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格式模板 » 嘉莉妹妹論文摘要

嘉莉妹妹論文摘要

發布時間: 2021-03-10 09:01:57

① 嘉莉妹妹的文獻綜述怎麼寫英文的。求幫下忙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 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 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在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關於參考文獻的使用方法,錄著項目及格式與研究論文相同,不再重復。

② 關於嘉莉妹妹的論文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寫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身上

③ 《嘉莉妹妹》可以從哪一個角度寫論文

可以從物質富裕以後為什麼不快樂這個角度切入、分析嘉莉曾經是如何快樂過,為什麼金錢帶不來她曾以為能帶來的一切!

④ 急急急急~!!!!跪求有關嘉莉妹妹的論文提綱

可以從她們二人的生活習慣,待人處事和自我 對二人的看法和評價來對此講述.
還得注意當時的社會政治制度加以闡述,來表現二人的不同之處!

⑤ 有關 嘉莉妹妹 的論文資料

很抱歉,我並不沒有找到一些作家對德萊塞評價的相關文章;對於他的之一代表作《嘉莉妹妹》也是如此。如果你真的需要這方面的資料的話,可以到以下地址去下載:http://cnki.jxlib.com/Grid20/detail.aspx?filename=wlxy200203016&dbname=cjfd2002
不過,我以前也曾經看過德萊塞的《嘉莉妹妹》。這是我以前的讀書筆記,現摘錄如下:
我認為《嘉莉妹妹》在更多意義上,似乎是一種復古。在某些方面,德萊塞的陳述與比他晚一些的勞倫斯一樣,雖然已到達20世紀,依然在用某種古老的方式講述故事,並不屈不撓的以戰斗姿態與其反對的一切--社會、庸俗的習俗、制度的弊病--做著斗爭。
在此之前,我還讀過他的代表作《美國的悲劇》,浮光掠影,未經細究。印象隨著時間而流失殆盡。但讀德萊塞的《嘉莉妹妹》其句式給人的強烈沖擊,使我構成了對德萊塞作品的第一印象:
「一個十八歲的姑娘離開家庭,有兩種遭遇,必得其一。或者是,有好人相助而好起來,或者是,很快的染上了大都市的惡習而墮落下去。在這樣的環境里,不好不壞,是不可能的。大都市裡到處是狡詐,奸謀,還有更其細致,但是更其投合人情的誘惑。……」
這種陳述給人的印象,使我想起曾經有人說過的話:「巴爾扎克最大的秘密,在於句式+概括+洞察力。」我於是感覺到,德萊塞的小說,是在巴爾扎克巨大陰影之下的潛行。
隨後的閱讀證實了我的某些猜想,但是推翻了德萊塞作品的某些認識。在繼續《人間喜劇》式的鋪陳間隙,在對話和敘述方面,顯示了很多其他的東西。與巴爾扎克全知全能的、俯瞰眾生的方式不同,德萊塞的角度更平一些。不錯,他偶爾也會陡然拔高自己,讓自己作為故事的創造者、編制者,命運的推演者一樣,展示他高瞻遠矚的--對於情節而言--預見能力和憤慨的批判,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在全神貫注的講一個故事,並試圖將之講得盡善盡美又合情合理。對於細節的重視使我開始喜歡上他的陳述。雖然那種重視帶著濃郁的書生氣。
我記得海明威曾經公開宣稱自己喜歡福樓拜的簡潔,厭惡康拉德和德萊塞式的史詩鋪陳。確實如此。鋪陳的極致,偉大的雨果,其早期具有噴薄般激情的史詩到後期呈現出某些使文本失去觀賞性的反復道德說教。德萊塞呈現了一個保守者的特質,帶有十九世紀的影子,於是這種對舊有文體的欣賞構成了他的趣味。但是,一個美國人,正當《紅字》已出版超過四十年的時候,他是應當有所進步的。德萊塞蒙著巴爾扎克的某些飾品,匍匐著進行敘述。那些敘述像蛇一樣游出了那廣大神聖的外衣。他一方面宏觀的統攝著自己的世界,用巴爾扎克式的熱情--偽造的?也許--評判著自己營造的現象,另一方面,他細致入微的,像一個工匠般精細的--相對於之前的人們--雕琢著自己的故事,使之不至於因過於宏大而顯得裝腔做勢,強加於人。這種自覺性比陀斯妥耶夫斯基那種近於神經質的談論哲學和道德、不斷對情節橫加插手的方式,顯然更熨帖也更得人心一些。
