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企業報電子版
⑴ 兩稅的現代「兩稅」
中國現代企業的「兩稅」主要是指內資企業所得稅和外資企業所得稅這「兩稅」。1980年9月和1981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分別通過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作為我國涉外企業所得稅法的開始。後為平衡涉外企業稅負,促進對外開放,1991年4月全國人大將兩法合並為《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
內資企業的所得稅規范則始於國營企業「利改稅」,國務院先後發布了《國營企業所得稅條例(草案)》、《國營企業調節稅徵收辦法》、《集體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和《私營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從而形成了按經濟性質設置的企業所得稅體系。後1993年12月13日國務院合並國營企業所得稅、集體企業所得稅和私營企業所得稅,發布《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
通過不斷改革,我國形成了內資企業適用《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外資企業適用《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的企業所得稅制度。
內資企業在任何地方的稅率都是33%,而外資企業在特區稅率是15%,在沿海14個開放城市是24%。結合其他產業性政策等因素,外資企業實際稅負在11%左右,而內資企業的實際稅負在22%~24%之間。 ·國務院 1980年9月10日發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
·財政部 1980年12月14日發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施行細則》
·國務院 1981年12月13日發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企業所得稅法》
·財政部 1982年2月21日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企業所得稅法施行細則》
·全國人大常委會 1983年9月2日發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的決定
·財政部 1983年9月20日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施行細則》
·全國人大 1991年4月9日發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
·國務院 1991年6月30日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 按照分稅制財政體制的規定,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有著不同的徵收范圍,具體劃分如下:
國家稅務局系統負責徵收和管理的項目有:增值稅、消費稅(其中進口環節的增值稅、消費稅由海關負責代征),車輛購置稅,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公司總公司集中繳納的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城市維護建設稅,中央企業繳納的企業所得稅,中央與地方所屬企業、事業單位組成的聯營企業、股份制企業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地方銀行、非銀行金融企業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海洋石油企業繳納的企業所得稅、資源稅,從2002年~2008年期間注冊的企業、事業單位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對儲蓄存款利息徵收的個人所得稅(目前暫免徵收),對股票交易徵收的印花稅。
從2009年起,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管理范圍按照下列規定調整:
1、下列新增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由國家稅務局系統負責徵收和管理:應當繳納增值稅的企業,企業所得稅全額為中央收入的企業,在國家稅務局繳納營業稅的企業,銀行(信用社)、保險公司,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其他非居民企業。
應當繳納營業稅的新增企業,其企業所得稅由地方稅務局系統負責徵收和管理。
2、非居民企業沒有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而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或者雖然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但是取得的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與其在中國境內所設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系,中國境內的單位、個人向非居民企業支付上述所得的,該項所得應當扣繳的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管理,分別由主管支付該項所得的中國境內單位、個人所得稅的國家稅務局或者地方稅務局負責(其中不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單位由國家稅務局負責)。
3、2008年以前已經成立的跨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2009年以後新設立的分支機構,其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管理機關應當與其總機構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管理機關一致。2009年以後新增跨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其總機構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管理機關按照上述第一條規定的原則確定,其分支機構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管理機關也應當與總機構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管理機關一致。
4、依法免繳增值稅、營業稅的企業,按照其免繳的上述稅種確定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管理機關。既不繳納增值稅,也不繳納營業稅的企業,其企業所得稅暫由地方稅務局系統負責徵收和管理。
5、既繳納增值稅,又繳納營業稅的企業,原則上按照其稅務登記的時候自行申報的主營業務應當繳納的上述稅種確定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管理機關。企業辦理稅務登記證的時候無法確定主營業務的,一般以工商登記註明的第一項業務為准。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管理機關一經確定,原則上不再調整。
地方稅務局系統負責徵收和管理的項目有: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印花稅和城市維護建設稅(不包括由國家稅務局系統負責徵收管理的部分)、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佔用稅、契稅、土地增值稅、車船稅、煙葉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其中,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已經停止徵收;少數地區的耕地佔用稅、契稅徵收和管理工作還沒有從財政部門移交地方稅務局。
西藏自治區只設立國家稅務局,徵收和管理稅務系統負責的所有項目。但是暫不徵收消費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契稅和煙葉稅。
海關系統負責徵收和管理的項目有:關稅、船舶噸稅。此外,負責代征進口環節的增值稅、消費稅。 增值稅和關稅。部分貨物(主要是奢侈品)還要徵收消費稅。
2011年海關代征進口稅收完成13607億元,比2010年增收3079億元,增長29.2%。
⑵ 現代集團的企業報有獲得過哪些榮譽
特意找的資料:
2010年被杭州市企業報研究會評為「2009年度杭州市優秀企業報」。
2010年6月,《現代報》下列作品被浙江省企業報協會評為2009年度好新聞、副刊好作品:
好新聞三等獎:《「中國食品總部基地」落戶浙江食品市場》;好新聞三等獎:《浙江食品市場推出消費者增值服務保障系統》;好新聞三等獎:《和諧企業需要什麼樣的「執行力」》;副刊好作品:《文章千古事 寶劍十年功》。
2011年被浙江省企業報協會評委「浙江省優秀企業報」。
2011年,在2011年度杭州市企業報研究會年會上,《現代報》榮獲2011年度「杭州市優秀企業報」稱號。《現代報》主編張曉風被評為2011年度「杭州市企業報優秀辦報工作者」。
希望能幫到你,另求採納,嘻嘻
⑶ 現代企業報刊特徵
紅姐知道啊,你去問他咯!
