出版社在其討論區也貼出此文,跟貼的讀者甚眾,由此而掀起了有關譯文版昆德拉譯本質量的熱烈討論。這種類型的討論由於是在積極的引導下進行的,討論的重點突出,讀者的評論也比較理性,因此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批評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在這種引導討論型的批評中,讀者的觀點和思考可以得到充分的表達,被轉載的文章給讀者以啟發,促進了討論,讀者的觀點反過來又開拓了討論的廣度與深度。
二是「主題探討型」,主要是以某部在社會中產生了巨大反響的翻譯作品或在讀者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的外國作家為中心,讀者通過網路自動形成了一個類似於俱樂部的鬆散圈子,就某部翻譯作品或某位外國作家展開探討。應該說,網路的開放性為廣大讀者提供了發表言論的廣闊空間,而網路的即時性又為廣大讀者介入新聞事件和熱點話題提供了機會。近幾年來,國內的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界藉助傳統媒體與網路的互動,形成了米蘭•昆德拉熱、《哈利•波特》熱和《魔戒》熱。在網上,我們可以看到,圍繞著有關作品和作家,聚集著相當眾多的讀者,類似於「米蘭•昆德拉俱樂部」、「哈利•波特迷」和「托爾金迷」等主題鮮明的網路討論區也應運而生。如在一些奇幻文學的網站上,《魔戒》的作者托爾金擁有眾多的讀者,他們十分喜愛托爾金,由喜愛進而關注托爾金的作品的翻譯,結合原文和台灣版的《魔戒》系列,對譯林出版社組織翻譯出版的《魔戒》系列展開了多種形式的批評,如譯本對比、錯譯分析、譯文風格探討和專有名詞的翻譯原則談等等,內容涉及到翻譯的認識層面、文化層面和語言層面。有的讀者在網上發表的批評文章長達萬字,如署名Darkamage 的一篇題為《〈精靈寶鑽〉第九章翻譯的問題》(見譯文網「精靈寶鑽」討論網 2004年7月20日)的文章,列舉了該章翻譯的100餘個問題,有對原文的解讀,有對翻譯的分析,還提出了參考譯文,以文本為依據,藉助實例展開有理有據的分析,表現出了作者強烈的文學翻譯批評意識和良好的翻譯素質。又如圍繞著人民文學出版社翻譯出版的《哈利•波特》系列,網上也出現了相當數量的有關該系列翻譯的批評文字。更具有特殊意義的是,哈利•波利迷們甚至在對人民文學版《哈利•波特》前四部的翻譯提出質疑的基礎上,不等該出版社引進了版權的《哈利•波利》第五部即《哈利•波利與鳳凰令》的問世,便在國內網站上推出了書迷們自己翻譯的「網路譯本」。這種網路譯本是否侵權,我們暫且不論,但由對翻譯的「不滿」到通過網路推出自己的翻譯,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朝翻譯批評的「開拓翻譯可能性」的目標邁了一步。這一類型的翻譯批評有著十分明顯的特徵:一是主題明確,針對性強;二是出於對作家的喜愛,情感性強,若沒有理性的引導,容易出現偏激,如眾多網迷就發出了「抵制譯林版《魔戒》系列」的強烈呼聲;三是所涉及的作家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也有著廣泛影響,因此主題探討型的批評也有著不斷深入的可能。
三是「私語批評型」。這類的批評文字常見於個人開設的網頁。互聯網所提供的廣闊的交流空間似乎在慢慢地使人們的私人空間公開化,連「日記」這種最私密的個人表達形式也開始「網路化」,出現了所謂的「網上日記」。在這類網上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最多的內容是有關個人的閱讀感受的,有相當一部分涉及到對文學翻譯作品的閱讀、理解與評論。我們曾對最近幾年出版的幾部外國文學作品在網上進行搜索,發現有相當數量的評論文字,其中是以網上日記的形式出現的。這類的批評不同於我們在上文中已經論及的「引導討論型」和「主題探討型」批評,因帶有「日記」的屬性,表達上具有十分明顯的「私語」特徵:由感而發,娓娓道來,語氣冷靜,才有偏激。如在2005年6月9日,我們在網上檢索到了一位網友於6月6日寫的一篇「日記」,題為《由karenin 想起的》,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談到翻譯,目前面臨著一個困境。因為一個譯本只是譯者對作品的解讀,做到十分完美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可避免有感情因素的侵入。一個優秀的譯者,應該有勇氣保留作者原來的詞彙而不是單純追求詞彙的豐富化。而這一點恰恰是讀者不能評判的。因為大多數讀者不可能接觸到原文,而會簡單地把譯文詞彙豐富的變化當作譯者的成就。而這就給譯者一種壓力,使得他有時不能把握原則。」(見a href="spaces.men/members/dame" target="_blank"spaces.men/members/dame/a jaleo/)。讀這段文字,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透過冷靜的筆調所表現的批評精神,作者對目前某些翻譯傾向的看法相當有見地。