在《嘉莉妹妹》的結局處,一個男的死去,一個女的活著。德萊塞進行了抒情式的陳述,讓人想起《歐也尼·葛朗台》結尾那著名的冷漠詠嘆。我能夠想像的德萊塞本人於是鮮活了起來。這個躲在芝加哥的某個屋子中,在燈下寫小說的人,每寫幾行便會停下來,謹小慎微的保持著對大師的追隨,而又別出機杼的,小心的點綴著自己的風格的寫作者。他應當已經開始萌動一些內在的意識,一些自己的靈魂,但是他依然平和的敘述著。作為他自己,也許所能使用的能力並不雄厚,但是他將自己的體系和往昔的巨擘們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同一,而且擁有了新鮮靈動的氣息。這是種成功,我得說,而且在美國,這是一個承前啟後,普澤大眾的成功。
以下是德萊塞的相關資料:
西奧多·德萊塞(MarkTwainl871~1945)美國小說家。1871年8月27日生於印第安納州的特雷霍特鎮。出生於破產小業主家庭。曾長期在社會底層勞動掙扎。父親原是德國的紡織工人,於1846年逃避兵役到了美國,開過紡織工場。德萊塞12歲起充當呢絨綢緞店的店員和報童;17歲時去芝加哥謀生,曾在一家小飯館里洗碟子,在鐵器店做伙計。18歲時。由小時候的一個女教師資助,進入印第安納大學肄業,有機會接觸到達爾文、赫胥黎和斯賓塞的著作。一年後又回到芝加哥,充當房地產公司的推銷員和洗衣店的送貨員。從23歲開始。先後在芝加哥和聖路易斯的報紙任記者,在紐約《每月》雜志任主編。開始寫作《嘉莉妹妹》,第二年完成並出版。《嘉莉妹妹》通過農村姑娘家莉到芝加哥謀生而成為名演員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繁榮的表面底下的失業、貧困和飢餓,對美國貧富對立的社會作了深刻的描寫。《嘉莉妹妹》用巴爾扎克式的現實主義寫成為美國文學開創了一個新的天地。它雖在美國被禁,後來卻在英因出版。1907年終於在美國再次出版。
《嘉莉妹妹》被禁後,德萊塞被迫停筆10年。這10年中他仍任編輯工作。1909年著手寫作長篇小說《珍妮姑娘》,1911年出版。以後寫了著名的《慾望三部曲》的第l部《金融家》(1912),第2部《巨人》(1914),第3部《斯多葛》(1947)。這個三部曲描寫壟斷資本家柯柏烏豺狼般的一生,從南北戰爭結束後的「鍍金時代」直至20世紀初柯柏烏之死,以他的死亡暗示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
1917年,德萊塞住在紐約的格林威治村,與以後成為美國共產黨領袖的威廉·海伍德和《震撼世界的十日》的作者約翰·里德相識。友人中還有其他社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這個時期,德萊塞發表了《自然和超自然戲劇集》(1916);短篇小說集《自由及其他》(1918),《十二個人》(1919);劇本《陶工之手》(1918);散文集《敲吧,鼓兒!》(1920)和《關於我自己的書》(1922)。
代表作《美國的悲劇》(1925)使德萊塞獲得了世界聲譽。小說描寫一個窮女工的不幸遭遇,深刻表明美國的社會制度是造成勞動人民悲劇的根源。1927年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鎖鏈》。同年11月應邀訪問蘇聯。1928年出版了《德萊塞訪蘇印象記》。1929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婦女群像》,塑造了女共產黨員艾尼達的形象。1931年出版政論集《悲劇的美國》,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冷靜而嚴肅的全面的解剖。這一年他又出版了帶有自傳性質的《黎明》。1941年發表政論集《美國是值得拯救的》。
1944年接受美國文學藝術學會的榮譽獎。同年與海倫·理查遜結婚。1945年7月卯日,德萊塞申請參加美國共產黨。1945年12月28日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逝世。死後出版的作品有《堡壘》(1946)和《斯多葛》(1947)。
德萊塞的作品在中國早有介紹。德萊塞一些著名的長篇小說,如《美國的悲劇》、《慾望三部曲》和《嘉莉妹妹》等,都已有中文譯本。
德萊賽的其他
《美國的悲劇》和《天才》與《嘉莉妹妹》有著類似的風度。並非嚴格的現實主義,努力保持的客觀視角,嚴正的道德立場。對於美國而言,這是菲茨傑拉德們登台之前的鋪墊,是麥爾維爾、霍桑和海明威之間的一座橋梁。德萊塞無法成為巴爾扎克式的巨匠,因為他開始寫作時,時代已過去五十年。而他又無法成為卡夫卡,因為他始終信奉過去的年代。