⑷ 企業觀察報:任正非憑什麼領導華為
[1]第三十章 製造業企業國際化戰略 專欄30-2 海爾國際化戰略進程[A]. 呂政 主編.[C].: 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472.
[2]陳培堯. 海爾國際化戰略淺析[J]. 經營管理者,2011,(8).
[3]呂聰,毛肖雯,宣文堯. 關於聯想和海爾國際化戰略的淺析[J]. 旅遊縱覽(行業版),2011,(5).
[4]黃皓驥,馬驤,王夢月.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以華為、海爾國際化戰略的差異為例[J]. 時代經貿,2009,(6).
[5]王大剛,席酉民. 海爾國際化:戰略與和諧主題[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11).
[6]徐根興. 中國企業「走出去」與海爾國際化戰略[J]. 領導科學,2004,(9).
[7]張蕾,吳秋琴. 「先難後易」還是「先易後難」?--解讀海爾國際化戰略[J]. 市場周刊(商務),2004,(6).
[8]彭家鈞. 海爾國際化戰略與財務管理體系[J]. 對外經貿財會,2004,(6).
[9]王哲. 海爾國際化戰略的啟示[J]. 天津經濟,2003,(11).
[10]海爾國際化戰略成效顯著[J]. 中國經貿,2001,(8).
[11]李沖. 海爾國際化戰略的啟示[A]. .[C].: ,2009:.
[12]張瑞敏(海爾集團CEO). 解讀海爾國際化戰略[N]. 經濟觀察報,2003-01-13
[13] 海爾三洋建立新型競合關系[N]. 科技日報,2002-01-13(001).
[14]劉玉峰. 海爾國際化戰略意義凸顯[N]. 中國現代企業報,2008-03-11(A02).
⑸ 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歷史與成就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
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
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
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中國近代工業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
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
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
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
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
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
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
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等。
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
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5)中國現代企業報電子版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初步基礎
1949年以前的中國機械工業屬於修配性工業,基礎薄弱,除軍火工業和造船業製造過一些比較復雜的產品外,其他部門以修配為主,只能製造簡單的產品。
經過1950~1952年的3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對原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著手籌建重大項目。
如太原的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於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產。哈爾濱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電機廠也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的。
這幾年,中國的機械工業對恢復國民經濟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機械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了 1000米地質鑽機、300馬力柴油機、3000千瓦水輪發電組、 3噸蒸汽錘、直徑1米和2米的立式車床等較大和精密的設備,以及許多關鍵配件。
如為小豐滿水電站兩台7.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的修復製造了萬伏級高壓定子線圈;為吉林石硯造幣廠的大型造幣機製造了16件直徑1600×4000毫米重7~8噸的乾燥筒配件等。
3年中試制了上千種新產品。
⑹ 現代中國強大的資料
1、中國軍隊
建國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新階段。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了海軍、空軍等軍種和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鐵道兵、基本建設工程兵等兵種,組建地地戰略導彈部隊。
擁有飛機、坦克、艦艇、導彈和原子彈、氫彈等比較現代化的武器裝備,頒布一系列條令、條例及其他規章制度,實行統一的指揮、統一的制度、統一的編制、統一的紀律、統一的訓練。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發展成為包括陸、海、空軍及諸兵種的合成軍隊,成為高度集中統一的正規軍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它始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針,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行先進的政治工作制度,擔負戰斗隊、工作隊和生產隊三大任務,開展政治、經濟、軍事三大民主。
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已成為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鋼鐵長城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正在為建成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進一步提高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自衛能力而努力奮斗。
1996年10月,中央軍委先後將解放軍陸軍部隊的14個步兵師轉隸武警部隊序列,直屬武警總部領導管理。1996年12月,根據武警部隊編制人數較多,中央軍委決定將武警部隊總部由副大軍區級升格為正大軍區級,並於1995年至1999年先後將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總隊升格為副軍級。
2、中國科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計算機、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術等領域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20世紀80至90年代,中國政府先後推出「863計劃」和「科教興國戰略」,兩者大大促進了該國科技的發展和進步。
