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格式模板 » 嶽麓書社高中歷史教材電子版

嶽麓書社高中歷史教材電子版

發布時間: 2021-03-12 01:42:56

Ⅰ 求嶽麓版高中歷史教材電子版

http://www.lsfyw.net/Soft/qita/200708/828.html

Ⅱ 求高中嶽麓版歷史必修三的電子課本

http://..com/question/138311496.html

Ⅲ 急求嶽麓版高中歷史教材的電子書下載

電子版的嗎,可以去中學歷史教學園地,注冊個賬號,在「教材教輔」欄中,有在線閱讀的版本,有可以下載的電子版。它是一課一課安排,太雜,所以你自己去看吧!

Ⅳ 跪求嶽麓書社歷史必修一課本(新版的)

借同學的去復印吧..

Ⅳ 哪裡可以找到嶽麓版高中歷史教材電子版

嶽麓書社http://www.yueluhistory.com/

Ⅵ 跪求嶽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全套電子版必修+選修,只有選修也行。

在中學歷史教學園地上有電子版的教材啊,可以下載的

Ⅶ 求高中歷史必修嶽麓版電子版教材!忘記把歷史書帶回來了,急需!非常感謝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課程標准: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耕作方式演變過程:刀耕火種 石器鋤耕 鐵犁牛耕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奴隸主貴族土地國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

★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的小農經濟;以鐵犁牛耕為主要方式的精耕細作

知識要點歸納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斷進步

1.原始農業採用「刀耕火種」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標志著我國農業進入「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

3.商周時期,出現了少量青銅農具和中耕農具,掌握了開溝排灌、除草培土、漚制綠肥、治蟲滅害技術。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4.春秋時期,鐵器農具、牛耕出現,戰國時期推廣,此後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2.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1)發展過程:開始實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2)瓦解及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許多私田出現;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魯國等進行稅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進行了變法運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起來。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點。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並農民土地;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國家的剝削和壓迫,生活貧困。

(3)屯田制(三國)

原因:東漢末年,曹操為籌措軍糧,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農耕種田地;在軍事頻繁地區,讓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國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農民,使流民有田耕種,有利於穩定了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保證了軍糧供應;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

主要內容:北魏時,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百姓繳納一定數量的租稅,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遲了服役的年齡,甚至可輸絹代役。

意義:中國古代一項比較完備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北方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相對穩定,開墾的荒地增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促進農業的發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並嚴重和土地買賣的頻繁。

(5)明代後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會矛盾,明末農民起義提出「均田免糧」口號,表達了廣大農民獲得土地的願望,說明封建土地制度成為農業生產發展的桎梏。

三、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2.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④歷代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4.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③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5.小農經濟的地位(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四、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

1.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壟作法、《氾勝之書》、耬車、犁壁、耦犁、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為主,開始出現兩年三熟制。(例5)

2.魏晉南北朝:《齊民要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農書、輪作和綠肥種植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農業的發展。

3.隋唐時期:水稻種植普遍採用育秧移栽等技術;曲轅犁,中國耕犁已相當完善。

4.宋元時期:精耕細作技術進入全面成熟時期;耬鋤;水旱輪作的稻麥復種制,標志著我國精耕細作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農作物品種交流非常廣泛;南宋時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東北、西北地區得到發展。(例7)

5.明清時期:多熟種植;培育大量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玉米、甘薯高產作物;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農政全書》

2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課程標准:

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①歷史悠久,素稱發達。②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③部門不斷增加,分工越來越細。④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手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⑤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生產布局成相應變化。

知識要點歸納

一、素稱發達的古代手工業

原始社會晚期 :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

夏商周時期 ,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 :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二、高超的冶金技術

1.冶銅技術

新石器時代:出現小件青銅器

夏:鑄造比較講究

商周:繁榮(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漢: 廣泛採用鎏金、鑲嵌工藝

2.冶鐵技術

西周:已有鐵器

戰國:鐵農具推廣

漢代:鐵農具取代木、石和青銅農具

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煉鋼技術

春秋晚期:已能製造鋼劍

魏晉南北朝:灌鋼法

16世紀以前中國煉鋼技術領先世界

三、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商代燒制出了原始瓷器

3.東漢瓷器的生產技術達到成熟階段,早期生產的是青瓷,後來又燒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5.宋代我國制瓷技藝大放異彩,涌現出一批名窯。

6.元朝景德鎮窯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白地藍花的青花瓷。

7.明清時期中國瓷器的高速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都」。明中後期又燒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為有名,到了清代,還發明了琺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琺琅瓷

四、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

2.商代出現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織物

3.戰國時期:錦、絹、羅、紗等絲織品產量大,質量高。

4.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後,漢唐時期絲綢外銷數量激增

5.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是最著名的絲織業中心。

明中期以後,民營絲織業日益興盛,開始使用花樓機,專門織造精細的絲織品;絲織品工藝精巧,如「妝花緞」,後又增加了新品種金寶地

第3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

課程標准:

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中國古代商業有哪些特點?