無論如何都不算是先鋒人物的德萊塞,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也許就只能顯得這么尷尬。20世紀的美國文學是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縣,是海明威的西班牙和古巴,是海勒、塞林格以及索爾·貝婁們的年代。在這些不斷引領著文體和敘述極限的大師們之後,德萊塞的光芒顯得極其尷尬。即使作為一個道德評判家,他的某些拘泥的習慣,都使他無法和索爾·貝婁一樣,達到一個思想者的高度。他和毛姆、辛格們一樣,保持著對舊時代的最大尊崇和最嚴格模仿——即使最嚴格遵守現實主義敘述方式的巴別爾,都不如他們這樣帶有清教徒式的,克己、嚴謹和純道德化取向——而在福樓拜、康拉德們漸次遠去之時,他們成為流星帶著光焰的修長尾部。他們構成了時代的脊樑,而並未浮上水面,為人所知。

⑥ 求畢業論文提綱:精神生態視角下 嘉莉妹妹的人物分析。(急)

【摘 要】德萊塞生活在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開始盛行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正處在上升的壟斷階段。資本主義工業生產飛速發展,一方面,商品經濟和人們的物質生活空前繁榮,另一方面,工業發展也破壞了人們自然的生存環境,尤其資本主義的價值觀腐蝕人們的心靈和美好的感情。社會上到處彌漫著拜金主義風尚,人們對物質和財富產生近乎病態的依賴,整個社會的精神圈都出現了危機和失衡。嘉莉妹妹也深陷慾望泥沼不能自拔,成為面臨精神生態危機的千千萬萬個美國人之一。

【關鍵詞】德萊塞;嘉莉妹妹;精神生態危機;物化

Abstract: Theodore Dreiser lived at the turn of 19th and 20th century when the doctrines of the consumptionism and hedonism were gaining momentum, when instrial booms on the one hand enabled people an enormous material enjoyment in life, on the other hand destroyed the natural living conditions and particularly the capitalist code of values undermined and eroded the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life of every indivial. The whole society was stifled with avid material acquisition and morbid worship of money and fortune. The personal spiritual ecosystem as well as the whole social spiritual ecosystem were disrupted and endangered. Sister Carrie was only of the victims. This essay tried to interpreted and deciphered Sister Carrie』s choice of lifesty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de of values and spirit ecosystem of the whole society at that time.

