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論文的摘要
A. 關於國防的論文
我也是這個專業來的,去年源寫的論文,記得當時還是找聞聞論文網的老師幫忙的,很不錯,從開題報告到最後的修改定稿,幫我省了好多事,老師一會讓我改任務書,一會讓我給他看修改的稿件,聞聞論文的王老師都不厭其煩的幫我弄好,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如果想咨詢這方面的文章,可以參考下哦。~嘻嘻
66zqlgpx
B. 中國國防歷史給我們的啟示論文2500字有摘要關鍵字和正文
(一)題名(Title,Topic)
題名又稱題目或標題。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
論文格式相關書籍論文題目是一篇論文給出的涉及論文范圍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也是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不達意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論文題目十分重要,必須用心斟酌選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話:「論文題目是文章的一半」。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准確得體:簡短精煉:外延和內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單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這一項屬於論文署名問題。署名一是為了表明文責自負,二是記錄作用的勞動成果,三是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系及文獻檢索(作者索引)。大致分為二種情形,即:單個作者論文和多作者論文。後者按署名順序列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對研究工作與論文撰寫實際貢獻最大的列為第一作者,貢獻次之的,列為第二作者,余類推。註明作者所在單位同樣是為了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系。
(三)摘要(Abstract)
論文一般應有摘要,有些為了國際交流,還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論文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他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即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摘要應包含以下內容:
①從事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
④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四)關鍵詞(Key words)
關鍵詞屬於主題詞中的一類。主題詞除關鍵詞外,還包含有單元詞、標題詞的敘詞。
主題詞是用來描述文獻資料主題和給出檢索文獻資料的一種新型的情報檢索語言詞彙,正是由於它的出現和發展,才使得情報檢索計算機化(計算機檢索)成為可能。主題詞是指以概念的特性關系來區分事物,用自然語言來表達,並且具有組配功能,用以准確顯示詞與詞之間的語義概念關系的動態性的詞或片語。
C. 軍事理論論文的摘要是自己寫啊還是照抄
題目
摘要:····(包含文章的中心觀點。主題思想等)
關鍵字:···(3到8個,文章圍繞哪幾個關鍵字寫的,比較正式就加上英文,)
正文
參考文獻:·······(著作,作者)
D. 國防教育課論文,要有什麼200字的摘要啊,還有什麼3到4個關鍵詞,怎麼寫啊,題目是大學生國防教育面臨的問題
摘要和關鍵詞是寫論文的格式要求,寫論文之前一是要明確論文格式,二是要基本確定題目和大綱,三是大量查找相關資料,最後就是寫作了。
E. 近代史論文摘要(國防)
駁論是以有力的論據反駁別人錯誤論點的論證方式。有三種方法:反駁論點、反駁論據、反駁論證。由於議論文是由論點、論據、論證三部分有機構成的,因此駁倒了論據或論證,也就否定了論點,與直接反駁論點具有同樣效果。一篇駁論文可以幾種反駁方式結合起來使用,以加強反駁的力量和說服力。
1)反駁論點,即直接反駁對方論點本身的片面、虛假或謬誤,這是駁論中最常用的方法。
2)反駁論據,即揭示對方論據的錯誤,以達到推倒對方論點的目的;因為錯誤的論據必定得出錯誤的論點。
3)反駁論證,即揭露對方在論證過程中的邏輯錯誤,如大前提、小前提與結論的矛盾,對方各論點之間的矛盾,論點與論據之間矛盾等等。
立論和駁論都是一種證明,無非一個是從正面證明其正確,而另一個是從反面證明其錯誤。它們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論證方法。
(二)論證的基本結構層次:三段論式的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常見的論證結構:a、總分式結構 b、對照式結構 c、層進式結構 d、並列式結構
(三)論證方法有以下幾種:
1)舉例論證(例證法):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作用:具體有力地論證了觀點(主論點或分論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2)道理論證:用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作用:有力地論證了觀點(主論點或分論點),增強文章的權威性和說服力)
3)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作用:突出全面地論證觀點(主論點或分論點),讓人印象深刻)
4)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作用:生動形象地論證了觀點(主論點或分論點),使文章淺顯易懂,易於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駁論中,往往還採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駁方法和「歸謬法」。在多數議論文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5)引用論證(引證法):引用論證比較復雜,這與具體的引用材料有關,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名人佚事、笑話趣聞等各種情況。(作用:【要具體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6)歸納論證:也就叫「事實論證」。它是用列舉具體事例來論證一般結論的方法。
7)演繹論證:也叫「理論論證」,它是根據一般原理或結論來論證個別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論據來證明特殊性的論點。
8)類比論證:是從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類事例子方法,即從特殊到特殊的論證方法。
9)因果論證:它通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因果關系來證明論點。因果論證可以用因證果,或以果證因,還可以因果互證。
邏輯性體現
議論文的語言必須准確、鮮明、嚴密、有針對性。
段落與段落之間要有非常清楚的邏輯關系,如總分、對照、層進、並列等。藉助起過渡性作用的語句來突出這種關系。如:「有」、「還有」「雖然、但是」「固然」「誠然」「由此」是等。
思考
尤其是議論文,是獎善懲惡的,是對人們進行規勸疏導的,是對人們引導作用的,因此必須有說服力,並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
認真上政治課,經常的看看說理性的文章、名言警句等,將提高我們的思想素質,提高我們認識能力,對我們寫作,尤其是議論文的寫作大有好處。它會起到豐富文章內容,深化文章思想,提高說服力的作用。
F. 中國國防現代化論文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分析研究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分析
摘要:我國周邊的鄰國很多,而且領土爭端也不少,解決起來很棘手。最近周邊恐怖主義猖獗,惡化了我國周邊的安全環境。海洋方面也存在許多的隱患和威脅。但總的來看,美國還是我國周邊安全環境最主要的外部影響因素!