除了以上三類批評,我們在盛行的各種交流區,也常可搜索到一些評論翻譯作品的內容。因為是以聊天的形式展開的,有關翻譯的網上交流沒有固定的主題,你一言,我一句,大多是對某部翻譯作品或某位外國作家整體性的肯定或否定,少有深入的探討,且缺乏理性,語氣比較偏激,我們稱之為「流散型批評」:「流」是指話題的流動,不固定,難以集中深入;「散」則是此類的評論大多限於只言片語,散亂,散漫,言散神也散,因此,這類批評少有積極的意義,不在我們關注的范圍之內。
二、文學翻譯網路批評的積極意義與局限
在上文中,我們對網路上出現的有關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的批評文字作了大致的分類,並對其特點進行了粗淺的分析,下面我們再深入一步,先看一看文字翻譯網路批評到底有著怎樣的積極意義。
要探討文學翻譯網路批評的意義,我們首先應該明確翻譯批評的根本目的何在。近幾年來,國內翻譯批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對於翻譯批評的目的,也有了較為一致的認識。在最近出版的《翻譯批評導論》一書中,作者觀點十分明確:「翻譯批評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翻譯質量、促進翻譯事業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健康發展。」(楊曉榮:2005 p.21)對這一觀點,筆者基本表示贊同,在《翻譯論》一書,我們對翻譯批評的目的也作了明確的表述:「就翻譯批評的目的而言,它並不僅僅在於對具體譯作或譯法作裁判性的是非判別,更在於對翻譯活動何以進行、如何進行加以反思與檢討,進而開拓翻譯的可行性,促進翻譯活動健康而積極的發展,體現翻譯活動具備的各種價值,真正起到翻譯活動應有的作用。」(許鈞:2003 p.403)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最根本的一點,那就是翻譯批評的目的,在於促進翻譯事業的健康發展。以此為基本出發點,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文學翻譯網路批評的意義加以認識。
1.網路批評的廣泛性有助於促進更多的讀者關心與理解翻譯。我們都知道人類的翻譯活動歷史悠久。「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翻譯都是一項極其古老的活動。事實上,在整個人類歷史上,語言的翻譯幾乎同語言本身一樣古老。兩個原始部落間的關系,從勢不兩立到相互友善,無不有賴於語言和思想的交流,有賴於相互理解,有賴於翻譯。」(譚載喜:1991 p.3)確實,翻譯活動在人類的文化交流中一直在廣泛地進行著,且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歷史上卻很少得到世人的關注。關於翻譯的本質、翻譯的目的、翻譯的作用,普通大眾更少有人去思考;至於如何翻譯,翻譯有怎樣的障礙,如何去克服這些障礙,一般的讀者也根本不會去問津。但是隨著互聯網介入到普遍民眾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藉助網路的便捷條件,一些讀者對於翻譯展開的評論或對某些暢銷的外國文學作品的激烈批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們去關注翻譯,認識翻譯,思考翻譯,把人們對翻譯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引向深處。而隨著普通讀者對翻譯活動的不斷關注,原本基本上不把翻譯問題納入到自己研究視野內的一些學者也開始把目光投向了翻譯活動,以他們所在的學科的理論來關照與研究翻譯問題。如針對目前翻譯界出現的「翻譯質量危機」,我們發現在「譯林圖書評論」的交流區內貼有邱華棟的一段話:「文化是一種積累,翻譯又是一種文化間的對話,而如今出現的一些翻譯現象完全可以說是在金錢驅使下的文化對話的謀殺行為!」此語言辭固然激烈,但具有警世的積極作用,有助於提高翻譯界對自身的警覺,去思考翻譯活動有可能出現的對跨文化交流的反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說,隨著網路的普泛化,網上關於翻譯活動的批評越多,呼聲越高,越有助於吸引更多的普通讀者去關心翻譯事業,同時可以促使翻譯學界和相關學科的學者開拓視野,去發現有關翻譯的新問題,進而加以思考與研究。