Key words: Dreiser; Sister Carrie; spirit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materialized

德萊塞是美國自然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著名文學批評家艾倫·泰特把他與海明威、福克納並列,稱他是美國現代最重要的三位小說家之一。他的主要成就在於真實而有力地揭示了當時美國社會中,殘酷的社會競爭和人與人之間更加冷酷的金錢關系。他的小說《嘉莉妹妹》描繪了一位農村姑娘嘉莉,移民到芝加哥城市,不名一文,卻深陷慾望泥沼,先後和兩個男人同居,以滿足自己對物質的需求和慾望。德萊塞生活的資本主義正處在上升的壟斷階段。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自然生態環境日益遭到破壞,資本主義價值觀念大行其道,人們對物質產生近乎病態的依賴,人的精神受到污染,處在精神危機的邊緣。弗羅姆說「過多的有用東西生產會生產出過多的無用人口。在精神健康意義上,20世紀比19世紀甚至病得更厲害。」(弗洛姆73)這個過程可以說是隨資本主義和都市商業的發展而發生的。嘉莉的美國夢,她成長和發跡的過程,最終的迷惑、空虛和精神危機,無數的美國人、美國女性曾經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德萊塞在作品中採用一種像科學家般只尊重事實的客觀態度,把人們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所暴露的醜陋和危機,赤裸裸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物質商品化·心靈拜物化

1860年至1865年的內戰之後,美國的工商業迅猛發展,為了維持這種發展定製的移民政策已經在改變舊式的美國,美國從一個田園式的農村農場國家變為一個工業化國家。從1860年到1900年,美國人口從三千一百萬猛增到七千六百萬,並開始從農村向城市集中,城鎮在一夜間興起,不到十年就擴建為大城市。芝加哥最引人注目:1833年還只是個僅有三百五十人的村落,到1870年,已增至三十萬人;1880年又增至五十萬;1890年竟超過百萬大關,發展速度之快驚人,似乎已無法以常規來衡量。龐大的工業才興起,就被更龐大的工業吞並,置於千頭萬緒的金融資本控制下;少數幾個豪富如:卡內基、弗里克、落克菲勒等顯然是靠別人養肥了自己,加劇了貧富之間的差距。大量的人口從鄉村或世界各地的無依無靠的貧民移民涌進紐約、匹茲堡、芝加哥等城市,在城市中形成貧民窟。

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廠,遠遠不能滿足像潮水般從各地涌進的移民人口的需要。無數工廠濃霧滾滾、垃圾堆積成山、工業廢水危及生命、噪音讓人無法入睡。如德萊塞在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新建築物上的鐵錘聲隨處都可聽見」「The sound of the hammer engaged upon established erection of new structures was heard everywhere heard.」(Dreiser11) 這種跨越式、掠奪式的發展必然導致的是環境的破壞、生態的失衡。「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受制於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文化的基礎。對於人的生活質量來說,環境質量是一個必要條件。」(羅爾斯頓4) 社會發展中的生態失衡、環境污染在不知不覺中向與環境成有機一體人類的心靈世界、精神世界蔓延,造成「精神污染」或曰「精神生態危機」。

如果在早期的資本主義那裡還有帶有濃重色彩的禁慾和節儉,那麼在壟斷資本主義那裡,「尋求上帝的天國的狂熱開始逐漸轉變為冷靜的經濟德性;宗教的根開始慢慢枯死,讓位與世俗的功利」,「物質產品對人類的生存開始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物質力量」,「變成一隻鐵的牢籠」。(韋伯138,142) 因而拜物化現象的出現也就不可避免。它被看作是資本主義文化的一個特徵,即人把自己生產的商品當作異己的對象盲目崇拜。在商品化的社會中,人被完全指代為「消費者」。消費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最大的快樂,甚至成了像抽煙、酗酒、吸食海洛因一樣頑固的癮嗜。中產階級的家庭購電冰箱、洗衣機和吸塵器,男人戴手錶、抽雪茄煙,女人買化妝品和時裝。在連鎖店或者超級市場里到處都可以購買到半成品食品。廣告商則從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們把自己看成是「美國經濟增長的經紀人,他們在為產品做廣告時賦予產品以魅力和影響力。」(Current 715) 商品和廣告影像「教會了人們根據商品市場來定義自己的需求和生活風格。」(Parenti 65) 在很大程度上,人們的想像力被廣告和媒體所左右。(Parenti 65) 。最能說明消費熱潮的是美國人以瘋狂的態度對待日漸普及的汽車,「汽車已不僅是運輸工具,而且成為第一個全國都著迷的消費品」。

