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出版出路
『壹』 聽人家說做編輯去民營的出版公司比去出版社好,對不對兩個前景如何工資多麼
民營好,出版社大部分是國企。也有一些私企號稱出版社的,請一定認清。福利待遇整體偏低,低於其他國企。另外,奉勸你你要當編輯,當上視力會突飛猛降,整天看稿子也很煩人。
『貳』 現在出版社是官營多還是民營多官營出版社是自負盈虧還是靠撥款養活所謂的「圖書策劃」到底是干什麼的
嚴格的說是這樣的只有公家的,沒有民營,民營叫出版公司沒有書號的,公家的以前都是事業單位,現在改革了,大多數都成了企業,有全名所有制也是國有制的,基本上都是自負盈虧,也有少量吃撥款。
圖書策劃你問的是職位還是工作還是他的過程?
出版社以前是事業單位,現在改制了,基本上都是企業了,不過大多是集體所有制,聽國家的。出版公司是私人公司,聽老闆的。還有一個最大的區別是,出版社有新聞出版總署提供的書號(免費的);出版公司不可能有書號,他的書號都是從出版社買的(他相當於中介),舉個例子人民出版社出了本書,用的他們自己的號(書號是可以顯示出版社的),書上會寫人民出版社;A出版公司用人民社的號出了本書(書號顯示是人民社),書上也寫人民出版社,而不寫A出版公司。
其實你要出書不用研究圖書策劃(那是編輯想的事)作者只用搞明白公費出版和自費出版就行了。公費出版就是投稿,通常成功率不高(即要作品好,更重要的是有市場,出版社需要)所以現在大多採用自費出版,給出版社書號管理費,和審讀費,然後出版社讓你的稿件變成合法出版物——圖書。要是有錢可以考慮出版公司,由中介給你負責,你很省事;要是想省錢就跳過中介直接找出版社。還有就是目前書號都是1萬以上的價,太低的不要考慮(100塊的手機你敢買嗎),還有就是現在實行書號實名制,一號多書這種違法現象很容易監察的,不要抱有僥幸心理
『叄』 出版行業現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的出版行業也逐漸由單一性、封閉性走向多元化、開放化。但是,由於我國圖書出版業體制上的弊端阻礙了出版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新興的電子出版物以其明顯的優勢沖擊著圖書出版業的地位,再加上圖書市場的開放將直接威脅著國內出版業的生存,使得我國圖書出版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在巨大的挑戰面前,圖書出版業要認真分析現狀,提高競爭力,這是圖書出版行業求得發展的惟一出路。
『肆』 中國民營企業的出路在何方
這個問題太大了,一般經濟學者會給出最佳的答案。但小小的我也想說一下自己的想法,請參考。
我認為民營企業的出路在:
1)大擔投入產品的創新,民營企業在產品的創新上,投入不足,捨不得投錢是民營企業一個很大的通病。
2)不遺餘力的引進技術人才、管理人才,民營企業在人才引進上,一是捨不得投錢,二是不能提供足夠的信任。
3)擯棄家族人員參與企業的方方面面,家族人員在企業中各個層面均存在,且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最大拌腳石,幾乎是每個民營企業的最頑疾。
『伍』 圖書編輯出版行業的從業人數究竟有多少萬
【前記】大概是我寫了一些編輯案例的緣故,有不少同學向我咨詢編輯出版專業就業的問題,搞得我很惶恐。其實豆瓣上比我做得好的編輯有很多,他們忙得沒時間寫而已,不然肯定比我的案例精彩。我只是愛分享、喜歡寫罷了。
不過,既然大家這么信任我,那我還是把我知道的部分說一說吧。以後想問問題的同學,請把問題寫在這篇文章下面,其他編輯友領也好提供更好的建議。本文是針對想做圖書編輯的同學講的,有所局限,敬請諒解。
1、想做編輯,大學期間應該准備些什麼?