同世界其他大國相比,中國的周邊地緣環境最為復雜。首先,我國是世界上擁有鄰國最多的國家,陸地邊界22000多公里,海岸線18000多公里,周邊國家多達29個,其中直接接壤鄰國就有14個。其次,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周邊不少國家與我交往很深,接觸很廣,歷史上的一些恩怨現在仍有影響。第三,我國周邊的多樣性突出,各國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各異,各種文化、民族和宗教聚集在我國周圍。第四,我國周邊也是世界各主要大國利益交匯之地,冷戰時期曾形成不少「熱點」,有些至今尚未徹底解決。
所以總體來說我國周邊的安全環境是比較復雜的。
一、周邊地區領土紛爭眾多
由於我國的接壤鄰國比較多,所以我國周邊的領土紛爭是比較多的。經過我國的多年努力,解決了與一些國家比如與俄國、外蒙古等的領土紛爭。但仍與一些國家存在領土紛爭。
譬如與印度。中國與印度有著長約2000公里的邊界線,分東段、中段和西段,歷史上沒有正式劃定過,共涉及爭議面積12.5萬平方公里。
自2007年開始,中印兩國就邊界劃分進行正式談判,已經進行了三輪談判,但都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這是因為:其一,邊界爭端由來已久,兩國一直沒有正式的條約劃分過,中國政府雖然不承認麥克馬洪線,但這條線是第三方英國調停劃分的,英國與西藏地方政府曾於1914年背著中央政府就中印東段邊界線舉行過秘密換文,容易讓人產生劃分「公平」的印象,也容易成為印方在與我談判時討價還價的籌碼。其二,這個問題涉及到西藏及達賴集團,情況十分復雜。1959年西藏叛亂後,達賴和一批西藏人逃亡印度。這些年平,雖然印度政府公開聲明,承認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允許達賴集團在印度從事反華活動,但實際上印度政府成了達賴集團的庇護人,印度北部的達蘭薩拉成了達賴集團的根據地。目前,大約有十萬西藏人棲身印度。其三,印度近些年來,經濟發展較快,綜合國力大增,加緊擴軍備戰,特別是1998年5月核試驗成功,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有核國家,腰桿子硬了,底氣足了,不願意作絲毫的讓步。可以肯定,今後中印邊界問題的解決,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而且如果解決不好的話,將對我國的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威脅!
還有與日本的。中日領土爭端,主要是釣魚島主權之爭。釣魚群島,日本稱為「尖閣群島」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及一些礁石組成,其中以釣魚島面積最大約5平方公里。中國人早在清代就發現了釣魚島,並將其歸入自己的版圖,晚清的慈禧太後還曾把金釣魚島賞賜給郵傳部尚書盛宣懷。中日甲午海戰,中國戰敗割讓了台灣,日本趁機以「無主之地先佔為主」為由,宣布釣魚島為日本「固有領土」。近年來,日本方面還時不時地登島、建燈塔、立日本旗等主權宣示活動。中國政府一直重申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多次抗議日本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台灣當局以及香港等地的華人也經常採取抗議行為。釣魚島遠離日本本土,如果成了日本領土,那它可以作為海基線起點的一個點,以此向外的12海里的海域成了日本領海,這就侵佔了中國的領海。
還有南沙群島等爭端,問題都很復雜,解決起來都很棘手!