嘉莉在前往芝加哥的火車上,腦子里充滿了對物的夢想,而不是做苦工。推銷員把芝加哥描繪成琳琅滿目的大商場。他自己的外表裝束就是一則很好的廣告:「扣著很大鍍金袖紐,上面鑲著叫做『貓兒眼』的黃瑪瑙。手指上戴著好幾個戒指…,背心的口袋外垂著精緻的表鏈…」(Dreiser 3)。這種用金銀和物質堆砌起來的時髦的外表,以及鼓鼓的錢包,使嘉莉朦朧感覺到他就是財富世界的中心。置身芝加哥這個富麗堂皇的繁華大都市後,嘉莉她完全迷失了,她認為「城市是為女人提供了一切使她生色的東西——財富、時髦、安逸」(Dreiser 18),她「對耀眼的陳列著的飾物、服裝、鞋子、文具、珠寶等商品非常羨慕」,(Dreiser 17)「每一件飾物,每一件值錢的東西對她都有切實的吸引力」,(Dreiser 17)「精緻的拖鞋和長統襪子、優美的縐邊襯衫和花裙子,花邊、緞帶、發梳、荷邊,一切都牽動她的個人慾望」。(Dreiser 17)當杜洛埃提出要與她同居時,她經受不住物質和金錢的的誘惑而投入他的懷抱:他邀請她到大飯店就餐,給她買新衣,帶她去劇院,並承諾他們將有新車。雖然「慾望」從內部解釋了嘉莉的動機,而崇尚金錢、物慾橫流的城市則是誘惑嘉莉並改變其命運的外在原因,為了真正地成為這個城市的一部分,為了不被湮沒於人群之中,她必須或者自食其力或者尋找能夠依附的男人。微薄的收入在強烈的物慾面前是那麼微不足道,而一旦自食其力的願望成為泡影時,她就只有出賣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過著不是妓女的妓女生活。

精神真空化·行動無能化

如上所述,這時的資本主義已經向壟斷階段過渡,在精神領域,「宗教信仰已經不能像支持老一代人那樣支撐年輕一代了。」與此同時,「人們把希望寄託於科學,認為科學會是宗教的強有力的替代物。」(Elliott 527) 並且深信:「先進的、卓越的工業技術一定會給他們帶來一個光輝燦爛的未來。」(Elliott 715)在社會文化思想領域,消費意識形態逐漸占上峰,「強調花費和位置佔有,它削弱了勤儉、節約、自控等傳統道德標准」,群眾性消費「導致了清教理論讓位於消費享樂主義。這種享樂主義崇尚生活中的享樂和滿足」。( Spindler 108) 如果說馬克·吐溫、豪威爾思、詹姆斯等三四十年出生的作家保持的是工業前達爾文時代的道德理想,主人公可以進行道德選擇,可以通過選擇定自己的命運但對70年代的作家德萊塞而言,中產階級道德已經無關緊要,個人無法把自己的命運個人的物質生存遠比精神完美更加重要。

哲學家海德格爾說:新時代的本質是由非神化、由上帝和神靈從世上消失所決定的,科學技術將人「從大地上連根拔起,」,「丟失了精神家園」(紹伊博爾德165) 。嘉莉就處在這樣一個精神的「真空狀態」。一方面,「上帝死了」,傳統的清教道德和信仰框架被打破,另一方面,又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尋找到新的可以依賴的,聊以慰藉心靈的精神力量。更為嚴重的是現代工業物慾文化和商品經濟又堵塞了人們的心靈渠道,腐蝕了人們美好、淳樸的感情,由此形成精神的荒漠。嘉莉是一位只顧享受,「強烈的慾望指向哪裡,她便走向那裡」(Dreiser 58)的姑娘。她關心的永遠是「與金錢、容貌、衣著和娛樂有關的事情」,「善於學習有錢人的派頭——有錢人的外表。看到一件東西,她立即就了想了解,倘使弄到手便能把自己打扮得怎樣漂亮」,(Dreiser 77)「華麗的衣服對她有巨大的誘惑力」。對於物質過分的執著和痴迷,僅僅從本能的慾望是無從解釋的,更多是社會熏陶以及對生活耳濡目染的結果。