編輯是一個雜家,該准備什麼我先不說,你先審視一下你自己是不是一個好奇心強的人,是不是一個愛分享的人——在我看來,好奇心和愛分享是一個編輯必備的「天賦」,然後才是那些技術層面的准備:信息整理能力,呈現能力,文案力,營銷力,等等。
該准備些什麼呢?我告訴你我的大學生活吧:我大一進報社,做記者;大二換報社做編輯;大三做主編;大四自己創辦了一份雜志。後來找編輯工作,就是那份雜志成了敲門磚,主編並沒有在意我的本科學歷,直接錄用。詳細一點說,①多讀好書,我心中的好書是經典,《聖經》《論語》之類的自不必說,各種小說經典、學術經典都值得多讀,一讀再讀。②多寫東西,不管寫什麼,不管寫得好不好,要經常寫;我上大學寫過新聞,後來寫圖書新聞很順手。如果你自己寫作能力都不好,怎麼給作者好的潤稿建議呢?③多做編輯練習。看新聞可以想一想:標題可不可以改得更好?看雜志可以想一想:這個目錄的編輯意圖是什麼?看書可以想一想:這個編輯方案好嗎?可以優化嗎?等等等等,天下沒有不可改的標題,也沒有不可編輯的文章。多練習吧。
2、我學的是編輯專業,但學校不是211、985,也不是一本重點,也不在一線城市。如果我不考研的話,我的學校背景,會對我的就業有很大影響么?
這個不要緊,我也不是211、985,也不是一本重點,但還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與興趣做了一個圖書編輯。民國的大編輯王雲五,小學都沒畢業,全靠自學,他策劃的「萬有文庫」到現在還是叢書的典範。當代的鍾叔河先生,也沒上過大學,但他編輯的「走向世界叢書」影響了一個時代,到現在還在賣。這幾年活躍於出版界的閆超,也沒讀什麼研究生,還是策劃了很多暢銷書。所以,學校不是問題。好的主編是不會看你的學校,他會看你的商業頭腦,看你的選題策劃能力。他也會看你做了什麼,比如有沒有策劃過一本書,比如寫過一些什麼東西,比如社交能力如何……等等,總之學校並不是重要的因素。
總之,有見識的主編都不會在意你的學歷。所以,要緊的是你從現在開始就要把自己當一個編輯來要求,感受社會脈動,思考選題,看自己能為這個社會貢獻什麼樣的圖書產品。如果能按照正規圖書的樣子,做出一些像樣的產品,是最好不過的編輯求職簡歷了。
3、想做編輯,有沒有必要讀研究生?
如果你是想做些好書的話,建議你早點入行比較好。我認為進一個好的出版公司(比如新經典、博集天卷、磨鐵等等公司)、跟一個好老師,踏踏實實做幾年書比讀編輯學研究生有用多了。還有一點,就算你想要自己學歷高一些也不必讀編輯出版專業,而應該讀一個專門的學科,為什麼呢?比如我們公司要做一套歷史類的書,肯定會先考慮找一個歷史學專業的學生來做編輯,其次才會考慮編輯出版專業的學生。
如果你是想在編輯出版學術領域做點成績的話,當然是去國外讀書比較好。但去國外的話,墨爾本、悉尼之類的地方肯定不是好的選擇,因為據我逛國際書展的經驗,澳大利亞的圖書業並不是最好的。我認為,西方可以考慮去美國或英國的大學,咱們這邊自然是去日本最好。(個人認為日本的出版業全世界最棒。)
4、做編輯就得讀「編輯出版學」專業嗎?就得讀編輯出版研究生嗎?