二、周邊地區恐怖主義日益猖獗
中國處於國際恐怖勢力猖獗的高危弧形地帶。從北高加索、中東、中亞、南亞至東南亞,是國際恐怖勢力的主要盤踞地和威脅高發區。近幾年來,在各種復雜因素的作用下,恐怖勢力明顯抬頭,恐怖威脅有增無減,世界處於「越反恐越恐怖」的陰影中。國際恐怖勢力在中國周邊的頻繁滋事,惡化了中國周邊環境,直接危害著中國國家安全。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不穩定因素。分裂與恐怖主義勢力的活動,嚴重威脅著我國的國家安全與地區穩定。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我國境內民族分裂活動的國際化。
三、海洋方向的隱患和威脅
海洋方向存在著朝鮮半島問題、台灣問題和南沙問題等現實和潛在熱點,尤其是朝鮮半島和台海地區存在著爆發大規模沖突的危險。朝鮮半島是中國東北部安全的戰略緩沖,半島局勢的緊張將破壞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將嚴重影響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沒有半島的安全,就無中國現代化的最終實現至於台灣問題,則存在著一旦形勢驟變美日實施武力干預的可能性,更是事關中國的主權、安全和國家統一。在海洋方向,中國直接面對美、日強大的軍事壓力,特別是近年來美、日加強了針對中國的軍事部署,把中國作為主要潛在對手。而且,21世紀是海洋世紀,中國的安全和發展將更依賴於海洋,維護海上安全和經濟利益將是中國在21世紀面臨的重大課題
四、美國其實是影響周邊安全環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美國對中國周邊安全構成的威脅在性質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嚴重性,在時效上具有長期性。冷戰後,美國作為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是最有實力對中國安全構成威脅的國家,而且其歐亞地緣戰略又與中國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的沖突,美國將中國視為有能力挑戰其全球利益的地區性大國和主要潛在對手,是中國地緣戰略壓力的主要來源。雖然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將反恐和「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作為國家安全戰略的首要任務,一定程度上緩解和淡化了中美矛盾,但中美之間的戰略分歧和利益沖突並未消失,美國防範和遏制中國的戰略目標並未改變,而周邊地區則是美國遏制中國、危害中國安全利益的主要場所。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對中國周邊安全的威脅帶有全局性、根本性,它不僅直接影響到中國周邊安全的整體態勢和基本走向,並且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安全和國家統一等根本利益,影響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同時,由於美國在綜合國力上的超強地位及其在中國周邊地區的強大力量存在和影響力,其對中國周邊安全構成的威脅和壓力在程度上具有嚴重性。而且,美國對中國周邊安全的威脅在時效上具有長期性,因為遏制中國是美國的一項長期戰略,中美之間的較量(包括在中國周邊地區的較量)也不會在短期內停止和結束。因此,在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中,美國是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也是對中國安全構成最大威脅的國家。當然,目前美國對中國周邊安全的威脅大都是間接和潛在的,而且其對華政策具有明顯的兩面性,在遏制中國的同時,也同中國進行「接觸」與合作。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緩但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美國對中國周邊安全的威脅。
G. 軍事論文 2000字左右
新的世紀即將到來,在祈禱和平的新千年鍾聲敲響之前,冷靜地觀察中國周邊的國際形勢,審慎地預期周邊國際環境變化,對我國在未來一個時段內維護地區和平,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我國周邊地區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顧國際輿論的反對發展核武器;美國在亞洲地區繼續推行軍事同盟政策,而且試圖建立可能破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統;亞洲國家出現了軍備競賽的苗頭;分裂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對一些國家正在構成嚴重挑戰;等等。在意識到這些對和平與安全的威脅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從更全面的角度來觀察周邊國際力量關系的分布情況,觀察各國對國家利益的確認與實現方式是否發生變化,以此對下一世紀的周邊環境作出判斷。
國際環境的新變化之一是,在中國周邊地區正在形成一種多極的力量結構。這不是世界性的多極化趨勢的產物,它只是一種地區性的結構。日本由於經濟陷於停滯與低速發展,它與亞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縮小。在此同時,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領域發揮作用的意願更強烈了。俄羅斯的經濟經過嚴重的衰退後已經穩定下來,加上普金的當選,它的綜合力量進入了恢復期。東盟的一體化進程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是沒有受到根本的打擊,東盟國家在經濟、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強與擴大。印度的經濟狀況因新經濟的出現而得到改進,擁有核武器使它的軍事威懾力在繼續增加,印度在亞洲扮演大國角色的願望已明顯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在繼續增加,它在地區國際關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強。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這一地位支撐了美國在亞洲的優勢地位。但美國是一個非亞洲國家,而且力量分散於全球,它在亞洲的力量分布受到這兩個因素限制。
