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摘要
⑴ 史記 叛變的父子 內容摘要
公元前179--前122),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文帝年(公元前172年),劉長被廢王位,在旅途中絕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
劉安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潛心治國安邦,著書立說。劉安愛賢若渴,禮賢下士,淮南國都壽春成了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劉安和眾門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淮南子》有《內篇》21篇、《外篇》33篇、《道訓》2篇,20餘萬字。又著詩歌《淮南王賦》82篇、《群臣賦》44篇、《淮南歌詩》4篇、《淮南雜星子》19卷、《淮南萬畢術》。內容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領域,包羅萬象。這些著作中集中體現了道家思想。在《淮南萬畢術》中就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的記載,據考證「曾青」是 指銅的化合物,有的科學工作者認為是銅綠,說法不一。
劉安好黃白之術,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術之士煉丹制葯,最著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被、左吳,號稱「八公」,在壽春北山築爐煉丹,偶成豆腐。劉安因之被尊為豆腐鼻祖,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
劉安的制國思想是「無為而制」,對道家思想加以改進,不循先法,不守舊章,遵循自然規律制定了一系列輕刑薄賦、鼓勵生產的政策,善用人才,體恤百姓,使淮南國出現了國泰民安的景象。
盡管劉安的治國政策得到百姓的擁護,可是在那獨尊儒術的時代,他所奉行的道家思想,屢遭讒言。漢武帝元狩年(公元前122年),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劉安被迫自殺。
⑵ 白話史記的內容提要
司馬遷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在漢武帝為鞏固封建統治而實行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政策的年代裡,戰國以來的百家爭鳴漸趨沉寂,許多作家或皓首窮經,或歌功頌德,其作品多顯得思想貧乏或流於一般。唯有司馬遷超世拔俗,格調獨標,以他的反抗精神和創造精神,寫成一部彪炳千古、輝耀百代的偉大的歷史著作和文學著作,這就是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從而開創了紀傳體史學和傳記體文學的光輝範例,也奠定了司馬遷在史學和文學領域中的獨一無二的地位。
司馬遷(前145—約前87年),龍門(今陝西韓城)人。他的一生基本上是與漢武帝相始終的。
司馬遷生在一個有治史傳統的家庭中,他的先世都是周代的史官。其父司馬談是漢武帝時的太史令,學識淵博,見聞頗廣,曾「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談寫過一篇《論六家要旨》,把春秋、戰國以來的百家之學概括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並逐一對這六家的思想進行評述。對於前五家,司馬談多取分析批判或排斥的態度,而對道家則多所褒揚,並作了更多的肯定,認為它兼有各家所長而無其所短。司馬談的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在《論六家要旨》中表現出的敢於與正統的儒家思想相抗衡的批判精神,對司馬遷的人格發展與思想成長,無疑會產生良好的影響。幼年時司馬遷跟父親住在家鄉,「耕牧河山之陽」,後隨父至長安,曾就師於經學大師董仲舒、孔安國,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 ,
司馬談作為朝廷史官,有接觸「天下遺文古事」的方便,曾立志要撰寫一部為「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作傳的史書,但一直未能如願。公元前110年,司馬談去逝。臨終前,他囑咐司馬遷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激動地表示:「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史記·太史公自序》)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承父職為太史令,便開始為《史記》的撰寫搜集材料,准備寫作條件。約在公元前104年,他正式開始了《史記》的寫作。