答案是否定的。不一定要讀編輯出版專業,我接觸的厲害的暢銷書策劃編輯也沒有一個是研究生,並不是說他們學識不夠,而是去讀研究生對你做暢銷書沒有太大幫助。一般來說,編輯出版專業能教實務的老師不多,所以進出版公司找個好師傅才最重要。
想做編輯的話,無論你去哪裡讀書,都要做一個雜家,就是好奇心要強,對什麼都要抱有興趣,去讀去看去和別人分享。沒事就去書店看看。分析別人的書編輯方案好不好、設計方案符不符合圖書定位、文案好不好,等等等,我認為,這些東西才是貨真價實的「編輯出版學」。教科書上的編輯出版學知識只是讓你「知道」,但是「如何操作」是另外一回事,只有練習了才會操作。說白了,學術和實務是兩碼事,編輯出版學學問做得好的人我沒見過那一位做過什麼暢銷書。所以,你要問問自己到底是做學問,還是做出版實務?想清楚了再去選擇。
5、進出版社還是進出版公司好?
嗯,好多出版社要求要研究生,但是如果是為了做出好書的話,恰恰不要進出版社工作,而要進好的民營出版公司。要知道,你看到的幾乎所有的超級暢銷書都是民營出版公司做出來的,進民營出版公司才能學到做暢銷書的全部秘密。另外,民營出版公司用人機制靈活,學歷門檻低一些(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要求低)。
話說,我也有不少出版社的朋友,在裡面生活當然是很安逸的,但是做書氛圍不好,賣書號過日子,學不了真功夫。
6、編輯級別有哪些?有沒有校對職位?
現在出版公司工作強度很大,不會專門設立校對的職位。一般進去就會讓你帶圖書項目,我曾經所在的公司編輯級別是:助理編輯、編輯、策劃編輯、編輯部負責人,然後就是主編了,當然不是每一個公司都是如此,級別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要明白你自己能幹哪個層次的活兒:你是只能處理稿子,還是可以獨立策劃一個產品?還是可以策劃一個叢書?還是可以統籌編輯部的出版規劃?對了,忘了說還有專門負責營銷的營銷編輯。如果你上手快,一上來就開始自己策劃書了,那你就是策劃編輯。所以,你要現在就多想想選題,沒准兒一進出版公司就有機會把你現在想做的選題做出來呢。
7、編輯這個行業前景如何?
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任何行業,做得好都會有前途。不過,編輯這個行業門檻低,起步工資自然也不高,北京起步一般也就3、4千的樣子,有的還不到。二線城市就更少了,所以你要做好接受這個現實的准備,你要為編輯理想付出代價!
編輯未來的前景呢,我認為還是不錯的。因為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越需要編輯處理。雖說紙媒受網路沖擊很大,編輯這個工作畢竟是一個工作,而不是一個行業。做電子書也需要編輯,做網站也需要編輯,做別的新媒體同樣需要編輯。所以,問題的根本不是行業變動有多快,不是世界發展有迅速,而是看你的核心技術積累了多少。
我認為編輯的核心技術是:產品策劃力。詳細說就是:煽動作者寫稿的能力,發現有產品價值的信息的能力,編輯信息的能力,呈現信息的能力,營銷推廣的能力,寫作與交際能力——有了這些核心能力,你走哪裡都會有碗飯吃,編輯畢竟是個技術活。
8、想做圖書編輯,但是很在乎薪水,該怎麼辦?
如果你很在乎薪水的話,我有兩個建議:一個是乾脆別做圖書編輯,向別的領域發展,比如廣告、互聯網等,這樣可能會賺得多一些;一個是現在就開始練習編輯力,策劃選題,去工作的時候爭取超過正式編輯,把自己練成出版行業里無法被淘汰的那20%。
9、是不是做一個編輯,與文字打交道,就會很安心舒適?
我想告訴你,做編輯並不會讓你安心,因為現在編輯就是產品經理,也需要操心市場、操心銷售,以及操心圖書本身的質量,等等等,編輯可不是一個省心安靜的活兒呀。反而是做別的職業有可能忙裡偷閑,得個清凈。
10、編輯應該是一個很清閑美好的職業吧?
