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文體手冊和學術出版指南

文體手冊和學術出版指南

發布時間: 2021-03-29 19:37:33

① 內蒙古教育出版社的組織機構

內蒙古教育出版社下設辦公室、總編室、 財務部 、人力資源部、版權事務部、物業管理中心、出版部、發行部、社會科學教材編輯部、自然科學教材編輯部、漢文教材編輯部、美術教材編輯部等部門。
機構介紹: 社會科學教材編輯部 社會科學教材編輯部組建於2000年7月。前身是蒙語文編輯室,史地編輯室,政教編輯室和工具書編輯室,是目前我社最大的編輯部之一。主要承擔著我社中小學社科類教材、教輔以及課外讀物的編寫、翻譯、編輯加工等業務。社科部設主任1名、副主任2名;按學科分工:語文9人、歷史2人、地理2人、政治教育3人、外語2人,還有專職校對2人,目前在崗編輯人員16人。其中,編審3名、副編審2人、中級職稱的2人、初級職稱的11人。在崗編輯人員中有博士生1名、碩士7名、本科畢業的10名,全國優秀中青年圖書編輯1名。
社科部在2000年以前編譯出版了近10套語文等各科教材,滿足了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教材需要。2000年以來編譯出版了新大綱幼兒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一整套社科類教材。現正在編譯出版新課標教材,為新世紀教材建設辛勤工作。
近幾年,社科部組織策劃並編輯出版的圖書有:《蒙古文化研究叢書》(國家「十五」規劃重點圖書)、《博士論文叢書》、《古代蒙古游記叢書》等大型系列叢書,《小學生新概念寫作叢書》、《中學生新概念寫作叢書》、《小學生閱讀叢書》等學生讀物系列叢書,《蒙古語熟語大詞典》、《學生蒙古語多功能詞典》、《漢英蒙對照地理名詞術語詞典》、《漢蒙對照新聞學名詞術語詞典》、《漢英蒙對照心理學名詞術語詞典》、《新舊蒙文對照詞典》等多種大型工具書,《內蒙古蒙古學百年百事》、《日本與內蒙古——日本在內蒙古殖民統治研究》、《蒙古秘史文獻版本研究》、《蒙古文學敘事學》等大型研究課題專著。
社科部編輯出版的教材及圖書曾榮獲教育部頒發的中國中小學少數民族文字優秀教材一等獎、內蒙古圖書獎、華北地區優秀圖書獎、華北地區優秀教材編輯獎、中國民族圖書獎以及國家圖書獎,為內蒙古教育出版社贏得了榮譽。
凝聚力、團隊精神和勤奮敬業是社科部的一貫作風。大家熱愛本職工作,有強烈的事業心和崇高的責任感。
給學校編譯更好的高質量教材,為社會編輯更好的雙效益圖書,為民族教育事業和文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是社科部全體編輯人員共同的奮斗目標。
布赫題詞 自然科學教材編輯部 自然科學教材編輯部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三大教材編輯部之一,是2001年整合原數學編輯室、物理編輯室、生化編輯室和音體美編輯室部分學科而組建的教材編輯部。編輯部現有編輯人員14名,其中有編審1名、副編審5名;有碩士3名、大學本科學歷的11名;內蒙古十佳編輯提名獎獲得者1人。
本編輯部主要承擔中小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體育、科學(自然)、信息技術等學科教材教輔的編譯工作。還承擔相關學科的中等專業學校、高等院校、各類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教育教學圖書和教學輔助用書的編譯工作,以及教學用多文種工具書的編輯出版任務。
自然科學教材編輯部2005年年底已完成國家《十五》規劃重點圖書——《漢英蒙對照科學技術名詞術語系列詞典》的編纂出版工作,現已出書。該系列詞典包括《數學名詞術語》、《物理學名詞術語》、《生物學名詞術語》、《化學名詞術語》和《計算機科技名詞術語》等5個分卷。此系列詞典不僅僅是教學用工具書,而且在蒙古文自然科學類名詞術語的規范、統一使用中,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編輯部所完成的《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1~10冊)、《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1~2冊)和《全日制普通高中課本——生物(必修·全一冊)》分別榮獲教育部全國中小學少數民族文字優秀教材一、二、三等獎;《21世紀小小網路全書》(共4卷)、《漢蒙對照自然科學名詞術語詞典——生物學》等5部圖書榮獲「內蒙古圖書獎」;《漢蒙對照自然科學名詞術語詞典——生物學》還榮獲中國出版協會教育圖書研究會「全國第三屆優秀圖書獎」;《小學信息技術》、《小學生科學博物館》等20多種圖書在華北地區教育圖書評獎中榮獲優秀圖書一、二、三等獎;《仙人掌》在華北地區教育圖書評獎中榮獲特等獎。自然科學教材編輯部編輯人員在完成教材編譯出版工作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學術研究,先後在國家級及省部級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
多年來,自然科學教材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團結協作,認真履行職責,以高度的責任感和高尚的敬業精神,通過辛勤的勞動,按時完成「課前到書,人手一冊」的中心任務,為我國八省區提供了符合教材改革和素質教育要求的高質量的自然科學類教材及相關圖書產品,為我國民族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進一步提高編譯質量,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出版優秀教材及相關圖書是我們的宗旨。為此,我們會一直努力! 漢文教材編輯部 漢文教材編輯部,由原漢語文編輯室和職業教育編輯室整合而成。其主要任務是編輯出版供中國八省區蒙古族中小學使用的漢語教材和全區職業教育教材以及普通中小學教輔用書和文化教育類社會讀物,努力完成「課前到書,人手一冊」的中心任務。
從1960年到現在,一共有10種版本的小學、初中和高中漢語教材問世。到目前,除教科書外,還配有教師教學用書、閱讀課本、同步訓練、寒暑假作業、寫字教材、生字生詞卡片、課文朗讀錄音磁帶,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材及教輔用書體系。職業教材主要有《農學》、《勞動》(蒙、漢)、《現代種植》和《現代養殖》等。
漢文教材編輯部在編寫教材的同時,還編輯出版了多種學生課外讀物和文化學術著作。較有影響的有:《寫作理論輯評》、《史記文學成就論說》、《三千孤兒和草原母親》、《大草原散文叢書》、《文心雕龍系列》、《中國傳記藝術》、《天驕軼事》、《桐城派與中國文章理論》、《西部發展戰略叢書》、《先進文化與可持續發展》、《阿爾泰學叢書》、《中華地域文化大系》、《文化內蒙古》和《簡明漢蒙學生詞典》以及《蒙古族高級中學漢語新教案》、《蒙古族學生漢語中考模擬試題》、《蒙古族學生漢語高考模擬試題》、《蒙古族學生漢語中考閱讀實戰訓練》、《蒙古族學生漢語高考閱讀實戰訓練》等圖書。
漢文教材編輯部編輯出版的漢語教材和社會讀物,有數十種獲得各種圖書獎。其中,1997年版(修訂版)的中小學漢語教材獲教育部優秀教材二等獎,《三千孤兒和草原母親》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生態安全預警》獲中國圖書獎,《人口文化與西部可持續發展》獲中國人口文化獎,《模範團長李國安》、《中西部的曙光》、《天驕軼事》、《草原的精靈》、《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論稿》、《民族兒童文學新論》、《先進文化與可持續發展》、《中國荒漠化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阿爾泰學叢書》等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文心雕龍文體論今疏》獲內蒙古圖書獎等國家級和省部級榮譽。
漢文教材編輯部現有人員11名。其中,有編審2名,副編審1名;碩士3名、學士8名。有2人分別獲「全國優秀中青年編輯」和「內蒙古自治區十佳編輯」稱號。
目前,漢文教材編輯部正在積極構建精品教材圖書系列,進一步提升我社教材圖書的品牌和質量,同時積極實施教育出版社教材圖書「走出去」戰略,編寫針對蒙古國市場的「漢語學習系列」,努力為內教社的健康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美術編輯部 美術編輯部,主要承擔供八省區蒙古族中小學使用的音樂、美術教材的編輯出版任務,同時承擔著內蒙古教育出版社教材教輔、圖書音像製品的裝幀設計、插圖設計製作等業務,屬編輯、裝幀設計為一體的印前環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門。
2003年,隨著我社內部改革的深化,在原「美術編輯部」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外商務化運作職能,一套人馬兩個牌子,對內為美術編輯部,對外稱為「內蒙古達爾恆教育出版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美術設計分公司,走上了市場化運作的道路。在按時完成內蒙古教育出版社音樂、美術教材編輯出版及其他教材、教輔、圖書音像製品裝幀設計、插圖繪制等任務以外,積極拓展對外業務,面向社會承攬廣告設計、產品包裝設計製作、畫冊設計製作、大型展廳設計製作、室內外裝飾設計等業務,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應變能力、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美術編輯部現有編輯、設計人員6名,均有大學本科以上相關專業學歷,其中副編審1名。美術編輯部裝幀設計的各類圖書,在華北地區及全國優秀裝幀設計評獎中多次榮獲特等獎、一等獎等,為我社教材、圖書質量的提升,為我區教育出版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目前,為進一步提升我社各類圖書的裝幀設計層次,美術編輯部全體人員正在努力探索新的裝幀設計理念,同時積極開展社會業務,本著求實、創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緊扣市場脈搏,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總編室 總編室是出版社編輯出版業務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管理機構,協助社領導聯繫上級有關部門,有關業務單位和社內各部門的紐帶,是社領導編輯業務工作的參謀和助手,並在社領導的正確領導和指導下貫徹落實黨的出版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的在出版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職能部門。
總編室的工作貫穿於選題論證、匯總教材圖書出版計劃和發稿計劃、編輯、出版、發行等出版活動的整個過程。具體工作有:組織匯總教材教輔發稿計劃;編制春秋兩季教材征訂目錄;負責版權管理工作和圖書出版合同的簽約工作;統管社重點圖書的新聞發布、宣傳報道、圖書評獎;組織安排選題論證等各種有關編輯業務方面的會議;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工作關系和監督教材圖書出版的各個環節的進展;負責組織對出版物的質量檢查、評估與分析工作;負責報刊預訂和圖書資料的購買工作;負責書號管理、稿酬管理、圖書檔案管理和陳列室、閱覽室、資料室、樣書室管理以及樣書的發送工作;負責與外界編輯業務方面的聯絡工作;負責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開發和組織編寫工作。
總編室現有員工6人,即主任、副主任和各個崗位管理人員4人,有展示出版社成就的陳列室,館藏11萬冊圖書的資料室和寬敞明亮的閱覽室。嚴格編務管理,強化服務意識,保證圖書質量是總編室一貫堅持的努力方向。 辦公室 辦公室是我社的綜合管理、協調機構,也是展示我社精神面貌和綜合實力的重要窗口。辦公室在社領導班子的正確領導下,以服務於我社改革和發展的大局為根本目標,以不斷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為基本要求,以「敬業、嚴謹、開拓、奉獻」為工作指南,以緊緊圍繞主業工作,努力發揮社領導的參謀助手、各部門的綜合協調作用為主要職責,以服務領導、服務部門、服務全局為主要工作內容。