⑶ 司馬遷史記摘要怎麼寫拜託各位了 3Q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的史學巨著——《史記》,不但在中國史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開創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為我國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豐碑。兩漢時期,史傳文學發展到了高峰,其標志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不但在史傳文學發展史上,就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堪稱是「一部波瀾壯闊、包羅萬象、雄偉無比的史詩」 [1]。魯迅先生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是指《史記》無論從史學價值還是文學價值都達到了顛峰,其主要歷史成就有四點。 一.《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史書。 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是按年代記載黃帝至漢武帝的帝王事跡。表,就是概括重要的時事、人物,按年代、國別用簡明的表格排列表示。書,記述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及漢初諸侯王的事跡。列傳,記載各個時期上層官僚、士大夫、名人以及一般市民的活動。本紀、世家、列傳是全書的主體,這種以人物為中心撰寫史書的方法,成為後來許多史家效法的典範。《史記》各層次人物傳記的排列基本是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系,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司馬遷對人物傳記次序的巧妙安排,造成了《史記》一書婉轉多變的敘事脈絡。就單篇作品看,開頭一般是主人公姓字、籍貫,接著述其生平事跡,最後一直講到其人死亡及死後家庭的興衰。每篇作品還有一篇作者評論(一般置於篇末),均由「太史公」領起。班固的《漢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均採用了此種形式,甚至作為文學作品的《聊齋志異》《五柳先生傳》《種樹郭橐駝傳》魯迅的《阿Q正傳》等,這些都是純文學作品,與史無關,但卻是學習了史記的體例,也囿於其中。無怪乎有人說,《史記》的紀傳體形式,使得「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圍」 [3]。 二. 司馬遷具有非常先進的史學觀。他 不囿於聖人是非,十分尊重歷史事實,所以在評價人物、論斷史事方面比較高明,為其他封建史家所不及。《史記》首創了以「紀傳」為體例的史學體裁,其根本特點就是以人為研究對象的歷史方法。以人為中心來記載歷史。以人為中心的歷史意識。《史記》是在當時條件一部比較尊重歷史的史書。漢代史學家班固指責司馬遷的《史記》,「是非頗謬聖人」,也就是說《史記》中所反映出的史學觀點,常常與儒家的封建正統思想相違背。其實,正因為如此,他充分肯定了我國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把陳勝寫入世家,也流入出了對農民感情。又如項羽,雖然他最終兵敗身亡,並沒有建國稱帝,但是在秦、漢之際約有四五年的時間里,「政由羽出」,他的實際地位相當於皇帝。司馬遷摒棄了以成敗論英雄的史學觀,而是從歷史實際出發,專為他列了《項羽本紀》,特別是寫到霸王別姬的情節,依依離別之情躍然紙上。至於社會的其他階層中,那些在國家危險時挺身而出的人物,那些不畏強暴、為維護國家尊嚴而視死如歸的人物,如毛隧、侯贏、朱亥等,雖然他們社會地位很低,司馬遷照樣為他們立傳。司馬遷對一些統治者的昏庸暴虐,大膽揭露和鞭撻。司馬遷之所以有如此先進的歷史觀,是和他的樸素的唯物思想分不開的。首先,從秦始皇開始,君主個人權威的加強,使得史官的地位已經落為「主上所戲弄,倡優蓄之」的地步,但司馬遷有意識地繼承了古老的史官傳統,並不想把自己的筆變成君主唱贊歌的工具。另外,司馬遷對孔子有一種特殊的崇拜。但並不是完全信奉孔子的學說,而是欽佩孔子的人格,尤其是孔子以普通士人的身份為天下確立文化准則的宏大理想。換句話說,司馬遷把自己寫作《史記》的工作視為孔子修《春秋》事業的繼承,這就在精神上繼承了先秦散文家的理性態度和批判意識。時代賦予司馬遷的宏大眼光和全面總結歷史的任務,讓這位在一個特殊歷史階段,有特殊的個人遭遇的人,擁有了對人類歷史與社會獨特理解闡述的機會。所謂「成一家之言」,就是說想借寫《史記》而表達獨到的歷史見解,表達作者的某些社會、政治思想。不人雲亦雲。司馬遷寫《史記》,是想成為孔子第二,《史記》就是第二部《春秋》。當時一般看法,孔子是萬世之師,《春秋》則是孔子晚年寄託自己一生的理想之作,充滿微言大義,不是單純的歷史著作。司馬遷曾記載孔子語:「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4]意思是說,我與其憑空發議論,還不如通過歷史事實來表明我的見解和理想更為深切明白。司馬遷正是仿孔子,把自己的歷史見解、政治主張通過寫史的方式,用歷史事實體現出來。其次,司馬遷是客觀公正的分析問題,從不主觀臆斷。司馬遷的偉大之處就在,他既不是完全的否定主義者,也不是全部的照搬主義者,他繼承了他父親司馬談在《倫六家要指》中採取的對待古代文化的態度,博採眾家,去其之短,取其之長,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情感.他繼承和發揚了儒家高度肯定個體人格的獨立性,主動性的優良傳統,打破了儒家情感思想中"中庸之道"的消極因素,鮮明地主張愛憎分明,果敢勇猛,奮發有為,對無論出身貴賤卻敢做敢為的人物予以熱烈的贊頌.他又從道家那裡繼承了反抗性和批判性的精華,造就了自己憤世嫉俗,大膽不羈的性格。