2.網路批評的不拘一格,有助於豐富翻譯批評的形式,作為學術性翻譯批評的有益補充。在一般的認識中,人們往往強調網路批評的「放肆」與「放任」,關注的是其不負責任和消極的一面。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普遍讀者的積極參與,以批評的目光去發現翻譯的問題,提出翻譯的問題,恰恰是對翻譯事業的一種負責任的表現。而在網路上,普通讀者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加入對翻譯問題的討論,更是對傳統的翻譯批評形式的不斷拓展和豐富。從理論上講,目前翻譯理論界對翻譯批評的方法的探討已經達到相當的深度,人們已經不再局限於譯文與原文的靜態對比的傳統的文學翻譯批評形式。但從目前一些學術刊物上刊載的翻譯批評文章看,可以說更多的還是文本的對比和分析。而對有關翻譯的熱點問題、對翻譯文本的選擇問題卻關注不夠。在網路上,我們發現,翻譯批評的視野比較開闊,形式也相當多種多樣。特別是在「引導討論型」的網路批評中,參與者較多,意見交流及時,且持續時間長,既保證了思想交鋒與交流的及時性,又有助於批評與討論的不斷深入。而一般的學術雜志,出版周期長,批評少有交鋒。即使有,也只是一個回合,難以深入。此外,在網上的批評中,我們既可見到說理充分的長篇大論,又有大量的一針見血的短小「酷評」;既有對譯文質量的分析對比,也有對翻譯態度的道德評判;既有網友間不同思想觀點的相互交流,也有直指出版社或譯者的「質疑和批評」。從內容上看,既有對譯文「正誤性」的是非評判,也有整體性的評價;既有對譯文「准確性」的關注,也有對譯文「文學性」的強調;既有對翻譯界共性問題的討論,也有對被學術界忽視的問題批評。應該說,形式豐富多樣,生動活潑,雖然有的過於尖銳,甚至過於情緒化,觀點偏激,但從根本上看,有著不可否認的積極意義,是對翻譯批評的有效形式的豐富與補充。
3.網路批評的互動性,藉助於出版者、譯者與讀者的直接交流,有助於開拓翻譯的可能性,提高翻譯質量。在以往的翻譯批評中,由於有關報刊雜志所提供的交流空間有限,普通讀者很難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更少有機會和出版社與譯者直接交流與探討。而互聯網所開拓的廣闊的空間則為出版者、譯者和廣大讀者的交流與互動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在上文我們論及的幾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例子中,無論引導討論型,還是主題探討型的網路批評,我們都可以看到出版者、譯者和讀者之間的互動。如《魔戒》系列的出版者就積極地回應了廣大讀者針對《魔戒》系列,特別是《精靈寶鑽》一書的翻譯提出的許多尖銳意見,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一方面聽取廣大讀者的批評意見,一方面對原來的譯文進行修改與修訂。如譯林出版社「在出版社的網站上開設了關於《精靈寶鑽》翻譯問題的討論專版,責任編輯對情況進行了公開解釋,並歡迎網友提出翻譯修改意見。同時,一份徵求修改意見的聲明也被張貼到一些奇幻文學網站。」(田志凌:2005)批評者與出版者的交流與互動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的意義,其意義不僅僅在於對《魔戒》系列的翻譯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直接促進作用,更在於網路批評構成了對整個翻譯出版工作的「群體監督力」,將有力地促進出版者對翻譯出版物質量的關注與保證。此外,網友對米蘭•昆德拉系列作品和對《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翻譯的關注和批評,都直接拉近了出版者、譯者和廣大讀者之間的距離,昆德拉作品系列的主要譯家之一餘中先先生和《哈利•波利》的主要譯者馬愛農都在不同的場合肯定了網路批評的價值,本人作為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譯者,也從網路批評中得到了不少啟發。歸納起來,至少有如下三點:一是網路讀者的批評猶如一把高懸的達摩克勒斯之劍,有助於出版社和譯者端正態度,認真從事外國文學的翻譯與出版工作。二是網路批評可以幫助出版者和譯者發現存在的翻譯與出版問題,有助於翻譯與出版工作質量的提高。三是有助於了解讀者的心聲,開拓出版社和譯者的視野,把更多更好的外國文學作品翻譯介紹給廣大讀者,促進翻譯事業健康的發展。
網路批評的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由於網路具有開放性和虛擬性,網路批評也有著與生俱來的一些特殊和局限。從目前我們在網路上所接觸的有關文學翻譯的各種批評看,其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從眾性,跟風現象比較突出。網上出現一個重要帖子,特別是某種具有轟動效應的帖子,網友們容易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紛紛跟帖,人雲亦雲,缺乏深刻的思考,因此有相當一部分的批評意見缺乏獨立判斷的品格,使批評的內在品質大打折扣。
二是粗俗性,有的批評缺乏自律,出現臟話、粗話,甚至謾罵性的文字。健康的翻譯批評應該是與人為善,對事不對人。由於網路具有虛擬性,是個個人匿名與集體匿名的集合體。因其虛擬性和匿名化,網路一方面有利於廣大讀者積極參與,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同時為某些不健康的批評風氣提供了滋生的條件。