辦公室的具體工作包括負責綜合協調我社政務工作、文秘工作、行政事務管理工作和機要保密工作;承擔我社後勤保障、財產物資管理、車輛管理和來賓接待工作;組織安排各種會議;負責各類檔案的收集整理歸檔與達標升級工作;負責對外宣傳及聯絡工作;負責辦公用品的采購及保管工作;發放員工福利、組織員工旅遊和開展文體活動;參與我社各類「工作領導小組」的具體工作。
辦公室現有員工共5人,即主任1人、行政秘書1人、機要秘書1人、司機2人。其中大學本科學歷3人、技師2人,平均年齡為40歲。近年來,辦公室克服人員少、工作頭緒日益增多、任務重等困難,把壓力化作動力,積極掌握新政策、新理念、新方法,努力提高辦文、辦會、辦事質量,強化服務意識,在發揮領導的參謀助手作用和各部門的綜合協調作用、完成社內各項工作的後勤保障工作、完善規章制度、優化辦公環境、檔案管理、培訓、招投標工作和基建工作、提高服務質量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辦公室的全體員工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迎接新的挑戰,團結一致,開拓創新,立志高效率完成本職工作及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同時積極參與社裡舉辦的各類活動。 圖書開發部 圖書開發部,是本社改革發展的進程中成立的新機構,成立於2000年,其主要職責是策劃、運作市場化選題,開拓市場,提高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圖書市場佔有率。主要業務范圍是策劃、開發、推廣具有教育價值、文化價值、市場價值的圖書產品。
圖書開發部目前共有6人,主任(正高)1人,其餘為聘用員工。其中碩士兩人,雙學位1人,其餘均為大學本科畢業。圖書開發部員工整體學歷層次較高,且年輕有為,具有強烈的市場意識、創新精神和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
圖書開發部在短短的幾年裡,策劃開發了蒙漢文各類圖書幾十個系列、幾百種。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圖書開發部策劃的圖書年發行增長率為50%—65%,策劃的選題年重印率為55%—65%;2005年自主開發的圖書發行碼洋達到2000萬以上,主打的教輔產品重印率高達90%,其中《高考3+X能力測試》(漢、蒙)在第十屆華北地區教育圖書評獎活動中榮獲優秀常銷暢銷書獎。一部分富有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教育用書,如幼兒園、學前班教育系列用書受到國內教育專家的高度評價和廣大師生的青睞。
目前圖書開發部策劃開發的主要選題有:《新課標教學目標與檢測》叢書、《金馬駒新課標系列叢書》(漢、蒙)、《假日套餐——寒暑假作業》、《新課標紅綠藍專項導學系列叢書》、《幼兒園教育用書系列》、《高考3+X能力測試叢書》(漢、蒙)、《高中全能點撥與訓練叢書》(蒙)、《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叢書》、《高考一本通系列叢書》、校本教材《環境教育》、《健康教育》、《信息技術》、《素質訓練》等。一般圖書有:《家教雜談選編》、《素質教育求索錄》、《百問奧林匹克》、《校園中的法》、《學生蒙古語多功能詞典》、《學生英蒙漢多功能詞典》、《通遼市地理》(蒙)、《普通話水平測試手冊》、《環境保護與環境教育》、《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中國文化史概要》、《兒童七彩繪畫叢書》、《挑戰叢書—智勝愛因斯坦》等。 教材研究中心 教材研究中心,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為適應教材改革和發展而成立的集業務、管理、科研為一體的新機構。其主要職能是教材研發、科研管理、編輯業務培訓及教材資訊搜集管理。中心面向全國,服務於各級各類教材,特別是蒙古文教材的學術研究,同時也是「內蒙古中小學蒙漢文教材研究會」的日常辦事機構。
教材研究中心的管理理念是:以研究提升教材圖書的質量,造就學者型編譯隊伍,樹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教材建設基地的品牌形象。 信息中心 信息中心正式成立於2003年,其前身是教材研究中心(含信息管理),是我社深化改革中成立的新機構,是集內容、技術、服務和管理為一體的綜合部門。其主要職責是規劃實施出版社信息化建設工程,搭建信息化平台,整合信息資源。肩負著為我社由傳統出版業向現代化出版業轉型提供技術手段和先進平台的重要使命。
信息中心現設12個崗位,即主任(信息化規劃)、系統管理、資料庫管理、資料庫應用開發、數字資產管理、數字內容製作、網站運營、Web應用開發、網站編輯、網頁美工、網頁製作、技術服務。現有員工13人,其中副編審2人,碩士2人,平均年齡29歲,是一支新老結合、勇於創新、銳意進取的團隊。
信息中心始終堅持「新理念、高起點,重特色、創品牌」的原則,以創建「學習型和創新型」部室為目標,鼓勵員工個性化發展,充分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形成了「民主團結、分工協作、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信息中心依據我社信息化建設的戰略規劃和思路,結合出版業發展實際,「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先後完成了四期重大信息化建設工程,為我社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一期工程初步實現了「編輯手段現代化、辦公自動化」,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期工程實現了「編輯、排版、輸出一體化」,建立了一流的印前輸出中心,縮短了教材圖書的出版周期;第三期工程規劃建設了蒙漢文「綜合內容資料庫」及其跨介質出版平台,為實現「數據一次存儲,多次利用」、「內容一次製作,多次發布」的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四期工程完成了新大樓網路及IT基礎平台建設,構築了出版社數據中心和「企業信息港」。2006年6月由信息中心承建的內蒙古教育出版社蒙漢文網站正式開通,大型蒙漢文「綜合內容資料庫」投入使用,這標志著我區數字出版已經誕生。
在出版社信息化平台的基礎上持續建設蒙漢文「綜合內容資料庫」,真正實現編輯手段現代化和辦公自動化,建立蒙漢文各類網站,開辟出版社新的業務,開發出版社管理系統,使出版社管理走向現代化,最終實現商務化運作,是信息中心「十一五」期間要完成的重點工程。 版權事務部 版權事務部設立於2002年,是依法維護我社專有出版權和合法權益的維權部門。版權事務部主要業務為加強知識產權的管理,建立統一的版權管理體制,依法打擊盜印盜版、非法發行中小學教科書、教輔讀物的行為,用法律武器維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的合法權益,並開展版權交流活動。
版權事務部現有員工2人,自設立以來,以遏止盜版中小學教科書、教輔讀物的流通,保護師生、家長的文化消費權益為中心工作,採取有效措施,主動出擊,並設立了反盜版基金,建立舉報電話和舉報人獎勵制度,注重宣傳教育,走遍了自治區12個盟市的多數旗縣,並與盟市新聞出版部門建立反盜版工作業務關系,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版權事務部利用「3.15」消費者權益日和「4.26」世界知識產權保護日,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每年發放大量宣傳材料,加強法制宣傳力度,努力提高廣大師生的法律意識,同時在自治區和各盟市相關執法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進行大量的取證工作,打擊了部分印刷廠、書商、學校的盜印、盜版、非法發行中小學教科書及教輔讀物的侵權違法行為,累計銷毀非法出版物200多萬冊,從而有效地控制了盜印、盜版、非法發行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學教科書、教輔讀物的猖獗局面,有效地保證了正版教科書、教輔讀物的尊嚴,維護了內蒙古教育出版社的合法權益。
版權事務部在今後的工作中,在打擊盜版、盜印等違法行為的同時,加強培養廣大讀者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為營造一個尊重知識、尊重原創、尊重版權的社會氛圍而不斷努力。 財務部 財務部的主要職責是認真貫徹執行《會計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財務制度,制定本社及社屬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和有關實施細則,嚴格遵守財經紀律和財務制度;負責編制社裡及各公司的財務預算和進行年終財務決算,准確、及時、完整地反映和監督財務收支執行情況,按時編制會計報表;負責社裡及公司日常的會計核算工作,辦理現金收付和銀行結算的業務事項,定期進行對銀行存款、現金及往來款項的核對工作,做到賬證、賬賬、賬表相符,做好各種憑證的管理,定期整理、立卷、歸檔工作;負責固定資產的核算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對固定資產進行清理、核查工作;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嚴格資金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果,當好社領導及公司領導的參謀;定期分析社裡及公司的資金運行狀況,提出管理建議,為領導決策提供財務依據;協調並處理與工商、銀行、稅務、財政的關系等。 人力資源部 人力資源部部訓:堅持原則、求真務實、以人為本、厚德載物。人力資源部主要負責我社人力資源的配置、開發與使用,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並進行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部以實現人力資源效用最大化為目標,為我社的長遠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人力資源部兼管黨務工作,黨員的學習教育及組織發展工作,完成上級黨組織交辦的各項任務。人力資源部現有員工三名,具體為:主任一名(兼任社黨辦主任),副主任一名,人事專職員一名。
人力資源部的具體職能包括:員工的考察錄用、績效評估與考核、培訓;在人力資源整體配置的基礎上進行人力資源的分析,做好人力資源的整體發展規劃,為人才的發現使用、升遷、流動做好基礎性工作;負責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聘工作;負責全社職工的薪酬設計與管理工作;負責全社職工(包括離退休幹部)的社會保險工作;負責聘用合同的簽訂和人事檔案的管理工作;負責對各社屬公司人事工作及二級人力資源的宏觀管理與開發工作。
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關鍵在於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在新機遇、新挑戰、新發展時期,我們將用全新的標准去鑒賞和識別人才,用全新的方法培養和開發人才,用全新的方法去管理和使用人才。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大力加強我社人才結構的調整和復合型人才的引進,在人才的數量結構、學歷結構、專業結構和能力素質結構等諸方面進行合理配置,以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為建設一支符合我社發展戰略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而努力。