由中國、日本、美國、俄國、東盟及印度這六種力量構成的多級結構將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均勢結構。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任何一極,在這一地區都不可能單獨取得優勢。在多極均勢結構中,結盟關系的變化及向兩極化的發展是造成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預期的未來,美日同盟關系仍會保持穩定,但是其作用一是會受到中俄戰略關系的制約,二是不會得到東盟和印度的無條件支持,沒有什麼利益會促使印度和東盟放棄他們長期遵循的獨立與中立的對外政策,捲入美國同中俄的對抗中去。中國是本地區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國將繼續奉行獨立自主與和平的對外政策,中國將會對這一結構的穩定作出貢獻。
這一多極結構的穩定性還在於即使是超級大國的美國也不能改變它。美國在亞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維持這一相對穩定的結構,但它要改變這一結構的話,如對中國採取「遏制」政策,其代價之大將是它無法承受的,而且還將遠遠超過其所得的收獲。美國在亞洲地區將繼續謀求「領導」地位,但如果它要建立單極霸權的話,它必然會受到其他力量聯合的或各自的抵抗。
應當指出,中國周邊的多極均勢的穩定性會受到次區域力量和力量關系的影響。例如,南、北朝鮮是東北亞次區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國是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東南亞地區可能發揮重大作用;哈薩克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亞地區發揮重要影響。這些力量不僅在次地區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並且對中國等大國構成復雜的牽制,從而影響亞洲多極結構的穩定。這些情況表明,均勢本身並不能防止各種不穩定因素的發生。
國際環境的另一新變化是,國際多邊體制將成為維護周邊和平與穩定的重要途徑。多極結構的存在並不意味著中國的周邊環境會平安無事。霸權主義國家謀求單方面經濟和政治利益的行為,各極之間無序競爭都會對中國的周邊安全造成嚴重損害。此外,構成其他無序因素的可能有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和軍備競賽,可能有非國家行為者的跨邊境的恐怖主義與分裂主義活動,也可能是一些國家因貧困或其他原因產生的大量難民。這些無序競爭如不能被阻止和及時控制,中國周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是難以維持的。
亞洲各國經濟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正在不斷加深,東亞國家的對外貿易有三分之二是在區域內完成的。這種共有的利益是推動它們在下一世紀進行合作的基本動力。信息與交通領域的技術革命正在消除亞洲各國間地理上的隔閡,為它們的相互溝通和加強信行提供了手段。亞洲各國還有著反對外來干涉、維護獨立自主的歷史傳統,它們珍視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這種文化上的多元主義傾向是它們相互諒解和相互妥協的基礎。因此,在進入21世紀後,中國與周邊各國將更努力地謀求合作,利用國際體制(即各種國際組織和國際制度)來共同地維持和平、穩定和發展的環境。
除了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外,在中國和周邊國家有著以下一些較重要的國際多邊體制: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地區論壇、東盟後部長級會議、東盟加中日韓會議、朝鮮問題四方會談、「上海五國」機制、歐亞首腦會議,等等。這些國際多邊體制包含不同的成員,在不同的領域中發揮功能,有不同的優先處理的問題,其產生的決定或共識有不同的約束力,但是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推動著相關國家認識他們共有的利益,並通過合作互諒互讓來共同獲益。在經濟和社會領域方面,這些機制已經在起非常積極的作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正在推動貿易自由化,這一進程使亞洲各國的經濟合作得到了顯著加強。今年5月初,在泰國清邁召開的東盟與中、日、韓財政部長會議上,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一個亞洲貨幣保護機制,以避免再次發生造成嚴重沖擊的金融危機。這表明亞洲國家已將它們的合作從貿易領域擴大到了金融與貨幣領域。
在安全方面,由於亞洲各國的共同努力,聯合國在柬埔寨的維和行動取得了顯著成功。同時,一些國際多邊體制已經在加強相互信任措施、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和分裂主義活動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今年4月,「上海五國」的國防部長進行了會晤,部長們決定要採取集體行動,防止國際恐怖主義、好戰的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對五國邊境地區的威脅。進入新世紀後,只要各國都能將和平共處作為合作的基本原則,放棄冷戰思維,國際多邊體制就能夠在解決領土爭端、控制軍備競賽、建立區域性集體安全機制、防止武器擴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新世紀的初期,東盟地區論壇可能發展成為東亞地區的多邊安全合作體制。在中亞地區,「上海五國」機制經過擴展,也可能發揮類似功能。但一個能涵蓋東亞、南亞和中亞所有國家的多邊體制暫時還沒有可能性。
在中國周邊存在著一些地區安全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克什米爾問題、朝鮮半島問題、阿富汗內戰問題,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存在著國際因素捲入的背景。這些問題如處理不好就可能釀成重大沖突,對中國的安全帶來嚴重威脅。但是,如何發揮國際多邊體製作用,尋求最終解決或者緩解其緊張程度,現在還沒有得到有關國家的充分重視。例如印度一直拒絕國際組織調解克什米爾沖突,這不僅長期拖延了這一問題的解決,而且已經使這一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化,在印巴兩國都擁有核武器以後,沖突的延續將具有更大的危險性。中國和其他國家應當向印巴兩國進一步施加影響,促使他們通過調解來求得雙方可接受的解決,並意識到任何強加於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這也應成為下一世紀亞太地區解決國際安全問題的一條基本規范。