三是復制性,容易產生大量泡沫性的批評言論。網路即時、便捷,易於思想的傳播,但同時,追求信息的即時性往往使某些批評過於浮躁,浮泛,經不起理性的檢驗和時間的考驗。網路批評的這些局限和不足,應該引起我們充分的警覺,對之加以理性的引導,並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使文學翻譯的網路批評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三.關於文學翻譯網路批評的幾點理論思考
文學翻譯網路批評的興起在凸現其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暴露了它的局限和不足,從而給譯學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其中的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從理論的高度加以審視。
首先是關於批評主體地位的思考。在翻譯批評理論界,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佔主導地位的觀點,即翻譯批評有著某種特殊性,對翻譯批評者也有著特殊的要求:批評主體應該精通雙語,最好既要有翻譯實踐經驗,也要有較高的翻譯理論素養。就其根本而言,對翻譯批評主體的這一要求實際上是基於以「原文為中心」的傳統翻譯觀。按照傳統的翻譯觀,翻譯是以原文為中心的語言轉換,譯文是原文的某種「摹仿」,具有從屬性。若要對譯文作出評價,必須要以原文為根本的參照,因此,不精通原文的人,便沒有批評的資格。應該說,隨著翻譯理論研究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翻譯本質的認識也不斷深入,傳統的翻譯觀逐漸被動搖。特別是接受美學給予了翻譯理論以深刻的啟發,在翻譯的生產、傳播和流通過程中,讀者的地位得到了承認,且越來越受到重視,而網路批評的興起又從另一個側面為我們正確認識讀者批評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思考的空間。王岳川認為:「網路和電視正在改寫著當代文化批評的品格,同時也改寫著批評主體的身份和地位。尼采殺死了『上帝』,德里達殺死了『人』,羅蘭•巴特殺死了『作者』。[…] 接受美學給我們的毋寧就是:讀者大於作者,意義的可能性大於意義的原生性。」(王岳川:2004)從以作者為中心到以讀者為中心,從一切以原文本的意義為准繩到以讀者的闡釋為依歸,面對這看似沖突的兩極,翻譯批評必須明確自己的理論立場。我們認為,接受美學強調讀者重要地位,並不意味著對作者的拒斥;羅蘭•巴特宣稱「作者死了」,並不意味著讀者可以無視文本的客觀存在,對文本加以任意的解釋。然而,對於翻譯批評而言,問題並不這么簡單,普通讀者面對的是譯文,而從原文到譯文則經歷了一個理解、闡釋與再創造的符號轉換過程。問題是:作為面對譯文的普通讀者,如果他不懂外文,是否可以或有權對譯文作出批評?此外,如果不了解原文,不了解翻譯活動的復雜過程,讀者對譯文所作的批評是否可信?是否有著積極的價值?對這些問題,我們的回答無疑是肯定的。從理論上講,譯文一旦進入新的文化空間,便擁有了自己相對獨立的生命,而面對這一新的生命體,目的語讀者自然擁有理解與闡釋的權利,評論或批評的權利,因為說到底,譯文一旦進入流通領域,文本便呈開放的系統,一切都有賴於讀者的參與。如果沒有廣大讀者的閱讀理解與闡釋活動,那麼作為原作生命延續和拓展的譯文便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對網路批評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它給廣大讀者提供了廣闊的交流空間,有利於文學翻譯作品的傳播和流通。此外,翻譯過程,不是由原文到譯文的一個封閉的語言轉換過程,從廣義上講,是一個包括文本選擇、生成和傳播的復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譯文本的讀者有著其不可替代的位置,他們針對這個復雜過程中所涉及的任何現象、任何因素所發表的看法或觀點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不失其積極的意義。就此而言,讀者作為批評的主體不僅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理應得到翻譯批評理論的關注和肯定。然而,我們不能不看到,我們在以往的翻譯批評研究中,對於讀者批評,特別是對在最近幾年興起的廣大讀者積極參與的網路批評,我們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更沒有從理論的高度對涉及文學翻譯網路批評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這一點,應該引起翻譯批評理論研究界的高度重視。