② 什麼是魯迅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的一部學術著作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里程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歷程;第二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第一部分是從縱的方面論述,第二部分是從橫的方面論述,全文縱橫交織,互相補充,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講發展過程,作者是按幾個階段來寫的。1.起源:神話傳說。2.發展:魏晉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兩個階段中,小說同歷史歸於一類。3.成熟:唐代傳奇。脫離歷史而成為獨立的文學創作。4.繼續發展: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5.頂峰:明清文人獨立創作,寫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抓住了兩個關鍵。第一個是文學與歷史的關系。蕭統的文學定義說,「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學作品必須有想像虛構,還要講求文采。神話傳說、志人志怪,都是靠實地訪問,從民間搜集而記錄下來的,所以同歷史歸於一類。唐代傳奇,有想像虛構並講求文采,因此就離開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了。第二個關鍵是文人加工民間傳說與文人獨立創作的關系。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都是文人採用民間傳說而進行再創作的,寫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尋常的英雄;明清小說,發展成為文人的獨立創作,寫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兩個關鍵,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進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作者列舉了四條。這四條與第一部分的內容密切相關。例如第一條,「中國的小說是來自民間的,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由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這在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階段都可以得到證明。又如第二條,「史傳文學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這從中國古代小說的幾個發展階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作者在課文中只談了「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一點,在另外的文章中還談了幾點(參照「有關資料」)。