這個時期,城市工業的發展把城鄉生活水平大幅度拉大,農村的落後與城市的先進形成鮮明的反差。反映在婦女身上,城市革命之後,城市裡產生了一批相當人數可觀的中產階級婦女。「20世紀來臨之際,美國男女一起在公共場所遊玩,如上戲院、看電影、跳舞和逛公園,慢慢成為都市生活的一大景觀和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標志。」(Evans322)而在農村,「除了少數大庄園的大家閨秀之外,絕大多數婦女仍然過著『日出勞作,日落息工』的生活。」 (王恩銘67) 這種對農村生活方式的不滿情緒,為後來大批農村姑娘告別鄉村、投奔城市埋下了種子。嘉莉妹妹是來自貧窮農村的成千上萬的姑娘之一。如小說中描述的有錢人過著歌舞昇平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對嘉莉有著強大的誘惑力,而「農村」和「勞動女性」雙重壓力使她在社會中處在無奈的劣勢地位。

城市中有閑有錢的中產階級婦女擔憂的是怎樣通過逛劇院、購物等娛樂來打發她們的「多餘」的空暇時間,那麼像嘉莉這樣的勞動婦女煩惱的是怎樣找到工作生存下來。當勞動婦女外出尋找工作時,她們最關注的是找到一份工作,工資待遇乃是其次。對嘉莉而言,「只要薪水,比如說開頭的時候五塊周薪,那麼干什麼都可以」。(Dreiser11 )她作為來自農村的勞動婦女更容易遭受資本家的剝削。即便是種報酬極低的工作,嘉莉也因為一場病,請了幾天假而最終被解僱了。經濟飛速增長的代價是人們尤其是像嘉莉這樣的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普遍感覺到「不能主宰自己的日常活動」個人身心承受著無形的控制和壓迫,個人是行為越來越無能為力,越來越依賴成性,引發內心的緊張和焦慮。初到芝家哥時,她感到自己「像是孤零零的一個人落入了狂濤翻滾的無情大海」。(Dreiser8 )找工作無門時,覺得「這個商業區從各個方面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嚴峻而冷酷無情。她似乎已經沒有門路可以投奔了,這場斗爭太激烈了……」(Dreiser20 )嘉莉面臨的選擇是:繼續把自己當作芝加哥無特殊技能勞力市場上的商品,以處女之身穿著雪水透入的廉價靴子在大風橫掃的街道上跋涉呢,還是滿足德魯埃的肉慾,成為身價稍高的商品呢?在這一過程中,她不是沒有做出努力,而是她的任何努力,最終都是無力和蒼白的。這種無能感和無助感將她推向了社會道德和精神的邊緣,推向了德魯埃和赫斯渥。

盡管那個時期婦女的生活的地平線開始從家庭延伸到社會,可以說「美國婦女身上已明顯地體現出現代婦女的獨立自主性,其最大的特大特徵是追求個性、嚮往自由、充滿信心、敢於創新。」( Rosenberg25-35) 但與當時的男性相比較,美國的婦女地位仍相距甚遠。著名的女權主義夏洛特·戈爾曼說,20世紀初,美國婦女的地位取決於,「與她們相關的男性的社會地位。」 (Gilman10) 20世紀初時,美國主流社會在評判男性社會時,主要是根據他所從事的工作,而評判女性社會時,則主要根據她的家庭背景和婚姻關系,由此可見,從整體上講,20世紀初的美國婦女仍處於從屬於男性的社會地位。女人需要依附男人,更要依附於有金錢和地位的男人,能依附怎樣的男人可以決定女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無衣食之憂的中產階級婦女尚且地位如此,更何況是她這樣一個孤立無助,身無分文,一無所長的年輕女孩。因而,嘉莉的選擇是自主的,說是她的選擇,毋寧說是社會的選擇,是環境的選擇。如果她有任何的罪惡,有任何的不道德,遭到任何的非議的話,更應該批判和詛咒的是這個日益物化和實利化的社會。