他「打破權威,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辨證思想。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記》卻並不體現最高統治者漢武帝的意志。據說漢武帝讀《史記》後,對其中有些部分感到憤怒而加以刪削,這也是有可能的。貫穿《史記》的「打破權威,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辨證思想是我們理解這部巨著的關鍵之一。最後,他的論斷充滿了理性分析。司馬遷不但承認歷史是發展變化的,而且還試圖從歷史生活現象中,實事求是的去尋求歷史變化的原因。如他寫《平準書》時曾說過:「作《平準書》,以觀事變」。這篇《平準書》先記漢初生產恢復和發展的情況,後述由於漢武帝擁有漢初積累的雄厚經濟實力,引起了他的內外政策的變化,尤其是連年用兵的問題,其結果使財政困難,經濟破壞,由此而引起了漢武帝時期政治上的變化等等。《史記》對社會現象的揭露與批判,並不帶有醜化的傾向,也不是單純的否定,而是具體可信的、體現人物的真實性格的史實記錄。《史記》所記述的人物,雖然仍以上層政治人物為主,但其范圍已擴大到整個社會,包括社會中下層人物和非政治人物。《史記》中,帝王、諸侯、農民領袖、卿相、將帥、後妃、宦官、文學家、思想家、刺客、游俠、商人、戲子、醫師、男寵、卜者,各各顯示出人類生活的不同側面,共同組成色彩斑斕而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司馬遷認識到社會是由各個階層的人物推動和發展的,尤其是對下層人物的態度,他意識到造就歷史的真正力量。這在當時卻是難能可貴的。 三. 與以儒家思想為指導, 態度是十分明朗的。 他立求合於正統,追求中正無疵的班固不同,司馬遷立意自成一家,能盡情抒寫自己的主張和見解,態度明朗。《史記》中,歌頌什麼,反對什麼,態度是十分明朗的。他痛恨封建專制的殘暴統治,歌頌人民的反抗斗爭,同情人民所受的痛苦。比如,對於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司馬遷是歌頌的,因此在《史記》中,「把陳勝、吳廣兩人的事跡列入《世家》,而且將陳勝比作湯、武,肯定他推翻暴秦的歷史功績。本身又是對他的歷史作用的肯定。」[5]又如,他也盡力描寫推翻暴秦的項羽的英雄氣概來和狡詐的劉邦作鮮明的對比,而且把項羽的事跡列入「本紀」,不因項羽失敗而抹煞他的歷史地位。除此,司馬遷還表彰了為國捐軀的刺客,敢於和暴力對抗的俠客。相反,對於漢武帝的封建專制統治,司馬遷則予以揭露。揭露漢武帝的殘暴虛偽,奢侈縱欲。《封禪書》所記漢武帝大搞「鬼神之事」,《酷吏列傳》所記酷吏,則絕大部分是漢武帝時的官吏。如司馬遷用諷刺的文辭,揭露了武帝的爪牙張湯等酷吏的兇殘和姦詐,活龍活現。 四.司馬遷《史記》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影響。 司馬遷不但是中國史學家之父,也是全世界古代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史記》和希臘史學名著相比較,它的特點在於全面性,尤其是對於生產活動、學術思想和普通人在歷史上的地位的重視。而與司馬遷同時代的希臘歷史學家的著作,往往只集中到戰爭上面,或重視政治軍事。即使最著名的希臘思想家科學家如亞里士多德,也沒有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經濟生活的問題。我國正史中多數有《食貨志》,政書中的《通典》、《通考》,都以食貨部分列為全書的首部,提供了大量的經濟史料,這也是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而這個傳統是司馬遷創立的。 《史記》既是一部紀傳史,又是一部傳記文學集,其影響所及,已經遠遠超出中國的范圍。《史記》的部分篇章已譯成俄文、法文、英文、德文、日文等文字。《史記》,成為古今中外一部不朽的傑作。 一般認為,「史家之絕唱」是指其歷史價值,「無韻之離騷」乃指史記的文學價值,《史記》的文學價值最主要的還是表現在寫人方面。在唐傳奇產生之前,沒有任一種寫人文學的成就能夠趕上《史記》。甚至有人認為只有《紅樓夢》的寫人藝術能與《史記》相比。與先秦歷史散文相比,《史記》的文學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史記》擴大了寫人的范圍。 史傳文學從記言記事,到注重於寫人,到以人為中心,從寫一群人,到寫單個「某人」,已逐漸走向成熟。《史記》的出現,標志著史傳文學的寫人藝術邁向新的高峰。先秦文獻側重記政治人物和軍事人物。《史記》中不同階層,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市井細民,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應有盡有,所涉人物4000多個,主要人物一百多名。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往往代表社會上的某一類人,某一種現象,有的則達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如杜周、張湯是酷吏的典型,郭解、朱家是游俠的典型,聶政、荊軻是刺客的典型,鄧通、李庭平是佞幸的典型……[6]塑造了一批典型人物形象,在取材上注意取捨,情節更加完整、更加故事化,細節描寫更加性格化。 二.人物個性突出,《史記》人物形象是各具姿態的,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徵。 