中國設有眾多公立的科研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許多研究型大學。每年都有大量國家撥款用於科研。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超級計算機、航天、可控熱核聚變等方面國際競爭能力也在快速提一升當中。
3、中國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國之一,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按預定計劃,到2010年,中國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
從1953年到2010年,中國已陸續完成十一個「五年規劃」,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而1979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則使中國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步高速增長。
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宏觀調控體系日趨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截至2019年1月底,中國經濟增長在2018年取得6.6%的好成績,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實現了年初制定的全年6.5%左右的增長目標。
4、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
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5、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是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標簽之一,因為快速發展的中國和他龐大的工業製造體系,這個標簽可以在廣泛的商品上找到,從服裝到電子產品。中國製造是一個全方位的商品,它不僅包括物質成分,也包括文化成分和人文內涵。
中國製造在進行物質產品出口的同時,也將人文文化和國內的商業文明連帶出口到國外。中國製造的商品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2017年3月,工信部組織修訂《「中國製造2025」分省市指南(2017年)》,將於近期印發。該指南旨在把《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任務和各地資源稟賦相結合,避免重復建設,突出所專所長,打造中國製造「新版圖」。
2018年10月24日,李克強總理在中國工會全國代表大會上說,「中國製造」要盡早變為「中國精造」。
⑺ 韓琪的主要研究成果
1、專著《艱難的起飛—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實證分析》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2、《蘇南城鄉企業的考察報告》載經貿大學學報1989年3期,該報告獲北京高校政經社建教學研究會首屆教學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
3、《我國投資結構與產業結構形成演化的思考》載《投資理論與實踐》1990.4期頭版,該文獲北京高校政經,社建教學研究會「慶祝建黨七十周年徵文」二等獎
4、《外商投資企業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措施》載《國際貿易問題》1991.2
5、《外商投資企業管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989-1990年度研究課題「外商對華直接投資調研報告」中的子報告,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委託調查撰寫,為主要撰稿人之一,1992年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
6、《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政策制定原則初探》,經貿大學學報1991.5期
7、《兩類「兩權分離」典型形式的比較》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志1992年4期.該文獲北京高校經濟學會優秀論文三等獎(1993年)
8、《我國大型外貿企業試行股份制的設想》,《經濟研究參考》1992年150期
9、《股份制度的起源.發展.特徵和類別》,《經濟研究參考》992年.158期
10、《股份制—外貿企業深化改革的又一模式選擇》載湖北省國際經濟貿易學會主辦的《國際經貿》1992.5期
11、《我國「復關」以後的外貿體制改革》載經貿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1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大辭典》承擔第三篇:「關貿總協定與中國」的部分內容,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
13. 《關貿總協定與中國企業經營指南》經貿部政發司劉向東主編.承擔第八章「入關對外貿企業的影響與外貿企業應變對策」的寫作,中國統計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
14、《「入關」在即,基層外貿企業亡乎?存乎?》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現代企業導刊》1993年第12期
15、《企業對外貿易指南》承擔第三篇「關貿總協定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約31.6萬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16、《國有批發商業企業的困境與出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現代企業導刊》1994年1期,約4500字
17、《1994年我國五項體制改革要點概覽》載《現代企業導刊》1994,2
18、《談談增值稅》,載《現代企業導刊》1994年第3期
19、《主題:現代企業制度》,《現代企業導刊》1994年第4期
2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關名詞解釋》外經貿部部長吳儀作序,部長助理劉向東主編,主要編撰人之一,1994年1月出版
21、《外貿體制如何改革》,《經濟參考報》1994年3月26日
22、《日本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之道》一文,被山東省科委《科技信息》雜志1994年第2期轉載(該文曾載《管理現代化》1993年第5期)
21、《國內貿易運用信用證結算方式的設想—-治理企業拖欠行為的對策研究》載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主辦的《管理現代化》雜志1994年第5期
22.《中國商務知識大全》第八篇.第2、4、9章。中國商業出版社.1994,10
23. 《跨國公司與中國——'94北京「跨國公司與世界經濟一體化」國際研討會綜《管理現代化》雜志社1994年第6期
24.《中國經濟合同大全》第35章,約50000字,中國商業出版社1995年版