可以預計,通過國際體制進行國際合作將是下一世紀國際關系的重要表現方式,但是還存在如何主導國際體制的問題。中國是亞洲地區的主要大國,中國可以,而且也應當在國際體制中發揮主導性作用。只要是堅持尊重主權、國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幹涉內政等國際體制的基本原則,中國積極參與國際體制活動不僅會受到多數周邊國家的積極評價,而且還會產生良性的互動作用。這將成為中國主動影響周邊國際環境的重要手段。
國際體制的意義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其有效性也不會在短期內迅速擴大。因此進一步加強我國的綜合國力,確保周邊地區的多極結構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將是維護我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的基本手段。不斷加強綜合國力,積極參與國際體制,中國在下一世紀的全面復興與強盛是大有希望的。
-
周邊安全環境這里是指國家周邊有無危險和受到威脅的情況及條件。是一個國家對其周邊國家或集團在一定時期內對自己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是否構成威脅、有無軍事人侵、滲透顛覆等情況的綜合分析和評估。它是關系國家和民族興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國防戰略的首要依據。
一、我國周邊概況和海洋國土觀念
(一)周邊概況
我國地處亞洲東方,陸地邊界線總長2.2萬余公里,海岸線總長1.8萬公里。我國陸地與15個國家相接壤,與8個國家的大陸架或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相連接,還與美國等許多國家隔海(洋)相望。我國既是一個陸地型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型大國,陸地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面積300餘萬平方公里,陸海相連,總面積達1260萬平方公里,疆域遼闊,美麗富饒。
舊中國在長期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下,國弱民貧。從元末明初起,帝國主義先後對我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20餘次,腐朽沒落的清政府前後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500多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僅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列強四次侵華戰爭,清政府就割讓國土160餘萬平方公里,賠款7.1億兩白銀。由於外敵人侵,至今我國邊界仍遺留很多歷史問題,陸地疆界尚有2600公里還沒最後劃定,隸屬我國的海洋國土還有100餘萬平方公里存在重大爭議。島嶼被侵佔,海域被分割,資源遭掠奪的嚴酷事實依然擺在我們面前。亞太地區一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經濟上有所發展的同時,國防撥款明顯增加,紛紛制定國防發展新戰略,武裝力量悄然崛起,有的已向世界軍事強國邁進,必然對我國的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二)海洋國土觀念
我國瀕臨黃海、東海、南海,不僅擁有內海渤海,而且擁有漫長的海岸和 6500多個島嶼。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應劃歸我國管轄的海洋國土,除內海,領海,毗連區外,還包括大陸架和經濟專屬區,共計300餘萬平方公里。遼闊的海洋國土蘊藏著豐富的漁業資源、油氣礦產資源和海洋能源。守護我們的海洋國土,開發利用我們的海洋資源是歷史賦於我們的神聖職責和權力。1996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視察祖國沿海地區時,明確提出我國人民要增強海洋國土意識,這是大勢所趨,形勢所迫。我國人民對於祖祖輩輩用汗水和生命開墾和保衛的每一寸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識非常強烈。而對海洋和海洋權益則缺乏應有的關注,對海洋國土的丟失和海洋資源被掠奪,缺少應有的「疼痛感」,與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反差相當明顯。
海權是國家的一種綜合力量,是國家安全的門戶,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新中國成立之前100多年我國被侵略和掠奪的歷史告訴我們,沒有海權唇亡而齒寒,國家無安寧可言;海洋及海洋國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與我們中華民族今後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科學家預言,21世紀將是海洋世紀,在海洋經濟時代,誰擁有海洋,誰能在海洋開發中佔有優勢,誰就能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生存權力。事實上當今世界為爭奪海洋國土和海洋權益的斗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國家早已將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上的經濟爭奪,軍事斗爭已向我們提出了嚴峻挑戰。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不要別人的一寸土地、一滴海水,但也決不容許他人侵佔我國的滴水、寸土!這就要求我們全國人民強化海洋國土意識,抓住機遇,發展經濟,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在捍衛我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斗爭中,掌握主動權,在公正合理的基礎上解決與有關國家的爭端.
H. 軍事論文及摘要 急 急啊!!!
一、我國國防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從調查情況看,當今的大學生、中學生對於國防建設的重要性有比較高認識程度,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國防教育的顯著成績。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防教育的針對性還不夠強,渠道還比較單一,教育的效果還有待提高,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隱患。