司馬遷以人為中心來記載歷史,已不是簡單的羅列人在歷史運動過程中的事件和活動,而是通過人物的生平事跡,人物的歷史活動,反應人物的思想、道德,同時表現人物的習慣愛好、喜怒哀樂、心裡氣質,甚至眉目神態、一笑一顰,一句話,寫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從這點上說,可以說司馬遷幾經有意的自覺的在塑造人物形象了。不但不同類型的人物迥然有別,就是同一類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戰國四公子」,同以好士著稱,但信陵君養士為保國土,孟嘗君養士出於一己之私,平原君養士只為「豪舉」,春申君養士則為與平原君比富。人物或高尚,或自私,或平庸,自有不同。《史記》是有史以來最宏偉的歷史人物畫卷。在這眾多的人物形象之中,有四類人物司馬遷寫得最為出色:一是建功立業或是在歷史上起過重大作用的人物;二是扶義倜儻、特立獨行的「奇人」;三是中下層的社會人物;四是丑惡卑鄙、陰險暴戾的人物。由此可見,司馬遷已基本上做到以性格描繪為基調來塑造人物形象。 三.人物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徵.現實生活中的人是復雜的多面體形象,性格因素不會只是一種。 《史記》中的人物也是如此,所以往往血肉豐滿。如項羽的多重人格特徵。李斯的雙重人格。司馬遷在刻畫人物時,一方面能把握其基本特徵,同時對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給予充分的重視,多方面地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劉邦善於駕馭所用之人,善用人。司馬遷也寫出了劉邦狡黠多詐、貪財好色以及種種痞子流氓習氣,寫出了他的卑怯自私和羨慕尊榮,這些,更是剔去了所謂赤帝子的光環,還給了劉邦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史記》成為無韻之《離騷》說的就是其文字非常優美、文筆通暢,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韻律的滋味。但如果只是這樣理解無韻之離騷恐怕難以理解司馬遷的「深情厚意」。「無韻之《離騷》」,最根本的一個特點,就是指《史記》具有深厚的怨憤之情,具有濃郁的抒情性,司馬遷筆端常帶著感情。《史記》作為一部英雄的史詩,或叱吒風雲,或縱橫天下;或決戰千里之外,或運籌帷幄之內;或將相王侯之顯貴,或閭裡布衣之卑賤;或販夫走卒,或刺客游俠。然而,他們的結局卻多為悲劇。有悻悻而去,有悲憤而隱,或蒙冤被殺,或被夷滅族。所以人們常稱《史記》為悲劇性的史詩。的確,開卷展讀,悲憤之情充溢字里行間,冤屈之氣撲面而來。同時,司馬遷,才華非凡而坎坷一生,仗義執言而受奇恥大辱,忙牆悲憤郁於胸中。憤疾之情,沉鬱之氣流於筆端。對失路英雄,含恨志士,表現出極大的同情,或傾心贊嘆,或悲悼惋惜;而面對虛偽自私荒淫殘酷的卑劣之徒,則給與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從這點來講,和抒發屈原忠君懷王之心、英雄末路之悲的《離騷》是一脈相承的。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 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離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7]由於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傳。而史記又何嘗不是司馬遷自身遭遇的寫照呢?由於《史記》是在司馬遷忍辱發憤的境況中完成的,所以不少篇章都流露出他的隱痛,有抑鬱不平與怨憤之氣。可以說,正是司馬遷強烈的愛和激越的憎,使《史記》成為一首愛的頌歌,恨的詛曲,成為一首用整個生命譜寫成的包含著司馬遷全部血淚的悲憤史詩。(8)所以,理解「無韻之離騷」顯然不能忽視史記和離騷在情感上的憤疾之情,沉鬱之氣。屈原思想中有一個鮮明的缺點就是"怨而不怒",揭露有餘而反抗不足.正如魯迅所說的:《離騷》"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然中亦多芳菲凄惻之音,而反抗挑戰,則終其篇未能見."而司馬遷卻又突破了屈原"怨而不怒"的局限性,充分肯定了遭到各種打擊迫害的志士仁人們對不公正待遇和邪惡勢力所產生的強烈怨恨,不滿足完全是合理的,應該的,從而使自己的情感思想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可見,司馬遷的情感思想是獨具一格的美學觀,正是這種思想的作用,才產生了歌頌英雄主義,充滿反抗精神的具有典型崇高美的作品《史記》。《史記》是司馬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於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作者鮮明的個性光輝,這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
⑷ 《史記》摘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幅大家很喜歡的名聯,都以為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的原創,連篇累牘的引用都說成是蒲松齡的書齋聯、書案鎮紙勵志聯,令人深信不疑。
究竟誰是這幅著名的膾炙人口的對聯的作者呢?