其次是關於文學翻譯網路批評的有效性的問題。在上文中,對此問題我們已經有所涉及。由於網路具有開放性和虛擬性,讀者擁有了無限的交流空間,同時也可以毫無顧忌地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積極交流,暢所欲言自然有著積極的意義,但也因此而出現了一些消極的,甚至不健康的批評行為。我們確實看到,網路批評中存在著大量激烈的言論,情緒化的指責,甚至有傷人格的攻擊;此外,還有不少泡沫化的重復信息。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地影響了文學翻譯批評的有效性,應該引起翻譯批評理論界的警覺。為了保證文學翻譯網路批評的有效性,發揮其積極的作用,促進翻譯事業的健康發展,我們認為翻譯批評理論界應採取積極的舉措,參與構建多元互動的翻譯批評公共空間,具體想法有如下幾點:第一,高度關注網路批評,敏銳地掌握網路批評的發展趨勢。第二,與有關出版社一起合作,完善譯文交流空間。第三,積極介入網路批評,引導讀者進行建設性的翻譯批評。第四,及時發現網路批評中出現的問題,從理論上加以探討,指出其危害。第五,充分利用網路的即時性和便捷性,對翻譯的熱點問題和廣大讀者關注的翻譯現象及時表明立場,發表觀點。
除了上面談及的兩個重大問題之外,網路批評給我們翻譯批評理論界提出的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還有不少,如怎樣促進專家批評與讀者批評的互動與互補,充分利用批評資源,發揮批評的積極作用;如何通過網路批評,培育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的讀者隊伍,促進翻譯作品的生產、傳播與流通;如何針對目前網路批評中存在的淺俗化和宣洩性這兩上比個突出的問題,加強網路批評的理性的互動等等。筆者衷心地希望翻譯批評理論界能對這些問題能給予積極的關注,進行深度的探討。
5. 文學稿是什麼文體啊怎麼寫
文學文體(童慶炳)
一談到文學文體,許多人就以為是講文學體裁,因為人們通常把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理解為文學文體。1990年我開始了對文學文體問題的研究,我在研究中發現,英文lStyle一詞可以翻譯成文體、語體、風格、格調、筆調等。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文體」論也不僅僅是指文類。文體絕不等同於文學體裁或文類,它有著豐富的內涵。那麼什麼是文學文體?我們如何來理解文體?文體對於文學創作有何重要意義?這就是這篇文章要討論的問題。
一、藝術文體的重要性
文體的選擇和運用對於作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作家一旦決定了寫什麼,在動筆寫的那一刻開始,創作的整體過程都是在營造文體。在我看來,一部小說的題材並非特別重要,重要的是怎麼寫。換言之,如何去營造藝術文體,如何通過藝術文體把自己刻骨銘心的體驗揭示出來,是創作成敗的關鍵所在,也關繫到對文學的特性的理解。
曾有讀者問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寫了什麼,托爾斯泰回答:「如果要我用文字來說明我在小說里要表達的是什麼,那麼我就只好將這部寫好的小說重新寫一遍。」實際上,托爾斯泰完全意識到他的小說和他的小說文體是不能剝離開來的,如果誰要想把小說的文體剝離開,來說明這部小說表達了什麼,那就等於毀壞了這部小說。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能給杜甫的「三吏」「三別」寫內容提要,因為如果剝離了杜甫詩歌的文體來說明他的詩歌寫了什麼,那這已經不是杜甫的詩歌了。有的小說,所寫的題材是很瑣屑的,如汪曾祺的《受戒》,寫一個小和尚與肩旁一家一個小姑娘的朦朦朧朧的愛意,內容很簡單,這篇小說之所以獲得成功,就在於作者的文體創造,作者用詩意的、雋永的語言描寫種種人物和情景,營造了一種具有魅力的藝術文體,讓讀者回味無窮。魯迅寫了《吶喊》《彷徨》兩部小說,有人稱贊他為「文體家」,魯迅感到由衷的高興。在藝術文體不可從內容中剝離出來的意義上看,有不少作家和學者都說:詩是不可翻譯的,甚至文學是不可翻譯的。為什麼?因為一部文學作品有三大要素:思想感情、語言和文體。僅有思想感情沒有語言的傳達,那麼思想感情再好也表現不出來;但用語言把思想感情傳達出來了,卻缺乏藝術文體,即不知如何藝術地運用語言去傳達,那結果也不能成為藝術。翻譯詩之不可能最重要的就是不可能把原詩的文體翻譯出來。
一切藝術,其中包括文學,都是思想感情、語言和文體三者的有機統一。有沒有文體,從作者的角度說,關繫到創作的效果;從讀者的角度說,關繫到從作品中獲得的印象,讀者通過這個印象才能接觸到作者,因此台灣著名學者徐復觀說:「文體是作者與讀者互相交通的橋梁」,「文學的自覺,同時表現為文體的自覺」。他說得很對。文體問題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二、文體是一個系統