1.與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相聯,相輔相成

2.受重農抑商政策制約,發展艱難而曲折;

3.階段性特徵明顯,各個時期發展極不平衡;

4.貨幣問題始終摻雜其間。

知識要點歸納

一、先秦商業產生

商朝時期:「商人」(商朝人善於經商)出現、貨幣為貝殼、商業由官府控制;

春秋戰國:由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商人,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後世商人尊為祖師。

二、秦漢商業初步發展

A、原因: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漢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是商業繁榮的主要原因; 漢文帝下令「開關梁,弛山澤之禁」,兩漢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

B、表現:西漢富商大賈周流天下,對外貿易發展,出現了許多商業中心:長安、洛陽、邯鄲等,每個城市都有專供貿易的「市」,它與住宅區嚴格分開。

三、隋唐商業進一步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商業發展相對緩慢)

原因:農業發展、手工業進步,運河開通

表現:金融方面:櫃坊(銀行雛形)和飛錢出現

城市繁榮:長安、洛陽、益州、揚州

市場發展:城市中「市」「坊」分開,農村集市發展

對外貿易: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唐設市舶使

四、宋元商業繁榮

1.宋朝商業繁榮的表現:

①城市繁榮,徹底打破「市」「坊」界限,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開封和臨安是當時著名的城市。

②商業交換品種迅速增加,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轉向市場

③世界上最早紙幣交子出現並推廣

④各族政權之間的邊境貿易(榷場)發達

⑤海外貿易發達

2.宋朝商業繁榮的原因

①結束分裂走向統一,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②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③政府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時間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⑤紙幣的出現和應用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3.元代商業繁榮的表現

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國際商業大都會。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貿易之巨,無人能言其數」。

③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經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國旅行家譽之為世界第一大港。

4.元代商業繁榮的原因

元朝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重新疏浚了大運河,開辟了海運,

五、明清商業緩慢發展

明清時期,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城鎮經濟空前繁榮,國各地涌現出許多地域性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富室之全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徽商的活動范圍遍及全國各地,有「遍地徽商」說;乾隆年間,晉商開始興辦票號。

第4課 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課程標准:

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不僅阻礙工商業的發展,而且強化了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

★海禁、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與世隔絕,落後於世界潮流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縛,如「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

知識要點歸納

一、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1.明朝產生

(1)出現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出現地點:江南地區

(3)出現部門:紡織部門

(4)出現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出現(僱傭關系)

2.清朝發展

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的表現

(1)手工工場規模擴大

(2)分工更細

(3)僱工數量增多

(4)部門和地區增廣

3.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認識

(1)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代表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總趨勢

(2)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少數地區的少數行業當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

二、「重農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變法,為後來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徵收。

(2)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3.明清兩代「重農抑商」政策的具體表現

(1)明清兩代繼承傳統的專賣制度。

(2)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

(3)歧視商人,限制商人的社會地位

(4)組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壓制民營手工業的發展

4.關於對明清「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1)積極作用:重視農業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2)消極作用: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妨礙了國內市場的擴大,違背了歷史潮流。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1.「海禁」的直接原因: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

2.「海禁」的表現

民間貿易:明初實行「海禁」,禁止民間貿易;明中後期重開「海禁」允許民間貿易

官方貿易:積極開展官方貿易,官方貿易一直不斷

3.「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4.「閉關鎖國」的直接原因: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

5.「閉關鎖國」的表現:清代初年,厲行海禁、遷界,海外貿易陷入停頓;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貿易;乾隆開廣州通商,特許「十三行」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實行「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自然經濟

第二單元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1課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課程標准:

簡述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鴉片戰爭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三種形態——外國資本、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依次產生。

★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原因):自然經濟的解體;外商企業的刺激;洋務派創辦企業的誘導。

知識要點歸納:

一、自然經濟的解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封建的自給自足為特徵的自然經濟在中國占統治地位。

2.原因: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勢力的入侵

3.影響: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二、洋務運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面臨內憂外患

2.重要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3.時期:19世紀60-90年代

4.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

5.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6.活動:①前期興辦軍事工業(以「自強」為旗號)②後期興辦民用工業(以「求富」為旗號)③籌劃海防④創辦新式學堂