《山西日報》(2004-08-23 05:41:59)「喻世明言」其中錄 「題書齋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作者〕胡寄垣,明代人,生平事跡不詳。〔解說〕此聯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大,傳說作者亦甚多,一說為金正希作,一說為蒲松齡題鎮紙銘聯。清人鄧文濱《醒睡錄》筆記,作者為明人胡寄垣,今從此說。此聯引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說明篤志的重要性。」這里雖存誰是作者疑問,但也明確作者為明代胡寄垣。
金正希,即金聲,崇幀初成進士。清兵南下,率眾拒險抗清,恢復了安徽的寧國等縣,不久清兵大至,戰敗被捉,於弘光元年(1645)被害。余曾讀吳恭亨《對聯話》,其中記載:「金又有題書室聯雲: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定吞吳。精氣四射,咄咄逼人。後日之起兵與清軍戰,此聯即其張本。」可見金正希是作者也不是空穴來風。
可是,遍查有關蒲松齡的資料史料,未見此聯是蒲松齡創作的記載。可見蒲松齡是作者是絕對可以排除的。
⑸ 史記裡面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來:記載了上至源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它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5)史記摘要擴展閱讀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榜樣,仿效這種體裁修史相繼而起。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⑹ 史記索隱的四庫提要記載
《史記索隱》·三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唐司馬貞撰。貞,河內人,開元中官朝散大夫、弘文館學士。貞初受《史記》於崇文館學士張嘉會,病褚少孫補司馬遷書多傷踳駁。又裴駰《集解》舊有《音義》,年遠散佚。諸家《音義》延篤音隱,鄒誕生、柳顧言等書亦失傳,而劉伯庄、許子儒等又多疏漏。乃因裴駰《集解》,撰為此書。首注《駰序》一篇,載其全文。其注司馬遷書,則如陸德明《經典釋文》之例,惟標所注之字,蓋經傳別行之古法。凡二十八卷。末二卷為述贊一百三十篇,及《補史記條例》。欲降《秦本紀》、《項羽本紀》為世家,而《呂後》、《孝惠》各為《本紀》。補《曹》、《許》、《邾》、《吳芮》、《吳濞》、《淮南》世家,而降《陳涉》於《列傳》。《蕭何》、《曹參》、《張良》、《周勃》、《五宗》、《三王》各為一傳,而附《國僑》、《羊舌肸》於《管晏》,附《尹喜》、《莊周》於《老子》,附《韓非》於《商鞅》,附《魯仲連》於《田單》,附《宋玉》於《屈原》,附《鄒陽》、《枚乘》於《賈生》。又謂《司馬相如》、《汲鄭》傳不宜在《西南夷》後,《大宛傳》不合在《游俠》、《酷吏》之間,欲更其次第。其言皆有條理。至謂司馬遷《述贊》不安,而別為之,則未喻言外之旨。終以《三皇本紀》,自為之注,亦未合闕疑傳信之意也。此書本於《史記》之外別行。及明代刊刻監本,合裴駰、張守節及此書散入句下,恣意刪削。如《高祖本紀》「母媼」、「母溫」之辨,有關考證者,乃以其有異舊說,除去不載。又如《燕世家》「啟攻益事」,貞注曰:「經傳無聞,未知其由。」雖失於考據《竹書》(案今本《竹書》不載此事,此據《晉書·束晳傳》所引),亦當存其原文。乃以為冗句,亦刪汰之。此類不一,漏略殊甚。然至今沿為定本,與成矩所刊朱子《周易本義》,人人明知其非,而積重不可復返。此單行之本,為北宋秘省刊板,毛晉得而重刻者。錄而存之,猶可以見司馬氏之舊,而正明人之疏舛焉。
⑺ 急需 史記英文摘要
"Historical Records" was not originally fixed the title, or "Tai Shi Gong book", or "Tai Shi Gong mind" also provincial known as "Tai Shi Gong." "History
Mind, "was originally known as the ancient histories, from the three countries," Historical Records "by becoming known as" Tai Shi Gong Shu "in proper names. By Sima
To move, word son long Zuoping Yi Hsia people. Born in the Han emperor Chung-yuan five years, about Emperor Wu of Han Zheng, and died about three years. Sima Qian's father Division
Horse in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to do about Taishi order, responsible for managing the Royal Library and the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study the astronomical calendar. Sima Tan intends to prepare a Link
A history of unfulfilled desire to die. Hou when dying, asked Sima Qian to complete his unfinished business. Sima Qian's very hard childhood,
He started learning classical at the time, later followed by Tung Chung-shu, Kong Anguo learned "ram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cient Book of History." Emperor Han Wu Yuan Shuo
Three years, Sima Qian's two-year-old, full of thirst for knowledge, roaming the country's great mountains and rivers, around inspection sites, collecting legends. By