恩,其實編輯工作很繁瑣,但是只要你喜歡那麼一切都是享受。詳見《一個編輯的生活與生意
》http://www.douban.com/note/134178467/
11、關於編輯出版,有什麼好的圖書推薦?
我推薦四本書:《老貓學出版》講得全面;《編輯力》注重業務;《暢銷書經驗法則100招》教你細節;《編輯這種病》直抵靈魂。詳細介紹如下:
《老貓學出版》是第一本,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編輯行業的殘酷:要求極高,卻不一定會有很高的報酬;競爭激烈,卻表面顯得很安閑;看似熱鬧風光,卻也必須要面對一些枯燥、繁瑣的事情。
《編輯力》是第二本,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日本老一輩編輯人的熱忱和激情,看完這本書,我也同他一起經歷了那個充滿活力、感動、激情、夢想、鋒芒畢露的奮斗年代。在大學時,我們傳播學院院長就和我們推薦過這本書,但那時竟然沒有讀進去,現在想來,還是因為那時我沒有接觸真實的圖書業務,讀起這樣一本將編輯業務的書自然沒感覺。和很多講述作家往事的「明星編輯回憶錄」不同,這本書是真正傳授編輯力的書,既講編輯的精神世界,也講解編輯選題的搜集、策劃、細節編輯、印刷等實踐環節,對於一個新手編輯而言,這或許是最好的入門書。
《暢銷書經驗法則100招》:這本書在我進公司以後就發現了,可以因為它花里胡哨的封面設計,讓我以為是一本招搖撞騙的書,結果只是翻了一下,硬是沒看進去。後來,一個朋友再次向我推薦,大呼這是一本好書,我才認真面對這本書,細細讀來,才發現真是貨真價實的一本編輯實用教科書。和前面的書相比,這本書主體更加集中,只講編輯流程中各種要面對的實際問題和解決辦法,絲毫沒有誇誇其談,對於一個新老編輯而言,都是常讀常新的實用參考書。
《編輯這種病》:這本書我以為是一本深入編輯靈魂的書,作者把一個編輯的靈魂解剖開來,直面自我、直面人生、直面世界,確實不容易。編輯其實是一個矛盾體:極度自信又極度自卑,非常想表達卻又沒有寫成一本書的願力,非常想把自己的書分享給所有人又非常低調,各種矛盾集合在一起,就是一個編輯內心的真實寫照。這本書真正做到了無所畏忌的真誠,這種品質是最為難得、也是真正讓我感動的東西。
『陸』 全國民營出版行業排名
首先要說,沒有一個確切的排名,因為民營出版沒有可供統計的數據,只能根據自己多年在行業里的了解,有個基本靠譜的判斷。
大體來說,民營出版大體可分為兩大部分,教育出版與大多出版。
教育出版排名靠前的金星、志鴻、世紀金榜、星火、金榜苑、金太陽、曲一線等。這些多是約8到10多億。
大眾出版排名靠前的有磨鐵、共和聯動、新經典、博集天卷、新華先鋒、華文天下、唐碼、日知、海豚、同源等。這些多是3到5個億。
『柒』 民營圖書發行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面對新興媒體的步步逼近,圖書出版和發行作為圖書業的兩只臂膀,它們之間的合作順利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圖書業的未來
每年年初,全國各地的出版社、發行商都要雲集北京,而北京書市也要照例拉開一年一度全國圖書總銷售的大幕。2007年的北京書市近在眼前,各地書商或許正在為新品的製作做最後的沖刺,但他們心中大概都在暗中盤算:吃完了今年的大餐,明年、後年怎麼辦?