中國古代文論有豐富的文體理論資源,但過去研究得比較少。直到20世紀開始後,人們開始更多關注文學的「內部」,古代的文體論才引起研究者的重視。
徐復觀在他研究《文心雕龍》文體問題的論文中,首先把「文體」與「文類」(文學體裁)區別開來。他認為在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本來是把文體與文類分得很清楚的。曹丕說:「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能備其體。」這里的奏議、書論、銘誄、詩賦,是文章的分類,是依據題材的不同、用途的不同來分,與決定文章好壞的文體是兩回事。曹丕特別指出這是「科」的不同。四科就是四類。「雅」「理」「實」「麗」乃是所謂「體」,即是「文體」。本來曹丕已經把文類與文體分得很清楚,但後人卻把文類與文體混淆了。研究表明,徐復觀把文體分成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即體裁、體要和體貌。體裁即體制,如詩歌中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體要則是指作品中的智性內容,體貌才是指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作者性情、精神狀態。徐復觀認為體裁一體要一體貌三者是一個「升華的歷程」,一定的體裁經過人的智性的加工,有了具體的內容,達成體要,再經過作者的性情、精神狀態的灌注,這就有了「色」,就上升為具有藝術性的體貌。徐復觀通過研究恢復了文體的原本意義,這是有價值的。但是他的解釋缺少現代內容,例如語體、風格的重要概念就沒有包含其中,這樣就很難為現代所用。
我於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文學文體,並於1994年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文體與文體的創造》一書,通過研究發現,不論在中國古人那裡,還是在西方現代文論家那裡,既不能把文體等同於文類,也不能把文體等同於風格。這一點與徐復觀的研究是一致的。但我認為文體是一個系統,我給出了這樣一個界定:「文體是指一定的話語秩序所形成的文本體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評家獨特的精神結構、體驗方式、思維方式和其他社會歷史、文化精神。就是說,文體首先是一種文本體式,如小說、詩歌、散文、劇本各有各的體式:小說必須是敘事的,其體制必須有一個故事;詩歌必須是抒情的,分行則是其體制要求的:散文則把抒情、敘事、議論融為一爐,但一定要有意思所在;劇本是以故事去展現矛盾,但其語言秩序是對話體。但僅有這種容易把握的體式還不是文體,文體的語言秩序中必須表現出作家獨特的情感、性格、精神風貌,而這一切又必然是時代的、歷史的、文化的精神的折射,這才是文體的全部內涵。
文體呈現為「文類-語體-風格」這樣一個系統,這是一個升華的系統。
文類即文學體裁的分類,它是文體的起點與基礎。一般而言,體裁分類的規范不是個人營造的結果,而是人類長期的文學實踐的產物。以中國詩歌的體裁為例,唐代五言、七言絕句和律詩的成熟,是漢代樂府詩、魏晉南北朝不規范的五言和七言詩,經過幾百年的實踐才達到的。「五四」新文學運動又覺得舊體詩詞太束縛人們的手腳,於是開始提倡寫白話新詩,但經過近百年的努力,其語言體式的規范仍在摸索之中。現在有很多白話詩根本不講體式,如不講押韻,不講節奏,也不講詩情,什麼都不講,就是把一些話分行寫出來。就拿新詩最早的提倡者胡適的《嘗試集》來說,就僅僅是一些話。如他集子中第一首詩《蝴蝶》:「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這首詩字句也還整齊,也好懂,但如果把它與唐代的那些詩篇相比,就太缺少詩情畫意了。多數學者似乎形成了這樣的共識:白話詩第一是白話寫的,要自由,第二要有詩情,第三要有意象,第四要有韻律或節奏,要根據這些基本的原則使新詩的體式逐漸完備起來。30年代以來,大家都看到了新詩存在的問題,有的作家還為此做過討論與嘗試,如魯迅就說:「我以為內容且不說,新詩先要有節調,押大致相近的韻,給大家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但白話押韻而又自然,是頗不容易的,我自己實在不會做,只好發議論。」魯迅是議論,聞一多就親自嘗試。他創造了一種以「音尺」為基本單位的新詩體式。如:
孩子們|驚望著|他的|臉色
他也|驚望著|炭火的|紅光聞一多解釋說:「這里每行都可以分成四個音尺,每行有兩個『三字尺』和兩個『二字尺』,排列的次序是不規則的,但是每行必須還它兩個「三字尺」和兩個『二字尺』的總數。這樣想來,音節一定鏗鏘,同時字數也就整齊了。所以整齊的字句是調和的音節,必然產生出來的現象。」聞一多的嘗試和意見都很好,但如果人人都如此寫詩,那麼詩又會被帶上鐐銬,又不自由了,就違背了提倡寫新詩的初衷。難怪毛澤東說:「用白話寫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由此看來,_文學體裁體式的成熟,並不是容易的事情,而是長期探索和實踐的結果。但文學體裁的體式的確就是文體的起點,一定的體裁要求一定的語言體式,即語體。