1.廣大青少年雖然對於和平時期國防建設的重要性有比較一致的認識,但是,又認為這些都是別人的事,似乎與己無關,或並不打算為之獻身
在對高中生、地方大學生和國防生的調查中,認為和平時期國防建設「非常重要」的分別達到77%、85%和87%,「比較重要」的分別達到18%、12.6%和12%,二者相加,這一比例均超過95%。但是,從其他有關項目的回答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學生雖然認為國防建設重要,但這些都是別人的事,與自己無關,特別是那些認為國防建設很重要或比較重要的一些學生,也只是籠統說說,自己並沒有準備要為國防建設做些什麼,甚至表現為對國防建設的冷漠或抵制。比如中學生(主要是高二學生)在回答考大學填報志願時是否願意報考軍隊院校時,有43%的學生回答「肯定不填報」,有50%的學生回答「不確定」,只有7%的學生明確表示「肯定填報」;大學生在回答如果部隊從大學生中徵集新兵(戰士)您的態度時,表示「肯定不報名」達37%,而表示「非常願意」報名的只有13%,其餘為「比較願意」(28%)或「無所謂」(22%);在回答如果招收畢業大學生補充部隊幹部隊伍時,有27%的同學明確表示「不願意」,只有17%表示「非常願意」,其餘的「比較願意」(38%)或「無所謂」(18%)。此外,還有少數學生對和平時期國防建設的必要性存在模糊的認識,這些也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視:一是認為和平時期沒有戰事,國防建設不重要或不太重要;二是把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對立起來,認為加強國防建設必然影響經濟建設中心地位。總之,這些情況說明,近年來我國的國防教育並沒有真正深入人心。
2.廣大青少年具備一定的國防知識,但非常籠統,國防教育缺乏組織計劃性,主渠道作用發揮得不夠
我們在對高中生、地方大學生和國防生的調查中發現,青少年雖有一定的國防知識,但非常含糊籠統。比如,對國防生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同學雖然報考了國防生,但是他們對國防建設和軍隊的情況並不了解,回答了解「很少」、「較少」和「一般」的高達77%;在對中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在回答你報考軍校的動機時(指那些將來「肯定報考」軍校的學生),竟有38%的同學回答「說不清」;而那些「肯定不報考軍校」的學生中有46%的認為「軍隊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等等。這些情況說明,不管當今的青少年對於國防建設持何態度,都不是建立在可靠的國防知識基礎上,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說明我們的教育很不深入,很不系統。這從關於「國防知識的來源」調查中也可得到證明。我們把國防知識的來源分為「電視報刊等大眾媒體」、「學校組織的軍事教育課程」、「當地國防部門的宣傳」和「其他途徑」等4項。中學生、國防生和地方大學生回答來源於「電視報刊等大眾傳媒」的分別了佔72%,72%和66%,而來源於學校教育、國防部門宣傳等途徑的比例明顯偏低。這反映了廣大青少年國防知識的來源渠道比較單一,國家的主導作用未能充分體現;軍隊的「活教材」作用有待加強;學校的主渠道作用不夠明顯;社會的良好氛圍尚未形成。此外,有些國防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偏差。組織學生軍訓和參加軍事夏令營活動,是進行國防教育的一種有效方法,但近年來,這些活動往往形式多於內容,而且很多軍事夏令營出現「變味」,成了事實上的各種補習班。
3.當代青年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但堅強的意志特別是尚武精神不足,對於國防勞動的艱苦性談虎色變
堅強的意志、崇尚軍事和武藝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陽剛之氣、進取意識和自強活力的重要標志,也是國防人力資源成長的一種基本的精神環境動力。而我國青少年的這種精神環境動力在不斷減弱,直接表現就是青少年從軍的職業理想在不斷走低。我們在對大學生的調查中有一項「您不報考軍校的動機」是什麼(指那些沒有填寫軍校志願的學生),回答「怕打仗」和「軍校管得太嚴」的達42%;即使國防生,他們在回答畢業後到部隊的意向時,希望到作戰部隊的也只有19%,其餘都是「科研院所」(45%)、「機關」(22%)和「後勤部門」(11%)。在回答畢業後如果「退還學費,您可以重新選擇非國防部門,你願意嗎?」國防生中有10%的人表示「非常願意」,有35%的人表示「願意,但要考慮經濟條件」,兩項合計達45%的人實際上對於選擇國防生是不滿意的。另據2001年7月發布的《中國少年兒童素質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在職業理想的選擇上,只有24.2%左右的農村孩子和15%的城市孩子渴望長大後成為軍人;與此同時,在青少年中文體明星的崇仰者卻大幅上升。青少年心中好動尚武的天性被抑制,剛健勇武之氣漸弱,斯文柔弱之氣增加,90年代初作家大鷹曾寫過報告文學《誰來保衛2000年的中國》,現在,我們愈加感到要培養明天的國防人才,鍛造未來的威武之師和鋼鐵長城,強化青少年的陽剛之氣和尚武精神已是迫在眉睫。
二、我國國防教育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我國國防教育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根據調查和分析,我們認為最主要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長期和平環境使國民的國防觀念逐漸淡化
自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後,我國的周邊環境趨於平靜,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昔日「腹背受敵」的危境基本消除,在未來可預見的將來也似乎仍將有一個和平美好的前景。這種大好的局面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是不曾有過的,我們本該倍加珍惜。但是,值得高度警惕的是,由於長期的和平環境,也使得一些人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產生了種種鬆懈和麻痹思想,似乎天下太平了,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從上到下,越來越感覺到輕視國防、放鬆國防建設的情緒和現象。對此我們能從下列實例中得到證明。