隨著新興媒體的不斷涌現,圖書這一往日的紙媒「名角」漸漸被冷落,當互聯網日益滲透進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們發現一頁一頁地閱讀漸漸成為往事,而瀏覽網頁卻成了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除了教科書和教輔材料還是學生書包中必不可少的「寵兒」,讀書已經成為一種近乎「奢侈」的生活方式。
圖書業外臨嚴酷的市場環境,而內部的體制改革也已是離弦之箭。早在2003年6月,全國新聞出版改革試點就正式啟動,35個宣傳文化單位被作為試點地區和單位,其中出版系統有21家,其中出版集團7家,發行集團6家。2006年3月底,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召開,意味著出版體制的改革大幕徐徐拉開。
出版的窘境
「今天的圖書出版業就是16世紀的手抄業。」業內人士吳先生深深地道出了對圖書出版前景的憂慮,「當印刷機被發明後,手抄品就必然面臨衰退的命運。」在新媒體左突右進的時代,圖書出版越發感到目前所處的窘境。
如今中國圖書出版業不僅面臨著行業的景氣度下降,更需要解決當前的問題——體制性改革。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下達的「改革精神」,除人民出版社以外的所有出版社都將轉型為經營型企業單位,這就是業內流行的「事轉企」。
在文化產業領域,圖書出版發行市場一向是最大的市場,其收入規模遠遠超過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行業的總收入。隨著一些重大改革舉措的推進,改革已觸及到出版業深層次的矛盾,這使得出版業改革進程一波三折。分析人士認為,出版業的改革遠比預想困難。
根據《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出版體制改革的試點時間為2003年6月到2004年6月,並將於2005年全面推行。但從實際進程看,改革並沒能按照這一時間表進行,到2005年10月,試點單位改革尚還沒有全面完成。
自改革試點以來,一些大型的出版集團紛紛建立,並試圖以企業的身份面對市場,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多數只具有企業的「外殼」,少有企業的真正品性。它們並沒有完整的公司制架構,與下屬出版社之間的產權關系也不明晰,有的甚至出現了沒有董事會,卻有董事長的奇特現象。而眾多出版社的改革就更加紛繁復雜,似乎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當改革風暴來臨之際,最有信心從容面對的是那些市場化較早,已經具備了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並積累了豐富的暢銷書製作經驗的出版社,例如中信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等,它們已經能夠從容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是出版社中能夠依靠自身力量維持生存的一股重要力量。
那些與政府部門具有某種天然聯系,擁有壟斷資源的出版社在短期內也不會受到生存的威脅,比如各省的教育出版社,多年來的教材教輔發行為它們積累了大量的資金,即使面對教材的市場化改革,它們也有足夠的資金和人力去攻取陣地,佔得先機。再如,只要每年的國家司法考試繼續進行,法律出版社就能從司法考試教材的發行中淘到一大桶金,並過上安穩舒適的日子。