既然一定的文類要求一定的語體,那麼語體又是什麼呢?語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語體指人們在不同場合、不同情境中所講的話語在詞彙、語法、語調等方面形成的特徵。不同的場合所用的語體是不同的:正式的會議語體與日常家庭語體是不同的,商場語體與課堂語體是不同的,股市語體與學術研討會的語體是不同的。婚喪嫁娶,不同場合,不同情境,各有各的語體。朋友、熟人見面也有語體,如現在約定俗成的語體就是「你好」「歡迎」「謝謝」「再見」等,與以前熟人見面就問「您吃了嗎」不同。所以廣義的語體是發展的變化的。狹義的語體指文學的語體,即與各類文學體裁的特徵相匹配的語體。例如,文學中詩歌、小說和劇本雖然都是對生活體驗的升華,但它們的體驗的對象是不同的。詩歌是情感的體驗,因此它的語體是抒情語體;小說是對事件的體驗,因此它的語體是敘述語體;劇本是對生活沖突的體驗,因此它的語體是對話語體。文學語體又可以分為規范語體與自由語體。上面所說的僅僅是一般的規范語體,這是容易掌握的。除了規范語體之外,還有更重要的自由語體。自由語體雖然要符合規范語體,但更多的是反映作家個人的情感特徵、精神風貌、思維方式等創作個性,這_點與前面徐復觀所講的「體貌」頗為相似。漢代楊雄《法言·吾子篇》說:「或曰,女有色,書亦有色乎?曰有。」這里所謂「書」實則指文學作品。楊雄認為文學作品有「色」,即認為文學文體中有一種充分顯示作家個性特徵的那種具體的、獨特的、有情趣的自由語體。例如郁達夫曾這樣談到魯迅雜文的自由語體:「魯迅的文體簡練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重要之點抓住了之後,只消三言兩語就可以把主題道破——這是魯迅作文的秘訣。」規范語體具有保守性和惰性,但自由語體則充分個性化,具有開拓性和革命性,是整個文體的生長點。
文類語體是指一定的文學體裁所要求的語體,自由語體是指作家個性化的語體。文類、語體和風格的關系是,一定的文學體裁要求一定的語體,一定的語體由於作家個性化的發揮,達到了極致,就形成一定的文學風格。風格是作家將語體,特別是自由語體穩定地發揮到一種極致,並與作品的其他因素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的。風格的形成是某種文體成熟的標志,因此它是文體的最高體現和最高范疇。沒有風格的作家其作品也就談不到文體,其創作也就沒有獲得真正的成功。德國偉大作家歌德說:「風格,這是藝術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藝術可以向人類最崇高的努力相抗衡的境界。」因此,他主張「給予風格這個詞最高的地位」。
但什麼是風格呢?有人說風格是一種語言形式;有人說風格是作家個性在文學作品中的自然流露;有人說風格是作家的內心世界和外在語體特徵的切合與統一;有人說風格是經過批評家鑒定後可以辨認的一種格調;有人說風格就是人。我的理解是綜合性的,我認為風格是文體的最高范疇,它是指能夠引起讀者的持久審美享受的、作家的創作個性在作品的有機整體中所顯現出來的基本特徵。也就是說,創作個性是風格形成的內在因素i作品的有機整體性是風格存在的基本條件;語體特別是語體的提升是風格得以產生的根據。
體裁→語體→風格是文學文體的系統,一定的體裁要求一定的語體,一定的語體被發揮到極致,即形成風格,風格最終成為文體的最高范疇。
三、文體在創作中的意義
文體作為文學的形式絕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文體在創作中具有雕刻、塑形的力量。作家面對一股情感、一個事件、一種風景、一個細節,如何將它變成動人的藝術呢?這就要依靠文體的力量。文體雕刻、塑形的途徑很多。限於篇幅,這里我們只簡單地舉例式地談兩點:、
第一點,「相反相成」。意思是文體與題材形成對照,從而變異出一種新的東西。我們當然要求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但問題是如何達到這高度統一呢?一般人總是認為喜劇的內容要與喜劇的形式相配,悲劇的內容要與悲劇的形式相配。其實,文學創作的實際常常是相反的。喜劇的內容配以悲劇的文體、悲劇的內容配以喜劇的文體,往往會取得更好的藝術效果。例如,魯迅的《阿Q正傳》,就題材或內容而言,是悲劇性的,可是魯迅卻用一種帶有幽默感的喜劇筆調來寫這個故事,讓人們笑,又讓人們笑不起來,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雖然趕跑了皇帝,但並沒有給人民帶來利益,因為人民就像阿Q那樣不覺悟。悲劇(題材)與喜劇(文體)相反相成,獲得了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