Historic sites and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field survey, Sima Qian open the mind, an increase of knowledge, for the subsequent prepar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Was well prepared. Sima Tan's death, Sima Qian's father inherited the post of doing Taishi order, conditional to see a lot of books and documents and state files
Case, which is prepared by Sima Qian's "Shi Ji" is an indispensable condition. Emperor Wu was in the beginning the first year of Sima Qian started working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Tianhan two years, Li Ling Li Guangli shuaibing attack with the Huns, defeated and surrendered. Emperor Wu asked to Sima Qian's views on the Li Ling, so Sima
To move, said Li Ling surrendered because Zhonggua loss, and no Jiubing, the blame Li Ling's body. Sima Qian, Han Wudi that we intend to Lee
Ling back to protect excuse, diminish the love of Emperor Wu Ji Li Guangli Mrs. Lee's brother. As a result, the Sima Qian in jail and sentenced to Fu Xing. Three years later
He was pardoned from prison, more strenuously writing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Zheng and about two years, basically completed the compilation work. Sima Qian's death many years,
His grandson Yang Yun only then this more than 520,000 words of the immortal masterpieces made public.
"Historical Records" is a general history through past and present, from the legendary Yellow Emperor started until I was the first year of Emperor Wu Yuan Shou, describes our
About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ccording to Sima Qian said that the book has the discipline 12, Table 10, book 8, family 30, Biography 70,
A total of 130. Ban Gu in the "Biography of Sima Qian Han Shu" in reference to "Historical Records" missing 10. San Guowei Zhang Yan pointed out that this 10 is "King
Emperor of the Millennium, "" Emperor of the Millennium "," li book "," music book "," rule book "," Han-Xing since the chronology is about to make, "" Japanese who Tales ",
"Three King family," "Kamesaku Tales", "Fu Jin Biography." Future generations do not agree with the majority of Zhang Yan's statement, but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s indeed fragmentary
Chisel in doubt. Today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s also a 130, there are a few chapters of Sima Qian's handwriting is clearly not the Han Emperor, when Bo EMPEROR
Shi-Chu Shao-Sun supplement wrote, "Historical Records", today the "Historical Records", "Mr. Chu said they" was his added to.
"Historical Records" drawn quite extensive. At that time spread in our society, "the World", these "national language", "national policy", "Qin mind," "Chu-Han
Spring and Autumn ", philosophers such as books and 100 national archives, as well as field investigations to obtain the material, is Sima Qian's writing" Shi Ji "
Important sources of material. Especially valuable is that Sima Qian's right to collect the material to do a careful analysis and selection, eliminating a number of nonsense.