二、學習重點說明

1.融會貫通,理解課文

課文論述的內容極為豐富,從時間說,從遠古到清末;從范圍說,小說發展的規律,頭緒紛繁。因此,必須下功夫貫通起來理解,才能正確把握課文的內容。

首先,把第一部分講發展歷程的內容按時間順序串連起來理解。在這中間,可以把發展歷程分為五個階段、兩個關鍵。理解了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內容。其次,把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的內容與第一部分的內容結合起來理解。例如第二條規律,因為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對史傳文學的傳統有所繼承,這首先表現在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上。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內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例如,理解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小說發展過程中話本小說、演義小說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了。

2.舉一反三,用實例說明規律

在課文中,作者已經舉了不少實例來說明規律。因此,學生從課文中不難得到啟發,模仿著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進一步說明課文闡述的規律。例如,作者已經用《三國演義》《水滸傳》說明第三條規律,但失之於簡單,不妨要求學生把說明具體化。甚至有些學生熟悉的但作者沒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學生去說明課文中提到的某些規律。這是學習課文的延伸,也有助於進一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解題指導

一、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融會貫通,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朝代
發展階段
體裁特點
規律

魏晉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話傳說
1.中國的古代小說是來自民間的,古代小說的每次發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2.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很有影響。3.古代小說創作立足於現實。4.由於受封建文化的壓迫摧殘,古代小說的發展極為艱難。

魏晉南北朝
發展
志怪志人


成熟
唐傳奇

宋元
繼續發展
話本

明清
頂峰
①演義小說
②文人獨立創作,關注平凡人生的現實主義小說

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並說明它們在闡明課文觀點上的作用。

1.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

2.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

3.明鏡照物,妍媸畢露。

4.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本題中所列引文,都是文言,需要學生切實弄懂,知道它們的含義;還要求學生了解它們在說明文章觀點上的作用。

1.意思是,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對象具有積極意義,其內容的表達、形式的安排,都經過作者深沉的構思、想像,其辭藻、音律、用典等藝術形式都比較講究。事,指作品描寫的對象。沉思,深沉的構思。義,指思想內容。翰藻,指作品的辭采。課文引用蕭統的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蕭統對文學與歷史等學術著作的區別已經有所認識,到唐代,我國的古代小說終於脫離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

2.意思是,愛它而要知道它有缺點,恨它而要曉得它有長處。缺點、長處必須都寫下來,這才是真實的記錄。課文引用《史通》的這些話,是為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對史傳文學傳統的繼承,首先表現在能夠辯證地認識人和描寫人。

3.意思是,明亮的鏡子照物體,物體的美麗和醜陋全都清晰地顯露出來。妍,美麗;媸,醜陋。課文引用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水滸傳》寫人藝術的高明。

4.意思是,雖然我的書名為志怪,也不專寫鬼神,卻時時寫人間的變異,也略微蘊含著鑒戒。課文引用吳承恩的話,是為了說明《西遊記》是立足於現實的。

三、作者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為例說明第三條規律,其中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為例的說明較簡略,試把這兩例中的一例的說明具體化。

以《水滸傳》為例。作者寫北宋宋江農民起義,是立足於現實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元末爆發了農民大起義,群眾性的反抗運動風起雲涌。它們規模宏大,波及的范圍廣泛,其間又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產生,因此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傳說施耐庵同元末的農民起義運動有一定的聯系,甚至親自參加了起義的隊伍。可見,《水滸傳》描寫的農民起義,正是立足於現實的基礎上的。

四、試把讀過的《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范進中舉》等課文聯系起來理解,想想它們體現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規律,並寫成一二百字的短文。

它們體現了課文提出的四條規律。寫一二百字的短文,可以重點談其中的一條。

●教學建議

一、指導學生以舊知求新知,舊知、新知融會貫通,理解課文。高三學生,應該讀過一些中國古代小說,也讀過不少史傳散文,例如中國古代四大著名長篇小說、話本小說,志人志怪小說、神話傳說等,又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中的一些散文等。要調動學生的這些積累去理解課文,這樣就容易得多。

二、理解我國古代小說與史學的關系,是把握課文內容的關鍵。第一部分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過程,小說脫離史學而獨立,這是關鍵性的進步;第二部分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規律,小說繼承史傳文學的優秀傳統,這是關鍵性的規律。因此,指導學生把握課文,要抓住關鍵不放鬆。

三、這篇課文有一定難度,不要求學生全部讀懂,能懂多少就算多少。這篇課文的教學只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使學生知道怎樣融會貫通地去閱讀有一定難度的文章。

四、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可以把「有關資料」中某些東西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資料去閱讀課文。

●有關資料

一、關於「文學」的含義(胡經之)

對於文學是語言藝術這種認識,中外都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才逐漸明確。

在中國,「文學」的含義曾有幾度變化。在先秦時代,「文學」是「文章」(「文」)和「博學」(「學」)的總稱,「文學」包括了整個文化,先秦諸子的哲學、道德、政論文章,都被說成是「文學」。到了秦漢時代,「文學」還是總括「儒學」和「文章」,但二者漸趨獨立,「文學之士」逐漸分離為二:一類歸「文苑」,一類屬「儒林」。像司馬相如這類從事辭章詩賦創作的文人,和那些專門研究儒學經術的學者分開來了。發展到魏晉時代,「文學」和經學、玄學、史學都分立發展。到了齊梁時代,更進而把「文學」細分為「儒」和「學」,把「文章」細分為「文」與「筆」。史傳、奏議這一類文章歸入「筆」,屈原、宋玉、枚乘、司馬相如等人辭章詩賦一類算作「文」(梁元帝蕭繹的《金樓子·立言篇》對此有所闡明)。「文」「筆」的劃分,表明了齊梁時代對於文學的了解逐漸深入。對於「文」和「筆」的解說,前人眾說紛紜,清代學者常把有韻的稱「文」,無韻的稱「筆」。其實,「文」與「筆」的原則,不只在有韻無韻,也不只在言辭的美,還在於有無情采。齊梁時代就有人把「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文」和一般的文章區分開,「文」不僅要有特殊的言辭,而且要有特殊的情采,即所謂「流連哀思」,「情靈搖盪」。這種對「文」的看法,接近今天所說的藝術的文學或美的文學的意思了。「文」和「筆」的區分,把藝術的文學或美的文學同其他文學(其實是文章)從內容和形式上區別開來了。可惜,齊梁時人常常只把詩賦一類視作「文」,而小說一類卻排除在外。在創作實踐中,齊梁文學的情采,也只局限在貴族上流社會的狹小天地,偏向於追求「翰藻」的華美,形式主義弊禍嚴重。到了隋唐時代,為了反對形式主義,出現了古文運動,取消了「文」「筆」之分,甚至以「筆」為「文」,「文學」變成了「明道」之器,不區別藝術的文學和道德文章了。發展到宋代,「文學」乾脆成為「載道」之具,道學代替了「文學」。幸而,自先秦以來,歷代對於「詩」的看法一直較接近於藝術的文學或美的文學這種意思。自唐代開始,「詩」和「文」的區分更加明顯,語言藝術的特點在唐詩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戲曲、小說和一些散文中也日益明顯地表現出來。但長期以來,封建文人把戲曲、小說之類看作雕蟲小技,不能列入「文學」殿堂,那些並無語言藝術特點的文章卻被尊為「文學」正宗。只是到了現代,人們終於把這些具有語言藝術特點的詩歌、小說、劇本和散文稱之為文學,而把那些並無語言藝術特點的文章列在文學之外。於是,文學是語言藝術的含義就確定下來了。