第二點,「冷眼深情」。這是中國古代畫論』中的一句話,意思是你畫的畫一定要蘊涵深厚的熱烈的感情,可是你的藝術描寫(即畫的藝術文體)則要不動聲色,盡量平淡客觀,用一種冷色調去處理,結果是冷的色調會把熱烈的感情襯托得更深刻、更動人。記得契訶夫在讀完一位青年作家的作品之後,給這位作家寫了信。信中說:「我以讀者的身份給您提一個意見:您描寫苦命人和可憐蟲,而又希望引起讀者憐憫的時候,自己要極力冷心腸才行,這會給別人的痛苦一種近似背景的東西,那種痛苦在這背景上就會更明顯地露出來。可是如今在您的小說里,您的主人公哭,您自己也在嘆氣。是的,應當冷心腸才對。」中國當代一些小說家,例如劉震雲,已經體會到這種藝術原理,寫出了很好的作品。他的所謂「新寫實主義」小說,如《新兵連》《官人》《官場》《一地雞毛》都具有這樣的特點,他不露聲色地、看似冷漠地描寫他的主人公和各種事件、場面,可對社會的責任感和熱情卻從字里行間顯露出來。這是多麼美妙的文體啊,可惜的是,劉震雲後來轉到長篇小說的創作上去卻或多或少把這種文體丟失了。
6. 關於文學作品的推薦稿怎麼寫
文學作品的推薦稿怎麼寫?個人以為,其實應該即是對該部(篇)文學作品的文學短評,推薦參考以下內容:
一、文學短評的定義:文學短文屬於文學評論。文學評論是指對各種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作品、文學發展史、文學理論進行分析和評價的文章。高中學生寫文學評論,一般只要求對具體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和評價,寫300字左右的文學短評。這種文學短評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須是一篇結構完整、層次清晰、觀點鮮明、語言流暢、短小精悍的文章。文學短評也有人稱它為鑒賞短文。文學短評「麻雀雖小」,但應「五臟俱全」。寫作時要以文藝理論為指導,以作品材料為依據,緊扣作品,有的放矢,評析原文的主要內容或主要特色。
二、寫作角度與內容:
1.賞析作品的主題思想及其表現。這類題目主要是評析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分析作品運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現手法(如想像、聯想、象徵、渲染、烘托、對比、先抑後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表現一個怎樣的主題思想,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指出作品有何積極意義或局限性。賞析主題常用的術語有:中心突出、主題深刻、言近旨遠、言簡意豐、意在言外、含蓄蘊藉、深化主題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學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學作品中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能激發人們感情的生活圖案,通常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徵。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應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義,二是簡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徵。
3.賞析作品的藝術手法。
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表達方式,如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2)表現手法,如想像、聯想、象徵、渲染、烘托、對比、以小見大、先抑後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等;(3)敘述方式,如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4)描寫方式,如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環境描寫等;(5)描寫技法,如以動襯靜、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等;(7)意境的創設、修辭的運用等。賞析作品的藝術手法,主要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評價。
4.談談作品的構思技巧。作品的構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寫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一個方面到幾個方面等;(2)文章線索,如以某個中心事件為線索,以人物、感情、時間、空間為線索等;(3)層次結構,如總—分—總、總—分、分—總、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