Some can not figure out the problem, or to use the attitude of the suspect Que, or documenting the diverse argument. As drawn a wide range of historical and state
Degree of seriousness, therefore, "Historical Records" notes informative and rich in content
⑻ 史記主要內容
《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專史記》也稱「太史公書」屬,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
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8)史記摘要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後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
於是,晉朝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⑼ 司馬遷史記摘要怎麼寫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的史學巨著——《史記》,不但在中國史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開創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為我國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豐碑。兩漢時期,史傳文學發展到了高峰,其標志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不但在史傳文學發展史上,就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堪稱是「一部波瀾壯闊、包羅萬象、雄偉無比的史詩」。魯迅先生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指《史記》無論從史學價值還是文學價值都達到了顛峰,其主要歷史成就有四點。 一.《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史書。 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是按年代記載黃帝至漢武帝的帝王事跡。表,就是概括重要的時事、人物,按年代、國別用簡明的表格排列表示。書,記述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及漢初諸侯王的事跡。列傳,記載各個時期上層官僚、士大夫、名人以及一般市民的活動。本紀、世家、列傳是全書的主體,這種以人物為中心撰寫史書的方法,成為後來許多史家效法的典範。《史記》各層次人物傳記的排列基本是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系,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司馬遷對人物傳記次序的巧妙安排,造成了《史記》一書婉轉多變的敘事脈絡。就單篇作品看,開頭一般是主人公姓字、籍貫,接著述其生平事跡,最後一直講到其人死亡及死後家庭的興衰。每篇作品還有一篇作者評論(一般置於篇末),均由「太史公」領起。
⑽ 史記正義的四庫提要
《史記正義》·一百三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唐張守節撰。守節始末未詳。據此書所題,則其官為諸王侍讀率府長史也。是書據《自序》三十卷,晁公武、陳振孫二家所錄則作二十卷。蓋其標字列注,亦必如《索隱》。後人散入句下,已非其舊。至明代監本,采附《集解》、《索隱》之後,更多所刪節,失其本旨。
如守節所長在於地理,故《自序》曰:「郡國城邑,委曲詳明。」而監本於《周本紀》「子帶立為王」句下,脫「《左傳》雲:周與鄭人蘇忿生十二邑,溫其一也」十七字。《秦本紀》「反秦於淮南」句下,脫「楚淮北之地盡入於秦」九字。《項羽本紀》「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句下,脫「孟康雲:舊名江陵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十九字。《呂後本紀》「呂平為扶柳侯」句下,脫「漢扶柳縣也有澤」七字。《孝景本紀》「遂西圍梁」句下,脫「梁孝王都睢陽,今宋州」九字。「立楚元王子平陸侯」句下,脫「應劭雲:平陸西河縣」八字。《孝武本紀》「見五畤」句下,脫「或曰在雍州雍縣南。孟康曰:畤者神靈上帝也」十八字。《晉世家》「是為晉侯」句下,脫「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為坊,城牆北半見在」十七字。《趙世家》「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句下,脫「案:安平縣屬定州也」八字。