7.失敗標志:甲午中日戰爭

8.積極作用:①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②在客觀上既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又對外國經濟勢力擴張起了一定抵製作用.③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2.分布地區:東南沿海地區

3.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2課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課程標准:

(1)了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2)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誕生和發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③後天畸形;④戰爭和革命不斷,政局長期動盪。

有利因素:①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②清末至民國政府鼓勵興辦實業;③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④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作用:

①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於社會進步。

②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

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是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的重要經濟基礎;同時也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知識要點歸納:

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曲折發展階段表

階段
時間
原因
表現
影響
認識

產生
19世紀六七十

年代
1.列強入侵瓦解自然經濟

2.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3.洋務派的誘導

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
1.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要實現近代化,必須實現民族獨立

初步發展
甲午戰爭以後(19世紀末)
1.列強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自然經濟

2.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短暫春天
民國初期(一戰期間)

(1912-1919)
1.辛亥革命掃除了一些障礙

2.「實業救國」的影響

3.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4.一戰期間列強放鬆了經濟侵略
輕工業發展較快;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家
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奠定了階級基礎。

曲折

發展
較快發展
國民統治前十年(1927-1936)
1.全國的基本統一

2.國民政府推出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沉重打擊
抗戰

爆發後
1.淪陷區:來不及內遷的企業為日軍所毀或被日軍吞並

2.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官僚資本的壟斷壓制
官僚資本的膨脹;民族資本的萎縮

萎縮
抗戰

勝利後
1.蔣介石出賣國家主權△

2.美國商品的排擠

3.官僚資本的排擠

4.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
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工廠紛紛倒閉

△ 蔣介石為取得美國援助出賣國家主權,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讓美國攫取在華的政治、經濟特權。

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課標要求:

概述20世紀50—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

★經驗教訓——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正確分析國內主要矛盾;經濟建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國民經濟建設要有計劃、按比例進行;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基礎知識:

1、 全國解放前夕,國統區經濟趨於崩潰的原因有: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戰爭的破壞。

2、 「一五計劃」的目的: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

3、 「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其特點是:同時並舉。

4、 「一五計劃」中工礦業建設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製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製造廠等。

5、 「一五計劃」的意義: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6、 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7、 三大改造的意義是: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以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8、 1956年中共八大確定的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9、 中共八大確定的中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總路線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11、面對三年經濟困難,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對國民經濟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其中核心為調整。調整的含義是:調整國民經濟的比例。

12、1966年國民經濟呈上升趨勢的原因有: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經濟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文革」動亂海沒有擴展到經濟領域。

13、1967、1968年國民經濟呈下降趨勢的原因:「文革」動亂擴展到經濟領域。

14、1973年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是:復甦。原因是: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

15、1975年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

第2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課標要求: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政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政策的內容:

(1)改革開放的政策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

(2)對內改革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

新中國建立後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弊病是:權利過於集中。

新中國建立後政治體制的一個嚴重弊病是:黨政企不分

政治體制改革的前提是:堅持黨的一元化領導。

(3)對外開放的基礎是:自力更生;原則是:平等互利。

★十一屆三中全會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見教科書45頁

基礎知識:

1、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思想基礎是: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

2、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指導思想是: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3、 為反對「兩個凡是」的方針,1978年在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結果是:肯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打破長期以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這次討論的性質是:思想解放運動。意義是: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4.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決策有:

(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拋棄了「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實現黨的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2)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確定今後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3)決定實施改革開放。其中最能體現會議轉折性的決策是: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5改革的根本原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第3課 經濟體制改革

課標要求:

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到組,聯產到勞。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創辦鄉鎮企業。改革購銷體制,允許進入市場、自由買賣。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鄉、鎮政府、村民委員會。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全國農業得到大發展;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措施):改革管理體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改革所有制——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改革分配製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義改為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改革產權制度——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國有企業改革的影響(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調動了工人生產的積極性,增加了企業的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基礎知識: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2、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最早從安徽、四川兩省開始。

3、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開始;到1987年,農村開始了歷史性的變革。

4、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廢除。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

5、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是: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

6、鄉鎮企業的創辦,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7、1984年,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8、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的中心環節: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9、1992年十四大後,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步伐,由放權讓利、兩權分離(所有權和經營權)等政策性調整階段,轉為以產權制度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階段。

10、國企改革中,國家在大中型企業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對小型企業採取聯合、改組等多種形式。

第4課 對外開發格局的初步形成

課標要求:

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我國的對外開放從設立經濟特區、沿海放城市、沿海開放區到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及內地省會開放城市,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Ⅷ 急求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二三的電子版配套教師教學用書!!!謝謝

你可以到中學歷史教學園地上下載,那裡超級齊全的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