觀念實利化·生存疏離化

隨著城市化和商業化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趨向理性化和實利化,金錢和利益成為人際關系轉移的標准和准繩,鄉村式的親切的、單純的微笑的面龐,在城市開始變得模糊和遙遠。人們體味到的是城市文明的殘酷與薄情。人們僅僅滿足於物質生活享受而沒有精神追求,形成極端不健全的人格。以至於血溶於水的血肉親情在強大的金錢攻勢面前也化為了泡影。嘉莉的姐姐接受她來芝家哥僅僅是因為「她要自找工作,自付膳食費」,「她每周付房錢四塊錢房錢」,就可以為她省下不少錢。對他的姐夫而言,嘉莉「在不在和他是不相乾的。她的到來對他並不發生任何影響,他只關心家裡多一個人掙錢,而不關心別的。」而她失去工作時,她姐夫又急不可待要送走她,生怕給他自己增加任何的麻煩和負擔。商業化城市化、使現代人「從自然中被錯置出來,失去了與基本的自我感的聯系,越來越遠離自然的生活,金錢與官僚機構代替了自然產品和感情,人完全被金錢所控制。」(Lehan61) 在嘉莉妹妹中金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嘉莉這樣一個去芝加哥謀生,貧窮而又充滿慾望的農家女來說,錢是得到她渴求的生活中的一切東西的手段。

著名評論家克拉克·米切兒說:「德萊塞在慾望和都市之間劃上等號,他對都市描寫的細致,可謂前無古人,德萊塞成了美國城市生活最偉大的記錄者。」(67) 城市一開始發展,對它的贊揚和詛咒就同時存在著。城市代表著人與自足世界的分離,是把人的秩序強加到由神力創造的自然秩序中。城市人是現代文明的發祥和集散地,也是諸多「工業文明病」產生與傳播的源頭。城市的人文和道德環境促成了人與自然的疏離、人與人的疏離、人與自己內心世界的疏離,加劇了人的精神生態危機。當時的美國「經濟的增長更多的依賴工人,每天按時到工廠打卡上班生產,不再只依靠農民按照大自然緩慢的季節變更次序進行耕作,」 (Elliott717) 每個人不過是社會大機器中的一個零件,一個小釘子,自我和個性已經變得不再重要。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兒諾在《啟蒙辯證法》一書中指出:「經濟生產力的提高,一方面為世界變得更加公正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又讓機器和掌握機器的社會集團對其他人群享有絕對的支配權。在經濟權利部門面前,個人變得一錢不值……個體在他使用的機器面前消失不見了……」。(4)大資本家的工業生產流水線和上下班的打卡機等等很大程度是由機器控制人的行為,人成了機器的奴隸。人們遠離自然,只與自己的製造是商品,諸如尼龍、滌綸、塑料、塗料、鋼筋、水泥、汽車做著單一向度的獨白。而「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達爾問理論被用到社會生活領域,過度強調和濫用競爭,將人和人之間的關愛、同情、無私奉獻等情感擊得粉碎。嘉莉來到芝家哥之後面對是工業化、機械化、物質化、商品化,她失去了人賴以生存和獨立的土地和自然,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和方向。