因此,只有那些習慣了原有體制,又不掌握關鍵性資源的出版社走向了被淘汰的前線。當同行轟轟烈烈地搶占市場時,它們仍在探索下一步的方向;當它們試圖探尋一條路徑時,卻發現自身的財力、人力根本無法適應新的競爭環境。由於先天就沒有多少資源優勢,一旦起步慢了半拍,其命運就很難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體制改革過程中,管理部門也發現實際情況並非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有些公益性的出版社並不能一刀切地推向市場,比如民族出版、盲文出版、古籍出版等也需要保留公益性的事業性質,否則這幾類出版必定會因為市場規模有限而退出,從而導致上述出版物的稀缺。
其實出版體制的改革並非建立出版集團以及出版社「事轉企」那麼簡單,更是整個出版環境的轉型,其中之一便是目前實行的書號管理制度。我國的書號管理制度與其他各國相比是非常「另類」的,即新聞出版局對出版社實行書號「配給制」,以此維護圖書出版的正常秩序。書號原本不是稀缺性的資源,國外對於書號採取的是登記制,即每本書的書號記錄在案,目的是便於查詢,到了中國書號卻搖身一變成為交易的籌碼。為了杜絕少數幾家出版社通過買賣書號賺取非法利潤,管理部門採取了書號「配給制」的管理辦法,而不是嚴懲違規出版社,結果就是少數人犯規大家一起埋單。然而這一做法卻引起了更大規模的買賣書號,本可以正常出版的圖書因書號的短缺而遭到拒絕或延遲出版,因為書號的普遍有限供應使得出書更具尋租的空間。
此外,中國出版系統的相對封閉也是改革的障礙之一,缺乏靈活的資本和人才流動機制,使出版系統的改革步伐始終不能與社會同步。雖然民營資本和民間出版人在出版市場中的份額不斷提高,但始終頂著一層面紗,顯得遮遮掩掩,而出版體系內的人才多數都是在一家出版社一呆「三十年」,缺少合理流動的機會,即使懷有一些新理念、新設想,也因此成為「放錯地方的垃圾」。
與此同時,新媒體發展勢頭一浪高過一浪,傳統出版產業的技術進步、資金流動都大大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巨額的社會資本也在積極地向新興媒體集中,並向其置入了靈活的體制,從而加速了新興媒體的發展和壯大。與之相比,傳統的紙媒出版業就顯得反應滯後,一方面是資源的閑置,另一方面卻是流量資本的缺乏。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改變,從長期看,出版領域流失的不僅是市場,還有資本、人才和未來的希望。
發行的變異
我國圖書業的發行業務基本處於一種三足鼎立的局面,主要分為「主渠道」——新華書店;「二渠道」——各類民營書店;出版社旗下的社辦發行。
在圖書銷售領域對民營資本和外資開放之前,新華書店之所以能占據中國圖書發行的龍頭地位,是因為它擁有兩把獨一無二的「尚方寶劍」:出版物全國總發行權和教材發行權。依靠這兩把「寶劍」,新華書店在市場上無堅不摧。然而,隨著中國兌現入世承諾,圖書發行市場逐步放開,新華書店賴以生存的政策優勢正在喪失。
1987年後,新華書店開始「分家」,總店開始把各地的新華書店的管理權移交給當地的新聞出版局,歸國家新聞出版署管理,總店和各地的新華書店僅僅保持了名稱上的一致,彼此已經完全獨立經營,並在業務上形成了平等競爭的局面。至此,實質上已無利益關系的總店和各地分店各自開始了探尋新生之路。
2002年7月,新聞出版總署下發了《關於新華書店(發行集團)股份制改造的若干意見》後,新華書店(發行集團)的股份制改造得以進一步推進。2003年9月,新華書店總店與中國出版集團所屬的另兩家公司——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和國家郵政局所屬中郵物流有限責任公司、中郵郵購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組成新華發行集團總公司,由中國出版集團控股。董事長楊牧之表示,新華發行集團總公司的發展目標是要成為全國性、具有市場主導作用、國際知名的發行集團。不過,全國連鎖網路近200家中不到10%的直營率,足以顯示新華書店總店在渠道上的弱勢。