實例之一:一些人在強調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對立起來,只看到國防建設的投入對經濟建設造成的擠壓作用,而沒有看到國防安全對經濟建設的保障作用,更沒有看到國防科技、國防工業本身是國家經濟建設的催化劑和重要組成部分,一味要求國防部門要過「緊日子」、「要忍耐」。這種指導思想和宣傳作用在國民尤其是青少年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實例之二: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人力資源建設,但是在政策導向上,實際上把參加國防勞動排在了最不重要的地位。孩子們從上幼兒園開始被強烈灌輸的只有「考大學」、「掙大錢」,因此,在廣大青少年的心目中全然沒有為國防效力的任何概念,而國家的政策導向也首先是上大學和就業。(這一點在我們去一些大學和中學調研時遭到許多冷遇也能間接證明,有的學校一聽是部隊要搞調研很不情願,什麼「學習緊張」、「學生不關心」、「沒有時間」之類搪塞或乾脆拒絕。)因此,如今的青少年很少有人會想到保衛國家是自己的責任,只有那些高考落榜生、打工回鄉者以及難以在社會上「混下去」的人才會考慮選擇軍營。
實例之三:很長一段時間里,部隊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軍事訓練和國防建設上,熱衷於創收、經商、辦企業。不管引起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它給國人傳遞的信號是國防建設的任務不是那麼緊迫了,老百姓的國防觀念自然不會強起來。
2.軍人社會地位下降,職業榮譽感降低
職業榮譽感是激發勞動者積極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由於我軍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因此國防勞動者普遍具有較高的職業榮譽感。然而,近些年來,國家發展了,但軍隊的社會地位卻降低了。比如,我們對於中學生、大學生的調查表明,大多數人認為軍人社會地位不高。高中生、大學生和國防生中分別有54%、66%和65%的人認為軍人的社會地位「不高」或「一般」;認為很高的只有16%、5%和8%
據有關部門1999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學生關注的35個熱點話題,國防狀況名列第23位。另據1998年9-10月對北京、上海、重慶等27個城市進行的當代中國城市青年狀況調查表明,在青年中最願從事軍人職業者僅佔4.8%,比最願從事私營或個體勞動者職業的僅高出0.2個百分點,比最願從事專業技術人員職業的低21.3個百分點。這進一步驗證了由於軍人地位的下降,已影響到軍人的職業榮譽感,並進而影響到青少年國防教育的開展。
3.軍人自身形象受損,對國防教育形成一些負面影響
一是社會不良風氣廣泛滲入軍營,影響很壞。我軍素有軍紀嚴明、作風正派、風格高尚的優良傳統,這也是我軍勇往直前、戰無不勝的法寶。我軍獨立的管理體制使其相對超然於世俗之外,保持了良好的形象。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和風氣開始侵入軍營,不正之風、以權謀私、權錢交易乃至違法亂紀等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在一些與人民群眾利益關系密切的問題上風氣越來越差,有些還比較嚴重,在人民群眾中造成了負面影響。二是管理理念滯後,許多方法不適合時代的要求。建軍以來,我軍積累了許多非常成功的管理經驗。但是,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隨著獨生子女一代逐步進入軍營,我們面臨的條件和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軍隊在管理方面也必須不斷地改革和創新,跟上時代的步伐。然而,實事求是講,我軍目前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許多方面是滯後的,是沒有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的。比如,信息時代是開放和交往的時代,而我們仍然對於所謂「封閉式管理」樂此不疲;我們的官兵所受的教育越來越多,他們的文化素質越來越高,普遍具有很強的維權意識,但是,我們的管理仍然以「嚴格」、「過硬」為由,隨意侵害他們的權益,有的甚至仍然流行體罰、打罵等粗暴的管理方法,等等。這說明,「以人為本」、「依法管理」、「科學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遠未樹立起來。
三、探索和平時期青少年國防教育的新路子,
不斷提高我國國防人力資源開發能力
一位瑞士外交家曾有句名言:「瑞士公民邁出右腳的時候,是一個公民,邁出左腳的時候,就是一個戰士。如果要問我們為什麼一百多年來沒有打過仗,其主要原因是我們隨時都在准備打仗。」相對的和平,並不意味著可以放鬆警惕,越是處在和平時期,越要加強全民的國防教育,但是,如何在相對和平時期保持全民的國防意識,提高我國國防人力資源開發能力,對我們來說確實是新的課題,必須深入研究和探索。
1.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
政府對國防教育的重視程度,是影響國防教育成效的關鍵因素。這不僅因為政府負有確保國防安全的最高責任,而且因為政府掌握著各種行政資源、輿論陣地和教育主渠道,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和指導性。正如國外一位軍事理論家指出的:「如果政府不採取措施培養人民的尚武精神,那麼它為建設軍隊而採取的一切最好的措施也都將是徒勞的。」因此,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發揮政府在國防教育中的主導作用,並不斷完善教育功能,強調國防教育是「政府的首要職責」、是「社會的第一勤務」。我國已近30年沒有任何戰事,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仍將處在和平建設的環境中,為了確保全民的國防意識,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首先,政府各部門要強化國防教育是政府「首要職責」的理念,把國防教育的成效作為評定政府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據,並建立政府部門國防教育的獎懲機制。其次,各級人民政府應將國防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切實保障國防教育經費的支出到位。再次,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積極探索國防部門與新聞媒體、各類學校、駐地部隊、社會團體及企事業單位加強聯系的新途徑、新方法,加大宣傳力度,擴展宣傳范圍,增強宣傳的效果。