在這樣的社會中,連最為復雜的兩性關系也被簡化了,生物性代替了精神性的愛欲,性的技術取代了愛的藝術。愛,幾乎全部被成功的清除去。如美國心理學家羅洛·梅所說:在現代工業社會中,「男女之間共同建築一種親密關系,共同分享趣味、夢想、憧憬,共同寄希望於未來和分擔過去的憂愁——所有這一切似乎比共同上床更令人害羞和尷尬。」 (38) 男人和女人之間,就是赤裸裸的金錢和物質的交易。女人也被視為男人的消費品之一,性也成了可以交換的商品。年輕、漂亮的小妞除了能滿足男人的性慾外,更能在深層次上滿足他們佔有和炫耀的慾望。在杜洛埃的眼中女人就像陳列在櫥窗中的商品一樣,「他在街上留心一些服裝時髦或容貌俏麗的女子,對她們品頭論足」。而當赫斯特伍德更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他衣著考究,生活奢侈,竭力滿足自己的物質和生理的需要。他撇開相伴多年已經徐娘半老的妻子,而鍾情於年輕貌美、聽從自己支配的嘉莉。男人富有時女人們投懷送抱,一旦千金散盡時,也就是遭遇遺棄時。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嘉莉為什麼「根據一般女性的眼光,用衣服來劃分界線,認為穿禮服的是有地位的,有道德,有聲望的人物,穿工裝褲和短外套的都是些醜陋的人,連看都不值得一看」(Dreiser31)。一旦遇到比「旅行推銷員」德魯埃更有錢,更有地位的豪華餐廳經理赫斯特伍德之後,她毫不猶豫得更換主人,而赫斯特伍德為了她背井離鄉,最終窮困潦倒,身無分文的時候,又被她無情拋棄。

在這個經濟轉軌,文化轉型,整個社會被「物化」,精神被日益「邊緣化」的背景下,嘉莉對物質的慾望,在商業高度發達的社會價值觀的熏陶下,極度膨脹,加上精神生活又極端空虛,一無所長的她,只有出賣自己的靈魂和肉體,換取實際的物質和奢侈的生活。如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兒諾在《啟蒙辯證法》中指出:「社會下層在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時候,付出的代價是社會地位的下降。這一點明顯表現為精神不斷媚俗化。精神的真正功勞在於對物化的否定。一旦精神變成了文化財富,被用於消費,精神必然會走向消亡。」(4)美國評論家法瑞爾也不加掩飾地說,嘉莉做出的選擇是因為美國社會邪惡熏陶的結果。他說:「嘉莉走得是一條典型的道路。那個時期,城市對農村正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在這樣的時期,她離開了農村,眼看著自己被拋進了芝加哥的混亂世界。她可以高升,可以得到豪華的服飾與奢侈的享受。但這些只能通過一條罪惡的道路才能到達。」( 龍文佩322)

【參考文獻】

[1] Elliott, Emory, ed.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1] Dreiser, Theodore. Sister Carrie. Beijing: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y Publishing House, 2002,12.

[2] 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楊通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3] Rolston, Holmes. Environmental Ethics. Yang Jintong. Beijing: Chinese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4.

[4] 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鎖鏈的彼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5]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三聯書店,1987年.

[6] Parenti, Michael. Inventing Reality: The politics of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1986.

⑦ 嘉莉妹妹 畢業論文 英語自考本科

德雷塞的名著,怎麼不算英美文學方面的?!
我的大學論文就是這個,巧了。
不過我和導師商量的是從一個新的角度去寫,從德雷塞本人經歷和家庭背景來寫他如何創作出嘉莉妹妹的角色,如何融合進入其小說情節。另外當年的美國社會和今天中國社會也頗多相似,年輕人特別是農村進入城市的付出道德代價來取得成功,而社會也見怪不怪,這種比較切入的角度也很不錯哦。

⑧ 推薦一些寫有關《嘉莉妹妹》論文的一些參考文獻吧,感激不盡

Sister Carrie, an Adherent of Desires
The Materialized LIfestyle under consumer culture reflected in Sister Carrie
Analysi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hip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context in Sister Carrie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