在國外,「文學」含義的變化,也經歷了類似的途徑。古希臘時代,史詩、悲劇早已很發達,但「文學」並不專指這類東西,而是總括一切文化。西方用拉丁文littera一語來表示一切書寫的東西,小至一個字母,大到整個文化,包括具有語言藝術特點的東西,全包羅在內。中世紀神學統治一切,包羅萬象,文學被淹沒在神學之中。文藝復興以後,特別是啟蒙運動以來,科學的發展,學術的細分,使得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史學、美學等等都獨立出來,成為專門科學。剩下那些不能歸入科學之列的詩歌、劇本、小說等等,獨立出來,稱之為文學。

《美利堅網路全書》(1963年版)里說道,文學「詞源上的意思是一切書面的或印刷的東西」。直到現在,「還流行著關於文學的兩種對立的觀念。一種觀念認為,一切說得好的東西都是文學,認為文學風格標志文學和非文學的區別」;「另一種看法認為,文學的核心和基本的特點是在於它是想像的表述形式,一切文學都是虛構的」。日本《萬有網路大事典》(1973年版),也把文學分為廣、狹二義:「廣義的文學是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東西。」「就狹義來說……亦即與文藝同義。」這說明今人對於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的本質和特徵,認識越來越精確,越來越深刻。

(節選自《文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二、中國古代小說的性質和范圍(石昌渝)

討論中國小說文體,首先碰到的是小說的性質和范圍的問題。小說是敘事性散文(清代駢文小說《燕山外史》是極個別的例外),與敘事詩的區別是清楚的,比如陳鴻的《長恨歌傳》是小說,白居易的《長恨歌》是詩,一個是散文,一個是韻文,雖然同是敘事,但文體的區別一目瞭然。比較不容易區別的是小說與史傳。

小說與史傳都是敘事散文,都同樣有人物有情節有主題,都同樣有作者概述和場景描寫,它們的區別何在?司馬遷的《史記》,抽出一個片斷來,例如《鴻門宴》,那場景描寫有行動有對話有細節,性格栩栩如生,可以說與小說沒有分別。但是,盡管它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卻是史傳而不是小說。根據就在它是據實而寫。古代小說,特別是歷史演義小說,其人物和情節也許是有一些歷史依據的,但作者不過是借它們來抒發自己的胸臆,創作中不免要對原來的事實加以選擇,加以強調,加以重組,加以虛構補充,總體上是作者主觀想像的產物,本質是虛幻的,因此它是小說而不是史傳。明代謝肇說:「凡為小說及雜劇戲文,須是虛實相半,方為游戲三昧之筆。亦要情景造極而止,不必問其有無也。」(《五雜俎》卷十五)清初丁耀亢則進一步指出小說的價值與史傳的價值不同,「小說始於唐宋,廣於元,其體不一。田夫野老能與經史並傳者,大抵皆情之所留也」(《續金瓶梅集序》)。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是「史貴於文」,小說因其虛妄無稽而長期遭到輕賤,謝肇和丁耀亢理直氣壯地宣稱小說就是虛妄無稽,闡明小說的價值不系於「實」,而系於「情」,從而明辨了小說的文學品格。史傳說真話,小說講假話,真和假,這就是史傳和小說的區別所在。

不過,一進入作品實際,問題又不那麼簡單了。白話小說與史傳的區別很明顯,問題在文言小說系統。縱向來看,唐代以前比較好辦,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小說。古代史志和書目文獻指稱的那個時期的「小說」是別有所指的,並非文學意義的小說。東漢桓譚和班固在處理古代文獻的時候,把那些實錄性質的叢殘小語統稱為「小說」,一部分托古人近於子部而又淺薄者歸在子部,一部分記古事近於史部而又悠謬者歸在史部。這類作品一是實錄,盡管實際上是真偽雜存,但作者是據見聞而錄,不事虛誇和鋪飾,因此,二是文字簡略,篇幅短小,所謂尺寸短書。對這類作品,桓譚和班固是食之不甘,而棄之可惜,故列「小說家」類存之,可備治身理家參考,或可廣見聞資考證。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的興盛自有它的社會文化原因,但在文體上是承襲「小說家」,並且成為唐前「古小說」的主要部分。以實錄和短小為特徵的「古小說」充其量只是中國小說的史前形態。進入唐代,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唐代傳奇不避諱虛構,馳騁想像進行鋪敘描寫,實錄的原則放棄了,短小的格局打破了,它標志小說文體的誕生。傳奇小說的存在,使得「古小說」發生了分化。一支緊跟著史傳走,這就是野史筆記。野史筆記重在摭拾史料,其中既有敘事文,也有說明文和論說文,內容正如明代胡應麟所歸納的有志怪、傳奇、雜錄、叢談、辨訂、箴規六類,以後四類為主體的即是野史筆記;另一支在史傳和傳奇小說之間搖擺,它標榜實錄,篇幅也短小,但比較偏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因而文學色彩比較濃厚,這就是筆記小說。虛與實孰多孰少,對它很難作計量性判斷。歷史學寬容一點,可以把它納入自己的范疇,而小說擴大一點,也應該確認筆記小說為小說家族的一員。

再進一步面對一個作品集子,確認是不是小說就要具體分析了。野史筆記的一個集子中也含有傳奇和志怪性質的作品,如唐代《酉陽雜俎》就有好的志怪作品,宋代《癸辛雜識》就有一些記錄軼事異聞的作品,元末明初的《輟耕錄》中有些篇什則成為後世小說的題材來源,甚至一些文人的文集中也會偶然雜有一些精彩的小說,如《東田文集》中的《中山狼傳》,《九集》中的《負情儂傳》《珠衫》《劉東山》等;相反,筆記小說集中也會夾雜一些雜錄性質的文字,例如用傳奇小說方法寫成的筆記小說集《聊齋志異》也有一些非敘事性的篇章。出現這種情況,與古代人的「小說」觀念有關。盡管明代中期以後通俗文學家們為小說正名,為小說的地位和發展大聲疾呼,但是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傳統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清代乾隆年間編撰的《四庫全書總目》對「小說」的看法與桓譚、班固的看法基本保持不變,就是一個明證。兩種「小說」概念的並存,是造成小說與史傳有一部分交叉的重要原因。

(節選自《中國古代文體叢書·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三、中國古代小說理論(吳組緗)