脫離了與總店的行政隸屬關系,地方新華書店似乎可以當家作主,但長期以來並無實戰經驗的地方新華書店突然要自己走路,習慣了「銷售渠道」身份,冗員眾多,面對市場的困惑,地方新華書店的「獨立」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1998年,各省又紛紛組建新華書店集團,希望稱霸當地的圖書銷售,而浙江、江蘇、遼寧、四川、福建和上海六省市的新華發行集團則被列為率先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全國試點。不過,這一改革的後果是一方面整合了各省的新華書店資源,另一方面使得諸侯割據的局面更加顯著。
相對於新華書店這一「主渠道」而言,民營書店通常被稱為「二渠道」,而「二渠道」的威力已經讓新華書店感受到了強大的壓力。一位出版界的朋友告訴筆者,雖然新華書店仍是出版社的重要發行夥伴,但二渠道的能量已經引起了他們足夠的重視,每年的全國圖書訂貨會上,二渠道的成交量和在業內的影響卻無人小看。英國出版界著名的LOGOS刊物上的一個關於中國出版界的研究報告顯示,如果除去教材的發行和銷售,二渠道的圖書發行銷售量同新華書店幾乎持平。目前,全國有二三十家經營規模上億元的民營書業企業,網點也已經有七八萬家。當然,外資也不甘落後,希望在中國這個龐大的圖書市場中分得一杯羹。自1995年貝塔斯曼進入中國成立書友會以來,現已發展了150萬會員,2003年底,貝塔斯曼買下21世紀錦綉圖書有限公司增資擴股40%股份,成立了首家中外合資連鎖書店;2005年5月,貝塔斯曼又與遼寧出版集團合資成立了遼寧貝塔斯曼圖書發行有限公司,其覬覦發行市場的野心不可小視。
與新華書店和二渠道相比,社辦發行就處於一種相對尷尬的境地,是「三足」中最細的一隻。社辦發行的初衷是出版社為了激活市場,親自參與圖書銷售這一環節,從而避免新華書店獨占發行渠道後對出版社的不利局面。然而這一願望並沒有實現,因為全國500多家出版社,社辦發行在渠道建設上始終處於弱勢地位,其規模遠遠不能與新華書店相比,甚至與後來崛起的二渠道都不能同日而語,多數淪落為出版社的發貨部門,無奈地扮演著出版社與主渠道和二渠道之間橋梁的角色,將出版社的出書信息向發行商及時傳遞,同時也向出版社反饋圖書的銷售狀態。
有業內人士指出,社辦發行的出路在於市場性聯合,即在各省出版集團的調配下,旗下出版社的社辦發行根據自願原則自主聯合,組成區域性的發行集團,在與出版社積極溝通出版信息的同時,增強自己的發行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談判籌碼,增強在市場中的主導權。如果不改變現實中的社辦發行單打獨斗的狀況,它們的生存狀況必定是繼續惡化。
上游和下游的博弈
「圖書業的發展,需要出版和發行兩條腿走路。」一位資深出版人如此感嘆。然而,出版和發行作為圖書產業鏈中的兩個重要環節,相處得並不融洽。
綜觀目前的圖書出版發行體系,本應在圖書市場中達到共贏局面的出版和發行,卻在社店關系多年來互不相讓的利益「博弈」中陷入了「囚徒困境」。從根本上看,只有圖書市場規模越做越大,雙方才能真正實現更大的利益,而不是依靠互相爭奪、傾軋,依靠吞噬對方的利潤來維持自己的發展。但事實上卻是體系內信用平衡機制的缺失,導致了出版社與書店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日益加重,圖書發行效率無法提高。
作為主渠道,新華書店的連鎖運動已經轟轟烈烈的展開,連鎖的目的是拓寬圖書銷售網路,但另一方面也是增加向出版社討價還價的籌碼,例如更大的折扣和更長的回款周期。然而,眾多省級新華書店僅僅在形式上完成了連鎖店面的建設,卻忽視了連鎖的核心,即標准化、網路化的信息技術和物流配送體系,在更大程度上造成了需求信息失真,這不僅不能有效降低庫存和退貨,反而導致退貨風險加大,回款周期拉長的局面,而最終為此埋單的是下游出版社。可見,連鎖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下游威脅上游的工具。作為二渠道的民營書店也讓出版社怨聲載道,捲起書款關門逃走,拉下臉來拒不回款的事件時有發生。而對於處於弱勢的上游部門出版社,它們能怎麼辦呢?