2.聚焦國防教育重點,提高青少年國防意識
青少年是潛在的國防人力資源,青少年的尚武精神和獻身國防的意識強弱,直接決定著國防人力資源的供給和補充。加強青少年的國防教育可採取多種形式,概括起來無非是「集中式教育」和「滲透式教育」兩種情況。所謂集中式教育,就是通過集中的軍事訓練、創辦少年軍校、舉辦軍事夏令營等形式開展的教育活動。這種活動不僅能強化青少年的國防意識,而且能為國防部門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供給。如美國現有男女童子軍分別達400多萬和近300萬,全國有300多所大專院校開設了2年制或4年制的陸軍預備役軍官訓練團課程,有600多所大學設立空軍預備役訓練團,海軍在60多所大學也開設了預備役訓練團(李保忠著:《中外軍事制度比較》,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412頁)。俄羅斯「紅星報」也透露,目前俄國防系統共有16所正規少年軍校。這些少年軍校以及童子軍在國內的頻頻報道和活動,對培養青少年以及全民國防意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國目前也有類似的教育活動,但是,實事表明,效果並不明顯,說明我們需要改革教育方法,加大教育力度。所謂滲透式教育,就是把國防教育滲透到廣大青少年的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要滲透到學生的教材、校園、課堂和娛樂活動的各個方面。學生的課文應有國防教育的內容,校園文化建設、教室布置應體現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精神,還可確定特殊國防教育活動日等。如,法國規定,每年的4月8日,17歲以下年齡的男女青年都要到設在全國各地的2200個國家軍事中心報到,參加與武裝部隊舉辦的全民教育日活動,並規定只有獲得軍事中心頒發的證書之後才能參加高中畢業考試。這些教育活動形式靈活,潛移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對於增強廣大青少年的國防觀念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3.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切實提高教育效果
和其他各項工作一樣,國防教育也要不斷創新,特別是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不斷創新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幾十年來,我國的國防教育所以取得較好成績,很大程度上在於能夠充分運用圖書、電影、廣播、電視等各種新興媒體,喜聞樂見,寓教於樂。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特別是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網路迅速普及,傳統的方法已顯得十分不夠了。比如,過去看電影是人們最重要的娛樂形式,然而如今很多人特別是青少年從來不進電影院;過去廣播是最主要的新聞媒體,如今有些人特別是青少年連電視都不多看了。相反,網路卻成為人們最為關注的最大媒體,據報道,我國的網民已超過了1億,而且大多是青少年,對他們來說,網路已經代替了以往所有的媒體,他們在網上聊天、看新聞、打游戲、找資料、看錄像等。因此,要真正提高新時期國防教育的效果,就必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路手段,抓住了青少年也就抓住了未來。比如,可以組織力量開發具有很強娛樂性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尚武精神的游戲軟體;可以製作網路版的國防教育影片、錄像;可以把國防教育的各種資料、圖像、信息建立成為查詢簡便、共享程度高的資料庫,把國防教育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學習、娛樂緊密聯系起來。如何實現國防教育的信息網路化,是新時期國防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國防教育部門面臨的最新最重要的課題。
4.改善軍人自身形象,提高現身說法的力度
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國防意識,不僅取決於理論上的宣傳教育,而且取決於軍人自身的形象,取決於軍人的社會地位。我軍在近一個世紀的戰斗歷程中,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勇往直前,戰無不勝,涌現出了無數英雄模範,在人民群眾中樹立了光輝形象,成為無數有志青年投身國防事業的強大動力。和平建設時期,沒有烽火硝煙,也沒有像董存瑞炸碉堡式的英雄人物,相反,面對迅速的改革開放大潮,軍隊的作用似乎「下降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傾向也出現在軍營,軍人在老百姓中的高大形象受到了損害。如何在長期的和平環境中始終保持軍人的良好形象,始終成為廣大青少年最嚮往的職業,是我們進行國防教育必須認真對待和探討的問題。對此,美軍的做法也許能給我們一定的啟示。在侵越戰爭及以後的一段時間里,美軍的形象很壞,軍人榮譽很低,以致成為「最不受歡迎的職業」,多數美國青年不願報名入伍。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美國政府和軍方採取了多種措施,一方面,關心軍隊,大幅度提高軍人的生活待遇,並利用各種機會,宣揚軍隊的「功績」,宣傳著名將領和戰斗「英雄」的事跡,表彰「優秀」官兵;另一方面教育軍隊自愛自強,注重改善自身形象和軍民關系,並把它「像完成戰斗任務一樣」去完成,鼓勵官兵走出營房,參加「助民」活動。1986年底進行的幾次民意測驗表明,美軍已成為「美國最可信任的群體」。1989年6月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導報》也載文指出:「尊重軍隊又重新成為風尚,軍服又成為榮譽的標志而不是失敗的象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對我軍目前面臨的形象問題,必須狠下決心,在大幅提高軍人待遇的同時,從嚴治軍,依法治軍,堅決遏制各種腐敗現象,對嚴重影響軍隊形象的各種不文明之舉進行堅決糾正,真正樹立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光輝形象。同時,注意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真正視人民為父母,切實改變軍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