我國古代小說理論里頭有很多好的經驗,有些我們就沒有很好地繼承下來。唐代有個劉知幾,是個史學家,他把史傳文學的經驗總結出來,寫了一部書叫《史通》。他很講究「識」。先秦早就講究「器識」,所謂「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器識,就是心胸開闊,目光遠大。司馬遷為什麼能寫出一部《史記》來呢?他認為,必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了萬卷書不行,還要行萬里路。這樣他的見識就多了,心胸就開闊了。中國小說理論的頭一條,要想寫好小說,首先要心胸開闊,眼界寬廣,首先要在「器識」上下功夫。而不能心胸狹窄,眼光如豆,只見個人的眼前的那麼一點東西,要能高瞻遠矚地看問題。

第二條,你要寫好一篇小說,必須要有「孤憤」。李贄說《史記》為什麼寫得好?因為太史公有「孤憤」;《左傳》為什麼寫得好?因為左丘明有「孤憤」。《水滸傳》為什麼寫得好?施耐庵有「孤憤」。後來許多評論《聊齋志異》《紅樓夢》的,也都說蒲松齡、曹雪芹有「孤憤」。「孤憤」是什麼?拿現在的話說,就是有個人的真實感情,個人所獨有的激情。就是你對這個題材、這個主題有極大的熱情,你自己被這個題材、這個主題所感動,使你欲罷不能,非要把它寫出來不可。不是為了有名氣,更不是為了稿費。古代寫小說是倒霉的事,哪來的名利!如果你對你要寫的沒有深刻的感受,沒有極大的熱情,沒有被它深深地感動了,就沒有必要來寫它,而且也寫不好。

第三條,中國小說很講究「真實」。現在,我們的有些評論對於這個寫真實還是起反感。一寫真實就是自然主義了,就是暴露我們社會的黑暗面了,要作反動宣傳了。其實,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打了一次嗝兒,你就不吃飯了?當然,你以寫真實為借口,寫壞小說,我們要批評;但不能因為這個緣故,就反對寫真實。怎麼能反對寫真實呢?「真、美、善」三個東西我們都要。可這三個東西並不是平列的,真美善以真為基本。沒有真,你那個美是假美,你那個善是偽善。假美、假善有什麼價值?所以要大膽地寫真實。至於你寫得好不好,那是你的思想觀點、思想感情問題。真是文學藝術的生命,也是小說的生命。沒有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我們要使文藝成為人民的工具,很好地為人民服務,首先要尊重它的性能。真實是它的性能,把真實丟掉了,就不能很好地為人民服務,就變成不頂用的東西。過去我們常常把文藝這個性能抹煞了,忽略了。

要講寫真實,很要緊的一條,就是必須深入生活。沒有生活你就胡編亂造,坐在屋子裡想入非非,盡是想當然,那是不行的。《史通》上總結史傳文學一條經驗,拿現成的話說,就是「反映論」。馬克思講過一句話,原話我記不清了,意思是說,我們讀一篇小說,一篇文學作品,要區分哪些是作者主觀世界的東西,哪些是客觀世界的東西。就是說,作品是反映,它是通過作家的主觀來反映客觀,反映客觀的社會生活、時代氣息、歷史面貌。《史通》總結我國的史傳文學,如「明鏡照物,妍媸畢露」,就像明鏡照物一樣,漂亮的(妍)、難看的(媸)都照出來;像「虛空傳響,清濁必聞」,就同空氣傳播聲音一樣,好聽的(清)、難聽的(濁)都傳過來。這就是真實,真實地反映客觀事物,反映客觀的社會生活、時代面貌和歷史面貌。這並不是客觀主義,史傳文學是要「寓褒貶」「別善惡」的,就是將善惡褒貶包含在里頭,不是直接說出來的。這就是所謂「春秋筆法」。春秋筆法也叫「皮里陽秋」。是非、善惡不直接說,通過情節場面,通過人物的對話言論,讓讀者自己去分辨評判。中國詩歌理論中有句話叫作「不落言筌」。言筌就是解釋說明。《史通》標舉一個「晦」字,以與「顯」相對。「顯」是淺露,也就是直截說明;「晦」就是具體敘寫,反對直說。中國文學有這個傳統的信條,就是不允許解釋說明,要通過情節場面,通過形象來表現褒貶。所以「明鏡照物」並不是客觀主義,而是含有褒貶,暗藏著褒與貶。這也是魯迅極力信奉的。有些人不了解此意,作了相反的評價,應該考慮!

由此,《史通》還總結了一條,就是「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就是說,愛它而曉得它有缺點,憎它而曉得它有所長。正如我們所理解的: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的矛盾的統一體,不可能有純粹的東西。好人身上有缺點,壞人身上有長處。這完全符合辯證法。但這不是說沒有善惡、是非之分。所愛、所憎,分得清清楚楚;在此前提下,再看次要的方面。比如吳承恩寫《西遊記》,創造了個豬八戒,它是個小農生產者。他眼光如豆,心胸也不開闊,而且動搖得很厲害,一遇困難就要散夥,回高老莊去。遇到妖魔鬼怪,孫悟空去打,他卻躲起來睡大覺;回來一看,孫悟空快打贏了,他怕功勞全是別人的了,趕快跑過去打幾耙子。他還愛挑撥離間,幾次在唐僧面前說孫悟空的壞話,把孫悟空趕走。總之,這個人的缺點是很多很嚴重的。但我們並不覺得這個人特別可恨,我們小孩看到他就笑,並沒有把他當成敵人來看。為什麼?因為作者還寫了豬八戒的許多更為主要的長處。比如勞而又苦的事情都是豬八戒乾的,長途挑經擔,孫悟空是不幹的;過那個稀柿洞,硬是豬八戒拿嘴巴拱出一條路來;妖魔鬼怪把他抓起來,他罵到底,從來不投降的。還有,他鬧情緒是常事,可始終沒有脫離取經隊伍,取經隊伍少不了這么一個人。這就是說,作者在創作豬八戒的時候,是「愛而知其丑」的,而且把他的丑大膽放手地寫得很充分。《水滸傳》寫林沖,寫武松,寫魯智深、李逵,都是採取這種態度。「憎而知其善」,也是如此。《三國演義》寫曹操,作者是恨他的,把他當作反面人物來寫。可曹操有雄才大略,最後勝利的還是他。他有很多優點,善於用人,善於識才。抓住一點好處就寫出來,決不掩藏、抹煞。可這些好處,這些雄才大略,就使他成為一個大壞蛋,不是普通的壞蛋。司馬遷寫劉邦,寫項羽,也持這樣的看法。這就是要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寫出真實的人來,寫出有血有肉的人來。《紅樓夢》更是這樣。林黛玉是作者同情的,可是寫了她很多缺點;薛寶釵是作者不喜歡的,但也並不抹煞她種種的長處。正因為這樣,《紅樓夢》里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一個個都是活生生的,使我們感動。「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這一條經驗我們就沒有很好地繼承下來。 我們為什麼不能把人物寫得真實起來呢?生活中有多少使人感動的新人新事,叫我們一寫,往往就顯得不真實了。