「餓死沙邱宮」句下,脫「《括地誌》雲:趙武靈王墓在蔚州靈邱縣東三十里,應說是也」二十三字。《韓世家》「得封於韓原」句下,脫「《古今地名》雲:韓武子食采於韓原故城也」十六字。《淮陰侯列傳》「家在伊盧」句下,脫「韋昭及《括地誌》皆說之也」十字。《貨殖列傳》「殷人都河西」句下,脫「盤庚都殷墟地屬河西也」十字。「周人都河南」句下,脫「周自平王以後都洛陽」九字。《自序》「戹困鄱」句下,脫「漢末陳蕃子逸為魯相,改音皮。田褒《魯記》曰:靈帝末,汝南陳子游為魯相,陳蕃子也,國人為諱而改焉」三十九字。又如《秦本紀》「樗里疾相韓」句下,此本作「福昌縣東十四里」。監本脫「十四里」三字。《貨殖傳》「夫燕亦勃碣之間」句下,此本作「碣石渤海在西北」。監本脫「北」字。又守節徵引故實,頗為賅博。故《自序》曰:「古典幽微,竊探其美。」而監本《夏本紀》「皋陶作士」句下,脫「士若大理卿也」六字。「於是夔行樂」句下,脫「若今太常卿也」六字。《周本紀》「作命」句下,脫「應劭雲:太僕,周穆王所置,蓋大御眾仆之長中大夫也」二十一字。「以應為太後養地」句下,脫「太後秦昭之母宣太後芊氏」十一字。《秦始皇本紀》「為我遺鎬池君」句下,脫「張晏雲:武王居鎬,鎬池君則武王也,伐商,故神雲始皇荒淫若紂矣,今武王可伐矣」三十二字。《敘論》「孝明皇帝」句下,脫「班固《典引》雲:後漢明帝永平十七年,詔問班固:太史遷贊語中寧有非耶?班固上表陳秦過失,及賈誼言奏之」四十二字。《項羽本紀》「會稽守」句下,脫「守音狩,景帝中二年七月更郡守為太守」十六字。《孝景本紀》「伐馳道樹殖蘭池」句下,脫「案:馳道,天子道,秦始皇作之,丈而樹」十四字。《孝武本紀》「是時上求神君」句下,脫《漢武帝故事》雲:起柏梁台以處神君,長陵女子也。先是,嫁為人妻,生一男,數歲死,女子悼痛之,歲中亦死。而靈宛若祠之,遂聞言宛若為主,民人多往請福,說家人小事有驗。平原君亦祠之,至後子孫尊貴。及上即位,太後延於宮中祭之,聞其言不見其人。至是神君求出,為營柏梁台舍之。初,霍去病微時,自禱神君,及見其形自修飾,欲與去病交接,去病不肯,謂神君曰:『吾以神君精潔,故齋戒祈福,今欲淫,此非也。』自絕不復往,神君慚之,乃去也」一百七十字。「見安期生」句下,脫「《列仙傳》雲:安期生,琅琊阜鄉亭人也。賣葯海邊,秦始皇請語三夜,賜金數千萬,出於阜鄉亭,皆置去,留書,以赤玉舄一量為報,曰:『後千歲求我於蓬萊山下』」五十九字。「李少君病死」句下,脫「《漢書起居注》雲:『李少君將去,武帝夢與共登嵩高山,半道,有使乘龍時從雲中雲「太一請少君」,帝謂左右「將舍我去矣」。數月而少君病死。又發棺看,惟衣冠在也』」六十一字。「史寬舒受其方」句下,脫「姓史名寬舒」五字。《禮書》「疏房床笫」句下,脫「疏謂窗也」四字。《律書》「其於十二支為丑」句下,脫「徐廣曰:『此中闕不說大呂及丑也。』案:此下闕文。或一本雲『丑者紐也。言陽氣在上未降,萬物厄紐未敢出也』」四十一字。《天官書》「氐為天根」句下,脫「《星經》雲:氐四星為露寢聽朝所居,其占明大則臣下奉度。《合誠圖》雲:氐為宿宮也。」三十一字。「其內五星五帝坐」句下,脫「群下從謀也」五字。《楚世家》「伐申過鄧」句下,脫「服虔雲:鄧,曼姓也」七字。《趙世家》「事有所止」句下,脫「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三十一字。「封廉頗為信平君」句下,脫「言篤信而平和也」七字。《韓世家》「公何不為韓求質於楚」句下,脫「質子蟣虱」四字。又脫「公叔嬰知秦楚不以蟣虱為事,必以韓合於秦,楚王聽,入質子於韓」二十六字。又脫「次下雲,知秦楚不以蟣虱為事重明脫不字」十七字。《田叔列傳》「相常從入苑中」句下,脫「堵牆也」三字。《田蚡列傳》「其春,武安侯病」句下,脫「然夫子作《春秋》依夏正」九字。《衛將軍列傳》「平陽人也」句下,脫「《漢書》雲:其父鄭季,河東平陽人,以縣吏給事平陽侯之家也」二十三字。至守節於六書五音,至為詳審。故書首有《論字例》、《論音例》二條。而監本於《周本紀》「懼太子釗之不任」句下,脫「釗音招,又吉堯反。任,而針反」十一字。《秦始皇本紀》「彗星復見」句下,脫「復,扶富反。見,行見反」八字。「以發縣卒」句下,脫「子忽反,下同」五字。「佐弋竭」句下,脫「弋音翊」三字。「二十人皆梟首」句下,脫「梟,古堯反。懸首於木上曰梟」十一字。「體解軻以徇」句下,脫「紅賣反」三字。「東收遼東而王之」句下,脫「王,於放反」四字。「故歸其質子」句下,脫「質音致」三字。「衣服旌旄節旗」句下,脫「旌音精,旄音毛,旗音其」九字。「祗誦功德」句下,脫「祗音脂」三字。「赭其山」句下,脫「赭音者」三字。「僕射周青臣」句下,脫「音夜」二字。「上樂以刑殺為威」句下,脫「五孝反」三字。「二世紀以安邊竟」句下,脫「音境」二字。《敘論》「為君討賊」句下,脫「於偽反」三字。《項羽本紀》「將秦軍為前行」句下,脫「胡郎反」三字。《高祖本紀》「時時冠之正義音館」句下,脫「下同」二字。《孝景紀》「天下乂安」句下,脫「乂音魚廢反」五字。「龍須拔墮」句下,脫「徒果反」三字。「攀龍鬍髯號」句下,脫「戶高反,下同」五字。「為且用事泰山」句下,脫「為,於偽反,將為封禪也」九字。《鄭世家》「段出奔鄢」句下,脫「音偃」二字。《田叔列傳》「喜游諸公」句下,脫「喜,許記反,諸公謂丈人行也」十一字。其他一兩字之出入,殆千有餘條,尤不可毛舉。
苟非震澤王氏刊本具存,無由知監本之妄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