25.《信用證結算—治理企業拖欠的良方》,《國際經濟合作》1995,4
26. 《建立農村衛星通訊網,實現管理現代化》載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主辦《管理現代化》雜志1995年第2期
27、《重新確定國有企業與主管部門的關系》載外經貿部《國際經濟合作 》雜志1995年第7期
28、《國有企業的功能結構與改革途徑探究》深圳市委理論刊物《特區理論與實踐》1995年第10期
29、《中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前景的探討》6200字《管理現代化》1996.6
30、《鄉鎮企業發展改革回眸:中國農村現代化的希望》管理現代化1997.5
31、《中國經濟論綱 》第一主編1998.9.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32、《跨越貧困—-改革開放20年的中國經濟》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2
33、《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經濟學思考》管理現代化1999.4
34、《關於債轉股問題的全面思考》國際貿易問題2000.4
35、《寮國——充滿合作商機的熱土》國際經濟合作 2000。12
36、從個人業主到CEO:企業制度變遷與委託-代理關系的演化分析。管理現代化2001.5
37、公司治理結構看上去很美,中外管理 2002.1.P34
38、《中國經濟論綱》(修訂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2。1。主編
39、建立個人信用體系,重築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2,4。40.《西方經濟學原理》(新編本)39萬字,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2。10月
42. 《市場經濟要求盡快建立個人信用體系》。國際貿易論壇,2002。5期
43、《加入WTO要求盡快建立個人信用體系》獲中國國際貿易學會2002年聯合徵文優秀論文三等獎2002。9
44、《公司治理結構理論上的完美》中國建設報2002。3。11。並獲中國建設報2002好新聞三等獎
45、《加入WTO與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管理現代化2002,6期
46、《世貿框架下的政府行為轉變》深圳:特區理論與實踐? 2003。4
47、《國資委監控下的國有企業內容與形式的矛盾分析》。中國經濟時報 2003,8,7
48、《西方經濟學原理》(新編本)習題集,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8
49、《公路治理超載超限的利益博弈》中國經濟時報2003,12,23
50、《利益相關者理論對中國企業治理結構設計的啟示》管理現代化2004,1
51、《加入WTO與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收入《新世紀黨政幹部理論學習文獻》執政興國卷。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52、《公路治理超載超限的利益博弈》中國企業報,2004,5,24第二版
53、《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調整的理論分析》國際商務2004,3期
54、《產業結構偏差亟待調整》經濟日報主辦《經濟內參周刊》2004年第38期
55、《競爭性領域中國有企業內容與形式的沖突》教育經濟與管理(香港教育出版社,世界華文傳播媒體協會教育類核心期刊)2004年9月。並被評為優秀論文
56、《民工短缺:市場與廠商的博弈》中國經濟時報2004/11/18第五版
57、《中國產業結構失衡對國民經濟掣肘之患的研究》美中經濟評論。2004年12月號。美國美中經濟評論期刊公司出版
58、《縮小「資本流出缺口」與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國際經濟合作,2005,2
59、農民工返鄉只能使中國」城市化」徒有其表.中國經濟時報2005/10/17該文被新加坡」聯合早報」和國內數十家報刊和網站全文轉載.在國內外引起較大反響
60、Urbanization exhibit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INA DAILY,NOVEMBER 3,2005
61、試論中國農村扶貧的制度安排。經濟學動態2006年2期第36-40。該文2006年12月獲「北京市高教學會政經社建研究會2006年度優秀論文二等獎
62、農民工迴流與中國城市化目標悖離的探討。中國農村經濟(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主辦)2005年專刊。第135-138頁
63、FDI分布對中國收入差距影響研究。國際經濟合作,2006年6期25-28頁
64、外企工資變化警醒中國製造,中外管理,2006/9.9月1日出版.第66-68頁.6000字
65、在華外企薪酬水平的國際比較。《中國外資》2006-11期。第40-42頁
66、中國國有企業究竟應定位在哪些行業?中國經濟時報2007-4-5
67、《中國經濟概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68、中國與印度利用FDI比較。國際經濟合作,2007/9
69、《中國國有企業壟斷的政治經濟學分析》被香港城市大學舉辦的《全中國經濟國際會議》接受,並在會上宣讀論文。2007-12-12
70、《論國有企業對命脈行業的壟斷與國家經濟安全》管理現代化 2007年6期 P7-9、38
71、FDI對中國外貿順差影響的三大效應分析國際貿易2008/8P13-15
72、2008年9月26日《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貿易順差的內在關聯分析》一文在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第六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宣讀並被評為優秀論文。
73.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外貿順差 中國經濟時報 2009/1/20 12版
74.山西煤炭企業重組的得與失 中國經濟時報 2009-11-24
75.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產業選擇依據的研究 管理現代化2010/2期 P9-11 5500字
76.Counterfeit market blues 。CHINA DAILY,JULY 3-4,2010 。
77.再論社會主義的本質。中共中央黨校學報,第14卷第5期,2010/10,P61。7000字。
78.中國當代經濟問題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25萬字。
79.對中國農業對外投資規模狀況的分析與思考 國際經濟合作 2010/10期,P13-17
80.中國60年與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社會主義的宗旨與初級階段的辨析。首都經濟學家論壇第八次年會論文集。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P35-41
81.「中國製造」為何內貴外賤——「水客」走私背後的原因剖析。中國經濟時報2010/12/9.3200字
82.Why made-in-China goods cost more CHINA DAILY 中國日報2010/12/14 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