中國小說還講究神似。只寫得形貌真實還不行,還要神似。蘇東坡就講:「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是說繪畫只講究外形相似,這個見解同小孩子的見解一樣,太淺薄了,太幼稚了,因此一定還要神似。魯迅先生也講,畫頭發,畫得怎麼細,也不可貴。要緊的是畫神,畫眼睛,把眼睛的神態畫出來。我國古代的小說,都講究形似和神似,更講究神似。《水滸傳》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宋江、李逵、魯智深、武松、林沖等,都寫得神似。《紅樓夢》更講究神似,而且寫人與人的關系,也寫得神似。比如說,黃鶯兒,你仔細看看,她必然是薛寶釵的丫環;紫鵑,一看就是林黛玉的丫環;還有,侍書是探春的丫環,入畫是惜春的丫環,一看就有這種特點。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寫得入神了。托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寫了五家貴族。每家的人一個個性格不同。可總起來每家各有一個共同的家風,一看就是這家的。我們現在的小說,能寫到這樣子的,還不多。

③ 畢業論文參考文獻APA和MLA格式有什麼區別哪個更簡單

之前回答的【卜遲武】和【xrxa】的回到都是錯誤的。MLA和APA的區別無關自然與人文、理科與文科的區別。尤其是【卜遲武】那個回答,明明連英語全名都給出來了,結果卻自己搞不懂什麼意思,也是夠讓人無語的。

一,APA

APA,是【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縮寫,同時也是【美國心理學會】的英文名。該學會成立於1892年,是美國最大的心理學組織。

APA格式,也就是APA style便是該學會在1952年出版的長達61頁的《APA Publication Manual 》中所提倡的APA出版物相關書寫指南,後被推廣於整個學術界中,形成了現在學術論文中引用參考文獻時的最重要的書寫格式之一。

這種格式被廣泛應用於心理學、醫學、教育學、行為學等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類研究領域的論文之中。

二,MLA

MLA,是【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的縮寫,同時也是【美國現代語言學會】的英文名。該學會成立於1883年,是美國最主要的文獻學、文學、語言學研究機構之一。

MLA格式,也就是MLA style。相較於APA style,MLA style的形成過程非常緩慢。這種格式被首次提倡於1951年的《MLA Style Sheet》之中,但真正成型則是始於1977年的《TheMLA Handbook(MLA手冊)》。後者先後改版過很多次,其中的第二版問世於1998年,名為《MLA Style Manual and Guide to Scholarly Publishing》,即「MLA格式和學術出版指南」。

這種格式被廣泛應用於英文系(English studies),現代語言文學(Modern languagesand literatures), 比較文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文學批評(Literary criticism),媒體研究(Media studies),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等人文領域(Humanities)的學術論文之中。




總而言之,APA和MLA的區別在於被不同學會所倡導,被發表於不同時間點,僅此而已。兩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兩者沒有更多的區別。APA格式的倡導者美國心理學會也並不是一個純理科或純自然科學類的研究機構。

撰寫論文時,到底該採用APA格式還是MLA格式,跟【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是文科還是理科】無關,純粹取決於具體學科的學界業內共識。

比如說教育學,在學科劃分上屬於文科,跟自然科學也沒有直接關系,但是撰寫教育學論文的時候用的卻基本上都是APA格式居多。

所以,畢業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到底是該用APA格式還是MLA格式,取決於你自己的學科的要求。如果你的學校沒有在畢業論文寫作指南中做詳細規定的話,你就得去問你的老師去。



關於APA和MLA哪個更簡單的問題,兩者並不存在書寫難易程度上的區別,更多的是【排序】上的區別

如果是學術期刊論文

  • APA:作者. (出版年). 論文標題. 期刊, 刊號, 頁數.

  • MLA:作者. 論文標題. 期刊, 刊號(出版年): 頁數.

如果是學術著作

  • APA:作者. (出版年). 書名:副標題. 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名稱.

  • MLA:作者. 書名:副標題. 出版社名稱, 出版年.