「不發貨等死,發貨找死;不賒賬等死,賒賬找死;不退貨等死,退貨找死」就是一位社辦發行人員的由衷苦惱。上世紀90年代,由於新華書店的庫存猛增,導致最終將圖書銷售由原來的包銷制改為經銷包退制,將圖書庫存的風險完全轉嫁給出版社,而這一規則逐漸演變為行業規則,導致出版社的風險陡增。目前,社辦發行急需一套發行渠道的信用體系作為鋪貨依據,以達到理性發貨、有效回款的目的,否則發貨與退貨、銷售與回款的不確定性將大大增加出版社的壓力。
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一套相對客觀、具有公信力的渠道信用體系,將具體的渠道商信用分成三六九等,不僅能夠督促渠道商規范運作,將信用差的渠道商淘汰出市場,更為出版社的發貨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對信用度高的渠道商加大發貨量,對信用差的渠道商採取斷貨措施,而不是畏首畏尾地無的放矢。如此一來,便可大大提高圖書商品的流通效率,降低了出版社的回款風險,對高質量的發行商也是一個福音。無論如何,圖書出版與發行其實是一根繩上的螞蚱,只有共同合作掙脫繩索的羈絆,才有更自由廣闊的天空。
『捌』 很想成立一個民營性質的出版公司,如何注冊民營圖書公司不知道民營圖書公司,有出版權么謝謝
根據《出版管理條例》的規定,設立出版單位應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獲得批准出版單位領取出版許可證後,持出版許可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依法領取營業執照。
注冊圖書出版公司流程如下:
第一步,申請名稱預先核准。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窗口現場申請。
第二步,持《名稱預先核准通知書》和相關材料到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出版許可證》。
第三步,持《出版許可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依法領取營業執照。
申請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簽署的設立登記申請書;
(二)全體股東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託代理人的證明;
(三)公司章程;
(四)股東的主體資格證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證明;
(五)載明公司董事、監事、經理的姓名、住所的文件以及有關委派、選舉或者聘用的證明;
(六)公司法定代表人任職文件和身份證明;
(七)企業名稱預先核准通知書;
(八)公司住所證明;
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決定規定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必須報經批準的,還應當提交有關批准文件。
獲得《出版許可證》,民營圖書公司具有出版權。
(8)民營出版出路擴展閱讀:
出版管理條例(2016修訂)
第十二條
設立出版單位,由其主辦單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報國務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門審批。設立的出版單位為事業單位的,還應當辦理機構編制審批手續。
第十三條
設立出版單位的申請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出版單位的名稱、地址;
(二)出版單位的主辦單位及其主管機關的名稱、地址;
(三)出版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住址、資格證明文件;
(四)出版單位的資金來源及數額。設立報社、期刊社或者報紙編輯部、期刊編輯部的,申請書還應當載明報紙或者期刊的名稱、刊期、開版或者開本、印刷場所。申請書應當附具出版單位的章程和設立出版單位的主辦單位及其主管機關的有關證明材料。
第十四條
國務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設立出版單位的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決定,並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書面通知主辦單位;不批準的,應當說明理由。
第十五條
設立出版單位的主辦單位應當自收到批准決定之日起60日內,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門登記,領取出版許可證。登記事項由國務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門規定。
出版單位領取出版許可證後,屬於事業單位法人的,持出版許可證向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登記,依法領取事業單位法人證書;屬於企業法人的,持出版許可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依法領取營業執照。
『玖』 民營書業和民營出版社一樣嗎
不一樣,書業可以是零售、批發或選題等。目前我國沒有民營出版社。
『拾』 民營出版公司和出版社通常是怎樣合作發行的什麼叫出版社發主渠道,民營公司發二渠道
民營出版公司和出版社的合作發行通常是民營公司占優勢、主導地位,出版社處於被動、配合地位。因為此時出版資源都掌握在民營出版公司,但苦於沒有書號所以必須和出版社合作出版並且發行(出版社有書號資源),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種合作方式類似於「借精生子」,這個「精」就是書號。樓上的回答很正確,我再補充一下。主渠道,就是各地新華書店渠道;二渠道,就是民營圖書渠道,比如各地圖書批發市場上的民營圖書批零公司等。新華書店和出版社,都作為國有企業,系統上更加相互認同。一般新華書店系統更傾向於從出版社進貨。民營公司的圖書想要進入新華書店的話,一般都要相關的授權發行證明。
解釋的清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