④ 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的學術成果

近年來,文學院教師主持、參與了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90餘項。在《文藝研究》、《文學遺產》、《文藝理論與批評》、《中國語文》、《方言》、《語文研究》、《民俗研究》、《中華戲曲》等核心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70餘部;出版了「文藝學研究」、「編輯出版研究」、「新世紀人文素質教育」、「古代文學研究」、等系列叢書,形成了一批標志性科研成果。具有代表性的獲獎成果數十項,其中13項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
山西晉南是傳說中女媧、堯、舜、禹的故鄉,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文學院將依託這得天獨厚的地方文化資源,強化教師教育特色、地方文化特色和學科特色,不斷推進各優勢學科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序號 教材、著作名稱 作者 出版單位 出版年月 1 《修辭常識》 獨著:倪以還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72年 2 《寫作知識》 主編:倪以還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74年 3 《邏輯知識》 獨著:倪以還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0年 4 《中學文言句式手冊》 獨著:傅毓鈐 中國國際出版社 1985年 5 《全國特級教師教案選評:現代記敘文部分》 主編:陶本一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 6 《全國中學特級教師教案選評》 主編:陶本一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年 7 《梁溪漫志校注》 獨著:傅毓鈐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 8 《郭弘農集校注》 獨著:聶恩彥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 9 《宋金元戲曲文物圖論》 主編:黃竹三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 10 《運城市方言志》 獨著:呂枕甲 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89年 11 《魯迅雜文選讀》 獨著:馮一健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 12 《語文學科教育學》 主編:陶本一 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1年 13 《生命的春天》 主編:陶本一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0.8 14 《台灣新詩鑒賞詞典》 主編:陶本一 北嶽文藝出版社 1991年 15 《山西各縣市方言志·吉縣方言志》 獨著:蔡權 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0年 16 《現代漢語自學綱要》 獨著:蔡權 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1年 17 《簡明文史知識詞典》 主編:李秉忠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0.7 18 《重訂新校王子安集》 獨著:何林天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 19 《實用中學生詞典》 主編:衛燦金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 20 《選擇與重構—新時期文學價值論》 獨著:席揚 時代文藝出版社 1989年 21 《普通寫作學教程》 主編:郭望泰段友文、謝志禮 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0年 22 《元雜劇故事新編》 獨著:黃竹三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 23 《臨汾方言志》 獨著:潘家懿 語文出版社 1990.5年 24 《古今詞義對照小詞典》 主編:衛燦金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 25 《 石 君寶集校注》 獨著:黃竹三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 26 《鄭光祖集》校注 獨著:馮俊傑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 27 《〈香囊記〉評傳》 合編:張仁立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 28 《浣紗繼評注》 合編:呂文麗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 29 《古代漢語典型例句匯釋》 獨著:任林深 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2.2 30 《外國文學名作鑒賞》 主編:翟維琦 北嶽文藝出版社 1992.7 31 《莎士比亞戲劇賞析詞典》 主編:亢西民副主編:張才明等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4 32 《柳崖外編》點注 獨著:李晉林 北嶽文藝出版社 1993年 33 《反切指要》 獨著:陳志明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3年 34 《普通寫作學教程》(修訂版) 主編:謝志禮郭望泰 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3年 35 《李義山年譜考證》 獨著:何林天 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4年 36 中國古代史教程 主編:扆曉紅 湖湘出版社 1994年 37 《語文思維培育學》 獨著:衛燦金 語文出版社 1994.5 38 《中國現代散文精品集粹鑒賞叢書》 主編:席揚 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4.1 39 《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中國現代散文名家新論》 獨著:席揚 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4.1 40 《議論文寫作理論新探》 獨著:謝志禮 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4年 41 《外國文學史綱》 主編:亢西民楊文華 北嶽文藝出版社 1994年 42 《愛神和她的世界》 獨著:亢西民 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4年 43 《望湘樓詩詞集》 獨著:何林天 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5年 44 《西方戲劇導論》 獨著:楊文華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5年 45 《中國女性文學史》 獨著:姚玉光 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5年 46 《中學語文學習指南》 主編:趙宏因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 47 《看漫畫寫作文》 主編:楊 帆副主編:謝志禮 紅旗出版社 1996年 48 《童話名篇精選精評》(中國民間童話部分) 主編:段有文 北嶽文藝出版社 1996年 49 《童話名篇精選精評》(作家外國童話部分) 主編:段有文 北嶽文藝出版社 1996年 50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28文論卷(一)先秦——漢代》 著者:張一平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6年 51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萬榮方言詞典》 著者:李 榮趙宏因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7年 52 《何林天古代文學論文集》 獨著:何林天 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7年 53 《學生漢語小詞典》 主編:衛燦金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 54 《翼城縣志》 主編:潘家懿辛 菊 海灣出版社 1997年 55 《古代漢語》(上、下) 主編:白 平陳志明 北嶽文藝出版社 1997年 56 《汾河兩岸的民俗與旅遊》 主編:段有文 旅遊教育出版社 1998年 57 《文學創作心理研究》 獨著:郭望泰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2年 58 《中國古代詩話風格論》 獨著:張一平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年 59 《趨向自我—中唐文學四大家創作心態研究》 獨著:張一平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0.9 60 《雙烈記評注》 獨著:張一平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1 61 《寫作訓練教程》 主編:謝志禮 群言出版社 1988年 62 《唐宋小品十家陸甫里小品》 獨著:柏俊才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8年 63 《夏縣志》 著者:趙宏因 人民出版社 1998年 64 《高等師范院校教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六冊清代、近代部分 主編:李道英張一平 東北師大出版社 1998年 65 《語文教育研究與探索叢書.寫作思維訓練學》(議論性文體) 主編:謝志禮李德龍 語文出版社 1998年 66 《邏輯導論》 主編:吳格明辛 菊 地震出版社 1999年 67 《西方小說形態論綱》 獨著:亢西民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年 68 《中國古代文論概要》 主編:秦德行王安庭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年 69 《文藝理論研究叢書》(共8部) 主編:孫銘有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年 70 《馬列文論新探》 獨著:孫銘有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年 71 《20世紀中國美學四家論稿》 獨著:張天曦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年 72 《中國古代文論概要》 合著:秦德行 王安庭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年 73 《中國古代詩話風格論》 獨著:張一平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年 74 《西方現代戲劇藝術論》 獨著:楊文華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年 75 《西方小說形態論綱》 獨著:亢西民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年 76 《漢語美學》 獨著:王有亮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年 77 《電影語言現代化再認識》 獨著:裴亞莉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年 78 古代漢語 編著:陳志明李晉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年 79 新編字典 主編:李晉林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0年 80 《現代編輯學概論》 合編:張才明楊文華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0年 81 《當代新聞寫作學》 合編:謝志禮、蔡智敏、王黎靜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0年 82 《山西古籍印刷出版史志》 合編:李晉林暢引婷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0年 83 《中國古代詩歌藝術論綱》 獨著:柏俊才 大眾文化出版社 2001年 84 《民族心靈的幻象—中國小說審美理想》 獨著:蘇涵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年 85 《語文學習方法的理論與實踐》》 主編:王光龍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2.12 86 《中華姓氏譜·裴姓》 合編:周征松裴海安 現代出版社、華藝出版社聯合出版 2002年 87 《語文學習概論》 獨著:王光龍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3.5 88 《古代漢語》(上、下) 合著:陳志明李晉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10 89 《現代漢語語法修辭研究》 獨著:辛菊 書海出版社 2003.1 90 《外國文學》 合著:亢西民楊文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年 91 《新編普通邏輯學基礎》 編著:辛菊 書海出版社 2003.4 92 《<南柯記>評注》 獨著:王安庭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 93 《汾河流域方言的語音特點及其流變》 獨著:王臨惠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3 94 《語文教育家思維教育思想與研究》 獨著:衛燦金 中國書籍出版社 2004年 95 《語言文學文獻信息檢索學》 獨著:翟維琦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11 96 《古代文學作品選》 主編:王安庭姚玉光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年 97 《先秦兩漢散文注釋》 合著:姚玉光王安庭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年 98 《古代文學論集》 主編:姚玉光王安庭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年 99 《語文學習素質培養探索》 主編:王光龍 群言出版社 2005年 100 《柳宗元研究資料匯編》 主編:趙繼紅 延邊大學出版社 2005年 101 《文學理論》 主編:王有亮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年 102 《太岳學人叢書》(六種) 主編:亢西民劉階耳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年 103 《敘事延異與文本細讀》 獨著:劉階耳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年 104 《高師寫作學》 主編:謝志禮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年 105 《現代漢語》 主編:辛菊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年 106 《古漢語語法及研究》 獨著:陳志明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5.3 107 《臨汾經籍志》 獨著:李晉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年 108 《喧囂的罅隙:漢語小說細讀》 獨著:劉階耳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 109 《涵化與歸化——論延安時期解放區「民間文學」》 獨著:毛巧暉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6.5 110 《先秦兩漢散文譯注》 編著:柏俊才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 111 《新編萬條成語詞典》 主編:李晉林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7年 112 《中國古代文化傳播概要》 獨著:扆曉紅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年 113 《臨汾歷代人物》 獨著:扆曉紅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 114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合著:衛燦金武永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6 115 《梁武帝蕭衍考略》 獨著:柏俊才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⑤ 外國文學研究的投稿須知

1.1 為了便於匿名審稿和通訊聯系,稿件在形式上分為三部分,並作如下要求:①首頁。首頁為稿件前第一頁,應依次包括中英文對照的如下內容:標題;作者姓名;工作單位;內容摘要;關鍵詞;作者簡介;詳細通信地址、郵編、電話號碼及電子郵件地址。如無聯系電話或電子郵件地址,將影響論文進入審稿程序。②正文。正文應另起一頁,內容依次為中文標題、摘要、關鍵詞、正文及註解和引用作品,正文中出現的新的外來名詞和術語、新的作家作品名和人名請附英文原文。如論文屬省部級以上科研立項的成果,請在正文第一頁加腳注,並說明項目名稱、批准文號、起訖時間、管理單位以及本人所承擔的任務。
1.2 。《外國文學研究》雜志在參考《MLA文體手冊和學術出版指南》的基礎上制定了在本刊發表的學術論文的格式規范。引用作品應保證十條以上。所有中文引用文獻均需附上英文譯文。凡是向本刊投稿的作者務必注意本刊對註解和引用作品的要求。如作者暫時不能適應本刊關於文體方面的要求,則請作者一定要提供詳細准確的註解及引用作品信息,如作者姓名、論文名稱、雜志名及出版時間、論文在雜志中的起止頁碼、引文在雜志中的具體頁碼。再如著作名、譯者、出版地、出版單位、時間等。上述信息均需要英語譯文,如有英文版,則請認真核對。凡缺少必要信息的來稿,則可能不能進入審稿程序。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